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城乡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县建筑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破解难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最近,笔者通过实地视察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建筑业发展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了我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据建筑业统计报表显示,“十五”期间,我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5亿元,年均增长19.55%;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0亿元,年均增长23.69%;累计上交税金8489.10万元,年均增长47.32%。2006年,我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8%,其中县外建筑业产值8752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5.91%,占gdp的3.22%;上交税金3653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2.8 %。
全县现有建筑业企业25家,按企业等级分,一级企业1家(浙江屹立装潢工程有限公司),二级企业5家,三级企业19家;按资质性质分,总承包企业16家,专业承包企业9家,其中房屋建筑企业9家、装饰装潢企业6家、市政企业7家、水利企业1家、交通企业1家、通讯企业1家。另外,还有设计单位2家,监理企业1家,招标代理、造价审计中介机构2家;项目经理355人,按资质等级分,一级项目经理3人,二级项目经理57人,三级项目经理295人;技术、经济管理人员1279人,从业人员逾10000人。
二、我县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比较,我县建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建筑业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目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低,规模小,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管理粗放,向外拓展业务能力不强。总承包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做不精做不专,行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要上交工程施工各种保证金,加上中标概率不高,且利润少,我县建筑业企业整体实力反而较前几年削弱,在全县建筑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2006年,全县实现工程总造价20493.9万元,其中本地建筑业企业实现9431.1万元,占46%,外地建筑业企业实现11062.8万元,占54%。
2、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一是招投标中存在挂靠、串标等现象。招标法规定200万元以上的国有投资工程必须公开招标,而我县规定40万元以上就要公开招标。由于工程项目小、招标范围大,又未建立必要的市场准入制度,给招投标管理增加了难度,也让少数投机牟利的“投标专业户”钻了空子,出现了串标、陪标、挂靠、非法转包现象,使那些真正高素质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无优势,而被一些挂靠企业仅凭低价中标。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县建筑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也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二是低价中标问题突出。一些施工企业为揽接工程不择手段,相互盲目压低竞标价,如土地整理项目由于村民参与较多,竞争激烈,价格压得很低,最低的比国家定额标准下浮40.4%(全市平均下浮15%左右)。三是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企业一方面必须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一方面不能及时拿到工程款,垫资现象突出。据了解,招标文件和合同要求工程完工后须支付80%的工程款,而事实上工程完工后工程款支付只达到60%~70%,剩下30%~40%要经竣工验收、审计后才会支付,一拖就是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四是标后监管不到位。当前,我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体制没有理顺,机制不健全,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反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一些工程“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现象突出,施工过程中监管单位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对项目班子的到位率进行考核、处罚,建设单位随意更换项目经理,随意变更工程量。由于取消了工程质量、标化工地与企业投标挂钩等规定,企业抓质量、抓安全缺乏主动性,加上工程招投标中生产管理费用较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费用得不到保证,企业对工程的管理投入自然就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出现了下滑趋势。
3、税收标准不统一。2002年7月1日,市地方税务局出台《丽水市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预征率不低于工程造价的2%,个人所得税按工程价款不低于0.5%的征收率征收。按照这一规定,我县建筑业企业除缴纳营业税3.46%外,还要被预征2.5%的所得税,两项合计总征税率占工程造价的5.96%。而有外出经营许可证的外地建筑
业企业在我县只交营业税,所得税则回企业注册登记所在地交纳。由于目前我省各地税收政策不一,如宁波一些地方对外地建筑业企业征税要比本地建筑业企业上浮1%,绍兴市在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只要一次性交纳工程收入0.5%的所得税,杭州市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可以不交所得税等等,使我县建筑业企业与外地建筑业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为获取生存空间而
不得已挂靠外地建筑业企业,一方面导致陷入业绩难以做大、资质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不利于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导致我县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2006年,全县建筑业营业税收入2560万元,其中外地建筑业企业缴纳1656万元。以此推算,外地建筑业企业应缴纳所得税1197万元,而这笔税大部分流到了外地。
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我县建筑业企业利润严重下滑,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而纷纷跳槽,我县建筑业企业已面临“人才危机”。当前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中、高级人才匮乏,对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较少,特别是农民工招来即用,大多数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作业,不懂得操作规程,不懂得技术标准,素质低下。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建议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加快建筑业发展事关当前,影响深远。因此,要把加快建筑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动我县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1、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筑强省战略,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67号);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撤县建市、构建四型缙云”,为我县建筑业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绍兴、金华、台州等地的建筑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如上虞市、东阳市、绍兴县等“建筑之乡”,市(县)委、市(县)政府对建筑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几乎每年的1号文件是加快建筑业发展方面的,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调控等手段,推动其发展壮大。我县要确立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尽快制定建筑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象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建筑业的发展。
2、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竞争力。要从优化结构入手,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支持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一批达到一定资质、规模较大的骨干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资源要素整合,做强做大,并与一、二级资质企业联合开拓县外建筑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县外优质企业参股或控股我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改组为劳务分包企业。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讯、工业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领域拓展,积极发展钢结构、古建园林、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三是坚持质量安全兴业。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企业各司其职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工程、文明标化工地、先进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同企业投标结合机制,提高企业积极性,从而创建更多的优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打响我县建筑业品牌。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推介我县建筑业企业,为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县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加强建筑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理顺招投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挂靠、串标等违法行为,切实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一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退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外地高素质队伍进入我县市场的登记备案制度,如规定进入我县建筑市场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和项目经理必须二级及以上,项目经理必须获得过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同时,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及连续多年业绩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借鉴台州、衢州等地经验,建议本县200万元以下的国有投资项目由县内建筑业企业参与招投标,使本地企业首先能立足于本地市场。二是推行合理价格中标机制。规范招投标中的报价行为,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有关部门要组织进行县内工程基准造价测算,核定造价合理的下浮幅度,对投标报价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切实加强监管,评标委员会可以认定其为废标。三是建立完善的标后监管体系。对项目班子到位率、暂定价和工程变更实行制度管理和定期抽查。严格贯彻实施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确保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足额到位,并不得挤占和挪用。四是建立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金融、工商、监察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采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建立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筑业企业履约担保、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等工程担保制度。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尽快出台《缙云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源头上遏止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4、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地建筑业企业制订合理的税收征收标准和办法,同时,借鉴宁波等地的做法,对外地建筑业企业适当提高税收标准。二是建筑业企业同工业企业一样,享受政府有关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走出去”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要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银企合作,探索建立建筑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本地建筑业企业可由银行出具保函。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5、坚持引育并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改变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过渡期内项目经理与建造师的并轨使用与管理工作,出台建造师(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有关规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建筑施工企业就业。在符合条件的工地举办“民工学校”,加强民工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增强民工的建筑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县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
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
来实现。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
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
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
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
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三、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
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
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
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
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
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
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三篇:试析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试析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我国国情和风电产业发展的现实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论文关键词:风电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风电产业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30多年来,我国风电场迅速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布局、发展并投入发电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能源;随着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日益变革,我国风电企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同业竞争的格局;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规模化国产,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在核心技术上还不具备制高点优势,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迅速实现了风电发展的规模化
1986年4月,我国第一座容量为105kW的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2006年4月,龙源集团总装机规模为20.06万千瓦的吉林通榆风电特许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短短20年间,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就扩大了约2000倍。据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500万千瓦。
2.实现了风电发展的产业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地已经开始主动研制并从国外引进风电机组,探索建设风电场。80年代,我国试制出的国产55kW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成功并网。随后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在运行体制上出现了商业化、公司化的新景象。从2003年至今,由于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使得更多的投资主体涌入风电行业,大型风电机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格局。
3.风电产业发展法规初步完善
法律法规是一个产业规范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并能够取得骄人业绩,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有效的发展政策。风电产业发展之初,在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随着风电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1995年原国家电力部开始关注风电发展的规模,提出到2000年年底风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随着政策的支持,2000年年底的风电装机容量大大超过了这个目标。随后受世界新能源发展潮流的影响,加上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通过,随后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在风电行业领域从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组织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促进了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
4.风电产业成为替代能源主体的趋势已经显现
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践和传统能源枯竭的压力说明,发展风电不能只作为传统能源的补
充,未来应该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2008年8月13日,随着龙源集团辽宁法库1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可超过8000万千瓦甚至1亿千瓦。届时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的主要战略能源之一。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出台较晚,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首要考虑的是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来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力网络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导致各地确定的风电发展规划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多次修改,目前仍尚无定论,从而没有发挥出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的现象。
2.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风能虽然是清洁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资源,但是风能资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等特性使得风力发电天然具有随机和局部反调峰特性,会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冲击。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电网系统消纳风力发电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电网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各种电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能资源充足时的电网调峰和风能资源缺乏时的电网调谷问题,而目前我国电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水电装机中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丰水期不能调峰,核电目前不参与调峰,系统调峰能力极为紧张,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风电无法尽快上网。
3.风电场区域布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据有关部门调研,我国风电场的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首先部分陆地风电场建在沿海滩涂地区,频繁的滩涂围垦将使已建风电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区域则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地带。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宝贵,由于风电场占用土地面积大,这就更需要科学综合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电网规划建设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
我国风能资源在陆地上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但是我国的风能资源却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电发展具有“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等特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技术挑战。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依托坚强、灵活的电网来实现。因此各地的风电发展规划要与电网规划配套,风电厂建设应同步考虑电网建设的进度,从而现实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三、促进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综合配套,促进协调发展。
1.尽快出台更加科学的风电发展指导性政策
在国家政策方面,一是要抓紧制定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出台绿色电力消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认购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回报率,促进更多投资主体进入该领域。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税率或其他财税政策
鼓励风电相关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电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出台补偿机制,补偿煤电机组参与调峰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更多发电企业参与风电消纳。四是在风电上网过程中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
2.完善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风电份额
由于电网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能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能源规划方面,必须统筹考虑风电与其它电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调峰、调谷的备用电源,综合考虑风电与电网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解决风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
3.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占领产业制高点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超前研究风电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在兆瓦级风机的总体设计、高效率能量转换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等重点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其次要加快研究风电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风能功率预测技术,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市场化检测认证体系。第三要加大大型储电库等调峰调谷储能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
4.加强电网配套,促进智能电网发展
电网是能源系统发展的物理骨架,必须建设通畅智能的电网才能保证电源投资的正常回收。因此首先要配合风电基地建设合理设置电网架构和负荷规模,并和大煤电基地建设协调配套,配合特高压电网发展,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区域电网,配合大电源基地为基础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电能,共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将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四篇:临洮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
临洮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我县建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纵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建筑业所带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剖析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握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难点所在;研究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广阔前景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县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全县建筑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建筑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有等级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19家(省属6家、县属12家)其中: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9家,三级企业5家,注册资金5.3亿元,净资产6.7亿元,总资产9.95亿元。县内13家建筑企业从业总人数18549人,有三级以上建造师448人,其中:一级67人,二级269人,三级1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43人,持证上岗人员5668人,技术装备率人均4000多元,年建安产值均达15亿元左右。在省属6家建筑企业中,安居、红旗、华威为一级企业,恒达、宏远、安兴为
二级企业;同时,安兴、华威、汇东、经纬公司已组建成了集团企业。县属13家企业中直属、三易为一级企业。
2011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18.51亿元,增加值7.64亿元。今年上半年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12.6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3.84亿元。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0%;建筑安装业占3.5%;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筑施工中标总价4.72亿元,建筑竣工备案项目15项,总价1.2亿元。
二、建筑企业发展情况
建筑企业从2000年开始,完成产值累计达110多亿元,获市级优质工程74项,省飞天奖14项,兰州市白塔奖16项,省级文明工地21项,市级文明工地31项。17家企业已全部通过了ISO90001质量体系论证;安居、红旗两家公司通过国际通行的三合整体体系,即ISO9002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体系、OHISA18000职工安全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安居公司凭着“开工前为用户着想、施工中对用户负责、竣工后让用户满意”的办企宗旨和质量意识,成功注册“安居”牌企业品牌,开创了我县建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先河;红旗、华威、安居、三易等公司荣获甘肃省“优秀企业”称号,企业经理分别荣获甘肃省“优秀企业家”称号。三易公司荣获“中国住宅100强”称号,三易花园住宅小区获兰州市“第三届十大名牌”称号,安居公司获“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另外,直属、华威、红旗等3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农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安居、宏远、三易等7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农行评为“AA”级信用企业;靖通、交建、城建、电建等4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甘肃省工商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我县建筑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创新,加快规模发展。各建筑企业在积极争取资质升级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结构的纵向链接和横向延伸,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产业体系的互补性、协同性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不断拓宽了市场领域,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纵向链接方面,各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向公路、桥梁、水利水电、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机械化施工、装饰装璜、钢结构、墙材生产等领域进行了扩容和转型,尤其是向房地产领域转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机制。横向延伸方面,各企业依托优势,瞄准市场,加大了对具有地域优势的高科技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养殖业、旅游观光业、餐饮娱乐服务业等项目的投资,形成了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多元化格局,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炼,临洮建筑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随着建筑企业工程量的增加和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有所好转,已发展成为一支享誉西北名符其实的陇上劲旅,是全县小康建设的排头兵,以建促农的领头雁。
三、我县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县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县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从企业总体规模来看,我县共有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3户,其中一级以上企业只有2户,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不占有优势,竞争乏力。从企业人才队伍来看,我县建筑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较小,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中级职称以上的人仅占6%.从企业技术装备来看,我县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数量有限,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差”--经济效益差。虽然“我县建筑企业工作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比原来有所好转,但是我县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呈逐年下滑趋势。
(四)“乱”--市场秩序乱。由于我县建筑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诸要素以及与之配套金融、价格、建筑法规等相对滞后,造成市场体系不大完善,运行规则不大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大规范,工程发包中的混乱现象,不正当竞争有时也存在。
(五)“重”--企业负担重。一是我县建筑企业社会负担重,承担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二是我县建筑企业承担的税种繁多,税率较高。利改税及新税制实行后,企业的应交税金占利税的比重上升。三是我县建筑企业债务负担重。建筑企业大多没有流动资金,完全靠银行贷款组织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居高不下,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六)“多”--垫资和拖欠工程款多。我县建筑企业应收而未收的工程款逐年增加,拖欠的工程款中一半左右在工程竣工几年后也收不回来。“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尽量少给或不给、逼着施工单位垫钱上”,已成为建筑市场扭曲的普遍“规律”,致使企业卷入“债务链”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直接导致了社会信用和商业信用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我县建筑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支柱”意识,树立产业观念。无论是从世界现代文明史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还是从当前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看,或是从我国建筑业从业的人数、创造的价值诸方面来分析,都十分清晰地说明,建筑业是其他产业发展先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基本建设与建筑业都必须首当其冲。临洮是一个城乡交错的城市,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为建筑业的快速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机遇意识,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认识、来规划、来扶持、来发展,在政策上要更加倾斜,在措施上要更加扶持,在环境上要更加宽松,千方百计地促进建筑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的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部为核心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以项目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体系和项目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相对分离经营机制;组建专业化工程承包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
(三)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增长质量。一是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全面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
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使我县建筑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率均有较快的上升。二是努力构筑建筑业人才高地。牢固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全面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项目经理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技工队伍。三是大力拓展县外、市外和省外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扩大外出施工作为做大做强临洮建筑产业的重点来抓。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头走出去,发挥拓展外部市场的骨干和龙头作用,打造临洮建筑业的良好品牌。倡导中小建筑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开展工程分包和劳务协作,不断扩大临洮建筑企业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建筑业法规,坚持工程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监管、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严密监管市场秩序,严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鉴证失信等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要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业主、建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链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三是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建筑市场“正规军”与“游击队”混同厮杀的低水平竞争局面。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要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完善建筑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解决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建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树立建筑业的良好形象。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优秀建筑企业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支持建筑企业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逐步树立临洮建筑企业“履约重义、文明守信、艰苦创业、能打硬仗”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五篇: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益广告不仅仅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问题,也是政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展公益广告,解决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不平衡性,特从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阐述,政府企业联手合作,探求新的方式,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获得双赢。
1公益广告的概述
1.1公益广告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是面向社会大众,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商业性广告。
公益广告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社会关系内的人,公益广告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广告内容思想性较高,主要是呼吁人们关注共同的问题,并敦促人们在社会行为中遵守社会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公益广告的创作要求都不低于商业广告,有时甚至更高。从创作动机上看,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出于唤醒公众注意某些社会性问题,根据某些社会公益性主题来创作的。
1.2公益广告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后果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淡化,出现道德滑坡,引发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应运而生。20 世纪40 年代公益广告首次出现于美国,目的是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日本的广告机构成立于1971年,由企业作主导,重点从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出发,诉求主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研究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贵阳电视台于1986年首次播出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间开辟《广而告之》栏目专门播放公益广告,这种由政府主导、被称为“公益广告”的广告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后,各种类型的公益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中广泛传播。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 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 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 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 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 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 但尚处在初级阶段 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 低水平的层面上 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 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 同时 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 人力物力消耗比较大 但是却没有诱人的利润 所以对于大多数广告公司来说 他们并不愿意制作此类广告 就目前情况而言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益广告创意水平不高。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创意水平上也明显落后于我国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 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图解化、套语口号化,使得公益广告退回到一般宣传的层次上,其沟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忽视了公益广告的指导哲学。
二、企业公益意识不强。时至今日,我们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背景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企业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缺乏。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密合度更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企业行为和企业竞争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企业的规模经营集团化趋势更为明显,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人才竞争、信息竞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竞争。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认真塑造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求得社会的认同和好感,和社会产生共鸣,那么它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好感,立于不败之地。
三、公益广告创作题材单一。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公益广告发布形式不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截至目前,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0%,中央和地方有数不胜数的日报、晚报、周报、专业报及各类杂志。可移动的载体如公交车、火车、出租车、轮船、飞机等以及近年迅猛发展的电子网络系统,星罗棋布的各类广告发布媒体已经组成了一个有机网。但是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好像公益广告只偏爱电视、报纸、路牌次之,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公益广告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广告营业总额大幅增长的态势极不相符。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公益广告的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0%以上。我国公益广告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良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一、应更加关注农村,关注民生公益广告应直面民生,如医疗卫生、防火防电、公民教育、交通安全等,要向农村和边缘地区倾斜,积极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譬如
“希望工程”让更多的人大体了解了农村的教育现状。目前,公益广告应多关注公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
二、应求创意重情感,提高公益广告的情感魅力。公益广告应始终坚持思想性原则、情感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首先,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思想性原则是第一要旨,这就要求公益广告的品位要高雅,就是说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其次,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业广告雷同,要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再次,电视公益广告的艺术美存在于运动和空间中,它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光、影、声、色等作为表现美的元素。最后,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思想或观念,因此不会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加强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能在情感诉求上与受众沟通、交流,产生共鸣。广告创意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不能忽视情感迎合对于广告在理解和认识方面的作用;要冲破功能性解说的藩篱,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公益广告释放的信息才能可视、可读、可感。
公益广告要提高创意水平。如何让公众感到有趣、好奇、轻松、耐看,从而巧地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是公益广告制作者的首要课题。公益广告的创意,用幽默也好,亲情也罢,都要把人性表达出来。因此,在公益广告的创作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朴素的感情,把质朴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去。创意应来源于生活,只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较强的聚焦意识,才能挖掘出深刻的东西。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强对公益广告的组织和管理,颁布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使公益广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不少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如1995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媒体必须做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在资金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此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创作水平,提高公众的公益意识,为公益广告事业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相信公益广告的前景是乐观的。
四、转变企业营销观念,扩大公益广告主体,加大公益广告投入。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益广告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出资做公益广告。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员,有义务为公益广告投入资金。现代营销已经从传统营销转化为整合营销,树立起社会营销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尤为重要。企业不但要满足目标客户群的要求,还要考虑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这人,以长远的目光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自身。企业积极投身公益广告事业,不仅扩大公益广告的主体,而且为我国公益广告争取更多资金,企业和公益广告两者各得所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