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之研究[推荐]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之研究
李丽 2220091357 摘要: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的分析,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对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提出区别对待,分层养老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完全靠土地产出生活失地农民,靠固定资产投资生活的失地农民,靠外出务工失地农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无收入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民养老保险。
一、当下我国的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尽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能否换回失地农民的保障就成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而事实是,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待遇,不但没有生活,缩小城乡差异,而且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有些地方因此与地方政府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县级以下,各级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但做好的只是少数,如华西村。我国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城郊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这些地方的农民的土地较少,一旦失地就可能意味着完全的失地。这些人一旦失地后,既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也不同于城镇人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由于现实的很多原因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特别的少,失地农民把有限的补偿金花光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业困难,许多失地农民成了无地无业无保障的“无产阶级”。
不仅如此,失地农民很多都是养育一个孩子,“养儿防老”也成为一种不可能。就业没技能,就算勉强就业也只是一些没有编制,没有“五险一金”的体力活,临时工,工资低,待到老年时也不可能了,攒够足够的养老资金。很明显他们的老年生活将会很困难。
二、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养老问题的分析。
在2009年,我国开始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且2010年在城镇也开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在这两个制度中,目前一些农民被纳入了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下,包括了一部分的失地农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吸收了一部分的农民工群体。虽然这两个制度在试点的初期,但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得生命力。现行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水平较低,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如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每月55元,最低档次缴费的农民每年缴100元,政府补贴30元。缴费满十五年之后,到达年龄也只能每月领取69.03元。完全不可能保障其生活。另外没有有效地激励机制激励年轻的农民多缴纳保险费用。十五年满之后,再继续缴费的欲望不大。同时政府没有建立最低待遇承诺机制和补偿机制。农民没有对政府的绝对信任。也没有得到最稳健的保障。城镇居民的养老保 1 险目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失地农民如果要纳入这两个体制中,这两个体制还有待完善。
三、探索的失地农民养老模式。分层养老,区别对待。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大家面临的问题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农民可分为完全靠土地产出生活的农民(远离城市中心,又没有出去务工的)、靠固定资产投资生活的农民(靠近城市又有固定资产的),靠外出务工生活的农民。这三种可区别对待。
(一)、完全靠土地产出生活的农民。这类型的农民如果失地,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需要重点关注。这类农民没有务工经验,没有可投资的财产,生活和养老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建议设立无收入农民的特殊养老保险制度,可下属于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但相对于一般的农民补偿机制要有所不同。补偿比例要提高,保险金替代率也必须提高。才能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当然为了防止“保险依赖群体”的出现,同时要明确他们自己的职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以工作换保险”。对于劳动者来说,知识技能的缺乏是最大的风险。所以要通过培训来增强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可以顺利就业。“由国家对就业教育、义工和环保工作场所提供补贴,吧下层阶级的成员纳入劳务市场,这是帮助下层阶级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给我们以启发,国家要对农民工所从事的这些“下层”劳动给予补贴,使他们可以进入正常的市场经济中,有正常的工龄。这是他们享受较高养老保险的前提。
(二)、靠外出务工生活的失地农民。
这部分失地农民,土地对于年轻时的他们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只是务工不顺利时的保障和老年后的生活保障。所以失去土地最这些人来说并不是当下的生活问题,而是长远的养老问题。所以这部分人纳入我国的城镇居民保险之列就可以了,随着养老保险的逐步完善。长远来说可以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但这部分人最重要的是解决当前失地,又已经年老不能出去务工的部分,这部分直接纳入无收入农民保险范围之列可以解决问题了。
(三)、靠固定资产投资生活的失地农民。
这部分农民虽然不是太多,但也已经可以代表一部分群体了。据了解,这部分农民生活于城市周围或中心地带,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大多都有自己的宅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的宅基地成为他们生活资金的主要来源,靠投资建房,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赚钱。土地本生就不是很多,并且很多人已经使土地抛荒,所以,失去土地,也不会太多影响他们的当下生活,只是让他们觉得作为农民没有了最后的保障。认为自己被忽略,没有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又没有享受到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力。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认可,这部分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城市人口。2 现在的制度下他们纳入的是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这目前还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如果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话,他们的养老保险转制问题。政府需要制定出规范的程序和转制保险待遇具体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待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可以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分层管理,并且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潘锦堂
社会保障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3 【2】 蒋天文
成本转嫁与养老保险的脆弱性/中国行政管理 /2011年第10期 【3】 曹信邦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机制的探讨/行政管理/2011年第10期 【4】 刘志英、刘超 农民工代际差异及其养老保险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 史云贵、赵海燕 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机制论析/四川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6】 文军、黄锐 超越结构与行动:论农民城市化的困境及其出路/吉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 肖巍、钱箭星 “发展型福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效率问题/复旦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8】 拉里·奥特、丹·特金森
不安全时代 【9】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第二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问题 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是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但 目前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本着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原则;模式
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传统的做法是将其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交由子女耕种,耕种收获基本能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可见,土地又承载着养老保障的功能。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传统的、稳定的养老保障。因此,探讨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构建 科学 合理的养老保险模式,不仅是保障失地农民养老无忧的迫切要求,也是赢得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支持,促进 经济 发展 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 分析
1.养老保险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是失地农民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调查显示,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8.3%。失地农民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仅靠“自觉”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是很困难的,政府在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应加强引导,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还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确保失地农民养老无忧。二是个人缴费比例过高。调查显示,39.9%的失地农民因为个人缴费比例太高,而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失地后,一方面由于非农就业技能缺乏等因素使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粮食、蔬菜等自给条件丧失,生活支出普遍上升。失地农民的缴费能力极为有限。不少地方在设计失地农民缴费比例时认为个人负担部分可从安置补助费支付,但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险费用,即使部分地区的安置补助费能支付也会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 影响。因此,各地在确定个人缴费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现实,使他们不致因负担过高而无力投保。三是保障水平过低。调查表明,有22.1%的失地农民因为保障水平太低,政策缺乏吸引力而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多在二、三百元,有的地区不到一百元,这种养老金水平在当前 农村 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刚刚能维持温饱。另外,农民失地后最终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转化为城市市民,城市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远远高于农村,靠这点微薄的养老金要想在城市实现“养老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的保障水平过低,不能真正保障失地农民安享晚年成为制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广泛开展的原因之一。四是保险层次单一,满足不了失地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比较富裕的失地农民希望将来的保障水平能高一些,即使个人负担的绝对金额高一些也无所谓,只要能真正实现养老无忧;经济状况较差的失地农民则由于受个人缴费能力的制约,只求将来能保温饱。但目前各地养老保险大都缺乏层次性,致使部分失地农民因保险层次过低不愿投保,部分失地农民又因缴费负担过高无力投保。
2.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降低了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一是宣传不到位,影响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有高达43.3%的失地农民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54.2%的人表示了解一些,仅有2.4%表示非常了解。可以想见,即使当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确实能够保障失地农民利益,43.3%的不了解这一政策的人恐怕也不会从腰包里掏钱出来买保险,政策的实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所了解的人群中,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仅占43.8%,近六成的人则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这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了解不全面的可能性。二是养老金不能足额、准时发放,影响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不可否认,56.5%没有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中,有一部分对此是持观望态度的:如果这一政策实施情况良好就参加,否则继续观望或转而求其他。调查表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有32.7%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40.5%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这表明拖欠失地农民养老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到老年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会挫伤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三是实施过程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因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放心而拒绝参加的占受访人数的25.7%,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失地农民养老观念滞后、政府又未能很好的宣传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中,失地农民被剥夺了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放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保险度”产生怀疑,影响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构想
1.“分年龄、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的保险模式。“分年龄”就是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总的原则是“高龄优先”,即年龄段越高的群体享受越多的养老照顾。具体做法建议以分四段为宜。一是征地时已达退休年龄的:一般而言,达到退休年龄的人(一般以男60周岁、女55周岁为退休年龄),通过劳动满足自我生存的能力大大下降,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失地后靠打工和经营的能力更是处于劣势,自我养老能力更弱。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应向这部分老年人倾斜,在养老保险费用分担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尽可能的使他们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对已达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为其一次性交纳15年养老保险统筹费,个人帐户部分以不超过安置补助费为限缴纳,从次月起开始按月发放养老保险金。二是处于“4045”(男45周岁、女40周岁)——退休年龄段的:这部分失地农民由于 学习新的劳动技能的能力下降,非农就业困难,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可由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为其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统筹费,但个人帐户不享受退休年龄段的待遇。三是18岁-“4045”段的:这部分失地农民正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黄金年龄段,对这一部分失地农民应办理“农转非”,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引导他们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四是18周岁以下的:对在征地时未满18周岁的被征地人员或在校学生,给予办理“农转非”,当其进入劳动年龄或学习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作为城镇新生劳动力同等对待。“广覆盖,低水平”就是要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惠及尽可能多的失地农民,但由于失地农民自身的投保能力和国家财政补贴能力有限,只能给他们提供较低水平的养老保障。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对这种模式是接收的:64.5%的失地农民愿意参加个人缴费较低、未来领取的养老金也较低(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考虑了当前国家财政负担能力,又考虑了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有利于使更多的失地农民享受养老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把握好“低”的限度:能够保障基本生活。“多层次”就是要针对失地农民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缴费标准和享受标准。确定不同的个人缴费标准,交费越高,将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既使缴费能力不高的失地农民能够参加养老保险,又使缴费能力较高的失地农民能够享受较高养老待遇。
第三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农民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自己一力承担,但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与生活保障。对于日益突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中,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使其老有所依,成了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不仅仅只是土地,更多的是土地所带来的各种权益。失去赖以安生立命的土地,使失去土地农民形成一个特殊的人群在社会中游离不定。据有关方面的预测:1997年至2010年,耕地减少面积至少1.6亿亩,其中建设占用4500万亩,生态退耕6000万亩,灾毁250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3000万亩。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在全国众多的城市中,浙江省台州市也在这进程中不断繁荣发展,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同时,失地农民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么台州这个城市又是怎么来看待该问题,如何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呢?
1.1失地农民的形成与发展
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失地农民,即具有农村户籍,因失去土地及土地上着的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权利、就业权以及一系相关权利,被人雇佣从事非农职业的一类特殊社会群体。在我国主要是因指那些因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公益性事业所需依法征占土地后由于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而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的农业户籍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文所写的失地农民包括全部失地和部分失地两种。被征收的土地全都属于基本农田。
1.1.1城市发展与失地农民的形成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作为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农民必然失去土地,向城市转移。城市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数量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城市人口为5.02亿,城市化水平为39.09%。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大量的新城市,而且也要求现有的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扩大规模,调整城市行政区化,将一些城市的郊区、郊县变成城市的市区。
在这样的前提下,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延伸,城市周围的农村则不断被吞并吞没,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往城市发展。因此,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必然现象和普遍规律。
1.1.2开发区建设与失地农民的形成为了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国家积极鼓励招商引资,开发建立各个开发区。
在我国的开发区主要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区等各类区域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建设便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与农田,从而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据建设部公布的资料,截至1993年,中国大陆县级以上的开发区已达6000多个,占地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中国城市用地面积总量1.34万平方公里还多出0.16万平方公里。近
年新设立的开发区,其面积已从当年的1平方公里、几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动辄十几、二十几平方公里。在开发区的土地中,80%以上是耕地,仅1992年,中国就净减少耕地1000万亩,且大部分被征土地并未投入开发。1992年以后,情况更为严重,一方面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不断被突破,大量被征土地被“圈”后长期闲置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1.1.3土地管理不善与失地农民的形成土地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允许适量的耕地向非农转移,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限制耕地用途的转换只会阻碍经济发展。
然而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却把土地征用和利益享有捆绑在一起,必然导致耕地的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的征地制度是以土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土地的买卖不是由农民决定的,农民即使要卖土地,也没有与买方平等谈判价格的权利。农民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即变为国家的土地,然后由国家将它划拨或以市场价格出售给土地的开发商或使用者。在目前的中国,谁手里有土地谁口袋里就有钱,因此,当地方财政收入跟土地征用紧密挂钩时,作为土地持有者的地方政府便会在经济利益的强烈驱动下,大量并大肆强行征用土地。此外,当前体制下,作为政府管理者与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的升迁与其在任内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而考核的最主要指标是GDP、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为了提高名望,做出显着政绩,最直接也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谁开发的土地多,造的楼房高、多、雄伟,城市规模大。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畸形政绩观驱使下,利用现行征地制度的不足和其掌管征地的主导权,将土地当作第二财政,以地生财,以至出现“低征高卖”现象,即一方面用计划经济时代办法低价征用土地,另一方面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高价供地。对政府来说,征用农地成本与出让土地收益之间的差额就是经营土地的红利,其“利润”往往高达几倍,甚至几十倍,征地越多,所获得土地的收益就越大。而作为普通的农民,本来手头就没有多少资金,在失去土地后又无力支付起高价的房价,于是,失地农民不但未从征地中享受到应有的利益,还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
1.2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相关背景简述
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我国农民养老靠的是家庭互助,养儿防老几乎是广大农民的唯一选择。
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更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旧是这样的一种养老方式。然而,农民之所以为农民,是因为他们以地为生,以农为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靠土地来养活祖祖辈辈。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他们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生活来源,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生活来源,如何生存下去便是失地农民首先考虑的问题。年轻的、能劳动的人也许不愁生活,但是作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呢?以及当哪一天年轻的一辈也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又该怎么生存下去呢?同样作为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却没有该种忧虑,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便已率先建立,且覆盖面得到迅速扩大,成为城镇居民养老的主体性制度。虽然1991年,国家民政部出台了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但其实行的是完全式个人账户积累。很多农民的经济来源均是靠微薄的农产品收入,又加上投保的险额多,他们不愿意也支付不起。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征地的补偿费远远不够支付其养老保险,再加上无业,则其养老保险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
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那么,对于失地农民,政府是否可以对其在养老保险缴纳额上给与帮助与优惠呢?2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有人受益则一定有人失益,征地给国家、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同时,失地农民们
则是以不断失去土地,却又不能从中获利,生存、就业、养老等问题不断困扰他们。
2.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全国均在进行中,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2.1.1农民局限的思想观念
几千年以来,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在小农经济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农民只能靠土地为生而无其他谋生手段。
一旦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力,就只能靠子女来赡养,这便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在承担生产、消费、生育和抚养等诸多功能的同时,也发挥了巨大的赡养功能。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知之甚少,农民本身的文化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对相关的养老保险政策不了解,再加上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因而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参保意识更为淡薄。
2.1.2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狭窄
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制度、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很大一部分农民无力支付养老保险,因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很小,约有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中尚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独立地位,截至2007年9月底, 我国政府公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亿,此数并不包含失地农民。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近10年大约已累计产生了4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若从1978年开始计算,至今累计数约8300万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财力还非常有限的大国,要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还相当困难。因此,应先以解决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障问题为主。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大多是另起炉灶。截止去年7月,全国已有17个省级政府或部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文件,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筹集养老资金2000多亿元。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若以近十年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为基数比较,已经得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失地农民占25%;若以历年累积被征地农民数8300万为基数比较,已经得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失地农民占12%。离在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之目标差距尚远。2.1.3农民经济能力有限,难以支付养老保险,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投入不足我国实行的是完全式个人账户累积,以个人缴费为主,农民因其自身经济收入状况不景气,又加上养老保险金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无力支付,也不愿支付。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国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财政的投入总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此外,长期以来,社会保险资金的投入是城市重于农村,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只相当于城市的1/8,于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压力便转移到了广大农民身上,农民支付不起高额的养老保险金,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2.1.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国农村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法规和民政职能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为主,没有法律上的保障。
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便没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农民与政府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契约关系。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便容易导致一些部门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停留于感性上的认识,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共识。再加上制度运作不规范,基金安全缺乏保障,责任不够明确,政策尺度难以把握,更容易使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持怀疑疑态度。影响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
2.2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自1991出台以来,到1998年底,在这7年实施中,全国有212
3个县、65%的乡镇开展了这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8025万人。
但在这之后,这项制度从徘徊阶段到停滞不前,再到有所萎缩,制度前景堪忧。为了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6月2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可以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上,已经够完善,暂时没有什么缺陷存在。但在其正式在全国进行全面开展实施之前,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2.1已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水准有限
在新农保试点实施之前,原来已经参加旧农保的失地农民,其保障水准也是很有限的。
某一地域失地农民被保障的水准主要取决于缴费基数的参照基准。据2007年国家统计公报相关数据,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元,而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为785元。目前,失地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但也是要因地因人而异。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被征地农民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或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分别建立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主要以养老保障制度与基本生活补贴制度为主。即制定的经济标准基本是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参照的,而这基准于当今物价水平来说显然太低。
2.2.2已保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各地参照的缴费基数标准也大不相同,某一特定区域内被征地农民所享有的社会养老保险相对水平也不同。以上一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比例显然高于城市低保或失业保险金水平,而以上一农民人均收入为基准自然低于城镇标准。另外,由于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域制度文化的不同,同一省区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也不同。
2.2.3政府现行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有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产生是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在征地过程中,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相关利益问题,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各省市也出台相关的土地征用管理条例等。但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出,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偏低与征用耕地机制不够健全两方面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
被征收土地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费为4至6倍。由于补偿标准制定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而且一些村镇补偿标准因为征地用途、耕地年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一样而相差悬殊。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不但不一,还普遍偏低,即便是想上访也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采取的补偿措施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付清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使失地农民暂时手头有了一定的资金,但这少量的资金却又难以满足土地的市场价值,致使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利益得不到足够体现,养老权益更是难以保障。此外,地方各级政府在征用土地时,大多采用直接授权委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完成征地计划与任务, 缺少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没有直接接触被征地农民,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失地农民的真正需求及在生产、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再加上,被征地农民缺少对法律意识的缺乏与广泛参与,更是使其相关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维护和保障。
2.2.4政府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
对于失地农民的相关利益能够得到怎样的妥善解决与安置,与政府的执行能力密切相关。
由于土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土地真正拥有者的政府与政府的代表者的官员们,在诱人的经济利益与物质诱惑的驱使下,为了自身的晋升与名望,积极做出一番政绩,而在畸形的政绩观念影响下,政府的寻租行为便悄悄滋生繁衍。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反而成为为己谋私利的带头人,利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公然公开与市场占有者勾结,提高房产市场价格,降低对失地农民的补偿。
然而在实际中,不难发现很多地区地方,国家给失地农民的赔偿款也难以真正落实到失地农民的手上,即使是赔偿到农民手上,也是零星碎甲,更多的则是被政府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名义给挪用。加上对赔偿款的使用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服务机制,使一些政府在实际执行中无所畏惧,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且没有真正有力的手段来阻止,从而使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因征地补偿费的缺少,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遭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失地农民的养老资金在筹集方面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
《指导意见》规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险资金总额的30%,资金可作为土地补偿项目,列入土地征用总费用,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50% ,资金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其余20%由个人承担,从征地安置费中抵交”在试点实际探索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一些乡镇政府、村组织为了少生事端,则尽量满足失地农民的眼前利益,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一起分发给被征地农民,而使村集体承担50%的资金断了财源,无处列支。二是土地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如期完成征地计划和任务,没有坚持“先保后征”原则,而是采取“先征后保”,致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不能及时足额转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三是大部分失地农民养老观念滞后,在一次性得到征地补偿款时,没能从长远打算,主要将其用于日常生活补贴,坐吃山空,而为用于养老保险费用。
3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建议
养老保险是每个人最为基本的保险,解决好养老问题,也就意味着失地农民老无所忧,从而更好地配合国家各项发展政策的开展与落实。
针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结合台州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法律是执法的依据,是强有力的保障。
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保障我国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是迫在眉睫的事。若要依法执政,则必须有法可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规范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运作,还能增加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如果出现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诉讼,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均能依法进行仲裁或判决。同时也是明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关系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应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制定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其真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确保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3.2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当前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尚处于落后阶段。
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很落后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农民是没有能力去参加养老保险的。因此,只有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和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的生活才能有所提高,农民富裕了,才有能力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在其土地被征用后,若是其村的经济较好,那么,他们的养老保险也就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了。
3.3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既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也可以说是一项工作。
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工作,也就是失地又失业。而对于靠土地为生,没有其它技能所长的失地农民来说,怎样解决其就业问题,保障其生活,也是政府部门予以关注的问题。失地农民若得不到妥善安置,他们游荡流浪在社会各个角落,给社会治安与维持社会稳定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需建立其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给失地农民无偿提供岗位技能培训机会,使其能有一技之长,生活有所保障。此外,台州已在2007年对失地农民实行“小本贷款”扶持其创业取得显着成效,这也为今后更好地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提
供了借鉴。
3.4加强政府政策执行能力,完善监督机制
政府的执政能力对于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影响是重大的,在相关的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如何有效为民服务,为民请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政府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这不仅仅是稳定社会稳定的体现,更是一个执政部门执政能力的最有力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在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上应坚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征管与运营相分离的原则,即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的征缴和管理。并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资金安全。从而使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与持续有效、规范进行。
3.5加强养老保险宣传工作,提高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
我国农民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才是可靠的养老方式。
计划赶不上变化,因社会养老保险周期长,大部分农民害怕政策突然改变,到时兑现不了,投保的辛苦血汗钱打水漂,都不愿投保。因此,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工作。由于农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部分老年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则可通过宣讲会、村支部讲解、送法到家等形式来加深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可靠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减轻下一辈人的赡养负担,改变其传统观念,使其在思想上接受,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参与。
4结束语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其核心内容和生命工程。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21世纪,人口老龄化情况也已出现危机,而我国社会保障的重点便是要解决养老问题。对于失地的农民来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在感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老有所养,有所依是其最为关心的事。再加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要着力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协调好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四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办理程序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且符合办理规定条件的,按以下程序办理参保手续。
被征地农民参保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由各被征地村(社区)提供征地协议及土地补偿合同;
(二)被征地农民身份证及户口本等证明;
(三)填报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花名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申请表》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
(四)由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的《征地情况及保障资金明细表》。
经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手册》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证》。
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转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办理终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手续;
(二)本人提出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申请;
(三)各被征地村(社区)为其办理增员手续;
(四)个人补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
(五)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参保手续。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向外省市转移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转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接收证明;
(二)市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其办理转移手续,并将其个人帐户本息额转出或一次性退还给本人;
(三)终止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
参保人员达到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年龄时,各被征地村(社区)携带参保人员身份证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核定待遇。
缴费标准
由于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缴费额度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的失地农民的缴费标准:
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按每年100元至800元的缴费档次,由个人选择其中一档乘以折算后的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应缴费总额。被征地农民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以征地时上起历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按20%的费率乘以折算后的缴费年限,计算应缴费总额。
区(市、县)人民政府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的承包土地数量为依据,根据实际失地比例承担一定数额的费用。全部失地的,政府承担费用为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档次乘以补缴年限计算得到的应缴费总额的60%;部分失地的,政府承担费用为应缴费总额的60%乘以实际失地比例。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的家庭人口为若干人的,按符合参保条件的实际人口计算政府承担费用。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承担费用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作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依据;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除政府承担费用外,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应缴费总额的40%记入个人账户,其余60%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一部分记入个人账户,一部分划入统筹基金。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未满60周岁、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个人选择的缴费档次继续缴费,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标准继续缴费,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继续缴费,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第五篇: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大规模征用农民的土地,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或即将失去土地。如果征用土地与农民市民化同步发展,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及时被纳入城镇体系,享有市民的各种权利,失地农民就不会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却成为一个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三无”人员(上班无岗、种田无地、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进程化进程中令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项紧迫任务。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安置方式单一,征地补偿偏低,政府“低征高卖”,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好处。土地巨额差价刺激政府官员寻租,滋生腐败。我国实行征地补偿办法,补偿费虽然在每个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从整体看,现金形式的补偿标准仅在每亩1.5-3万元之间。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6-10倍来计算;二是青苗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成本或市价补偿;三是对劳动力安置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4-6倍来计算。在实践中,按法定标准算出来的补偿标准太低,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畸形政绩观驱使下,利用现行征地制度的不足和其掌管征地的主导权,把土地当作第二财政,以地生财,出现了低征高卖现象,而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并没有分享到土地出让后的增值。
2.征地补偿金分配被层层截留,村级留用管理不规范。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收益为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收益权,因此这部分收益应该在失去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但有些县乡政府也参与补偿收益的分配,使得
农民获得的补偿收益减少。留村的补偿费用份额较大,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
制,使一些村干部任意霍霍,不当的使用和管理使得农民的所得进一步减少。据
国家有关资料统计,被征土地征用费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
3.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只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逐
步转变,低素质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同时,由于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
制度的短缺,导致不少农民失业失地。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得
不到妥善解决,生存风险极大。
4.部分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大量农民失地失业,使其成为
典型的弱势群体,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一是他们失去了土地,不再是原
来意义上的农民,没了土地这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失地农民并未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因为他们失地后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尤其是我国二元体制的存在,不能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二、构建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减少征地矛盾和纠纷,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很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而导致失地农民
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矛盾加深,纠纷不断,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建立失
地农民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征地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矛盾就封的产生,促进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
2.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突破口。长期以
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状况,农民一直未被纳入社会保险制之中,客
观上造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失地农民逐步平稳的吸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人员两种身份制度的差
别,使失地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促
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城
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三、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牺
牲农民的利益,必须给他们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其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
利益。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社保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1.改进补偿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
市场的价值为基础,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补偿。社会保障基金是建立社会保障制
度的关键和核心,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所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可由政府、集体和
个人三番反共同出资来承担该基金的筹集。同时,由国家劳动部门设立专门的社
会保障基金账户。
2.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现行的土地征用
制度,农用土地再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前必须先征为国有,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
政府通常以很低的土地补偿费将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在以市场价格将土地转
让出去,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失地农民却不能享受到利益分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坏。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维护农民在土地征
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应该坚持征地收益分配向农民倾斜的原则,让失地农民拿
大头,政府的中头,集体拿小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征地产生的矛盾,保
护农民的利益,而且可以和谐干群关系,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增强其养老保障能力。重新就业是改善失地农民家
庭经济状况的根本途径。然而,在以技术知识为重的今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
平低,缺乏在城市谋生的技能,且他们市场意识浅薄,缺乏资金积累。在促进失
地农民在就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一个有
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4.分层次、分重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失地农民的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可以先从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险
制度建设入手,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其他内容,为失地农民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障替代模式,充
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稳定器”、“安全网”作用,对解
决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一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的证据[J].改革,2005,(5).[2]王敏,杨宇霞.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6
[3]鲍海君,吴次方.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4]蒋和胜,涂文明.解决城市进程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J].农村经济,2005,(02).[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