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仙居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仙居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3月22日至4月1日,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汇报,召开部门、乡镇(街道)、村干部座谈会,走访企业等形式,对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将其作为实施“工业强县”的重大举措,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理顺管理体制、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招商引资、缓解要素制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2009年10月,县经济开发区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园区考核中名列第一。
(一)经济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至2009年底,开发区下辖工艺品城、城南、现代、永安、白塔等5个区块,已征用土地9000多亩,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进入开发区企业158家,其中投产企业95家。2009年,开发区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26亿元,税收入库1.56亿元。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县委提出的每年扩容2000亩的要求,积极包装项目,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农转用报批和征地工作力度,目前争取到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园项目土地指标366.8亩,开发区发展空间的拓展富有成效,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显著改善。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其中2009年投入1.1亿元。目前,开发区的路网框架已经形成,区内主要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了现代区块1号排水泵站,完成了永安内河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厂和3个污水泵站已投入运行,污水收集工程正在实施,自来水供应充足,实现了双回路电力供应;农民工公寓顺利建设,开通了县城至开发区的公交班车,开发区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完善。
(三)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去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大招商的战略部署,出台优惠政策,从各乡镇部门抽调了28名干部赴温州、金华、上海等地挂职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开发区内落实土地企业47家,用地980亩,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有2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新引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摩配、电子、电器等行业,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8月,县委决定在原工业园区基础上成立仙居县经济开发区,享受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县政府按照打造“六个最”的要求,建立了办事大厅开发区分大厅和国土、建设分局。开发区实行“三个一线”管理和全程代理制,实现“一门受理、联合审批、同步办理、限时办结”的“联审联批”制度,使开发区招商引资企业从工商登记到开工建设的行政审批时间从200多天缩短至40天,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开发区建设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县十二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创业创新的先行区、城市发展的延伸区”。这是开发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开发区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内涵非常丰富。而实际上,绝大多数部门对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扩大增量、改善工业结构、提供生产场地的概念上。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街道在职能、定位上不同,客观上必然造成建设主体(开发区建设与农村住房改造)、规划要求、工
作重点、利益格局的不协调;二是在开发区的企业服务上,开发区认为自己主要管招商和厂房建设,正常性服务按属地。乡镇、街道认为区内企业由开发区服务为主,自己只是配合,对属地内的开发区企业因出现安全生产、违反计划生育事件受到扣分感到委曲,区内企业的服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档。在机制上:行政手段用得多、机制杠杆用得少,单项政策出得多、综合统筹政策少,结果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出现了数个问题。
(三)规划不够健全、布局不够科学。一是总体规划没有编制出台,开发区中长期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如白塔区块中长期发展规模、向哪一方向拓展空间没有明确,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难以与今后的开发区用地需求相衔接。二是各区块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开发区下辖5个区块除工艺品城、现代两个区块定位相对明确外,其他3个区块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产业导向政策不够透明。三是开发区内企业布局不够科学。医药企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但现代区块除医化企业外,还落实了木业、油漆、工艺、白银冶炼等行业,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将影响医药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扩容困难与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加上征地工作困难,开发区内企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预登记的招商引资意向企业有50多家,要求安排土地1500多亩,目前开发区已批指标仅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项目的366亩,有40多家企业没有土地可供安排。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较低,2009年平均亩税率只有1.81万元。主要原因:一是招商引资企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引进的企业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密集型少,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少。二是后续监管力度有待加大。开发区内存在企业供而不建、建而不产、私下转让、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三是发展形势好的企业缺乏发展空间。如司太立等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急需扩大生产,但周边已无土地可供。
(五)遗留问题较多。一是开发区周边村庄排水不畅。城南、现代区块企业厂房地基高于附近村民民房地基,下洋底、断桥、林下园等村常受洪水影响,村民意见大。二是村集体留用地未落实。有的村土地基本征用完,但因村集体留用地未落实,缺房户地基难以安排,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难以解决。三是污水、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仙居丽荣木业公司离林下园村民房太近,生产期间噪音较大,影响村民休息。
三、几点建议
为了加快开发区建设,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开发区的建设目标。要正确认识开发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建设的本质区别,自觉按照县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核心区、综合改革实验区、创业创新领先区、城市发展延伸区”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整合提升,构筑以开发区为核心、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功能区为节点的新的经济发展综合性大平台。把统筹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龙头、辐射作用,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最终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开发区的目标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投资环境建设上新台阶。我们的投资环境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经大为改善。尤其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创造了“华东第一速”的奇迹。因此也带来了2009年的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但是,客观地讲这种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政治高压”的结果,一旦减压,就可能出现恢复性反弹。因此,下一步我们既要继续坚持用政治高压手段来巩固提高现行的投资软环境,又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建立综合性经济发展大平台的功能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一要继续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动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所在的乡镇、街道共建开发区的积极性。二要加快建立包括产业导向、财税扶持调节、企业准入、统计考核、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滚动发展在内的一整套科学管理和运作机制。三要继续把企业“两证”办理问题作为县领导重点难题来破解,抓紧解决开发区涉及村的集体留用地落实等历史遗留问题。四要注重农村富余劳力的管理和技能培训,努力保障开发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五要加快以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融资保险、信息咨询、物流仓储、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建设,为投资者创造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一要加快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根据“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充分论证、科学修编,明确开发区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方向。二要完善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结合各区块不同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区块的布局、功能、规模,制定出台功能区规划。特别是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行业,规划好特色功能区,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三要切实做好开发区的扩容工作。开发区所在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对开发区建设用地实行预留,在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范围内,冻结审批非开发区建设用地;全县建设用地年度指标要优先考虑开发区建设需要,尽可能向开发区倾斜;加大项目包装和土地指标争取力度,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制约,确保完成开发区每年2000亩的扩容目标,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四)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一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处置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和土地出让合同,对全县开发区闲置土地进行全面排查,认真梳理,依法收回已征未用的闲置土地,盘活闲置厂房。二要加强对项目落户的跟踪督查。对落户项目应严格实行合同管理,督促投资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日期动工、建设、投产,按照合同(协议)资金额投资到位,确保协议早落户、落户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三要保障优势企业的发展用地需求。坚持扶优扶强原则,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五)加强招商选资,进一步提高引进项目质量。一要继续重视招商选资工作。把招商选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拓宽招商区域,力求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取得突破。二是在重视引进县外资金的同时,也要重视吸纳县内资金,凡县外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县内企业也应同等享受,以此激发县内企业的积极性。三要严把引进企业的项目选择关。按照建设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制定开发区招商选资的准入门槛,提高引进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篇:关于我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2008年10月31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环工委主任×××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认真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报告,按照市委确定的工业年建设这一主题,在五月份人大组织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建军与城环工委的同志一道,于10月下旬,就我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于2006年10月由原市科技工业园与原农业科技园合并成××经济开发区。近几年来,经济开发区坚持“园区工业化,工业园区化”的理念,强力推进园区招商,共引进企业47家,其中规模企业16家,合同引资18亿元,已建成投产企业25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为主导,以食品加工,纸品深加工,纺织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五大产业支拄。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市人民政府立足工业强市,突出项目建设的发展定位是正确的,使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呈现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经
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潜力逐步呈现;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三是园区基础不断夯实,项目承载力明显增强;四是发展定位逐步明晰,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区狠抓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夯实,项目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给、排水管网建设全面启动。
一是投资116.4万元,安装自来水主管道2.7公里,也就是说完成了从接水管到通威800#至500#供水主管道的建设。
二是投资344.5万元,安装排水管道14处,管径为1000#至400#规格,完成安装总排水管道5988米,近6公里。
2.供电、电力设施建设全园受益。
一是投资160万元,架设了4条主要高压网络,完成建设S204线(文明路至三一大道)万伏高压,辣妹子万伏专线,完成了电力增容配套建设,确保了入园企业的供电需求。
二是投资75万元,完成了S204线路灯安装1340米,青年路、枫杨路的亮化800米。
3.道路硬化建设初具规模。
为了项目载体,推进道路建设,一是投资486.5万元,道路硬化主干道13条,完成道路硬化总面积为63288平方米。
二是投资46.6万元,完成人行道建设7处,计1600平方米。
4.电信网络建设得到畅通。
网络不通曾经影响着入园企业的正常发展。为此,经济开发区会同电信部门采取措施,狠抓了工作的落实。一是今年为确保园区电信网络的畅通,投入资金20万元,电信部门投资100多万元,到今年8月底,全面实现了园区内的网络畅通,园区企业实现了税控机的正常使用。二是投资14万元,发展有线电视,从丁家坝村至通威的有线光缆正在建设中。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不够配套,跟不上大招商、大发展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不够协调,布局区域方面还有待完善。
1.园区的道路硬化还比较单一,虽然主干道道路进行了硬化,但从园区整体来看还没有形成网络,目前还不能达到纵、横相通的要求,这样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及便捷的交通枢纽。
2.排水管道建设效果不佳,还缺乏实用性,根本原因是,园区还没有完成总排污口的建设,现有安装的整个排水管道都不畅通(是石屁眼),可以说是关门杀贼。
3.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经营。如原农业科技园,贷款3500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1680万元。道路硬化的水泥路又出现眼眼塘塘,部分渠道桥梁基本没有受益,石矶湖的部分路灯自装起就没有
亮过,实际上没有发挥作用。
4.自来水供水主管道虽然安装了2.7公里,但园区至今没有饮用自来水,根本原因是供水主管安装的时间太迟,到户企业的支管至今没有安装,无法连接主管,使得现有的入园企业各自挖井取水,这样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
三、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按规划实施。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二是要坚持规划讲科学,更要讲刚性。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什么样,建设到什么程度,最终要依照规划实施,坚决杜绝盲目性、随意性。三是要突出完善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和功能定位,注重园区总体规划,做到有序建设、节约发展。四是切实规划和加快推进经开区以“两纵五横”为主的路网和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监管严把质量关。一是工程项目建设要有专人负责,施工期间要进行质量跟踪监管。二是要克服当地人强揽工程的弊端,实行公开招标、平等竞争、有序运作,杜绝暗箱操作。三是要对工程款项预留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
3.加强管理,防止重建轻管。对已投资建设的近6公里的排水管道要着力解决排污的出路问题,当务之急,要确保园区的排水管道相连畅通,加快建设好总排污口。对石矶湖(原农科园)闲置的部分路灯可调剂易地
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能。
4.市人民政府要整合投资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协调配合,着力为经开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同时要千方百计开辟经开区融资渠道,可采取招商融资,盘活存量土地,扼制圈地行为等有效措施,破解资金瓶颈的难题,谋划经开区的创收机制,力争把经开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航母。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三篇: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局
今年以来,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夯实基层文化为基础,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以保护、弘扬优秀农村文化为根本,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1年10月,在全市文化系统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经济开发区以89.274分高居全市第一。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坚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惠农”活动。协调上级资金12万元,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加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6个社区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占建成社区总数的80%,建成“农家书屋”11家,扩大了书屋覆盖率。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等惠民工程,全年送电影到基层3000余场,协调市歌剧团、京剧团、杂技团送演出下乡30余场,协调市文广新局无偿配备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及文化类图书5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图书种 类,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开启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元旦,隆重举行“好客山东贺年会”启动仪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贺年会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充实了农民生活,得到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春节期间,组织、策划了“第二届中国德州董子园正月正灯会”,共展出大中型彩灯60余盏,红灯上万盏,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游园观灯,营造了人流如织,盛况空前的壮观场景。灯会期间,戏曲专场、乡镇街锣鼓、秧歌汇演、灯谜竞猜、摄影、书法、绘画比赛、民间工艺品展示等活动轮番上演,极大地活跃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5月,成功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子文化旅游节,推出庆典仪式类、展览展示类、文艺演出类、文化旅游类等4大主题20余项专题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群众参与度高,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7月,组织开展“学习红色文化,传扬民族精神”活动,联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德州市机关党建研究会、市党史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收藏精品展览”,展出了10大系列、17个类别、40余件震撼人心的红色展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8月以来,全力打造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的首届“国民休闲汇”,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 子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交流会”,推出名人名家书画展、收藏交流大会、古籍文房拍卖会、奇石瓷器玉器展销、文艺演出等十大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休闲文化生活。
(三)增强活力,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秧歌队、锣鼓队、戏曲协会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年来,开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由于开发区不是独立的建制区,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够到位,力度不够大。今后,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开发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下移重心、活跃基层”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机构,并以文化站为载体,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合村并居工作,加快推进村庄合并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全区“农家书屋”全覆盖。
(二)以“文化惠农”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放大服务亮点,壮大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好各类农村文化活动。结合节庆假日,积极组织指导镇街、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继续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董子园灯会、董子文化旅游节、好客山东休闲汇等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三送”活动,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需求。在实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开展、同步实施,认真抓好基层群众文化艺术骨干的培训,着力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三)以农村文化资源为素材,积极开辟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指导和引领。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区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建设幸福德州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四篇:湖北沙洋经济开发区环保情况调查报告
湖北沙洋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湖北沙洋经济开发区位于沙洋县洪岭大道以西,汉津大道西段两侧,是2006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工业开发区(鄂政函[2006]34号)。沙洋经济开发区2002年开始建设,规划面积4.33Km,园区整体规划环评已在2009年通过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审批(鄂环函[2009]343号)。截止目前已经入住企业36家,投产22家,在建8,待建6家,绝大部分都已按照要求办理环评手续。
二、开发区发展规划及环境质量标准
湖北沙洋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纺织服装工业园、建材包装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制造电子工业园和食品加工工业园5各园区,同时配套服务和居住小区。
湖北沙洋经济开发区执行环境质量标准为:
1、西荆河城区段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体标准;
2、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3、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质量噪声标准》,二类标准。
目前,沙洋经济开发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噪声达到GB3096—93《城 1 2
市区域环境质量噪声标准》二类标准,西荆河水质降为劣Ⅴ类。
三、开发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
沙洋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排污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场都还在筹建之中,沙洋经济开发区还没有实现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
2、部分企业未认真落实环保政策。部分企业未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向环保部门申请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
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沙洋经济开发区应该在成为沙洋县域经济龙头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发展高精科技、强化清洁生产、注重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示范区。要加强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促进产业链的提升。在开发区建设上,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厂区绿化,尽快实现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在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上,要尽量多从环保角度考虑,避免造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二是严格把关入驻企业标准。严禁“两高一资”类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建材行业中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入驻。采取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三是要对企业加强环保监管,每一个进驻开发区的企业都应及
时完善环保手续,没有办理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建设;督促企业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并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四是设立分管环保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加强对开发区自身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园内企业的管理。五是对于涉及到放射源、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认真抓好日常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和制订应急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第五篇:来凤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专题
来凤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
一、开发区设立过程
2001年,来凤县(国家级贫困县)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范围。来凤县委、县政府抢抓发展机遇,结合来凤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和历来边贸经济活跃兴盛等区位优势,专题研究决定设立“三边经贸开发区”,争取国家和省对来凤的更大支持。同年,把设立“三边经贸开发区”列入来凤县“十五”规划和2000-2001年工作重点,并组建专班,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县体改办、计委(现发改局)安排专人赴州、省汇报做争取工作。2001年12月28日,省政府体改办、省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批复,同意设立“来凤三边经贸开发区”,确定为“省管开发区”(鄂体改[2001]127号),批准开发区规划面积224.2公顷(3363亩),审批面积253.3公顷(3800亩)。此后,“三边经贸开发区”的工作主要由发改局牵头管理,负责日常项目规划、申报、组织实施、招商引资及相关服务事宜。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形势的发展,“来凤三边经贸开发区”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及省对开发区的要求。2002年,国家开始对各类开发区按其条例及规范要求进行审核。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国家和省开发区条例相关规定,对开发区名称、管委会设立、机构和职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进行调整,并向省、国家申报审核。2005年12月8日,经国家发改委审定,将原名 “来凤三边经贸开发区”更名为“湖北来凤经济开发区”,并发布公告,来凤成为第一批通过核准的省属开发区。
2006年,来凤县按照《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和州机编发[2006]35号文件要求,于4月20日成立来凤经济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由县政府1名副县长任组长,另有3人任副组长,全面负责经济开发区前期筹备工作。5月30日,县委书记王建民主持召开县委常委第24次会议。会议听取筹备领导小组工作汇报,讨论开发区筹建事宜,决定成立来凤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开发区管委会),由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肖作文兼任管委会主任,1名副县长任副主任。开发区单位定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拟定行政级别为副县级。随后,来编纪要[2006]3号文件对管委会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工作经费等作出3项规定,即对工业园区项目工程具有决策权;有行政服务和招商引资任务下达权;有项目实施督办检查及奖惩权。为加强领导,2007年2月,县政府决定3名干部分别任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或副主任。11月,恩施州委决定卢红鹂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县级,后兼任中共来凤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另任命1人为副书记,2人为工委委员。通过一年多的筹建,开发区的机构设臵、行政级别、管理体制等均得到落实。
二、机构与职能
开发区管委会内设三个正科级职能机构和1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即招商发展分局、财政分局、国土建设分局和招商引资服务中心。
人员编制。核定行政事业人员编制共34名。其中管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2名(正科级,其中1名兼纪委书记);核定招商发展分局、财政分局和国土建设分局正副局长共6名;核定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其他行政编制6名;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6名。2015年末,实际在编在岗23名。全部工作人员实行聘任、聘用制,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实行激励性薪酬分配制。
工作职能。
(一)开发区管委会。管委会由正、副主任、开发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另有县发改局、商务局、科技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建设局、交运局、农业局、水利水产局、林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招商局、房地产管理局、安监局、翔凤镇政府等20个单位组成。工作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县有关开发区工作方针、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规章及发展战略,并负责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助编制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助编制建设总体规定和详规,按审批权限报批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上报纳入全州国民经济计划内,按审批权限报批后组织实施;负责审批或审核在开发区范围内的投资项目;根据《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赋予管委会的职权和州、县政府的授权,对辖区范围土地、建设、环保、财政、国有资产和矿产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助或会同州、县有关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内劳动、人事、安全和生产等事务实施管理,协调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的派出机构和分支机构工作;负责开发区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负责兴建和管理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根据州、县政府授权,对开发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保障开发区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按规定权限管理开发区的进出口业务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二)招商发展分局。负责开发区发展计划、经贸科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研究制定开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负责做好开发区内企业建设发展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开发区经济运行分析;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开发区内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科技项目评审、申报、组织实施;协调做好开发区工商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开发区招商引资政策,负责直接利用外资、州外引资及出口创汇任务和统计上报工作;按规定权限审批进区的投资项目,项目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章程;负责组织申报高新技术型企业,统一管理开发区新产品开发计划编制工作;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拓展招商引资渠道;负责开发区客商投资“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的日常工作;负责并履行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职能。
(三)财政分局。行使县财政局的管理职能,管理开发区财政收支、财务管理和财政改革,负责制定开发区财政收支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开发区财政收入征收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实行预决算制度,编制开发区财政预决算草,汇总审定各部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和定额;提出增收节支和平衡财政收支的措施和建议;负责开发区财政资金的调度,跟踪管理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财政审计工作,负责开发区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监督,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配套到位情况,对专项资金进行追踪问效;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编制社会保障预算草案,研究提出财政支持的项目,组织可行性分析论证,提出预算安排的重点和顺序,执行社会保障经费开支标准、定额;对开发区所辖单位的财务实行统一核算管理,监督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准则和法规,搞好会计业务培训工作;做好财产和统计评价工作,代管开发区的国有资产。
(四)国土建设分局。负责开发区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根据来凤县城区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授权行使县级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依法进行开发区土地的规划、征用、开发管理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及转让;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土地收储中心,负责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和小区开发建设,管理土地市场;负责开发区矿产资源管理和土地资源与矿管执法。
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 “五通一平”各项基础设施的组织管理和施工项目的审批上报工作;负责开发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建筑市场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建设和征地审核报批手续;负责开发区内房屋的拆迁、还建和城管监察执法;负责组织和编制开发区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治理计划和环保执法监察工作。
此外,开发区的房地产管理由县房地产管理局承担,双方协调服务。
三、开发区运行情况
根据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开发区总体布局,开发区现设有4个园区,目前重点建设桂花树工业园和四合工业园,猴立堡物流园、现代产业园还在规划中。2007年10月17日,《来凤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管理执行办法》经县政府研究同意正式发布实施,旨在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对入园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经费投入是桂花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1-2006年,基建项目全面开工,5年完成基建投资14801万元,征地1450亩(亩均价10.21万元),其中2006年建设最快,投入资金1500万元,征收土地441亩(亩均价3.4万元)。向省开发银行申请并到位基建专项贷款3000万元。其中120万元用于硬化进场道路300米;180万元建设团结二桥路B段;250万元建设园区4号路。与此同时,一批供电、供水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到2015年,开发区先后投入桂花树工业园和四合工业园的征地资金达18500万元,共征收土地3500亩(亩均价5.29万元)。桂花树工业园基本实现道路、水、电、天然气、通讯、有线电视、信息宽带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四合工业园实现水、电、通讯、土地平整“三通”一平。
(一)桂花树工业园。位于县城翔凤镇桂花树村、黄茅坪村,园区面积1.23平方公里(1845亩)。2007年6月,开发区管委会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来凤县开展“三大战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成立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园区具体工作目标和职责,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入园、土地征收、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6月11日,由县人大1名副主任带队,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局、国土局、商务局、规划局、法制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组,赴湖南吉首、贵州铜仁、都匀等邻近开发区考察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优惠政策以及管理办法等。8月8日,开发区管委会与湖南中大设计院有限公司签订《来凤县城产业布局研究》《桂花树工业园(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活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3个合同。随后,成立“县桂花树工业园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项目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工作人员从管委会、县纪委、公安局、翔凤镇和城投公司等单位抽调。指挥部实行专班、专账管理,重点工程按照法定程序组织施工,实行多种责任制管理。到2015年,桂花树工业园先后征用土地2000亩,基本实现路、水、电、气、通讯、电视、宽带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入园企业48户。
(二)四合工业园。位于绿水镇四合村、梅子树村,2008年建园,园区面积2.1平方公里(3150亩)。至2015年,先后征用土地1500亩。基础设施全面启动,道路、水、电、通讯、土地平整等基本建……入园企业有凯迪绿色能源、腾升香料、明涛钙业、楚城钙业等5户,并建成投产,企业产值、纳税逐年增加。
(三)工业园运行效果
1、经济效益。2015年,纳入开发区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共72户(含城区工业企业)。其中两个园区企业5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3户,高新技术产业1个。全年实现税收总额4963万元,年创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4.35亿元和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5.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24亿元,同比增长59.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3亿元,占59.8%,同比增长58.5%。招商引资总额9.8亿元,同比增长78.2%。形成“金凤”、“腾辉”、“帅丰”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科隆”、“明涛”为首选的新材料产业;“凯迪”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凤雅”、“三丰”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宝石花”、“巴凤楚韵”为代表的民族旅游产品等五大产业。同时,电力器材加工、家具建材、电子产业等先进制造企业已向园区集中并投产,产品销售幅射10多个省市。
2、项目建设。按照“大政府、小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一张卡收费办法,同时做好企业征地、基础设施、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等协调服务,为投资者营造投资好环境。实行一个项目配一名责任领导,一名责任人,备一套工作方案“四个一”工作机制。以2014年为例,园内项目工程共12个,其中有8个相继开工建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900万元,占比59.8%,年纳税1506万元,万元投资创税额为476.58元。项目中,藤茶二期工程完成基地建设3000亩、厂房主体第三层浇灌,三胡分厂开工建设;喙碳酸钙生产车间装修基本完成,设备进入安装调试、试产阶段;蓖麻油、翔奥电力场地平整完成,水、电通至厂区,厂房基础及围墙等在施工中;三丰淀粉深加工项目投资180万元完成原料基地4万亩,设备订购,厂房在建设之中;桂花树、四合两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团结二桥路C段完成招投标,33号道路延伸段完成路基碾压,四合滨河路延伸段、凯迪大门场地平整开工,腾升香料二期场平完工,绿、美、亮及安臵小区等工程完成规划设计,现已动工。2015年实施重点项目9个。其中继建7个,新建2个,宝石花红木家具项目已建成投产,翔奥农产品加工项目已经建成,待投入试运行;武陵山家具产业园、钢结构制造加工(承禹钢构)已完成年初所定目标。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完成开发区2015年及今后几年九龙盘至四合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实施,现已完成新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正待评审。
3、招商引资。2014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5000万元,实际到位49100万元(总额中有7户新建项目为29750万元,占比61%)。其中,帅丰建材16500万元、承禹钢构100万元、荆来建材400万元、宝石花红木家具4400万元、翔奥农产品加工800万元、新佰佳家具1850万元、海玉农林5700万元,续建约8家,凤雅藤茶400万元、翔奥电力7000万元、蓖麻油加工1500万元、卓励电子2000万元、三丰淀粉1300万元、明涛钙业3270万元、腾升香料1560万元、晟达实业2320万元。2015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拟定6个招商引资项目,后确定引进2个重点项目入园。其中恩施金泰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2.5亿元、计划用地100亩的地道药材综合开发项目已签约。
4、园区管理。一是管委会领导明确分工,一名领导联系一个企业,帮助加强管理、解决难题;二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州县有关工业园区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三是积极抓好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搞好招商引资,规范企业入园,改进工业园用地供地方式,统一规范收费政策;四是编制企业入园办事指南和流程图,使入园企业有章可循。五是成立工作专班,协助招商引资企业办理各种许可证件。此外,在对口帮扶方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6.16”对口帮扶的各项要求,继续做好武汉市对口帮扶工作,争取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以“6.16”工程为载体,继续加大对来凤经济开发区的帮扶支持。5月,该校统战部副部长一行到工业园区实地调研考察,为开发区的新一轮发展、新区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出谋划策,并主动承担20平方公里的新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四、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3年以来,来凤地方经济一直处在变革、发展、调整中。随着县域经济民营化战略实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来凤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老少边山穷县,工业经济的强与弱,经济效益的大与小,将直接影响全县经济工作。因此,来凤经济开发区暨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起步并不断发展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来凤县工业经济一直处在诸多困难和矛盾中,多数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累累,日子好过的仅有来凤卷烟厂等少数企业,且多年来该厂一直是地方经济支柱和骨干税源单位。到2003年8月,来凤卷烟厂与利川卷烟厂合并为湖北清江卷烟厂来凤生产点,经过两年运行后正式关闭,来凤县结束长达30多年的卷烟生产历史,一花独放的烟工业烟经济骤然凋谢,失去税源依靠。2005年来凤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4亿元(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第二产业(工业)仅为2.23亿元,占比15.9%。其比重远不及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全县财政收入1.5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6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00多元。2006年,是由卷烟经济转向多元经济重要转型之年。来凤县以国家批准成立“湖北来凤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启动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 “一主三化”发展战略,以“打基础、调结构、提速度、增效益”为工作思路,重点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项目培育、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等,以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工业转型取得新突破。
2007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在完成桂花树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同时,还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全县以“经济抓工业,工业抓项目,项目抓招商,招商抓环境”为重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带队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推介项目,联系客商,为落户的企业解决建设中的一切困难。是年,征用土地604亩,申请入园企业14个,开工建设7个,建成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同时,对原有重点企业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此后7年,全县以经济开发区为引领,全面加快新型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到2015年,来凤县围绕“一区多园”布局,完成“龙凤百亿产业园”2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桂花树、四合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园区配套不断完善;革勒车镇和三胡乡石材产业园初具规模。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户,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户,产值过10亿的绿色产品产业集群1个。地区生产总值达60亿元,比10年前增长25.9倍,年均增长1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亿元,是2005年的25.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4亿元,比2005年增长6.8倍;本级财政收入增长到7.35亿元,同比增长3.6倍,年均增长1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8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8108元,年均增长15%。
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发展定位、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未来五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建设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是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示范区(来凤)龙山产业一体化、使之龙凤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来凤)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五年,还是实施我县龙凤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的五年,谋划和做好未来五年开发区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十分关键。我们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来凤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惠民和县、一水双城”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夯实承载基础,抓好五大产业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一流发展环境”为保障,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重点项目”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抓住大机遇,制定大规划,实施大开发,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再发展。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构建来凤经济中心,建设武陵山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把来凤经济开发区建成来凤县的经济中心和来凤县实现二次创业目标的发动机。到2020年,把来凤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武陵地区一流的现代新型产业园区。
具体目标:——主要经济目标:到2020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21%,其中工业19.8亿元,占比82.5%,商贸业3.24亿元,占比13.5%,旅游业0.96亿元,占比4%。全区税收收入实现3.43亿元,增幅达到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0户,每年新培植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年均增长28%;外贸出口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
——产业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将用足用活动边区优势资源,通过建设大基地和扶持大企业,着力打造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集群。培植壮大10家核心企业,引进新上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到“十三五”期末,园区绿化覆盖率达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臵率、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节能减排率、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8%以上。以人为主,积极创新,逐步理顺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发展定位
构建来凤经济重心,建成三省(市)边区现代化新城区:把来凤经济开发区建成来凤县的经济重心和来凤县实现二次创业目标的发动机。到2020年,把来凤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龙凤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武陵地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保证开发区总体目标顺利实现,未来五年内我们将实施三大战略。
——工业兴区战略。以工业作为开发区产业建设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化工等资源依托型特色工业和市场导向型工业,努力打造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三年内把开发区建设为来凤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到2020年建成三省(市)边区的新型工业基地。
——科技兴区战略。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实施校企、院企联姻,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和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来实现“以区兴县”目标,加快建成龙凤示范区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进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在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突出本地特色和环境保护,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和发展园区,提升园区形象和品位,用鲜明的特色、清新的形象吸引人才和资金持续不断的向园区集聚。二是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突出民俗风情、佛教、生态等资源优势,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坚持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合理建设人文景观。三是园区项目建设,必须突出绿色环保、低碳、可循环,按绿色企业、绿色GDP保证发展园区产业。
同时,着力搞好产业布局:
重点区域:规划期内,重点形成“一区三园三线”的建设重点区域,即:来凤经济开发区(一区),桂花树工业园、龙凤产业园和龙凤物流园(三园),利智线、讨橙线以及来革线(三线)重点工业区域为重点的建设区域。
区域布局:以产业集聚、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在区内引导同类企业集聚,分区布臵,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新材料产业区(桂花树工业园):四号路(现科隆公司厂址)西面靠南延伸0.8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布局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型建材工业园(桂花树工业园):以现有的金凤建材为代表,布局以桂花树工业园33号以南,规划面积0.25平方公里。
——农副产品加工区(桂花树工业园):布局在团结二桥路南面沿利智线向东南方向延伸,规划面积0.45平方公里。
——化工产业区(龙凤产业园):张贵路以北靠利智线东侧,以腾升香料为代表,规划面积0.5平方公里。
——新能源、低碳工业区(龙凤产业园):张贵路以北靠利智线西侧,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
——其他功能区(龙凤物流园):以利智线、讨橙线以及来革线沿线区域为重点,布局不宜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和项目,但纳入开发区服务及统计范畴,享受开发区政策。
(三)工作重点 一是产业发展 未来五年,来凤经济开发区将着重抓好六大重点产业发展:
以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 建材产业集群。着力推进金凤新型建材、石材制品开发、硅酸钙板生产线项目等重点项目。力争在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亿元。
以藤茶、香精香料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原材料产业集群。同时,以香精香料等项目为重点,引进一批精细化工类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在2020年,整个原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亿元。
以现有来凤本地技术改造、资源整合、提档升级为重心,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地道药材以及竹木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的大发展,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高效产业集群,在2020年,力争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产值实现15亿元。
以生物质能源开发,新能源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新能源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生物柴油开发、生物肥料开发等项目。力争在2020年,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亿元。
以龙凤物流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 展。到2020年,力争使商贸流通产值达到10亿元。
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家传统产品、民族工艺产品、竹木制品开发等项目。到2020年,力争使旅游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项目建设的承载环境。桂花树工业园完成团结二桥路C段延伸段建设,建成园区天然气供气网络,覆盖率100%。龙凤产业园完成滨河路延伸段建设,完成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园区排水系统,建成龙凤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座,建成园区天然气供气网络,覆盖率100%。龙凤流园完成园区规划,按照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道路、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园区服务功能
1、建成并运行服务小区,加强其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园区服务的硬环境。
2、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打造“招商”、“亲商”、“稳商”、“富商”的良好软环境。
——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财政运作、投融资机制、招商机制、规划运行机制、征用地体制以及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等体制机制,进一步下放开发区相关职能。同时,严格执行无绩效退出机制
——转变职能。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规划、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弱化行政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好政府及各部门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建立健全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探索建立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法律、中介等服务机构,要积极筹建开发区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心网站,建立现代他信息网络。完成区内部分企业电子商务工程,形成信息发布、查询、交流、销售的网络化,实现网上交易。
(四)工作措施
1、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投资是促进和拉动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要保证开发区未来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必须保持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快速增长,为此在今后五年内必须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确保投资增长的高速度。
树立项目就是工业园生命线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招商工作。树立全员招商引资的意识,始终把它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并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招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项目落地率,形成良好的项目跟踪机制。重点抓好原材料产业、建材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五大产业项目库项目的招商工作,同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招商积极性。
灵活运用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园,凡进入工业园的“三资”企业和国内投资企业,开发区将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凡国家、省、地已经颁发与招商引资有关的优惠政策,我们都遵照执行;凡各地已经实行的优惠政策,我们都参照执行。税收、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以返代免”;企业所得税免收两年后减半征收三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殊或较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做法给予更多优惠。对于引进国内外资金及投资项目成功的中介机构和中介入将按实现投资额予以一次性奖励。
2、着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植
一是统一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依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我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我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全力扶持五大产业的成长,即以藤茶、香精香料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原材料产业集群;以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生物质能开发、新能源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现有来凤本地企业技术改造、资源整合、提档升级为重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以旅、商贸流通业发展为重点的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改善环境,为集群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支持和服务。凡是该放下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集群企业提供各类准公共品服务,包括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及政策服务,以及金融配套、出口管理、人才支持、信息平台等软硬件服务。
三是抓住重点,大力培育行业性龙头企业。通过行业性龙头企业的有效发展和带动,降低劳动分工、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成本和风险,构筑有效的产业链,引导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行业分工协作,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推动集群企业的有序竞争。集群企业建立内部信任和制裁机制。没有信任,很难合作;没有制裁,难以消除“犯规者”,不断培育集群企业有意识的联合行动。
五是解放思想,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
3、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重点规划,重点突出。首先,抓好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重点抓好开发区“十三五”期间开发建设区域规划。其次,抓好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是解决园区吃住行等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科学编制园区生活服务、购物、交通、文化等设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以中心商贸区为中心,全面启动吃住行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以服务小区为龙头带动园区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升对投资者、创业者及居民的服务档次。
二是面向市场,多元化建设园区吃住行等配套服务设 施。从园区财力和需要出发,采取多元化投入,园区和市场两驾马车同步进行,分轻重缓急,重点突破,在短期内(1-2年)有明显改善,基本满足投资者、创业者和居民的要求。作为园区应重点在产研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多投入,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服务配套问题,建成后的配套设施可推向市场,土地公开挂牌,吸引商家投资建设经营。
三是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标准厂房的规划和建设上,遵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招标、施工和管理。厂房、办公楼、宿舍楼、厂区道路、供电线路、通讯线路、供水主管道按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设施系统化、管理封闭式的要求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组织施工建设,面向市场公开招标,保证厂房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建设。标准厂房建成后,统一管理,制定一系列关于标准厂房出租和出售的政策规定和优惠条件,负责项目引进、招商引资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
4、建立全新机制,强化管理服务
进一步改革开发区的管理机制。真正建立机构精简,权力集中,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管理机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到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生产发展为目标,以营造良好环境,服务经济为己任的轨道上来,为企业发展做后盾。
致力软环境建设。树立“招商”、“亲商”、“稳商”、“富商”的意识。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狠刹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有效制止“三乱”即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真正做到“三公开”即办事公开、收费公开、管理公开。注重调查研究,重点解决好影响开发区发展、社会关注的重大突出问题。
加强人才的培育与引进。积极开拓人才市场,挖掘内部潜力,派出去挂职锻炼,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招贤引能,提高开发区的人才实力,为开发区的发展,积蓄雄厚的人才资源。
5、拓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护
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来开发区将进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要超前配套,产业要加快发展,土地要成片预征,但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前提。对此,我们将实行超前发展的战略思想,多途径开辟融资渠道。第一,尽可能争取政策性投资和发展扶持资金;第二,充分发挥区内各金融单位的作用,彻底改变区内资金外流的局面;第三,采取BOT模式、BT模式、发行债券等形式筹措社会资金,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
附:开发区五年发展项目清单
来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016
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