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马 鹏
2013-05-15 15:23:20来源:《科学时代·下半月》2013年第2期
摘 要:银川市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逐步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使参保群众分享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
近五年来,银川市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银川市稳定、和谐、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最适宜城市和两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社保体系建设首次使用了“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十二字表述,这也就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
一、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现状
2009年以来,银川市加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职工、征地农转非人员、城乡居民。已初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统筹城乡共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参保人数逐年增长。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7万人。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
二是首府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银川市社会保险工作在全区发挥了首府城市示范带动作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区一半以上。率先在全区建立了村干部、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在全区开展生态移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工作。率先将征地农民纳入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参保范围。率先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
三是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银川市下大力气妥善解决了养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公平。按照政策规定,连续8年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了养老金待遇,平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668元提高到现在的1602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自治区规定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人每月95元,当时在全区属于较高水平。为征地农转非人员增加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95元,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金由最低每人每月300元增加到395元。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14年保持100%。
四是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基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从2008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11年25.5亿元,增加了2.7倍。支出从2008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11年18.5亿元,增加了2倍。目前,每月支付养老金达到1.7亿元。基金结余预支付月数从2008年的4.4个月增加到2011年8.7个月,增加了2倍。
五是社保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14年均保持100%,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征地农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几年来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制度体系,但是距离十八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非公经济组织参保率低、企业职工双方的参保法律意识不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缴费意愿不强等,是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用人单位逃避社保责任现象较为普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都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和承担缴费的义务,但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缴费义务,逃避社保责任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为新招职工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二是在申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时漏报、瞒报、低报现象较为普遍。如:在银川市参加养老保险的8700多户企业,80%的企业按最低工资申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基数和本人实际工资差距较大。在一些民营、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个人缴费的参保人员,按最低缴费档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占90%。
(二)雇佣双方参保意识差。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私营企业主认为社会保险是国有企业的事,与非公经济无关。也有的认为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是企业经营的硬件,而办理社保
为无关紧要的软件,以至拖而不办。还有的认为参加社保是“买保险”,把社会保险等同于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形成可“买”可“不买”的观念。更有的私营企业主对社保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一味追求自身利润,以经济效益差、员工流动性大为借口拒不参保。而从业人员也普遍对社保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参加社保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从业人员认为自己年轻,对企业是否参加社保抱无所谓态度。有的员工要求将缴纳养老保险的钱发给个人,还有部分员工认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收益则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有损眼前利益。许多私企从业人员迫于就业压力不敢向雇主提出参加社会保险的要求,不敢争取自身权益,只能“听天由命”。由此丧失了参保的一部分群体。
(三)社保费征缴难度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由社保部门征收,由于村居、乡镇经办力量薄弱,无专职经办人员。代办银行网点布局限制,保险费用征缴难度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费征收难度较大。银川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位列全区第一,但缴费率三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在全区处于中下水平。16岁-40岁的参保人缴费不积极,认为缴费周期长,待遇低而中断缴费。这一部分人员既享受不到国家补贴优惠政策,也降低了本人养老金待遇,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也不可持续。银川市在《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意见》等文件中对建立保险费征缴奖励机制,吊装移民乡镇聘请社保协理员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一些县区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四)社保稽核力量薄弱。《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稽核办法》都提出了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大社保稽核力度,但社保经办机构受到人员编制限制,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实地稽核,不能及时发现用人单位不参保,漏报、瞒报、低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问题,不能及时督促整改。目前市社保局仅有66名编制,人均管理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为1:1.23万人,超过全国社保经办机构人均管理服
务对象人数的4倍多,市社保局稽核科仅有6名工作人员,一年仅能实地稽核100多户用人单位,仅占参保单位总数的1%左右,社保稽核力量薄弱,没有发挥对参保单位督促约束纠错的作用。
(五)部门未形成联动机制。2007年城镇职工社保费征收移交地税部门,目前仅仅实现社保结算核定,地税侧重征缴费用,参保扩面成为薄弱环节。人社、工商、税务、工信等部门,在促进社保扩面等方面未形成联动机制,未形成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也未形成合力共推共促局面。全社会及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部门联动还未真正“动”起来。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到位,缺乏部门之间的配合,扩面难度较大。
三、破解养老保险参保扩面难题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下大力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宏伟目标
(一)加强社保稽核。建议市政府适当增加社保局编制,增加社保稽核工作力量,使社保实地稽核常态化,通过加大稽核力度的手段,及时督促纠正用人单位在社保方面的违规行为,维护社会保险法的严肃性,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保全覆盖、可持续的目标。
(二)形成部门联动机制。近期,市人社、地税部门已联合发文,就社保扩面征缴稽核等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人社、地税定期互通新设立单位、新增纳税单位信息,在用人单位评先评优方面将社保纳入征询意见内容等。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优势,就社保扩面征缴稽核等工
作形成合力联动机制。只要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强力的社保参保扩面执法环境,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出力,良好的社会参保氛围才能营造出来。
(三)加强基层社保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保扩面征缴等工作的奖励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切实解决村居、乡镇、县市区社保经办机构的实际困难。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基层社保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三是切实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逐步建立网上办公,网上申报核定社保缴费基数,网上视频认证等现代化服务模式,优化参保环境,方便参保单位及群众办理缴费业务。
(四)适当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今年银川市率先在全自治区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自治区规定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人每月95元,在全区属于最高水平。今年银川市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我们正在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意见,以解决续保缴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发挥好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参加社保对国家、企业及职工的重要意义,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法人及劳资人员的宣传和培训,使其不但了解和掌握社保方面的政策法规,而且充分认识到非法用工的危害性,消除其对社会保险存在的误解,避免逃避参保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国内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学界越来越关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较多。文章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其中国内部分主要包括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众多成果的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迈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和群众所望。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05-04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伊始就没有将城乡居民同一而待,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以及城乡户籍制度的现实存在,至今仍是以居民身份来划定参保对象,城乡二元分割特征明显,养老保险制度互济性和公平性缺失。现在,城镇居民已经拥有了较农村居民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广大农村居民还是依靠土地及家庭养老,缺乏制度保证。养老保险的二元分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愈加不适应,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社会和谐稳定及三农问题等等。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阻碍了劳动力在市场的自由流动以及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公民权利的平等性也无法得到体现。
一、国外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西方工业国家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对养老保险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也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养老保险理论的两大主流学派为政治学派和经济学派,它们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政治学派侧重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绩效来证明政治决策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经济学派则侧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机理和经济绩效,进而分析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
Diamond(1977)和Kotlikoff(1979)等认为个人存在短视主义即虽可预见养老风险但却不愿牺牲当下的消费,去为将来养老作准备。与个人短视相反,政府体现出父爱主义,政府强制下的养老保险使人们在年轻时进行养老储蓄用以保障其年老所需。Dilnot,Kay&Morris(1984)认为国家参与下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因为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实现老有所养。Disney(1985)强调市场经济下,政府需要对市场失灵担负起调节员的作用,必须建立及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期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保持现有制度框架下,深入剖析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机理合理性及其与经济的关系并尝试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基本养老保险金管理与运营、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作为弥补市场分配缺陷和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西方学界都是以公平为基础来建构基本养老保险经济理论的。
如上所述,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国外学者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差距较小,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差无几,因此对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及一体化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献极为鲜见,这就需要我国学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国内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的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流入城市及城市人口跨地区流动工作已经变得相当频繁。而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模式不一,不同地区模式各异,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在跨城乡和跨城市的过程中呈现碎片化,无法有效衔接的局面。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碎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碎片化会对社会保障带来危害。早期学界对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两方面。叶汉雄(2001)认为我国区域之间基本养老保险协调程度低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养老保险负担不一造成的。吴湘玲、高红岩(2009)指出各地区社会、政治缺乏整合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造成了基本养老保险出现地方分割,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应从广覆盖、强责任、重管理等方面加以解决。郑秉文(2009)撰文深入分析碎片化起源和弊端,认为“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潜存制度隐患而我国现在已经具备构建“大一统”养老保险制度的九大优势。李长远(2010)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低效均衡的碎片化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并统筹全国基本养老制度。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陈仰东(2008)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保障出现碎片化是一种必然现象,我国城乡二元分治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实行完全统一的社保制度。
(二)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一政策的提出促使国内学者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学者们对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实施模型和路径意见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刻不容缓,应该依据国情分步骤、分阶段实施。韩良诚、焦凯平(1998)认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不但能减轻企业负担、分散风险、有利于基金完整安全,还能为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积累实践经验。杨玉民(2002)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具备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而郑秉文(2004)则认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存在缺陷,会造成社会风险、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最终以制度的扭曲变形收场。吴湘玲(2005)指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会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打破区域分割,建立全国统筹现收现付形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景天魁(2006)认为养老保险的统筹并不是等同划一,强调的重点是协调,保障方式具有灵活性,保障模式具有多样性。封铁英、贾继开(2008)以社会分层为视角,认为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有利社会资源流动,改善部分人群的保障状况,促使人群在不同阶层流动,从而保证社会公平。彭浩然(2009)指出要实现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缩小区域间的养老保险差距,首先需要缩小区域间的工资增长率和差距。
(三)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城乡统筹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最终要向城乡一体化迈进。曹信邦(2006)提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是指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养老社会保险资源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城乡劳动力在自由流动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养老社会保险投保机构,让所有人都能覆盖在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制度范围内。同时,他也认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完全等同,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劳动者收入的计量方式、城乡居民生活指数等有区别,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缴费方式、待遇水平等也有差异…。袁彦东、张军田(2007)认为从国家政策、经济水平以及公民对社会保险认知的加深等方面阐述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可行性,并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为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袁文全、邵海(2009)指出实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姚金海(2010)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指出城乡二元格局使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方面待遇不公,为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应承担起职责,打破不公平现状,构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体系。部分学者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设计。岳宗福(2009)认为新的制度设计应采取“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个人账户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6%(个人负担一半,单位负担一半)、全国统筹账户为3%(全部由单位负担)、地方统筹账户为5%(全部由单位负担)。而且还应建立养老保险“一卡通”,即每个劳动者,不论农民、市民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都要拥有一个与身份证号码相关联的社保卡,用以记录每个劳动者的缴费情况、查询养老金卡中的累计金额、转移接续养老关系等。袁文全(2009)主要是从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认为农村养老保险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农保与城保的衔接建立桥梁。他指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制度上进行有序衔接,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就要使参保者在缴费和保险待遇方面能够自由转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存在障碍。迟翔(2010)指出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缴费方式上都具有较大差异;其二是城乡分割的存在造成彼此相对独立、封闭,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概而言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学界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研究比较松散零星,且主要是定性描述为主。目前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进行系统研究、实证研究的还很缺乏。
三、评述与展望
社会保障制度本具有全面性和公平性的特征,它所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城镇居民,还包括农村居民。但是,现实生活中城乡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两套不同的制度,无形中继续扩大了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是刻不容缓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做好制度设计,寻求一条合理的路径。这条路径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将势在必行。国内研究者可在借鉴国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基础上为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提供更富有建设性的政策意见。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方面,应由定性和规范的研究转向定量和实证的研究,还可采用统计和精算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现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信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2]岳宗福,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山东工商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周志华]
第三篇: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试点情况看,新农保制度与上世纪90年代初推行的农保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从加强对新农保的组织领导、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进一步创新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方式、建立新农保基金的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机制等方面完善新农保制度。
[关键词]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贴
背景
我国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进人21世纪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并且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2030年到2050年中国即将面对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健康、娱乐和照顾服务等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山东省委、省府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2020)》中,我省提出了“2010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省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2011年到2020年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的任务目标。要完成省委省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速度。
一、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
2003年以来,青岛、烟台等地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农保制度进行创新,开始建立财政补贴为主要改革内容的新农保制度。青岛市经过2003年在城阳区的试点后,目前在全市基本建立以“大账户、小统筹”为基本模式的新农保制度。烟台市2005年在招远、福山、莱山组织新农保制度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107号政府令发布了《烟台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决定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全市开展新农保工作。日照东港区和菏泽牡丹区也在部分乡镇和村组织了新农保制度试点。东营、淄博、泰安、潍坊、临沂、威海等市的部分市县也相继形成了新型农保操作办法并进行试点准备工作。目前全省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民达到84万人④。
内容
综合各地试点情况,我省新农保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青岛、淄博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上,两市又有较大的差别。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筹集上,青岛市实行区(市)、街(乡镇)、村(居)、个人四级负担机制,即按照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或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划分若干缴费档次,并确定上限和下限,参保个人自行选择,区(市)、街(乡镇)财政和集体按照个人确定的缴费比例实行定额补贴的办法。并规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调整,由各区(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支付能力确定,报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淄博市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的原则;区分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缴费补贴、领取补贴、养老补贴和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相结合的办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中的缴费补贴全部记人个人账户;领取补贴、养老补贴、计划生育养老补助记人统筹基金。政府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由区县、乡镇两级政府承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担比例。单从政策内容看,淄博市是最完善的,但因刚刚启动,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二是烟台实行的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原则筹集。设个人最低和最高缴费标准,缴费标准的设定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直接挂钩。有条件的村集体对参保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市区财政拿出一定数额资金,按照不同的缴费档次进行相应的不定额补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助全部计人个人账户。比如,2008年烟台市年内财政预算共安排补贴资金4000余万元,预计财政补贴将达到投保额的6%以上,其中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财政补贴将达到投保额的lo%以上。此外,还有些区、市进行了新型农保试点。如《东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市、区政府按照不同缴费档次给予参保人员相应补贴,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全部由个人账户支取,政府不兜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同步实施。该办法虽早在2006年就向社会公布,但至今尚未实施。日照东港区先确定每月60一100元的领取标准,财政出资200万元,在部分行政村按照参保率对不同年龄段参保农民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等等。因这些试点都在小范嗣内进行,尚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典型意义。
从试点情况看,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新农保是农民投保政府补贴,体现了政府责任。二是新农保设计了激励农民参保和缴费的机制,因为政府补贴的多少与参保人选择的缴费档次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三是新农保确定了最低缴费标准,建立了领取标准调整机制,解决了老农保保障水平过低的问题。四是新农保的覆盖面更广,比老农保更具有社会保险性和福利性。五是新农保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金的安全运营问题。六是新农保注意到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正因为新农保有诸多优越性,故实施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比如青岛市开展新型农保前的2002年年保费收缴是1552万元,2007年11月底全市收缴保费己达6.1亿元。招远市财政补贴前的保费收缴是2000多万元,财政补贴200万元后保费收缴是6000多万元。菏泽市牡丹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财政拿出30多万元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保费收缴比上翻了一翻@。
二、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地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差别很大,为以后制度衔接和提高统筹层次增加了难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的《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因认识不一致,该文件一直没能出台。新农保在我省尚处于试点阶段,省里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各地实施的新农保制度从政策框架到制度模式,差别都很大。有的地市有详细的实施意见,有的只是勾画了一个制度框架,任由下面县市各搞一套。这就为以后制度衔接和提高统筹层次增加了难度。
(二)新农保的筹资机制决定了其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在筹资机制上,新农保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的原则,与老农保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围家政策扶持相比,体现了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政府的责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便在少数试点地区,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主要放在县、乡政府,中央、省、市三级基本没有投入。从目前的体制看,县、乡两级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困难,很多地方都是吃饭财政,不仅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小,且资金来源不稳定,因没有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新农保无论在基金筹集还是待遇支付方面都存在不言而喻的风险。
(三)新农保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目前,全省新农保的参保人员总计84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征地农民,特别是人均占有土地少于O.3亩以下的农民,农村人口中占主体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本没有被覆盖。与老农保以乡镇企业职工、村干部、民办教师等为主体相比,参保对象客观上仍具有选择性。
(四)新农保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基金保值增值难。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在体制上是政事不分,农保经办机构实际上既是管理者,又是投资者;目前,新农保仍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县(市、区)级对农保基金的管理,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规模不经济、易受当地领导行政干预等问题。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投资运营办法,基金投资无章可循。按规定基金主要存银行和买困债,在银行利率和围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时,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全省新型农保工作的指导。从国外经验看,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需要立法先行。从2003年算起,我省进行新农保试点已经快5年,对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和制度安排,应及时总结,争取尽早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加强对全省新农保工作的指导。指导意见要对新农保的参保对象、范围及参保人应有的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财政拨款支持的初始比例以及逐年增长的比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设置,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农民享受养老保障的程序,侵害农民社会养老金权利行为的处置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以使我省的新农保工作有章可循,改变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经验。目前,由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已使中央财政困难重重,省级财政主要对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进行转移支付,因此,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主要来自县乡政府。但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投入在财政支出方面应放在优先地位,新农保制度建设要逐步体现中央和省、市各级财政的责任,这是该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首先,市、县二级政府可每年从土地出让和拍卖收入中提取一块、财政预算安排一块、预算外收入切出一块,用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基金;其次,中央和省级政府也应从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人中提取一部分,除用于建立中央支持新农保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其余通过转移支付充实地方农保专项基金;农保专项基金可由省级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管理,以降低管理风险。
(三)进一步创新瓤农保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要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各地新农保T作实施不同的推进政策: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以缴费补贴的方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农保制度。另一方面,针对有些欠发达县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部分县目前还不具备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条件,必须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创新。借鉴其他省的相关经验,可以考虑实行以下做法:一是中央及省级财政直接建立用于支持新型农保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新农保制度建设。二是研究制定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加新农保缴费免税的鼓励政策和实施办法。三是研究制定与银行合作开展保险证质押小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和个人账户基金借支办法等。通过上述办法,建立起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的机制,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农保制度的现实可行的办法,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四)实现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比如,在新农保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方面,要力争使农保工作建筑在城保的公共网络和管理系统之上。新农保计算机网络可以和城保共用一个平台,一个主机,农保占其中一个模块。人员方面,村里面应设劳动保障协管员,由县里直接管理,这部分人不只承担农保工作,还管医保,管就业。这些措施不仅使社会共有资源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还能推动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五)建立农保基金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机制。新农保制度主要是以个人账户为主,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基金结余额会越来越大,必须建立基金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机制。从长远看,对农保基金的管理,可遵循以下思路:一是建立省、市(县)两级政事分开的管理体制,行政单位负责制定政策,事业单位负责基金管理。农村养老基金由省、市(县)共管,省级负责基金管理,县(市)负责基金的收缴和发放;二是尽快出台基金运营政策并拓宽运营渠道,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中央政府可每年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优惠债券或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优惠利率;也可确定一定比例,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样既保证基金有较高的回报率,叉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同时,建立基金管理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金运营情况的制度㈤。
第四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研究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摘要]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三大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也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全民医保”时代。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字]居民医保;问题分析;对策;覆盖;医疗服务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面向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的一项保险制度。它坚持低水平起步,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其基金筹集是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霞要内容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开展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解决广大城镇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当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居民医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非从业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正在逐步推广普及。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镇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就制度本身运行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的界定范围模糊。
边缘群体被忽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社会流动日益频繁,使得城乡居民的构成较为复杂,难以区分。城镇居民的身份难以界定。而居民医保制度中对参保对象城镇非从业人员的界定较为模糊.阑此容易遗漏一些群体。例如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强,无固定岗位。
(二)制度覆盖未实现应保尽保。
制度安排的广覆盖不等于现实中的全覆盖。目前很多地区对于是否应该将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他们的参保率不高。广大弱势贫困群体经济收入非常微薄,无力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他们大多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员,由于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比较差,获取的经济收入或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的教助金紧紧能够勉强吃饱饭。但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加人医疗保险。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三)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层次低。
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医疗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导致现有保障水平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许多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基金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尚待提高。
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还比较弱。具体表现在。在征缴上并没有做到每个城镇居民都参保,不利于大面积地分散风险;在支出管理方面,对定点医院的确立不够严格,对医院不合理的供方诱导而导致的过度医疗需求控制较为薄弱;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摹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摹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
(五)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存在逐利要求.带来医疗行为不规范.如过度用药、滥检查、乱收费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暴涨。个别地方还出现医疗机构或个人弄虚作假.违规套取或骗取医保基金问题。此外,部分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妨碍了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政府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调整完善政策,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
要逐步将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
围,并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要想方设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吸引力。要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居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努力提高支付水平.在物价及生活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高额的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成为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因而不能将医疗保障标准定得过低,否则,将使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意义。
(二)、不断提高统筹水平,逐步实现全省、全国统筹。
当前的突出工作就是要解决医保跨区域联网问题.建立跨区域的医保联网是解决异地转诊、就医困难的最佳办法。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和管理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科学、规范的政策措施,开发出具有类似银行银联卡功能的网络服务体系.以实现省、市、县联网。要实现跨省统筹,可以在试点省级区域内城市实行统筹,这样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运营基金,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实现全围统筹。同时,为了保证参保者在一定区域内正常流动,劳动、卫生、民政等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有机衔接,使其适应人的工作岗位、身份变动频繁这一特点。可以在部分城市化较高的地区,尝试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收入状况设置多种缴费标准的险种,建立各险种之间的通道。使得居民能够在险种之间流动。
(三)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行业收入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首则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宏观大背景下,除了要保持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于农村、城
市反哺农村、以工促农之外,更重要探索出一套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改革现有的户籍体制,消除“农民工”符号,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待遇,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调节部分行业收入行业收人的改革侧重点部分垄断性行业,而垄断性行业收人的改善有赖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强监管、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的进行,在保证企业正常发展所需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对垄断行业的利润提取率,以人缴纳库。同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使得全民共享社会财富。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其医疗保障功能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nJ。因此,要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其医疗保障功能。一是要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城镇布局,合理规划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使其能保障、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二是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范化要求,充实必需的医护人员,配备适用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以改善社区医疗的服务条件和环境。三是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陈岱云.中国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理论学刊,2009,(10):51-55.
[2]王振平.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探.中国卫
生事业管理。2007.
[3]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 本思路.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4]顾听.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 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陈德贤.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医疗保险.2009.
第五篇:银川市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银川市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前言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物流产业发展的本身。
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主要交通要塞。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技术信息的不断发展,宁夏处于全国陆地中心部位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逐渐显露,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经济中心,是协调和联系宁夏各个地区的物流运作的枢纽,是整个宁夏经济发展的“心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完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出路,能够减少经济增长中资源能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近几年,我区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相继出台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措施,对物流的作用、地位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随着银川经济的快速发展,银川市的物流需求增长迅速,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录
前言.....................................................1
一、发展现状.............................................4
1.银川市物流规模迅速扩大.............................4 2.各类物流企业迅速增长...............................5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6 4.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6
二、存在主要问题.........................................7
1.物流需求量不足.....................................7 2.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资源分散.....................8 3.物流企业选址和规划.................................9 4.物流信息化水平低..................................9
三、规划建议............................................10
1、做好现代物流业管理的规划.........................10
2、物流企业规划建议.................................10
3、加快基础建设,构成现代物流体系...................10
4、构筑银川市物流业基础信息平台.....................11
一、发展现状
1.银川市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加快改善,物流业获得了稳步、全面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4%;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1.28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2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6亿元,年均增长13.1%;城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260元和1125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1%,位居全区五市之首。在全区经济企稳回升带动下,物流需求快速增长。2010年,宁夏实现全社会物流总额25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高于全国同期增长速度;完成全社会货运量29869万吨,是“十一五”末的3.2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6.2%。从物流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1860.2亿元,占全区社会物流总额的72.8%,对物流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5%,工业品物流仍是拉动全区社会物流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全区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12.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3.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8%,均大于全国同期6.9%和16.0%的平均水平,物流业在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各类物流企业迅速增长
随着银川市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银川市物流企业由过去单一的运输、仓储企业逐步向现代化、创新型物流企业转型,涌现了各类物流企业。如银川市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国内外铁海联运、进出口、过境货物运输、门到门运输、拼拆箱、分拨、保税等全方位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4A级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中国西部物流百强企业,银川市小巨人物流企业,同时也是银川地区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连续两年被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评为“宁夏先进物流企业”。企业资产总额为1.2亿,其中,集装箱运输业务在宁夏行业排名居首位,拥有宁夏地区60%的市场占有率。新华百货物流有限公司是银川新华百货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宁夏物美商业有限公司,旗下运作新百西北现代供应链科技园,是西北唯一一家采用德国sap信息技术管理的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公司拥有配送车辆200余辆,配送范围覆盖宁夏全区及兰州、西宁等周边地市、区,目前是西北地区消费品流通行业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辐射范围最广的商品物流枢纽中心。公司目前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sap-ewm 仓库管理系统,其逻辑模块涉及ewm-erp集成传输模式、仓库作业指令系统、作业控制多元化业务标准作业系统、波次管理以及拣货、补货、发运等管理系统。其次,宁夏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布局,构筑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深入拓展与阿拉伯国家全方位经贸合作,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银川乃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此外,国内知名物流物流企业在银川也纷纷开设分公司,如宅急送、天地华宇、顺丰快递、物通天下等。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银川市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骨干,民航和管道运输为辅助,辐射全区及毗邻地区的对外综合交通系统。目前银川河东机场建设以全部完工,全长78.81公里的绕城高速,连接华北与西北。2016年5月3日银川直飞迪拜航班开通,阿联酋航空公司开通了银川直飞迪拜的航线航班,银川到阿联酋只需要7小时多的航程即可抵达,宁夏与世界各地的距离也将大大缩短。彻底解决了客商对进出港通道的担忧,加快的了客流与物流的流通。此外银川至西安高铁宁夏段工程12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通车后,两地间通行时间将由14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该项目投资总额805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预留350公里/小时提速条件。这条铁路将构建起国家“一带一路”的大通道和推动西部发展的主动脉,对加快西部大开发,推动向西开放意义重大。
4.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灵魂。2012年年底“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向民用领域开放,全国有8家公司拿到牌照,宁夏众力北斗卫星导航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在银川市“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之下,积极构建“技术产品+行业解决方案+位置运营服务”的业务发展模式,通过广泛的产业联盟并紧密配合相关产业资源,在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安监等各领域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此外,为确保银川区域物流中心如期运行,区局(公司)加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项目管理,严把时间节点,积极落实周例会制度,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保证了项目顺利高效推进。同时,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流程控制为关键、以信息应用为主线,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初步实现工商零物流的全程、全面、高度信息化。下一步,区局(公司)将以支持“统购分销”管理模式为目标,坚持“突出信息整合、实现系统集成、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运行成本”,加快项目推进实施力度,着力实现工商协同、联合工房、GIS批零智能配送、财务核算等各系统功能的无缝衔接,积极构建集中控制、系统管理、流程清晰、作业优化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物流需求量不足
2015年上半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完成2201.04亿元,同比下降4.4%,首次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工业品物流下降较多对全区物流总额影响较大。从社会物流总额构成看:目前,我区工业发展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受环境资源约束等因素影响,工业品物流呈现负增长。上半年,全区工业品物流总额完成1615.2亿元,同比下降4.2%,比一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区物流总额的73.4%。由于消费需求不旺,全区批发业物流总额也呈现负增长。上半年,全区批发业物流总额完成485.6亿元,由一季度增长4.2%转为同比下降5.7%。占全区社会物流总额的22.1%。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小幅下降。上半年,全区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完成19.73亿元,同比下降1.4%。上半年,全区农产品物流总额完成75.12亿元,同比下降0.6%。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较快增长。受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带动,全区邮政、快递、配送等业务量持增长太势。上半年,全区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完成5.39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815.4万件,增长57.6%;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06亿元,增长41.1%。然而与西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还有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转换过来,保留着“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
2.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资源分散
银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仓储、运输企业转变而来的,大多以简单的仓储、运输为主。很多企业都“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车辆难以集中,货物难以集中,劳动力难以集中,工作环境差,企业管理层的分散,信息资源的不对流,车辆的空载问题比比皆是。很大程度上造成物流企业盈利能力低和组织化程度低。
3.物流企业选址和规划
物流企业选址是连接工厂和客户的中间桥梁,其选址方式往往决定着物流配送距离和配送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各项成本,同时也关系到公司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然而,银川市很多物流企业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如经营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往往投入很大,收益很少,甚至出现刚开始建成就开始出现负增长,所以有些地方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后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起来,严重限制了资金的流通。另外还有基础设施因素。如交通状况;有些企业将地址选在城市交通网络不能完全覆盖的地区,致使货物流通受到限制,严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另外,有些物流园区的重复建设,功能的同化,辐射范围的相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银川市物流企业信息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整体信息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物流技术装备的落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处于“人拉肩抗”的现状;计算机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程度低,除了大型物流企业应用外,小型和中型物流企业基本很少或者基本没有使用;同时,服务于物流企业的应用软件少,开发一款应用软件成本很高,小型和中型物流企业很难做到这一步,然而买一款物流应用软件又不能很好地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货运信息服务能力差。
三、规划建议
1、做好现代物流业管理的规划
成立物流发展协调领导机构。目前银川市物流业存在着商务局、交通局、铁路局等多部门各自管理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机构。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条块分割的物流体系使物流资源匮乏。所以要加强现代物流业管理的规划,从而使资源整合利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物流企业规划建议
物流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实力。银川市的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进程中,银川市物流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在综合性服务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以客户为核心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应当成为传统物流企业的现实选择,这既可以有效巩固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又提高了物流企业竞争实力。
3、加快基础建设,构成现代物流体系
(1)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物流运作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基本政策。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现代物流通道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一是继续加速构建以高等级公路、铁路、航空为骨干,以银川市的物流储存设施为节点的物流通道系统;二是加快规划建设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现代物流园区;三是进一步强化以铁路、公路等货运场站等为主的运输枢纽建设。
4、构筑银川市物流业基础信息平台
银川市政府与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一个标准统一、接口开放、功能通用的基础物流数据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方便物流园区、物流企业通过各自的网络与信息平台进行权限访问和基础物流数据及信息交换,由此优化企业物流管理,全面降低物流运作成本。重点是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要加强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全面质量管理(TQM)、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ID)、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等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