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时间:2019-05-12 18: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第一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

曾经搞公民教育的李庆明,因此而从深圳黯然撤退。据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可知一个原因,乃是家长无法面对孩子成绩低迷的状况而联名要求其辞职,公民教育等素质教育搞得再是风生水起,终于抵挡不过应试教育的反击。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值得一线教师思索:要想破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策略可行吗?代价可予付出吗?

我以一个做了十余年相关探索的经验人的资格说,二者可以破局,但代价似乎不值得。先让我说代价。支撑应试教育这个老旧建筑的四根柱子是高考、校方、学生方和教师个体,其中校方包含学校以及相关的更高层的管理部门,学生方包含学生以及家长力量。中国高考是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帮凶这一污点的。前几年,高考做了努力尝试,试图在试题设计上做些素质教育的尝试,但结果是反而加强了应试教育的反应,基础教育将高考中的命题新内容新方向纳入应试教育的领域,通过加法将应试教育疯狂化,这宣告了高层设计的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设计者身上,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国高考和中国应试教育,也没搞懂西方教育。中国的高考是单一性成绩模式,这种笔试具有强大的封闭性,因此可以通过应试教育的途径策应。中国的应试教育在多种势力的共同支持下,已经极其成熟与顽固,它懒于通过别的途径策应新的变化,对任何新的笔试都以应试消化。这是一种扩张者的姿态,可惜它战无不胜。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应试教育为何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参与者更加嚣张,如邪教一样裹挟更多的力量被动参与。西方的高考与他们自由主义的教育体系有关系,他们的笔试就相对素质化,但他们知道笔试的弊端,所以有社会实践分等笔试以外的考核,突破了封闭性。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在西方获得了很好的接应,中国的教育设计者当初不明白这一点,迷信笔试,以为在命题上改革就可以瓦解应试教育,这是痴人说梦。

因为高考改革失败,所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所做的诸多改革实践,基本都没有获得好报,惨败不说,灰溜溜改弦更张者比比皆是。校方想改革,但学生方不买账,教师方达不到改革的相应能力要求,这变成了一个无常鬼判官立在身边,一个注定无力胜任的队伍,将军呐喊有何结果,便不难猜测。教师想改革,两个鬼判官立在左右,随时索命,他们不会给教师任何失败的原谅,零容忍,所以在中国,教师个体的改革实践更为悲惨。教师更加是群体无意识的奴仆化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角。学生方呢?学生欢迎改革的话,父母反对,父母欢迎改革的话,学生受不住多次的应试分数的打击,总之,学生方更是应试的机器,他们的群体无意识更糟糕,这就是改革者往往被他们轰下改革舞台的真相。高考、校方、生方、师方,四者的彼此悖论,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风险最大化,几乎零容忍,这一现实,让基础教育应试化空前发展,这个领域的改革者无以存活,集体无意识的奴仆化空前发展,宣告中国教育改革彻底失败。对素质教育报以理想主义的追求,对应试教育进行解放主义的实验,无疑于自寻死路。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不乏甘愿自我牺牲而与恶势力做斗争的人类,假如算上笔者的话,我不会害羞。自愿做改革者,往往是一腔热血为民族,满腹英豪为正气的优秀分子,他们有高尚的追求,他们的勤奋与敬意就蓬勃向上,因此他们的德是宽阔型的,他们的才是学者型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型的,他们的气质是高雅型的,他们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别样风景,是中国教育的真的代表。不过,我也以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诸位改革者,务必渐进改革,将改革的种子买进应试的土壤里,以如此厚重的作风,期待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临。比如研究用素质教育促进应试成绩的策略,进行素质教育实验学生个体标本的培育,做一些改革者素质系统的生态学分析与建构,等等,都属于稳健的作风。

春天已经不远,就浙江来说,特色学校这样的改革思路,为我所欣然赏识。它正是对中国以往高考改革失败的高明超越。当然,我在热烈拥抱的同时,不忘记拥抱应试教育,这不是我堕落了,也不是更加世故,而是一种更加的成熟与圆通。毕竟我依然是一个改革者,骨子里的那种风度,这辈子无法改变。

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第二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辩证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陶丽兰 201121366

5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但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与差别

长期以来,为与生产力的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相适应,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选拔功能。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及教师的精力大部分集中于确定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升学或应淘汰的学生。在这种功能观主导下的中小学教育始终把考试与升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构成了我们所要批判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本质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把通过选拔性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最终目的。为适应升学考试之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特征难以得到体现。

应试教育的另一特征反映在其教育对象和质量效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是静止和僵化地,勿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用考试升学这唯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件”。而不顾学生是否具备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需求的基本素质,往往造成个体的畸形发展。在质量效益衡量评价问题上,实际中有升学率标准,结果是牺牲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换取了少数学生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导致教育与人才的浪费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之间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的局面。“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作为其基本内涵,以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认为中小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创造条件发展那些能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有效生存和发展的特征(素质)。中小学校要抓住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特性,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根据这一见解,中小学及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应该放在为“才”而选“才”上,而应放在为造就人才准备社会所必需的人才素质上,在确定每一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充分重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素质教育本身就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它强调教育应充分主体性,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承认个体的个别差异,把造就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真谛;它追求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但反对“平均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它强调教育质量效益的整体性

总之,“素质教育”自诞生,就以其鲜明的特征站在了“应试教育”的对立面,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正确认识这一点,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在观念和立场上克服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徘徊。但是,如只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一面,而忽视它们统一的一面,就会导致对素质教育理解抽象化而显得可望不可求,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而深入的实施。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 应试教育的源流要追溯到科举制度,封建科举主导下的教育是极鲜明的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及评价手段始终与科举考试密切配合,重浮躁文辞,而少实学,对学校乃至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流弊。但是,自隋唐至清末,科举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这绝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就在于它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正是科举流露出的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的众多弊端,激起了进步学者们怀疑与抨击,招致其自身的毁灭。科举的废除表明了教育的一大进步,而这一进步正是社会进步产物。

新中国在“文革”以后恢复高考,完全是当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考制度的恢复对解决人才匮乏和教育混乱状况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应试教育这一虽然没有写成理论但实际却很起作用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自身发展,且越来越难适应社会进步。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逐步整合形成了“素质教育”这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立足于现实社会需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

纵观教育这一发展历程,可得结论:首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它们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其次,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才获得其本质的规定。应试教育也是相对于素质教育才有了其特定的内涵。正如黑格尔所说:“矛盾双方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如此。”所以,两种教育模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囿,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分,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互相转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7]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但转化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性,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条件保障或条件不利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会变成应试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宠大的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从社会方面来看,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造良好的教育舆论导向,使学校能轻装上阵;要树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之风尚,加大教育投入,执行《教育法》,为教育建立与素质教育配套的硬件设施提供经济保障;要求尽快建立良好而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合理的就业机制和科学的用人机制等等。从教育内部来看,学校要转变办学思想,努力提高教育素质;要大胆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改革,创造课程及教材新体系;要积极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方法体系。其中社会条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从教育内部来看,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思想观念水平的提高和一切改革措施的落实。

因此,应试教育有它存在的一定价值,但素质教育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之,我们必须辨正看待这两种教育方式。

第三篇: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

国内说要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但迟迟不见真正的变动。如今人们说到国内教育都是遍地弊端、缺点处处,有能力的家庭都支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很多人指责国内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它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摧残心灵,是科举的延伸。既然如此,那为何不改呢?因为难、非常难改。学生、家长、老师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叫着“快改,快改”,教育局的官员在大众指责声的压力下哭丧着脸“怎么改呀?”。因为无论是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大纲要求,都从宏观调控的层面上对教育的走向做出了光明而鼓舞人心的指向;但是这一精神逐层下放到各级各地的教育局中,就慢慢的遭遇到了难以尽诉的现实阻力:比如在中国这个千百年来借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泱泱大国,无法一下子改变国情;比如老师在考试的压力下,不得不把一篇课文精剖细析就怕试卷上考到;比如家长在学校、老师的影响下也不得不在意学生的分数;还有教育基础、国人总体知识水平等等的因素。因此,一旦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便兵败如山倒,我们在素质教育这条路上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要走,而且是艰难的走。

虽然有点迟,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觉得国人一提到素质教育第一个反应便是减压,第二个反应便是国外教育,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此,我先提一下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向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学生水平,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为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满堂灌,学生高分低能、体制低下、偏才不如庸才等等现象。但是在现如今应试教育制度的逼迫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试不及格就毕不了业,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习惯了满堂灌,习惯了老师将知识送到自己的嘴边,习惯了考试分数的压力,一旦不需要再为了分数而学习,他们也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据统计我国成人的个人阅读量很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也很低。这是我国急需改变的现状,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将造成一个民族的落后。

目前,我国处于教育改革时期,人们虽然知道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优点,却面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千百年来的教育习惯不知如何改变。在考试的压力下,迟迟无法将应试教育的弊端改掉。那么,家长又是如何在两者之间选择呢?家长在面对社会、工作的选择,都下意识的靠近应试教育的模式;比如他们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学前班、学习双语、培养艺术气息,使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也没有。有的家长抱怨“是孩子上学还是我们上学呀?”他说:“孩子没上学之前,忙东忙西就为了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孩子上学了,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给孩子预复习课文、帮忙默写单词和抽背课文,有时还得帮忙找答案。这些事不做还不行,就怕孩子落后。”这便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座大山之间选择呢?我想无论抛弃哪一座都不合适。唯有长久的摸索、勇敢的前进,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个人认为,目前各中小学积极联系西方学校,进行试点教学和交流师生的交换,进而一点一点的影响中国教育模式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姓名:顾莹

学号:1122024115

班级:11 数本

学院:数信院

第四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某某学校又考试了,这有什么意义呢?哎,应试教育害死人!”这是我在教学之余听到的同行、同事所发的牢骚。我不以为然,但又不知如何辩驳。学了秦伯益老师的《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以后,我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更清晰了。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两件事:第一 如何做人。第二如何发挥个性特长。应试教育应该测试的是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应付考试题目。二者的关系是:a 应试教育是必须的,素质教育是根本的。完全没有应试的话,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都没掌握,这样会更糟糕。如果学生平常学习的不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积极有用的素质,步入社会后将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又不利于学生自己,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b 应试教育是起码的;素质教育是无限的。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是统一的,不处理好是矛盾的。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平常的教育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即便是在考试命题中也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

第五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刘义忠

我从上世纪80年代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直都很关注。当年的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但是,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落实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正确认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他们的概念。

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其社会职能是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促进个体发展,推动社会前进。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

其次,素质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而应试教育以考试的分数为出发点,考考考,分分分,只看分数,忽视其他;

再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进步,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能、才能和闪光点;而应试教育只顾少数所谓“尖子”“精英”“升学对象”,主张严格筛选淘汰,提高升学率;

第四,素质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而愉快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治、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自觉地排除心理压力,激发内驱力,生动活泼的学习;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兴趣、才能、个性的发挥,强调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反复训练,学生学得被动,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压抑,以致厌学;

第五、素质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有些是线性的,而大量是非线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应试教育则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线性的,填鸭式、灌输式,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反复模仿、改错、校对,以获取高分,靠加班加点,复习补课、不断重复,猜题押题,甚至碰运气,不惜舞弊;

第六,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只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应试教育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或加工的对象,按照考试的标准答案进行雕塑,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迫使他们就范;

第七,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即理想、信念、动机、意志、毅力、耐心、专注等心理素质和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应试教育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除了读书就是考试、做作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八,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服务,为学生今后做人成才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提高应试能力;而应试教育单纯为了考试,分数万岁,忽视做人和成才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忽视全面素质。

当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不能用这种教育模式去套哪所学校和哪位教师,硬说某校是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硬说某老师是在搞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耐心引导,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和做法。也不能借素质教育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我国教育有许多传统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科学化。

下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精选五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我从上世纪80年代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直都很关注。当年的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同志说,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驾齐驱(精选五篇)

    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驾齐驱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目标拓展参与 摘要:把握好各册的教学目标,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爱学、乐学,就能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成......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精选5篇)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目的上,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辩[精选多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辩 应试教育已被批得一无是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素质教育已被大众所接受,口号喊得越来越响。我发现,人们在讨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时,往往将两者作为矛盾关......

    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衔接教育论文

    【摘要】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衔接工作,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产生......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就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任集中学祝圣松 自从教育改革以来,教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不同程度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深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目......

    应试教育与自我发展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自我发展 当下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说很多,其中理想化、抱怨、对立和患得患失的态度只能深陷误区,难以自拔;受害者情结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十分有害。无论怎么说,学习......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转变策略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的难题。教育的变革,无论是观念的还是制度的变革,都将是一件漫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