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时间:2019-05-13 10: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第一篇: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冯军

电话:***

提起美学,人们通常会想到的是文学或者艺术,但是却很少有人联想到新闻。的确,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是新闻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本,必然蕴含着一种美学的属性。作为所有新闻类型中最讲究语言美的广播新闻,若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潮流中,却具备别与其他新闻体裁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美感,在语言上力求“美”,也成为了广播新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播新闻的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信息传播,短小精悍、实事求是成为了它的代名词。但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通讯报道、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等体裁,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抒情、比喻、对比等文学化的写作手法,来增加新闻稿件的感染力。

一、真实美

“真”是“美”的基础,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过:“美的本身必须是真实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现于艺术,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了,而且是美的了。”由此可见,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首要因素,也是美学的重要属性,那么,失去了真实的新闻是不可能体现出美的。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我逐渐发觉,新闻已经

开始不自觉地走向了追求审美的层次。这其中既包含记者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新闻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对于新闻来说,弘扬高尚的品质是新闻的美学核心价值,而审美情趣则又恰恰是一片优秀新闻作品的更高层次价值。新闻不仅仅应该是新闻,更应该是一种在真实性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构成世界的方式,甚至是创造世界的方式。2011年12月,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记者到岫岩县采访,接触到了一位家庭贫困的小女孩,全体新闻部同事决定对这个小女孩进行资助。先后给这位小女孩送去了生活用品、衣物、学习用品等,小女孩于2011年12月15日给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写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我从小没有见过妈妈,可是,你们就是我的妈妈„„。《鞍山新闻》栏目对这封亲笔信进行了播发,通过现场对话,音响录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真实的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让很多的听众感触颇深。这就是新闻真实性与美学延伸性的一种互动。有了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新闻才会丰满起来,才会更具备新闻自身已经被很多人所模糊的本质的价值,才会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意境美

广播新闻语言虽然搭理提倡言简意赅、鲜活生动,但是由于广播媒体的特殊性,必须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产生一种回味无常的感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王宴青曾经说:“未来的广播新闻作品,要有故事、有情节、语言风格要独特,要适合广播的播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璐也曾经说过:“广播记者毕生的劳动结晶就是一个个声音的内容产品——不仅要有生动的故事作为载体,而且要能够让听众产生美的联想,要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扑面而来而来,达到一种所谓的诗书意境”。

广播的传播方式,缺乏电视、报纸等媒体所具备的视觉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广播只有通过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营造出一种听觉的上的联想和想象,并以此来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这就更加需要广播新闻要产生一种“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往,让听众在想象中,达到一种情感上面的满足,因为声音是“流动的”、“虚拟的”,因此,往往可以更大程度上与生命(听众)达成一种互动。这样,广播新闻的语言美感的张力也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主张诗歌要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致”的空灵意境,对广播语言来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内蒙古锡林郭勒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宋红梅2011年播发过一篇现场报道《浑善达克沙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我现在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极目远眺,远处起伏的大部分沙丘已经被绿色笼罩,错落有致的灌木郁郁葱葱,散落其间的不知名的野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天空中鸟鸣啾啾,沙地里不时窜出一两只野兔,使进入6月的浑善达克沙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这篇报道不难看出,记者的播报,给听众展示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沙地景观,使得听众陷入到意境美的遐想。

三、简约美

从美学的定义上看,简约美也被称之为平实之美或中和之美。中国古典美学将就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和“于无声处听惊雷”。从新闻本身来说,段落之间、文稿与音响之间,简约流畅,不仅有利于听众的倾听,更能够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整体美感,这就如同艺术中所说的“留白”,有利于整体的美感。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每篇录音报道也不过三、五百字,却显得非常的简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2011年11月播发过这样一篇稿件《抄表工杨新华》。全文仅457多个字,可以说是篇“袖珍”消息,却充分体现了广播新闻的简约之美。全文如下:

【压混: 存放自行车的声音„„(居民:收电费的又来了,哈哈!)(居民:谁呀?)哎,大娘我是抄电表的!(居民:进来吧。)这个月吧,你家走了101度电,五十多块钱„„】

【主持人】45岁的杨新华在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昌邑供电分公司当一名普通的抄表员,意境有13个年头了。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他总是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一摞抄表清单、一个手电筒、一个抄表器、一块卡流„„是他抄收路上的必备物件。

【录音】不管刮风下雨,我是以不停电为目的。礼拜天或者早晚来通知,能堵到人啊,最好把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收集来,便于沟通。那爬楼没数儿,得三四百层啊。我都看报纸了,说走一步楼梯能多活一秒钟,我算算,要是这样我能活一百来岁。

【主持人】13年来,杨新华骑废了6辆自行车,行程上万公里。平均每天上下台阶就达上万级。天生乐观的他,把这些辛苦全当作是锻炼身体。

【录音】哈哈,我也没什么太高的追求,只希望我服务的6000多户居民,别因为我的工作失误,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这篇录音报道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仅在短短的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将一位基层抄表工踏实、敬业的形象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在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中,最讲求中和审美的观念:“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然而现实中,个别记者投机取巧,运用通讯员来稿或粘贴网络消息,长篇大论让人昏昏欲睡。细心的听众不难听出,这些所谓的现场报道是从办公室或录音间制作的,有人戏称这是“躺在被窝里的新闻”。没有现场特有氛围,没有信息量,更没有结构上的美感的口播报道,新闻的客观事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更很难说有什么听觉的美学价值了。

四、音响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声音世界里,声音是广播最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和传播符号。广播音响报道中,让采访对象亲自在话筒前现身说法,让听众感觉到更加的真实可信,音响报道也经常通过现场实况录音的采集,在听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了贴切感。所以,广播音响比也必然蕴含这丰富的美学内涵。孟子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

这段话是其“共同人性”、“共同美”论说的主要依据之一。耳有同听,心有同悦——这是孟子概括出的共同美感思想。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音响之所以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加真实的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因为音响能够给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有求新、求美的心里。目前,大多数城市电台、包括省一级的新闻广播,往往四平八稳、拖沓臃长,并且以领导的政务活动为主,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听众的注意力容易流失,这样,在无意间,广播听众就产生了大量的流失。而音响报道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新鲜生动的内容,活泼幽默的声音,或者紧张刺激的现场音响,会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记着本人2008年5月到海城市耿庄镇采访一户农民。记者刚一走进院子,就能够听到鸡叫狗吠和猪吃食的的声音,走进屋子里,能听到孩子们玩耍打闹的声音和电视发出的声音。最后,记者把这些声音都录制了下来,作为了新闻稿件的背景音响,让听众自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农家小院的生动景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广播新闻不仅需要真实,更需要凸显它的美学属性。这就必然要提高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标准。既要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气势,又必须要具备小桥流水娟娟的婉转缠绵。广播新闻语言有了美学的支撑,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听众的接受和联想,弥补广播的劣势,突出特点,从而在电波中让听众感受到美的陶冶。

第二篇:广播语言

广播语言.txt41滴水能穿石,只因为它永远打击同一点。42火柴如果躲避燃烧的痛苦,它的一生都将黯淡无光。人们常常为精彩的小说、散文所陶醉,为庄严雄浑的交响乐所感染,为气韵生动的丹青妙笔所折服,为神采飞扬的雕塑所赞叹,但作为人民群众天天必看必听的新闻作品,在讲究美,特别是精彩的语言上还有许多缺失。精彩的事物容易打动人并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新闻要用璀璨的笔花,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广播。这也是宣传艺术使然。

一、通俗口语并不是不须精彩

广播的特点是有声无形,较之报刊表露性的语言,广播潜藏性的语言往往被人忽视。因为广播语言是潜藏的,它不同于报刊,外在的、漂亮而生动的文字可以夺人眼球,诱人非读下去不可;广播和电视同为用声音来塑造的艺术,但电视可以用画面吸引人。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聊天、座谈、辩论等语言形式,说话的双方互为信源信宿,参加对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以及语音语调和体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语义的传达准确、细腻,避免歧义。

而广播语言没有这些外衣,完成从客观世界到被受众接受的过程,用精彩的语言来吸引人显得比其它媒介更为重要。

但对广播语言的“平实”,却长期存在着误解。误解的核心是认为广播语言不需精彩。笔者常常和新闻界同仁共同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后,同仁往往会这样说道:你们广播好写,就短短的一段,又不要文采。这种偏见有普遍性,不仅仅在广播界以外,不少广播界业内人士也都有这样的误解。

我国自古以来世袭着“重文轻语”的倾向,人们崇尚书面文字,不惜吃十年寒窗之苦学习写作文章,而学校教育又忽视口头表达训练,不知不觉地助长了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脱节。另外,广播新闻也不过是你说我听,不是讲故事、说评书那样,长达数十分钟,怕听者瞌睡,不时出些惊人之语,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哗众取宠都在理。广播新闻不行,它得忠实于事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难以精彩,或以为可以不精彩,不需要精彩,甚至于把精彩作为一大忌。我们常常见到戴着这样的眼镜写广播稿的。加上我们的广播给自己造成了一种正式、严肃、规范化的发言的形象,它对口头语言的精彩容纳就更为有限了。

直到现在,广播新闻总体看来不讲究语言的使用,甚至粗制滥造的还不少见。使用套语、多余的话、乱贴标签、说教的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地方台此类现象还处于“当家”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代代相承。诸如:“在什么什么的领导下”,“发扬什么什么精神”,“为了什么什么”。乱贴标签的也成了写报道的习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后,我们注意到,广播新闻中许多只要与农村有关的消息就冠上“新农村”的美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就扣上“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帽子,提倡树立“科学发展观”,许多经济报道也都贴上“科学发展观”的标签。

诸如此类空洞的语言出现在报刊上,人们可以跳跃它,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片段阅读,或大致浏览。在这时,人们只要获取新闻事实,就容易忽略套语等无用语的存在,这是白纸黑字的优势;从目前状况看,电视新闻语言比广播更不尽人意,但因其有画面,人们可以把画面作为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原谅了语言的种种不是。对广播就不太客气了,那些缺乏信息的套话、多余的话、说教的宣传腔、“巨大”、“极大”等绝对话、甚至于不吸引人的导语都有可能让听众随时关掉收音机。

好的题材,好的角度要靠语言作支撑,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精彩的语言包装,也难以赢得听众。只有“动听”,才能“动人”,否则是达不到新闻作品应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我们所说的广播语言之“精彩”,并不是要使用一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在通俗口语基础上的出彩,让听众“醒目”。今年中央台播出的获得广泛好评的录音报道《河南农民的NBA》,听来就有不少在平实中出彩的语言。如:“11块钱成本的‘农民NBA’起步艰难,而且土得掉渣儿„„

母亲为儿子加油,妻子为丈夫加油,那劲头,比过节还高兴。”这些语言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助长了题材的精彩。我们所说的广播语言应包括音响语言。《河南农民的NBA》梁金牛老汉说的一句话也很精彩:“我觉得球风好了人品就差不多啦”。一句话就提升了“农民NBA”的品质。

二、精彩的语言增加广播魅力

如果说,报刊新闻是一篇散文,那么广播新闻应该是一首诗,表达一个同样的题材,广播来得更浓缩、更精彩,用更少的笔墨,表达更丰富内容,做到言简意赅、生动上口,是一种独特的“说”的艺术。从这点上说,它的语言应当比其它媒介都要精彩,以精彩的语言增加广播魅力。

我们看到,在广播界甚至全社会能打响的广播作品,无不有精彩的语言,包括音响语言。获2002年全国广播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上海奇迹———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侧记》,通篇语言都很简洁、优美、动听,句式长短也很适合播讲。特别是开头一段语言十分精彩:“没有汽笛的长鸣,银白色的磁浮列车安静地驶出浦东龙阳路车站,飞驰而去,短短数秒钟之后,便化为一个银白色的小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仅57字,就生动、简洁地把飞快疾驶的磁浮列车形象逼真地“开到”听众眼前,你仿佛亲眼看到列车的驶来,驰去,消失,这一切都在一瞬间。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央台述评《扫除形式主义》语言因精彩而出形象,把形式主义写得活生生地跃入听众大脑。“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总能感觉到有这样一个影子吸咐在一些工作上,推不开、挥不去,今天起跑了它,明天又冒出来,这个影子就是形式主义。”其语言既自然晓畅、平实无华又精彩到位,听了这一段,就有让人非听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其中的“吸咐”二字,可谓画龙点睛,它还给我们一个启示: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吸咐”一类的词人们还是听得懂的,如果换了过于通俗的口语,便会少了精彩。要显现精彩的魅力,应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鲜明的客观性。别林斯基谈到新闻语言之美时曾经这样说过“它所用的语言,必须具有客观存在的性质。”新闻语言再精彩,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这就告诉我们,精彩不是追求华丽的语言,而是要真实、准确、淳朴,不能空泛,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变成各种现成语言的堆砌,“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得到受众好评,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新闻作品,语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语言往往都是“看似平常最奇崛”、“一语天然万古新”的,使人感到声韵在耳、如临其境之感。

第二,饱满的形象性。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形象色彩,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用精彩的语言描述事物,目的是饱满新闻形象,避免死板、老套、无精打采地去述说新闻。李卜克内西曾为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所使用的语言赞叹不已。认为其叙事,充分运用文学宝库的语言精华,宛如浮雕似的使人物或景象呈现出来。成语、典故、方言历来都是创造新闻语言精彩的成分,运用得当会形象生动。毛泽东在《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师全部被我军包围击溃》的报道,形容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敌军时,所用“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就是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借来的。由于情景形象逼真,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晴空霹雳。鲁迅说过“许多名言,都出自田夫野老之口”,我们还得向群众多学形象性的语言。

第三,强烈的感染性。任何一种精彩之美,都具有怡情悦性、使人生爱之效。新闻语言如果是空洞的说教、文件式的严肃、文艺作品式的杂揉,就会失去感染力;如果不能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传达给受众,就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情绪和兴趣。感染力的语言,最重要的个性就是精彩。“陈言之务去之”、“师心独见”。反对陈陈相因、繁冗罗嗦,提倡明快简洁,隽永清新。正如古人主张的“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句法贵精炼又洒脱,言法贵新隽又自然”,其目的都是创造精彩,增强感染力。

第四,明确的功利性。精彩的语言之美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总要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的目的相联系。因此,精彩的语言也是有功利尺度的,这个社会性决定了新闻语言要具有健康、纯洁、规范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是,看是不是能正确反映时代是风貌,有益于鼓励、激励、推动社会进步及社会和谐,脱离语言中低级趣味的东西。现在一些小报小刊为了取悦读者,常常描写一些污秽的细节,使用一些不堪入目的词汇,应该摒弃。

三、精彩的新闻语言贵在创新

广播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口语通俗,这是广播语言最基本的要素。但是我们在提倡广播语言口语化时,也要十分注重强调广播语言的文雅、韵味、腴润、清新和个性化,因为社会在不断向前推进,各层次的群众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听众“听不懂”的问题。要通俗,也不是说把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语言原封不动地用在广播中,而是既要使用口头语言,也要从口头语言的元素中,舍弃一切偶然的、不确切的、不合语法的东西,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去粗取精,使用生动的、简练的、上口的、多彩的、便于记忆的口头语言。

这需要创新。语言创新是广播语言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对简洁、生动、优美、琅琅上口高层次的追求。也一直是广播人孜孜以求的境界和广播节目创优的最有效的手段。

通俗口语,一般的编辑、记者都能容易做到,可要同时具备“创新”标准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我们必须往这一方面努力,把大多数的广播新闻作品都打造成优秀水准,并带动全社会口语能力的提高。

所谓语言创新,就是采取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最能反映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一切语言因素。2006年,中央台播发的述评《仰望英雄》,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主题鲜明、观点新颖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美感,播着铿锵有力,听着引人入胜,可以说是广播语言创新的一个范例语言创新。

综观近年广播战线的评优、创优实践,优秀的广播节目在题材、角度、语言、手法、制作等方面无不追求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新”字,努力发掘并创造一个“新”字。可以说,“创新”二字贯穿了广播节目创优的全过程,“创新”也概括了广播节目创优的全部要义。其中语言创新是有机整体,不可或缺。很难想象,一篇低劣语言的新闻作品会有创优能力。语言创新应该讲究三个字:真、深、新。“真”,就是要有真情实感,不可为了“语出惊人”而作无病呻吟,给人以夸大其词的感觉,结果效果适得其反。在音响运用上,可以混入背景或现场音响。如中央台2002年获奖作品《小琼和她的家》,多处采用了背景音响,大大增强了讲述人所讲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使人如临其境。“深”,就是要有深度,这就需要记者从单项思维转向多项思维,通过深入思考,把深入浅出的思想意义通过精彩的语言浓缩在精巧的篇幅里,以最少的文字获取最大的信息,给听众带来思考和启迪。“新”就是把原有的新闻事实发掘出新的内涵,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来表达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主张,不时给听众提提神儿,把新的信息突出出来,并使听众为之一振。因此记者要多深入、多接触、多感受,使自己“顿悟”后,笔下产生水到渠成、神来之笔之效。同时多一些烘托主题、连接情绪的思辨性语言使听众记牢新闻传播的主旨,并带给听众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从广播语言自身特征以及对我国语言的特定历史与现实环境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播的各个内容的发展都是它的制作者与收听者的媒介关系中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协调而形成的。广播语言应该在这种互动作用中不断创新,以多样化的形式,使广播节目制作更精良,更好听,更美妙,以便更利于传播更深更广更深入人心。

综上而言,广播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这种声音是瞬时性的,一经播出,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因此,它必须好听,还要动听,要笔花璀璨,扣人心弦,这是办好广播的必须。我们要让广播比报刊、比电视更“传情”,还得在语言上苦下功夫。

第三篇:新闻美学论文(最终版)

灾难报道当中的新闻美学

——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

【摘要】最近几年,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人为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媒体应怎样报道灾难新闻,从而完成媒体本该承担的使命?本文从新闻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探索媒体在灾难报道当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美学;灾难报道;灾难现场;媒体

灾难报道,至今还未有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一般而言,灾难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灾难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行动也越来越迅捷,日本地震发生之后,世界各地记者在第一时间申请签证,奔赴日本;而日本本土记者更是早早的达到了灾难现场。这与交通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不无关系。但高科技手段并不保证好新闻的产出,只有在新闻中加入了“美”的因素,灾难新闻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美”在灾难新闻报道当中如何体现

“美”,是一个很抽象的哲学概念。对于“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定义,而且互不相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当中的“美”也是如此呢?这还得从媒体的使命谈起。媒体的使命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早期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政党报刊时期政党之间相互打压的工具、近现代时期公民社会的公器。

“公器”,社会公用之器具,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凡是为着社会进步、呼唤社会良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报道就是美的,即对社会有用就是美,有助于媒体发挥其社会效用的东西就是美的。怎样使灾难新闻达到有用的功效呢?

1、按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报道新闻

新闻想要发挥其传播作用,就必须使读者接受其信息。要想使读者易于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尊重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很重要。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灾难现场信息庞杂,做好信息的组合工作,使之顺应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很重要。在接受灾难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灾区灾害程度、波及范围;之后,责任相关方的行动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再然后,受众会追问灾难发生的原因。

例如:《南方周末》在2011年3月17日对日本地震的专题报道便是以这样的逻辑思维安排版面。在第6、7、8版,《南方周末》在以“人心”为主题的统领下安排了《地乱了,心不乱 在大震灾里读日本》、《承受核恐慌》这样两篇报道,向读者传递灾区的现状;继而,在“援手”与“担当”这两个主题下,分别介绍中国和日本官方及媒体对此次日本地震的反应;随后,《南方周末》的第14版刊出《真实的日本核电》,向读者深层次解析日本核危机的原因。

2、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文关怀

在记者进行灾难报道过程中,不免会碰到残酷的场面(断壁残垣、来不及清理的尸体、无家可归的人群等)、压抑的气氛,对此,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要如实报道,忠实的记录灾 1

难现场的现状。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记者就一定要极力的渲染灾区的惨状。

灾难从来都是让人悲痛欲绝的“噩梦”,对灾区的惨状的极力描绘,不管是对灾区的受灾群体、还是对未受灾的社会大众,都是二次伤害。将那些悲痛的神情、凄惨的死者的画面、伤者的难看的图片搬上媒体,即是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受众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才会得到受众的赞扬和认可

例如:《南方周末》在第1413期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刊载了23张与之相关的图片,这23张图片中有居民戴口罩保护自己的画面,有废墟被迅速清理的画面;有市民井然有序地排队撤离的画面;有救援队搜寻幸存者的画面等;可是没有遇难者惨不忍睹的画面。这些图片彰显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也透露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3、以救灾为目的组织新闻报道

媒体既然为社会的“公器”,就应为社会而服务。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媒体的应尽职责不在于抢夺耸人听闻的新闻资源、抢发吸引眼球的图片。而应当及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做到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在日本媒体对2011年3月地震的报道中,日本NHK在第一时间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与此同时,其它媒体的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向受众输出。在其中,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亦没有背景音乐。

在灾难发生之后,外界需要知道灾区的信息;灾区群体需要关于灾难的情况和周围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及时、透明的信息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是日本媒体从1995年半神大地震的报道中吸取的教训。在那次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的航拍、扭曲的道路、居民区的一片火海等等残酷的画面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被忽略。这样的新闻伦理问题事后遭到大量批评。

从美学角度做好灾难新闻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好的信息,与此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得到大大提高。NHK在此次日本震灾中的表现,就饱受各界赞誉。作为日本的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在其报道中,考虑的最多的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媒体在日本震灾中表现有好的一面,但也不乏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影响了灾难报道的“美”。

二、一些被忽略的影响灾难报道“美”的细节

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在面对种种突发的灾难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够正确的应对,采取合适的新闻审美观进行报道,这也恰恰反映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其实,区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的层面恰恰在于一些细节。

1、做好访前准备

一些记者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了争取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现状,便立即赶往灾区,可是等到进入灾区才发现,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致使采访工作困难重重。例如:采访工具不够齐全、新闻背景了解不够、必要的生存物资准备不够等。

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我国记者积极奔赴日本灾区,对日本地震进行报道。这种勇气值得嘉许,可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不免增添了些许遗憾。在《楚天都市报》两名记者“进入灾区采访后第二天”,“储存在车上的干粮全部耗尽”。在许多便利店和超市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获取食物和水并非易事。最后一些不饱肚子的小吃解救了记者的燃眉之急。在此,没有准备充足的食物也许是记者此次采访得出的经验和教训。

2、尊重被采访者意愿

如为公共利益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一样,采访是媒体的天职。媒体有权利采访,但这并

不表示媒体的记者可以无视被采访者的意愿,坚持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违背被采访者的意愿,也是一种侵犯被采访者权利的表现,会受到业界与公众的反感。

例如:在此次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台湾媒体的表现饱受争议。台湾媒体在日本仙台报道台湾在日本留学生撤离时,紧贴采访对象,甚至追逐不愿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日本警察将记者“请”出,并通过台湾驻日机构要求该记者撤出灾区。

相比之下,日本媒体的表现引人瞩目。在日媒的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采访,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也只是露出了背影和鞋子。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3、准确地表达信息

将信息准确地表达是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必须特别注意的事情。伤亡人数、事故发生地点等重要信息的传达要准确无误。相关信息也必须经过校对,减少错误。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便是要尊重灾难现场的画面,不应在没有及时捕捉到画面资源的时候,张冠李戴;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措辞必须恰如其分。在日本震灾的报道中,有些媒体因为技术性的原因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在《南方周末》2011年3月17日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A8版《承受核恐慌》一文在“顺从的反对者”部分,第20段文字和第19段文字有部分重复。重负的部分为“东京电力公司后来被爆曾有多次瞒报记录。2007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曾瞒报了柏崎刈羽核电站震后泄露废水的核辐射物含量,但坚持为核电站安全标准辩护。”

小结:这不是人类史上的最后一次的灾难,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也不是媒体的最后一次行动。笔者做以上的论述,也只是希望媒体在以后的灾难报道中,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帅,《灾难报道的准备》,记者摇篮;2011年1月

【2】 苏林,《用美的力量抚慰伤痛》,【3】 彭耕耘,《灾难报道中不应忽略的细节》,青年记者,2010年10月

【4】 谢逸溪,《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7月

【5】 《南方周末》,第1413期,2011年3月17日

第四篇:新闻美学----新闻公正美

新闻公正美

协和学院

文化产业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公正美是新闻的原则美。它美在正面感受,美在侧面审视,美在反面批判,美在深度剖析。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来看一则反映生活的新闻从中感受到媒体公正看待生活的态度,并从中获得美感。一则好的新闻能在人们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给人以教育影响。具有公正美的新闻更是如此,公正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并且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公正地去评价它,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关键词】公正美;新闻;感受;态度;

一、正面感受、侧面审视

这个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新闻也不缺乏美,它有着真实美、客观美、公正美,这三美通常都不是单独前行的,它们往往相伴而行[1]。而这些美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公正美就很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感受。

公正美美在哪呢?它美在正面感受,美在侧面审视,美在反面批判,美在深度剖析[1]。公正美换言之就是,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来看一则反映生活的新闻从中感受到媒体公正看待生活的态度,并从中获得美感。

要如何感受和体会新闻的公正美呢?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来感受一下新闻的公正美。

新闻《好一幅农家健身图 好一道文明风景线——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12月14日,一个冬阳融融的下午,我们来到上小潭村,只见村里投资2万余元修建的水泥篮球场周围挤满了村民。80岁的村民曾温贤正打着字门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这边厢他才歇手,那边厢40岁的农家妇女黄小春又练起了法门板凳。乒乓球台边,一老一少两个人激烈对垒;篮球架下,五六个农民跳起来抢着篮板球。嗬,好一幅农家健身图![2]”(节选)在这节报道中,记者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生机勃勃和乐融融的和谐新农村蓝图,村民们在户外享受着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又发扬了体育精神。上小潭村村民美好生活的场面通过记者的文字给了我们正面的美的感受。记者对上小潭村村民34年年年开运动会的感慨能够引起读者对上小潭村对运动的推崇和热爱的共鸣。这种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态度,就是媒体所需要的公正评判生活的态度。这就是公正美的正面感受,是读者对新闻最直观最浅显的感官接触和直接感受,它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感受并接受新闻媒体所要传达的对生活的态度。

换个角度,从侧面审视公正美,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将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感受。“城北街道负责人喜不自禁地说,改革开放之后,这个500多人的村子富了起来。农民们不满足于建新房修新居,群众体育活动更是在上小潭村形成热潮,变成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0多年的群众体育活动,使农民身体健康了,关系融洽了,生活潇洒了,子女学风浓了。在这个村里,有八九十个农家子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上了70岁的老人就有80多位,村民们平时连个小病小痛都很少。体育活动还使村里人邻里关系和谐,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打闹等事。两个曾姓村民曾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同时分在篮球队后,球场上讲究配合,两人在比赛中化解了怨气。体育活动还净化了村风,村里人不讲迷信不赌博,没事时不是到篮球场上争来抢去,便是在乒乓球桌边你推我挡,或是在家切磋棋艺、研讨武功,30多年没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2]”(节选)上小潭村通过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达到了村民身体健康、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和睦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运动给这个村子带来的变化和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我们从上小潭村村民的生活姿态中感受到了构建和谐新农村吹来的暖暖春风。这种侧面审视的角度反衬出了运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好体魄,还有精神上的良好风貌和好品性。这说明与正面感受的直观、浅显的描述不同,从侧面的角度出发,一样能够说出中肯委婉的道理,并且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和启迪。可以说,正面感受和侧面审视各有特色。

二、反面评判、深度剖析

除了正面感受和侧面审视,反面评判和深度剖析是另外不同角度的不同感受,往往反面评判和深度剖析的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新闻《不要卖掉穷人的饭碗》“前几天媒体的一则报道:3月19日,银川市拍卖2005150个冷饮、维修临时占道摊位的经营权,其中,西夏区的一个冷饮摊位拍出了5万元的“标王”价,兴庆区中山公园南门附近人流集中的摊位,也拍出了万元左右的价格。(据3月21日《现代生活报》)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拍卖社会公共资源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来“经营城市”,用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管理服务等方面资金的不足,使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人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增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3]”报道从反面角度写了政府拍卖150个摊位用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不足给因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被取缔人民带来的影响,让读者从心里衡量一下这种拍卖本身的利弊,更加体会到下层劳动人们,尤其是下岗职工和低保户的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报道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做到了真实美、客观美、公正美的统一。“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每月固定的低保费、生活救济,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一个稳定的“岗位”,比如拥有一个生意好一点儿的摊位,或者看管个自行车、清扫个街道、管理个公共厕所„„这叫自食其力,那比让政府救济更有脸面、腰杆儿更硬、心里也更踏实。因此,一些城市低保户、下岗职工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找个地方摆个地摊,或修个车擦个鞋,卖点日用小百货,或经营些冷饮、新鲜蔬菜,以维持生计。实际上,这些个“岗位”,既是困难群众谋生的“饭碗”,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政府减轻了负担。应该说,各种各样的拍卖并不是坏事,是在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是为了管理好、经营好城市。但是管理好、经营好城市,对其中的公共资源的经营权的处置,并非只有“拍卖”这一条路可走。比如,换个思路,牺牲一下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把诸如“摆摊权”、“看车权”、“管理公共厕所权”、“街道清扫权”等等,送给那些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家庭,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饭碗”。[3]”这是对政府拍卖摊位救助穷人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说明了政府暂时性的经济救助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低保户等下层劳动者的生活问题。它公正又深刻地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渴望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政府救济的迫切心理。客观地写出了政府政策的良好出发点是为了人民,但比起政府救济,一个稳定的“岗位”更能解决下层劳动者面临的长期的生活困境。记者也就这一社会现象提出政府应“以人为本”,不应该只在乎眼前利益,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多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将这些公共资源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转让给困难群众,使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自食其力,切实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缩小城市贫富差距。

一则好的新闻能在人们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给人以教育影响。具有公正美的新闻更是如此,公正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并且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公正地去评价它,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1]。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也应该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

参考文献

[1]谢逸溪.新闻美学.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99-111 [2]新闻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30/content_5673480.htm [3]新闻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30/content_5673878.htm

第五篇:广播新闻070725

安庄镇:学生暑期电影受教育

7月26日晚上8时30分,在安庄镇安庄一分村精神文明一条街上,全村中小学生正在观看交通安全片《行车走路话安全》以及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片《犬王》。这是安庄镇今年把暑期学生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的试点。

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暑期社会文化氛围,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发挥优秀电影在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今年以来安庄镇在全镇范围内举办了这次暑期中小学生电影教育活动。今年又把中小学生暑期电影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受到当地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梁新

安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看着菜单过暑假

安庄镇中心小学为引导学生摆脱电视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从众多的假期辅导班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创造性地为学生列出了一份暑期实践活动菜单,让他们从中体会更多的生活乐趣。

今年暑期放假前,安庄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就对学生的暑假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划,并布置了一系列关于亲情互动、运动健身、生活技能等作业。如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参加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学会烧饭、整理房间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运动,多与同学或家人在一起娱乐。该校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家长将假期还给学生;学校建立了假期指导室,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该校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梁军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有意义,既不用参加各种辅导班,自己还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梁新

安庄镇:巧借周末开讲座,培养学习型干部

7月22日,星期天,安庄镇近百名机关干部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书本走进了镇党校,参加一周一次的“周末讲座”。

“周末讲座”是安庄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干部岗位特点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利用周末空闲时间,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与工作紧密的业务知识。“周末讲座”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由组织室统一编排培训计划,提供培训场所,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参训干部。目前,安庄镇已利用“周末讲座”培训干部400余人次,编印发放《学习资料》1000余册,为广大干部搭建了学业务、学经验、长知识的交流平台,受到了基层干部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设立党员信息墙

为更好地监督党员行为,促进效能安庄建设,近日安庄镇纪委设立了“党员信息墙”,为群众了解党员的日常工作信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党员信息墙”设有时事新闻、案件曝光台、百姓呼声、法制小信箱和文学天地等,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融法律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深受群众的喜爱。

梁新

俺家门口有个法律学校

近日,安庄镇安庄二分村村委大院内热闹非凡,该村100余名村民正在听该镇司法所所长张树胜给他们讲解法律知识。村民梁慧荣高兴地说:“听了专家的法律讲座,我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俺家门口这个法律学校真好!”

据了解,安庄镇在辖区内71个村都创办了法律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聘请这些单位的10名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担任各村法律兴趣学习小组的普法教导员;同时聘请具有法律专业特长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党员组成“五老”普法队伍,担任普法维权服务队伍的顾问。自成立法律学习兴趣

小组以来,这个镇共举办各类普法教育培训班12期,接受教育的村民达400人,村民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梁新

安庄镇:“节能”成为村民新时尚

入夏以来,安庄镇安庄村的李纪银每天都在自家的卫生间里享受着太阳能带来的洗热水澡的便利。他说,用太阳能洗澡,一次性投资,天天都享受。其实,像李纪银这样的农民,在安庄镇还有很多。

马洼、蔡颜、店子等村的500多户农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建成了沼气池。照明能源来自沼气,做饭能源依旧是沼气,洗澡、取暖的能源还是沼气。马洼村党支部书记马振泉说:“建一个沼气池需投资2400元,每户只投资1000元,其余部分全部由村里扶持,现在村民们积极性可高呢。如果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将会节约多少电啊!”赵颜村的张志纯在装修自己的新房时,所用照明灯全部用上了节能灯。他说:“虽然投资较一般灯具贵了点,但是节能灯耐用、耗电少,日积月累还是省电。”

梁新

安庄镇:整治夏季食品市场

日前,安庄镇针对夏季食品、饮料市场监管特点,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了夏季食品、饮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这个镇严格执行不合格商品下架制度,严查销售过期、三无食品和涂改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指导经营户建立食品、饮料进销货台账,并严格进销货手续,把好进货关。同时对辖区内食品、饮料经营户进行了集中检查,并通过12315投诉举报网络,对辖区食品、饮料市场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严厉打击制售不合格食品、饮料的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这个镇共检查食品经营户431户,查处违规经营户13户,查扣过期食品310公斤、过期饮料50余瓶,有效净化了辖区食品市场。

梁新

安庄镇地税分局:“点线结合”促增收

今年以来,安庄镇地税分局以“知情到点,评估到线”的点线结合法,不断强化对税源的立体监控,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知情到点”指局里将所有纳税企业按区域、分行业责任到人,税收管理员负责收集企业在税款申报、欠税清理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税源增减变化情况,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到位。“评估到线”指地税局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情况,依照有关税收法规,分行业、分税种制定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管,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税收管理员与局纳税评估小组相结合,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梁新

安庄镇:贴心服务情暖外来育龄妇女

近日,安庄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李静像往常一样,来到刚生孩子不久的刘婷婷家,送上了《孕情检查通知单》,并对刘婷婷说:“这是检查通知单,每年可以凭这张单子去镇计生办进行两次免费妇科疾病检查,背面有卫生院的地图。”刘婷婷告诉记者,自己从外地来安庄工作已有8年了,多年来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对她十分关心,尤其是去年她怀孕后,计生人员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三天两头来看望,询问相关情况,并嘱咐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令她十分感激。

据悉,生活在安庄镇的外来育龄妇女都像刘婷婷一样享受过镇计生办的贴心服务。安庄镇针对外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服务,为每名妇女建立个人档案,并经常

上门看望,孕期适时服务,每年还安排两次免费检查,确保她们的身体健康。在外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个镇还定期上门发放计生用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所有外来人员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千余剩余劳力受惠“阳光工程”

这几日,安庄镇北石村村民李同香正在镇里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班中进行培训,3个月后将奔赴韩国开始为期3年的打工生活。

为了办好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这一实事工程,安庄镇专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落实培训计划、教材、场地和师资力量,并在各村设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点,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有的放矢地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今年,报名参加“阳光工程”的300余名人员将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术、语言等基本培训后,到广州、苏州等地打工,部分优秀青年还将到韩国、利比里亚等国淘金。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庄镇已通过“阳光工程”成功转移劳动力1300多人。根据本地企业发展较快的特点,这个镇已把“阳光工程”转向青壮年,让他们通过综合培训,顺利地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

梁新

安庄镇:农村有了“安全卫士”

近日,安庄镇店子村在村里主要街道上安装了4个监控探头,开始对全村的治安防范进行微机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庄镇店子村将治安防范工作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治安管理,该村投入资金,安装了计算机监控探头,探头可以360度自由旋转监控,并与监控室的计算机管理设备相连接,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以通过监控屏幕看到进出村委会的人员。应用这一高科技技术手段加强村里的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弥补了以往利用纯粹人工防范方法的不足,为村里的治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梁新

“过去牛粪、猪粪遍地都是,又脏又臭,现在为买一车猪粪得跑到10公里外的养猪场„„”新县八里畈镇前河村村民冯波兴奋地对记者说。冯波的兴奋来自于该村建起的45个沼气

池,使猪粪、牛粪成了“香饽饽”。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许多农民依靠饲养致了富,但是畜禽粪便成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污染源。该县针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把发展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猪—沼—食用菌”、“猪—沼—粮”等生态发展模式,注重沼气池的综合开发

利用,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县已建成沼气池1000多个,沼气用户1200多户,生态村100多个,沼气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新县农民的生活用能源,还改变了农村环境。

西华经济发展热潮涌

日前,总投资1.2亿元、年创产值4亿多元的金圣园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华县成功落地。景兴制衣、顶宏实业等一批上规模的项目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以来,西华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把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定位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方法、发展模式”四个创新上,全面摆开了农业固本和项目建设两个战场。

该县针对农业发展特色、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提出跳出“三农”抓“三农”,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该县通过培育扶持纺织、食品、板材、果蔬加工四大支柱产业,膨胀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具有西华特色的链式发展之路。全县选派200名专家和科技人员,长期驻村,指导普及科技知识,强力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

他们创新发展模式,打破原来单一的种植模式,实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同时,该县因地制宜,把握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农业生产五大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全县已有41个生产基地被省有关部门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其中,林果、蔬菜等农业生产基地21个,面积14万亩。

针对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少、效益低的状况,该县大胆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关键抓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奖惩机制等,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了招商引资“135”工程,即年内新上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年每个单位新上招商项目引资额不少于3000万元;全县招商引资总额年内达到20亿元。

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业,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每人在完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同时,带头帮助一个重点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局委领导扑下身子抓工业,抓招商引资上项目。同时,采取轮班工作制,保证一名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引资。

该县敢于打破常规,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抓工业上项目,抓支柱企业,围绕全县“粮、棉、果、蔬、菌”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兴建“农”字号企业,拉长六大产业链条,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互利的路子。该县发展板材加工厂60多家,棉花深加工企业30多家,食品、肉食、蔬菜加工企业上百家,果品冷贮库480座,面粉加工企业60多家,六大链条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面粉、食品年加工量分别达到50多万吨、16万吨,粮食年加工增值12亿元。

目前,全县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农业、工业两个战场齐头并进。农业优化,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工业突破,项目落地,景兴制衣、金圣园食品、桂圆食品、大森林面业等如雨后春笋在西华大地成长起来。全县已新上各类项目34个,合同引资9.6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

孝女贤媳马桂荣

说起马桂荣,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西华县干部群众却众口皆碑,夸她是“孝女、孝媳、亲闺女”。因为她不仅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母亲、婆婆,而且对村里老人也敬重有加。

70岁的马桂荣是西华县工会的一名退休干部。她年幼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操持整个家,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40岁时就患上了气管炎、肺心病。1995年9月,她母亲肺心病复发,又患上了胃出血,在郑州抢救4个昼夜仍昏迷不醒,只好送回址坊老家。在桂荣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从此生活不能自理。每当母亲犯病时,呼吸非常困难。细心的她在家中备了氧气袋、针剂、药物等。她还学会了简单的急救知识、打针、按摩等。在4000多个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多次把母亲从死神手中拉回来。96岁高龄的母亲直到2006年3月病逝,身上没生过一次褥疮。“生母是娘、婆婆也是妈”是马桂荣的口头禅。

她的婆婆没有闺女,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桂荣既当媳妇又当女儿。在护理生母期间,她总要抽空回城带婆婆去洗洗澡,为婆婆换洗衣服、梳头、修剪脚趾甲。生母病逝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地侍奉婆婆。婆婆20年前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先后两次在县医院进行手术,她都精心护理。2006年夏天,96岁的婆婆患脑萎缩、肺心病住进了医院。桂荣跑前跑后地给婆婆喂饭喂药,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病愈出院后,由于活动减少,又患老年性便秘,好多次大便解不下来,用开塞露无效,桂荣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掏。为防老人便秘,她家水果、蜂蜜长年不断。为让老人睡得舒服,她坚持每天晾晒被褥。冬天,她总是先为老人暖被窝。为怕老人孤独,她每天都抽出两个半小时,和老人闲聊,再苦再累,从未间断。婆婆常说:“桂荣啊,你对我这么好,我啥时也忘不了,遇着你这样的好媳妇,也算我这辈子烧高香了!”桂荣总是宽慰老人说:“妈,你就是俺的亲娘,下辈子我一定做你的女儿!”在护理母亲、婆婆的同时,她还为村里9位80岁以上的老人做棉衣、棉被等。重阳节,她总不忘买点礼品去探望老人,家乡老人说:“桂荣比亲闺女都亲!”

马桂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奉母亲、婆婆和村里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西华,感动了社会。2007年,她被评选为“全县十大孝媳”。在采访中她这样说:“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女应该做的事。只要老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下载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新闻编辑范文合集

    广播新闻编辑 1.广播新闻编辑是根据新闻传播需要,把文字稿和声音素材加工制作成符合广播特点的,利于听众收听的节目的工作。广播编辑的主要业务按照内容分,包括:组织节目,选择稿......

    广播新闻实例三

    [录音新闻]农民尤明富教子忠心守边关敬宗明本站记者敬宗明报道:今天上午九点多钟,东坝镇四村七组六十一岁的农民尤明富,急匆匆地来到县广播站编辑室对记者说:“我大儿尤永强,在云南......

    广播新闻评论例文

    广播新闻评论 例文阅读: 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 今年5月1号起,正式生效施行的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醉酒驾车”和“违反食品安全”的惩处都前所未有的加大力度,两者都是“只......

    广播新闻实例二 ★

    六孔秤盘卖鱼翁王险峰雷胜利本站消息:今天,记者在双河农贸市场,见到一位挑着一担鲜鱼,提着六孔盘秤的老人,广播新闻实例二。当他一到市场,买鱼人便呼啦一下拥了过来,争相选购。一位......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全国 2008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广播新闻的特点

    广播新闻有以下特点:(1)传播速度快。电台利用电波传递声音,每秒钟行程30万公里,迅速无比。(2)传播范围广。广播可以翻山越岭,渡江涉河,所能披盖无所不及。(3)听觉优先。广播关键的能量......

    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配乐、人物谈话......

    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广播新闻的种类。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