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时间:2019-05-14 18:5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第一篇: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 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二、什么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与培养的教育方式,流行于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应试教育的教育思维方式普遍缺乏理性,许多做法往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反对应试教育者称应试教育是在摧残青少年,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是流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提升。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往往会给青少年个性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家长们和教职人员也会显得理性的多。

三、中国教育改革。

1、中国式应试教育。

中国式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高考制度和师生关系上,我们首先应考查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因为,师生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广义),所以先来检验一下应试教育下的师生活动。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能长期存在定有其合理性--顺应了整个教育的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

2、素质教育改革。

中国现在的的教育制度导致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可是,教育改革真能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里有一个例子,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出点什么:

中美教育比较——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1979年6月的时候,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回国后洋洋 洒洒写了几万字的报告,据说其中见闻部分就有四段。第一段是说美国孩子无论品质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第二段是说这个美国孩子还仅仅知道用十个手指来算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呢,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把这个地球转过来呀,易如反掌了。第三段讲美国的教育,重视音体美,忽视数理化;第四段讲美国的学校,课堂乱如集市,下午一点钟就放学回家了,然后结论是什么呢?中国代表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病入膏肓,再过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必将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去参观了好几个学校,回来以后也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很凑巧的是据说美国的见闻部分也是有四部分。第一个说中国的小学生上学的时候喜欢把手放在这,只有老师提问的时候就举起右手。幼儿园的孩子就喜欢把手背在后面,除非到了外面,要不然他就不把手放开了;第二段讲七点钟以前,在大街上见到的大多数都是学生,中国的孩子喜欢一边走一边吃早餐,我认为这个他们讲错了,不是中国的孩子喜欢一边走一边吃早餐,而是因为他没有时间,赶着上学;第三段讲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说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我认为把家庭作业当做一个奇闻来讲,本身就是一个奇闻了;第四段就讲中国把考分最高的学生称为优秀生,学期结束的时候就会得到一张证书。结文部分怎么说呢,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世界上最勤奋,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成绩远远超过美国学生,可以预测,再过二十年中国的科技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今天已经是2010年8月,整整31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作为创新型国家,它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非常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双方的预言都错了,错在哪?为什么双方的预言都错,非常发人深省啊!­

这个双方预言都错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代表团专门去看人家的短处,他们的代表团比较注重看我们的长处。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所看的人家的短处不一定是短处,他们看的我们的长处不一定是长处,所以才会出现双方的预测都错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确实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但不考虑中国国情一味的否定素质教育,一味的发展素质教育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学生基数大、竞争压力大、社会经济、道德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一步步推进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呼吁、实行减负,一味的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竞争愈演愈烈。这可就和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的和解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通过推行素质教育来改革当前学校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从现代学校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似乎可以说,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 育的促进功能,而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拔功能。如果说现代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两种功能缺一不可的话,那么,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就不是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思路所能解决的。进一步说,应试教育的要害其实并不是升学率问题,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就是说,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校功能发挥上的偏差。那么如何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和谐与统一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

(1)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应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改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重教,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社会工程,在现代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力和创新。首先,应打破对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还应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反思,要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重在注意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成才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真正实现有教无类;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天才、全才,逼迫他们去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现在很多孩子小时候钢琴、舞蹈都学,结果长大都荒废了。家长的这些做法看似在搞素质教育,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再者,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全面改革社会用人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将有力地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总之,应试教育应该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核心素养的提出带来的发展。

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我国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跨学科性(综合性)、终身受益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如何在既有的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梳理出核心素养的学理思路,显然非常具有挑战性。笔者认为,或许从应试与素质教育的战争入手是廓清核心素养的可取方法。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必然会推动教育形式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的路程又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战争”还要持续很久,但这种战争也必将推动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1]李国庆.略认素质和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70-173.[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4]辛涛,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6]薛晓阳.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7]王开东.教育,病在何处?——反思“人的教育”与“培养人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10).[8]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0,(7).[9]杨小微.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10]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第二篇: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就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任集中学

祝圣松

自从教育改革以来,教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不同程度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深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素质教育有力地遏制了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分低能的片面倾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流和方向。

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应了不同教育思想。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应试教育、选拔教育能否得到改变。要实施素质教育,能否为社会、家长所接受。能否形成共识?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社会、家长、学校及学生进行了调查。经整理、梳理、分析,发现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广大的农村干部、家长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观念思想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教育内耗大效率低、效益差。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调查中发现有53.1%的家长不同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62%的家长要求节假日补课。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看待一个学校是看升学率,看一个学校校长工作好坏还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老师们仍然是看学科的平均分和尖子生人数。在当今“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的形势下,评价体制跟不上,领导、社会家长 的观念不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改进,实施素质教育仍然是一句空话,其结果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导致加班加点,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这种教育必然是应试教育。

二、教学内部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 第一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升学教育占主导地信,阻碍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落实。大多数教师认为初中生达不到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是正常现象。如在去年升学考试中,语文、数学平均:外语、政史平均55分左右,相当一部分同学为低分,升学率不足20%。乡镇教育干部、学校领导津津乐道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取了重点高中,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培养升学有望的学生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致使大多数学科一能开全或学被挤占。如调查中发现,73%以上的学生厌恶补课,73%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拖堂下课,挤占学生应有的休息时间;80%的学生认为生物、地理、技术课不能正常开展;约5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伤过他们的自尊心。这些数据从某些方面可以看出:当前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不能被重视和辅导,再加上小学教学不能兼顾义务教育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教好教差一个样,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不参加一个样,钻研教法与不钻研一个样,提高学生素质与不提高学生素质一个样。总之是不排名、不统计,不评比,不去问教学有无效果,其结果导致小学结段学生基础不够扎实,这样的教育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小学教师便缺乏必要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调查中发现,小学毕业会考今年考察了语文、数学二门课,总分为200分,其中二门总分低于80分的占20%,总分低于120分的占65%以上,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就会偏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轨道。农村小学文化基础水平尚且如此,进入初中要想在三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谈何容易?鉴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育急需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急需把先进的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效益低。笔者查阅了85节听课记录并随堂听课13节。对通过教学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有不足10%的课堂教学符合“有教改精神,教学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效果显著”的基本要求,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教师垄断课堂,视学生为被动的容器。虽然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多,但这些问题大都是“是不是”“对不对”及齐声付合的齐答,提问没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激疑性,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只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随意性强,没有明显的具体要求,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没有严谨的教学结构,课堂效益差,大多数新授课不能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使学生形成一定技能。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空。低下的教学效果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课外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第三,教学管理松懈。其表现是:教师不能保证和把握自己的课

堂教学效果,教导处对各个学科的阶段教学或单元教学很大成度也没有相应的把关制度,绝大多数学校仅靠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对老师或学生来一个秋后算帐。学校对备课、上课辅导、讲评等教学常规诸环节既没有明确具体要求,也缺乏强有力的过程管理,要么放任自流,要么事无具细,导致教学过程严重失控。

与上述教学现关想对应的是初中学段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差,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体会不到素质教育的优点。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均遵循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路线,并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如果学生达不到大纲规定的要求,无论是培养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还是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都失去了最基本的落脚点。

就以上来看,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当前的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还是一种思想、思路、或者说是一种境界,还远远没有形成一种教育体系或教育机制。要将这种思想思路转变成实践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彻底转变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起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把绝大多数学生都教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想方设法改变对学生、老师们的评价方法。

(二)、建立有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决不可任其自流,特别是必须建立一种把引导和强制机制结合起来的督导评估机制,使学校

自觉自愿或不得不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三)、对乡镇教育主管干部、校长,特别是教师进行必要的、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并学会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提高了老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才有保障。

(四)要形成良好的育人大环境,改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观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单纯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想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社会大环境,素质教育才会富有成效。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变之中。接受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超越朝代,也不能墨守陈规,落后于时代。就从实际出发,努力进取锐意改革,力求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三篇: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当今社会中的“育人”可能比“教书”更加重要。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机会的社会中,教师要交给学生的課本知识不仅可以从教师这里获得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而“育人”这一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只是将核心素养局限于纲领和书面上,应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间,均应该全面贯彻核心素养的精神和主旨。核心素养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早在马克思就提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只是将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而已。

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传承。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崇洋媚外,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但是,有些西方文化的渊源却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文明。我们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官大,却要他国人来总结和提升然后再去学习,这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亵渎。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之中,比如多开展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同时,还不能一味地指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还应该鼓励学生接受西方文明和前沿知识。将学生培养为既有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接班人,又有理性思维并且勇于创新和尝试新兴事物的开拓者。

社会参与是每个公民都具有的权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同时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首先,无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一言一行负责人,每个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承担起来。社会责任是教师要灌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就算是违反了某些规定是要其家长承担后果和责任的。但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教师必须灌输给学生的。如若学生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均不需要自己承担后果,其必然肆意妄为而没有节制,只有告诉学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学生在社会中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社会的规则和明文的前提。在引导学生承担责任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份子,也就是国家认同。

自主发展是学生获得个人内心满足和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学会学习是个体学到老活到老的必然能力和技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不仅是学生在社会中取得自我需要的资本,更是个体在社会中完成自我效能的必要条件。只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完善的自我管理体系才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需要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只有个体身心的舒畅,才能够分配其他的认知资源给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

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有掌握了以上的能力,才能够健康、高效地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篇:学发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发展

东方市第五小学 范绍玲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是指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以及品德修养能力。研究、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刻不容缓,这既是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字: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必要性;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出发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立德树人”。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最重要工程,要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用人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基于国家时代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注重知识积累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呼唤教学变革,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转换,它的魅力真正渗透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才意味找到落地生根发芽的力量

三.贯彻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

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学科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课程标准中均有与课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或能力表现标准,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界定,虽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说明,但主要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明确,难以量化、分级,缺乏明确、具体的能力表现标准,导致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发需要根据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并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地反映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第五篇: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参照。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学校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学校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的教育追求与担当。

榆树市红星乡中学

下载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