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
论文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源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和重要成果。到2006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4个(含5个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达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9%,法律缺失、定位模糊、职责不清,严重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学习小组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为对象进行了专题调研。
按照党校的要求及安排,我们小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讨论交流、征集文章、广泛查阅材料等调研方法,于五、六月间重点考察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大连、青岛、烟台、广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进行了间接调查。初步了解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现象,面临着是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复归旧体制的选择。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势必将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步伐。按照当时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基本构想,希望开发区能达到两个目标,即: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可以说,两大设想基本实现了。2005年,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95亿元,创造税收1219亿元,解决就业417万人。而其管理人员平均不到区县平均值的1/10,经济效益却是区县平均值的100倍以上。可见,开发区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外资出口的生力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大平台,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新型道路(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快、效益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据统计,国家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人口的1.5%;2005年开发区创造的GDP达到819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981亿元,税收收入为1219亿元,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4.49%、7.85%和3.9%;开发区平均单位面积GDP贡献率达到每平方公里13.87亿元,超过全国城市平均单位面积GDP贡献率的138倍。见表1。
表1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指标开发区平均全国平均经济总量平均增速>30%8%12%外向型经济年均增长35%23%单位土地平均贡献率13.87亿元/平方公里0.1亿元/平方公里(2)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发展贡献巨大,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开发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2006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占全市1%的土地面积,完成工业产值330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5%;实现财政收入28.9亿元,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7.2%(其中税收收入
20.3亿元,约占全市税收的25.6%)。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家,产值亿元以上38家,10亿元以上9家,成为全市工业的领跑者。
20002006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GDP增长13倍,达到369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0.2倍,达到2088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18.7倍,达到16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1.2%;税收收入增长8.2倍,达到90亿元;利润增长16.6倍,达到130亿元。2006年,就业人员12万人,高新技术产品比重86.6%,单位面积土地产值1.74亿元/公顷,是一般开发区的40倍以上;万元GDP能耗0.159吨标准煤,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北京市工业平均能耗的1/5。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7家,设立企业研发中心300余个,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200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的部分经济指标见表2。
表2200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经济指标指标数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GDP250.260.2其中:工业增加值223.271.1工业总产值1150.4114.9工业企业利润69.949.2注: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
(3)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重要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外国先进技术和产业的首选落脚点,是发展高新技术和进出口商品的主要基地。200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1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总值56.9亿美元(机电出口总值56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额的98%),增长144.9%。又如,2006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额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8.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7%;实际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占合肥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
2.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等)管理体制应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形式、管理权限、管理职能范围划分等。
(1)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已经走过了23年的道路。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作为一级政府,被赋予相当的行政区(或县级)政府的类似机构与职能以及经济管理权限,对开发区实施建设与管理。这类开发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大连、青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②企业运作管理模式。开发区成立建设开发公司,作为经济实体被赋予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开发区实施运作管理。许多开发区早期都采取这种模式(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以解决开发中的资金问题。目前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及海南洋浦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等仍属于这种类型。
③政企合一管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一般实行管委会与开发公司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开发区均采用此类模式。这类开发区不作为一级政府设置,由管委会实行准政府管理模式,即作为资源(2)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担负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区在管理体制的探索中参照国际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机构精简、行政公开、决策高效的目标。
①开发区管理机构精简高效。开发区管理体制采取管理与服务分离的原则,严格控制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同时建立完善各类中介及服务机构。经对比分析,开发区管理机构一般不超过10个,约为同类区县机构设置的1/41/10;平均管理人员仅为同类区县管理人员平均数的1/10。精干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大提高了开发区的管理工作效率。
例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两小两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思路,管委会职能部门设置为两办六局。其中,两办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六局为财政局、建设发展局、经贸发展局、社会发展局、人事劳动局、社区管理局等。管委会职能机构人员共80人,管理着80平方公里、4.8万人、近15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1997年开展改革试点所形成的开发区管理体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开发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又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设置有:管委会办公室、保障局、发展研究与法制办公室等9个机构,管理人员约200人。承担了全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能。
②开发区行政公开透明,决策快。开发区从管理体制上对传统的办法进行了改革,表现出了明显的市场化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由于实行了开发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区产业政策公开,投资程序透明,各项规章清楚,使管理者与投资者都在公开平台上进行商业性交易,较大地提高了决策效率。通常驻区项目审批时间仅为710天,与一般区县相比可缩短34倍的时间。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证明,开发区积聚了先进的生产力国家级开发区创建20多年的事实说明,开发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发区是吸引高新技术和资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基地,聚集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高,技术实力强,极具创新能力的区域,拥有大量的高端产品、技术和人才;开发区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龙头;开发区还是探索新型经济管理体制的试验田。
正如国办发[2005]15号文件《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若干意见》开篇中所指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我国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区,充分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20年成就所给予的总结与高度评价。
二、经济开发区建立20多年,经历了由起步探索、加速发展和制度调整的演变,目前正面临着新的矛盾和体制冲突1.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与现状(1)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4月,由安徽省批准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7年由中编办和特区办批准成为全国开发区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22个村的基础上规划而成,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2006年又与肥西县的2个村实行联合开发、委托管理,使开发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民营科学园、住宅产业化基地、意大利工业园和日
本中小企业园等六个专业园区,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日用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构成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开发区经济。
(2)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了开发区带乡镇的管理模式,即由开发区管委会对全部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与人员实行综合统一管理。按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过程,其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从开发区成立开始,采取了企业经营方式,由管委会以企业模式进行管理与开发,实现了开发区的起步;第二阶段:快速发展。1997年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进行改革试点,由市政府赋予开发区部分政府的权力,极大地改善了开发区的建设环境;在开发区管委会加大职权和责任的基础上,开发区不断深化改革,于2002年调整了机构设置并实行了竞争上岗与绩效考核、完善了财政关系、制定了开发区未来的发展目标等,促进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阶段:体制优势弱化。随着2004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出现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力上收趋势,如中层干部任免权、开发区部分管理与规划权等,导致开发区的管理权限少于一般区县,使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弱化。
①开发区机构设置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管委会主任、局长和主办三级负责的行政运行体制。开发区管理主要划分为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两个层次,即管理职能部门设置为两办六局,法定机构设有财务中心、招商中心、研究中心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等。
开发区实行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城市化发展方向,开发区不设村民委员会,赎买了原民主自治性质的机构社区管委会,实行行政管理服务;其下又建立于21个小区委员会,突出居民自治层面上的自我服务于管理。目前,设区管委会干部还由开发区管委会任命,今后将逐步实现居民选举产生。
②开发区管理职能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合肥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对管辖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即承担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管理责任,以及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职责,包括完成有关的经济发展指标。不设置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政府机构;建立有公安、税务、工商、质检、土地等驻开发区垂直管理的分支机构,作为合肥市公安局、税务局的直属单位。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管理着原24个行政村(其中2个行政村为代管)范围内的土地与人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同时,开发区作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增长极,担负着合肥市经济发展主力的重任,特别是在现代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要起到的引领作用。现有的开发区管委会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行使经济管理权利,仅负责开发区内经济事务的管理与协调,以及开发区的经营等,而对开发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开发缺乏有效的调控权利,如土地管理、规划、项目审批等均不掌控。
2.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我们对其他国家级开发区的调查,其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存在类似的问题。差别主要在于:有的代管村镇,区域、人口、事物统管,但是管理职能不全;有的只管地域不管乡镇,行政上与原属行政区职能交叉,矛盾更加突出。实际上,大部分国家级开发区都面临同样的困惑和难题,即职能和责任的不对称,不统一,不稳定。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成立开始,就完全是在探索中前进与发展。正如前文
所述,北京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既有先天设计不足的因素,也有后来执行不当的影响;既有全国普遍的共性问题,也有合肥特殊的个性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开发区法律缺失,不具备严格的法律地位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从我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至今已经22年,但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还没有一部有关开发区的法律条文,在国家的组织法和政府序列中也没有体现,其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都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因而使开发区的建设目的、功能定位、管理形式、职能权限、相关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据,造成各地区政府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阶段性演变显示,开发区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可变性,极大地弱化了开发区所建立的新型的体制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开发区的经济管理与开发的顺利进行,并对未来开发区的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利影响。可以说,开发区缺乏法律地位是影响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
(2)开发区特色随着调整规范在弱化,体制优势难以继续发挥开发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区体制,应该具有适宜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制度性改革。否则,局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必将限制开发区的活力、效率和引导作用。
①2004年以来,因-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及整顿开发区(主要是针对土地占用问题)所出现的部分管理及审批权限的上收,形成了体制复归现象,造成开发区整体效率(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效率)下降,从而影响到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现有的其他行政区相比较,其管理权限不仅未能取得相对的制度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少于其他行政区的管理权限。开发区的体制优势与特点荡然无存。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我国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管理体制因缺乏法律保护,均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审批权力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经济的开拓与发展,也限制了开发区管理的改革措施到位。
②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实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选择。目前,由于受到上级领导机构的制约,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不彻底的,中层以上干部还需要经过上级部门任命,而不是采用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我国现有行政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缺乏优胜劣汰机制,存在着工作效率低和冗员现象。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缺少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择优竞聘机制,就很难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
③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建立的开发区管理机构与现有体制内的上级政府管理机构不对称,产生了新旧体制性矛盾。现有的开发区作为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普遍设立精简的管理机构,而与主管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不能一一对应,所造成的体制上冲突极易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有效途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生命力,应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是引进资金与技术、扩大开放的措施,也是一种体制性改革措施,以期望能够摆
脱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寻求一种新型的快速发展经济和吸引高新技术的道路。回顾20多年的实践,前者效果显著并得到广为肯定,而后者却不为大多数领导所认识。从长远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经济技术开发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区可能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终究将会为一种稳定的区域的管理形态所取代。但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并将继续担当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任务与开发区的职责(1)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发区的发展目标2005年颁发的国办15号文件《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其中,体制改革仍然列入目标之中。
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
该文件在当前要把握好的要点中明确,要区别于城市的行政区,不断完善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努力为区内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服务。应该说,国务院对于开发区的定位和职能是十分清楚的。但为什么实际中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这么清楚和顺畅呢?问题还是出在开发区的法律地位上。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对开发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不同。
(2)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责。
根据有关省区市政府颁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规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含有:
编制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按照规定权限核准、审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各类投资项目;负责土地规划、征用、开发、管理,并组织建设和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负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社会事务;对有关部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进行协调、监督;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行政事务,设立精简、高效工作机构,按规定权限任免和奖惩工作人员,保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和实施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管理规定;等等。
这些规定完全能够满足开发区发展经济工作的需要。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多数开发区人口聚集,以形成若干社区,社会管理问题和矛盾已经凸现出来。
也要求对开发区的管理职能精心必要的调整,特别是与周边或原来行政区的管理责任划分也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echaoscut(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在对开发区的评价和管理上,首先是把国家级开发区与一般开发区区别开来。这里的讨论只对国家级开发区而言。
为了进一步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好,发展好,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尽快立法,明确定位和职责。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发挥开发区的效益和效率的引领作用。我们小组经过反复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深化对开发区作用的认识,发挥开发区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认识和总结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功能,发挥开发区具有的体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特点和优势,支持国家级开发区继续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①首先明确开发区的目标和定位(如前所述),根据定位和经济区划的特点授权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类似于行政区划的经济管理责任和权限;②允许开发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开发区所具有的体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特点和优势。
(2)加快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法律的制定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法(法规或条例),明确其法律地位,规定其目标、职责和权限。开发区的经济规模和作用、人口的聚集形成的社会群体、依法行政的法制要求、以及开发区还将长期存在的事实,都需要开发区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摆脱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这是当务之急!
当然,立法是一个严肃的漫长的过程。在此之前,建议各地方政府尽快制定出台或修改开发区相关条例或规定,主要明确:①开发区的定位与目标;②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定开发区的机构设置不必与相关政府机构对应;③开发区的管理职能范围,承担开发区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管理;④开发区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主要是开发区的经济开发与管理权,包括编制规划、审批项目、人事管理等,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开发区的职能和权限,实现开发区在其管理区域内职能和责任的统一。通过制定与完善开发区法规,在法律规定下,维持开发区的管理机制和职能相对稳定,使开发区的发展和管理有章可循,减少现有的行政权力对开发区的不利影响。
(3)参照经济组织模式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新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赋予开发区机动灵活的内部机构调整及人事管理权。开发区应成为科学管理经济的试验田,一是要按照机构精干、办事高效的原则设立管理机构,特别是在开发区扩大、面临经济和社会一起抓的情况下,科学设置岗位,保持机构精简,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要实行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制度,除开发区一把手可暂由上级政府任命外,其余管理人员一律实行竞聘岗位,择优录用。坚决摒弃现有行政区的管理方式,实行现代管理制度和职员激励机制。
第二篇: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新核准设立的82家开发区中,9家没有设立开发机构,21家仅设立临时开发办公室,从不同部门抽调3-5人,难以承担开发区的建设任务。从145家省级开发区的调查问卷中反映,68家开发区管理人员属于事业编制,103家没有内部中层干部任免权,中层干部由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选派,111家没有自主用人调配权,需要的管理人员由当地人事部门调配。问题之二,职能权限不到位《办法》和《意见》规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出口业务等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投资项目的申报和审批;负责组织实施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进行区内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2003年开发区清理整顿以前,大多数所在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将这些权限赋予开发区管委会,随着清理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行业实行垂直管理,开发区本身又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致使许多管理权限不到位。在14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调查中,128家开发区没有企业工商注册登记职能,133家开发区不能办理项目环境评价手续,115家开发区不能办理土地征用和规划手续。开发区普遍反映,一是原来拥有的部分管理权限上收到市、县有关部门。如项目建设规划证书发放权,2003年以前,大多数原批开发区内的投资项目,都由管委会发放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目前在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一书两证”,80%以上的开发区需要到当地建设局或规划局办理。如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权,2003年以前大中专毕业生进区工作,许多开发区可以自行确定,而现在绝大多数须报所在地人事局审批。类似这样的权力上收问题还有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年检、两类企业认证等管理权限。二是应下放给开发区而至今未到位的权限。如有限责任公司审批权、注册地址在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机电产品进口审批权、建设工程招标管理权、房屋产属证书发放权、区域环境评价等,90%以上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需要报所在地有关部门审批或转报。三是到位不彻底的管理权限。突出存在的问题是中间环节多,审批效率低,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审批权、粮食、棉花、植物油、矿砂等原材料进口许可证发放权、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等,仍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后转报省里,特别是设在县市区的省级开发区,需要经过县、市两级政府部门审查。许多开发区设立的“一条龙”服务大厅,不少已成为政府部门收文窗口,无形中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快捷优势已经丧失,办事效率甚至比区外还低。问题之三,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意见》规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的财政、税收等管理工作;搞活园区管理人员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实行企业化工资分配制度,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等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建立管委会主任奖励基金制度,每年可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作为奖励资金,由管委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但在145家省级开发区调查中,财政体制管理方面,92家开发区没有设立财政体系或职能上收,尽管许多已经进入“收获”时期,但是区内财政收入全额上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完全由所在地政府安排。在其余设立财政体系的53家开发区中,只有39家开发区成立了资产运营机构,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内资源,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人员收入分配方面,所有开发区都没有自行制定工资标准的职能,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当地人事部门核定的标准发放,只有极少数开发区建立了管委会主任资金奖励制度。这种分配机制,短时期内可能对开发区的管理工作没有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下去,肯定对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对新核准设立的处于创业初期的开发区,“5+2(一周)”、“白+黑(一天)”的工作时间和不成比例的劳动报酬,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阻力。尽管开发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落实方面存在以上种种困难和问题,但是各地建设发展开发区的信心没有动摇,决心没有改变。建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把开发区作为经济国际化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集中区、城市化建设的样板区,不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给予开发区高效运作、快速发展的能力。开发区建设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开发区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文化层次高、外语水平高、技术知识丰富和懂经营、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综合素质,才能担负起开发区对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发展的重任。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开发区的组织领导和政策的决策、执行者,更要具备这些能力。建议省有关部门对全省开发区班子建设、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管理进行调研,提出加强开发区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的具体意见。参照江苏省的做法,制定考核标准,对经济发展快、拉动作用强、集约利用资源高、循环经济效果好的省级开发区,提高管委会主要领导的行政待遇,增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控制编制和机构总量的前提下,赋予开发区管委会设立内部机构的自主权和中层及以下管理干部的任免、使用权,开发区自行提拔任用的中层干部和向社会招聘的管理人员报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备案。
(二)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给予开发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权力。省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把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实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特殊的管理权限,给予重点扶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赋予开发区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省外经贸厅制定标准,设立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协调有关部门,对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需要上报的文件直接报省直有关部门审批或转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建议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督察《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8号)的贯彻落实情况,解决开发区职能权限不到位的问题。加快《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尽早颁布实施,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赋予经济执法权。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给予开发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一是对科学示范园区进行政策扶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都具备了自我扩张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不需要政府财政的资助,而且还能给当地做出贡献,达到了设立开发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为使开发区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建议由省外经贸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人事厅等部门,按照《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8号)的规定,对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财政、税收、劳动报酬、融资办法等职能落实方面的情况进行督察,配合当地政府把应当到位的职能赋予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体系和管委会主任奖励基金制度,管委会自行制定工资标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建立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和其他各种金融资本进入开发区,增强开发区发展后劲。二是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西部开发区尤其是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还处在建设初期的创业阶段,自我膨胀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政府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给予帮助和支持。2006年,省财政安排4000万元,对西部开发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贷款贴息,放大贷款金额23.6亿元,取得了明显效果。建议省政府将这有效办法再延长5年。各开发区所在市、县也参照省里的做法,提出扶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三是建立开发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8号)的规定,开发区内的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目前,开发区是建设用地使用量最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好的区域之一,建议按照国家对建设用地开发使用管理的新规定,省政府对开发区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上缴省里的部分,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土地开发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外经贸厅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各开发区所在地政府对地方留成部分,也相应制定实施措施和具体办法。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三篇:基层三会一课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基层三会一课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X月份,县委组织部对乡镇第一季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并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支部会议记录、走访农村党员等方式,重点对X个村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制度落实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来,各乡镇党委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抓督查促规范,抓考核促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三会一课”活动逐步规范。
X个村中,X个村结合冬春季培训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开展了总结支部工作、发展党员、民主测评等活动;X个村每月支委会议均在X次以上,X个村支委会议对进一步抓好特色党小组活动作出了安排。除X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记录合记外,其余都记在党支部会议记录薄上。二是普遍实行列席制。
党委副书记、组织干事或包村干部每季度预约参加支部“三会一课”活动,既指导工作,又督查落实,使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得以落实。在调查的X个村中,乡镇干部参加了X个村支部的党员大会和上党课活动。座谈中,党委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普遍反映,在目前情况下,列席制是推动“三会一课”活动按期开展最有效的措施。三是强化对“三会一课”的考核。
X个乡镇在冬春季培训期间,开展了“三会一课”知识培训。X个乡镇在与支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时,加大了对“三会一课”活动的考核分值,对会议的内容、数量、记录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做到平时有督查,年终有考核,并将其作为支部晋位升级的重要依据。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支委会议主题不突出。从参会人员来看,支委会经常性地扩大到全体村干部,以村“两委”会代替支委会。从会议内容来看,大多是讨论村级行政事务,很少集中研究支部工作。从会议过程来看,缺乏党内民主气氛。支委会研究工作时,常常是采取支部书记拿方案,支部委员表决同意。X%的村支部会议记录过于简略,没有完整的研究讨论记录,X个村存在包村干部代记补记支委会议和党员大会记录现象。二是党课质量不高。
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中,上党课是最薄弱的环节。在调查的X个村支部中,第一季度只有X个村支部上了一次党课。上课形式单调,X%的村支部党课都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没有抓住支部现状和党员需要去备课上课,党员普遍反映支部党课吸引力不强,效果不好。三是党员大会功能弱化。
座谈中党员们反映,党员大会中组织活动主要是学习报刊文件、传达上级精神和发展党员,对晋位升级、“五有五能、五讲五比”、设岗定责、党员评议等支部工作研究讨论得较少,体现不出党员大会的特点。党员大会上对党员带头完成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安全维稳、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安排得较多,党员大会成了任务布置会。X个村第一季度没有召开党员大会。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村党支部对抓好“三会一课”思想认识不够,村支部书记党务知识欠缺,活动内容与党员队伍实际脱节,有些乡镇党委指导督查工作滞后,整顿后进支部措施不力,导致少数村支部长期不开展“三会一课”活动。
三、今后重点需要抓好的工作,一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好列席制。
做到村支部党员大会和上党课活动中乡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干事或包村干部一人必须列席,在会议记录参会人员中注明乡镇参会干部姓名。列席人员围绕会议内容等事项提前要与村支委沟通,做好必要准备工作,保证会议有序进行。二要突破难点均衡开展。“三会一课”中党小组会是个薄弱环节,乡镇党委要指导村党支部至少抓好X个特色党小组活动,让党员活动有榜样有典型,让支部活动有亮点有特色。流动党员较多的村和后进村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是难点,虽然会议难组织、意见难统一,但乡镇党委不能放任不管,要督促每月召开X次支委会,抓住党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为党员大会主要内容,提高会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增强支部凝聚力,推进各村党建工作均衡开展。
三要不断丰富“三会一课”形式内容。村支委会要多研究讨论一些支部建设工作,党员大会不要只开成精神传达会、工作安排会,要针对支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建议,提高党内民主意识。要紧紧围绕支部当前重点工作和党员所需所求安排会议内容,通过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学习、邀请致富能人传授经验、与联姻结对支部开展活动、到田间地头观摩学习等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增强“三会一课”吸引力,使“三会一课”活动形式更活,内容更多,质量更高。
四要加大指导督查力度。乡镇党委要制定一个制度,定期指导检查支部“三会一课”活动开展情况,检查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和党课是不是按期召开,检查会议记录是否规范、真实、完整,检查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是否一一落实,并将其计入支部年终考核,做为评选先进党支部的重要依据。县委组织部包片组工干部每年参加X~X个支部“三会一课”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三会一课”活动质量。
第四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X年以来,县创卫办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对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进行了“深调研”。“深调研”通过对我县X年以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的措施、成效进行了调研,对当前影响工作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意见建议。现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同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X省县级文明城市的工作部署。几年来,县创卫办按照紧密结合、“双创”联动,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培育卫生健康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X年X月中旬,国家卫生县城技术评估组对我县创“国卫”工作进行了技术评估,一致认为我县创建工作组织得力,成效显著,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过X-X年的国家卫生县城考评程序(市级审核—省级暗访和调研—国家级技术评估阶段—不定期暗访检查—命名),我县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预计X年X月份将可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二、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县委、县政府把创建卫生县城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一是压实工作责任。为保证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县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卫计、住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X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卫生的县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设置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组、市政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整治组、农贸市场改造整治组、宣传及资料专责组、督查工作组等X个专责小组,分别由X个县领导任组长,对照“创卫”标准,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对创建工作予以保障;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创卫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健全爱卫工作机构。
县爱卫会组织协调各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和中小学校建立健全了爱卫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兼职人员,有效保障了日常爱卫、健教等工作,认真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三是加大投入,落实创建经费。
各有关部门单位和X街道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创建工作提供物质、资金保障。资金筹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采取“几个一点”[即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扶持一点、挂点单位帮扶一点、镇(街道)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属地单位解决一点、个体商户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报批手续。四是实施网格精细管理。
为更好地调动各机关单位和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创卫工作,将县城划分为X个片区共X个创卫网格,建立县领导挂点片区、县直单位挂点网格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目标“五包”制(包环境卫生、包“六乱”整治、包宣传氛围营造、包创文创卫知识宣传普及、包卫生基础设施“小修小补”),形成网格化推进工作格局。(二)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全民参与创建。
在创建卫生县城的各个阶段中,我们始终注重立足群众角度,加强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争做创卫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致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一是突出特色宣传。组织开展“六乱”整治大家谈、食品安全大家谈等创文创卫社区论坛;运用本地历史人物美德故事,分别在城区登云中路和X公园建设“X历史文化长廊”、“X园”等主题宣传阵地,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卫生新风;依托社区、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等载体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广大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二是大力营造创卫宣传氛围。在城区出入口、主干道、广场公园及人流密集地设置大型公益广告,在机关单位、社区公园、背街小巷、商场超市、公交站点、景区景点等场所高密度设置和利用LED电子屏滚动播放“讲文明树新风”等创卫公益广告和健康教育宣传栏;依托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创卫宣传。(三)规范城市管理,致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X亿多元资金用于市政道路和排污排水设施建设,使县城道路硬底化率达X%,下水道密封覆盖率达X%,绿化率达X%,实现了路面硬化、街道亮化、环境绿化、卫生净化。二是持续开展“六乱”专项整治。强化综合执法,县交通、交警、城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大力开展“六乱”整治专项行动,引导流动摊档入室定点经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整治城区内“牛皮癣”,城区面貌整洁有序。三是健全城区环卫保洁机制。先后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X座,垃圾中转站X座,购置密封式环卫运输车辆X辆,并由专业公司进行城区环卫保洁,实行“重点路段X小时保洁、内街小巷X小时保洁”的工作机制;对城区X个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并坚持实行每天一大扫、每星期一清洗、持续流动保洁的工作机制,不断改善市场和周边环境卫生状况。四是狠抓行业管理,综合开展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县职能部门严格按行业管理规范强化了对市场、餐饮、发廊、旅业、自来水厂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对无证无照经营、卫生条件不合格、卫生质量不达标的,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坚决予以取缔;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不断提升人居生态环境。(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提升创文创卫成果通过国家卫生县城技术评估后,为进一步巩固我县开展创文创卫所取得的成果,县委、县政府又制定了《X县关于巩固创文创卫工作成效建立常态化机制的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创文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使到创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城区各网格单位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三个一”有关要求,每月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城管、交警、交通、食药监、旅游、市场监管、物业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抓好城市综合管理及所管行业卫生秩序管理工作;县广播电视台、县新闻中心加强巩文巩卫宣传报道,强化“巡城马”电视栏目,加大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六乱”现象不文明行为曝光力度;各窗口服务单位、团县委、各镇(街道)也要对照职能,做好文明卫生整治工作。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创文办、创卫办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巩文巩卫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对巩文巩卫工作不落实、“六乱”和环境卫生反弹现象明显、逾期不整改的,按《关于印发
(五)协调联动,强化督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从我县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历程看,要想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各单位、各部门就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服从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做到在利益面前讲风格、顾大局,面对责任不推诿、不扯皮。各单位之间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特别是职能关联度高、工作衔接紧密的单位,要相互加强沟通与衔接,减少工作阻力,增强工作合力。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我们在创建过程中,采取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明查与暗查、职能部门监督、人大政协监督与社会评议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各项创建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考核,形成了检查无处不在、监督无时不有的督查工作格局,做到督查不设禁区、不留死角、没有盲区。对督查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经验,进行了大力弘扬,并给予表彰;对创建工作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失职、严重影响创建整体效果的单位给予了批评教育、电视曝光,对影响“双创”工作大局的单位和个人,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效能监察和问责。
三、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对照国家卫生县城标准要求和技术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县创卫办组织了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对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一)行业管理方面。
一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行业经营单位动态变化大,容易出现“反弹”现象;二是部分消费者卫生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对卫生状况要求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管机制;三是县自来水厂水质检测部分指标检测能力薄弱;四是县城生活污水和医疗单位医疗废水处理标准较低、工艺落后;五是部分企业“三废”排放存在超标现象。(二)市政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卫生方面。
一是城区部分道路还没有硬底化。如城区出入口人行道、X南路部分巷道、X西街侧边路面、X路的水泥厂宿舍小区、解放北路的教育用品厂宿舍等;二是部分建筑工地管理不到位。如围蔽、生活区环境卫生、除四害等工作还没有真正达到标准;三是城区部分区域排污排水设施还存在若干问题,雨天存在严重积水现象;四是城区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若干内巷建筑余泥清理不及时;五是个别群众素质较低,公厕人为损坏现象屡禁不止,果皮箱、垃圾桶被破坏和随意搬动现象时有发生。六是“六乱”现象有所反弹,部分街道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和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占道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突出。(三)经费保障方面。
一是城市管理日常工作经费不足。“六乱”整治工作组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投入,资金十分紧张;二是垃圾保洁运输效率不高的问题,提高运力需投入资金购买车辆及增加保洁人员;三是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及渗滤液处理费用大幅度增加,运营成本上升,经费紧张。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要严格按照上级爱卫部门要求,并结合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之机,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县城抽检暗访等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市政卫生基础设施,修复坏烂的道路及排污排水设施,加强闲置地、待建地管理;二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及医疗单位行业管理工作;三是完善城区垃圾收运系统、妥善解决市民关心、投诉的城市管理工作问题;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做好水源地保护、重点企业“三度”排放监管、生活污水及医疗废水处理等工作;五是密切加强与上级爱卫部门沟通,做好迎抽检准备工作;六是调整完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机构,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七是抓好“六乱”动态整治,重点是抓市场及周边城区出入口,各重要公共场所的秩序,清理“牛皮癣”;八是继续聘请专业公司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抓好重要公共场所除“四害”工作;九是按创文创卫网格分工要求,督促各网格单位清理内街小巷卫生死角;十是加强创文创卫宣传,提升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创“国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县创卫办将对照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对我县创“国卫”工作进行自我测评,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提升工作方案,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了解上级爱卫部门抽检暗访反馈情况,及时做好问题应对工作;归纳总结创“国卫”工作经验、教训,完善各类佐证材料(如总结、汇报、创建对比图片收集等),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工作任务,为有利于工作,经县创卫办与主要职能单位探讨,特提出如下意见建议:(一)持续巩固“六乱”整治成果。
坚持整治力度不松懈,促进整治工作常态化;扩大城区保洁外包服务范围至内街小巷、居民区,及时清理卫生死角;完善城区垃圾收运系统,实行定时定点上门收运垃圾,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和社会的舆论监督,如公示保洁员的保洁范围和电话,并成立义务监督员队伍,监督地段保洁效果。(二)继续加大投入。
尽可能将城区出入口、内街小巷、居民区、排污排水及道路建设纳入市政工程项目统一安排施工。同时,建立市政基础设施修缮维护机制,及时修复破损、缺失的市政基础设施。如下水道、人行道、公园、公厕等设施;加大城市管理经费投入(增加人员及设备),建立城市管理协管员队伍,加强节假日、下班时间和夜间的城市规范化管理,实行全天候的监督管理。(三)加强督导。
督促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各类公共场所加强日常监管工作,要突出重点、严格管理,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针对目前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由牵头单位制定方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整治成果,曝光典型案例,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继续加强大气、水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环境监管,严查环保违法行为。第五篇:2020年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2020年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在去年X月下旬深入X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X月X日至X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X带队组成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X等企业调研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国资委和我市X户(集团)公司负责人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X年开始,先后历经了三轮大的改革。前两次改革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进行到底。X年X月,启动了第三轮改革。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X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X户。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X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果断决策,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企指导”的办法,一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一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
按照“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X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二步对X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推动实现裂变扩张、做强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
(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重大进展。我市涉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X家,其中国企办教育X所、医疗机构X家、社区机构X家、市政设施X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X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销方式完成剥离任务。“三供一业”涉及X个小区、供水改造X户、供电改造X户、供热改造X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X份,签订率X%;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X项、招标X项;已完成X个小区X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X个小区X户供电改造,完成X个小区
X户供热改造,使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二)“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通过关闭清算、兼并整合方式,圆满完成X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X人,解决X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X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X名参改人员实现统一托管,X名遗属得到认定,X名退休职工领到了统筹外费用,为X名内退及“X”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制企业资产实现集中统一运营,X.X亩土地、X.X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委托X城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X钢厂、第二毛纺织厂、石油机械厂X.X
亩土地移交市土地收储中心,有效解决了僵尸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公司制改革重组整合深入推进。一是吃清了底子,实现了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制定出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方案》等X个配套政策,明确了国资委、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义务,由市国资委统一监管有经营能力的X户市属国有企业,解决了企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问题。建立企业财务快报制度,按月收集、审核、汇总、分析企业运营情况,对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对X户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除南泥湾农场外,X户企业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审计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做到了改制重组心中有数。
二是明晰了政策,使改革工作有章可循。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方案》《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总体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国企改革“X+X”政策体系,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是理清了思路,重组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资本集团化、经营集约化、主业归核化要求,今年提出将X户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为X户(集团)公司方案,除X户主业单一的企业单独保留外,剩余X户重组整合为X户(集团)公司。目前,X户单独保留企业已完成主营业务及内设机构调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新公司已挂牌运营。X户重组(集团)公司中已有X户集团企业完成了业务划转、人员归并、财务并表、公司章程制定、内设机构调整等重组整合工作。另外X户制定了公司章程,正在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业务划转、财务并表等工作,其内部的X个二级子企业公司制改革任务已按章程规定全部完成。企业党组织由原X个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X个党委、X个总支、X个党支部、X多名党员转隶由市国资委党委统一管理。改制企业X市煤炭出口公司产权整体转让、X市环保公司固定资产公开拍卖及X汽车工业总公司、X石油机械厂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出让项目已在西部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转让。
二、存在问题。(一)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还本付息和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压力增大。截至X月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X.X亿元,负债总额X.X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X.X%,接近X%的警戒线,累计对外担保余额X.X亿元。X城投集团负债率X.X%,今年要还本付息X亿元;市保障房建设公司负债率X.X%;新区投资发展集团、高新发展集团及南泥湾农场集团下属X户企业负债总额X.X亿元,总体资产负债率X.X%,同比增加X.X%。市水务环保集团每年仅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项目就要还本付息X亿多元,企业负债率过高给重组整合后的经营发展带来了风险和困难。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配备尚未到位。目前,企业重组只是形式上将X户企业整合成X户(集团)公司,并明确为承担有限责任,业务整合、资产并表、人员分流还没有进行,还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起新型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由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有效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资薪酬等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整合后的X户(集团)公司中X户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全部空缺,X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重组后的整合工作没有管理层牵头抓总,直接影响着重组整合后续工作推进。
(三)企业人才短缺,经营效益差。现有企业多数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员结构不优,人才流动性差,管理人才、经营性人才严重短缺。普遍存在紧缺的人才招不来,重要的人才用不好,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现象,企业家仍然是稀缺的市场资源。市属国有企业主业不精不强,创新能力偏低,大多属于传统行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小,企业运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弱,缺乏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截至X月底,X户市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X.X亿元,同比减少X.X亿元,降低X.X%;成本费用总额X.X亿元,同比增加X.X亿元,增长X.X%;盈利企业仅为X户,占X.X%,实现利润X.X亿元。其中X能化集团“一家独大”,实现利润X亿元,占X.X%;亏损企业X户,占X.X%,累积亏损X.X亿元;X户盈亏持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未实现市属国有企业全覆盖,X年、X年、X年上缴财政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别仅为X万元、X万元、X万元。
(四)企业资产的实物边界与价值边界、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不清晰。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过去的许多项目融资都是通过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完成举债,由企业还本付息。而国有企业为了能多贷到款,按照出资人要求,采取资产并表形式,将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统一并表到有融资平台的企业,以壮大其账面实力,提高融资能力。比如X城投集团,X年并表后资产X亿元,跻身全国城投百强第X位,实际自身资产只有X亿元;负债中并表占X.X%,不并表占X%;累计融资X.X亿元,X%的贷款是为政府项目融资,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另外,该集团公司还垫资为政府代建了凤凰广场、南门广场等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财政资金未到位,而且项目受验收、审计及土地手续复杂等因素影响,至今也难以计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导致财务成本增加。资产并表融资造成企业资产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不清、企业负债与政府负债边界不清,严重影响了被并表企业自身的融资发展。一些企业自身被并表、名下有贷款,这次又要求被整合,这给重组整合明晰产权带来了阻滞和麻烦。在去平台化的大背景下,导致一些企业发展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融资,既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潜在资金风险,也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三、几点建议。(一)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加快企业管理层配备和重组整合。尽快研究设立企业集团党委,抓紧配齐重组企业管理层,确保重组后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改革方向不走偏。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加快企业重组整合,严把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节奏,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划转、人员归并、业务调整等基础工作,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内部布局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发展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厘清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强化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依法规范资本运作,明晰产权,积极稳妥化解以企业债务形式形成的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解决融资平台政企不分、责权不清问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切实提高对企业债务风险的重视程度,正确处理好举债与发展、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全面摸清债务底数,按照企业债务性质分类研究化解。抓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积极推广市场化债转股和永续债等模式,强化PPP项目管理,控制债务规模,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防风险能力。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与企业运行相适应的企业法人治理体系,深化企业内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切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防止企业人才流失。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培养一批擅长经营、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家。
(四)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坚持和完善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扎实做好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加强国有资本收益收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认真抓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严把国有资产评估、转让处置关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集中资源做精做强主业,推进企业“瘦身健体”,着力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强化企业成本管控,确保企业经营收入增速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和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鼓励条件成熟的集团下属二级企业以股权投资、资产收购、债务重组、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推进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对目标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和并购重组,鼓励集团整体改制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分板块上市。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