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庐山区公安分局国庆情况上报
庐山区公安分局2011年国庆期间安保工作
小结
庐山区公安分局对2011年国庆安保工作高度重视。国庆前夕,分局党委就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安保工作,市局党委委员、庐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局局长程文,分局政委彭新球分别就国庆安保工作进行部署。
在此次安保行动中,庐山区公安分局全警参战、密切协作,即确保基层所队保留充足警力值班备勤,又安排机关民警进行徒步巡逻,真正实行了全天候、无缝隙的强力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和谐的工作目标。在2011年国庆安保工作中,分局共出动巡逻警力800余人次、车辆30余台次,形成了步巡为主,各种车辆巡逻为辅的立体巡逻网络。巡逻期间,全体民警着装整齐、执法规范,共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0余次,现场处置案事件3起,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基层所队民警克服工作任务重的困难,在国庆休假期间坚守岗位,及时、热情的接待群众报警、求助。
截止目前,国庆期间庐山区公安分局共计接处警167起,其中刑事案件29起、治安案件26起、纠纷43起、求助20起、其他49起,均按照规范予以处置。
第二篇:庐山区公安分局“三步走”抢先做好清明安保工作
庐山区公安分局“三步走”抢先做好清明安
保工作
清明将至,庐山区公安分局翔实谋划、超前部署、全警动员,针对九江市公墓区集中在我局辖区,清明节期间治安环境中“公墓区多、山林多、扫墓祭祖人员多”的“三多”现象,从山林防火、矛盾化解、消防宣传等面入手,采取“三步走”措施抢先做好清明节安全保卫工作,力争九江市清明祭扫工作平稳有序。
强化山林防火,确保安全“第一步”。庐山区范围内仅马宿岭公墓区和贺嘉山陵园墓穴区就有墓穴5万余座,山林防火、治安和交通维护等方面压力巨大。为营造低碳安全“清明”,分局积极向政府汇报,出台了清明节期间防火方案及防火值班安排表,每天安排民警带领政府综治人员到防火重点区域值勤。要求各派出所密切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对个别前来祭扫的市民所使用的塑料祭祀品和烟花爆竹,要求进行劝说、讲明要害、宣传防火及环保知识,使其认识到文明祭祀的必要性,主动选择文明祭祀的方式,确保火种不带入墓区,力争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努力实现墓区无使用塑料及燃放烟花爆竹祭祀。
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营造和谐“第二步”。由于清明节期间人员、车辆相对集中,祭扫人员混杂,仅在庐山区主要公墓区每年清明期间扫墓人数达50余万人次,容易产生混乱及矛盾纠纷。针对这一情况,分局在制作《清明安保工作预案》的同时,积极部署马宿岭公墓区和贺嘉山陵园墓穴区辖区派出所联系同级综治成员单位加强巡防和疏导工作,确保前来祭扫市民的人身、车辆、物品的安全。同时还要求各派出所在清明期间,对于群众报警、求助,要迅速出警,将群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求助困难群众,积极为市民营造和谐的祭扫环境。
强化督导检查力度,工作扎实“第三步”。清明节期间,分局要求各派出所增强值班备勤力量,确保通信畅通,对群众报警及时处警解决。全体民警要严格遵守“五条禁令”,严禁公车祭扫,严禁不文明祭扫,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同时分局每天由局领导带队,组织督察、纪委、信访等部门民警到马宿岭公墓区和贺嘉山陵园有墓穴区及山林重要防火场所进行督导检查,对执勤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真正确保安保工作取得成效,不走过场;确保不发生人员踩踏、拥堵事件和祭扫人员财物被盗案件;真正实现和谐清明,平安祭祖!
第三篇:庐山区国税局整改措施
庐山区国税局整改措施
市局: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爱国、爱党热情,根据庐山区委宣传部等四部门文件(庐文体广字【2011】18号)精神,经报请市局批准,区局于7月19日和7月26日分两批组织全局共产党员开展“爱在党旗下,同走红色道路”活动,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红色革命教育。个别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员以“33名非党员”的名义,越级向省局、市局领导写匿名信,举报我局此次活动中存在花钱金额与实际不相符、公款旅游等违反纪律的问题。接到上级有关部门通报后,我局立即召开了全局中层干部会议,及时向全局干部职工通报了有关情况,并认真收集了全局干部职工对此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将实际情况调查清楚。现将我局在此次活动组织中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职工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有关部门对群众反映的情况重视不够,处理不及时,以及一些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打击了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积极性。
(二)二是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虽然当前在开辟民主监督渠道上作了大量工作,但民主监督渠道还是显得不够充足,即使已有的渠道,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也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渠道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舆论监督上,同样缺乏专项法律保障,使得监督主体的职能和权利未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三)二、整改措施
一、地税部门党风政风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地税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多年来在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从新形势、新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廉政监督不到位
目前,地税部门的廉政监督基本以上级主管机关为主,客观上造成班子的权力使用在系统内部封闭运行。上级主管机关虽有监督权,但由于时空距离尤其是工作人员数量等因素的限制,事实上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地税部门廉政预警的一般做法是在领导干部被选拔任用前对其进行廉政诫勉谈话,形式较为单一。而近年来出现的反面典型,又恰恰表明了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对于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上级监督不到,群众监督不了,同级又不敢监督,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其实,每个岗位都有其特点,都可能存在容易导致职务犯罪的各种诱惑,完全的自律不可能是永远有效的,必须靠制度进行约束。
(三)监督渠道不畅
(四)监督制度不全
一是在制度内容安排上,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对权力的内在有效制衡,合理分配上缺乏具体规定。二是有的制度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简单,制度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有的制度只管眼前,不管长远,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在制度执行落实上,有的制度执行起来弹性比较大,刚性不够;有的制度执行得不力,“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抓落实、动真格不够。
二、完善地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监督意识,形成监督的良好环境
首先需要增强个人的监督意识。要在营造监督氛围、畅通监督渠道、保障监督权利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广大党员的监督意识,调动党员开展监督的积极性。要营造主动监督、乐于接受监督、支持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其次,要拓宽党内民主,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充分了解党内事务,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批评权和建议权等,对党内事务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健全党内党员议事、倡议、批评、检举、控告的具体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实行来访接待日,对党员提出的重大意见和建议,要实行跟踪督办,进行反馈,或其他形式公布督办结果。要普遍建立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制度,认真坚持党内生活的“三会一课”制度,推行党务公开制度,为党员实施监督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二)突出监督重点部位和领域,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切实树立“一把手”的监督意识,是实施党内监督的重点,也是落实党内各项监督制度的关键。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和领域。虽然目前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管理部门,实行无缝监管的运作模式。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衡的权力格局。三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基建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有效监督。
(三)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
1、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通过有效实施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查处,最大限度地防止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错误偏差。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个人的住房调整、配偶和子女的工作安排、职务变动、个人财产和收入、个人从事经营活动情况等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地方纪委和组织部门要定期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情况进行审核,对隐瞒不报的,除严肃批评外,还要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以请纳税人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地税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地税干部现场答题、加强述职述廉测评结果的运用,扩大评廉结果的反馈范围,保证群众的知情权,促进述职述廉监督作用的发挥。
5、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凡是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现象的事项,都最大限度地向党员和干部公开,增强政务公开工作的透明度。
(四)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地税纪检监察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其他部门的监督职能,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监督合力的良好势头。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继续充分发挥特邀民主监督员作用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廉政预警机制,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发挥当地纪检、监察部门投诉举报中心和民主评议机关活动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情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地税干部的监督,实现内外监督结合,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地税干部的现实表现,使广大地税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内外监督之中,形成立体化监督的态势。
(五)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实行系统上级管理的体制,不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和制约,保证纪检监察部门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抓紧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情况的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时限以及责任追究办法,发挥下级纪检监察部门接触多、信息灵的优势,取得监督效能的最大化。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则要从干部任免、人员编制、业务培训、工作考核考评、经费管理等各方面,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领导。
(六)建立和完善廉政激励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廉政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管辖范围内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执行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本地区、本部门党风政风状况及本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充分运用干部考察考核、经济责任审计、责任制考核、检查、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方面的信息和结果,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评价地税干部的廉政情况。定期开展廉政勤政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对在廉政勤政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宣传。加大对先进典型的提拔使用力度,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探索建立廉政勤政奖励基金,对廉政勤政方面的先进典型,除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建立健全制度规定,解决制度缺位问题。探索建立廉政勤政奖励基金,对廉政勤政方面的先进典型,除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奖励,并把建立和完善廉政激励机制作为体系防腐的重点机制之一予以明确规定。推行《公务员指导手册》,对地税公务员从奖惩、津贴、休假、保密到退休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此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庐山区一中调查报告
庐山区一中调查报告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第一中学始建于1961年,原名九江市第四中学,80年代初更名为九江市庐山区中学,1993年被九江市政府批准为市重点中学,2002年10月被确定为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中学,2003年建立了初高中分设的格局,2008年8月,学校实行初高中剥离,更名为庐山区第一中学。2009年5月,被江西省教育厅、人事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2013年9月,区一中、区二中、区职高三校合一,搬迁到南山公园新校区。
庐山区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九江市2012年重点城建工程之一,总投资约3亿元,占地面具200多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含教学楼、科技实验楼、体艺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及食堂等15栋主体建筑和一个标准运动场及配套设施。根据学校定位,设计办学规模为105个班,可容纳学生6000人。2006年3月,区委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新班子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从抓师生精神状态、抓教育教学工作、抓学校社会形象三个方面着手,全力加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提出三大举措抓校风:在教职员工中推行“三条禁令抓队伍”、在校级班子中推行“推门听课抓教学”、在全校师生中推行“校风督查抓形象”。严密的部署、严格的管理、严肃的态度,使学校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区中学占地面积120余亩,校舍面积3万余平方米,校园分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部分。学校拥有北京四中远程教育网、配备了现代化的语音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电子教室以及校园闭路电视网和校园语音听力网、校园通讯网、校园因特网。理化生实验设备、电教设备按最新最高标标准装备,达省示范性学校标准。学校建有面积11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达9万余册,订有各种期刊600余种。学校还建有看台座位3000余个的标准田径运动场。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备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厚,是莘莘学子读书和生活的理想乐园。
庐山区第一中学是一所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80多人,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蔡寿禄: 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西省中学政治研究会理事,九江市中学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九江市庐山区中学副校长。曾主编《政治常识学习指导》(上海版)、《高中政治辅导》丛书,获九江市首届高中政治优质课一等奖。从教以来,发表及获奖论文二十几篇,其中代表作有《网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冲击》(吉林教育学院学报)《试论“3+X”高考模式下中学政治课改革》(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省学科带头人2人欧阳正平、李 彬,199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校教研处主任、兼任校团委书记。2004年9月,在九江市第二届“一二三园丁”工程中,被市教育局授予“九江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6月,被九江市团市委授予优秀团干的光荣称号;2005年11月,先后在庐山区和九江市的两级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中,夺得一等奖;2006年9月,被庐山区文教局授予“庐山区十大明星教师”光荣称号。在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中,主要教学研究的成绩有:2001年12月,教学论文《从“3+X”考试模式看历史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被九江市教育学会评为三等奖,并被收入九江市教育学会2002年第八期优秀论文选编中;2002年12月,教学体会论文《如何理解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在江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研究性论文评选中获得三等奖;2003年,教学体会论文《如何理解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在《考试报》2003年第8期第2版公开发表;2003年
冬,教学论文《面对高考小综合,历史教学应对的新方略》在江西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冬,教育论文《超越自卑,奏响激昂人生的青春主旋律----对当前我校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及应对策略》被九江市心理学会补评为2003三等奖优秀论文;2003年夏,参与编写高中历史学习辅导资料《优化突破----高一历史(下)同步解析与检测》,担任副主编,并独立编撰了计有4万余字的《第三章解放战争》一章内容,2004年春,该书已经由学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2004年春,教育论文《对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问卷调查及应付对策》在《九江教育》2004年第2期(总第93期)公开发表;2004年11月,指导学生解题方法的教学论文《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还是重要原因?----如何解答单项选择题中的“根本原因”》一文在国家级刊物《历史学习》的2004年第11期公开发表;2005年3月,我的教学论文《中学生,你如何从挫折中自己走出来》被九江市心理学会评为三等奖;2005年6月,被团市委评为九江市优秀共青团干部;2005年11月,先后荣获庐山区高中历史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九江市高中历史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制作的课件《甲午风云》获得各位专家评委及参赛教师一致好评;2005年12月,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联合举办的全市学校德育活动创新设计方案评选中,独立创意、编写的《加强自身修养,重视礼仪教育》荣获中学组三等奖;2006年8月,教学经验论文《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把握好三个解题步骤》在《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版》总第1195期第4版公开发表。2006年8月,教学经验论文《从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谈历史学科材料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在《九江教育》2006年第4期(总第107期)公开发表。2006年10月,教学经验论文《开放型问题解题:以静制动“三步曲”》在《九江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108期)公开发表。2006年12月2日,在省教研室组织的2006年江西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提交的教学设计《国共两党合作》被评为省级一等奖。省骨干教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中级职称教师170余人,学生4000余人。现任领导校长裴盛付、副校长刘浔卿、校长助理邓高喜、党总支书记李明林、纪检组长廖先淦。学校将秉承“政府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办学思想,提出“全省有影响,全市有地位”的办学目标,遵循“责立自我,任当天下”的校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
建校50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及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有许多已成为社会英模、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致富能人。学校也多次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使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成果显著奖”、国家级“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基地”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了江西省文明单位、省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高中课改先进单位、省先进教工之家、市十佳文明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高考成绩多年来在九江市重点中学评估中位居前列,中考连续十余年荣获全区综合评比第一。
光荣与梦想同行,泪水与汗水铸就辉煌。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社会肯定,并多次获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表彰,先后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使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成果显著奖”、国家级“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基地”、“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十佳文明学校”、“江西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江西省安全文明学校”、“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九江市四星管理学校”等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团结务实的一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
今天的品牌。有理由相信,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庐山区第一中学,必将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深厚文化与历代区一中人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庐山区发展物流业总体汇报
庐山区发展物流业总体汇报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和“决战工业2000亿、城建200亿”的发展目标。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提升九江物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为了创造物流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所对全市现阶段物流发展现状展开了调研、并提出以下参考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物流业的发展目标
(一)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它通过加工、整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从原材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揽子多功能全方位的高效有序的服务链条,极大地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誉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其意义远远超过物流业本身,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二)工作目标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工业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为发展物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路货运管理部门要抓住这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提高行政服务意识。进一步规范公路货运物流市场的经营秩序,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壮大公路物流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公路货运、物流市场的建设;抓紧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一批具备现代企业制度,实力强、观念新的物流龙头企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九江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一类口岸优势,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物流网络。力争用五年时间,把九江发展成集水、公路、铁路、空港、管道于一体,以港口集装箱物流为中心,综合型物流和保税物流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框架,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鄂、皖、湘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九江发展的新亮点,突显九江无法替代的物流优势地位,为九江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我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九江位于赣、鄂、皖、湘四省的结合部,古时依靠水路成为沟通南北的域性的商贸物流大通道,近代随着水运的衰落,九江的传统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有所衰落。然而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规划的批复,九江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期。作为鄱湖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九江的工业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已达1500亿元位列全省第二,同时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昌九高铁建成通车,武九高铁,池九城际,九景衢铁路的相继立项,使九江成为中部地区高铁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公路方面随着九江长江二桥,绕城高速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九江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这些都为九江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十一五”以来九江的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公路方面2006年至2010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从1916万吨增加到7678万吨,年均增长60%货物周转量从19.9亿吨公里增加到160.2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0%。水路方面九江共有长江岸线152公里,共有各类港口及专用码头144个,2010年九江港口吞吐量达到3291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2.06万标箱,同比增长20%,实现了九江港的历史新突破。至此,九江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实现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通过市职部门和相关企业的不懈努力,九江的现代物流业已经逐步进入到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是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市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物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处于粗放经营,以货物运输业为主的阶段。我市物流产业的现状与九江快速发展的经济还不相匹配。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
据调查九江多数企业的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特别是从事公路货运物流的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比较小,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更谈不上开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务。部分企业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规模小,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不具备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规模集结、吞吐货物的能力。在流通加工、信息应用、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九江物流产业的现状与九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2、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资金保障能力有限
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交通运输设施外这几年投入并不大,形成的格局与产业布局并不完全适应,现有物流的一些基础设施,物流在规模,质量功能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产业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站场,商贸市场比较多,而交通布局合理,信息化程度高,整体规模较大,相关配套设施齐全能发挥区域性枢纽功能的物流产业园建设还是一个空白。同时物流企业的资金短缺限也限制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创造较为可观的效益。物流企业要开展高附加值的业务,必须具有设施完备的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信息化平台等硬件条件。这些前期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我市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弱,加之银行借贷门坎高,企业吸纳资本和资金的渠道比较少,因而我市物流企业的发展程度普遍不高。
3、信息化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九江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如收货站、托运部名目繁多,他们只是将所在地附近生产企业收集到的物流,重新委托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承运,显然还是家庭作坊式经营,物流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公用信息互通。极大的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物流行业比较特殊,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全市目前货运从业人员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5%左右。物流人才匮乏,特别是观念新、素质高、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知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奇缺。严重束缚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4、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协调
国家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九江市也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物流专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上,缺乏明确的措施和要求,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难成一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经贸等物流主管部门各自为政;运输、仓储、代理、批发等物流行业之间也缺乏内在协调机制,导致设施之间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全市物流设施难以形成体系,系统功能残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割裂了物流业的内在联系,造成行政服务责任不够明确,功能不够完善。
三、推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公路运输物流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至目前为止全市(地区)共有货运企业735家(市区90家)货运车辆30708辆、总吨位191359吨。但总体上我市公路物流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还是缺乏大型综合的交易市场和正规专业的公路物流企业。这就形成了制约我市公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两个主要的问题,我所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加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造宽松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先进物流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项目用地挂牌出让起价可按本区域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执行,对新建物流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大力倡导国内外物流企业加强合作,特别鼓励市域企业在我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安排较大比例的服务业发展资金,用于物流项目的贷款贴息或项目补助。鼓励传统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全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同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适时制订相关规则,加强运营组织,规范运营管理等,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断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场运作的方式,由政府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投资兴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平台的经营管理上实行物流企业自管自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平台的具体建设方面,可先行组织全市单体物流企业联网,再将商业、交通运输、工业、贸易、邮政通讯等相关部门逐步纳入,建立全市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物流信息服务,承接物流业务和在线教育培训,推动物流行业内部的合作与交流。
3.培育物流行业协会,加快相关中介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按市场化原则组建的步伐,通过加强宣传。使物流企业认识到加快物流行业协会建设的紧迫性,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召开物流报告会、研讨会、培训会等行业会议,然后引导其成为九江物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同时抓住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强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企业组织发起组成行业协会,逐步吸引中小企业参加。最终使其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等工作,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
4.加快培养人才,推动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现代物流完全不同于运输与仓储组成的传统物流的概念,而是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先进管理模式。人才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重视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市物流业的当务之急。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政府要为物流人才的引进,大开政策“绿灯”,为物流人才提供一个创业、兴业的宽松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加盟我市的现代物流业中来,从而促进九江物流产业管理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在从业人员中选拔业务骨干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对物流产业和现代物流观念的认识,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鼓励九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增设物流业相关学科和研究课题、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的物流实用型人才和物流研究课题成果,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注入“后劲”力量。
5.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健全城市配送体系
为促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完成传统公路运输向现代物流的转型,这就需要筑巢引凤,搭建平台。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的完善和审定《九江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城西综合物流中心等四大物流园区。进一步整合土地、物流资源,完善原有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综合货运枢纽平台,实现多式联运的无缝对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资集散保障。同时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行机制,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城市物流配送实行品牌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引导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统一标志、统一车型、并实行公司化管理、采取封闭两厢货车运输。
四、推进我市公路运输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物流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群、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地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物流产业涉及的行业多、地域广、流程长,因而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专门的领导机构,打破原来的条块分割、行政垄断格局,转变目前管理分散状态,同时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管理职能、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制定行业管理办法、提供政策保障
相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发改运行(2004)1617号】精神,研究制定结合我市实际可行的公路物流行业管理办法。以保证公路行业良性、有序发展。同时应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体系,在物流集中发展区实行土地滚动储备制度。凡符合产业导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物流用地依法及时提供。对列入物流发展规划的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业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对市重点物流建设项目,应按照仓储、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提供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在新增建设用地及计划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财政扶持、市财政在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主要用于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扶持培育以及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标准化、物流统计系和物流人才培养等业务,通过这些相应配套措施积极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