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毕业生应多吃些苦头 关注职业发展平台
“90后”毕业生应多吃些苦头
关注职业发展平台
6月,又到一年的毕业季。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90后”毕业生。“90后”将正式大规模走向职场,走向社会。这些此前被认为“垮掉的一代”,如今要走向工作岗位,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记者连日来对广西部分高校的“90后”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以期了解处于他们的就业心态和面临的压力。
调查问卷:选择二线城市发展近半
记者近日也对广西大学材料学院2012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毕业班的毕业走向进行调查问卷。该班共有50个人,其中44人接受了记者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12位学生选择考取研究生,32位选择工作。选择工作的毕业生中,91%的同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有46.9%的学生选择了国企,34.4%的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而在选择工作地区中,选择二线城市的居多,达到了43.8%。调查还发现,该班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为单位的福利、待遇,其次是个人的发展空间,然后是单位所在地区及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对工作的稳定性的关注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找工作合适即可亟待学习与人沟通技巧
今年即将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小珍,早已在梧州一家市级医院 1
实习。小珍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在医院工作,“没完没了的值班,没有时间顾及其他的事。”面对现在高压的工作状态,小珍决定报考家乡小县城的公务员,“大城市竞争激烈,压力太大了,回去过稳定的小日子”。
广西大学物理学院的小陈,考研失败后,频繁地参加各大招聘会。终于在今年4月份和广东的一家国企签约,基本工资为每月2500元。小陈说,平台和发展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小城认为很大原因是个人不够积极主动,与招聘单位接触得比较少,还有就是成绩不怎么好,缺乏自信。
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毕业生小洁,现正找工作阶段。虽然身边许多同学与单位签约,但小洁并不着急,“找工作就得找合适的,找自己喜欢的,然后好好干。这种事情急不得,急也没用。”小洁期待进入一家有良好企业文化、同事互敬友善的单位,首选目标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至于待遇,小洁倒不是很在意,“收入稳定,有固定假期就好。”
1990年4月出生的小安,现已获得广西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小安认为“90后”大学生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有闯劲和朝气,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人生目标、理想和信仰的缺失,自我认识不足,“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属于那些热爱科研工作,并愿意深造自己的人。充其量只是为了拿到更高的文凭和获得更好的发展,带有功利性去读的,在就业方面能有更多的竞争力。”
“毕业一点都不好!”这是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三学生(三年制)小宇,对他在毕业期找工作的总结和最切身的体会。面对毕业的压力,小宇此前曾匆忙找了一份客服工作。工作之后,小宇发现自
己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神经处于紧绷的状态,“感觉人憔悴了,花钱也很有压力!赚钱难,而且总是会不断的想换工作。”
今年即将从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专业毕业的小果,暂时在南宁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工作。“人和人的相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小果走上岗位得出的一个结论,“从学校出来后,发现同事之间没有学校同学那么好说话,现在得要好好学怎么和人相处。”
应多吃些苦头关注职业发展平台
广西南宁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钟先生今年参加了驻邕高校多场校园双选会,面试了许多求职的毕业生。他认为“90后”毕业生有朝气,做事也很积极,但存在着一缺点,就是不大能吃苦。钟先生建议,“90后”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做一些兼职,多去外面实习,多吃些苦头,“学多一点东西,加快自身的职业化。”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培训科蔡立丰,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她认为,近几年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的工作岗位,大城市或大企业不再是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80末”、“90后”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出发,愿意到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岗位进行就业。
蔡老师建议,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能够更多地关注工作岗位带来的提升空间和职业发展平台。
(广西新闻网记者伍永志,实习生黄晓玲)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些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些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重审,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学合作中的参与表现、情感体验和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的状况。即使关注了教师的行为,也是为了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这就是课堂评价“以学为主”的表现,从而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以“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评价界定无疑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以学为主”,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离开了学生,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以学为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那么,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到底如何表现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判:(1)参与的维度。新课程特别强调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一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要看有的学生是否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有机结合起来,视为一体。(2)思维的维度。“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多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更加注意学生思维的碰撞。一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要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3)情绪的维度。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的情绪状态会激发学生更加专注,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成。一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全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师评价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重建将在新课改理念下向纵深探索。
第三篇:地方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地方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
2006-9-12 14:59:45 文章来源: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 作者:沈明 施秋奕(阅读次数:)
【内容摘要】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的、与当地实际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目标设置、内容安排、实施过程等)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课程发展参与式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推进课程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下面仅以我县教育局的省重点课题“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谈谈地方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地方课程目标设置——适应性、针对性
地方课程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时,一定要把三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把地方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审视,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地方课程建设的方向。
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地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发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或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学校化。因而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它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而且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地方课程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社区实践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或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学生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要做自己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发展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他还要获得求知的方法,还要陶治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创造未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只有把“以学生发展
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瞄准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
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党中央、省、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总体部署,为了顺应我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战略发展,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十分重视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中小学生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中小学生德育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行动保障和智力支持。
通过对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实际采访,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小学生德育效果普遍感到不满意(不满意率达到77%),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家长只关注孩子分数,忽视做人的占86%;认为教育方法呆板,说教严重的占66%;认为大众传媒误导的占50%,以及认为教育内容陈旧、空洞乏味的占30%等等。认为当前的德育最应注重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分别占69%、24%。
经分析,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的内容忽视了我县中小学生的实际;第二,德育的过程脱离了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德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要了。因此,根据我县中小学生实际,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注重实效,我们探索性地提出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的参与性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德育体系,努力把我县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地方课程内容安排——现实性、时代性
地方课程的内容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为主,应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设计内容;同时,既要根据地方的传统,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体现时代性。
1、更新课程内容的结构形式
课程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新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匹配。更新教育内容,需要更新内容的结构形式,使内容结构从“学科”转变为“类”与“范畴”的有机结合。
我们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学分成四个层次(随学生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而递进):
第一层,小学1-3年级,以个体行为规范为主;
第二层,小学4-6年级,着重个体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第三层,初中1-3年级,着重社会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第四层,高中1-3年级,主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总体框架:
根据内容安排,编印地方教材,教材体系每册分六部分:安全卫生篇、文明礼貌篇、交往合作篇、家庭社会篇、心理健康篇、自信自强篇;每部分有3-4课;每课有3-4节,每节的内容包括:引言、2-3篇学生作品、“说与做”参与练习讨论、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
2、更新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更新课程内容,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社会的需要。
(1)课程内容的来源和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课程专家斯藤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学生思考的对象,它不能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来束缚人,教育是要通过促使人思考知识来解放人,使人变得更自由。地方课程开发重视的不是现存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强调那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
我们征集来自学生的作品,开展“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学生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形成了学生自己参与编写的开放性的教材。这种教材内容为学生平时最受关注的道德行为规范,因而紧扣时代特征,以学生自己绘制的漫画、文章为主,辅以一两句格言或其他点睛之笔。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寓教于乐。总之,这种教材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2)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大都是让教师游离于课程编制之外,课程编订完之后,再对教师培训,实现课程的实施,这种方式效果不尽人意。教师的作用应由原来的“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发展的研究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让教师充分参与进来。
我们一方面重视教师的参与作用,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把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同步进行,召开“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参与式德育教学指导方案培训会。从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制中来,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教材的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让教师参与进来,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创新的实质。
三、地方课程实施过程——参与性、实践性
我们主张,地方课程的实施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同时,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经历、体验、感悟、综合和提升的机会、条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
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德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未成年人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戏、讨论、交流、分享等)来达成积极上进、健康的共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兴趣,避免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只有未成年人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
在使用《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教材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一改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县的古城中学的“本土地名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使得“从文本走来(课内启示)——向社会走去(课外调研)——让成果交汇(课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实践与生成,学生们调查设计、访谈交际、合作探究、分析交流、写作演讲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欲望得到点击,绘图、摄影技巧得到尝试,学生走向社会,社会成为学生的教材,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的知识、技能,建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底色。
2、整合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因此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应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地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
(1)整合媒体 营造和谐氛围
媒体对中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尤需重视和应用。我们整合多种针对性强、最能接触到目标受众的大众媒体集中优势,实效传播,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广能集中、持续、及时地影响渗透到各个社区、各个家庭及每一位社会成员,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广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受众进行双重辐射,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入中小学生人心。下图试以媒体的组合来反映媒体的应用。
(2)联合社区 创设“绿色空间”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如,我县雉城二小创建了社区德育导师点,聘任社区德育导师,并精心设计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星级评价表”,开展“争做优秀小公民”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寻找自己的小岗位,如:楼层宣传员、绿地小园丁、过道保洁员等等,通过小岗位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活动结束后,由社区德育导师、家长和学校为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星级评价,颁发“优秀小公民”奖章。社区德育导师点的建立,充分利用德育的公共资源,成长活动的菜单变得丰富了;依托社区活动平台,有社区德育导师的加盟,活动便于组织,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就不会留于形式;灵活的活动时间,多样化的小队组成方式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致、合作、团结的精神;星级评价表的评定活动,让社区德育导师点的活动有及时的反馈、有多元的评价,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与鞭策。
(3)贴近家庭 构建共育平台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我们中小学校切实承担起了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多样方法,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家长学校内容丰富,有如何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如何关注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更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为期一年的“朋友辅导计划”活动等。再如雉城二小“热线与您相约”与家长共同交流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述说”、“主动找机会与孩子沟通”、“缓和亲子之间的紧张气氛”、“孩子日常自理能力的培养”等,使学校与家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讨论着相同的话题,让人文关怀通过电波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家庭;“成功家长互联网”
利用
QQ开放式沟通、通过电子信箱相互发送电子邮件等,与家长共同探索科学的育子规律,推广本校育子成功家长的教育经验,传播互联网中育子成功的家教经验;“阳光聊天室”通过学校的双向闭路电视,面对全校的师生进行现场聊天直播,让所有的学生了解聊天的话题,接受共同的教育,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互通,资源的共享,心灵的沟通,达共识、共进、共育之目的。
总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真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资料】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2] 课题研究方案,长兴县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2004.[3] 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4] 和学新.关于建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3.文章评论数:
相关文章
第四篇: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作者:杨开城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The first and essential hypothesis is that there is sufficient condition of occurrence and keeping of learning.The second hypothesis is that that sufficient condition of occurrence and keeping of learning consists of follow factors: learning preparation of learner, efficient system to keeping learning drive, efficient activity and action system of learning , effici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delivery.The third hypothesis is that there are three design object :learning ac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media-delivery, which forms hiberarchy.In network Age, we should focus following research issues: collaborative /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ow to design learning task basing on network resource and tools, complete analysis framework of learning objective and learner character , how to diagnose didactical problem basing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key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learning ac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media-delivery 摘要: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假设是:学习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充分条件!教学设计理论的第二条假设是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有效的学习外部行为和活动系统;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理论的第三条假设是: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根据网络在活动、环境和媒体传递这三个设计对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认为至少以下这些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者关注: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完善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如何根据电子信息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媒体传递
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源于发现问题和成功地解决问题。问题的发现有两个渠道,一是在理论的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二是根据理论的内在逻辑理性地推导。本文对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的阐述属于后者。
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假设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更是如此。这些基本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更改了基本假设实际上就更改了理论本身。更改基本假设通常是因为在实践领域发现了不能由原理论科学解释的事实或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明确一个理论的基本假设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该理论是否能健康发展而不走弯路。教学设计学理论也有它自身的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因此教学设计所关心的最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发生、才会维持,也就是“学习的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是什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学习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充分条件吗? 如果学习发生和维持不存在充分条件,那么教学设计理论将失去存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因此说,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假设是:学习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充分条件!这个前提假设可以被看作是整个理论的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它并不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基础。但这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却是教学设计理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理论体系和内容建构的最基本出发点。接下来的理论假设必须首先回答学习的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要想知道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最好首先清楚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要条件!无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是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我们都可以相信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要条件是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充分条件的一部分。但明确了充要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推出充分条件。由于学习这种现象是如此复杂,限于目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水平,确定的学习充分条件只能是一种假设。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具备了完成行为的外界资源工具条件和具有完成行为所需要的坚持力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也是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1)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2)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3)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4)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5)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的四个方面是可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的设计。有了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我们就可以规定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了!这也是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图1)。① 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on)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② 学习环境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③ 媒体传递的设计 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以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将教学设计划分为这三个层面的目的并不是想说明哪种层面的活动不重要或哪种层面的活动更重要。这三个层面的设计活动是互生的关系,没有媒体传递的设计就谈不上高品质的学习资源,没有学习环境的设计就很难保证有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将教学设计的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的实践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丰富性、资源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由以上两条辅助性假设所带来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经验内容的变化,不但会涵盖原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而且也会使教学设计理论发展成为适应信息社会教育水平需要的教学设计新理论。当然,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我们仍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性理论假设以完善教学设计的理论内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最基本任务是寻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并深入研究这种充分条件的设计原理。因此说,凡是对学习有影响的因素,在设计学层面上都应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教学设计理论便能够在设计学层面上解释全部的由设计所能影响的教学经验事实。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理论发展前景!根据以上论述,我们给出了一个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概念图(见图2):
二、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笔者非常鲜明的一个观点是:在教育领域中,网络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的说,网络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在现有的有网络技术参与的教学系统中,网络技术进入教学系统的程度各不相同,教学效果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依赖程度也会不同。不同学科的教学对网络技术介入的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说,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设计学的基本框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具体的、微观的研究问题会不同。根据网络技术在活动、环境和媒体传递着三个设计对象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认为至少以下这些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者关注:
1、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早期学习心理学积累了很多个体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个体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等。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策略、发送问题法、互问互答法、协作阅读理解策略、消除不安策略、四角策略、多次选举策略、焦点列表策略等等。我们曾将个体认知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做过比较,惊奇的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但这种群体分工化带来的好处是:(1)群体的信息加工要比个体信息加工的信息量大(2)容易产生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是教学和学习的最佳契机(3)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化交往强度增加 既然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那么有关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重点不能放在协作步骤上,而应放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以及如何设计协作学习的任务上。此外,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应有别于心理学和教学论对协作学习的研究。我们不应试图证明某种协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而应努力证明包含有协作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研究单因素的教学效果所带来的困境。
2、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归结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活动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的描述。学习任务设计的根本依据之一是个体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人类的学习可划分为意义建构和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生成两个阶段(见图3)。意义建构是能力生成的基础,能力生成阶段的学习也会促使意义的重构(对意义的多次重复加工)。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依据是有差异的。意义建构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策略和方法,能力生成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问题解决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对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都有参照价值。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者必须了解如何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习者离不开网络,而使网络成为他基本的学习空间。网络所能提供的只有资源和工具,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者必须解决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的问题。
3、完善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 由于早期的学习对学习工具的要求不高,只要有笔、纸以及简单的计算和作图工具就可以学习。然而,网络时代的学习离不开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但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技能这类与学习工具联系紧密的学习技能的分析在早期教学设计理论中没有位置。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但形象思维能力在早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却没有地位。情感态度不是学习动力的全部要素,学习的坚持力(即毅力)没有被列入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情感态度是一种具有负倾向的要素,这种负倾向也未能在早期情感态度目标分类体系中体现。由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将成为普遍的学习形式,而只有在协作交互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学习者的行为和心理倾向也没有被早期教学设计理论列为学习者特征要素。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完善网络环境下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
4、如何根据电子信息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 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诊断是教学设计的基础。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问题的诊断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测其能”来完成。特别是“观其行”对诊断教学问题特别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特别是远程教学环境下,只能做到“测其能”。“ 测其能”有利于确定学习需要,但却不能帮助确定问题的根源。因此,如何根据电子信息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是一个比较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以上讨论的仅仅是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所要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在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只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解决问题才显研究者的本色。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研究者们不可避免地要迎接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带给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将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相信我们中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者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摘掉教学设计是舶来品的帽子。参考资料: [1] 杨开城 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 杨开城 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11 [3] 李葆萍 杨开城,教学设计中亟待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待发表)[4] 杨开城,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2001年全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大会发言稿
------------------
第五篇:备注: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后应关注的几项事宜
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后应关注的几项事宜
一、人事代理协议续签:毕业生应于2012年7月前到市人才中心高新区分部办理人事代理协议签订手续;同时携带银行存折(或银行卡)、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办理人事代理费银行托收手续;
二、办理转正定级:毕业生应于2012年7月携带相应材料到市人才中心高新区分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以便确认和保留干部身份;
三、办理职称确认:专科生毕业生可于2014年10月后办理初级职称确认;本科生毕业生2012年10月后办理初级职称确认,研究生毕业生2013年10月后办理中级职称确认;
四、关于户口问题:户口在市外拟调入特区内的,须在2011年12月前凭身份证到高新区分部办理;
五、其它:毕业生更换工作单位后,应将原单位工作经历、表现、业绩或能力证明交至市人才中心高新区分部存档;毕业生的电话、地址、Email变更的应及时通知高新区分部,以便及时为您提供信息和服务。
咨询电话:26712163、26712170传真:26712162 分部网址:http://.cn/hitech/电子邮箱:GXQFB@szhr.com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2:0013:30-17:00(节假日除外)
地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区科苑南路综合服务楼五楼
高科技中心站(科苑南路):45、121、209、339、365、383、B682、B683、E19、M208、M209、M243、高峰专线7 科技园站(深南大道):19、21、36、42、70、78、232、233、234、245、338、E10、M200、M205 地铁:乘坐地铁一号线,在深大站下车,往C出口。
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新区分部地址示意图
(图中标“A”处)
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工商银行 高新区分部
肯德基
六千馆
科
苑
南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