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建筑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8: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考建筑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考建筑读后感》。

第一篇:思考建筑读后感

《思考建筑》感悟

——宁静的力量

thingking是动态的,它表明了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同时,大师瞑目思索的场景也浮现于眼前。Thikning architecture是一本反映卒姆托建筑思想与设计方法的小册子,书册内部精心挑选的简洁、诱人、富有质感的照片似乎也暗示着他的建筑思想。

卒姆托语言简练,文辞优美,他的建筑也常常表现出诗意。

一、建筑的真实性

擅长平静沉思创作的美国著名抒情诗人沃伦斯·史蒂芬斯将真实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从他诗集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经历了长时间严密注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他的诗不是抱怨、惊恐、彷徨,而是寻找企图任何时候都可能的融洽与协调。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ss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加斯东•巴舍拉尔在对诗歌进行研究后,认为源自于物质的印象要比源自于形式的印象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卒姆托的想法正与之类似,他关注的是现实,是对生活的体验,是建造的事实,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师采用真实自然的材料——石、木材、钢、纤维等来筑造他的房子,而建筑也是为了反映脚在地板上的旋律、为了工作的专注、为了睡梦的深沉。他关注材料之间和谐并期待它们在建筑中熠熠生辉;他在橡木中加入一些赛茵那石,然后加一些别的材料:39克的白银、旋转的把手、反光玻璃的表面,每一种材料的构成都产生出独特的魅力;他关注空间中的声响,关注房间的温度,关注材料的特性,关注建筑的尺度„„

“Nevertheless, I am convinced that real things do exist, however endangered they may be.There are earth and water, the light of sun, landscapes and vegetation…….”

建筑并不是某种信息或象征,它应是一个外壳和后台,其中一定要留下人们生活的痕迹。在喧嚣、吵闹、视觉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中,现代建筑变得像现代音乐一样激进、破碎,尽管这可能传递出某种信息,但在卒姆托看来,一旦我们认清了它的组合顺序、语句规律,我们便会失去欣赏的热情与好奇。因为“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建筑也就索然无味,只剩下是否实用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与卒姆托相悖的应该得算上解构主义了。不和谐、片段性、破碎节奏、聚集、混乱。解构主义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用“巨力万钧”来形容。比如库柏·辛门布劳设计的UFA戏院,它盖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如小丑般兀立在四周严整干净的建筑物中,各个面看起来都像把利剑,刺向观看者的视觉,披向观看者的情绪,难怪卒姆托对这种刺激的建筑产生怀疑。

可是建筑形式与文化息息相关,那些建筑充分反映着时代精神:混乱、对比、分裂、跳跃。也许每个表面严肃保守的人,都有一颗疯狂、分裂的心,只是没人敢承认罢了,这些建筑便把这种心理表现了出来。此外,美国近代著名画家帕洛克泼洒颜料创造的“滴流系列”,甚至追溯到我国明朝书画巨擘徐渭的泼墨画,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是内心的释放。因此,究竟是这种疯狂的行为刺伤了我们,还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我看来,卒姆托坚信建筑是为了实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由艺术,他的主张无疑是有价值的。其实,建筑不是须要某种特定形式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建筑都要为了特定的用途,在特定的地方,在特定的社会而建。因此,把自由女神挖空了做成建筑,或者在建筑上加毫无作用的装饰是无聊而愚蠢的。也许,卒姆托并不愿意追随时代潮流,他怀疑这个时代的状态,怀疑这个时代流行的真理,他不愿自己的建筑成为这个时代的反映,他追寻自然,追寻传统,追寻永恒。

“I believe that architecture today needs to reflect on the tasks and possibilities which are inherently its own.Architecture is not a vehicle or a symbol for things that do not belong to it’s essence.”

卒姆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时代的反抗者,他想让建筑掀起一次反抗,抵制无用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在入门阶段果断摈弃那些浮华的念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建筑与场所(places)的联系

瑞士文化丰富多元,并包含大量来自都市的喧嚣文化,而卒姆托则安静地沉浸在阿尔卑斯山脉里,一位六十八岁的建筑师,有着十多年历史建筑保护的经验,因此他对建筑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平衡别有一番体会。

“As practicing architects, we do well to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enormous fund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contained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Nothing I can think of seems to tally with what I wantand cannot yet envisage.I try to shake off the academic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在巴塞尔集合住宅的“场所”中,缓慢上升的大坡与室外大厅结合,形成一种社会交往空间的场景,老年人在这里可以安静地打量着外部的世界。而私密生活部分背对着山坡,可用来独自欣赏远方的美景。卒姆托为老年人创造了自由的美妙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特殊关联,它是所在场所的一部分,但建筑内在的精神与张力又让它超越了场所本身。并且,当建筑达到最优时,场所、实用、形式应彼此结合一致,互相照应,无法分割。

卒姆托对建筑的场所十分看重,的确,场所的特征将影响到建筑的选址、选材甚至形式,建筑若被造在合适的地方,它的材料便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结构也能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诗意:切尔美术馆连廊让人感受到日式风情、瓦尔斯温泉浴场令人体会到土耳其宗教般的洗浴乐趣、罗马古遗址保护让人体验到古罗马的建筑空间。但我不得不说,他不断追寻与历史的场所的统一也让他作品的独创性大打折扣。

三、对美的理解

美的形式无处不在,在绘画中、文学中、音乐中、或是普通用具中„„建筑师们都想创造出美,卒姆托对美的内核也作了一定的阐述

文学家莱奥帕迪认为文学的美在于一种暖昧、开放与不确定性,因为这给许多不同的含义留下了开放空间。”卡尔维罗也近乎荒谬地说:”the poet of the vague can only be the poet of precision.”隐晦不等于随意,我想,如果我们对画面构成、细节和物体选择谨慎定义、对以暖昧为目的光线的高度精确,我们便能够欣赏到不确定的美。就像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红、蓝、黄构图》等),正因为画家对直线与横线、原色块与矩形直角的精确控制,塑造出一种平衡的秩序,才让观者联想到自然、精神、和平、个性、集体等等的多种内涵。

如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是像某些现代小说,作品形式悬而未决,结局开放,“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建筑往往都是多面的,不同的角度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经历各异的人们心中也能激起不同的情感。与现代小说“作家已死”的观点极为相似的是,卒姆特也认为建筑师应该不参与评论,而是在建筑之外冷眼旁观,让观者顺着他的设计路线去细细感悟、联想,这样开放建筑的丰富性便能体现出来了。

另外,卒姆托明确地指出了美的内核即是:浓缩的本质。

这然我想到一句话:”The important things are always simple;The simple things are always hard.”简单的建筑若能包含万千,自然是高屋建瓴了。卒姆托的建筑常常震撼人心的简洁,在欣赏了他大部分作品后,我惊讶地发现他的作品几乎都能简化到基本的几何体,利

用有限的信息传达无穷的意味。

布雷根茨的新美术馆便是卒姆托设计充满最前卫的极简风格的建筑,壁体与地板是清一色的混凝土,天花板全由毛玻璃拼成。没有装饰,没有变化,几乎简单到“本来无一物”禅意境界。灯具和窗户全都藏在毛玻璃上方,通气孔躲在地板接缝中,这种设计风格将精简发挥到极致,让我想到佛教禅宗的“静思”,静思就是无为,无为能消除一个人的紧张感。无为的思想为价值观带来革命,卒姆托浓缩简单的设计风格也在时代的尖端大放异彩。

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也几乎和原建筑合为一体,卒姆托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做设计的人常常只注意外在模样,内容便交给他人处理,这是有问题的。全面把握建筑的各种元素,不仅在于设计者想不想,也在于他敢不敢面对这种挑战。

正如同创作简练的诗歌,卒姆特也爱将实物收集起来并将之浓缩,他拒绝添加从各处带来的新事物,也不弱化已有的事物,而是将已有的事物聚集起来,这些事物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它们被浓缩,被塑造,他反感那些繁冗复杂、“唠唠叨叨”的建筑。建筑是要让人能安居其中的。卒姆托极尽所能地把握住构成建筑的元素——材质、结构、荷载、承载物、凹面、虚空、光线、空气、气味、感受、回声„„,他浓缩了历史与天空、自然与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尽力把建筑物精准地设计出来,使其适用于场所和功能,去掉那些干扰性的装饰,而要重新创造需要的事物。也许卒姆托反感社会中的复杂,因此创作中尽量剔除不客观的情感表现,以抽象的外形来对应外在的事物。但是,既然简单的事物能表现出纯净之美,那么复杂的事物就一定不美吗?或者,美只来源于纯净吗?

卒姆托和很多大师对建筑的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话说回来,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是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美学和科学的关系并不明显,对美的解释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我们用上许多美妙的手段:色彩理论、和声、黄金分割等等,也不能保证就能产生充满魅力的美的整体。正因为对美的判断来源与经验,因此很多设计风格与思想上完全不同的大师,即便还有年龄的隔阂,我们也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东西,这便是成为建筑大师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广泛的兴趣,不拘泥于一种知识,在观察、学习、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

卒姆托的文字不多,语调简单,他的宁静、淡泊、自然、含蓄、隽永,与东方文化相融相通。在消费主义至上的今天,有人用一种仍然与自然万物发生关系的步调来证明另一种价值,他的执着与坚持让我们深深感动。卒姆托的思想浓缩于这本小册子中,流露出尊重与真诚,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在世俗的社会中学会了安静地感知、冥想。

2011级景观学2班

曹诗敏

1150450

第二篇: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築筆記》的筆記及摘录

熟悉漢先生在建築設計或古跡修葺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卻可能不大讀他的方塊文章、遊記或散文,他們偏愛的是他的建築與美學志論,從中汲取關於空間的思考或理論,以拓展本身的藝術視野,這本書中漢寶德先生筆下描寫的歐洲人文風情,不只是建築文化,頗使我具有嚮往之情還是比較喜歡寶德先生的輕鬆自由的寫作風格的。

漢先生深信建築或藝術不應該是神秘而又高深的東西。它們都是人類的造物,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它應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開拓我們的情感領域,鼓舞我們的創造力。……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會有一種大家可以領會的語言,以便達到它激發我們情緒與思想的目的漢先生所欣賞的、從事建築這行的態度是:建築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科學可以關在實驗室做出來,藝術可以掛在博物館裏,但是建築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為眾人所使用。它不是一種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事業。建築家應有社會的胸懷,為大眾服務。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大眾創造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

漢先生念念不忘二十世紀以來的兩次建築革命。就像鄭光復先生在《建築地革命》中寫到地那樣,第一次使建築設計脫離直覺與偶然的成分,走向理性主義;第二次是掌握、利用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建築創作更上一層樓。這本書大致分為倫敦散記 歐美建築之旅,而倫敦散記又分為倫敦的公共汽車

英倫拓畫記倫敦的公園

倫敦散記

倫敦的公共汽車

對我而言最有興味的倫敦公共汽車的人情味。

這一個特點加起來,使我覺得英國的車掌很了不起。因為一種制度對乘客越方便,加給管理人員的負擔就越大。

英倫拓畫記

英國的銅刻紀念物是用銅版勾出人像的外形,上面用線條刻出人像的細節,諸如衣物、裝飾等,然後嵌在棺石上,有時配以文字的裝飾與說明。基本上,算是一種陰刻的線條畫。銅刻所紀念的多屬武士、教士、殷商等,反映當時的生活、服飾與工藝,比起西敏寺中的大理石雕更為深刻而古老。

這些銅刻除了極少數嵌在有名的大教堂裏,大部分散佈在全英國小市鎮的教堂中,可以說是英國宗教藝術與建築的縮影。……由於介紹銅刻的辦法是用拓本,故銅刻的拓畫立刻流行起來。

倫敦的公園

倫敦的公園有哪些特點呢?在作者看來,至少有四點:

一、數目多;

二、分佈近便;

三、景色自然;

四、親切近人。這四點合起來,使我覺得倫敦是世界上最近人性的城市。若說沒有了公園,就沒有了倫敦,也不能算是過分。

就以最熱鬧的地區做例子。自“大理石拱門”開始的牛津商店街,全長也不過一英里半。可是自拱門的海德公園起,到倫敦大學所在地的羅素廣場之間,牛津街的兩邊,每隔幾條街就有一個公園,這些公園離鬧市都只有一二個街段的距離。這也就是我說“分佈近便”的意思。

為什麼說倫敦公園的“景色自然”呢?……原來英國的公園,除了省數如漢普敦王廷的宮園之外,大多是崇尚自然的,默默地應和著我國園林的理想,可是以我看來,在成就上也許超過了我國。他們公園中的素材十分簡單:

一、草坪修剪得相當整齊,生長得十分均勻;

二、稀疏而高大的樹木、種類不多,但均很茂盛,枝葉參天,卻因不近地面,故不妨礙草坪的生長;

三、略呈起伏的地面。

比較豐富的英國公園在這三種基本素材之外通常有池。池很自然地居於園中低下的部分,而是硬做出來,或用水泥砌起來的。池的形狀順乎地形之自然,所以不圓、不方。但與中國、日本的園林不同,他們不勉強用石岸。有些水池,鴛鴦成群,且掩映於花叢、柳蔭之間,簡直可以入詩入畫。海德公園鯴聖詹姆士公園都是好例子。

什麼是倫敦公園的精神?我看是一種近人的精神。他們的公園都是很小心地規劃出來的,但不落痕跡,似乎天生用來供人修身養性的。自然就能近人,人們漫步其間不受園藝匠師的挾制,無淫奇極巧的山石的吸引,但有鳥語花香林蔭水影,真正使人心神鬆散,而樂於久留。若走到法式的園林中,人的精神若不是受緊張的壓迫,就是因飛揚而浮躁。比如凡爾賽宮的園林,原不是供人散心之處,而是法國國王宮廷儀式生活的延長,;它的目的在於襯托王家的權勢,國王的偉大,;穿行其間,只能體會到當年的這一種精神:膽小者覺得自己更渺小,膽大者就感到“有為者當若是”了。最重要的,幾何式的園林只為了一雙眼睛的暢快。鮮花編成的圖案,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大理石的仿古典雕刻,姿態優雅,使人目不暇接。但是烈日當空,沒有林蔭可避,亦無處可以歇足。至於你想坐下來看看報紙,尤其與這環境不稱,其他的感官因而都被犧牲了。

倫敦的公園是專為大家散心之用,五官、筋骨都在考慮之列。最有意思的是公園中漂亮又整齊的草地,乃是遊人漫步的地毯,是休憩時的床毯,嬉戲時的球場。這原是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直截了當、最親切的接觸。

海德公園南段的草坪面湖,經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建築為背景,湖水清澈,船帆往來,是市民們最常去的地方。

倫敦的博物館

倫敦的博物館有三大特點使作者產生興趣。

第一就是不收費用。第二個特點就是普遍准許照相。第三個特點是倫敦

重要的博物館建築大多出於名家之手,而且散佈各區,佔有市區中重要地位,本身就有觀覽的價值。……在倫敦,幾乎沒有一個重要的建築群不包括博物館,或同類性質的建築的。

大英博物館坐落在倫敦大學的旁邊,背向著倫大辦公樓的側面,兩側都是公園。它的正面則向著當年的一條主要的街道羅素街,可說是在倫敦城的邊緣了。建築物是十九世紀初名建築師斯密克爵士所設計,屬於羅馬帝國建築的式樣。正面是一很舒展的柱廊,只是沒有羅馬廟宇的台基,顯得有點雄偉不足。但是倫敦市本來就是一個親切近人的城市,其市街不過是衡陽咱的寬度,沒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氣派,倒很配合倫敦的調子。在廣闊的樹蔭掩遮下的前庭裏,放置著一座雕像,似乎在表示這座建築物的用途。

這座名館中特色有幾。首先是它的藏書。照說博物館中不應有那麼的圖書館,但其圖書收藏近六百萬冊,幾乎等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地位。

在考古方面的展覽,最有名的最埃及部分。……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有名的埃爾金大大理石。

在古希臘的展覽中,我特別興趣的是一座小廟,完整地重建在室內。由於是一座早期的石廟,可以看出後期建築發展的過程,所以是很寶貴的證物,這恐怕是世是惟一的一件完整的小型希臘神殿了,難怪他們使用那麼廣闊的空間去陳列。

關於繪畫的博物館,比較重要有兩座。一為收藏較為廣泛的國家畫廊,一為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塔德畫廊,其收藏都有國際性聲譽。

國家畫廊位於有名的特萊佛格廣場。這廣場位於皇宮、政府機關與商業區之間的樞紐地位,平時人群彙集,有各種戶外活動進行著。一個大噴水池,池邊成群的鴿子。國家畫廊居高臨下,面對納爾遜紀念柱及西敏寺大街,我第一次到那裏時誤把它認作某一市政府之類的官衙。

建築是當時名建築師威爾金的代表作,很像臺北省立博物館的格局,上面有一個圓頂,下面是一列柱廊,但老實說,英國十九世紀的這類建築不但不及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比起當代的法國建築也望塵莫及。那個圓頂不夠味道,不但太過輕巧單薄,而且光光滑滑,形狀也夠穩重,為了這個緣故,我幾頭錯過了入內參觀的機會。

倫敦是英國文化的核心,倫敦市的歷史就是英國發展的歷程,在這座館裏,用各種方式陳列了倫敦遠古史跡的發掘物,以及古羅馬人在此建城的種種遺物。特別動人的展覽方式,是使用模型,配合復原繪畫,把當時之情景逐步描繪出來,在上千萬人口的大都會裏,面對蠻荒時代及歷史發展的圖畫,實令人回味無窮。一個對自己的歷史感到驕傲,對前途又懷有信心的民族,自然會設立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以收藏先代努力的史跡,並留傳於後代。而且他們會不斷地留意自己所踩下的歷史的腳步,小心地保存它們,讓子孫們知所借鑒,或相勉勵。所以博物館確實使我覺得與公園一樣,是文明國家文化水準的象徵。凡是山上古堡的地方,其岸邊與水相交之處,必有一個大小不同的村落或小鎮,這些村鎮發生得很早,但目前的建築多半是十八世紀以

後的造物,晚近所建造的也不少。二三層樓的小村鎮總圍著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尖塔與山上的堡壘相輝映,使人回憶起屬於武士與教士的中世紀文明。村鎮的建築也許是有意配合著河谷的深沉的色調,所取的調子是輕快的,以白色為主,屋頂則多為淡灰色,配置的方法是錯落有致的自然手法,在陽光之下,產生複雜的陰影交錯的趣味。加上樹木掩映,船舶往來,旗幟飄揚,予人以人間、天上,現實、夢想不分的感覺。這是萊茵河使初次造訪的人感到令人窒息美感的原因。

坐在船上欣賞建在河心島上的堡壘自然是特別方便。萊茵河中最美的古堡是狄法茲堡,經過整修後,活象一個富於想像力的結婚蛋糕,即使在今天也很難相信當年那些兇惡的堡主用來收買路錢的所在居然後成為了風景明信片中的寵兒。

邁爾克修道院是當時建築名家普蘭道爾的作品,高踞山頭,竟與堡壘無異。原來些修道院等於皇室的退隱所,不但這修道院的住持相當於高官,極接近王廷,且其地位負有防守之責任。院內目前已無僧人,為一博物館,陳列與皇家有關之肖像,及當時使用之書籍、器物。但其最動人者還是建築本身。在近河邊的斷崖上,是修道院的教堂,兩座帶著德國洋蔥式圓頂的尖塔,以其裝飾富麗的陽臺俯視蔥綠而廣闊的多瑙河穀。這座陽臺要付錢才能進去。

我們到達邁爾克的水邊時,陽光正射著西向的教堂正面,黃色的多曲線的建築,銅綠色的屋頂,穩踞在長滿了樹叢的岩壁之上,其景色之美是萊茵河上所看不到的。

浪漫道上的山城

歐洲的可愛之處就是它有一些大小適度、風格獨特而優美的小城市散佈在各地,這就是歐洲中古封建制度所留下來的美妙的一面了。這些小城的歷史至少都可上溯到中世紀,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市民覺悟的階段,其規模雖不及本省一個小鄉鎮,在精神上卻徹頭徹尾地是一座城市。每人都有作為該城市民的驕傲。所以每一座小城都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品。

歐洲的山城,也許由於防衛的理由,大多建造在長形的山脊上,自上面看去,象一個紡錘形。其城市的組織多是長向一條大街,象魚骨一樣,較窄的街道則向兩側低處伸展,曲折地到達斷崖邊。在低矮的山頭上,則多建城牆,使整個城市看起來象一塊大岩石,有堅實巍峨的氣象。但真正有趣而多變化的城市,則是建造在地形比較複雜的山頭上,其中最頂尖的例子是德國巴伐利亞“浪漫道”的羅森堡。遠遠看去,羅森堡並不出色,只是在嶺上高地,一片低矮的紅屋頂的房屋,中間有一組尖塔的小鎮而已。它沒有矗立的峭壁與巍峨的古堡,不象薩爾茨堡那樣,初見時予人以壓抑不住的氣勢。這裏自十三世紀以來就是自由民的天下。他們卑微地求生存,又驕傲地為維護獨立自由而奮鬥的過程中,在那座山頭上經營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戲劇性空間,充滿了人性,並表達了他們的夢想。

羅森堡有今天這樣動人的市景,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有一千年之久的歷史。這有一個道理:城市要有風格,有深度,必須有歷史、文化的積藏。

羅森堡是一座小城,卻保存了至少八個世紀的建築,時間象一個沒有人參透的大魔術,歷史留下的痕跡就是一些奇跡。為什麼現代的高樓大廈總使人感到膚淺呢?因為那都是在我們想像之中的東西,都是合乎簡單的邏輯的東西。而人生需要奇妙的際遇,需要耐人尋味的生活。城市的建築好比釀酒,越陳越香。

這裏分為內城外城就是歷史造成的結果。以市政廳的廣場為中心,約略向甲方輻射,不到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就是十二世紀時留下來的兩座城門。

他們建城門,與台南、臺北當年的古城門一樣,有創造力,每座門的造型都有所不同,但其原則是一樣的。我們的原則是下為城門,上為門樓;他們的原則是一個高塔,一個拱門,在此原則之內,變化巧妙不同。為什麼有高塔?當然是嘹敵塔的性質,但根本上恐怕還是他們喜歡垂直的緣故。城市與慶典中的集體表演一樣,每棟房子等於一個演員。這演員並不必特別漂亮,而是那表演精彩。城市景觀是否動人,要看這些大同小異的房子怎樣安排。羅森堡予人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但你定眼看去,想找出什麼特別漂亮的建築,就覺得令人失望。這裏是團體的遊戲,除了尊奉上帝之外,個人並沒有受到崇拜或過度的表揚。這是歐洲的自由邦最偉大的性格,最令浪漫主義的文學家、藝術家們所懷念的性格。一切詩情畫意,當徘徊於碎石的小徑,曲折的巷道,穿過令人驚訝的拱門,舞臺佈景樣的廣場時,都在對自由心靈的嚮往中聯結為一體,予人一種愉快的激動。

“漢先生在自序中說:經驗告訴我,建築這種職業是卑微的,世上沒有卑微的職業而能有英雄式的變現的……偉大的建築原是社會的產物,建築師等於一具樂器、一支號角,看這個社會如何吹奏而已,所以建築水準的低落,一方面沒有良好的樂器,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不懂得如何吹奏的社會。

從以上這段話,不難瞭解他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後,為何甚少再論臺灣建築或建築的文化。” 仿佛看到了這位老先生內心的憂鬱,這是與後來書中風輕雲淡的隨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再後來讀正文的時候,這一種憂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導致我“鬱鬱而終”了這本書。

在“北歐的紅磚文化”部分,作者寫道:“毫無疑問的,紅磚文化是自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到盧比克之間的沿海商業城市所發達起來的。這一帶沒有收到貴族色彩的文藝復興的影響,一直到十七世紀,還是哥特藝術的天下,並在荷蘭發展出一種以商業社會為基礎的俗世藝術。到十六、十七世紀,紅磚的建築已經十分成熟,影響到其他地區。”全書關於建築的最深剖析也都大致如此。而同時看的《安藤忠雄論建築》也談到了荷蘭的建築師,安藤先是淺析了荷蘭的地形風貌等對建築師的影響,然後介紹了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的建築作品Educatorium:“乍一看,由於兩元的對比構成,使得Educatorium看似非常單純,但是其內部卻出人意料地孕育著各種各樣的空間,平面為田字形,十字形的兩條通道形成了

非常簡潔明瞭的平面構成。通過引入傾斜樓板,不規則排列的柱網手法,組合了若干自由分段的空間,可以讓使用者實際體驗到非常豐富的空間,反過來建築也會激勵使用者構思出各種各樣的使用方法。” 對比上面的兩段,如果實際去到兩位作者言及的建築前,前者的描述帶來的只會是一個非常模糊含混的印象,有沒有差別也不會很大;而通過後者的論述卻能迅速地抓住特定個體的精髓,茅塞頓開,窺見別有的洞天。雖然有語言翻譯的隔閡,安藤的書“隔靴撓癢”卻比本書更。又有同樣剖析中國人建築心理的文段。本書的作者寫:“我覺得只有正、邪二字可以概括過人對環境評判中大部分的內容……大體上說,我們的單一標準是自„方‟的引申中來的。第一個抽引出的觀念是„正‟字。方只是幾何形,而„正‟則有外形的意義加上道德的含義。„方正‟二字連起來,是我國環境觀中最高的標準。”反觀王世仁先生在《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提到環境藝術與建築美學時,從建築的審美價值之社會功能,談到認知功能,談到認知功能中具體的感受功能、感應功能與聯想功能,再談到創造出這些感受、感應和聯想的美的形式——作為符號的柱式、母題,作為空間形式的統一與均衡、比例與尺度、韻律與序列……層層鋪陳、步移景異,王先生實在是將作為建築師所爛熟於胸的創造美的技法用在文字的排列上,使人歎為觀止,眼界大開。而和上面引用的本文作者類似內容的文字,就出現在建築的審美價值之社會功能中,王先生說:“……其中最鮮明的就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天人合一和美善合一。至善至美的觀點,即特別強調建築與社會、與自然的認同關係和建築美的社會功能……折射到審美意識上,積澱到審美心理上,就形成了某種獨立的形態特徵。它不強調審美的獨立性……而重在發揮美的社會功能,使美與善,心理與倫理,藝術與典章,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統一起來。這一哲學——美學思想也充分體現在建築中。其系統性、自覺性在世界上是僅見的,一直指導著古代中國的建築創作實際。”勿論論述的系統性,畢竟王世仁先生是建築美學的論文集,而本書的作者寫的是散文記,但單看片段在深入性上也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第三篇:《建筑课》读后感

读后感

作为齐康院土的学生,我挂一漏万地将《建筑课》的部分观点概括为:

一对永恒的矛盾贯穿始终——功能与形式。功能是基本的,形式是首要的。两个基本观点要抓住:建筑需要创新,建筑需要思辨。

三种尺度须研究:建筑与人的尺度,建筑内部不同空间的尺度,建筑与建筑的尺度。四种韵律须把握:建筑群体的韵,建筑单体与群体的韵,窗墙划分的比例韵律,建筑细部构成的韵律。

五个城市设计要素可应用:轴、核、群、架、皮。

六种画线训练方法是基础:5厘米框内画直线、交叉线,“抖”的方式画线,画“S”线,用心度测画圆,先画一半再目测画出另一半对称的图案。

七对室内设计矛盾应解决:主空间与次空间,空间的程序,封闭与开敞,光与色,材质肌理与功能,分割与摆设,空间与时间。

八条名言要牢记:

1.人生最有价值的是事业,最珍贵的是友谊,最难得的是勤奋。

2.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3.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

4.建筑设计中最大的错误是尺度的错误,尺度是建筑十分重要的衡量条件。

5.人生是短暂的,所做的事是有限的。要做到事半功倍,就要善于结合。

6.画画不要只画一阵子,而要画一辈子。

7.小孩子不要油了,中年人不要俗了,老年人不要僵了。

8.我最崇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朴实的、宽容的、博大的精神,因为它是永存的。

九项建筑与场地关系须理顺:基地与周围自然及人造环境;人口与街道;建筑与用地的比例;建筑在环境中是主角还是配角;建筑的性质与规模高度;建筑与街道是平行、垂直,还是倾斜;色彩与周围是调和还是对比;建筑在天际轮廓线上是凸起还是凹进;开窗的方式是横向还是竖向。十项设计技艺应掌握:线、体、韵是基础,寓意、空间、形象、尺度、均衡、色彩、细部是建筑特征。

三十节建筑课。

建筑需要创新。建筑与创新不可分割,创新代表一种超前、一种理想。“新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不仅仅是表面形式。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一定要适时度事,此事,此地,适时的新,这是一种唯物辩证的态度”,时尚是新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求新的前提必须是尊重前人、尊重历史。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环境的学科,任何建筑物及环境都处在一定时空中,即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两条轴上。在时间轴上,建筑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建筑”;在空间轴上,建筑所处自然及人工场所,成为城市永恒的地标。

建筑需要思辨。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通过把握事物进程中的节点,观察事物在具体时空中的特征;通过对整体性及相对性的思考,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分层次的研究,掌握建筑文化的相关层次可以转化或互补的规律;通过对人的活动规律的设计,增加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和空间艺术性;通过地区的对位,分析不同体制、不同建筑空间模式的差异性;通过预见性的超越,掌握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等等,这些思辨方法都是分析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

齐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设计大师和建筑教育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理论与建筑教育事业,他曾经接受了中国

产、学、研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汇聚成《建筑课》这本书,其理论经过了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全方位地表达了齐先生的治学涵养、实践经验及人生哲理。这是一本难得的建筑论语,是建筑学晚辈的指路明灯。

我读《建筑课》许多遍,每读每新,细细研读,意味无穷,倍感老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2005~2006年曾在《室内设计与装修(id+c)》杂志上连续发表过“建筑课”,我每期必读。2007年正式成为齐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几遍。《建筑课》是齐先生将建筑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建筑论语,虽然语言平实,形似课堂畅谈,实质上却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智慧结晶。《建筑课》给每位读者传递的信息量的多少,与读者自身的人生阅历有着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堂不同的《建筑课》。

学习是生命的一部分,《建筑课》不仅是建筑、规划专业人士的可读书,而且是其他各界人士的良师益友。因为建筑学本身是一门集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全书不仅传授建筑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建筑课传递的一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是永恒的。

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陈一新

2007年12月21日

第四篇:建筑史读后感

读《地球的胸花》有感

——108处奇景聚集北纬30度

这学期老师为了让我们多看书,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我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的浏览了一遍这本《地球的胸花》,让我对人类文明以及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北纬30°上的108处奇景。这里有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区域和死亡之地,有地球上最惊人的巧合和无法解释的宇宙魔力。翻开历史的篇章,它犹如一条死亡飘带,处处都沾染着生命的鲜血。莫名其妙的飞机失事、踪影全无的神秘失踪、神出鬼没的幽灵潜艇,还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全部都汇集在这条神秘的北纬30°线上。

——北纬30°,吸引眼球的地方

都说北纬30°奇美,看了这本书后确实吸了我。壮美的大海、凄美的死海、纯美的雪山、恬美的古堡、完美的建筑,瑰丽的峡谷、美丽的生物、绮丽的山岳、绚丽的溶洞、华丽的宫殿„„

无限风光尽在北纬30°。端详地球仪,北纬30°位于地球的胸部,兼有峰顶和海沟,容纳了地球最美丽的风光,恰似地球的美丽胸花,俘虏了所有人的眼睛。

北纬30°,又是众多史前文明的聚集地。这里有庄严神秘的金字塔,有沉入海底静寂千年、曾经高度文明的大西洲,有通往天庭的巴别通天塔,有岁月更替中默默望着远方的狮身人面像,还有那些曾经繁华而今逝去的古城堡和历史文明所遗留下的艺术杰作„„

北纬30°,还似一根丝线,将地球上最为亮丽的、神奇的风景一一串起。从世界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到世界最窄的虎跳峡,从集天下之大成的黄山到有着“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的三清山,从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到有着世界之最的卡尔斯德洞窟,从珍稀的大熊猫栖息地到神秘的神农架野人„„

——文明篇·史前文明:大西洲

我想在这里特别介绍下大西洲——埋葬海底的文明帝国。因为曾经只知道地球上有五大洲四大洋,从来没听说过有个大西洲,所以它让我特别的感兴趣。书中说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绵延的山群和肥沃的平原,那里有可通航的河流和富饶的矿藏,那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已经沉没的文明——大西洲,一个地球上的伊甸园。书中还说,传说一万两千年以前,大西洲上曾经有个奇妙的国家叫大西国。科学家们也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一个海底平原上,发现了一座方形古城。所以关于曾经存在过大西洲的传说已经被证实,但有关大西洲所在的地点至今还争论不休,不过,至今能证明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大西洋里的确曾有块陆地。因为从现已发现的一些古代地图来看,在美洲现在的海岸和非洲、欧洲大陆之间的确曾经有一块陆地。至于大西洲消失的原因,科学家们大概研究出,是大约1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突然脱离了自己的轨道,一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地球,在到达离地面400千米的空中时,小行星开始燃烧,两块重达上万亿吨的大碎片,把大西洲撞出两个大坑,形成了波多黎各海底的两个凹陷地带,还引起了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顷刻间,大西国便沉入了海底。

今人试图揭开大西洲之谜,对其位置的假设以及消逝的原因却似乎让它在迷雾的海洋中越沉越深。从瑞典到南非,从北冰洋到斯里兰卡,也许它们中的一个是人们千辛万苦想求得的答案。或许,大西洲埋葬在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

简单的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觉它把世界的多种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浓烈的色彩,迥异的现象,碰撞出一道瑰丽的彩虹。书中最惊世的108处世界景观,500余幅震撼人心的美景画面,15万字优美流畅的文字,锻铸出一段绚丽的地理传奇。

泡杯咖啡,打开书本,将北纬30°线造设的玄幻风景一一走遍,在轻轻地触摸和叩问中,我不经意发现自己从此相信奇迹,在反复咀嚼和品味中,我产生了一种想要背起行囊,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念头!

第五篇:建筑书籍读后感

建筑书籍读后感

建筑书籍读后感

1抗震要求

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南京市施工图审查要点,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建筑书籍读后感。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半地下室埋深不够,房屋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层已达8层,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违反GB50011-2001第7.1.2条。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而上部结构为二级,按GB50011-2001第6.1.3条地下室也应为二级等问题。

2荷载取值与组合地下室外墙受弯及受剪计算时,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土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1.35。对于地面活荷载,同样应乘侧压力系数,许多设计中计算不对。地下室底板的强度计算时,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3.2.5条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0。抗浮计算时,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应取为0.9。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应为静止土压力,根据土性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粘性土采用水土合算,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

如果地下室顶部没有房屋,是空旷场地,其荷载是否要考虑平时消防车荷载或大于消防车的可能荷载,实际中比较取起控制作用的荷载作为设计依据。另如某工程设计在-1.55m标高处一层平面是地下室顶板,活载只考虑4.5KN/m2,未计覆土荷载,消防车荷载。地下车库活载取值6.0KN/m2,不满足GB50009-2001第4.1.1条,未考虑消防车荷载,或者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载重车荷载,与消防车荷载比较取大值。

3外墙计算模型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读后感《建筑书籍读后感》。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

4顶底板和楼梯

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地下室顶板,板厚选用100mm,不符合GB50011-2001第6.1.14条;底板配筋Φ14@100,不符合JGJ3-2002第12.2.4条;地下室顶板厚度、地下部分柱配筋不符GB50011-2001 第6.1.14条。地下室混凝土底板、顶板、墙配筋不符合GB50010-2002第9.5.1条及GB50038-94第4.7.8条等。

5地下水与抗浮

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重要依据,实际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出现局部破坏。另外,实际中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地下室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而地下室面积大,形状又不规则,加之局部上方没有建筑,此类抗浮问题也相对比较难以处理,须作细致分析处理。

常见设计问题如:地下水位未按勘察报告确定,或勘察报告未提供计算浮力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幅,违反了GB50007-2002第3.0.2条;斜坡道未进行抗浮验算,斜坡道与主体分缝处未作处理;抗浮验算不满足要求,GB50009-2001第3.2.5条等。

6裂缝及控制方法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工程中许多设计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漏掉抗裂性验算(违反GB50108-2001第4.1.6条),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建筑物超长未设缝或留置后浇带(违反GB50010-2002第9.1.1条),后浇带的位置设置不当,外墙施工缝或后浇带详图未交代,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相连处未设沉降缝等,导致违反设计规范,产生渗漏现象。某工程地下室设计成一个大底盘,而该大底盘下的基础形式同时有天然地基、桩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违反GB50011-2001第3.3.4条),此类基础即使设置后浇带也仅适合施工阶段。

地下室整体超长,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裂缝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①补偿收缩混凝土,即在混凝土中渗入UEA、HEA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减去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缝。②膨胀带,由于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完全补偿,为了实现混凝土连续浇注无缝施工而设置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带,根据一些工程实践,一般超过60m设置膨胀加强带。③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任用。④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对于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

下载思考建筑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考建筑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模式语言读后感

    《建筑模式语言》——读书报告在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中,建筑模式语言(Architectural Pattern Language)是一支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克里斯托弗·亚历......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思考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思考[摘要]建筑施工现场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安全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分......

    3Dmax建筑建模发展方向思考

    个人之见,请多多指教。 3Dmax建筑建模发展方向思考 3Dmax建模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一直以来建筑模型都是以最终的二维建筑效果图为目的的进行,近几年随着三维城市的兴起,建筑模型......

    建筑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与思考

    建筑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与思考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同时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伴随着建筑企业之间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

    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DOC[最终定稿]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

    《思考致富》读后感

    《思考致富》读后感《《思考致富》读后感》是一篇关于" 读后感 《思考致富》 "的文章。本文由学生无忧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如本篇文章不符合您的要求,您也可以查看网站右侧的......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

    思考中医 读后感

    对中医的小彻大悟 ——《思考中医》读后感本着怀疑与揣测的态度阅读了刘力红教授《思考中医》这部书后,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不甚彻底的了解,但是对中医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