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黄冈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
关于黄冈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决定》(鄂政发[2005]26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5]3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市区龙头经济,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市政府从市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调研专班,对黄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历程和现状
开发区是1990年6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名为“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2000年7月,加挂“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子。2006年8月,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后,将原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和黄州工业园整合为“湖北黄冈经济开发区”。根据不同时期运作体制上的特点,开发区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5年)为指挥部运作阶段。1990年6月,成立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内设土地开发部、资金筹措部、工程部。在地委、行署和开发区指挥部强有力的领导下,本着“自费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开发区的第一代建设者,在黄土岗、乱石窠、沼泽地中大兴土木,奋力推进道路、供电、供水、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开发创业的第一次高潮,拉开了开发区的框架,实现了新老城区的对接。这一阶段,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行署专员亲任指挥长,指挥部权力充分,指挥有力,办事高效,实现了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二阶段(1996年—2001年)为管委会运作阶段。黄冈撤地建市后,成立于1991年的开发区管委会取代指挥部逐步履行职能。市直有关部门相继在开发区设立了规划、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等分支机构。1999年,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将原黄州区东湖办三台河村、新桥村、珠明山村成建制划归开发区管理。2001年,市委、市政府发文,又将西湖村、红卫村划归开发区管理,决定对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发区的框架进一步拉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顺利展开。这一阶段,管委会职能逐步得到加强,封闭管理初具雏形,但条块矛盾逐步显露,招商引资虽有进展却成效不大。
第三阶段(2002年—)为一区多园运作阶段。面对全省兄弟市州开发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局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战略思路,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成立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规划了2000亩的东湖工业园和3000亩的西湖工业园;出台了《黄冈市区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成立了市招商局。新政策的出台,新机构的设立,新园区的创建,激发了市直、黄州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招商引资和开发创业的高潮,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这一阶段,市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区管委会在某种意义上被边缘化了,导致开发区规划区内招商主体多元化,企业管理和服务多头化,条块矛盾进一步加深,开发区自身发展左右受制。
回顾过去,开发区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走过的道路艰难曲折,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到2006年,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为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5万人,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区内有企事业单位236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中小
1学校16家。开发区内完成GDP10.64亿元,技工贸总收入3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2亿元,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96亿元,财政收入1.69亿元。开发区的创立和发展对黄冈市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开发区内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区城建突破老城区的局限,将城东一片落后的农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区,为黄冈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开发区内招商引资的成果,尤其是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为市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市区龙头经济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果从开发区本级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情况又是另一个样子。2006年,开发区本级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633万元(财政供养人员220人),与省内其它省级经济开发区横向比较,黄冈经济开发区明显是经济总量小、骨干项目少、发展速度慢、财税增速低。在2006年全省15个市州开发区综合排名中,黄冈经济开发区倒数第二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分析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对比省内其它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困扰和制约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够统一。开发区本身是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具体到一个开发区怎么搞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现成的规范,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前进。17年来,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几经动摇,发展思路几经变化,反映了领导层和市直相关部门对开发区发展建设的认识始终不够统一,导致领导对开发区一个阶段重视一个阶段又不重视,导致对开发区的扶持政策摇摆不定,导致部门在政策的执行上难以形成合力,各项政策难以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如在规划管理上,开发区成立之初,原指挥部和开发区管委会就拥有开发区内详规的编制和实施权,到了1999年11月,市政府下文将开发区的规划纳入市区集中统一管理;2001年,市委下文,明确在服从市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管委会负责区内详规的实施工作;2005年4月,市政府再次下文,将开发区详规实施权收归市规划部门。在土地管理上,开发区成立之初,指挥部就拥有土地的收购、储备、划拨、出让、转让等权限,并于1995年成立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行使原指挥部土地开发部的职能;2001年出台文件规定,明确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享有县(市)一级土地管理权限;2002年12月,市政府又以专题会议纪要规定开发区所有新征建设用地和存量土地一律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统一收购、储备和供应。在发展空间上,原行署办公室于1995年下文,明确开发区规划范围为16.05平方公里;2002年却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成立东、西湖工业园,由市里直接拿在手上搞,且明确由市地税局直接征收东、西湖工业园内的税收,使开发区的地盘和管理权进一步被肢解。认识不够统一不仅导致本市对开发区的政策摇摆不定,而且导致省政府出台的对开发区的政策难以落实。如省政府鄂政发
[2005]26号、31号文件对开发区给了5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内容涉及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税收、领导高配等,这5条政策除领导高配外都没有落实。
(二)管理体制不顺。体制创新始终是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现在的开发区是老体制没有摆脱,新体制没有完全建立,在新老体制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核心问题是没有真正把开发区管委会当作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没有让其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与之相联系,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设臵、职能配臵与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开发区
要上项目、搞建设、干事业,必须到处求人,没有自主权、自决权,不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不能编制和实施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控制性详规,不能对招商引资项目发放“一书两证”,不能对规划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不能查处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建筑。二是土地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管委会无权象其他市州开发区一样收购和储备土地;不能负责区内土地的报批与征用工作;不能与用地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协议和为用地单位代办土地证。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有机构、有人员,但无职能、无权限,没有享受市委文件(黄发[2001]19号)规定的县(市)一级审批管理权限。三是财税体制不顺。早在2001年,开发区就成立了财政局,建立了一级财政,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交,超收全留,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这个财政体制对开发区过日子是有利的,但税收征管体制却有些乱。市地税局宝塔分局负责开发区行政辖区内的地税征收工作,而开发区规划区内的东、西湖工业园区税收则由市地税局东坡分局直接征收。现在开发区规划区内有市直、黄州区、开发区3个利益主体,有3个税收征管主体,市直项目和黄州区项目的税收与开发区毫不相干,只剩下一些零散税种归开发区征收,导致开发区缺乏主体税源,丧失了“造血”功能,无力筹措招商引资成本。像黄石等地开发区都是在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的同时,实行开发区内税收属地征管,并设立了开发区金库。四是企业管理体制不顺。现在落户开发区的企业都是由项目招引主体单位管理和服务,一个项目一个服务专班,无法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服务,造成同是开发区规划区内的企业,享受的待遇却不平等。企业遇事到处奔波,也给服务专班带来很大压力。而外地开发区不管是谁招商引进的企业,都由开发区统一管理和服务。
(三)发展空间有限。首先是面积过小。开发区实际管辖区只有9平方公里,也就是5个村。2004年,经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重新核定,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三台河桥,南至白潭湖二排站,西至西湖四路与沿江路交汇处,北至106国道通港公司旁)。其次是这么小的地盘还属于多个管辖主体。有开发区管的,有黄州区管的,还有市直单位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不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更难实行封闭管理。再次是现有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基本上都是建成区。村民居住点比比皆是,行政事业单位处处安家,只剩下不足1000亩的零星、插花地块,占地100亩以上的投资项目就难以落户。省内其他市州开发区也遇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但都采取了变通的办法解决。像鄂州市葛店开发区原有面积也只有9.1平方公里。2005年9月,市里将葛店镇部分村委托开发区管理,使开发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黄石开发区原有面积30平方公里。2006年6月,市里将大冶市的汪仁镇和金山办事处(筹)交黄石开发区托管,设立黄金山工业区,新增面积150平方公里。
(四)自身作为不大。事实上,开发区创建之初,机遇很多,政策很优;我们自身也决心很大,动作很快。开发区一度成为市区开发建设的亮点,兄弟市州开发区还来参观学习。十几度春秋过去,开发区没有实现跳跃式、跨越式发展,自身努力不够、作为不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思想解放不够。不是不想干事,不想发展,而是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一旦新旧体制产生磨擦和矛盾,破解难题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一遇障碍就容易陷入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状态中,停留在等政策、靠领导、要扶持的“过小日子”的思维方式中。二是抢抓机遇不够。错过了开发区建设历史上几次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比如,在“银根”宽松的时候没有抓住时机,举债开发(黄石、鄂州开发区各负债3—4亿元搞基础设施
建设);在“地根”政策较为灵活的时候,没有储备可供发展的土地(黄石、鄂州开发区都储备了5000亩以上的土地);在大招商、招大商的时候没有搞到大项目。时至今日,开发区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自我发展、滚动发展的能力,连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没有完成。开发区自身作为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开发区发展的信心,使开发区在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理直气壮。
开发区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既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又严重制约了开发区新的、更大的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开发区自身面临的是不断萎缩,甚至被摘牌的危险,而且将使高昂市区龙头、赶超全省发展水平失去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支撑。因此,必须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黄冈实际,痛下决心,兴利除弊,扭转被动局面,使开发区重新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加快发展的建议
进入“十一五”,开发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机遇。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中部崛起的战略全面实施,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推进,市级行政中心东移带来城区东扩加速,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内部管理基本理顺,干部职工的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创业意识日益增强,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准备了内部条件。解决开发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必将使开发区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和飞跃。现在的关键是必须对开发区的认识和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开发区,不是开发区的开发区,不是一个县市,更不是市直的一个部门,必须按照《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和鄂政发[2005]26号、31号文件精神,赋予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市区经济的增长极。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核心是真正赋予开发区管委会市一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主要是“三个理顺一个完善”:一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和实施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具体项目的选址、定点及组织规划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并发放“一书两证”。其中,标志性建筑和主干道沿线的重要建筑由开发区管委会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后实施。二是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开发区年度用地计划实行单列,用地额度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国土资源部门申报。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根据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编制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负责与用地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协议,并征收土地出让金;负责开发区内项目用地的报批与征用工作;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登记和收回闲臵土地使用权等管理工作。开发区建设项目用地收益地方留成部分由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统一收取,按比例上缴。三是理顺企业管理体制。将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性企业,包括市直部门和黄州区招商引进的企业全部交由开发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即变多头管理和服务为统一管理和服务。四是完善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属地征管,核定基数,增长分成,收支挂钩,自求平衡”的原则,建立开发区一级财政。市国税局、地税局在开发区设立征收机构,专门行使和统一负责开发区(含托管区)的税收征管。市人民银行为开发区设立代理金库。进一步对开发区实行激励型的财政政策。开发区管委会征用的土地的开发收益全额返还开发区,支持开发区滚动发展。
(二)完善机构设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开发区内设工作
机构和市直部门派出机构设臵,使开发区更好地履行辖区内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按照赋予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开发区管委会应具备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规划、国土、财政等基本的经济管理职能,其工作职能的确定和内设工作机构的设臵,应该与此相适应,但前提是不增加编制和人员。具体的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由市编办参考外地开发区的作法,结合黄冈实际重新核定。市直有关部门应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各分局接受市局和开发区管委会双重领导,人员编制、装备等由市局解决。市直部门对其在开发区的分局必须充分授权,赋予其与本部门同等的管理权限,从而做到办事基本不出开发区。
(三)扩大发展空间。为有利于开发区长远发展,搭建更大的招商引资平台,比照鄂州、黄石、咸宁、宜昌等地的通行做法,在不突破国家七部委核准的开发区规划范围的同时,建议以“托管”方式扩大开发区发展空间。方案一:将东湖工业园、西湖工业园移交开发区管理,并将黄州区南湖农场(南湖办事处)委托开发区管理(托管区域的行政区划仍属黄州区,其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及行政执法职能委托给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可使开发区新增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南湖农场17.73平方公里),新增人口5928人。方案二:将东、西湖工业园所涉沿江五村和黄州区南湖农场委托开发区管理,可使开发区新增面积30.4平方公里,新增人口
1.96万人。无论选择哪个方案,正在修编的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必须相应进行调整,以消除开发区扩大发展空间在规划问题上的障碍。
(四)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发展的历史证明,领导重视开发区就热,领导不重视开发区就冷。在当前开发区发展处于瓶颈期的时候,更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加强对开发区的组织领导。一是强化领导。调整市开发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一名市委副书记和一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开发区“高配”的副厅级领导参加市政府党组,参加市政府常务会议。二是建立机制。建立促进开发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到开发区现场办公(每年两次),研究解决开发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开发区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检查、督促开发区项目建设,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创新管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创新开发区人事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合同聘用制和末位淘汰制,对开发区机关干部实行流动、竞聘的动态管理,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搞活内部分配。开发区可提取当年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开发区向何处去?就像开发区创立之初开发区该不该搞的问题一样严竣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是维持现状,修修补补?还是大刀阔斧,大胆突破?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市区上下,尤其是开发区的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市委、市政府作出果断而明智的抉择,使开发区乃至市区经济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机。
市政府调研组
第二篇:黄冈经济开发区简讯
黄冈经济开发区简讯
2009年08月07日 15:18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
连日来,黄冈经济开发区各局办、直属各村、重点企事业单位纷纷召开座谈会,就2月6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进行学习、讨论,特别是围绕市委杨书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永文同志的主题报告进行了专题学习。党工委、管委会全体班子成员按驻村联系点的分工参加座谈、讨论。
学习讨论中,各局办气氛活跃,发言积极,都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非常重要,深刻地认识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开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是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发展的期待和希望,必须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必须作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抓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座谈中,各局办对2009年经济工作会的报告讨论热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抢抓新机遇、大干项目年、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非常明确,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非常切合开发区的实际,按照目标责任要求,全力抓发展,全力抓落实,有信心全部实现预期目标,有信心在大干项目年中大上项目、大展手脚、大显身手,为市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再立新功。
学习讨论中,直属各村的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对开发区的近几年的发展实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非常关注,特别是对市委市政府领导大力支持和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决定非常期待,对在2009年壮大村级经济、关注民计民生提出了中肯、适时的要求和希望。直属五村也就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展村级经济,明确了2009年的工作重点:
三台河村:完成2个标准化厂房共12000平米的招租;启动并完成综合商贸大楼的装修、营运工作;启动并完成三台河商场的装修和整体开发;启动贸易广场南侧的土地开发;基本完成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全力服务稳健项目的二期建设;规范村组财务管理。
新桥村:储备开发土地200亩;新上特色农业型项目2个;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力争全民创业、就业实绩有新的突破;积极推广和扩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减轻和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
西湖村:启动86亩土地开发,力争当年创税收效益;积极配合完成中江房地产的后续工程;全力做好八仙嘴整体拆迁还建工作;实施村组天然气管道工程。
红卫村:加快一组小区改造步伐;启动二组商居用地开发;推进村组办公楼建设;全力服务遗爱湖整体开发建设项目。
珠明山村:继续推进工业园建设,新建标准厂房1栋;全力服务落户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规范园区日常管理;全力推进花卉园资产处置,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启动全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配合服务恒信德龙、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规范村组财务管理。党工委、管委会要求,全区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团结奋进;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进取意识,用只争朝夕的精神,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市域经济的增长再谱新篇章。
第三篇:黄冈经济开发区2011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黄冈经济开发区2011政务公开
工 作 总 结
近几年来,在市政府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开发区始终把政务公开工作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依法行政为抓手,强力推进法制开发区的建设,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在平时工作中的作用,推动开发区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以黄永文同志为核心的奋发进取、团结务实的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带领下,开发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公开重点、创新公开方式、严格考核监督,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2011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政务公开的组织体系。
政务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党工委统一领导、管委会主抓、纪检监察监督协调、党政办组织实施”的原则,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狠抓了政务公开组织体系的建设。首先,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开发区“四个公开”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永文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其次,各单位都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或专班,组长为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各处、办、局、公司、各直属村(社区)都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形成了区、直属村(社区)齐抓共管,遍及各领域、各行业的政务公开组织体系,为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了从源头上固化政务公开程序,开发区制定并下发了《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发区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制度上保证了依法行政
二、突出重点,拓宽政务公开的内容。
政务公开工作内容多、牵涉面广、情况复杂,为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开发区始终坚持“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于监督”的原则,在努力拓宽政务公开工作内容的同时,重点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公开:
(一)围绕政策和决策抓公开。首先是对上级政策,只要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必须公开;只要是涉及行政许可的,必须公开;只要是应该人人遵守的,必须公开;只要是需要社会监督的,必须公开。2011年,开发区对粮食直补、粮种补贴、降低农业税率等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对家电下乡、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等一系列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视、广播、会议、文件、公开栏、公开信等形式面向社会全面公开、层层公开、广泛公开,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我们还对开发区长远发展规划、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重点基本建设、重要工作开展等开发区内决策情况全面公开,促进了开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村务抓公开。近几年,我们始终围绕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作文章,不断开拓创新。首先是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内容。重点狠抓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农民负担费用公开,土地征用补偿公开,计生指标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公开,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公开,村干部责任目标及工资报酬情况公开,农业税减免政策公开,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标准公开,重点村务活动公开。其次是完善公开的形式。各村在交通要道、集居点设立一个固定的永久性村务公开栏,并辅以广播、公开信等形式进行公开。为了使村务公开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我们狠抓了监督机制的完善。一是实行依法监督,将村务公开始终贯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之中,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热情。二是管委会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不定期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实行群众监督,各村都推选一定数量的群众代表设立了村理财小组,重点监督村财务收支情况,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
(三)围绕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抓公开。为了增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农收费部门收费行为的透明度,近几年来,开发区按照统一公示内容、公示范围、公示形式的要求,做到了全面公开,不留死角死面。对全区收费主体的所有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通过公示牌向社会进行了公开。重点是加大了对部门涉农收费、医疗收费、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公开力度,群众公开交费、明白交费、放心交费,从而确保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源头上遏制了部门“三乱”行为。
(四)围绕热点和难点抓公开。近几年来,开发区在全面落实各项政务公开工作的同时,还突出狠抓了群众关注较多、反映较强、疑虑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公开。一是招投标公开。管委会规定,凡是村以上的重大工程或重点建设项目,都要分级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决不允许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搞“暗箱操作”,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三、探索形式,构筑政务公开的立体网络。
为了增强政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政务公开取得实效,近几年来,开发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些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一是栏、墙公开形式。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板、政务公开墙等。我区共设立公开栏60个,公开牌45个。二是传媒公开形式。如利用电视、广播进行公开等。四是资料公开形式。如编发办事指南、会议通报、公开信、《农民负担明白卡》等。五是活动公开形式。如召开各种会议,座谈、设置举报箱等。通过上述形式,基本构筑起了全区政务公开网络,使政务公开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了开发区政务公开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强化责任,加强政务公开的考核监督。
政务公开没有责任,就难以开展,没有监督,就难以落实,就会流于形式。为此,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从强化工作责任入
手,加强政务公开的监督考核。一方面,开发区将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考核范畴,纳入各村、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与干部经济待遇挂钩。另一方面,纪工委加强监督,对公开不及时,公开的效果不理想,以及公开中弄虚作假、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单位从严查处,出现重大问题的,从严追究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保证了政务公开的严肃性。
五、政务公开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落实,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收到了良好成效,(一)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政务公开,单位增加了压力,工作增大了透明度。干部、职工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办事效率提高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
(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政务公开,树立了良好的单位形象。群众明白了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条件,理解多了,政策执行落实好了,真正给干部一个清白,给老百姓一个明白,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三)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强化了社会监督,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增强了政务人员的自律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开发区的政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人手不够、政务公开的内容更换不及时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把政务公开工作做好。
第四篇:宜春经济开发区及中心城区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宜春经济开发区及中心城区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为了解宜春经济开发区及中心城区物流业发展和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园区企业“物流难”问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在线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园区61家企业、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以及新余、萍乡经济开发区等单位。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宜春中心城区及开发区物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铁路、公路、航运三个体系的物流中,公路物流占据主导地位,但处于无专门经营场地、无现代物流概念、无专业物流技术的“三无”地带。目前,市本级开发区、周边县市工业园区以及萍乡、新余等地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除传统的汽运、铁路、邮政物流外,市本级物流集散地主要集中在贸易广场、马家园、建材市场周边,全市从事规范化货物运输的企业只有10余家。中心城区和园区物流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参差不齐。目前货运市场普遍存在“散、乱、杂”状况,一般都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凑到一起成立一个托运部(此类占到绝大多数),缺乏公司化管理,没有仓储服务,接到业务往往囿于自身局限,层层转托,导致价格层层加高。国内几家较大的物流企业(佳吉物流、海华物流、邮政物流等)在宜春虽设有经营网点,但都距离园区较远,物流费用较高。园区引进的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创维物流、雅实物流等)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规模。企业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市场乱态频现,甚至曾经出现过某托运部一夜之间消失,货主寻货无门的事件。
2、社会资源分散使用,零乱无序,行业效率很低。企业物流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程度不高,无序、恶意竞争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绝大部分小型物流公司由于实力不强,只能以恶意降价来拉拢货源,使整个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物流运作集约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粗放,物流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资源利用率低。专业化物流企业也仅限于海华、佳吉、邮政物流等几家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部分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能力有限,在物流策划、物流管理、实际运作等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作经验,不能满足企业较高的需求,难以做到高效益、低成本的运作。
3、物流服务水平低,成本相对较高,园区企业发展受限。通过走访发现,园区物流成本一般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8%-10%,约高于江浙等发达地区物流成本的15%-20%。园区内61家企业普遍表现出对物流服务绩效关注,关注内容涵盖时效、成本、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其中,运输的安全准时是企业首要的关注点,有91%的企业将其列为首位;其次是物流服务水平,占82%;成本、响应时间的关注度也较高,分别有57%和54%的企业将其列入第三、第四关注点。物流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医药、电子行业由于产品货值高,其安全性是企业对物流的首要要求;汽摩配行业由于行业毛利较低、运量大,最关心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新型材料行业对于物流服务有着许多特殊要求,比如包装等,将根据产品品种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需求。生产企业对物流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对物流服务首先关心的是运作质量和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问题,其次才是物流成本。
二、原因分析
1、环节因素。宜春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地区,物流量小,需求单一,信息发布不畅,往往要将货物运送到相对发达的地区进一步分流,从而造成环节增多,成本上升。目前宜春及周边县市大部分物资大都需经过南昌、长沙等地进行二次分流,门到门直达式的物流服务较少,而且铁路运输也取消了5吨、10吨标准集装箱。随着我市工业快速发展,物流周转时间、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当前的物流模式必将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但减少物流环节,主要需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整,作为开发区,更多的只能是对产业进行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
2、信息因素。物流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导致物流环节过多的主要原因,而这些资源流动的配置原则是基于物流需求信息的流动,物流信息聚集的地方也必然是物流服务聚集的地方。物流服务资源与物流信息在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市场内,通过价格杠杆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调节。目前赣西地区还没有成规模的物流信息交换中心,大部分都是通过老关系、老客户进行交易,物流成本变化随意性较强。
3、市场化程度因素。物流信息的流速越快、公开化程度越高,市场的集聚效应就越会更好地显现,甚至会成倍地放大,市场化程度也会相应提高。通过市场选择,各项物流服务也会更规范,市场会相对稳定。我市高安是全国货运大市(县)之一,照理而言,身处运输资源如此丰富的地区,物流并不应成为难题,但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畅通,使宜春的物流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4、服务综合化因素。2006-2007年园区内企业生产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00%以上,企业个体对今后三年的发展预期也较为乐观,产值预计年均增幅一般都在20-30%,有的甚至达到100%。生产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物流需求潜力持续增强,但企业的需求并非简单的需求,货运代理、进出报关服务、仓储服务、全程点到点物流服务等综合化的要求慢慢被大部分企业所重视。跨国企业、大型企业往往非常重视专业化的供应链、销售物流服务。整个物流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其高附加值的利润增长点能否顺利形成,也在于能否对物流行业进行有效整合。
5、政策因素。我市至今还没有出台专门扶持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物流产业的专门平台。现代物流业需要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的综合平台,加速建设具有特色的物流产业园区,显得十分必要。
三、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1、物流难已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物流瓶颈的存在,是园区目前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障碍,服务能力弱、物流成本高不仅直接影响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园区的招商工作。大型项目由于综合化生产程度较高,往往倚重高标准物流服务,基于目前园区物流状况,这样的项目进园会遇到较大的障碍。大项目进不来,园区内企业发展又有局限,很容易造成园区发展的边缘化。目前,萍乡、新余开发区的产值均在1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作用已开始显现,在这个问题上,着力解决好园区物流问题,非常有利于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2、现代物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物流圈:一是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二是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三角物流圈;三是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海峡物流圈;四是以广东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这四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功能,带动着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在这种格局中,现代物流业已经在跨行业、跨区域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3、我省其它地市物流业蓬勃发展。为促进我省物流业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地也积极顺应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的大势,积极跟进。九江市提出了在依托老城区、开辟大市场的基础上,让九江物流重整旗鼓的口号,启动建设长江物流中心和九江物流中心;南城县发展物流运输企业300多家,聚集3000多辆物流承运货车,直接从事物流人口达3-5万人;广昌县也成立以工商联牵头组织的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协会,全县人口只有23万人,但物流企业有1200家,遍布全国23个大、中城市,每年为国家创利税5亿多元。
4、加快宜春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在必行。要把宜春建设成经济强市,需要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用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区域经济综合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当前,宜春发展现代物流业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着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把握住时机,充分发挥好优势,完全可以促使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是区位优势。宜春地处江西省西北部,距周边的萍乡、新余两市均只需半小时车程,是地理上当然的赣西地区中心城市。境内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复线横卧东西,高等级公路交叉密布,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正按照7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规模,快速拉开赣西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二是需求优势。宜春历来是赣西地区商品集散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要与日俱增。市场经济规律表明,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和这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目前宜春中心城区的物流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综合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全市上下以宜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工业强攻战”正在快速推进,目前引进园区企业197家,预计到2011年,工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物流需求将大大提升。三是存量优势。目前宜春已经拥有一批物流相关企业和一大批具有物流服务经验的经营者队伍,高安汽车货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宜春经济开发区正在引进三家有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它们也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
四、对策建议
为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观念到位、政府推动、行业协调、企业跟进,形成全社会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协调,营造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目前,我市现代物流业仍处于铁路、公路货运公司、邮政、个体物流仓储等不同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状态中。与现代物流业必须跨地区、跨行业,形成一条物流供应链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协调和管理。一是成立市现代物流业建设协调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发改委、经贸委、公安、运政、运管、财政、工商、税务、交通、外经委、工商联、铁路、邮政、保险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并成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实施。二是明确推进现代物
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确定不同主体的责任范围,政府制订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行业组织引导建立规范市场准则和市场秩序;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形成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物流企业职责分明、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新局面。三是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借鉴外地经验,政府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商会及行业协会组织,整合全市物流及工商业企业资源,形成以商会组织为枢纽的宜春网络化服务体系,具体帮助引导物流企业和其它工商业,统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制定行业发展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在企业资质论证、质量监督、市场划分、价格监管、竞争手段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调作用。
2、制定优惠政策,打造优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制定和推行物流业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金融政策支持,对致力于发展物流业的投资者,一律放宽贷款准限;对那些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向现代物流业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在项目正式运营后的一段时期内给予税费扶持;在物流企业车辆养路费、运管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二是要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物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宣传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废除各类阻碍物流业发展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树立物流企业信誉,统一行业操作规范等方面入手,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3、整合市场资源,谋求建立专业化市场。目前宜春市本级物流集散地主要集中在贸易广场,距离开发区较远,且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新余已经尝试在园区内建立起专业化物流市场,同时规范园区外物流市场,划行规市,这样既可依托市场服务园区企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又可将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扩充园区经济总量,优化园区产业结构。目前已有三家物流企业落户宜春经济开发区,且正在建设之中,如果将市内零散的物流企业、物流集散中心整合进园区的话,有利于园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以工业园区的大型专业市场为平台,以网络信息为核心,激活各县(市)产业及周边地区物流资源,引入竞争机制,从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和审批制度入手,打破地区封锁,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在统一、透明、平等、高效的市场中竞争、发展。
4、立足工业园区,建立赣西物流信息平台。由园区联合市本级以及其他县(市)建立赣西片区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通过网络在线的物流信息交换,达到升级物流市场化程度,整合赣西区域物流资源的目的。赣西地域经济板块正在逐渐形成,新余、萍乡、宜春等地经济总量快速发展,为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目前,宜春经济开发区入园的有可作中高端物流的世纪雅实物流,有专业于电子物流的创维物流,有本地物流网络较健全完备的宜汽物流。通过培育区域物流企业,搭建赣西物流专业市场,畅通信息集散平台,可望实现在第三产业上把服务延伸到周边地区。
5、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建议借鉴义乌市近期投资建设占地30公顷的义乌国际物流中心的做法,筹建赣西物流中心,目的是建成一个配套仓储、堆场、装卸以及集报关行、船务、外代、货代银行、保险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内陆直通关”模式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第五篇:黄冈化工产业园调查报告
经济地理学作业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黄冈化工产业园调查报告
一、园区简介
黄冈化工产业园——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地处黄冈市城区东北,距市中心17公里,位于大广北高速公路与106国道交汇处,濒临巴河口。开发区成立于1997年6月,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医药化工、冶炼焦化两大产业。2009年市区两级政府将开发区定位为化工园区,重点承接武汉和沿海地区的化工产业转移。园区整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百亿产值的专业化工园区,形成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为主的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集群。
二、区位选择
1、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全市日照率为43-49%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7℃-17.1℃。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适合医药植物的培养。生态环境优美,农业面源污染较轻,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水产养殖,农业资源也比较丰富。.2、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黄州区地形条件较单一,区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为低丘陵岗地,西南部为平原湖区,整个地形如同一只大海星栖卧在长江与巴河交汇的三角处,全区地貌可分为平原,低丘岗地两种类型,比较有利于园区建设。发源于大别山脉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和华阳河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流经市域汇入长江。长江流经黄冈215.5公里,素有 “黄金水道”之称。京九广、沪宁汉两大通信光缆在黄州交汇,使黄冈成为通信枢纽。黄冈化工产业园地处黄冈市城区东北,距市中心17公里,位于大广北高速公路与106国道交汇处,濒临巴河口。产业园区陆路交通、水利交通以及通信都十分便利。
3、资源优势:萤石、黄沙等矿在全国居前列,红安萤石矿是全国三大萤石矿之一,储量在200万吨以上。巴水、浠水、蕲水、倒水、举水五条河流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黄沙基地之一,仅浠水境内储量即在五亿吨以上。
4、技术与智力支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黄冈以基础教育闻名全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978所,其中大中专院校22所,普通中学366所,基础教育优势明显。另外,黄冈紧邻中国文教中心武汉,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保障,还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化工人才。
5、政策支持:黄冈化工园已被列为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项目,省政府投资 1 亿元予以支持。黄冈化工园工业用地基准价为 11.2 万元 / 亩,采取“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为了鼓励化工项目落户,园区的准入门槛为固定资产投资 1000 万元以上化工项目。投资强度为 80 — 100 万元 / 亩。化工产业园实行梯度地价,即按投资规模不同,供地价格随之变化。固定资产投资 1000 — 5000 万元的化工项目供地协商价格不低于 5 万元 / 亩,5000 万元— 1 亿元的不低于 3 万元 / 亩,1 亿元以上的可另行商定优惠供地价格。外来投资者在工业园区投资工业项目,自项目竣工投产之日起,对增值税、城市建设税、城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教育附加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第一年等额奖励给投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 3 年等额、后 2 年减半奖励给投资企业。
三、产业集聚状况
黄冈化工产业园是黄冈市区三个组团之一,它以黄州火车站中心,以京九大道为轴线,东起陈策楼镇故居一路,西至石头坳村渡槽,北依徐家湾,南抵大广北,东西跨度6.4公里,南北跨度2.5公里。园区规划面积20.32平方公里,建有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消防中队、危化品专线、危化品货场、危化品码头等专用设施,是为化工行业量身打造的专业化工园区。园区沿京九铁路布局分为基础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发展备用区和商住配套区四大功能区,其中基础化工区6平方公里,精细化工区5平方公里,商住及配套区5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区4平方公里。产业发展重点为液化天然气、硫化工、80万吨乙烯配套项目、钛化工、精细化工及医药化工等,预计园区一期核心区8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实现产值过百亿,税收过5亿,园区二期整体建成后,将实现产值200亿,税收20亿,就业2万人。黄冈化工园将充分利用交通和物流优势,建设成为精细化工产品的供应基地、铁路物流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产业发展现状
1、特点:(1)产业定位十分明确 黄冈化工产业园(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2006 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明确重点发展医药化工产业,产业定位十分明确。
(2)已完成区域环评 园区于 2008 年 10 月 17 日获省环保局批准(鄂环函(2008)703 号)通过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这在城市圈所有化工园区中仅此一家。且黄冈市在新增排污口(向巴河排放)上有自主审批优势,有利于企业环评通过。
(3)交通运输十分便捷 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在园区内设有黄州火车站,该站近期将升级为 2 级站。园区境内有大广高速、106 国道、江北一级路、柳界公路等,交通系统发达。特别是已经开始钻探打桩的黄冈公铁大桥建成后,园区将实现全程一级公路(含高速)连接武汉市区,到武昌水果湖的距离只有 66 公里、45 分种左右车程; 武汉城际铁路直达黄冈化工园区,3 月 22 日已开工建设,距黄州 28 分钟车程,相当于武汉郊区的位置。黄冈化工园是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化工新城最近的化工园区,直线距离 40 公里。(4)可形成独立发展格局 经过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 批 10 多人次专家考察论证,黄冈化工园的布局比较适合化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园区位于黄冈主城区东北方向,直线距离 18 公里,中间无人口密集城镇,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和西北风,对主城区环境影响较小。园区内人口密度小,且拟于近期整体迁出,可形成独立发展格局。
2、存在的问题
工业园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色不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更大的差距。从发展水平和效益上看,工业园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发展内动力不足,基础不牢,整体水平不高,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五、结语
黄冈市委、市政府以黄州火车站开发区为载体,围绕建设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一流的化工园目标,全面启动了黄冈化工园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建设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园区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良好局面。园区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市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如下图所示,年份
2000 2001 2002
GDP(单位:亿元)320.3 343 364.3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387.95 432.5 348.56 391.19 473.74 600.8 700.32 862.3 1045.11 1192.08
(数据来源:黄冈市统计局)
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市域发展中心城建设的脚步。市区一体开发的提出更是给黄冈化工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参考文献〗
〖1〗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市区一体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的会议 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2〕4号(2012年3月1日)
〖2〗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黄冈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