第一篇: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对策研究
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对策研究
一、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全市现有各类开发园区7个,规划面积105km2,入驻工业企业225家,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39%,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今年前三季度,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政收入4.8亿元。然而,我市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土地“瓶颈”矛盾凸显。全市7家开发园区,土地“瓶颈”问题都比较突出:“无地”开发问题严重制约他们的快速扩张;投资强度过低或“开而不发”;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矛盾多,进展缓慢;地价飙升,我市执行的是国家8类土地价格标准,每亩出让金为16.8万元,而执行此类标准之前,土地出让金每亩只为6万元左右。
建设融资难度加大。我市开发区每年需报批和开发的土地上万亩,按每平方公里1.5亿元的投资计划匡算,报批征迁安置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资金几十亿元,4个省级开发区中,除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外,其余开发园区的配套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都不完善。再加上国家限制流动性过剩,压缩贷款规模,使得融资难度加大。招商引资竞争加剧。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迫使当地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资源的时空性、有限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及长期性,加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竞争性。受宏观调控和招商竞争的双重约束,开发区招商引资竞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现在我市的4家省级开发区,真正具有省级开发区权限的没有一家,落户开发区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与区外的没有差别,有的项目在区外落户甚至还简单一些,有少数项目就是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流了产。此外,有许多部门审批所需要的材料是重复或者是相互钳制的。项目规模档次不高。进入园区的项目,总体来讲,规模、档次与省级开发区的要求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工业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规模不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国内一流水平的项目少,国际一流的项目就更少,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尚没有一家入驻,中国500强工业企业也廖廖无几。
二、对策建议
市级角度来讲:
第一,明确功能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新形势下的开发区,不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不顾及社会发展的特殊经济型园区,而应建设为“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综合型园区,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促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第二,围绕产业定位,制订相关政策。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产业集群,再根据扩张产业集群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实行补链和节点招商,即链接和延伸产业链,衍生新的产业支链,膨胀产业主链,围绕市、县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要在科技资金上给予引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给予补助,在人才引进上给予奖励,在项目融资上给予扶持,在土地使用上给予倾斜,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吸附和集聚更多的“链环”到产业链上来。第三,紧扣招商主题,聚合各种资源。要在激烈的招商市场中胜出,必须全民招商,政府应做的就是要制定激励和约束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聚合各路招商力量和资源,把“五指”拧成拳头,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有意招商的人员,宣传推介开发区招商政策和项目,特别是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布局政策等,编制好招商项目,营造好招商环境,坚决取信于民,做好个性化服务,在全面发动的同时,再结合专业招商、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等,开发区招商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新的局面。第四,立体吸纳资本,推进协调发展。全市7个开发园区的发育程度是有差异的,为了立体吸纳资本,推进协调发展,必须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注意项目对园区的基础性、配套性的选择要求,实行全市统一招商政策,统筹开发招商信息,分级负责招商,分类入注园区,共享招商税源,避免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防止招商信息的闲置和浪费,减少投资资源的漂移和走失。同时,园区内的各项社会事业,也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开发区内动迁户,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大的巨大实惠。第五,理顺管理体制,再造服务流程。切实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到推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上来。因此建议:第一要下放权力。市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要赋予开发区更为自主的行政执法权,在区内由开发区自己做主,以提高开发区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开发区要在区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做好服务。第二要简化程序,再造服务流程。要发挥开发区的试验功能,向苏州等地的开发区学习借鉴。第三要优化服务。不让领导交办的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工作职能在我的岗位削弱,不让工作差错在我的身上发生,不让来办事的人员在我的接待中受到冷落,不让不文明行为在我的身上出现,不让部门形象因我受到损坏。合肥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缺席默认制”,就是深受投资者欢迎。
第六,兑现优惠政策,查处侵权案件。全面兑现优惠政策或承诺,同制定新的政策显得一样紧迫和重要,这样既可以使已来投资的客商感觉政府诚信,又可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影响其他客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要严肃查处干扰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我市这么多年没有查到一起干扰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并不能说明没有干扰侵害投资
者案件发生,对一些造成不良后果的典型案件,除对其严肃处理之外,还要展开讨论,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从开发区自身来讲:
首先,超前谋划发展,抢抓战略机遇。国际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国内宏观调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构升级、资本外溢等,都给身处中部地区前沿的开发区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因此,开发区要围绕市发展的产业集群和接续产业,以自身的载体优势,超前谋划,着力研究资本扩张,产业转移的规律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五大”发展趋势,即国际并购、研发活动国际化、经营战略当地化、区域内资本双向交叉流动普遍化、投资产品系列化,寻找他们的“着陆点”和“出站口”,有准备、有重点地为他们建造“空港”或“站台”,抢抓机遇,占领招商引资工作的制高点,减少招商工作的肓目性,增强引资工作的有效性。其次,用足用活政策,放大优势效应。加入WTO以后,虽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经减弱,但用足用活政策,仍然有较大空间,如土地政策,即使是工业用地,既可通过拍招挂出让,也可通过拍招挂出租,也可通过盘活存量来解决等。对于开而不发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和强制收回、安排其他项目等措施;对于投资强度过低的项目,要督促其增加强度或“腾笼换鸟”,确保开发区土地利用的节约和集约化水平。再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问题,我们既可利用不同规模企业的税率差异,也可充分利用统一税率的5年过渡期,因此放大政策优势效应,开发区仍大有作为。
再次,加强基础建设,优化软硬环境。要比照评价开发区投资环境的8大类指标,在综合经济实力、基础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供给、社会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指标等方面,不断补缺补差、强化或优化。当前最突出的就是要储备土地资源,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面积范围,将内部的基础设施做好做到位;破解投资资金瓶颈,改革开发区基础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市场化导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2006年初,合肥市为加快城市建设,掀起了“三大推进”高潮(即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到2007年7月,共筹措大建设资金128.3亿,其中2006年72.4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他们走的就是市场化融资之路,除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外,还从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运营开发区存量资源等方面着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吸引力日益增强。
最后,强化服务意识,锐意创新机制。要用机制激活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以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卧薪尝胆的精神,提升服务能力,破解服务难题。如对投资环境的介绍,不能千人一面,对于港台、东南亚客商要以优惠政策为主,而欧美的企业更关心的是当地市场的成熟度、政府的办事效率、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日本人则更注重投资的成功案例的介绍。要把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AB岗位制等好的制度坚持并完善下来,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等,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要赋予企业有评定“婆婆”的话语权,形成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始终使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与社会发展》课题组
摘要 在评价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动因,提出了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构想及其对策,建议确立“小城镇带动战略”,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以深化改革来推动小城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 湖南省 小城镇 发展模式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90(264)转变观念,确立“小城镇带动”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城市本身有很多新问题需要小城镇来缓解。“乡村城市化”不单纯是解决农村人口过剩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相对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农村第一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第二步的“放开农产品价格”的改革,全省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随之而来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家庭承包制的经营方式问题,剩余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剩余劳力去向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仅仅通过农村自身来解决已经不够了,需要突破农村自身和微观层次,通过城乡协调改革以及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来解决。制定规划,高起点构筑小城镇发展格局
2.1 规划的原则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制订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按照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省情、市情、县情、镇情出发,因势利导,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讲要遵循以下6条原则:
第一,总体性原则。科学的小城镇规划,应当同本地区的县、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成为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局部的小城镇规划应当同上一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也就是说湖南小城镇规划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来制定。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金融、劳力、技术、房地产和信息等新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的规划必须考虑到人口、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作出规划。
第二,协调性原则。所谓协调性就是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各个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也包括区域间协调,如该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区域内的小城镇的协调。同时,一个地区城镇的规划,还要与国家上一层次有关专项规划如国土
规划、交通网络规划、环境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另外,还应注重生态承载力,即考虑人、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协调与有机统一,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构成一种人工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超前性原则。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和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其规划必须超越传统观念束缚和小生产意识的影响,必须有科学的超前性,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格局”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来编制规划。避免刚刚建设,又感到落后,再花更大的代价重新改建。当然超前性不等于超越客观条件的蛮干,而是要眼光放远,结合当地实际,循序渐进,分步到位。
第四,合理性原则。一方面是布局要合理,既包括大中小城市要分布合理,相互衔接,又包括空间分布要合理。城市太密集的地区应采取分散为主的思路,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的扩散发展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一些城市较分散的地区则应当采取适度集聚的思路,湖南省城市相对较少的西部地区的城镇布局则需重点突破。另一方面是规模要适度。“农业规模化、人口集中化、工业园区化”将成为大多数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究竟确定多大规模为宜,首先应进行区位分析,并据以确定小城镇在县域(市域)或更大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该镇与周围乡镇的关系,深入了解并分析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然后确定其发展性质和发展模式,进而正确地确定其发展规模。通过全省多个小城镇规模效益分析表明,小城镇人口一般应在3~5万人比较适宜,人平建设用地一般在100~120m2为宜。当然,特殊地区情况会有不同。
第五,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经济结构、增长水平、发展后劲、生活习惯等等都不同,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体现自己“籍贯”的小城镇发展路子。一是地方特色。就是要利用山林绿地、河流水面、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来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在规划中应顺应本地环境,如山区城镇建设应当依山就势,顺理成章地组织空间,使之曲直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互相因借、相互衬托的整体环境。如水乡城镇,要通过规划去合理组织水系,使之形成水系纵横、源远流长的空间环境,特别是重视临水的岸际线处理,沿江岸的建筑布置要讲究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及建筑群体协调,搞好江岸绿化,创造出独具特征、景色宜人的临江景观;二是要有产业特色,就是要根据当地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情况来确定城镇建设的特色。如竹木城、矿业城、旅游城等等;三是建筑特色。要利用城市的道路,区域标志及造型、质感和色彩来构成城镇的个性特色。比如建筑色彩既要与地区气候和环境协调,又要与本地的产业特征相一致。南方比较炎热,色调应采用苍翠浓郁的绿色调,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色调应用中等明度的暖色和中性色,给人以温暖之感。当然具体到每个地区都应有所不同,如山区色调、水乡色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格等等。
第六,可行性原则。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决不可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更不能一哄而起。
2.2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构想
以乡村城市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进城农民为主
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按照总体、合理、协调、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发展建制镇,逐步建立起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保障机制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体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规范科学、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通过小城镇的优先发展,带动全省农村工业主导产业群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资源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迅速转化,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质的飞跃。按照这一思路,结合湖南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到2010年,小城镇建设发展应达到以下目标。
总体目标构想:全省通过新建和改造小城镇,使建制镇达到1300~1500个;集镇达到4500~5000个;平均每个城镇区用地达2km2以上;城镇人口规模达5万人以上,其中城域人口达2~3万人;人均居住面积达12~15m2;自来水普及率达90%,人均日生活供水量达到20m3;生活用燃气普及率达60%;电视、电力、通讯入户率达100%;镇内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km,人均铺装道路面积12m2;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5%;废气处理率达9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10m2,绿化覆盖率达30%;全省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农村剩余劳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使全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占农村劳力总数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全省小城镇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纯收入在1996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2.3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模式选择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具特色的模式。笔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轨迹分析,认为有以下四种模式可供小城镇建设时选择:
2.3.1“乡镇工业主导型”模式
这类模式又分为两类:一是“资源开发型”。就是利用本地的农业、渔业、矿产等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建立起以加工为主的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由小到大最终形成小城镇。二是“传统技术开发型”。这类模式的镇没有资源优势,但有传统技术优势。是依托本地农民的传统技术和加工基础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市场对路的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举世公认的“温州模式”就属这一类。
2.3.2“贸易主导型”模式
这类模式的镇是凭借本地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和加工业,以贸易带动而得到发展。这类模式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市场带动型”。发挥传统产品生产和集散地的优势,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城。地处湘中腹地的安化县梅城镇利用“六县通衢、八方集镇”的优势,发展壮大农产品贸易市场,以贸易促城建,以市场求发展,通过引资、集资和转让经营使用权的办法,投资
1.2亿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6万m2,建成了一个占地2.5万m2的农贸市场,开辟了8条专业街,使市场面积达5万m2。1996年市场交易总额达1.5亿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二是“交通枢纽型”。这类模式的镇一般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和省、市、县交界边境,是各地物流、人流的必经之地。利用交通发达、流动人口多、接触信息广和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工业和二三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临湘羊楼司镇地处湘、鄂、赣边界,京广铁路、107国道穿行其中,交通十分发达,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湘、鄂、赣三省农产品集散中心。该
镇以改革为契机,凭借交通优势,建起了3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办起了13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同时,服务于物资流通的通讯、电力、供排水、旅馆、建筑、运输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竹木加工销售和第三产业的收入达2亿多元,成为湘北第一边贸强镇。
2.3.3“城郊型”模式
这类镇处于大中城市郊区,它自己没有资源优势,而是利用城市的扩散效应,面向城市,主动接受城市的经济、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辐射,服务于城市,围绕城市需要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苏州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是利用上海、苏州等城市发展极的扩散效应而实现的。具体扩散为:原材料由城市向小城镇扩散;产品通过城市销售或城市出口;资金、技术和管理通过与城市联营或协作向小城镇扩散;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州小城镇直接转移;市场信息和人才向小城镇扩散。1996年苏州共有乡镇企业集团400多家,总资产达349.98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资产的40.7%,利税占一半以上。发展外向型企业1968家,外贸供货额583亿元,“三资”企业5750家,合同利用外资100.86亿美元,在境外办企业177家,总投资4607万美元。长沙市黄花镇地处长沙市东郊,该镇接受长沙各方面的辐射,又服务于长沙。利用长沙的技术、资金、信息辐射,发展汽车、建筑、建材、机械工业,使之形成产业优势。全镇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1家。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亿多元,人平纯收入达3000多元。城区面积由改革前的1.5km2扩展到4km2。
2.3.4“风景旅游型”
这类镇是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通过与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开发相结合,发展小城镇。这类小城镇既是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风景区的依托点,建有为游客服务的各类商业、文化、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如武陵源风景区、南岳衡山、岳阳楼、桃花源等风景区附近的小城镇的发展都属于此类。3 深化改革,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市场机制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尽快实现制度创新。
3.1 建立以居住和职业为依据的户籍制度
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旧的户籍制度,严重障碍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和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要适应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需要,首先,要改变目前户籍统计中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人口统计中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反映不一致状况,制订统一、科学的人口城镇化统计口径和标准,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准确反映我国城镇化水平、公民居住和身份状态的本来面目。其次,要放宽农民常住人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在小城镇有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参加失业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等)后迁移到小城镇落户,并在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3.2 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
农民从土地中摆脱出来,进入小城镇,如何处置原有的承包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建立流转的新土地制度,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并允许作
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那些不愿意经营或无力经营土地的劳力,可以把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合作的资本与别人合作,开展新的合作化生产。只有土地使用权在市场交换的流动,才能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获取规模效益,也可以避免农村土地的“弃耕撂荒”和“应付田”所造成的土地浪费,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因土地问题而产生的后顾之忧。
3.3 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我们要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小城镇建设单靠国家和集体出资的局面,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制。①利用政策筹资。一方面就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城市维护费等税费。另一方面是制订一些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②利用土地开发筹资。政府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原理,按照规划,一次性征成片土地,由政府和国土部门与农民办好征用手续,再由政府分期进行开发,以地生财建镇;③利用房地产公司开发商品房筹资;④放开经营筹资。就是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经营放开;⑤推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以路养路,以基础设施养基础设施;⑥争取专项银行贷款筹资。主要是争取银行对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贷款;⑦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兴办实业、以劳代资、以资参股;⑧发行股票、债券,采取股份制形式开发建设城镇。
3.4 建立新的建设方式
改过去分散建设为规划指导下的集中建设;改小农方式的各自建设为按城市化要求、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建设小城镇。做到“三个结合”,达到“五个统一”。一是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村工业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二是发展第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把发展第三产业集中到小城镇,建立商贸小区和居民住宅区。三是小城镇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根据可能和需要,节约投资和建设用地。达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拆迁)、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基础设施配套。
3.5 建立和健全新的城镇管理体系
主要是建立“三大体系”。首先,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改革现有的小城镇管理体制。精简党政机构,转换工作职能,加强城镇建设。同时下放有利于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应经济管理权限,给发展小城镇以活力。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要把城镇发展的区域大规划和单个城镇建设的小规划协调统一起来,增强科学性,提高可操作性。再次,建立新的投资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使筹资、融资、用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6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改变过去的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福利社会化。建立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地转向非农业,转移到小城镇。①建立统一的养老、失业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失业、退休或大病时,可以按规定领取保金;②建立生活补贴金制度。进入小城镇的居民交纳生活保障基金;③对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学等各方面享受与原有居民同等待遇,为进城农民减少后顾之忧。
3.7 建立和健全科技体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城镇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从本质上讲取决于科技投入水平的高低。乡村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为城市,更不是把城市建到农村,它
应当有丰富的内涵。乡村城市化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部分推广到农村。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下大力气推广应用城镇适用的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使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
3.8 建立新的财政管理体制
建立镇“分税包干”(“划定收入范围,核定收支基础,上解比例递增,补贴定额递减,一定五年不变”)的财政新体制,建立金库。统一财税管理,凡镇区范围内所有单位、企业产生的财政收入,各种收费、罚款、税收统一纳入镇财政管理。镇属各部门所需经费统一纳入镇财政预算。
3.9 建立新的乡镇企业制度
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改革措施,主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租赁、出卖、转体等五种形式。通过改革,要达到产权明晰、结构优化、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目的,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与社会发展》课题报告的第三部分。执笔:沈道义、孙齐飞
(责任编辑李焱张春强)
收稿日期:1999-05-31
第三篇: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和建议 编制单位: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㈠开发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红果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5年经黔府发 〔1995〕36号文件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位置,东距贵阳380公里,西距昆明250公里,南距南宁和北成都均在500公里左右,距北海出海口700公里。南昆铁路的建成,使其成为西南腹地的出海通道。现有320国道、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贯穿红果经济开发区境内,水柏铁路、内昆铁路、株六复线的建成以及正在修建的镇胜高速公路和拟建的毕水兴高等级公路,使红果成为西南三省距出海口最近的交通枢纽城镇。红果属亚热带夏湿春旱温暧气候区,年均气温14℃至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基本同季,享有“小春城”的美誉。随着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的搬迁,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地方经济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60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亿多元;财政收入从203万元增加到7500万元,个体工商户从90户增加到1600多户;私营企业几乎为零增加到400户,红果已成为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㈡土地利用现状
1、开发区规划情况。1997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红果经济开发区暨红果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上级验收,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后,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7年8月,盘县人民政府及红果开发区管委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为基础,着手编制盘县县城(红果)总体规划,于1999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2002年经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总面积98平方公里,分为红果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及旧铺、砂陀、沙坡、火铺四个工业组团。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在2010年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纳入了全省城镇规划体系。现建成面积7.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7万人。
2、土地利用情况。开发成立以来,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土地597.79公顷。在土地利用中,本着集约与开发并重,充分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进行有计划开发,彻底杜绝闲置荒芜耕地。对于征而未用的土地,继续由村集体管理、耕种;对于已批准的项目用地,项目资金未落实,未在规定时间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积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能满足10万人生产生活需要。在城市路网建设方面,建成宽五十米主干道,与宽四十米、三十米次干道及宽二十五米、十六米、九米的支道相互贯通,建成城市道路40余公里。在供水方面,建成日供水一万吨的自来水厂二个,日供水三千五百吨的水厂一个。在供电方面,已经建成二百二十千伏变电站一座、一百一十千伏变电站二座和三十五千伏变电站一座。通讯方面,程控电话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网络覆盖了开发区全境。文化教育方面,建成完全高中两所,职业学校一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等三十多所。医疗卫生方面,已建成设五百张床位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及设三百张床位的盘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及规模私立医院五座。㈣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目前已建成各类重点工业项目15个,总投入建设资金22.2亿元;在建项目9个,预计投入建设资金14.7亿元。㈤征拨利用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划拨供地目录》,对于符合划拨条件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实行划拔供地。不符合划拨条件的,一律以出让方式供地。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及资金来源渠道开发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4.65亿元;银行贷款投入5200万元;招商引资投入10.51亿元。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㈠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市场机制,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盘活国有土地资产。2001年,开发区进行了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尝试,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国土资源部11 号令下发后,除按国家政策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外,新供应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开
发区管委安排国土、规划等部门对存量土地进行了清理,认真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按计划出让。截至2005年上半年,开发区共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80宗,面积357.6亩,收取出让金6086.65万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推进了土地集约利用,积累了更多建设资金,加快了开发过程。㈡加强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红果经济开发区作为盘县县城所在地,城市规模和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开发区相关政策和灵活机制,明确目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新城建设。二是高度重视开发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确保开发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范运作,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分步实施。三是严格规划审查,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及规划控制指标的要求,严格进行规划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动工。四是针对历史因素出让地块碎小的情况,要求用地者联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经验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的基本国策,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一是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对各类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国有存量土地和原有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三是加强批后用地监督管理,以免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㈣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兴办各种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和基本经验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消化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共节约用地500余亩,实现工业年产值 9000多万元。如:红果磷肥厂由于建厂时间早,原用地面积过大,部分土地长期闲置,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厂区内闲置部分建成红果水泥厂,年产值达1476万元;投资2.5亿元的火铺矸石电厂座落在火铺矿的闲置土地上,该电厂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623万元。㈤解决和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经验一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及时足额支付给农户,从不拖欠;二是招工安置,几年来,共从被征地农户中招用环卫工人60余人;三是实行社会保障。报上级批准,对开发区内建设占地的村整体撤销建制,实行农转非,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拆迁安置,规划农民街,由开发区统一规划设计、管理,对征地拆迁的农户统一进行安置。在居民住宅较集中的地方,作小区规划时,将拆迁安置纳入小区规划整体考虑,既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积极与用地单位协商,将一些基础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给被征地单位施工队伍;被征地农户进入农贸市场给予减免部分摊位费等。通过以上措施,尽管农民土地被征用,但收入稳步上升,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干群关系融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㈥开发区建设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⒈开发区建设是城镇体系建设的需要。红果地处滇、黔、桂、川四省结合部,距周边的水城、曲靖、兴义等几个中等城市均在150—200公里之间,按照城市空洞理论,红果正处在这几个中等城市的结点上,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2010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⒉通过开发区建设,盘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盘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煤电大县,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红果开发区的建设,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⒊盘活民营资本,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开发区成立初,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较差,盘县本地资金大量外流。通过几年的建设,大大吸纳了本地资金,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盘活了民营资本。⒋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区建设,红果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较成立之初增长均在10倍以上。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人数,促进第二、第三业发展的情况在开发区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几年中,累计兴办第二产业86个,提供就业人数12000余人,兴办第三产业2000余个,提供就业10000余人,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土地资产处置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方面,完善土地资产配置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显化土地资产,将会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积极参与,优质服务,认真做好土地产权界定工作及地价初审,几年来,共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人保、中国财保作了产权界定和地价初审,保证了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耕地。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占一补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限制性的项目限制供地;对国家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造安定、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争创文明卫生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及各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四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推进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五是切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征地补偿和保征企业进区的土地供应问题。征地方面,主要存在:一是开发区成立以前,红果仅为一个边远小镇,到处乱石林立,荆棘从生,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仍然较高,征地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开发区承担着建设盘县县城的任务,由于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不健全,征地工作得不到乡镇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力支持,给征地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企业进区土地供应方面,由于企业用地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在选址时,选用土地不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而无法进区。㈡土地补偿问题和土地转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开发区虽对多渠道安置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安置方式相对单一,并未找到既符合本地实际又便于操作的安置方法。土地转让方面,2001年以前,许多党政机关搬迁时因无资金,在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采用联合建房或转让的方式操作,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给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一定影响。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比例偏低工业项目用地与其他用地相比,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自开发区成立以来,机构不健全,财政体制不独立,对进区企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无法负担,项目进区的积极性有所影响。二是企业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选址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相悖而无法进区。三是按照县政府“以搬迁促开发,以开发促搬迁”的工作思路,开发区成立以来,为促进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搬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随着两大机关搬迁红果,对办公、住宅用地需求较大。四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为引进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㈣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红果开发区属自费开发,在国家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靠经营土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二是上级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较少,不能满足开发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建设受到一定限制。㈤成片开发建设和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本农田划定不合理。开发区以建设用地为主。以前进行基本农田划定时,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建设预留地较少,确定预留地范围不合理,将开发区范围部分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㈥治理整顿开发区和加快开发区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国家提出治理整顿开发区,主要是原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有的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造成耕地闲置、荒芜,对开发区进行整顿规范,同时给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但由于在治理整顿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且对开发区审核时间较长。开发区一些资料齐全、资金到位的项目,因无法申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而无法动工,开发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及建议 ㈠新时期开发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红果在区位、能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实际和开发区社会发展的特点,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盘县百万人口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建设滇、黔接壤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建设以能源开发为重点的加工、贸易、运输为基础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㈡新一轮开发区建设产业用地的重点、规模和发展布局
1、城市及工业布局红果经济开发区分为红果中心区和干沟桥副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按照《干沟桥中心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各建设项目。红果中心区为盘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按照《红果开发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城市配套建设项目及交通路网。工业区的布局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城市的影响和污染情况,对城市污染不大的工业尽量安排城市周围,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运作。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在达到环保要求后,避开城市主导风向,安排在砂陀、沙坡和旧铺工业区。同时加快现有的火铺、金佳两个工业区的发展。
2、交通用地布局在规划期间,建成镇胜高速公路、红果至威舍高等级公路,新建毕节—水城—兴义高等级公路。同时加大红果城市
对外交通主要干线如纸(厂)红(果)路、沙(陀)红(果)、西(冲)红(果)路的改造提级力度,改善城市对外交通结构。
3、其他项目布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很多项目即将上马,由于项目建设具有非确定性,将根据具体情况和城市规划安排在:城市中心区、沙陀工业区、沙坡工业区、旧铺工业区和海子工业区。㈢调整开发区土地使用结构,压缩非工业和扩大工业用地比例的构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结合本地资源、交通方面的优势,找准本地招商引资的重点,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引资项目。根据红果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分为一个中心区、一个副中心区及四个工业组团。中心区以居住、办公用地为主;引进的工业项目主要安排在工业用地区,扩大工业用地比例。㈣以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初步计划为依据,分阶段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相关的项目建设计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红果新城的发展目标,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从现在起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按人均建设用地100M2计算,加上相关配套设施,在2010年近期年预计需要建设用地1182公顷;2011年至2020年远期需1400公顷。(2010年前项目建设计划见附表七)㈤在坚持“更加珍惜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开发区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更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树立规划权威。能占用未利用地的,绝不占用农用地;能占用劣地的,绝不占用好地。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任何项目上马前必须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及用地指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三是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土地供给引导土地需求,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五是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杜绝乱占滥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㈥正确处理开发区连片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及布局。二是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用地定额标准,以免造成耕地闲置和浪费。三是开发区主要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为主,在开发区有限范围内,不划定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总量应从开发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整体进行平衡。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如何加强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所有项目用地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免因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三是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区,其他项目要达到环保要求,才能引进。㈧保障开发区建设用地需求的意见和建议在用地计划上,应对开发区有所倾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及国家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经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省、市在下达农用地转用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区建设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开发区用地指标,不足部分应从省留用指标追加解决。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上,继续实行开发区直报,以缩短报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对一些项目资料齐全、资金落实急需上马的重点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后,给予动工。㈨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以及加强和鼓励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好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和规划修编前期调研,找出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逐步完善和规范。二是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在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级规划之间,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采用问卷调查、公开征询意见、组织听证、部门协调、专家论证、公告公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保证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省应制定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安排落实上,除一些特殊项目外,应尽量优先安排在开发区。附件: 表一:载止2004年开发区用基本情况统计 表二:已建成区的用地类别及构成 表三:载止2004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及构成 表四:平均土地价
格 表五:开发区已建成工业项目基本情况 表六:开发区在建项目基本情况 表七:开发区拟建设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统计 表八: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预计需要储备土地情况
第四篇:XX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对策措施研究
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的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84年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工业园区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工业园区12000多个。在四川强势推出工业强省战略之际,深入研究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市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与主要成效
(一)基本状况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的园区是1996年3月成立的XX市西区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试验区)。10年里,工业园区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到2006年3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点)21个。其中,市域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4个,即四川XX钒钛产业园区、西区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盐边新九工矿区、米易白马工矿区;市域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区14个,即东区高梁坪(银江)钢铁加工集中区、流沙坡高新技术集中发展区、华山新技术开发区,西区洗煤集中区、焦化集中区、建材集中区、火电集中区,仁和五十一工业生产要素集中区、橄榄坪(南山)制造工业集中区、太平煤加工业集中区,米易弯丘工业集中发展区、长坡石材加工业集中区,盐边县安宁工业集中发展区、红果煤炭加工业集中区;市域其他工业集中点3个,即仁和圣达焦化陶瓷工业集聚点、总发轻工食品工业加工点、米易垭口工业集聚点。其中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有东区华山新技术开发区,经四川省体改委、工商局批准的有西区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个体私营经济示范试验区),经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有XX钒钛产业园区。
(二)主要成效
1、开发热度较高,园区经济拉动作用凸现。据调查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47平方公里;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点)的企业总数达229户,已投产180户,在建49户,其中2005年新增企业86户,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近1倍;实现总产值70.4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8.7亿元;实现税金7.1亿元。园区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
2、工业集中布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全市工业园区(点)依据区位和交通条件分布在金沙江两岸,已形成两条工业产业带。一条是安宁河工业产业带,从米易白马工矿区开始,沿安宁河、成昆铁路、雅攀高速公路和214省道,由北向南至城区金江团山、马店河的XX钒钛产业园区;另一条是从格里坪沿金沙江由西向东至金江的金沙江工业产业带。各工业园区(点)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建立了冶金、能源、钒钛、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基地,涉及6大行业24个种类,同时各自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园区发展模式,有的是一区多园(指一个集中区内多个小园区),如米易白马工矿区、盐边新九工矿区、仁和橄榄坪集中区等;有的是一园多区或一园多点(指一个园区内多个小集中区或集中点),如XX钒钛产业园区、西区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米易垭口工业集聚点等。
3、吸纳人员多,园区企业已成为我市劳动力就业基地。据调查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点)共吸纳就业人员达3.7万人,占当年安置全市劳动力就业人数的62.2。
4、建设规模较大,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规模日渐扩大,占地面积小则十几亩,大则上千亩,2005年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2。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也越来越高,三通一平已增加到五通一平、六通一平(“通”指通水、电、路、通讯、宽带网络等,“平”指场地平整),如XX钒钛产业园区。有的园区不仅提供厂房等生产设施,而且还规划建设了生活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如西区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等。此外,全市累计建设了969.8公里的公路,新建特大桥4座,改建1座,基本完成了连接各类工业园区(点)的道路建设工程。
5、企业集中度较高,园区的形成改善了环境,改善了市容市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原有的一些企业呈现出小而散、零而乱的状况,既影响市容市貌,又污染城市环境。我市工业园区(点)建立后,各区县按照市里要求和工业布局规划,将一些分散的单一的企业向园区集中,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的企业已达11户,还有3户在计划搬迁中。园区的建立不仅改善了市容市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污染,而且还改变了原来小而散的农村式工业经济格局,正在向现代化的大工业园区经济格局转变。
6、产业定位基本形成,园区产业集聚度增强。目前,全市21个工业园区(点)产业定位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明显增强。如XX钒钛产业园区主要是以发展钒钛产业和电冶化工产业为主,东区以重点发展钢铁制品业、机械加工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为主,西区以重点发展煤炭加工业、建材业、火电业、冶金辅料业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性利用业为主,仁和区以重点发展煤炭开采加工业、机械加工业、轻工食品加工业、都市休闲工业为主,米易县以发展钢铁原材料业、非高炉技术钢铁业、农产品加工业、花岗石建材业为主,盐边县以煤炭开采加工业、钢铁原材料业、非高炉冶炼技术钢铁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
7、发展后劲十足,园区经济将成为重要增长极。目前我市各类工业园区(点)“十一五”规划已基本完成,预计到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经济将实现工业产值420亿元,占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42。
8、发展环境较好,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环境影响评价已完成,企业发展环境较好,现已成为我市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资金达31亿元,占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总额的55.3。
可以说,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引擎,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招商引资的窗口,民营经济的大本营,企业、产业集群的集聚地,财政建设的重要基地。
二、我市工业园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法律依据,大部分园区(点)没有“出生证明”,且无相关土地手续。
综观我市工业园区10年来的建设历史,大部分园区是自主自发形成的,没有被省、市、县正式认定和命名。据调查,全市21个工业园区(点),只有5个执有县级以上政府的正式批文(根据《四川省开发区管理条例》规定,开发区设立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其余16个没有任何设立批文。出于这个原因,加之园区土地手续办理须层层审批,时间拖得较长,故大部分园区(点)没有办理土地手续。
(二)缺乏整体规划,园区建设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
由于大多是自主自发形成,因而大部分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工业布局;有的虽然有规划或布局,但没有从全市的大局出发,而是站在各个地区的角度制定规划和建设园区。突出表现为:一是工业园区(点)多而乱,如有的区县就有8-9个工业园区(点),不仅分散,而且较零乱(按照《四川省开发园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已有两个以上开发区的,应予以合并)。二是园区功能布局不够合理,每个园区按照常理应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但我市工业园区(点)建设的实际是区内功能不明显,混杂而建。三是园区平均规模偏小。除六大园区初具规模外(XX钒钛产业园区、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白马工矿区、新九工矿区、流沙坡高新技术园区、橄榄坪工业区),其他园区(点)规划面积都较小,落户企业寥寥可数,甚至有的园区(点)还是一个空壳,园区发展缺乏载体。
(三)园区机构不健全,管理相对滞后。
全市21个园区(点),除6个园区成立了管委会、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管理机构外,其余的工业园区(点),有的只是名义上成立了管委会和领导小组,有的甚至还只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没有具体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和机构,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园区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难以保障,管理体制难以理顺,运行机制难以运转,管理服务难以落实到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工业园区(点)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园区经济的发展。
(四)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园区形成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
目前全市21个园区(点)有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2个,其余为县级及以下的园区(点),甚至还有的是从乡镇一级演变而来的。由于级别的不同,享受的政策、待遇就不同,各区县的政策和办法都不尽一样。因此,园区建设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参差不齐的状况,影响了发展积极性。
(五)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扯皮推诿的现象突出。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协调部门,因而出现了一些园区建设项目重复的状况。有的园区与园区之间距离较近,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
以上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合理。这个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理顺我市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把园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虽然仅有10年时间,但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显示出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有利于统一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市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的增长点,是XX市未来的希望。因此,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对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强市和经济腾飞具有决定性意义,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创造有利条件,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强化领导,加大建设力度,在全市形成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合力,增强依靠工业园区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发展的带动区。
(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促进工业园区上规模、上档次。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注重其市场功能,实行有特色的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决策机构一元化,协调机构经常化,管理机构行政化,经营机构法制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扁平式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1、建立决策机构,强化对园区的统一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议成立全市工业园区管理领导小组,对工业园区(点)进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指导和管理。其主要任务和职能为:(1)审议决策工业园区(点)的建立,地点设置、范围和总体开发目标;(2)审议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地政、投资政策;(3)审议工业园区管理办法;(4)解决工业园区运行中与外部发生联系的重大事项,确保工业园区封闭运行;(5)筹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经费,审议工业园区财政结算;(6)研究确定工业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经营机制和主要组成人员选拔事宜;(7)审议工业园区考核奖惩办法和奖励工业园区建设有功人员名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和事项。
2、成立协调机构,保证协调作用的发挥。建议成立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对工业园区(点)进行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服务。其主要任务和职能为:(1)组织调研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为决策机构决策提供依据;(2)负责制定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3)负责制定全市工业园区(点)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4)负责制定工业园区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和有功人员名单提出工作;(5)负责制定全市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财政、地政、投资等的优惠政策;(6)负责建立工业园区进展情况报告制度;(7)负责组织召开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事宜;(8)负责全市工业园区设置、项目、引资、技术改造、工业布局、产业定位、土地规划的协调和材料审批工作。
3、建立健全各园区管理机构,保证园区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区县统一成立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区县党委或政府一名副职担任管委会书记或主任。管委会设副职1-2名,选用一名熟悉经济工作的政府人员和1-2名从事过企业正职工作的人员担任副主任。为了精简机构,减少编制,管委会设在区县经济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但必须由专人负责管委会的工作。管理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职能为:(1)负责制定园区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2)负责园区统一招商引资、统一开发、统一管理;(3)负责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与管理;(4)负责园区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基建计划的审批;(5)负责进园投资企业的上报审批事项。
4、建立健全管委会内设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财政、国土规划、经济发展机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园区财政、国土规划、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代表政府行使同一级综合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一个部门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封闭运行机制。其主要任务和职能为:(1)实行园区财政单独核算,采取“划分收支、核算基数、超收分成、风险共享、一定五年”的财政管理体制;(2)由同级国土规划部门授权,对园区内国土规划、土地资源配置、地政执法情况进行综合管理;(3)由同级建设、环保部门授权,负责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依法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施工许可证、合同鉴定、工程监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管理。
5、建立经营机构,保证企业经营正常开展。建议成立园区开发建设公司,对外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营运机构,与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管委会一名副主任兼任总经理,其主要任务和职能为:(1)作为债务法人实体,对外进行融资,筹措园区建设资金;(2)作为债权法人实体,用市场的办法组织对园区商业用地进行公开拍卖;(3)作为经营法人实体,直接投资园区基础设施,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其他法人实体签订合约,投资基础设施;(4)作为国资营运机构,经营园区国有资产;(5)有偿为进园区企业开展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经营代理等社区服务;(6)用市场的办法组织有关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园区开展有偿服务活动。
(三)创新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工业园区高质、高效、高速运转。
1、建立全面封闭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工业园区实行全面封闭管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措施;是减少部门之间的掣肘,摆脱体制束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先进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实践证明,全封闭大发展,半封闭慢发展,不封闭难发展。全面封闭管理就是将经省市政府批准划定的区域及今后根据建设需要,经市政府决定的工业园区(点)等地封闭起来,实行以“块块”为主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集中管理使用人、财、物。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要在市工业园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市工业园区(点)具体管理事宜,并会同市委、市政府督察部门,严格检查市工业园区领导小组管理意见的执行情况,对不配合园区建设工作或办事效率低下、实行卡、拿、要的有关部门人员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对未经同意到工业园区搞调查、评比、收费的部门和单位,要向市工业园区领导小组汇报,经同意后向全市公开通报,同时追究部门领导责任。
2、建立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调动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应制定严格的考核评比奖惩办法,每年年底,会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门及市直有关部门,对工业园区进行一次综合年检及考核,建议市委、市政府借鉴江苏、浙江发展工业园区经验,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其进行奖励,也可以探索对园区管理层实行“年薪制”的办法,同时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搞好生活福利,拉开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实行补贴制度,以体现“待遇留人”的政策。
3、建立依法办事的保障约束机制。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立法、执法工作,使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意见和规定的基础上,避免和防止园区建设中的随意性、无序性和分散性。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应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业园区管理规定》,明确工业园区的地位、规格、审批程序、目标任务、原则和管理措施以及园内外和我市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办法等,经市领导小组审批后报市政府行文出台,以克服当前工业园区规定不
一、管理混乱所导致的体制紊乱、政出多门的状况,更好地指导工作。
4、建立政策优惠的良好发展环境机制。优化良好的环境,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由于全市工业园区的级别、规格不同,所享受的政策待遇也不同,这样既失公平,又影响和挫伤积极性。因此,要统一制定优惠政策,避免政策多样和政策失效的状况发生。
一是要把工业园区作为“特区”对待。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应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抓紧制定和完善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用地方面,要允许对入园企业实行先用地再报批;要尽可能地减免用地收费,对市级权限范围内的用地实行统一规定,集中使用土地用地指标;用地立项费、土地用途变更费、土地管理费、土地测量评估费要尽量减免;土地出让金要按最低标准执行。水电方面,要尽可能地统一电价、水价,最大限度地保证园区企业用电、用水。税收方面,要继续实行“免二减三”政策,对投产后第一年、第二年免征,第三年减半征收。信贷方面,要在抵押、担保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方面放宽条件,简化手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市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应确定一定数目的建设基金,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园区建设要特事特办。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要检查、督促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入园企业的有关手续要按照“从简、从快”的要求办理,做到“大事特办、小事快办”,提倡“多开绿灯、少开红灯”、“多支持、少干预”,在办事程序上“快人一拍、胜人一筹”。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要制定并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承诺责任制,对不负责任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人员要严厉处分。
三是为园区服务要“特勤、特优”。要创新服务方式,在园区大力推行“三零”服务,即企业办事上政策外的零收费,生产经营上的零干扰,优质服务上的零缺陷。要转变作风,变等待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形成“企业不上门,就上企业门”的优良服务局面。要拓宽服务途径,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工业园区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健全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如科技服务中心、产业咨询服务中心、货运物流仓储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会计审计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和金融与担保机构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得了园、安得了心、创得到业、赚得到钱。
5、建立激发园区建设活力的利益分享机制。为避免工业园区过多、过乱,浪费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情况的发生,激发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活力,市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应建立一套跨乡镇、跨县区迁入园区和引进企业入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其内容是: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按照“存量保留、增量分成”或实行统计口径、税收分成、隶属关系“三不变”的原则,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入园企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从而扩大发展空间,调动区域内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6、建立定期沟通情况的信息畅通机制。目前,阻碍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交流少、沟通差。因此,要加强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市工业园区推进办公室要在信息交流与沟通上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二是各工业园区(点)每季度上报情况报表;三是每月一期刊出简报,推广和介绍好的经验与做法;四是每季度召开一次信息交流座谈会,沟通情况、掌握动态、了解发展趋势,以便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五是每月发布一次产业信息,将产业政策、产业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布,便于企业发展,为园区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篇: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
一、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土地“瓶颈”矛盾凸显。全市7家开发园区,土地“瓶颈”问题都比较突出:“无地”开发问题严重制约他们的快速扩张;投资强度过低或“开而不发”;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矛盾多,进展缓慢;地价飙升,我市执行的是国家8类土地价格标准,每亩出让金为16.8万元,而执行此类标准之前,土地出让金每亩只为6万元左右。
建设融资难度加大。我市开发区每年需报批和开发的土地上万亩,按每平方公里1.5亿元的投资计划匡算,报批征迁安置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资金几十亿元,4个省级开发区中,除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外,其余开发园区的配套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都不完善。再加上国家限制流动性过剩,压缩贷款规模,使得融资难度加大。
招商引资竞争加剧。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迫使当地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资源的时空性、有限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及长期性,加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竞争性。受宏观调控和招商竞争的双重约束,开发区招商引资竞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现在我市的4家省级开发区,真正具有省级开发区权限的没有一家,落户开发区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与区外的没有差别,有的项目在区外落户甚至还简单一些,有少数项目就是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流了产。此外,有许多部门审批所需要的材料是重复或者是相互钳制的。
项目规模档次不高。进入园区的项目,总体来讲,规模、档次与省级开发区的要求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工业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规模不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国内一流水平的项目少,国际一流的项目就更少,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尚没有一家入驻,中国500强工业企业也廖廖无几。
二、对策建议
市级角度来讲:
第一,明确功能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新形势下的开发区,不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不顾及社会发展的特殊经济型园区,而应建设为“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综合型园区,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促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二,围绕产业定位,制订相关政策。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产业集群,再根据扩张产业集群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实行补链和节点招商,即链接和延伸产业链,衍生新的产业支链,膨胀产业主链,围绕市、县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要在科技资金上给予引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给予补助,在人才引进上给予奖励,在项目融资上给予扶持,在土地使用上给予倾斜,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吸附和集聚更多的“链环”到产业链上来。
第三,紧扣招商主题,聚合各种资源。要在激烈的招商市场中胜出,必须全民招商,政府应做的就是要制定激励和约束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聚合各路招商力量和资源,把“五指”拧成拳头,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有意招商的人员,宣传推介开发区招商政策和项目,特别是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布局政策等,编制好招商项目,营造好招商环境,坚决取信于民,做好个性化服务,在全面发动的同时,再结合专业招商、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等,开发区招商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新的局面。
第四,立体吸纳资本,推进协调发展。全市7个开发园区的发育程度是有差异的,为了立体吸纳资本,推进协调发展,必须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注意项目对园区的基础性、配套性的选择要求,实行全市统一招商政策,统筹开发招商信息,分级负责招商,分类入注园区,共享招商税源,避免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防止招商信息的闲置和浪费,减少投资资源的漂移和走失。同时,园区内的各项社会事业,也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开发区内动迁户,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大的巨大实惠。
第五,理顺管理体制,再造服务流程。切实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到推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上来。因此建议:第一要下放权力。市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要赋予开发区更为自主的行政执法权,在区内由开发区自己做主,以提高开发区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开发区要在区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做好服务。第二要简化程序,再造服务流程。要发挥开发区的试验功能,向苏州等地的开发区学习借鉴。第三要优化服务。不让领导交办的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工作职能在我的岗位削弱,不让工作差错在我的身上发生,不让来办事的人员在我的接待中受到冷落,不让不文明行为在我的身上出现,不让部门形象因我受到损坏。合肥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缺席默认制”,就是深受投资者欢迎。第六,兑现优惠政策,查处侵权案件。全面兑现优惠政策或承诺,同制定新的政策显得一样紧迫和重要,这样既可以使已来投资的客商感觉政府诚信,又可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影响其他客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要严肃查处干扰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我市这么多年没有查到一起干扰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并不能说明没有干扰侵害投资者案件发生,对一些造成不良后果的典型案件,除对其严肃处理之外,还要展开讨论,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从开发区自身来讲:
首先,超前谋划发展,抢抓战略机遇。国际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国内宏观调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构升级、资本外溢等,都给身处中部地区前沿的开发区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因此,开发区要围绕市发展的产业集群和接续产业,以自身的载体优势,超前谋划,着力研究资本扩张,产业转移的规律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五大”发展趋势,即国际并购、研发活动国际化、经营战略当地化、区域内资本双向交叉流动普遍化、投资产品系列化,寻找他们的“着陆点”和“出站口”,有准备、有重点地为他们建造“空港”或“站台”,抢抓机遇,占领招商引资工作的制高点,减少招商工作的肓目性,增强引资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用足用活政策,放大优势效应。加入WTO以后,虽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经减弱,但用足用活政策,仍然有较大空间,如土地政策,即使是工业用地,既可通过拍招挂出让,也可通过拍招挂出租,也可通过盘活存量来解决等。对于开而不发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和强制收回、安排其他项目等措施;对于投资强度过低的项目,要督促其增加强度或“腾笼换鸟”,确保开发区土地利用的节约和集约化水平。再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问题,我们既可利用不同规模企业的税率差异,也可充分利用统一税率的5年过渡期,因此放大政策优势效应,开发区仍大有作为。
最后,强化服务意识,锐意创新机制。要用机制激活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以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卧薪尝胆的精神,提升服务能力,破解服务难题。如对投资环境的介绍,不能千人一面,对于港台、东南亚客商要以优惠政策为主,而欧美的企业更关心的是当地市场的成熟度、政府的办事效率、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日本人则更注重投资的成功案例的介绍。要把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AB岗位制等好的制度坚持并完善下来,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等,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要赋予企业有评定“婆婆”的话语权,形成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始终使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