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广播新闻的边缘化生存策略
城市广播新闻的边缘化生存策略
在本文开始之前,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观点——“声音是广播的特色”。
广播界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要发挥声音的优势”,本人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于文字和画面而言的。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声音只是一种传输的物理特性,我们同样可以说,声音是电视的(或电影)的特色之一。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广播的特色呢?按照笔者个人的看法,“宜听性”才是广播的特色。所谓“宜听性”是指广播节目必须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适宜听众收听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易听,悦耳。
这两种提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声音说”是静态的,以媒体为中心的,容易导致机械理解广播的特点,进而导致错误的节目导向。而“宜听性”是动态的,以听众为中心的,以听众收听是否方便、有效来指导节目制作。
澄清概念的意义在于,防止广播界为声音而声音的倾向,特别是广播新闻的评奖上出现的“唯声音论”倾向。这里本人并不是一般地否定提倡“同期声”在显示新闻信源权威性、鲜活性方面的意义,而是反对为了追求广播之有别于其他媒体特点而设立的一条不成文的评价标准——没有同期声的新闻在评比时首先就矮人一截。这种导向带来的后果是日益增多的“无效声音”对广播新闻播音节奏的干扰。
“无效声音”过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广播新闻“有效信源声音”资源严重不足。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报道方针决定了“异常声音”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电台常常自觉或不由自主地成了地方党委政府“行政简报”发布台,会议新闻、经验性报道充斥新闻节目,这些不具有任何新闻性,不具备任何权威性和冲突性的声音只能是“无效声音”,是“噪音”。它干扰和拖慢了广播声音的节奏和语速,使得本身以短小精悍、简捷明快著称的广播新闻拖沓冗长,毫无生气。另外再加上信源浓重的方言、口齿含混不清或者录音质量问题,直接破坏了新闻播报声音本身的节奏,降低了广播新闻的宜听性。因为,处在三心二意收听状态中的听众是没有耐心和精力来专心致志地分辨这种无信息的声音的。
广播特点决定了广播趋向 非主流媒体地位
广播新闻的特点应该是“短平快”。研究表明,广播作为新闻传播工具,主要是一种“告知性”媒介。国外新闻界概括广播电视和报纸之不同是:“广播告知新闻,电视展示新闻,报纸解释新闻”。近年来的受众调查也显示,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报纸,广播新闻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
什么是主流新闻媒体?本人认为,主流媒体应当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发布、舆论集散媒体。能否成为主流媒体主要取决于媒体传播手段的优劣。电视因其可视性,报纸因其深度、广度获得了不可动摇的主流新闻媒体地位。广播在新闻竞争力方面就处于相对弱势。因为广播新闻的线性声音传播特点,不适
于深度报道,不适于阐述复杂的事物,也不适于现场展示报道。有人会说,广播特点是“快”,适合突发事件和现场报道,因此可以发挥最先告知的特点。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装备轻便化,这一点优势也已经不再是广播新闻所独有的。况且,就日常新闻来说,特别是作为城市电台来说,大量的还是常态新闻,而非“冲突”和“异常”性新闻。因此,留给广播新闻的唯一优势,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表达,就是“信息的集纳”。这里讲的“告知功能”并不等同于领先性,更准确的比喻是一个“读新闻的电子贴身秘书”。要的不是最先最快,而是方便、综合,一期节目听完,天下事、国事、家事一网打尽。因此,本人认为,广播新闻的定位就是听众早上起床后,听编辑好的新闻简报,包括昨日新闻回顾和当日凌晨发生的最新新闻。
由于广播的弱点,它不具有干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优势,因此,广播很难跻身主流媒体之列。美国等发达国家广播发展史表明,在当代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的冲击下,广播新闻已经成为一个配角,广播在美国主要是一种音乐和谈话媒介。但是我国的受众毕竟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收听习惯,广播新闻,尤其是早新闻仍然具有一定收听率。因此,广播新闻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不应再幻想恢复电视兴起和报纸繁荣之前的地位,应当审时度势,主动实施边缘化战略。
广播新闻的黄金时段和核心听众
广播新闻与报纸电视相比,不需要专注,不需要视觉投入。受众长期实践形成的新闻接收习惯是: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虽然近年来电视和报纸都在致力开发早间新闻市场,但是广播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本文认为广播新闻的黄金时段依然是早上(一般来说在6:00~8:00之间)。
那么什么人是广播新闻的核心听众?与广播的特点相适应,广播新闻听众包括这样几类人群:早上时间充裕的人;不追求信息深度但追求信息广度的人;伴随性接收信息的人。具体讲他们包括:
1.老人(包括中年家庭妇女、退休男性)。这类人群一般起床比较早,同时形成了长期收听早新闻的习惯。他们收听广播新闻的状态也是独特的,不需要固定地点,不需要集中精力,在晨练、做早餐、买菜过程都可以听。他们对新闻没有特殊嗜好,什么内容都听,接收时间比较充分、从容。
2.上班族。他们收听时间相对较紧张,在早上出门上班之前,准备早餐、收拾房间、就餐、穿戴衣帽时收听广播。他们的收听内容有一定侧重,比较关注天气预报和本地新闻。
3.汽车司机和乘客。这是一个特殊收听群。有伴随收听,也有被动收听。而且,由于工作特性,比较关注交通、气象信息。越是交通高峰时段,他们越关注广播新闻。由此,对这一群体来说,广播新闻黄金时段不仅仅在早间,同时出现在中午下班时间和傍晚下班时间。
广播的边缘化生存策略——抓小放大
1.城市广播新闻市唱—小而全策略
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理由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新闻速食”!广播新闻只有靠一定时间内给听众提供相对多的新闻“快餐”取胜。因此,广播新闻节目定位应该是“消息总汇”。除了自采新闻之外,应该加强对其他新闻稿源的后期编辑加工,特别要注重服务性消息的汇总。与此相配合,在声音形式上采取播音员播报为主,播音风格上强调亲和力。基于这个定位,广播新闻不宜强求深度报道,而应着力于收集城市生活中与百姓关系密切的信息资源,突出地方性、服务性。
之所以提出这种定位,是基于如下判断:虽然现在媒体多了,信息丰富,但是由于编辑水平和编辑观念的偏差,这些信息就像散在沙中的金子一样,虽然经过了粗筛,但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就给了广播新闻一个机会——办出最有用、信息量最大的“新闻集锦”,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信息发布平台。毕竟,一个精编版的口播新闻的含金量和接收便利性是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
2.传统市场的重新开发——到农村去
由于国家广播电视进行结构性调整,县级广播电视可能很快将失去自办节目职能,由此将产生一块农村不饱和市场,这里也是媒体竞争的薄弱地带。广播曾经在中国农村辉煌一时,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四级办广播体制的形成,地区中心电台逐渐走向单一的都市电台定位,农村逐渐淡出了城市媒体视野空间。实际上由于农村受众可掌握的媒体资源不足,并且没有专门针对他们口味需要办的节目,这
个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甚至处于缺位状态。
另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市场,但是目前却缺少很好的开发农村消费力的推介平台。由于广播媒体在农村的传统影响,以及它的价格优势、收听优势,可以担负起城市商品向周围农村辐射的传播平台的角色。这是一种主动边缘化的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市场的不饱和是暂时的,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格局将逐渐与城市趋同。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广播就失去了一次开拓新市场(可能是一个大市场)的机会。
放下架子,服务受众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广播新闻人应该丢掉包袱,放弃幻想,认清自己的边缘媒体地位,主动退出中心——或许,这是一种返朴归真——回归广播实际的地位。广播新闻边缘化不是消极被动,而是主动、理性的选择,是主动出击。它一方面适应了媒介竞争所催生的专门化、小众化趋势。从更大范围讲,这不仅仅是一种业内的调整,而且是整个市场经济产业链条中产品和消费分流趋势的一种要求。媒介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出售受众注意力资源,所以当广播从一个模糊不清的、想当然的“大众”受众群过渡到一个特征明确、数量准确的“小众”受众群之时,将是广播新闻发现自身真正价值之时。
作者:高 木
单位:总台新闻综合广播
第二篇:城市化生存内容简介
《城市化生存——卡特里纳飓风应急和救助》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美国最大自然灾害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的案例,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梳理和刻画了灾害发生前后的预防、预警、应急、救援和重建等方面,深入细密解剖和分析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长远策略和理性选择。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发生在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科技最发达美国的重大灾难事件的经验教训,研究灾害风险管理行业发展前沿,还有助于探究灾害应急管理中业外人士注意不到的行业“秘密”:成功预测到灾害并不意味着一定提前采取行动,历时多年和巨额资金建设的庞大堤防体系不一定安全,多次无灾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能平平安安,以为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其实还深受政治、利益和关系的阻拌,以为自然灾害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受灾最重的还是穷人„
虽然这是一本有关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书,但书中的自然灾害已经涉及到了美国总统、美国联邦、州、市和地方政府官员、普通市民和受灾最重的穷人,总统选民支持率的下降、地方政府的变动、普通市民的逃生避险意识和技巧、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等等,显然这本书已经超出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范围,而是涉及到危难中人性的表现和生存的价值。因此,本书不仅仅是防灾减灾领域的必备案例,灾害风险管理学术领域的精彩论文,而且对普通群众灾难中逃生必须也有很多帮助。中文版的出版,至少值中国的各级领导、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有关的人员和普通大众都读一读、想一想并要认真地做些实事,从身边做起,履行职责,在危难中保护别人,同时又拯救自己。
第三篇:广播新闻070725
安庄镇:学生暑期电影受教育
7月26日晚上8时30分,在安庄镇安庄一分村精神文明一条街上,全村中小学生正在观看交通安全片《行车走路话安全》以及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片《犬王》。这是安庄镇今年把暑期学生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的试点。
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暑期社会文化氛围,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发挥优秀电影在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今年以来安庄镇在全镇范围内举办了这次暑期中小学生电影教育活动。今年又把中小学生暑期电影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受到当地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梁新
安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看着菜单过暑假
安庄镇中心小学为引导学生摆脱电视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从众多的假期辅导班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创造性地为学生列出了一份暑期实践活动菜单,让他们从中体会更多的生活乐趣。
今年暑期放假前,安庄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就对学生的暑假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划,并布置了一系列关于亲情互动、运动健身、生活技能等作业。如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参加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学会烧饭、整理房间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运动,多与同学或家人在一起娱乐。该校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家长将假期还给学生;学校建立了假期指导室,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该校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梁军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有意义,既不用参加各种辅导班,自己还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梁新
安庄镇:巧借周末开讲座,培养学习型干部
7月22日,星期天,安庄镇近百名机关干部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书本走进了镇党校,参加一周一次的“周末讲座”。
“周末讲座”是安庄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干部岗位特点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利用周末空闲时间,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与工作紧密的业务知识。“周末讲座”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由组织室统一编排培训计划,提供培训场所,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参训干部。目前,安庄镇已利用“周末讲座”培训干部400余人次,编印发放《学习资料》1000余册,为广大干部搭建了学业务、学经验、长知识的交流平台,受到了基层干部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设立党员信息墙
为更好地监督党员行为,促进效能安庄建设,近日安庄镇纪委设立了“党员信息墙”,为群众了解党员的日常工作信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党员信息墙”设有时事新闻、案件曝光台、百姓呼声、法制小信箱和文学天地等,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融法律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深受群众的喜爱。
梁新
俺家门口有个法律学校
近日,安庄镇安庄二分村村委大院内热闹非凡,该村100余名村民正在听该镇司法所所长张树胜给他们讲解法律知识。村民梁慧荣高兴地说:“听了专家的法律讲座,我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俺家门口这个法律学校真好!”
据了解,安庄镇在辖区内71个村都创办了法律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聘请这些单位的10名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担任各村法律兴趣学习小组的普法教导员;同时聘请具有法律专业特长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党员组成“五老”普法队伍,担任普法维权服务队伍的顾问。自成立法律学习兴趣
小组以来,这个镇共举办各类普法教育培训班12期,接受教育的村民达400人,村民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梁新
安庄镇:“节能”成为村民新时尚
入夏以来,安庄镇安庄村的李纪银每天都在自家的卫生间里享受着太阳能带来的洗热水澡的便利。他说,用太阳能洗澡,一次性投资,天天都享受。其实,像李纪银这样的农民,在安庄镇还有很多。
马洼、蔡颜、店子等村的500多户农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建成了沼气池。照明能源来自沼气,做饭能源依旧是沼气,洗澡、取暖的能源还是沼气。马洼村党支部书记马振泉说:“建一个沼气池需投资2400元,每户只投资1000元,其余部分全部由村里扶持,现在村民们积极性可高呢。如果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将会节约多少电啊!”赵颜村的张志纯在装修自己的新房时,所用照明灯全部用上了节能灯。他说:“虽然投资较一般灯具贵了点,但是节能灯耐用、耗电少,日积月累还是省电。”
梁新
安庄镇:整治夏季食品市场
日前,安庄镇针对夏季食品、饮料市场监管特点,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了夏季食品、饮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这个镇严格执行不合格商品下架制度,严查销售过期、三无食品和涂改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指导经营户建立食品、饮料进销货台账,并严格进销货手续,把好进货关。同时对辖区内食品、饮料经营户进行了集中检查,并通过12315投诉举报网络,对辖区食品、饮料市场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严厉打击制售不合格食品、饮料的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这个镇共检查食品经营户431户,查处违规经营户13户,查扣过期食品310公斤、过期饮料50余瓶,有效净化了辖区食品市场。
梁新
安庄镇地税分局:“点线结合”促增收
今年以来,安庄镇地税分局以“知情到点,评估到线”的点线结合法,不断强化对税源的立体监控,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知情到点”指局里将所有纳税企业按区域、分行业责任到人,税收管理员负责收集企业在税款申报、欠税清理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税源增减变化情况,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到位。“评估到线”指地税局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情况,依照有关税收法规,分行业、分税种制定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管,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税收管理员与局纳税评估小组相结合,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梁新
安庄镇:贴心服务情暖外来育龄妇女
近日,安庄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李静像往常一样,来到刚生孩子不久的刘婷婷家,送上了《孕情检查通知单》,并对刘婷婷说:“这是检查通知单,每年可以凭这张单子去镇计生办进行两次免费妇科疾病检查,背面有卫生院的地图。”刘婷婷告诉记者,自己从外地来安庄工作已有8年了,多年来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对她十分关心,尤其是去年她怀孕后,计生人员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三天两头来看望,询问相关情况,并嘱咐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令她十分感激。
据悉,生活在安庄镇的外来育龄妇女都像刘婷婷一样享受过镇计生办的贴心服务。安庄镇针对外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服务,为每名妇女建立个人档案,并经常
上门看望,孕期适时服务,每年还安排两次免费检查,确保她们的身体健康。在外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个镇还定期上门发放计生用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所有外来人员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千余剩余劳力受惠“阳光工程”
这几日,安庄镇北石村村民李同香正在镇里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班中进行培训,3个月后将奔赴韩国开始为期3年的打工生活。
为了办好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这一实事工程,安庄镇专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落实培训计划、教材、场地和师资力量,并在各村设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点,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有的放矢地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今年,报名参加“阳光工程”的300余名人员将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术、语言等基本培训后,到广州、苏州等地打工,部分优秀青年还将到韩国、利比里亚等国淘金。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庄镇已通过“阳光工程”成功转移劳动力1300多人。根据本地企业发展较快的特点,这个镇已把“阳光工程”转向青壮年,让他们通过综合培训,顺利地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
梁新
安庄镇:农村有了“安全卫士”
近日,安庄镇店子村在村里主要街道上安装了4个监控探头,开始对全村的治安防范进行微机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庄镇店子村将治安防范工作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治安管理,该村投入资金,安装了计算机监控探头,探头可以360度自由旋转监控,并与监控室的计算机管理设备相连接,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以通过监控屏幕看到进出村委会的人员。应用这一高科技技术手段加强村里的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弥补了以往利用纯粹人工防范方法的不足,为村里的治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梁新
“过去牛粪、猪粪遍地都是,又脏又臭,现在为买一车猪粪得跑到10公里外的养猪场„„”新县八里畈镇前河村村民冯波兴奋地对记者说。冯波的兴奋来自于该村建起的45个沼气
池,使猪粪、牛粪成了“香饽饽”。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许多农民依靠饲养致了富,但是畜禽粪便成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污染源。该县针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把发展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猪—沼—食用菌”、“猪—沼—粮”等生态发展模式,注重沼气池的综合开发
利用,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县已建成沼气池1000多个,沼气用户1200多户,生态村100多个,沼气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新县农民的生活用能源,还改变了农村环境。
西华经济发展热潮涌
日前,总投资1.2亿元、年创产值4亿多元的金圣园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华县成功落地。景兴制衣、顶宏实业等一批上规模的项目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以来,西华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把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定位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方法、发展模式”四个创新上,全面摆开了农业固本和项目建设两个战场。
该县针对农业发展特色、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提出跳出“三农”抓“三农”,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该县通过培育扶持纺织、食品、板材、果蔬加工四大支柱产业,膨胀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具有西华特色的链式发展之路。全县选派200名专家和科技人员,长期驻村,指导普及科技知识,强力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
他们创新发展模式,打破原来单一的种植模式,实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同时,该县因地制宜,把握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农业生产五大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全县已有41个生产基地被省有关部门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其中,林果、蔬菜等农业生产基地21个,面积14万亩。
针对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少、效益低的状况,该县大胆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关键抓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奖惩机制等,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了招商引资“135”工程,即年内新上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年每个单位新上招商项目引资额不少于3000万元;全县招商引资总额年内达到20亿元。
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业,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每人在完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同时,带头帮助一个重点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局委领导扑下身子抓工业,抓招商引资上项目。同时,采取轮班工作制,保证一名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引资。
该县敢于打破常规,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抓工业上项目,抓支柱企业,围绕全县“粮、棉、果、蔬、菌”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兴建“农”字号企业,拉长六大产业链条,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互利的路子。该县发展板材加工厂60多家,棉花深加工企业30多家,食品、肉食、蔬菜加工企业上百家,果品冷贮库480座,面粉加工企业60多家,六大链条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面粉、食品年加工量分别达到50多万吨、16万吨,粮食年加工增值12亿元。
目前,全县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农业、工业两个战场齐头并进。农业优化,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工业突破,项目落地,景兴制衣、金圣园食品、桂圆食品、大森林面业等如雨后春笋在西华大地成长起来。全县已新上各类项目34个,合同引资9.6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
孝女贤媳马桂荣
说起马桂荣,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西华县干部群众却众口皆碑,夸她是“孝女、孝媳、亲闺女”。因为她不仅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母亲、婆婆,而且对村里老人也敬重有加。
70岁的马桂荣是西华县工会的一名退休干部。她年幼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操持整个家,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40岁时就患上了气管炎、肺心病。1995年9月,她母亲肺心病复发,又患上了胃出血,在郑州抢救4个昼夜仍昏迷不醒,只好送回址坊老家。在桂荣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从此生活不能自理。每当母亲犯病时,呼吸非常困难。细心的她在家中备了氧气袋、针剂、药物等。她还学会了简单的急救知识、打针、按摩等。在4000多个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多次把母亲从死神手中拉回来。96岁高龄的母亲直到2006年3月病逝,身上没生过一次褥疮。“生母是娘、婆婆也是妈”是马桂荣的口头禅。
她的婆婆没有闺女,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桂荣既当媳妇又当女儿。在护理生母期间,她总要抽空回城带婆婆去洗洗澡,为婆婆换洗衣服、梳头、修剪脚趾甲。生母病逝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地侍奉婆婆。婆婆20年前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先后两次在县医院进行手术,她都精心护理。2006年夏天,96岁的婆婆患脑萎缩、肺心病住进了医院。桂荣跑前跑后地给婆婆喂饭喂药,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病愈出院后,由于活动减少,又患老年性便秘,好多次大便解不下来,用开塞露无效,桂荣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掏。为防老人便秘,她家水果、蜂蜜长年不断。为让老人睡得舒服,她坚持每天晾晒被褥。冬天,她总是先为老人暖被窝。为怕老人孤独,她每天都抽出两个半小时,和老人闲聊,再苦再累,从未间断。婆婆常说:“桂荣啊,你对我这么好,我啥时也忘不了,遇着你这样的好媳妇,也算我这辈子烧高香了!”桂荣总是宽慰老人说:“妈,你就是俺的亲娘,下辈子我一定做你的女儿!”在护理母亲、婆婆的同时,她还为村里9位80岁以上的老人做棉衣、棉被等。重阳节,她总不忘买点礼品去探望老人,家乡老人说:“桂荣比亲闺女都亲!”
马桂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奉母亲、婆婆和村里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西华,感动了社会。2007年,她被评选为“全县十大孝媳”。在采访中她这样说:“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女应该做的事。只要老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第四篇:广播新闻编辑
广播新闻编辑
1.广播新闻编辑是根据新闻传播需要,把文字稿和声音素材加工制作成符合广播特点的,利于听众收听的节目的工作。广播编辑的主要业务按照内容分,包括:组织节目,选择稿件,修改稿件,整理音响素材,编排节目等,按工作过程分包括:广播新闻编辑和广播节目编辑。
2.广播声源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
3.语言在广播传播中具有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殊要求是:a.通用 b.朗朗上口 c.响亮而富有节奏感
4.音乐在广播新闻中的作用体现在:a.将音乐编为新闻节目的开始曲 b.将音乐编为新闻节目的内容的间隔与过渡c.配乐广播,渲染情绪,烘托气氛 d.组成广播文艺节目
5.音响的作用:a.加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
b.运用音响表现时间,空间,人物形象和心理 c.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6.广播新闻编辑要求有:a.一个好标题 b.一个好导语 c.一种好结构
7.一个好标题的要求有:a.标题要贴切,适度 b.标题宜实不宜虚 c.标题要生动,鲜明
8.广播新闻的导语要求:a.广播新闻的导语要以最简洁,最生动的文字,概述整篇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一下子把听众“钩住”b.要尽可能突出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把其他事实移到主体中交代,力求把导语写成一句话,广播新闻导语最好用单句。
9.广播新闻的结构特点:a.线索单一 b,行文简练
10.解说要与音响报道配合,编辑需要注意:a.解说要兼顾音响的内容 b.解说要合理安排结构,音响 c.与音响同步
11.新闻节目编排是指新闻节目播出前的一系列具体编排组合工作。
12.新闻节目编排的类型:a.集中编排 b.对比编排 c.连续编排
13.教育节目编排的编辑与制作要注意:a.理论联系实际,论理与叙事相结合b.讲解知识与欣赏作品相结合 c.巧妙编排,注意整体效果。
14.服务性节目更好地为听众服务,有以下几个要求:a.从实际出发,照顾大多数 b.节目固定,便于收听 c.形式多样,综合性强
15.广播节目编排包括a.新闻节目编排 b.教育节目编排c.服务性节目编排d.文艺性节目编排
16.主持人节目编辑部分的工作要求:a.精心串联,巧妙生动 b.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指导性与针对性 c.要注重整体性
第十三章 电视新闻编辑
1.“调度性”编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规划 b.协调 c.调度 d.监控
2.电视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是:a.它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种 b.它是节目的生产者 c.它是节目的播出者 d.它是节目的把关人 e.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3.电视节目的基本传播符号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
4.电视节目的视觉元素表现在:a.以现场画面为主体构造视觉形象,b.视觉信息的提炼与“翻译”
5.听觉元素主要包括:a.人物同期声 b.环境效果音 c.旁白解说 d.音乐
6.人物同期声是指在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
7.人物同期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增加爱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b.个性化的同期声语言,能够展示任务的个性化色彩,并且通过任务讲话时的语音语调,体态动作表现人物彼时彼地的思想情感。
8.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类型:a.电视消息 b.新闻专题 c.新闻评论
9.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上的特点:a.快 b.短 c.活
10.如何实现实效? a.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 b.编排手段 c.技术手段
11.电视短消息要准确有效地报道新闻事件,除了集中主题外,还需精选题材,巧选报道角度以及精炼语言。
12.消息的语言必须简洁,这种简洁体现在:a.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b,文字精炼,多用短语
13.常见的报道形式有:a.导语+图像新闻 即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导语,消息的主体部分则是配上解说的图像新闻b图像新闻,没有口播导语,完全以“解说+图像”的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报道c.口播新闻,由主持人或播音员现场口头播报的形式d.主持人+现场记者(或新闻人物)
14.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
15.电视新闻专题可分为:a.综述式 b.调查式 c.专访式
16.调查式报道要注意把握三个因素:a.选好调查对象 b.注意调查的严谨 c.展示调查过程的深度。
17.源于报刊的评论形式:a.本台评论和本台评论员文章 b.编前话和编后话
18.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a.谈话体评论 b.主持人评论 c.电视述评
19.栏目编辑的一般技巧:a.突出重点b.形成段落c.设置兴趣点d.掌握节奏
20.重点的形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精心选择和安排有分量的头条 b.组织好重点报道 c.以集合的方式组织有分量的稿群
21.集合稿群的方式有:a.同题集中b.同类集中c.稿件的配合22.同题集中是指将同一事件的相关报道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形成对事件的整体印象,它包括:a.连续编排 b.关联编排 c.参照编排
23.同类集中就是把内容上有关联或者相似性的稿件集中起来。突出报道,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它的主要方式有:a.集合编排b.相关编排c.对比编排
24.段落是栏目内小的节目单元。是使一档栏目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重要构件
25.段落的形态主要有:a.结构性段落 b.自然段落
26.结构性段落的主要特点:a.形态固定 b.位置固定 c.间隔鲜明
27.综合性新闻栏目的板块划分有四种基本模式:a.按国内国际划分,形成明显的国内新闻板块和国际新闻板块b.按重要程度划分,形成要闻段和一般新闻段c.按节目样式划分,强调板块报道样式的特色d.按报道内容的类别划分,强调板块内容的特色
28.自然段落在编排上的要点:a.重点鲜明b.层次清晰c.转接巧妙
29.制造兴趣点大致有以下几类:a.重点 b.关联点c.新鲜点d.视听冲击点
30.节奏变化的形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a.报道力度的变化b.兴趣点的变化c.其他因素的变化(主要包括:长短相间,庄谐相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
31栏目的创办过程需要的工作:a.明确定位b.确立形态c.搭建系统
32.栏目的创办定位主要包括:a.媒体定位b.频道定位 c栏目定位
33.栏目的基本特征:a.固定的节目主持人b.定时定量定期播出c.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d.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e.统一的风格和形式
34.栏目的形态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栏目的播出时段和时长 b.栏目的内容 c,栏目的板块设置 d.栏目的包装
35.栏目的日常运营包括:a.日常维护 b.播出效果检测 c.栏目品牌推广 d.栏目改版
第五篇:城市的边缘散文
城市的边缘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市的边缘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市的边缘散文1泥土被完全翻了起来,挖了有四五尺深,整个小山包都已掀掉,黄色的泥土沉沉地压住了黑土。挖掘机巨大的铁铲下去,就是一个大坑,泥土被抛入渣土车厢中,压得车身一颤。渣土车风驰电掣地离开,扬起了一条黄黄的尘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来到一片已堆了土的开阔地,车厢仰起,一车土就堆在了外沿,车子再风驰电掣地离去,同样拖着黄色的巨龙。很快,那一片地就增高了许多,黄橙橙的一片,平平整整,没有一棵草。无论是池塘,还是水沟,无论是沃土,还是道路,都被埋得无影无踪。
雨水的击打冲刷,使得黄土变得紧实,上面布满了一条条的小沟,纵横交错,露出了一粒粒石子。晴天一阵风起,扬起的尘土铺天盖地,弥漫着一层黄雾。当冬雪已消融,春雨浇灌后,黄色坚硬的土地表面,冒出了嫩芽。如此脆弱的嫩芽让人很难相信,能从板结的黄土中冒出来,然而,它确实冒出来了,在风中轻轻地颤抖着。不知它什么时候,来自于何处,但它已在这儿扎下了根。
它的嫩叶上布满了黄色的尘土,然而这掩盖不住它醒目的绿色。连同它的伙伴们,整片黄土换上了翠绿装扮。黄土似乎给了它无尽的营养,一天比一天高大,一天比一天强壮。绿叶层层上伸,逐渐伸展开,托着笔直的顶部,开出了一团白色的小花。黄土一下子温暖起来,成片的杂草,白色花朵的海洋,已完全掩盖住了本色。这里成了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的天堂,它们尽情地飞舞,展示着自己的靓丽,以及矫健的身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天气渐凉,阳光不再那么灼热后,它的花也渐渐凋谢,当秋风渐起,它不再精神抖擞了,叶子渐渐枯黄、干瘪、卷曲。寒霜降临,使得它彻底失去了活力,褐色的叶已掉落,铺在了地上,盖住了黄土。光秃秃的枝干,在黄昏下,刺破了夕阳的血红,它似乎要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撑起一点希望。
寒风使它东倒西歪,然而它依然挺立着,一阵大雪从天而降,厚厚的积雪终于将它压倒。它匍匐在枯叶上,曾经与它分开了的叶,现在又在一起了,仿佛在感受着大地的脉搏,倾听着她的心跳。它从泥土中来,又回到了泥土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走完了它的一生。但是在它的覆盖下,土地不再是刺目荒凉的黄色了,而是有了黑色的柔软与肥沃。当春天再次来临,无数的嫩芽又将重新冒出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城市的边缘散文2顺着那条路,杂草快掩盖住了的路,尽头就是一间房屋。房屋的砖已成了深褐色,底部已有了青苔,四面墙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个鲜红巨大的“拆”字,外面一个红色的圆圈,像盖上的巨大的公章。红色的油漆往下流,形成了一道道红色的印迹,上粗下细,越来越细,最后形成了锋利的尖。
有的窗户框已掉落,有的还有一点挂在墙上,不完整的顽强的玻璃,因为布满了尘土而不再透明,弧形的缺口也不再锋利。一些褪色的布条应该是想把摇摇欲坠的窗扇绑住,可现在它自己都已松散垂落了下来,在风中微微地飘动。一面墙上有一个黑洞,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不知是为何而成。屋顶黄褐色的瓦已不再一块紧挨着一块,从下面能看到宽窄不一的缝隙中的天空。有的瓦更是不见了踪影,露出一大片蓝天来,白云在中间好像静止不动。
瓦上方形成的条条沟壑已被填满,杂草从未放弃任何一点地方,在屋顶生长开来,像是给房顶盖上了一层高低不平、疏密不匀的绒布。一棵不知名的树竟然飞了上去,生根发芽,高高在上,鹤立鸡群般傲视着一切。在它的脚下,一朵小花依偎着,在风中摇晃着脑袋。
屋边肆意自由生长的树,已将树枝伸到了墙边、屋顶,几乎已遮住了褐色的墙。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正在吞灭着这间无人居住的房屋,要让它融入其中,成为一体。但是人为的痕迹很难彻底被擦掉,即使是过了很漫长的时间。
屋门已没了锁,用一块石头倚着。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些残垣断砖,依稀可以辨认出灶台、楼梯,以及几扇门框的位置。地上尘土很厚,已不是尘,而应算作土了。地面表明主人走得很坦然,没有一丝慌张的凌乱,应该是将杂物垃圾打扫干净后,才从容地离开。有鸟儿被惊起,从一些小洞中飞了出来,在屋里盘旋几圈后,轻车熟路地从窗口飞了出去。墙面因各处都剥落而变得凹凸不平,露出的砖比外面要鲜艳一些,能看出它的本色来。
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还有一张红纸贴着,正中写着几个大字,已辨认不清。想象着应该是供奉先祖的位置,前面应该有张桌子,每逢特殊的日子,就应该点上几柱香,袅袅的香烟在屋内缓缓地漫延,消散。另一面墙上贴着的一张画竟然还没有掉落,一张粉嫩肥胖的娃娃画报,一手拿着莲蓬,一脚上翘,笑得嘴都合不拢。看着它,可以想见当时屋内的情形来。
灶台里火光通红,木柴“噼噼啪啪”直冒火星,锅里热气腾腾,屋内香味四溢。老人坐在桌边,静静地看着,不时吸一口烟,再慢慢地吐了出来。小孩子在屋里蹦进跳出,你追我赶,嘴里欢快地叫喊着。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刚睡醒的婴儿,他已吃饱睡好,正睁着一双漆黑的大眼,新奇地四处张望着,刚好看到墙上那张儿童贴画,仿佛看到了同伴般,他也咧开嘴笑了……
城市的边缘散文3一天的奔波劳顿之后,郊外闲步,既是一天的放下,又是身心的放松。从家里出来,漫步田野。在浓浓的夜幕下,或者淡淡的月光里行走,成了我放逐疲惫、放松身心的一种习惯。
农田在收获以后,已经耕耙过了,扶起了畦埂,播下了麦种。那一畦畦麦子,在月色里复原出田野阡陌纵横的本色。我走在那条曾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踏过的小道上,对两旁的分布几乎如数家珍:那黑的一片是杏园,外侧是一片柿树,虽然让夜色滤去了本色,但仿佛凝神期待,等候肃杀的第一场寒霜。那边,那个阔大的深坑,先前曾是一座机器轰鸣的粘土砖厂,如今,这个被砖机吃出的大坑,早被一片枣树林占据,枣树以它顽强的生命覆盖了这片荒芜的土地。
信步如在闲庭,一左一右忽然闪出几座城堡一样的东西,巍峨地屹立路边,作着这片田地的守护。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些贵族的墓葬。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齐国的国都;西汉初年,刘邦的儿子刘肥曾经封王在此,他的儿孙也多在这儿分封,留下了嶙嶙古冢。高大的封土上,分披的植被为古墓披上了几分庄严和萧穆,令人在猜测墓主的身份的同时,追怀他们的文治武功。
确切地说,这里已经不是一马平川了,城市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片土地的觊觎。几行路灯,几条马路,将田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发出某种预算和透支的信号。城市的路灯携来了繁华的影子,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贪婪和欲望,打破了农田的温馨和宁静。那楼房窗口闪烁不定的灯光,分明是城市的睡眼,即便睡意朦胧,也毫不掩饰地将欲望的目光泼洒在土地上。
其实,那片楼群已经切去了这片土地的一角,而楼下的那片土地,已经名花有主,成为那片楼区的二期工程。楼区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是用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神鸟的名字命名的,那个名字在郭沫若老人的《凤凰涅槃 》中反复出现,郭老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神鸟的浴火重生,而这儿,却分明是对土地的逼迫,林立的塔吊带着一种“指哪打哪”的孤傲。一期竣工的楼群,偶尔闪烁的窗口灯光,怎么也难以遮去这里的落寞和荒凉。潮涨潮落,价低价高,并没有抑制住开发商的冲动,也终难遏住城市扩张的脚步。
这片土地在农民的惊慌和担忧中,似乎也把持不住自己,开始躁动起来。曾经沿灰线留下的一片白地,蓦地又扶起了田埂,那里甚至筑起了一片大棚。还有一片棚地,探照灯一般的两道光线在田野上晃来晃去,那是挖掘机紧锣密鼓地筑起又一座大棚。
挖掘机轻舒猿臂,将嘴巴扎到土地里去,扭头把吞进嘴里的土摔到大棚墙上,就像鱼鹰出水后甩出的一尾尾活鱼。如果不是因为某种抗争,而是纯粹的农业施工,挖掘机筑棚肯定是一种创意,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大美。挖掘机从脚下挖下去,轻轻地扭转长颈,把一斗土扣在土墙上。摊满一层,再摊满一层,剩下的事情便交给链轨车来完成。宽阔的棚墙让人想起古时的城墙,又酷似秋耕的车道,一任笨重的链轨车在上面跑马,把城墙一步步踩实。大棚筑起毛坯,再由挖掘机将墙面切割齐整,这是建设冬暖式土温室的新方法。这样的大棚,可以使室温在隆冬季节,升到暮春和夏天的温度,把春天送进寒冬里去,将秋延迟,把早春蔬菜送上人们的餐桌。面对此情,我想起先前农民一锹一础的艰辛。那是土温室刚兴过来的年月,栽立的两双杆棒将模板紧紧比住,农家汉子光着上身,一础础敲实脚下的泥土。落在土墙里的,还有从汉子眉梢滴下的汗水。“版打墙的屋也能住百年”,农民们版打墙建起的大棚,室温在最冷的腊月却没有保障,只能靠生火炉提温。当这些本应在建筑工地上轰鸣的机械在农田里欢唱时,田野也变成了一个工地,建大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月儿很圆。在扶疏的杨柳枝头,月亮慈祥地俯瞰人间。我似乎感受到了农人的委屈和抗争。我试图回归到一个农家娃儿的位置,去体味他们的心情。当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即将被城市饕餮,他们不免怀疑、担忧,强人所难、屈指可数的补偿费用,难以抵挡住他们对未来的恐惧。他们除了拒绝在一纸协议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就是按部就班地规划来年,期待收获。
在这片田野上信步,可以暂时排除市廛,放下想放下的,给自己的内心留些空白,尝试一种和摆脱和洒脱,尽管得到不易。但因为自己的愉悦而叫停土地的开发,不仅是一种奢望,还是不自量力。城市阔步行走在城郊的土地上,乡村在高楼、马路、广场、绿地的挤压中,能不进退失据吗?我的心头涌动的,是对行将失去的这片土地的惋惜:赖以为生的绿树,小麦、玉米、果树,还有春天的布谷鸟儿,夜莺的呓语,秋虫的和鸣,都将远去。还有,你要放逐疲劳,不得不开始又一轮的寻找和远足。
该来的总要来的。失去了的才是最珍贵的,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就像少男少女眼中的光阴,就像东逝的江水,却浑然不觉,总觉得来日方长。在城市的喧嚣和扩张面前,一切的抗争终归会被某种强势和欲望撕成碎片,就像被寒风蹂躏而零落飘飞的霜叶。
月色朦胧中,我分明看到几片杨叶簌簌飘落,消失在田垄深处。
城市的边缘散文4这座是一座有着国际化繁华名城的盛誉的城市,钢筋水泥如筋骨,立交环形道如脉络,黄色江水如血液般流淌过城市的日日夜夜。城市以一种光辉而傲然的姿势存在于女孩年少时的梦想里,后来即使高考失利,她还是固执的选择了这座城市的一所私立大学。
女孩沉默的坐着公交车,这路公交经过的大都是偏僻而荒芜的路段。大学报到的前一天,她一个人到达这座城时,亦是这般华灯初上的时分,按着新生指引转了三趟公交,从霓虹闪烁的繁华盛世逐渐驶入这人烟稀少之地,彼时夏日未尽,隐隐可以听到蛙鸣和狗吠,路两旁有着密密的夹竹桃,那嫣红的花朵在昏黄色的灯光中变成了诡异如血的殷红,她不由得一怔,自己竟然千山万水的奔到这个城市最寂寞的角落。
那是发自内心的难过吧,她天生爱哭,又或许是身为写手的敏感,每每动情时,眼泪就如同南方的雨般缠缠绵绵。这座城市普遍地价昂贵,寸土寸金,然而在这被遗忘的边缘,她花一百多便租到卧室带厨卫的宽敞房子,窗户极大,夏可见流萤轻舞,冬可观雪花纷飞,诗意的揽进日光月色。那时她因为一些原因搬出了寝室,作为一个混迹于各大网站论坛的草根写手,这落寞寂寥的边缘之地恰好帮她酝酿了无数的忧伤。
小说写完时,这个城市下了那年的第一场雪,然而小清新的小说却不符合重口味读者的要求,很快就沉没在各大网站中无人问津。暮色降临时,她如同无魂的生灵般穿过昏暗的楼梯,穿过挂着女人内衣和男人平角裤的小巷,穿过落雪如絮的安静道路,雪花打着旋儿扑在衣服上,她突然捂着脸颤抖的蹲下身去。
婴孩大声的啼哭猛然拉回她的思绪,斜对面的女人不得不拉下棉衣的拉链,虽然有意遮拦,但还是在操起秋衣喂奶时露出半只丰满的乳,暗光流转在那明晃晃的白色上,如同蒸的膨胀起来的馒头。这儿是开发区,工地上的民工们出进也多是靠这趟公交线,劳累、贫苦、空虚,都如天风海雨般冲刷着人的忍耐力,那半露的诱人馒头成功的让无数瞳孔放大,婴儿红通通的腮帮子在吸吮间一鼓一鼓的,身旁衣着破旧的男人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吞咽的咕咚,她突然觉得很心酸,是的,心酸,而不是鄙夷。
夜幕中有隐隐的风声,路边是一幢幢低矮的商铺,斑驳的.老墙,黛青色的顶,无不带着这个城市角落里上个世纪贫民窟的沧桑印记,除了一些粮油批发、五金水暖的杂货店外,还分布着许多无招牌店铺,透光的玻璃门里流转着庸俗而暧昧的红紫色灯光,依稀可以看见门内的沙发上坐着一些慵懒翘着二郎腿的女人,歪着头缓缓吐出一口烟圈。她有一次晚上偶然路过,好奇心让她停下来多看了几眼,玻璃门突然从里面拉开,探出来一张浓妆艳抹的脸,妹妹,找工作?我们这儿招工。她拔腿就跑。
她是生于无名小镇的女孩,心思细腻,性子倔强。来这儿的几年里,她只要有看到老幼病残群体都第一时间站起来,一开始还有人说几声谢谢,到后来,“弱势群体”们对于学生的让座似乎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一上车便大喇喇的站在有座位的学生面前,坐下来时那冷漠的神色仿佛在抱怨学生们的动作不够利索。
车子缓缓行驶,老旧的地板和座椅上覆盖着细细的灰尘,连空气中都是呛鼻的味道。她此时竟头晕目眩起来,连后背都沁出细密的汗珠。车子停站时突然又涌上一波人潮,她的面前站过来一位老伯,眼睛锐利的盯住她,似对她无动于衷的行为很不满意,她条件反射的想要站起来,可是晕眩让身体压下了精神的冲动,浓浓的灰尘味道让胃里翻江倒海,双肩包重重压在濡湿的背上,如同背负着一座山。
那位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的老伯开始与旁边的人交谈,听得出来是受过教育的知识人,老伯颇有技巧的以含沙射影的方法抨击她这种不让座的无耻行为,“我孙子在武大念书,每次出去坐车都让座。可是这三流大学的学生们就没有爱心公德心了。”她听着这话刺耳,一阵头痛袭来,不由得低头闭了眼,老伯窃窃一句,“还尽是装睡不让座的,啥大学出啥学生啊。”车子猛的一个急刹车,她拖起软软的身体吃力的站起来扶住车栏,扬唇苦涩一笑。
昏沉的站了一路,她疲软的身体如同汪洋中漂浮不定的小舟。下车时一个踉跄,膝盖结实的砸到地上,疼痛猛然袭来,加上冬夜寒风一吹,整个人倒清醒了。两旁是蔓延开去的居民区,万家灯火,明明灭灭,她颤栗着裹紧棉衣走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不远处大学大红色的发光字招牌依稀可见,在眸中太过模糊,如同下过雨般湿漉漉。
走入学校商业街时,仿佛一下子走进了九尺红尘,或许也只有在这城市的边缘,才有这样世俗朴素而弥足温暖的气息。她穿行在人间烟火里,看到农家排骨汤铺的炉子上熬着的瓦罐里溢出乳白色的汤汁,白色的热气袅袅上升,如同轻纱般覆盖在她脸上,鼻子仿佛也感受到浓汤细腻的温暖。不远处的铺子前,那女人冻得通红的脸上是敦厚的笑容,“丫头,来点糖炒栗子吧,又甜又糯。”
微微起风了,她莞尔,心里满是释然,这城市边缘亦如同一位女子,她眉眼间的万种风情影响了无数寂寞生灵的情绪,美好或是恶俗,你若没有柴米油盐的去活过,肌肤相贴的去爱过,就永远也不要下定义。
城市的边缘散文5一如既往,去挑战;而后,去逃脱。
黑白条纹,逆光充斥。鳞次栉比的规则,散发黯淡的灰寂。
用过去又若隐若现的往事,假装是往事。填补着呆滞的空白。
烟火,明亮地没有色*彩。在白天衬托着黑,余留的盛放被无力燃尽。
亘古响在最后,勾勒出蜿蜒的边缘,围成一道弧线。
1.比光-阴-更古老的机器,叫嚣着时光。喑哑。
应该更喜欢喑哑这个词吧。
较而,岁月隐隐浮现在打架的乱烟里。忽地被风吹散。
很吵很安静。就这样停留。还是。
不希望就这样停留?选吧,用一个世纪来思考。
很真很虚假,在亦真亦幻里颠簸。
临界点,一不留神闯入另一个世界。于是,危险来临。
2.你说,谁来了,谁又停止了。
我撩一起发一丝静静地听,也很无奈,就像叙述的人。
完结后问,怎么了?思绪飘远。
巨大的玻璃罩,困住了另一个世界,属于你的世界。向往,或是信仰。
你又开始缓慢地叙述这个城市。关于爱,关于死亡。
于是我垂下笨重的头颅默默等待,尽量装做早就熟悉。
静谧,万家灯火长明中,孤守着自己的孤守。
这个世界,是何时被涂上两种色*彩?很明亮、很悲哀。
恸响的机器,滚滚的乱烟开始逐渐学着迷失。
接着走,直到足够遥远。
3.冗长的忆,要学着忘却。当然也要学着记得。
紊乱的笔尖偷偷记录下俨然的密码,字字行行,无人破译。
当然。人格变易。思绪闹腾。黑白徘徊。灰色*碎片的影子。凌一乱。
无人可掇。散落在皲裂的大地变成水。水变成蒸气。
烟火,没有色*彩。无声燃放,无力燃放,在白天衬托夜的黑。
用上个世纪的沧桑做成细佻的笔,涂抹掉,绿酒红灯。
以及夜,不自然的繁华。然后。
亘古在夜空雕镂,勾勒出蜿蜒的边缘,围成狡黠的弧线。
城市的边缘散文6天还没怎么亮,一辆大车在耀眼的灯光下呼啸前行,走完沥青路,上了水泥路,路上已没了路灯,路旁也没了整整齐齐的树。水泥路的尽头是泥巴路,路上是一个个巨大的坑。它笨拙地左摇右晃,不想掉进坑中,但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它无处可躲。它喘着粗气,吃力地前行,路边伸展过来的树枝不时从车上划过。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车垃圾堆到了原来的垃圾上,它扬长而去。
这条路上车已不多,行人更是稀少,但总有大卡车在飞奔。晴天尘土铺天盖地,路边的树叶杂草上落了一层黄黄的尘土,即使是夏天,也像秋冬般的枯黄。一场暴雨袭来,雨水浇灌而下,给草树痛快地洗了个澡,它们恢复了翠绿的本色,且闪耀着凝脂般的光。但是路上的坑中积满了水,无处可流,在车轮的碾压下,带着泥浆的水四处飞溅,路边的树和草瞬间就完全没了绿色。浑水慢慢变成泥浆,当坑里的水终于被压干,路上的坑又增大增深了几分。
路实在没法走了,也有人拖来些煤渣倒入坑中,压一压,看起来平平整整。但是车轮就像刨土机,煤渣飞溅,打得车底“叮当”直响。很快煤渣就不见了踪影,大坑又恢复了原样。
这是一条路,但是一条有病的路,路边树枝杂草几乎要将其遮断,路上的大坑是一个个伤口。晴天伤口干裂着,雨天伤口流着脓水,反反复复。有时用创可贴将伤口掩盖住,好像没事了,可从来没有彻底治好过。
太阳渐渐下沉,在天边烧出了一片晚霞,大地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路也好像不再那么破了。在霞光中蜿蜒而去,像是金色外衣上一条灰色的系带,上面点缀着形状不规则的深色花纹。几条野狗在上面散着步,它们在地上嗅着,好像在找寻食物,但没有什么收获。它们突然跑动起来,你追我赶,不像在打架,只是自娱自乐地玩耍。跑累了,只好抬起头来,望望天边的晚霞,像是在欣赏美景,陷入了沉思。
一阵车轮的巨大响声吓得它们向前跑去,钻入了杂树草丛中,在夜幕下不见了踪影。汽车驶向路边一条更细小破烂的岔道上,在一块平地处停了下来。不一会,一股漆黑的浓烟冒了上来,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与渐暗的天空融为了一体。刺鼻的气味吓得小鸟从刚歇下的窝里又扑棱棱地飞了起来,黑暗中它们不知往哪儿飞,转了两圈后,只好又回到窝里。浓烟的底部发出的红光越来越醒目耀眼,在闪烁的火光中,依稀可见旁边一块牌子上的几个字——化学垃圾处理场。
城市的边缘散文7四月,如窈窕淑女,带着清明的淡淡哀思,袅袅婷婷而来,扑向这座南方小城。小城瞬间变得朦胧而真实,半醉半醒似的。
我住的小区还在小城的边缘,右前方是村庄,散落着几座低矮的红砖瓦房和三至四层的楼房,自由散漫,与挨挨挤挤的高楼大厦极不相称。因此,这儿像人缺了一颗牙,留下来一个豁口。这个豁口看似缺陷,实则完美,是它给我带来无限遐想和美好,也让我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
我所在的小城是一个县级市,自多年前升级后,城市版图昂首阔步地扩张和漫延,瘦小羸弱的身躯突然肥胖起来,胖得让人唏嘘,而且将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之势更加肥硕下去。小区左前方不远处的新广场,当太阳还未沉入西边高楼、月亮还在酣睡之时,人们急不可待拽着最一缕阳光陆续涌向广场,各种舞曲随即高亢飘荡,像村子里报晓的公鸡,使劲扯着脖子喔喔喔叫,声震四野。广场顿时喧闹起来,人们忘情地扭动着丰腴的身子,如痴如醉,如梦似幻。
我不喜喧闹,好清静,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与我的性格不无关系,我是个实在之人。我不会玩(各种娱乐),对喝酒和搓麻将一向没有好感,认为那是蚕食自己,使人生变得虚无缥缈。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那是在酒醉之后,当人渐入佳境头脑还清醒时,酒精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会违心说一些露骨的阿谀奉承的话,变得虚伪,还理直气壮,听了让人全身起鸡皮疙瘩。玩麻将,一进麻将馆,屁股就生了根,都想赢一把,结果输多赢少,且很快沉迷下去,像吸毒一样,容易上瘾,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我厌恶这些,有意无意将自己边缘化,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不同流,不合群。
父亲常教导我,做人与做事一样,别光耍嘴皮子,说一千道一万,长篇大论顶个什么用,不如真枪真刀踏踏实实干它一场来得实在。父亲在年青时修过森林铁路,当过“连长”,领导一二百号人。每天开工前,都要照例做动员工作。别的连长每次都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父亲站在台上就几句话:我们不玩虚的,要真干实干,今天一定要完成即定的任务,必须把红旗夺到手,出发!言简意赅,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红旗常被父亲那个连收入囊中,高高飘扬在他们的工地上。我很好地继承父亲的实干精神,不仅实干还实在。
因为实在,因好清静,我不常去广场,去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阳台,则成了我的瞭望台。我常站在瞭望台上,通过豁口眺望远处,近处的农舍、被扩张滚滚洪流挤压得荒芜的田野、还有那座屹立几十年的中心小学,清晰明朗。远处,是平缓的小山丘和稀疏的树林,以及偶尔那从瓦屋上袅袅升起的炊烟,若有若无。登高望远,心胸顿时开阔许多,能消除身之疲惫和心之烦恼。
四月,太阳西沉,夜幕笼罩,田野成了巨大的舞台,青蛙们开始登台表演,放声高歌。“呱呱呱”、“咯咯咯”、“咕咕咕”……争着抢着表演,谁也不甘落后,激烈而杂乱无序。像浪潮一波一波汹涌而来,淹没了小区,占据了我的整个卧房。我头枕蛙声而眠,沉沉地坠入梦乡,半夜或凌晨醒来,蛙声像退了潮的海面,由无数的个唱变成了大合唱,歌声低沉、浑厚而平缓,“海面”上变得风平浪静。蛙们是不是白天休息,晚上唱着不老的情歌,一整宿不睡觉。而我是要休息的,又被淹没在蛙声的海洋里,沉沉地睡去。清晨几声清脆的啾啾鸟鸣声将我从梦中唤醒,还有那农舍的公鸡打鸣声不甘示弱地穿过湿润的空气尾随而至,像注入一剂清新剂,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起床推开窗户,浓雾从远处的山丘滚将过来,将细细的水珠扑在我的脸上,敷面膜似的,凉凉的,滑滑的,爽透了皮肤,浸到了骨头里。直到朝阳把浓雾卷成白云,远远地晾在天边,不要妨碍那清澈的阳光拥抱小城,光临我住的小区,天朗润起来。
我来自农村,有幸住在这城市的边缘,是住在城里的农村人,似乎一直没离开过农村。父亲一直住在乡下,要他来城里住,死活不愿来。我知道,父亲的心在农村,根也在农村。父亲说他是土命,一辈子离不开农村,离开农村,就像庄稼离开了土壤,心七上八下,没着没落的。其实,我也是,对农村有种特殊的情感,像故人,倍感亲切。想他了,就下楼去郊外走走,亲近自然,接接地气。
小区门前有条水泥小路蜿蜒通向那中心小学,在这条路上我不知来回走了多少次,我的小孩就在那小学上了三年,后来去了更远的更好的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后,每期要省不少钱。因此,这所处在城市边缘的学校,成了一些孩子们上学的最佳选择。我只要在家,每天接送,小孩与我走在一起,是他最高兴最得意的事儿,是他得到父爱最好的见证。而我,也乐此不疲,尽力弥补因很少在家使孩子缺失的父爱,多与孩子相处。现在孩子大了,上了高中,成绩差强人意,倒让人更不省心,这真实而困惑的难题,一想起,就愁上心头。
天气微热。路旁的桃树、柳树和杨树等早已披上了绿装,像淡淡的云,凝固在枝头,被季节的彩笔由浅变深,悄悄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发浓烈。但未到达极致,还没有完全将树枝、树杆藏在怀里,隐隐绰绰、若隐若现,朦胧着。这似乎恰到好处,太淡太浓都不美。野蔷薇蓬蓬勃勃,淡绿色的嫩枝快两寸长了,摘下来,去叶剥皮,剩下的茎就是童年的美味。一个老者童心忽发,在路旁摘一根塞进嘴里美美地嚼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横穿田野的小溪,几天的雨后,水涨起来,有点浑浊,在阳光里潺潺地哼着歌,向资江奔去。田间有少许水,许多铜鹅或埋头在水中觅食,或用嘴把水洒在背上再梳理羽毛,或用翅膀扑打水面,水花四溅,而后嘎嘎嘎引颈高歌,比赛似的。它们悠闲而安逸。殊不知,它们还能在这片乐园呆多长时间,旁边两米多高的填土,像黄褐色的巨浪随时会将这片乐园吞没,永远埋藏于黑暗之中。学校门前树起高高的钻井机,正在忙着挖孔打桩,不久的将来,一幢幢高楼会拔地而起,更加重了我的担忧。我为小区唯一的一个豁口的消失而担忧,为我即将远离城市的边缘而担忧,为铜鹅们消去最后的乐园而担忧,为一种自然的消失而担忧。
有人说,房子是地里长出的另一种植物。这种植物长多了,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如房地产爆发,商品房多了,里面住的不一定是人,也许是发了霉的空气和浮尘。城市胖也是虚胖,而不是健壮。站在城市的边缘,思考关于城市的问题,这个位置离城市不远也不近,恰到好处。近了看不通透,远了瞧不清楚,也许这正所谓的是旁观者清吧。
放学了,孩子们像逃出樊笼的小鸟,蜂涌而出,有的上了在此久候的小车,有的牵着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的大手往回走,小路顿时热闹、拥挤不堪。有些小孩则在田埂上,追着、跑着,嬉戏打闹,我似乎又看到自己的童年,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哦,身在城市的边缘,是快乐的,既是城里人,又是农村人,一脚是城市一脚是农村,既与城市卿卿我我,又与大自然耳厮鬓磨;也是清醒的,每天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能看清许多真实的东西,看到繁华的同时,也看到衰落或消失的事物,让人冷静的思索。
四月,让一切变得渐渐真实、浓烈和清晰……
城市的边缘散文8太阳还没有下山,还很热烈地照耀着大地,一个老人就迫不及待地穿过小径,来到了一块菜地边。他提起一个白色的瓷粉桶,来到一个小池塘旁,池塘的水面布满了浮萍,根本看不到水,如果不是因为很平整,其实与周围别处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片绿色。他丢进桶,荡了荡,露出了深褐色的水,偏下桶口,吃力的提起一桶水来。摇摇晃晃的提到菜地边,放下桶,歇了歇。
他看着这片菜地,有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土豆、茄子,每一种菜一小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着。豆角和黄瓜的架子已搭好,材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枯枝,或板材的边角料,非常适合用来搭建菜棚。他拿起菜园边的一个破瓢,舀上一瓢水,浇到菜的根部,一股热汽冲了上来,他已是满头大汗,各种被惊动的飞虫蚊子也扑了出来。他不管下滴的汗水,也不管扑向他的飞虫,一直弯着腰,将一桶水浇完。
年纪大了,他不得不直起腰歇一歇,腰疼得越来越厉害。这里曾是他的地,现在不是了,已签了征地合同,土地归国家所有了。说是要建一个巨大的工业园,要修很多高楼,但是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动静。土地荒芜着,野草杂树疯长,有的地方堆着垃圾、废土,不久又被杂草盖住。他的脚下虽然曾经是自己的地,却不再是那片土了,上面已层层堆上了别处拖来的土。
按照宣传,他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住上了还建的楼房,户口本上也是“非农业”,但他一直舍不得这块地。他刨开坚硬的黄土,捡出石头,施上有机肥料,双手捧着泥土搓揉成末,第一年没什么收成,第二年菜就长势喜人了。地很多,他想种多少就可以种多少,可惜年纪大了,只种了那么一小块都感觉吃力。虽然不时有写着“严禁种菜,随时开挖”的牌子,但他一直坚持着种菜,每季都有不一样的菜。
年轻人早已进了城,应该是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但他坚决不去,孙子没人照看,跟着他,在上小学。离开了土地,他觉得自己将一无所有,百无一用。每当看到他自己种下的菜发芽、开花、结果,他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黄瓜杏黄的花在风中摇曳,他提起了桶,得赶紧给黄瓜浇水了。两桶水还没有把地浇完,每浇完一桶水都得歇歇,终于把地都浇了个遍后,他又坐在了菜地边的地垄上。
太阳已经落下了,但地里还是直往上冒热汽,他抬起头望着远方。在晚霞下,他看见了几栋高高的楼房,长长的吊臂停在上边,那边也许人很多,很热闹,但这里极为宁静。虽然隔得不远,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里将来也要成那样?我还能看见么?他不知道结果。城市与农村到底有什么区别,他搞不太懂,在他看来,没地就是城市,有地就是农村。他有些担忧起来,虽然他还在这里种着菜,但他已没有地了,成了“真正”的城里人。
“爷爷——”一个穿着鲜艳校服,戴着黄帽的小子向他跑来,孙子放学后总是到这里来找他,看来得回家了。他拍了拍手,顺手摘下两个红红的西红柿,这是孙子最爱生吃的。“呃——”在长长的应声中,他快步迎了过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洋溢着笑。
城市的边缘散文9想想回家已经好几天了吧,但是悬浮的心还是无法真正的平静下来,我讨厌这样的感觉,我也讨厌命运的安排。
日子还要照样的继续下去,爱情的力量真的就那么的伟大吗?我最近开始怀疑起这句话的深切内涵,感觉自己的命运像是电视里演绎的那样,居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他的原形,让人愕然,却又无可奈何,站在命运的路口上我不知所措,因为不管我怎么选择,得到的都是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我宁愿选择逃避,因为我真的感到很累很累。
在这样的生活面前我无能为力,我不想去伤害任何人,也不想任何人 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会坚强,我希望我也一样,路总要走下去,但是痛的有效期到底是多久谁又知道。
“痛苦坚持的太久就变成了一种仪式”,看似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但却诠释不出些所以然来。
不知道老天是对我太过于眷顾,还是故意和我开了个玩笑,总之让人很无奈,但人生得一知己足以,从这个角度我还是应该感谢上天的。以后的路虽然很迷惘,但我知道我不能再辜负太多的人了。
因为我所受到伤害。
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这样我却可以大口大口的吞下饭去,我的心会迷茫多久,我好想找到答案,可转过头才发现连个可以诉说心事的朋友都没有,想想实在是可怜而又可笑,
城市的边缘散文10春雨翩翩,飘零下最后一片冬季的残叶,划过了喧嚣的街道。拐入一个挤在脏乱的木材加工厂和机械修理部之间的巷道里,十七级又窄又陡的台阶出现在眼前。爬满青苔的檐壁里渗下氤氲的光线。雨滴打在一条发臭发霉的阴沟里,泛起的串串泡沫与怅惘。
似乎这样的情景让一群对生活无限憧憬的人始料不及。静闭窄窄巷道中的冰冷铁门,几间小得像柴房一样的房间。这仅仅是表层的一切已经完全滑落了我们的道德的底线。这哪是什么“敬老院”,是不是弄错了。这铁门里像一座监狱,把人们仅有的人性与关爱都禁闭起来了。窄窄的空间压抑了我们窄窄的呼吸,黯淡的光线投影下社会黯淡的阴影。
我们一声声向铁门内呐喊,却没有得到期盼中的回应。门依旧没有打开,我们有几分失望了。是我们冒昧地来访打破了老人生活的’秩序,他没不愿再面对这来访的感动;是这滞于表层的行动激起了老人的反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与关爱;是老人家又出去捡垃圾了,是老人家的耳朵不好了。十几个人站在窄窄的台阶上,俯视这生活的拐角,大家深思着是这几级台阶提高了几代人之间的差距,还是这几级台阶降低了都市人的品质与情操。
当我们把水果挂在铁门外,要默默离开时,门咔哐一声打开了。大家又提起了精神,几个女生率先走近了铁门。昏暗的灯光几乎投影不出斑驳的轮廓,潮湿的地面上堆砌着惨淡的泥巴墙。几块横拉的木板拼凑成的屋顶,小小的床里皱着一团棉被。四壁上糊着粗麻袋和旧报纸,屋内简陋而不乱,柴堆得很整齐,破旧的柜子里摆放的物品井然有秩。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伸出两双手触摸着这一群正在读书的人,至少在这一刻的他们忘却了夜间身上的病痛与孤独,得到了心灵层面上的富足。
铁门再一次关上了,我们沿着那看起来很短,是乎又很长的十七级台阶走上了城市的街道。此时我们感觉似乎十七个人性流浪在边缘,彷徨于社会认知的底线,踌躇于城市文明的缺口。
雨像一根根似断非断的线,要把这城市的边缘与主体串连。何时社会承诺的履行能向这台阶下倾斜,何时道德保障能向这里覆盖。
爱,不会仅留在社会的边缘,也会留在一位老人默默的注视这个城市的黑色瞳眸中。
城市的边缘散文11终于到下班时间了,柱子和他的几个伙伴穿着锈迹斑斑的工作服,穿过这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走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到一栋厂房后面的料场里去,这是他们吃住的地方,每天早上走四十分钟上班,晚上再走四十分钟回来,周而复始,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们的工地是一栋新修的商业楼,他们所干的活是砌砖抹灰钢筋电焊,每天跟钢铁混凝土打交道,连性格也一天天变得沉闷。
他们经过的路旁有个公园,每天早上,那些晨练的老头老太太穿着或白或蓝的宽大的练功服,手里或刀或剑,那种吞云吐雾的架势还真有点仙风道骨。而小湖的另一边,则是跳广场舞的人,伴着轻松和谐的乐曲,几百号人在那里翩翩起舞,那热闹的场景,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能没见过吧。
每次经过这里,他们都有意加快步子,目不斜视地匆匆走过,他们知道那些城里人会用一种什么样轻视的目光看他们,他们的爸爸妈妈此刻早已经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们的妻子每天早上忙的团团转,孩子家务地里的活,家里的鸡犬猫狗,恨不得多长出双手来快点干完手底下的活计。而他们,每天顶着烈日酷暑,在太阳底下晒得一个个成了非洲人,只是为了多挣点钱,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
在这座城市里,有多少栋楼房在他们的手上拔地而起,可能够让他们栖身的,却只是简易工棚里那一张张破木床,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他们只是匆匆的过客,对他们来说,只要能挣到钱,吃什么住什么都无所谓。
有时候加班回来晚,路过街心花园,看着那闪闪烁烁的霓虹灯,五彩缤纷的喷泉,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看一会,城市里的人晚上都很消闲,出来活动散步跳舞,连草坪上的小狗都撒着欢疯跑。广场上大大的屏幕上播放着电视节目,人们或站或坐脸上笑意嫣然。但他们不会停留的太久,他们知道自己与这些城里人有着太大的差距,更不愿意看到那种异样的目光。
吃过饭,躺在格格作响的木板床上,点上一根廉价的香烟,浑身的骨头也像散了架,累的动也不想动了。而此时,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却一起袭上心头,年迈的父母,拖着多病的身体,还在为他守着那个温暖的家呢。年幼的孩子,还在等着爸爸回家买好穿好吃的呢,日夜惦念的妻子,可能也在对着月光思念远方的他吧?
掏出手机,拨通那串熟悉的号码,一个甜甜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爸爸,你还好吗?我和妈妈可想你了,你快回来吧......”心里一丝甜蜜,一股心酸,眼角也有些潮湿,吐出一口气,换一种轻松的口气:“嗯,爸爸也想你们,等爸爸挣了钱给我闺女买最漂亮的衣服......”“你还好吧?注意身体,别太累着,家里有我呢,放心,别惦记.....”憨厚的媳妇永远是那么温柔体贴,堂堂的七尺男儿,却总觉得欠了父母妻子儿女的情债,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偿还,只希望工程早点结束,好早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他们是无数的民工,是行走在一个个城市的边缘人,属于他们的温暖,在那遥远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