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

时间:2019-05-12 18:4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

第一篇: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与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4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47.3:36.5。

———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232.3亿元,增长2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2亿元,增长36.3%。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100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24%。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分别增长10.5%、1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2.9亿元,比年初增加5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

一年来,我们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力保增长促进转型,经济发展实现逆势上扬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定跨越信心,力保强劲增势,千方百计扩大投入、稳定生产、促进消费,推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保增长措施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政策,出台稳定工业生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贸稳定系列工作措施。加大项目争取力度,166个项目列入国家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争取中央和省资金10.2亿元。全年争取各类扶持资金42.9亿元。185项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工业投资628亿元,增长25.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16.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8%。推动消费扩量升级,形成一批消费亮点。全市新增汽车销售2.8万辆,完成商品房销售51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9.1%、130.6%。家电下乡呈现旺势。加大金融支持发展力度,新增各项贷款214亿元,是上年的2.2倍。落实出口退税9.3亿元,增长32.9%。

先进制造业加快成长。坚持调结构与保增长并重,编制实施船舶工业、装备制造等9项产业振兴规划,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中材高新硅材料等6个重大产业项目和新能源装备、创新药物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恒瑞医药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复连众3兆瓦海上风电叶片下线,42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4.5万平方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亿元,增长48.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推进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市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汤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太阳雨热水器获省出口名牌称号。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16项污染减排项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1.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4.2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和省内最大设施渔业基地、鲜切花基地。灌云县、灌南县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蒿和纯白金针菇生产基地。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等政策性补助资金4亿元,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粮食总产334.5万吨,连续七年丰产丰收。完成绿化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5%。新增农业利用外资项目20个,农产品出口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继续加强,申报无公害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东海老淮猪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港口运输在亿吨大港的新起点上增开航线12条、“五定”班列4趟,实现吞吐量1.14亿吨、集装箱运量303万标箱。科技创意产业园等2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金海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全市新发展物流企业310家。实施民航机场国际候机厅改扩建工程,客运量突破30万人次。旅游业实现新发展,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新增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境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12%。第三代移动通讯服务全面开通。商贸流通业加快提升,家乐福、沃尔玛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港城,中翔钢材等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投入运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

二、坚持抢抓机遇谋划发展,新一轮沿海开发迅速展开

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港城发展跃上国家战略平台,我们积极放大政策效应,组织动员全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规划实施。

规划对接落实工作有效开展。建立沿海开发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贯彻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保税港区等重大政策争取,强化沿海开发新优势宣传推介,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招商,迅速形成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劲声势。徐圩港区、赣榆港区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乘势启动。石化产业基地、大型商品粮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田湾核电5、6号机组获准开展前期工作,华电灌云风力发电、华东物料城、华磁电器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国电联合动力、万吨碳纤维一期工程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港口30万吨级航道获准立项,先导试挖工程顺利启动,30万吨原油码头签订合作协议,30万吨矿石码头具备水水中转条件,庙三突堤集装箱泊位实现临时靠泊。主体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南疏港道路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东疏港高速公路、内河港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北疏港通道。徐连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运营。连临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基本完成,242省道路基贯通,310国道宋跳至大酒壶段建成通车。盐灌船闸通航,盐河航道整治开工。通榆河北延、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推进,500千伏伊芦变扩建、220千伏龙河、墅港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

沿海生产力布局优化拓展。强势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编制完成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产业启动区和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26省道北延段和区内徐新路、港前路、徐圩大道等7条道路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申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获得银行授信300亿元。同步开展产业项目招商,签订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协议7项。连云港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灌河船舶工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两翼临港产业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三、坚持扩大开放创业创新,跨越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立足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全民创业,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引领,制定实施转变发展方式等9个文件,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筹建徐圩新区和科教创业园区管委会,顺利完成板浦镇、宁海乡区划调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社区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新海连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港口股份获准发债6.5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采取降低出资注册门槛、扶持创业载体、成立县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全民创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130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30亿元。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实施“春风进万家创业助贷工程”。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

开放型经济发展逆势奋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展与海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在境内外密集举办投资说明会,利用“台湾江苏周”等各类经贸平台,广泛集聚外来资源,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3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0亿元。扶持外贸企业发展,调整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完成出口19.5亿美元。创新外派劳务市场管理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新增境外注册商标企业6家。实施园区开发提升计划,出口加工区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二期建设通过海关验收,省级以上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1.3%,占全市比重68.6%。连云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较上年上升1位。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互动合作发展,与上海、郑州、西安等重要城市建立战略合作机制,连云港—深圳新型产业园签约。提升南北挂钩协作水平,连云港开发区江宁工业园、灌云开发区被批准为省南北挂钩共建园区。

四、坚持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围绕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目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新格局。

特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编制完成城乡统筹、城市生态系统等专项规划20项。连云新城抛填形成陆域10平方公里,起步区胜利湖、海州湾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主体完工。科教创业园区、孔望山等片区开发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3.2%。城镇发展体系不断完善,赣榆城区加快向沿海拓展,东海、灌云、灌南县城规模扩大,新增市级城市化示范镇4个,燕尾港海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温泉镇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小城镇。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东部城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棠路立交、铁路连云港东站等重点工程竣工使用,新东方供水加压站主体工程竣工。新海城区开工建设苏宁广场等重点项目,完成旧城拆迁改造63.5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城市道路18条,城市路网加快完善。发行城市公交IC卡,增开和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整治刷新城市绿化景观,青年公园开园,孔望山生态园、东盐河景观带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开工建设北固山森林公园和海滨公园改造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新增自来水干线管道3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用户9000户,完成人防工程13.6万平方米。数字化城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垃圾焚烧热电厂基本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9.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3%,公众环境满意率85.6%,提高1个百分点,25项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考核标准。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完成15个乡镇总体规划、39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编,建设康居示范村30个,开展19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完成182条河道疏浚,新改建排灌站174座,改造中低产田15.7万亩,复垦新增耕地近2万亩。建成农村公路520公里、桥梁130座,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3%,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2%。新改建村卫生室350个,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完成改厕3万座。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4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1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5万亩,增加集体收入过20万元村73个。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乡级“农家店”覆盖面达100%。

五、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强化和谐社会基础。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连兴办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高新技术研究院,引进南京工业大学筹建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大学成立东海机械汽配研究院,与河海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和东南大学合作组建省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能源动力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标志着我市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上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6项。省硅产品检测中心、高性能纤维产品检测中心成功落户。全市专利申请量1500件、授权350件。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资助贫困生8600万元,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开工建设东部城区四星级高中、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连云港开发区三星级高中建成招生,苍梧小学主体封顶。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94.4%,小学、初中入学率基本100%,高中段毛入学率95.1%。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创建省三星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示范专业9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连云港师专、工贸高职校迁入新址。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一院综合楼主体封顶,建成新传染病医院。启动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率87%,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疾病防控、卫生监督能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甲型流感疫情防控,为重点人群免费接种疫苗12.5万份,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强化,人口自然增长率6.9‰,计划生育率9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播影视文化城、东部城区文化创业中心,在苏北率先实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东海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灌南县成功举办国际魔术交流活动。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电视入户率72%。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灌云县等8家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我市籍运动员获得十一届全运会2金、4银、2铜的好成绩。母婴安康工程、妇女活动中心等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开工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美术馆建成使用,完成海清寺一期工程。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经济普查。档案、外事、侨务、对台工作、防震减灾、红十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和光彩事业、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参加“奋进的江苏”大型成就展,举办“放歌港城”歌咏比赛、文化博览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500余场。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对口援助四川什地镇灾后重建完成投资1.8亿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57个社区和街道受到国家表彰。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创建,灌南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推进基层信访基础达标工程,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成立市区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车”被盗“断流”和酒后驾车专项整治行动,道路交通事故下降5.5%。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连续五年获省考核优秀。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药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督率100%,零售企业远程监控率95%。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神盾2009”国家核应急演习圆满完成。

六、坚持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注重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为民,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制定稳定就业和促进创业工作实施意见,落实财税缓征等政策措施,积极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系列就业促进活动,投资1.4亿元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多渠道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4.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为2.5万名就业困难对象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市区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3.7%。提高1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每月增加128元,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增参保人员11.4万人。开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组织20万城镇医保参保人员免费健康检查,积极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增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增加城乡低保9313人,发放低保金1.5亿元。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70%,提高4.3个百分点。

发展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加快推进蔷薇河沿线排污截流整治,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竣工大圣湖应急供水工程,启动市区自来水水质深度处理项目,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60万人改水任务,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竣工经济适用房22万平方米,建设限价房408套、廉租房88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95户,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发放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18亿元。加大便民工程建设力度,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5万平方米,新装小街巷路灯1000盏。加强扶弱助残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帮助农村12.5万贫困人口脱贫。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建立了行政决策专家咨询、重大决策公示等制度,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削减行政权力603项,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行政审批网上平台,停止和减免征收行政事业性、服务性收费71项。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议案,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35件、政协委员提案421件。综合运用信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种方式,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推行行政问责制,加强廉政建设,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水平有效提高。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上,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力克时艰,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完成了保增长促跨越年度任务,巩固发展了加速崛起的良好态势。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不仅在经历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中收获了丰硕发展成果,而且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中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积累了在创新思路中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为连云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在连部省单位、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经济实力还不强,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压力加大。二是重大项目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发展制约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大力破解。三是中心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还不强,城市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四是民生事业满足群众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同时,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形势与任务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对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为我们在更高平台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连云港发展正处于加快跨越的关键阶段,中央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赋予我市重要使命,全市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多年积累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长期集聚的发展潜能蓄势迸发,为我们实现进位争先、崛起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连云港发展正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支持,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国家部委支持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陆续制订,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沿海开发若干政策意见,为我们会战沿海、昂起龙头提供了良好条件。尽管当前还面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运行新老矛盾交织的复杂环境,面临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艰难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书写后发先至的时代新篇章!

根据省市实施沿海开发规划总体部署,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我市立足国家战略平台,推进落实沿海开发规划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速的关键三年。我们将坚持“以港口为龙头带动、产业为主攻方向、城市为有力依托、基础设施为坚实支撑、城乡统筹为战略取向”的基本策略,持续兴起沿海开发热潮,加快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服务大腹地、实现大发展。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力争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力争4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连云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20强。四县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港口发展实现跨越提升。加快建设“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设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实施灌河口航道口门整治工程;建设30万吨原油码头、大堤作业区集装箱泊位及赣榆、灌河港区一批万吨级泊位。完善集疏运体系,建成东疏港、北疏港高速公路和通榆河疏港航道,建设盐河、灌河等内河航道,建成连盐铁路,力争空港成为一类开放口岸。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快腹地“无水港”建设,建成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争取设立保税港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集装箱600万标箱。基本建成集装箱干线大港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功能显著增强。

产业培育实现跨越提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振兴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国沿海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千亿产业板块,争取大型石化、清洁能源、新型钢铁等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50%。着力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商务、金融、信息和旅游中心,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支撑跨越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城市建设实现跨越提升。按照“一心三极”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东部城区北拓南延、新海城区互连东进、赣榆城区向中心城区汇聚。实施重点片区提升工程,快速推进连云新城开发,起步区初具规模,基本建成科教创业园区和孔望山片区,加快建设徐圩新区、赣榆海滨新区,推进实施东海西双湖、灌云燕尾港、灌南灌河口半岛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20万人,城市化率达50%,四县县城人口均达20万人以上。强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园林城、卫生城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初步构建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转型升级实现跨越提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4:36。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水平,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

和谐构建实现跨越提升。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000元,力争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力争9000元,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保尽保。基本实现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住房。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谐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

2010年是全面推进落实沿海开发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高扬创新大旗、推动全面跨越”年度工作主题,把大力推进沿海开发作为首要任务,把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作为决胜目标,加快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改善民生,保障和谐稳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亿美元,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这些指标是根据上级精神和我市实际情况确定的,统筹考虑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我们将确保实现,力争完成得更好。

工作与措施

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奋力在沿海开发上重点突破,在创新发展上大力推进,在转型升级上积极作为,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提升,在要素集聚上广泛吸纳,在服务型政府塑造上着力强化,为打造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奠定坚实基础。政府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搏取良好开局,重抓以项目推进为主线的沿海开发建设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沿海开发新局面。坚持把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推进沿海开发的有效抓手,快速推进港口30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展30万吨原油码头前期工作,30万吨矿石码头、庙三突堤5个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建设氧化铝、液体散货泊位,加快旗台防波堤、大堤作业区和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设,推进实施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灌河口航道口门整治和码头泊位工程。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建成东疏港道路,竣工疏港航道和内河港一期工程,推进北疏港通道和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煤炭、矿石等中转配送基地,扩大港口与陆桥沿线、内陆腹地的“区港联动”。扎实推进连盐铁路建设,争取连宁铁路开工,完成机场国际候机厅扩建和区域性大型机场选址,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实施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连云新城挡潮闸等水利项目,完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推进220千伏临海、灌河等输变电工程。

重抓徐圩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沿海开发新平台。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开发,按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的要求,整合徐圩新区发展资源,加快云湖核心区、产业启动区和产业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配套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城区连接的快速通道。建立共建共用机制,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快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集聚,积极承接临港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

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展现沿海开发新成效。开工建设新海发电公司超超临界机组,加快推进华电风力发电、田湾核电5、6号机组扩建工程,启动实施连云港碱厂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确保新海石化二期、杰孚特重工、离子膜氯碱等50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跟踪落实6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和31个重大签约项目,积极推进日本生态产业园、高新化纤产业园、盐化工等重大项目。加快完善连云港开发区“五园五中心”、板桥盐化工集中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和柘汪、燕尾等临港产业园区承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

强化政策对接事项争取,增强沿海开发新动力。扎实推进

“六六六”工程,重点突破十大争取推进事项。认真对接省沿海开发实施意见和分类规划,制订实施综合交通、工业布局等13项具体行动方案。确保石油储备、大型石化基地、新型钢铁、徐连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保税港区争取工作。加大配套政策争取力度,积极推动国家部委和省有关方面,细化完善沿海开发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更大支持。

二、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以质量效益为内涵的经济建设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突出新型主导产业培育,以临港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点项目,坚持高端切入,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总量扩张与转型调整互动并进。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750亿元,确保康缘药业中药注射剂、晶海洋半导体等100个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突出特色产业板块打造,实施千亿产业培植计划,加快推进恒瑞豪森新医药产业园、正大天晴新区制剂、博宇船用设备、碳纤维二期、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均突破150亿元,完成装备制造业产值300亿元。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提升功能、打造特色,重点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3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建设,新建一批“无水港”,增开五定班列,增辟内外贸航线,启动建设航运交易市场,完成港口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运量360万标箱。空港具备开放条件,开通境外包机航线,民航客运量超过35万人次。加快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引办、承接大型商务会展活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产业,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来连开办分支机构,积极筹建地方性银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花果山旅游区开发,争取启动大型主题游乐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年票制度,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加快推进华东物料城、义乌小商品城等重点商贸项目,做大区域性专业市场,扩大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今年公共财政支持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市财政安排科技进步和创新投入突破1亿元,增长74.5%。加快实施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三项工程,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30亿元。加快打造创新平台,中科院能源动力研发中心形成研发能力,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投入运行,扎实推进硅产品、高性能纤维和风力叶片3个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个,培育农业科技园区10个,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3万平方米。促进产学研联合,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市专利申请量1600件、授权量400件。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培养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争创省以上名牌10个。促进企业标准化建设,采用国际标准15项。

推动资源环境持续发展。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用地。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重点实施2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认真开展建筑节能标准设计试点,建设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达到90%。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和生态种养殖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实施临洪河口等湿地保护,加快建设绿色连云港,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森林覆盖率超过20%。突出抓好水源保护,加强海洋开发管理,保护海洋环境。

三、打造宜居品牌,推进以特大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

建设特大城市,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沿海拓展、组团开发、滚动推进,加快构筑特大城市框架。完成城乡建设投入190亿元,城市化率超过4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连云新城加快推进陆域形成工程,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东哨西墅片区展现新形象。加快科教创业园区、孔望山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启动猴嘴片区改造。完善城市外部交通,建成连临高速,加快204、226、242等国省道建设,推进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新建改建凌州东路等城市道路46条,建成花果山大道猴嘴立交,完善连接各城区的快速交通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四县县城向中等城市发展,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加强重点中心镇、临海城镇、特色城镇建设,着力构建沿海沿东陇海线城镇发展轴,形成交通便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城镇体系。

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建设品味。突出山海特色,凝结文化气质,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生态人文景观。大力推进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建设,建成使用金海国际商务大厦、金港湾商务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精心打造城市亮点,改造刷新海棠路、大港路、海连路沿线环境,实施新海城区出入口等一批节点区域整治工程,建设猴嘴文化公园,启动玉带河景观带综合整治。积极培育城市核心商圈,推进苏宁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陇海步行街、万润商业街、盐河南路餐饮街、墟沟海鲜街等特色街区品位。改善城市窗口形象,完成新浦客运总站扩建,改造苏欣、捷安等汽车客运站。大力推进南极北路、锦屏棚户区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完善配套功能,塑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大新一轮“四城同创”推进力度,加快提升城市对人口、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开工建设南城、板桥污水处理厂,续建6座污水提升泵站,新增城市污水管网15公里。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改建自来水管道2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000户、集中供热30万平方米。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实施一批城建惠民项目,深化社区街巷改造。推进城市立体绿化,新增绿地2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开通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市民10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居住适宜度。

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以富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突出生态、高效、外向发展方向,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高效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工程,重点培育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高效渔业10万亩、工厂化养殖10万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增强龙头带动能力,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20家龙头企业,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实施出口振兴计划,农产品出口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编制城郊农业发展规划,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创新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完成185条河道疏浚和1700个河塘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42万人改水任务。加快农业资源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30个康居示范村,实施80个市级村庄整治工程,新建一批户用沼气池、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成农村沼气站10个。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巩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成果。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大力推进家电、农机下乡,“农家店”村级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新增合作社100家以上,增加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金融单位在乡村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贷款组织和村镇银行建设,建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培育农民创业主体,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2000人,培训农民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

五、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以开拓创新为取向的机制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科学发展评价和推进沿海开发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导向性。扎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市级医疗集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争取成为省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鼓励金融保险和证券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再融资。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百亿工程,开展集成式社会化服务,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建设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个体工商户3万户。

加快开发开放,汇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载体功能建设,推动开发区建设从基础开发向完善生产服务配套转变,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启动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封关运作,新增省级特色园区、南北共建园区2家。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政策推介型招商向产业营销型招商转变,举办“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国际论坛,突出抓好67个投资3000万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年度重大招商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服务,加大对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增长企业的跟踪指导,继续抓好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外贸出口增长10%,国际服务贸易增长20%。

六、推动和谐发展,致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富民惠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向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扩面覆盖,按照人均增长10%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开通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畅通新老农保转换和城乡养老保险转移通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普通住房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73套,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加快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落实尊老金补助和老人优待政策,改善五保老人生活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4%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就读比例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口计划生育城乡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筹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体质,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群保持在50%以上,力争在十七届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今年将重点推进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竣工东部城区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苍梧小学,启动科教创业园区中小学建设。市一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加快实施东方医院病房楼工程,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文化城、连云区文化创业中心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跳水游泳馆主体封顶、体育馆投入使用,四县体育中心基本建成。推进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完成市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加快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启动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塑造文明连云港、诚信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形象。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动员,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抓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重视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开发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推动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实行企业安全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和村务民主管理,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访工作代理机制,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加强法治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0.46%以下,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七、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政府建设

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推动力。进一步强化为企业发展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企业创新创业,给企业雪中送炭。注重服务方式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办法。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提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群众来信来访办理服务质量。建立审批事项清理和流程优化动态机制,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努力使连云港成为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狠抓工作落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专家学者和方方面面的意见,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使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创新重大项目领导办公会、难题会办会等机制,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工作汇报制度,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导向,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监察、行政问责。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作风,严格财政预算编制执行,严控出国出访考察和会议、接待、差旅等公务支出,实行一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创新创业和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强化机关软环境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坚决反腐倡廉,努力打造高效务实、为民清廉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已经迎来加速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克难奋进的勇气、创新创造的举措、团结拼搏的作风,满怀激情,开拓进取,为加快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推进全面跨越、后发先至而努力奋斗!

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建设品味。突出山海特色,凝结文化气质,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生态人文景观。大力推进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建设,建成使用金海国际商务大厦、金港湾商务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精心打造城市亮点,改造刷新海棠路、大港路、海连路沿线环境,实施新海城区出入口等一批节点区域整治工程,建设猴嘴文化公园,启动玉带河景观带综合整治。积极培育城市核心商圈,推进苏宁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陇海步行街、万润商业街、盐河南路餐饮街、墟沟海鲜街等特色街区品位。改善城市窗口形象,完成新浦客运总站扩建,改造苏欣、捷安等汽车客运站。大力推进南极北路、锦屏棚户区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完善配套功能,塑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大新一轮“四城同创”推进力度,加快提升城市对人口、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开工建设南城、板桥污水处理厂,续建6座污水提升泵站,新增城市污水管网15公里。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改建自来水管道2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000户、集中供热30万平方米。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实施一批城建惠民项目,深化社区街巷改造。推进城市立体绿化,新增绿地2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开通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市民10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居住适宜度。

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以富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突出生态、高效、外向发展方向,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高效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工程,重点培育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高效渔业10万亩、工厂化养殖10万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增强龙头带动能力,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20家龙头企业,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实施出口振兴计划,农产品出口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编制城郊农业发展规划,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创新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完成185条河道疏浚和1700个河塘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42万人改水任务。加快农业资源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30个康居示范村,实施80个市级村庄整治工程,新建一批户用沼气池、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成农村沼气站10个。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巩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成果。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大力推进家电、农机下乡,“农家店”村级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新增合作社100家以上,增加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金融单位在乡村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贷款组织和村镇银行建设,建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培育农民创业主体,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2000人,培训农民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

五、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以开拓创新为取向的机制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科学发展评价和推进沿海开发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导向性。扎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市级医疗集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争取成为省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鼓励金融保险和证券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再融资。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百亿工程,开展集成式社会化服务,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建设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个体工商户3万户。

加快开发开放,汇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载体功能建设,推动开发区建设从基础开发向完善生产服务配套转变,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启动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封关运作,新增省级特色园区、南北共建园区2家。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政策推介型招商向产业营销型招商转变,举办“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国际论坛,突出抓好67个投资3000万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年度重大招商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服务,加大对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增长企业的跟踪指导,继续抓好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外贸出口增长10%,国际服务贸易增长20%。

六、推动和谐发展,致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富民惠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向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扩面覆盖,按照人均增长10%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开通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畅通新老农保转换和城乡养老保险转移通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普通住房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73套,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加快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落实尊老金补助和老人优待政策,改善五保老人生活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4%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就读比例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口计划生育城乡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筹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体质,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群保持在50%以上,力争在十七届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今年将重点推进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竣工东部城区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苍梧小学,启动科教创业园区中小学建设。市一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加快实施东方医院病房楼工程,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文化城、连云区文化创业中心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跳水游泳馆主体封顶、体育馆投入使用,四县体育中心基本建成。推进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完成市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加快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启动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塑造文明连云港、诚信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形象。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动员,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抓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重视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开发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推动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实行企业安全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和村务民主管理,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访工作代理机制,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加强法治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0.46%以下,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七、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政府建设

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推动力。进一步强化为企业发展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企业创新创业,给企业雪中送炭。注重服务方式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办法。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提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群众来信来访办理服务质量。建立审批事项清理和流程优化动态机制,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努力使连云港成为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狠抓工作落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专家学者和方方面面的意见,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使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创新重大项目领导办公会、难题会办会等机制,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工作汇报制度,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导向,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监察、行政问责。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作风,严格财政预算编制执行,严控出国出访考察和会议、接待、差旅等公务支出,实行一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创新创业和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强化机关软环境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坚决反腐倡廉,努力打造高效务实、为民清廉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已经迎来加速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克难奋进的勇气、创新创造的举措、团结拼搏的作风,满怀激情,开拓进取,为加快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推进全面跨越、后发先至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与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4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47.3:36.5。

———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232.3亿元,增长2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2亿元,增长36.3%。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100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24%。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分别增长10.5%、1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2.9亿元,比年初增加5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

一年来,我们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力保增长促进转型,经济发展实现逆势上扬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定跨越信心,力保强劲增势,千方百计扩大投入、稳定生产、促进消费,推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保增长措施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政策,出台稳定工业生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贸稳定系列工作措施。加大项目争取力度,166个项目列入国家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争取中央和省资金10.2亿元。全年争取各类扶持资金42.9亿元。185项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工业投资628亿元,增长25.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16.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8%。推动消费扩量升级,形成一批消费亮点。全市新增汽车销售2.8万辆,完成商品房销售51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9.1%、130.6%。家电下乡呈现旺势。加大金融支持发展力度,新增各项贷款214亿元,是上年的2.2倍。落实出口退税9.3亿元,增长32.9%。

先进制造业加快成长。坚持调结构与保增长并重,编制实施船舶工业、装备制造等9项产业振兴规划,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中材高新硅材料等6个重大产业项目和新能源装备、创新药物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恒瑞医药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复连众3兆瓦海上风电叶片下线,42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4.5万平方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亿元,增长48.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推进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市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汤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太阳雨热水器获省出口名牌称号。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16项污染减排项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1.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4.2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和省内最大设施渔业基地、鲜切花基地。灌云县、灌南县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蒿和纯白金针菇生产基地。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等政策性补助资金4亿元,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粮食总产334.5万吨,连续七年丰产丰收。完成绿化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5%。新增农业利用外资项目20个,农产品出口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继续加强,申报无公害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东海老淮猪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港口运输在亿吨大港的新起点上增开航线12条、“五定”班列4趟,实现吞吐量1.14亿吨、集装箱运量303万标箱。科技创意产业园等2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金海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全市新发展物流企业310家。实施民航机场国际候机厅改扩建工程,客运量突破30万人次。旅游业实现新发展,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新增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境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12%。第三代移动通讯服务全面开通。商贸流通业加快提升,家乐福、沃尔玛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港城,中翔钢材等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投入运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

二、坚持抢抓机遇谋划发展,新一轮沿海开发迅速展开

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港城发展跃上国家战略平台,我们积极放大政策效应,组织动员全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规划实施。

规划对接落实工作有效开展。建立沿海开发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贯彻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保税港区等重大政策争取,强化沿海开发新优势宣传推介,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招商,迅速形成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劲声势。徐圩港区、赣榆港区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乘势启动。石化产业基地、大型商品粮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田湾核电5、6号机组获准开展前期工作,华电灌云风力发电、华东物料城、华磁电器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国电联合动力、万吨碳纤维一期工程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港口30万吨级航道获准立项,先导试挖工程顺利启动,30万吨原油码头签订合作协议,30万吨矿石码头具备水水中转条件,庙三突堤集装箱泊位实现临时靠泊。主体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南疏港道路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东疏港高速公路、内河港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北疏港通道。徐连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运营。连临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基本完成,242省道路基贯通,310国道宋跳至大酒壶段建成通车。盐灌船闸通航,盐河航道整治开工。通榆河北延、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推进,500千伏伊芦变扩建、220千伏龙河、墅港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

沿海生产力布局优化拓展。强势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编制完成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产业启动区和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26省道北延段和区内徐新路、港前路、徐圩大道等7条道路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申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获得银行授信300亿元。同步开展产业项目招商,签订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协议7项。连云港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灌河船舶工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两翼临港产业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三、坚持扩大开放创业创新,跨越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立足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全民创业,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引领,制定实施转变发展方式等9个文件,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筹建徐圩新区和科教创业园区管委会,顺利完成板浦镇、宁海乡区划调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社区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新海连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港口股份获准发债6.5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采取降低出资注册门槛、扶持创业载体、成立县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全民创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130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30亿元。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实施“春风进万家创业助贷工程”。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

开放型经济发展逆势奋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展与海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在境内外密集举办投资说明会,利用“台湾江苏周”等各类经贸平台,广泛集聚外来资源,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3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0亿元。扶持外贸企业发展,调整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完成出口19.5亿美元。创新外派劳务市场管理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新增境外注册商标企业6家。实施园区开发提升计划,出口加工区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二期建设通过海关验收,省级以上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1.3%,占全市比重68.6%。连云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较上年上升1位。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互动合作发展,与上海、郑州、西安等重要城市建立战略合作机制,连云港—深圳新型产业园签约。提升南北挂钩协作水平,连云港开发区江宁工业园、灌云开发区被批准为省南北挂钩共建园区。

四、坚持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围绕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目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新格局。

特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编制完成城乡统筹、城市生态系统等专项规划20项。连云新城抛填形成陆域10平方公里,起步区胜利湖、海州湾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主体完工。科教创业园区、孔望山等片区开发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3.2%。城镇发展体系不断完善,赣榆城区加快向沿海拓展,东海、灌云、灌南县城规模扩大,新增市级城市化示范镇4个,燕尾港海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温泉镇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小城镇。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东部城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棠路立交、铁路连云港东站等重点工程竣工使用,新东方供水加压站主体工程竣工。新海城区开工建设苏宁广场等重点项目,完成旧城拆迁改造63.5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城市道路18条,城市路网加快完善。发行城市公交IC卡,增开和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整治刷新城市绿化景观,青年公园开园,孔望山生态园、东盐河景观带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开工建设北固山森林公园和海滨公园改造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新增自来水干线管道3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用户9000户,完成人防工程13.6万平方米。数字化城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垃圾焚烧热电厂基本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9.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3%,公众环境满意率85.6%,提高1个百分点,25项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考核标准。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完成15个乡镇总体规划、39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编,建设康居示范村30个,开展19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完成182条河道疏浚,新改建排灌站174座,改造中低产田15.7万亩,复垦新增耕地近2万亩。建成农村公路520公里、桥梁130座,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3%,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2%。新改建村卫生室350个,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完成改厕3万座。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4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1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5万亩,增加集体收入过20万元村73个。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乡级“农家店”覆盖面达100%。

五、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强化和谐社会基础。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连兴办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高新技术研究院,引进南京工业大学筹建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大学成立东海机械汽配研究院,与河海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和东南大学合作组建省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能源动力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标志着我市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上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6项。省硅产品检测中心、高性能纤维产品检测中心成功落户。全市专利申请量1500件、授权350件。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资助贫困生8600万元,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开工建设东部城区四星级高中、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连云港开发区三星级高中建成招生,苍梧小学主体封顶。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94.4%,小学、初中入学率基本100%,高中段毛入学率95.1%。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创建省三星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示范专业9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连云港师专、工贸高职校迁入新址。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一院综合楼主体封顶,建成新传染病医院。启动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率87%,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定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疾病防控、卫生监督能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甲型流感疫情防控,为重点人群免费接种疫苗12.5万份,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强化,人口自然增长率6.9‰,计划生育率9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播影视文化城、东部城区文化创业中心,在苏北率先实现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东海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灌南县成功举办国际魔术交流活动。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电视入户率72%。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灌云县等8家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我市籍运动员获得十一届全运会2金、4银、2铜的好成绩。母婴安康工程、妇女活动中心等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开工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美术馆建成使用,完成海清寺一期工程。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经济普查。档案、外事、侨务、对台工作、防震减灾、红十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和光彩事业、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参加“奋进的江苏”大型成就展,举办“放歌港城”歌咏比赛、文化博览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500余场。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对口援助四川什地镇灾后重建完成投资1.8亿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57个社区和街道受到国家表彰。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创建,灌南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推进基层信访基础达标工程,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成立市区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车”被盗“断流”和酒后驾车专项整治行动,道路交通事故下降5.5%。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连续五年获省考核优秀。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药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督率100%,零售企业远程监控率95%。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神盾2009”国家核应急演习圆满完成。

六、坚持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注重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为民,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制定稳定就业和促进创业工作实施意见,落实财税缓征等政策措施,积极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系列就业促进活动,投资1.4亿元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多渠道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4.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为2.5万名就业困难对象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市区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3.7%。提高1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每月增加128元,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增参保人员11.4万人。开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组织20万城镇医保参保人员免费健康检查,积极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增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增加城乡低保9313人,发放低保金1.5亿元。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70%,提高4.3个百分点。

发展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加快推进蔷薇河沿线排污截流整治,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竣工大圣湖应急供水工程,启动市区自来水水质深度处理项目,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60万人改水任务,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竣工经济适用房22万平方米,建设限价房408套、廉租房88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95户,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发放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18亿元。加大便民工程建设力度,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5万平方米,新装小街巷路灯1000盏。加强扶弱助残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帮助农村12.5万贫困人口脱贫。

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建立了行政决策专家咨询、重大决策公示等制度,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削减行政权力603项,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行政审批网上平台,停止和减免征收行政事业性、服务性收费71项。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议案,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35件、政协委员提案421件。综合运用信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种方式,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推行行政问责制,加强廉政建设,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水平有效提高。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上,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力克时艰,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完成了保增长促跨越任务,巩固发展了加速崛起的良好态势。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不仅在经历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中收获了丰硕发展成果,而且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中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积累了在创新思路中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为连云港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在连部省单位、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经济实力还不强,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压力加大。二是重大项目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发展制约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大力破解。三是中心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还不强,城市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四是民生事业满足群众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同时,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形势与任务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对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为我们在更高平台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连云港发展正处于加快跨越的关键阶段,中央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赋予我市重要使命,全市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多年积累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长期集聚的发展潜能蓄势迸发,为我们实现进位争先、崛起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连云港发展正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支持,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国家部委支持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陆续制订,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沿海开发若干政策意见,为我们会战沿海、昂起龙头提供了良好条件。尽管当前还面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运行新老矛盾交织的复杂环境,面临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艰难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书写后发先至的时代新篇章!

根据省市实施沿海开发规划总体部署,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我市立足国家战略平台,推进落实沿海开发规划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速的关键三年。我们将坚持“以港口为龙头带动、产业为主攻方向、城市为有力依托、基础设施为坚实支撑、城乡统筹为战略取向”的基本策略,持续兴起沿海开发热潮,加快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服务大腹地、实现大发展。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力争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力争4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5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连云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20强。四县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港口发展实现跨越提升。加快建设“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设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实施灌河口航道口门整治工程;建设30万吨原油码头、大堤作业区集装箱泊位及赣榆、灌河港区一批万吨级泊位。完善集疏运体系,建成东疏港、北疏港高速公路和通榆河疏港航道,建设盐河、灌河等内河航道,建成连盐铁路,力争空港成为一类开放口岸。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快腹地“无水港”建设,建成运营保税物流中心,争取设立保税港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集装箱600万标箱。基本建成集装箱干线大港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功能显著增强。

产业培育实现跨越提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振兴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国沿海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基础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千亿产业板块,争取大型石化、清洁能源、新型钢铁等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3000亿元,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50%。着力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商务、金融、信息和旅游中心,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支撑跨越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城市建设实现跨越提升。按照“一心三极”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东部城区北拓南延、新海城区互连东进、赣榆城区向中心城区汇聚。实施重点片区提升工程,快速推进连云新城开发,起步区初具规模,基本建成科教创业园区和孔望山片区,加快建设徐圩新区、赣榆海滨新区,推进实施东海西双湖、灌云燕尾港、灌南灌河口半岛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20万人,城市化率达50%,四县县城人口均达20万人以上。强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园林城、卫生城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初步构建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转型升级实现跨越提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4:36。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水平,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

和谐构建实现跨越提升。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000元,力争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力争9000元,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保尽保。基本实现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住房。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谐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

2010年是全面推进落实沿海开发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高扬创新大旗、推动全面跨越”工作主题,把大力推进沿海开发作为首要任务,把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作为决胜目标,加快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改善民生,保障和谐稳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亿美元,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这些指标是根据上级精神和我市实际情况确定的,统筹考虑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我们将确保实现,力争完成得更好。

工作与措施

新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奋力在沿海开发上重点突破,在创新发展上大力推进,在转型升级上积极作为,在城市建设上加快提升,在要素集聚上广泛吸纳,在服务型政府塑造上着力强化,为打造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奠定坚实基础。政府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搏取良好开局,重抓以项目推进为主线的沿海开发建设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开沿海开发新局面。坚持把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推进沿海开发的有效抓手,快速推进港口30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展30万吨原油码头前期工作,30万吨矿石码头、庙三突堤5个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建设氧化铝、液体散货泊位,加快旗台防波堤、大堤作业区和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设,推进实施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灌河口航道口门整治和码头泊位工程。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建成东疏港道路,竣工疏港航道和内河港一期工程,推进北疏港通道和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煤炭、矿石等中转配送基地,扩大港口与陆桥沿线、内陆腹地的“区港联动”。扎实推进连盐铁路建设,争取连宁铁路开工,完成机场国际候机厅扩建和区域性大型机场选址,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实施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连云新城挡潮闸等水利项目,完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推进220千伏临海、灌河等输变电工程。

重抓徐圩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沿海开发新平台。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开发,按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的要求,整合徐圩新区发展资源,加快云湖核心区、产业启动区和产业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配套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城区连接的快速通道。建立共建共用机制,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快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集聚,积极承接临港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

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展现沿海开发新成效。开工建设新海发电公司超超临界机组,加快推进华电风力发电、田湾核电5、6号机组扩建工程,启动实施连云港碱厂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确保新海石化二期、杰孚特重工、离子膜氯碱等50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跟踪落实6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和31个重大签约项目,积极推进日本生态产业园、高新化纤产业园、盐化工等重大项目。加快完善连云港开发区“五园五中心”、板桥盐化工集中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和柘汪、燕尾等临港产业园区承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

强化政策对接事项争取,增强沿海开发新动力。扎实推进 “六六六”工程,重点突破十大争取推进事项。认真对接省沿海开发实施意见和分类规划,制订实施综合交通、工业布局等13项具体行动方案。确保石油储备、大型石化基地、新型钢铁、徐连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保税港区争取工作。加大配套政策争取力度,积极推动国家部委和省有关方面,细化完善沿海开发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更大支持。

二、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以质量效益为内涵的经济建设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突出新型主导产业培育,以临港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点项目,坚持高端切入,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总量扩张与转型调整互动并进。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750亿元,确保康缘药业中药注射剂、晶海洋半导体等100个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突出特色产业板块打造,实施千亿产业培植计划,加快推进恒瑞豪森新医药产业园、正大天晴新区制剂、博宇船用设备、碳纤维二期、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均突破150亿元,完成装备制造业产值300亿元。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提升功能、打造特色,重点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3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建设,新建一批“无水港”,增开五定班列,增辟内外贸航线,启动建设航运交易市场,完成港口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运量360万标箱。空港具备开放条件,开通境外包机航线,民航客运量超过35万人次。加快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引办、承接大型商务会展活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产业,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来连开办分支机构,积极筹建地方性银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花果山旅游区开发,争取启动大型主题游乐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年票制度,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加快推进华东物料城、义乌小商品城等重点商贸项目,做大区域性专业市场,扩大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今年公共财政支持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市财政安排科技进步和创新投入突破1亿元,增长74.5%。加快实施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三项工程,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30亿元。加快打造创新平台,中科院能源动力研发中心形成研发能力,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投入运行,扎实推进硅产品、高性能纤维和风力叶片3个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个,培育农业科技园区10个,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3万平方米。促进产学研联合,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市专利申请量1600件、授权量400件。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培养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争创省以上名牌10个。促进企业标准化建设,采用国际标准15项。

推动资源环境持续发展。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用地。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重点实施2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认真开展建筑节能标准设计试点,建设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达到90%。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和生态种养殖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实施临洪河口等湿地保护,加快建设绿色连云港,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森林覆盖率超过20%。突出抓好水源保护,加强海洋开发管理,保护海洋环境。

三、打造宜居品牌,推进以特大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

建设特大城市,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沿海拓展、组团开发、滚动推进,加快构筑特大城市框架。完成城乡建设投入190亿元,城市化率超过4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连云新城加快推进陆域形成工程,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东哨西墅片区展现新形象。加快科教创业园区、孔望山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启动猴嘴片区改造。完善城市外部交通,建成连临高速,加快204、226、242等国省道建设,推进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新建改建凌州东路等城市道路46条,建成花果山大道猴嘴立交,完善连接各城区的快速交通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四县县城向中等城市发展,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加强重点中心镇、临海城镇、特色城镇建设,着力构建沿海沿东陇海线城镇发展轴,形成交通便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城镇体系。

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建设品味。突出山海特色,凝结文化气质,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生态人文景观。大力推进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建设,建成使用金海国际商务大厦、金港湾商务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精心打造城市亮点,改造刷新海棠路、大港路、海连路沿线环境,实施新海城区出入口等一批节点区域整治工程,建设猴嘴文化公园,启动玉带河景观带综合整治。积极培育城市核心商圈,推进苏宁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陇海步行街、万润商业街、盐河南路餐饮街、墟沟海鲜街等特色街区品位。改善城市窗口形象,完成新浦客运总站扩建,改造苏欣、捷安等汽车客运站。大力推进南极北路、锦屏棚户区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完善配套功能,塑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大新一轮“四城同创”推进力度,加快提升城市对人口、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开工建设南城、板桥污水处理厂,续建6座污水提升泵站,新增城市污水管网15公里。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改建自来水管道2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000户、集中供热30万平方米。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实施一批城建惠民项目,深化社区街巷改造。推进城市立体绿化,新增绿地2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开通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市民10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居住适宜度。

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以富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突出生态、高效、外向发展方向,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高效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工程,重点培育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高效渔业10万亩、工厂化养殖10万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增强龙头带动能力,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20家龙头企业,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实施出口振兴计划,农产品出口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编制城郊农业发展规划,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创新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完成185条河道疏浚和1700个河塘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42万人改水任务。加快农业资源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30个康居示范村,实施80个市级村庄整治工程,新建一批户用沼气池、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成农村沼气站10个。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巩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成果。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大力推进家电、农机下乡,“农家店”村级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新增合作社100家以上,增加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金融单位在乡村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贷款组织和村镇银行建设,建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培育农民创业主体,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2000人,培训农民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

五、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以开拓创新为取向的机制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科学发展评价和推进沿海开发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导向性。扎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市级医疗集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争取成为省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鼓励金融保险和证券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再融资。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百亿工程,开展集成式社会化服务,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建设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个体工商户3万户。

加快开发开放,汇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载体功能建设,推动开发区建设从基础开发向完善生产服务配套转变,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启动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封关运作,新增省级特色园区、南北共建园区2家。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政策推介型招商向产业营销型招商转变,举办“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国际论坛,突出抓好67个投资3000万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服务,加大对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增长企业的跟踪指导,继续抓好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外贸出口增长10%,国际服务贸易增长20%。

六、推动和谐发展,致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富民惠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向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扩面覆盖,按照人均增长10%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开通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畅通新老农保转换和城乡养老保险转移通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普通住房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73套,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加快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落实尊老金补助和老人优待政策,改善五保老人生活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4%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就读比例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口计划生育城乡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筹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体质,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群保持在50%以上,力争在十七届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今年将重点推进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竣工东部城区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苍梧小学,启动科教创业园区中小学建设。市一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加快实施东方医院病房楼工程,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文化城、连云区文化创业中心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跳水游泳馆主体封顶、体育馆投入使用,四县体育中心基本建成。推进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完成市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加快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启动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塑造文明连云港、诚信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形象。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动员,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抓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重视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开发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推动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实行企业安全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和村务民主管理,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访工作代理机制,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加强法治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0.46%以下,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七、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政府建设

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推动力。进一步强化为企业发展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企业创新创业,给企业雪中送炭。注重服务方式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办法。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提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群众来信来访办理服务质量。建立审批事项清理和流程优化动态机制,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努力使连云港成为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狠抓工作落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专家学者和方方面面的意见,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使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创新重大项目领导办公会、难题会办会等机制,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工作汇报制度,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导向,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监察、行政问责。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作风,严格财政预算编制执行,严控出国出访考察和会议、接待、差旅等公务支出,实行一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创新创业和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强化机关软环境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坚决反腐倡廉,努力打造高效务实、为民清廉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已经迎来加速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克难奋进的勇气、创新创造的举措、团结拼搏的作风,满怀激情,开拓进取,为加快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推进全面跨越、后发先至而努力奋斗!

彰显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建设品味。突出山海特色,凝结文化气质,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生态人文景观。大力推进山海景观轴、滨海休闲带建设,建成使用金海国际商务大厦、金港湾商务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精心打造城市亮点,改造刷新海棠路、大港路、海连路沿线环境,实施新海城区出入口等一批节点区域整治工程,建设猴嘴文化公园,启动玉带河景观带综合整治。积极培育城市核心商圈,推进苏宁广场、家乐福、沃尔玛等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陇海步行街、万润商业街、盐河南路餐饮街、墟沟海鲜街等特色街区品位。改善城市窗口形象,完成新浦客运总站扩建,改造苏欣、捷安等汽车客运站。大力推进南极北路、锦屏棚户区改造,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完善配套功能,塑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大新一轮“四城同创”推进力度,加快提升城市对人口、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开工建设南城、板桥污水处理厂,续建6座污水提升泵站,新增城市污水管网15公里。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改建自来水管道2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000户、集中供热30万平方米。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实施一批城建惠民项目,深化社区街巷改造。推进城市立体绿化,新增绿地2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开通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积极打造市民10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居住适宜度。

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以富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突出生态、高效、外向发展方向,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高效特色农业基地和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粮食高产创建等工程,重点培育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发展高效渔业10万亩、工厂化养殖10万平方米,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增强龙头带动能力,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20家龙头企业,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实施出口振兴计划,农产品出口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编制城郊农业发展规划,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创新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00公里,完成185条河道疏浚和1700个河塘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42万人改水任务。加快农业资源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建设30个康居示范村,实施80个市级村庄整治工程,新建一批户用沼气池、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成农村沼气站10个。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巩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成果。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大力推进家电、农机下乡,“农家店”村级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新增合作社100家以上,增加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新增农业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金融单位在乡村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贷款组织和村镇银行建设,建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推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培育农民创业主体,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2000人,培训农民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

五、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以开拓创新为取向的机制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快职能转变,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科学发展评价和推进沿海开发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导向性。扎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市级医疗集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制,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本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争取成为省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鼓励金融保险和证券等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再融资。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百亿工程,开展集成式社会化服务,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建设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个体工商户3万户。

加快开发开放,汇聚优质要素资源。强化载体功能建设,推动开发区建设从基础开发向完善生产服务配套转变,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启动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封关运作,新增省级特色园区、南北共建园区2家。创新招商方式,加快政策推介型招商向产业营销型招商转变,举办“新丝绸之路”企业合作国际论坛,突出抓好67个投资3000万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服务,加大对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增长企业的跟踪指导,继续抓好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外贸出口增长10%,国际服务贸易增长20%。

六、推动和谐发展,致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富民惠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向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扩面覆盖,按照人均增长10%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开通与上海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畅通新老农保转换和城乡养老保险转移通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普通住房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73套,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对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加快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落实尊老金补助和老人优待政策,改善五保老人生活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4%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就读比例达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均达98%以上。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口计划生育城乡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筹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体质,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群保持在50%以上,力争在十七届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今年将重点推进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竣工东部城区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苍梧小学,启动科教创业园区中小学建设。市一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加快实施东方医院病房楼工程,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文化城、连云区文化创业中心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跳水游泳馆主体封顶、体育馆投入使用,四县体育中心基本建成。推进革命纪念馆新馆及陇海公寓复建工程。完成市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加快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启动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塑造文明连云港、诚信连云港、平安连云港形象。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动员,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抓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重视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开发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推动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实行企业安全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和村务民主管理,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访工作代理机制,深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加强法治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0.46%以下,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七、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政府建设

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推动力。进一步强化为企业发展服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助企业创新创业,给企业雪中送炭。注重服务方式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办法。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强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提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群众来信来访办理服务质量。建立审批事项清理和流程优化动态机制,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努力使连云港成为政府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狠抓工作落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专家学者和方方面面的意见,扎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使政府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创新重大项目领导办公会、难题会办会等机制,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工作汇报制度,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树立高效务实的工作导向,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监察、行政问责。

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作风,严格财政预算编制执行,严控出国出访考察和会议、接待、差旅等公务支出,实行一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创新创业和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强化机关软环境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坚决反腐倡廉,努力打造高效务实、为民清廉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连云港发展已经迎来加速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克难奋进的勇气、创新创造的举措、团结拼搏的作风,满怀激情,开拓进取,为加快昂起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推进全面跨越、后发先至而努力奋斗!

链接:http://

第三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SettingsofMyDocuments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1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杨省世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4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分别增长31.2%和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4.7%、17.3%、4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港口航道、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30万吨级航道完成投资14.2亿元,连云港区具备2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连云港区氧化铝、散化肥泊位具备投产条件,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报告,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蔷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快实施,500千伏伊芦、220千伏灌河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园区产业承载功能有效提升。引导开发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加快建设,恒瑞研发中心建成使用,康缘、豪森等一批医药产业园完成主体工程,中日纳米研究院揭牌成立。徐圩新区基本形成“四纵四横”路网框架,珠江钢管、宝通镍业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东海硅材料、赣榆海洋产业、灌南船舶、灌云农业机械等特色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省级共建园区增至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

重大事项取得进展。经过努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首个国家级区域合作示范区。积极参与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编制完成省级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徐圩新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核。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园申报取得进展。国家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挂牌运营,全国焦炭期货交割库获批设立。两翼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大力争取炼化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市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产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基础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组建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硅材料、盐化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临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实施“百企培育工程”,规模企业达到1228家,过1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48家和3家。加大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到60.4%。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抓手,推进传统产业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升级改造,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0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37项,申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8个,港口船用岸电系统成为全国水运节能减排推广项目。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港口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4条,新辟霍尔果斯、喀什过境通道2条,新增内陆物流场站1家,铁水联运成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完成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运量485万标箱,港口服务中西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航新辟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23%。加快商贸设施建设,沃尔玛、家乐福超市和义乌小商品城、华东物料城一期等建成开业。启动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新改建平价商店45家、农家店209家。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开业,实现金融生态县全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取得新成效。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克服冬春连旱不利影响,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高效农业31万亩、高效渔业1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水果、苗木花卉、泥鳅养殖等规模不断扩大,东海县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龙头企业5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完成农产品出口3.4亿美元,增长14.5%。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全覆盖。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3%。东部城区展现新的海滨风貌,连云新城新增陆域面积10平方公里。新海城区加速互联东进,科教创业园区等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实施南极北路、陇海东路等旧城改造项目57个,完成拆迁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昌圩湖、玉带河等景观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城市绿地52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城管开通运行。“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金海大厦、金港湾大厦竣工使用,润科现代服务业中心基本建成。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海湾路、汇海路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完工,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南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40公里、污水管网20公里,污水处理率82%。完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6条,城市对人口、产业的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县县城彰显个性魅力,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具有特色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形成,新增省级康居示范村4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15个。积极兴办农村实事,建成农村公路884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85%,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99.5%。解决了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成11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258条县乡河道疏浚,完成绿化造林13.7万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4。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681平方公里。

四、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12家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化为特殊类贷款公司,新组建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重组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和润财投资公司,对公共项目的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发行短期融资券15亿元,3家企业进入证监会发审程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组织483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外资6.6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25亿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亿美元。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派劳务市场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区域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南北共建机制,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海关、海事、国检、边检等单位加强整体联动,口岸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服务进一步优化。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部门积极发挥促进开放作用,与韩国群山市、光阳市缔结友好城市。

创新要素加快汇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5%。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建成东海硅材料等国家和省质量检测中心3个,新增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8个。高校创新载体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70%以上大中型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项目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恒瑞伊立替康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注射液,“康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49名,27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7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专项资助,落实人才安置房100套。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创业就业带动富民,实施全民创业助推行动、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7.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31元,城乡低保人均月提高到300元和210元。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公共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达66.7%。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99.5%。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89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17户。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完善社会救助网络,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比例,健全价格动态补贴机制,开展慈善助困,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序推进,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使用,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完成迁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挂牌招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生。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家,组建市级医疗集团3个,卫生监督机构全部达到省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第七届城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做好人口管理服务,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及民族宗教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区开发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行动,市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开山岛夫妻哨”入选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县乡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信访维稳协调处置机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达到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地沟油等专项整治,顺利通过省食品安全考核评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校车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实施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工程,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得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3件、政协委员提案427件。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公文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勤政廉政,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连部省属单位,向热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投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发展的主动性、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还不够强,政府整体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012年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实现沿海开发三年突破的决战之年,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不可低估,但就连云港而言,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的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家已经释放出对宏观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积极信号,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趋好;我市拥有的四个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效应不断释放,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全市上下抓转型、促发展的干劲更加高昂,加快崛起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克难奋进的顽强斗志,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奋起争先,昂扬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

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八项工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升级”工作主题,坚持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原则,加快港口建设,做大做强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不断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47.8: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坚持把增进民生幸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扎实推进城市快速公交、饮用水保障、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校舍安全、农贸市场改造、专类公园、卫生信息平台、全民健身、社会福利中心等十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示范区建设为带动、以政策项目为推动,着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把政策支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加速“一体两翼”港口建设。启动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灌河港区口门2万吨级航道主体工程。连云港区旗台防波堤投入使用,大堤作业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开工建设。加快徐圩港区防波堤、2个10万吨级散货码头建设。基本建成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并开港运营。建成连云港区中云内河港29个泊位。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全面加快北疏港道路、矿石输送机隧道工程建设,基本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铁路专用线。加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及310等国省道建设改造,完成盐河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连盐铁路征地拆迁,争取全线开工建设。加快500千伏临海、220千伏洋桥、110千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伏中云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加快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编制建设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强势推进徐圩新区重大产业、功能平台、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全线开工建设徐新公路,贯通港前大道路基。开工建设热电中心。建成徐圩送水工程、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编制现代物流、产业合作、商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生态功能区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中西部需求分析,强化要素资源对接,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陇海兰新铁路建立运输协调服务机制,推动陆桥物流、沿线地区口岸查验单位一体化发展。

加大政策和项目落实推进力度。围绕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园区载体和组织保障等五大类50个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积极对接争取。深入推进大型石化、钢铁基地、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沿海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推动徐连客运专线、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争取新机场立项、开通日韩航线和两翼港区开放,做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争取工作。

二、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提升并重,壮大新兴产业与发展临港产业并举,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推动工业集中集聚发展。实施“双千双百”工程,重点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石化、冶金等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市开发区、徐圩新区、赣榆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临港产业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等千亿园区,引导县区培育百亿特色产业、百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4家。突出高端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三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培育壮大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海洋产业,注重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值达到13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工业集聚,抓好环球铜业、新海石化三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石化、冶金产业产值均增长30%以上。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重点实施100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加快服务业扩张升级。重点抓好核心商圈、区域性专业市场、消费市场、特色街区建设,实施49个服务业项目,打造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扩量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培育千亿物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启动航运中心集聚区建设,增辟6条集装箱航线,新增2条五定班列、1个内陆“无水港”,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和铁水联运等公共信息网络,完成港口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560万标箱。民航客运量增长10%以上。积极构建临港物流集聚区,加快金港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煤炭、矿砂、粮食等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做大做强木材贸易加工等特色物流园区,完善两翼港区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提升中央核心区商务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市广电、报业、演艺集团等组建工作,扎实推进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广播影视城、联创酷歌动漫产业园建设,打造水晶文化、徐福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度开发山海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旅游策划和形象推广,推动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功能,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突出打造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苏宁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布局。加快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强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鼓励扩大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消费,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引导农业高效规模发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科技兴农水平,开展特色产业基地、粮食高产增效、一村一品、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五大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50个。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发展优质林果茶基地4.5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建设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海州湾百亿现代综合渔业园区。推进食用菌、鲜切花、设施蔬菜等产业做强做优,争取四县各培育1个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每个乡镇争创1家市级农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新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出口增长15%。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4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66%。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三、强化功能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控建设时序,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规划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编制完善城市控规、修规和城市设计,细化城市组团及功能片区的建筑风格、色彩、结构形态、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优化深化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滨河组团、盐河组团、龙河核心商业区等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强规划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建立城市规划分层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提升城市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

推进城市组团开发。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东部城区着重彰显海滨特色,加快集聚商务、金融、航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大港口、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新海城区着重提升功能品质,增强面向居民生活的商业、文化、科教等宜居功能。花果山大道沿线重点拓展科研教育、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市、区共建城市的分工定位。市级层面,东部城区重点突破连云新城,抓好5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36个市政工程和2个公用建筑项目;新海城区统筹规划建设科教创业园区、行政中心片区、凤凰片区,实施34项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卡迪亚国际广场等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打造一片新城;徐圩新区适应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着力打造集商务服务、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科技研发、生活居住、旅游文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配套服务区。区级层面,重点推进滨河组团、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建设。中心城市完成城建投入283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5%。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实施路网改造、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等81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城市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建成快速公交1号线,促进新海城区与东部城区融合发展。实施郁州路下穿等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工程100项,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开工建设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新增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提高配套设施便民程度,整治老旧道路、背街小巷30条,新建街头游园20个,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供电、供热、管道燃气、通讯、民防等设施建设。实施市档案馆新馆、公共卫生中心等文教卫配套项目15项,建成康达学院和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城市特色和品质。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做好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等综合保护利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加快推进山海景观轴、云湖公园、孔望山公园二期、临洪河口湿地等一批生态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道路的整治出新,加快推进黄海度假村、连盐铁路周边等改造项目,加大禁违拆违力度,完成旧城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对道路抛洒、乱涂乱贴乱放等重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规范配置停车场、街巷路灯、交通标识,下大力气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违章行驶、占道经营等状况。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用开放创新的办法,汇聚优质要素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空间、增强后劲。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国家口岸药品检验所。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连兴办研究院,建设5个专业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七一六研究所与地方互动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600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争创自主品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000件和1600件。积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领军人才10名,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推进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东海县进入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浓厚招商氛围,全面打响招商引资攻坚战,境外招商主攻日韩港台、巩固拓展欧美,重点强化专题招商,充分利用承办第十二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大型活动,提高招商活动针对性和组织化程度。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优势产业、临港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抓好72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早落户早投产。优化外企服务,促进增资扩股。直接利用外资8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60亿元。培育壮大机电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进中小企业园建设。编制开发园区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提高投资强度。制定园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搭建物流、科技、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布点工业邻里中心。争取一批开发园区扩容升格,做好中德中小企业园、盐化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工作。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柘汪镇、安峰镇争创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稳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阶梯式计价。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10家以上,实现四县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全覆盖。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支。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公司2家。规范融资市场秩序,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0亿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农村产权改革,每个县区选择1—2个乡镇进行试点,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自有住房抵押贷款等配套政策。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

五、促进绿色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彰显连云港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审查、区域限批等制度,把住源头,严控增量,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开展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0个、重点减排项目30项,创建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0项。加大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日常监管,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考核体系,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按照“双源双线双湖”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规划,实施蔷薇河沿线控污、治污等工程,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9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完成20%的村庄整治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废气污染等重点问题整治,增强对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监测预警能力,控制灰霾等空气污染,市区空气质量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优良率达85%以上。加强化工行业、重点园区等关键领域环境问题管控,保障环境安全。

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创建生态市目标,切实加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东西连岛、秦山岛的生态保护性开发,扎实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力度,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全面启动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健全依法用地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建5家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0家省级生态乡镇。

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实现新提升。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大财税、信贷等政策对创业就业的支持,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确保登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城乡职业培训2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对农民创业培训辅导全免费。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00元和9300元。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淮海工学院做好硕士点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社区大学。推动职业教育提升水平、创出特色,连云港中专投入使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创建9个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险覆盖面,“五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适时提高失业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以上。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科医生队伍,创建三星级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家,建成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加强住房保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50户,确保分配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推进锦屏磷矿、金桥盐化棚户区改造,分别建成住宅1600套和2200套。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权益,大力发展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70%以上。

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县在全省进位争先。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实施科教文卫等“十大下乡工程”,完成农业“三资”投入100亿元以上。提高四县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和集聚带动能力,确保新区开发见成效、旧城改造出形象。实施中心镇提升工程,稳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沿海重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加快建设美好城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要求,每个县重点建设2个重点中心镇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价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小康指标按序时进度推进并不断巩固提升,赣榆、东海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建设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新业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巩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广泛开展“和谐文化进万家”活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圈”。打造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山海、淮盐、西游和民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俗等地方文化内涵,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品牌、文化名人,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落实信访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世代服务”提质工程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创建国家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隐患治理制度化,加强中小学校舍、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稳控物价水平,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新增10家“菜篮子”生产基地、20家平价商店,完成10个农贸市场改造,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引导工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教育。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法治连云港”建设水平。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继续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红十字、慈善、光彩事业再创新成绩。

八、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增强狠抓落实、服务发展的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进一步增强制度约束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又快又好地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加强跟踪检查和评估反馈。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土地储备与

Created by Wlz

SettingsofMyDocuments 出让、重大资金使用集体会办等制度和机制,提升规范管理和整合利用水平。完善目标管理,明确工作标准,量化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加强绩效考核。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坚持勤政为民,优化政务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切实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健全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大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始终保持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控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Created by Wlz

第四篇: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11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杨省世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 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4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分别增长31.2%和27.4%。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24.7%、17.3%、4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 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港口航道、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30万吨级航道完成投资14.2亿元,连云港区具备2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连云港区氧化铝、散化肥泊位具备投产条件,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 报告,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电 力等基础设施建设,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蔷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快实施,500千伏伊芦、220千伏灌河输变电 工程建成使用,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园区产业承载功能有效提升。引导开发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 果转化示范园加快建设,恒瑞研发中心建成使用,康缘、豪森等一批医药产业园完成主体工程,中日纳米研究院揭牌成立。徐圩新区基本形成“四纵四横”路网框 架,珠江钢管、宝通镍业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东海硅材料、赣榆海洋产业、灌南船舶、灌云农业机械等特色 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省级共建园区增至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

重大事项取得进展。经过努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首个国家级区域合作示范区。积极参与省沿海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编制完成省级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徐圩新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核。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园申报取得进展。国家交通电子口岸 分中心挂牌运营,全国焦炭期货交割库获批设立。两翼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大力争取炼化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市成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产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工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基础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 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组建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硅材料、盐化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临 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着力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实施“百企培育工程”,规模企业达到1228家,过1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 到48家和3家。加大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到60.4%。坚持把节能减排 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抓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0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37项,申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8个,港口船用岸电系 统成为全国水运节能减排推广项目。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港口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4条,新辟霍尔果斯、喀什过境通道2条,新增内陆物流场站1家,铁水联运成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完成吞吐量1.66亿吨、集装箱运量485万标箱,港口服务中西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航新辟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游客 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23%。加快商贸设施建设,沃尔玛、家乐福超市和义乌小商品城、华东物料城一期等建成开业。启动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新 改建平价商店45家、农家店209家。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开业,实现金融生态县全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取得新成效。

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克服冬春连旱不利影响,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高效农业 31万亩、高效渔业1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扶持特色农业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水果、苗木花卉、泥鳅养殖等规模不断扩大,东海县获得 “中国花木之乡”称号,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龙头企业5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完成农产品出口3.4亿美元,增长14.5%。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全覆 盖。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3%。东部城区展现新的海滨风貌,连 云新城新增陆域面积10平方公里。新海城区加速互联东进,科教创业园区等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实施南极北路、陇海东路等旧城改造项目57个,完成拆迁改造面 积60万平方米。昌圩湖、玉带河等景观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城市绿地52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城管开通运行。“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园林城 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金海大厦、金港湾大厦竣工使用,润科现代服务业中心基本建成。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海湾路、汇海路 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完工,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南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新建改建自来水管道40公里、污水管网20公里,污水处理率82%。完善与 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修建便民道路30条,整治人行道板2万平方米,新增人防工程16万平方米,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6条,城市对人口、产业的承载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县县城彰显个性魅力,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一 批具有特色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形成,新增省级康居示范村4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15个。积极兴办农村实事,建成农村公路884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率 85%,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99.5%。解决了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成11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258条县乡河道 疏浚,完成绿化造林13.7万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3.4。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681平方公里。

四、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投融 资体制改革,12家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化为特殊类贷款公司,新组建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重组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和润财投资公司,对公共项目的支撑能力得到 提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发行短期融资券15亿元,3家企业进入证监会发审程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组织483 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外资6.6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25亿 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亿美元。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派劳务市场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区域交流合 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南北共建机制,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海关、海事、国检、边检等单位加强整体联动,口岸服务进一步优化。外事、侨务、台湾事务 等部门积极发挥促进开放作用,与韩国群山市、光阳市缔结友好城市。

创新要素加快汇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加大创新政策 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5%。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建成东海硅材料等国家和省质量检测中心3个,新增科技 公共服务平台18个。高校创新载体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70%以上大中型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国 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项目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恒瑞伊立替康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注射液,“康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增长45%。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49名,27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7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专项资助,落实人才安置房100套。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创业就业带动富民,实施全民创业助推行动、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城 镇新增就业7.5万人。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7.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31元,城乡低保人均月提高到300 元和210元。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公共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达66.7%。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 上,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均达99.5%。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89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17户。实施 脱贫攻坚工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完善社会救助网络,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比例,健全价格动态补贴机制,开展慈善助困,特殊困难群众基本 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中小学校舍 安全工程有序推进,连云港高级中学建成使用,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完成迁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挂牌招生。加强基本医疗卫生 体系建设,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家,组建市级医疗集团3个,卫生监督机构全部达到省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第七届城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做好人口管理服务,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及民族宗教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区开发事业不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行动,市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开山岛夫妻哨”入选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县乡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不 断深化“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信访维稳协调处置机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达到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地沟油等专项整治,顺利通过省食品安全考核评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校车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 势保持稳定。实施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工程,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得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 冠。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 议,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3件、政协委员提案427件。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全面推进 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公文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勤政廉政,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共连云港市 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连部省属单位,向热心支持连云港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 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居民 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投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发展的主动性、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还不够 强,政府整体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012年工作意见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实现沿海开发三年突破的决战之年,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开启基 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面临 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不可低估,但就连云港而言,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的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家 已经释放出对宏观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积极信号,宏观政策环境将进一步趋好;我市拥有的四个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效应不断释放,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 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全市上下抓转型、促发展的干劲更加高昂,加快崛起振兴 的基础更加坚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克难奋进的顽强斗志,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奋起争先,昂扬前 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

根据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八项工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工作主题,坚持稳 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原则,加快港口建设,做大做强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不断增进民生幸 福,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 : 47.8 : 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 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坚持把增进民生幸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扎实推进城市快速公交、饮用水保障、棚户区 改造、保障房建设、校舍安全、农贸市场改造、专类公园、卫生信息平台、全民健身、社会福利中心等十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 民上。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示范区建设为带动、以政策项目为推动,着力突破沿海开发,加快把政策支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加速“一体两翼”港口建设。启动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灌河港区口门 2万吨级航道主体工程。连云港区旗台防波堤投入使用,大堤作业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开工建设。加快徐圩港区防波堤、2个10万吨级散货码头建设。基 本建成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并开港运营。建成连云港区中云内河港29个泊位。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全面加快北疏港道路、矿石输送机隧道工程建设,基 本建成3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铁路专用线。加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及310等国省道建设改造,完成盐河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 完成连盐铁路征地拆迁,争取全线开工建设。加快500千伏临海、220千伏洋桥、110千伏中云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保障生产生活用 电需求。

加快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编制建设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强势推进徐圩新区重大产业、功能平台、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启 动建设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全线开工建设徐新公路,贯通港前大道路基。开工建设热电中心。建成徐圩送水工程、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 一期工程。编制现代物流、产业合作、商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生态功能区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中西部需求分析,强化要素资源对接,积 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陇海兰新铁路建立运输协调服务机制,推动陆桥物流、沿线地区口岸查验单位一体 化发展。

加大政策和项目落实推进力度。围绕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园区载体和组织保障等五大类50个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积极对接争取。深入推 进大型石化、钢铁基地、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沿海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推动徐连客 运专线、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争取新机场立项、开通日韩航线和两翼港区开放,做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争取工作。

二、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提升并重,壮大新兴产业与发展临港产业并举,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

推动工业集中集聚发展。实施“双千双百”工程,重点打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石化、冶金等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市开发区、徐圩新 区、赣榆临港产业区、灌云临港产业区、灌南临港产业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等千亿园区,引导县区培育百亿特色产业、百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4 家。突出高端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三新”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培育壮大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海洋产业,注重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值达到13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工 业集聚,抓好环球铜业、新海石化三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石化、冶金产业产值均增长30%以上。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 子,重点实施100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完成工业投资9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加快服务业扩张升级。重点抓好核心商圈、区域性专业市场、消费市场、特色街区建设,实施49个服务业项目,打造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 务业扩量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培育千亿物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启动航运中心集聚区建设,增辟6条集装 箱航线,新增2条五定班列、1个内陆“无水港”,完善口岸服务平台和铁水联运等公共信息网络,完成港口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560万标箱。民航客 运量增长10%以上。积极构建临港物流集聚区,加快金港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煤炭、矿砂、粮食等大宗物资中转配送基地,做大做强木材贸易加工等特色物 流园区,完善两翼港区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提升中央核心区商务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市广电、报业、演艺集团等组建工作,扎实推进西游记文化产业园、广播影视城、联创酷歌动漫产业园建设,打造水晶文化、徐福文化 创意产业园。深度开发山海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城市旅游策划和形象推广,推动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功能,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 15%和20%。突出打造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苏宁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布局。加快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发展,强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鼓励扩大文化、娱乐、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消费,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引导农业高效规模发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科技兴农水平,开展特色产业基地、粮食高产增效、一村一品、规模养殖、农业园区五大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50个。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发 展优质林果茶基地4.5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建设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打造海州湾百亿现代综合渔业园区。推进食用菌、鲜切花、设施 蔬菜等产业做强做优,争取四县各培育1个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每个乡镇争创1家市级农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新办规模以上龙头企 业100家,农产品出口增长15%。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4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 售率达到66%。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三、强化功能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控建设时序,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注重规划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编制完善城市控规、修规和城市设计,细化城市组团及功能片区的建筑风格、色彩、结构形 态、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优化深化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滨河组团、盐河组团、龙河核心商业区等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强规划管理,发挥 导向作用,建立城市规划分层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提升城市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

推进城市组团开发。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东部城区着重彰显海滨特色,加快集聚商务、金融、航运、休闲度假等 功能,为大港口、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新海城区着重提升功能品质,增强面向居民生活的商业、文化、科教等宜居功能。花果山大道沿线重点拓展科研教育、文化 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明确市、区共建城市的分工定位。市级层面,东部城区重点突破连云 新城,抓好5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36个市政工程和2个公用建筑项目;新海城区统筹规划建设科教创业园区、行政中心片区、凤 凰片区,实施34项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卡迪亚国际广场等重点项目,集中精力打造一片新城;徐圩新区适应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着力打造集商务服务、科技研 发、生活居住、旅游文化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配套服务区。区级层面,重点推进滨河组团、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建设。中心城市完成城建投入283 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5%。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实施路网改造、刘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等81个重点城建项 目。推进城市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建成快速公交1号线,促进新海城区与东部城区融合发展。实施郁州路下穿等城市主次干道和桥梁工程100项,畅通城市道路 “微循环”。开工建设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新增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提高配套设施便民程度,整 治老旧道路、背街小巷30条,新建街头游园20个,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供电、供热、管道燃气、通讯、民防等设施建 设。实施市档案馆新馆、公共卫生中心等文教卫配套项目15项,建成康达学院和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城市特色和品质。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做好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等综合保护利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城市文 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加快推进山海景观轴、云湖公园、孔望山公园二期、临洪河口湿地等一批生态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 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道路的整治出新,加快推进黄海度假村、连盐铁路周边等改造项目,加大禁 违拆违力度,完成旧城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对道路抛洒、乱涂乱贴乱放等重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实现全市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规范配置停车场、街巷路灯、交通标识,下大力气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违章行驶、占道经营等状况。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推动 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用开放创新的办法,汇聚优质要素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空间、增强后劲。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贡 献率达到45%。推进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国家口岸药品检验所。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连 兴办研究院,建设5个专业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七一六研究所与地方互动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600 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30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争创自主品牌,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000件和 1600件。积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领军人才10名,提供人才安置房100套。推进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东海县进入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浓厚招商氛围,全面打响招商引资攻坚战,境外招商主攻日韩港台、巩固拓展欧美,重点强化专题招商,充分利用承办第十二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等大型活动,提高招商活动针对性和组织化程度。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优势产业、临港基础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抓好72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早落户早投产。优化外企服务,促进增资扩股。直接利用外资8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560亿元。培育壮大机电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推进中小企业园建设。编制开发园区产业发展 及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提高投资强度。制定园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搭建物流、科 技、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布点工业邻里中心。争取一批开发园区扩容升格,做好中德中小企业园、盐化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工作。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柘汪镇、安峰镇争创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 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稳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阶梯式计价。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10家以 上,实现四县村镇银行和农商行全覆盖。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支。推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公司2家。规范融资市场秩 序,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0亿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农村产权改革,每个县区选择1—2个乡 镇进行试点,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自有住房抵押贷款等配套政策。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

五、促进绿色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彰显连云港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审查、区域限批等制度,把住源头,严控增量,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 的产业体系。开展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0个、重点减排项目30项,创 建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0项。加大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日常监管,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考核体系,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按照“双源双线双湖”城市饮用水保 障体系规划,实施蔷薇河沿线控污、治污等工程,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9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 浚,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完成20%的村庄整治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废气污染等重点问题整治,增强对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监测预警能力,控制灰霾等空气污染,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加强化工行业、重点园区等关键领域 环境问题管控,保障环境安全。

强化生态建设。围绕创建生态市目标,切实加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东西连岛、秦山岛的生态保护性开发,扎实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工矿 废弃地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力度,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全面启动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建设,加强 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万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健全依法用地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建5家 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0家省级生态乡镇。

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实现新提升。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大财税、信贷等政策对创业就业的支持,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 万人以上,确保登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城乡职业培训25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对农民创业培训辅导全免费。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00元和9300元。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 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持淮海工学院做好硕士点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社区大 学。推动职业教育提升水平、创出特色,连云港中专投入使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创建9个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进一步完善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6万人以上,适时提高失业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被征地农 民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以上。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科医生队伍,创建三星级以上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35家,建成市县一体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加强住房保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5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50户,确保分配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推进锦屏磷矿、金桥盐化棚户区改造,分别建成住宅1600套和2200套。加强社会养老体系 建设,保障老年人权益,大力发展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70%以上。

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县在全省进位争先。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实施科教文卫 等“十大下乡工程”,完成农业“三资”投入100亿元以上。提高四县县城规划建设水平和集聚带动能力,确保新区开发见成效、旧城改造出形象。实施中心镇提 升工程,稳妥推进镇村区划调整,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沿海重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加快建设美好城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要求,每个县重点建设2个重点中心镇和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和评价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小康指标按序时进度推进并不断巩固提 升,赣榆、东海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建设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新业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 文化惠民工程,巩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成果,广泛开展“和谐文化进万家”活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圈”。打 造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山海、淮盐、西游和民俗等地方文化内涵,策划、包装一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品牌、文化名人,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 机制,落实信访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世代服 务”提质工程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创建国家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隐患治理制度化,加强中小学 校舍、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稳控物价水平,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新增10家“菜 篮子”生产基地、20家平价商店,完成10个农贸市场改造,着力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引导工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 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教育。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 “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法治连云港”建设水平。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继续发展妇女儿童事 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红十字、慈善、光彩事业再创新成绩。

八、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增强狠抓落实、服务发展的能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进一步增强制度约束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又快又好地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施 情况加强跟踪检查和评估反馈。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土地储备与出让、重大资金使用集体会办等制度和机制,提升规范管理和整合利用水平。完善目标管理,明确工 作标准,量化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加强绩效考核。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坚持勤政为民,优化政务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地为 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切实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健全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12345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大 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始终保持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 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对 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控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连云港市财政局

连云港市财政局

文件

连云港市环保局

连财建〔2009〕8号

关于申报2009第一批市级污染防治(减排)专项资金和市级环保引导专项资金的通知

各区财政局、环保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连云港市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连财建[2007]52号)要求,现就2009第一批市级污染防治(减排)资金和市级环保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项目类型

1、市级污染防治(减排)专项资金项目,范围包括:(1)重点污染物减排项目及污染源防治项目。支持有利于完成COD、SO2总量控制任务的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淘汰的高耗能设备项目;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

(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重点水污

—1— 染源防治项目、地表水整治项目;工业园区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固体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项目。

(3)污染防治(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项目;企业通过技改、清洁生产和环保新技术实现大幅度减排或零排放项目;

(4)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项目。对企业自动监控装置安装及维修,财政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助。

2、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项目,范围包括:(1)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及污染减排项目

指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下,以改善流域、区域性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解决污染源有效治理和污染物减排为重点,通过发挥政府多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带动社会资金,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资金支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护设施建设。

(3)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项目。

环保系统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项目、支持环保部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以及应急设备配置。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 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进行考核奖励。奖励资金用于村庄工业污染源整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

二、项目申报数量

项目实行限额申报,每年两批。每个区每批限报6个项目。各区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组织本级项目的审核申报工作,并出具书面意见。区环保部门集中将申报项目汇总上报市环保局和市财政局。各级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对本级申报项目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行性负责。

三、申报要求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请文件及申报项目汇总表(EXCEL格式),附件为各具体项目的申报材料(包括资金申请表、可研报告、立项批复,环评批复,配套资金落实证明等),以上材料请以书面和电子文件(WORD格式)两种形式上报。其中项目申请文件及申报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报送市环保局。

第一批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20日。

联系人:市环保局生态处黄晓兵 联系电话:85521734

电子信箱:5521736@163.com 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侯小菲 联系电话:85521551 电子信箱:houxiaofei@126.com

—3— 附件:《连云港市市级污染防治(减排)资金项目申报表》、《连云港市市级污染防治(减排)资金项目汇总表》、《连云港市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项目申报表》、《连云港市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项目汇总表》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十日

主题词:申报 环保 资金 通知

报送:

连云港市财政局 2009年3月30日印发

—4—

下载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云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云港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

    连云港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证水利工程完好和 安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一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

    连云港市党员干部口袋书(精选合集)

    1.【中国梦】 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实施手段是“五位一体”建设。 2.【“两个......

    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连云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连农„2013‟125号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农业首席专家管理办法》 的通知各县区农委(农水、林业、农机、农开、畜牧局),人社局:......

    连云港市2014中考历史试题

    连云港市2014中考历史试题 (共60分) 四、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9-28题,每小题1分;第29-35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连云港市档案管理办法

    连云港市档案管理办法 来源:办公室 | 录入:信息处 | 日期:2012-8-16 | 浏览362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 大约行了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连云港市博物馆。我仰望眼前这座庞然大物,不禁被这种宏伟的......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文件

    .cn提供文章来源 连 云 港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连政发〔2004〕129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机关财务管理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加强市级机......

    连云港市人事局文件

    连云港市人事局文件连人通〔2009〕122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 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县(区)人事(劳动人事)局、市各委办局、驻连各部省属单位、市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