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8:3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产业,生产效率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本文立足于我国建筑业当前状况,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了我国建筑业在科技发展、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先进国家建筑业科技发展和推广过程中的经验,提出若干对策。关键字:建筑业,科技发展,前言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十五”期间,在党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建筑业更是呈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表1列举了1996年至2002年我国建筑业主要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其数据表明这七年间,各项指标基本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产值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的同步增长,意味着建筑业经济效益的迅猛提高。图1则统计了该七年间的产值收入,数据表明了建筑业总产值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筑趋向高空化、群体化等特点,经济效益明显。加上科学技术的逐步渗透和广泛应用,建筑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表1我国建筑业主要生产效益、经济效益指标[1][2][3]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企业数(个)41363 44017 45634 47234 47518 45893 47820 从业人数(万人)2121.9 2101.5 2030.0 2020.1 1994.3 2110.7 2245.2 增加值(亿元)2405.6 2540.5 2783.8 3022.3 3341.1 4023.6 4698.3 产值利润率(%)1.3 1.2 1.2 1.4 1.5 1.9 2.0 资本利润率(%)5.6 4.9 5.1 5.8 6.0 6.5 6.3 人均利润(元/人)515.0 523.0 578.0 766.0 963.0 1289.0 1523.0 我国建筑业产值收入[1][2][3]“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hwen-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交流” 上述这些成果得益于企业的体制改革、管理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尤其依赖于科学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然而,作为传统产业的建筑业,相对电子科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生产业,其发展较为缓慢。更不容乐观的是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发展快,但经济效益不高的状态。数据表明,建筑企业的资本金利润尚不到日本建筑公司的1/2,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不到2%。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依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科技发展角度来说,自上世纪中期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便在建筑材料(包括新型建材、化学建材、建筑用钢及新混凝土)、新技术新工艺(如深基坑支护、超高层、巨型大跨结构建筑、建筑节能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如CAD/CAE技术、4D技术、协同工作、生命周期管理等)以及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和推广应用。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平均科学技术水平依然比较落后,劣势集中表现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质量偏低以及研发力量不足等。1 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建筑业科技方面的起步比发达国家较晚,加上科研投入不足等因素,在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1.1体制政策问题 1.1.1 现行产业结构对科技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在国内的建筑单位绝大部分都以企业体制存在。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虽然能促进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但也使企业往往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新技术的研究通常是企业各自“闭门造车”,其成果为企业单独拥有,而不愿给竞争对手分享。导致科技力量的分散,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分散型、职能型、项目型的部门设置,纵向化的管理方式、固定的人员岗位设置也不利于企业内部创新科技的普及。1.1.2 管理现状造成的科技应用推广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行为主要是依靠各种法规予以规范和运作。然而,现行建筑业的法规、制度仍然不够完善,法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使建筑业的管理包括市场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在很大程度还由人为因素控制,从而也导致了建筑业的科技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面工作”。例如在施工管理方面,其科技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水平,目前大部分工程仍然是“重操作、轻计划”,整个施工管理还是凭借人为经验,通过会议进行协调和控制。这样的管理方式,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大力引进的先进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软件难以得到落实和应用。另外,由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工程进度的压力下,施工企业往往抽不出时间也派不出人手去专门熟悉和应用新的技术。而新技术仅作为评优的“门面条件”,在实际工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1.1.3 技术创新主导体系的问题 国外的技术创新体系多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为创新主导体系,而在国内则多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与企业合作为辅。这是因为目前普遍认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人才资源集中,科研能力强,科研、技术创新应该由他们作为主力军。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却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从主观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存在“重理论,轻应用”倾向,认为理论研究才能出高水平成果。从客观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尤其是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直接参与具体实际工程更少,凭借着书本知识、短期实践调研,难以使科研项目完全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因此,依靠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势必造成科技成果脱离实际需要或难以直接推广应用的状况。1.2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我国现有的科研观念使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据统计,我国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在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1)当前的科研政策导向致使科研工作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2)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脱钩,导致研究人员注重申请专利、发表论著以及参评各类奖项等,忽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产品。(3)理论性研究课题所占比重过大。(4)当前的研究经费多为国家财政资助,收益关系不明显,缺乏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1.3信息化程度较低问题 当前,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发展的水平,也决定着生产发展程度的高低。尽管我国建筑业目前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多方的进展和良好的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主要反映在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员缺乏,信息共享集成程度较低;软件开发企业实力不足,导致软件引进成本过高等。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企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使信息化工作难以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2)经费投入不足,发达国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8-10%,而我国企业的投入甚至不到1%[4];3)对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不够;4)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造成信息共享和集成无标准可循。1.4科技投入与人员结构问题 科技投入不足是行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九十年代,我国研制开发费用总额占建筑总产值的比例估计不超过0.2%,仅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一半(0.39%)[5]。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结构设置不够完善,经常出现技术骨干仅仅限于一个或某几个项目团队中,阻碍了企业内部的技术交流。再者,企业对于非骨干人员的培训投入很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拔,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1.5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问题 在科技化的建设实践中,人们普遍的想法是科技的发展需要过程,科技的应用需要实践证明,科技的普及需要时间。于是,企业总有一种“等待”的想法,等到技术成熟了,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候才开始应用,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科技是建筑产业改造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可以改变管理方式、运行方式和服务方式,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还能为企业提供机遇和挑战。机遇可赢得巨大经济效益空间,而挑战能促使行业和企业的进步发展,自我增强。企业领导层、技术骨干应该提高对这方面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向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方向发展。1.6对外交流问题 企业的对外交流过少,对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新技术了解不够,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发更为罕见,都是妨碍国内企业向国际领先技术方向发展的因素。尽管国内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逐年递增,但数量不多,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竞争力不足,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使国外市场占有率很低的局面至今无法打破。国外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针对我国建筑业科技发展存在的各个问题,有必要对发达国家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进行调研,并予以借鉴。1.7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1)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分别通过建立“创新企业群”、“创新企业”、将科研机构和建筑企业联合等方式联合各方力量,促进技术创新。(2)俄罗斯设立和英国分别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筑业技术创新援助基金”,推动多方融资,巴西则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科研基金,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3)在韩国、日本、巴西、美国等地都设有开放实验室或“科技孵化器”,通过提供管理、技术和资金来扶持创新企业或新技术开发。(4)巴西实行税收优惠和金融信贷优惠政策鼓励创新[6];美国则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技术创新法等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7]。(5)在支持与扶持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美国通过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在管理、技术和研究活动等方面对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多种援助,而日本则从立法、税收优惠、服务和技术援助制度等方面提供支持。1.8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 在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国外有着一些共同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8][9][10] [11]:加强对信息化战略的组织实施和领导;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与法规环境;引入竞争机制,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个别国家,如日本主张大力发展建设CALS/ES(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 / Electronic Commerce),其核心是[12]: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全部信息实现电子化;项目的有关各方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提交和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共享和利用。美国则鼓励建筑企业使用电子商务,使建筑技术创新的交流更及时、频繁,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英国,政府先后发布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21 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电子政务协同框架》等政策规划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1.9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9.1 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制度 行政许可制度是德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行政程序。许可证程序用来确定规划中的项目是否以原来的形式,在规划中的地点建设,并规定允许排放的特定标准[13];在新加坡,任何建设项目均须书面许可、劳动安全登记,向环境部污染控制处和劳工部工业安全处提供环境方面的情况,并听取建议[14]。1.9.2 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和法规 新西兰建筑业独有的“绿色”政策主要体现在有效利用能源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5]:提高最低保温标准、对保温和采光方面以及家用热水等提出新要求。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在70年代就制定了《新建筑节能暂行标准》和《新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标准》;德国1976年颁布了《建筑节能法》;瑞典从70年代起实施了强制节能法制;加拿大在1972年颁布了《新建筑物节能法》;法国分三阶段完成了《住宅经济使用能源设计规范》;日本在1979年通过了《能源法》等[16]。1.9.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措施 2000年,日本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构想,该构想的基本行动内容包括“资源的再利用(Recycle)”、“用过的产品或零部件的再使用(Reuse)”和“减少垃圾的产生(Reduce)”等三个方面,简称“3R行动”。为了实现“3R”行动,日本颁布了多部法律如《建筑再生法》。1.10 促进新技术转化和推广的政策 世界各国都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新技术转化和推广,简要概括为:通过技术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鼓励科研人员创办公司;建立科技园;政府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注重科技信息网的建设等。2 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在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对策。2.1深化科技体制政策改革 2.1.1 推进科技应用新型企业的体制改革 为改变现行产业结构对科技发展的不利影响,应推进开发型科研机构和部分先导型企业进行体制改革,使一定数量的企业转型为科技应用新型企业。这类企业应投入较大的专门力量进行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科技应用新型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1)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结构:应摒弃分散型、职能型和项目型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结构;2)设立专门的科技研究推广部门,专门负责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对外交流,如设立信息、技术、咨询等部门;3)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培训以及外聘专家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多层次的科技骨干队伍,能担负起企业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4)建立科技创新与应用制度和激励机制。2.1.2 完善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体系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关于科技创新与应用的相关政策、法律制度、推广应用机制,如企业资质、工程质量体系、评优标准等,须加大并量化科技含量。从政策和制度上推动和保证建筑业科技发展,逐渐改变因企业管理方式和水平阻碍企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现状。2.1.3 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应在推进科技应用新型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鼓励所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改变科技与经济效益脱节的状况。依托大中型先导型企业,发挥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孵化器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科技企业群”,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企业”。2.2注重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1)结合国家需求,组织专家实事求是地制定出20~50年的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包括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普及、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2)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工作,如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学院等的沟通,避免重复工作而浪费资源。打破部门分割的界限,切实相互联系,互相沟通。(3)根据行业发展现状,结合近期的实际需求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对行业科技发展和应用做出近期总体计划,以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4)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科技发展计划。2.3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认识(1)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专家论坛、企业会议、网络宣传、政策发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个行业对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认识。(2)科技创新和应用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层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制度建立、任务部署、职工培训、内部宣传等多种方式,使全体企业员工达成共识,提高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科技的水平。2.4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1)政府应根据GDp的增长,每年增加科技资金投入。(2)成立多种基金鼓励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如科学技术研发和推广基金、创新风险基金、创新援助基金等,并对技术创新资金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3)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增大科技投资,可通过委托投资或经营等方式增值,滚动资助科技发展;采取增加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价格补偿等办法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允许并尽量吸引外商投资。(4)政府应加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和应用资金。2.5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大专院校土建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实施的专业指导,结合建筑业科技发展和应用需求,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科技人才。(2)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其他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工作。(3)行业和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终身教育工作,加强各层次的技术培训。(4)加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以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2.6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1)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2)提供各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鼓励科研机构实施成果转化。(3)建立多种融资机制,包括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提供风险基金以及民间融资等措施,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4)加强政策导向,改进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等,对科研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政策引导和激励。(5)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加强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联系。(6)建设技术孵化器,促进实用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7)建立为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和良好环境,如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立网上科技成果交易系统,增加开设建筑创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8)畅通信息渠道,建立网上科技成果发布系统。2.7抓紧企业信息化建设(1)企业内部增加对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化的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推广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应用。(2)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3)积极组织信息化标准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研攻关。有必要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形成联合攻关。(4)切实制定鼓励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尤其应该由政府部门带头推动信息化的实施,同时应该在企业资质、工程招投标、工程奖项评选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提出要求并形成政策,促进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5)建立信息化体系。例如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率先推进信息化,并逐步形成信息化应用规程,再推广至其它工程。(6)着力培育信息化市场。作为发达和完善的市场需要具有“全国统一”、“内外开放”、“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等)完善”、“法规完备”和“结构完整”等特征[17]。2.8建立科技成果考评机制(1)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科技成果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完善评价制度,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严格的考评、验收工作。(3)重视总结统计工作,为考评工作提供评价和对比的标准。2.9扩大国际交流合作(1)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鼓励和吸引境外企业与国内企业联合或独立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促进提高我国建设事业科研技术水平。(2)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带动国内成熟技术、劳务、材料、设备等出口。(3)开展国际企业交流会议,聘请国外成功企业介绍新技术使用现状和管理方式现状,增加交流学习机会。

第二篇: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壮大。

要充分认识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发表讲话说,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可以为国家积累财富。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话是正确的。现在建筑业大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正是充分肯定了建筑行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建筑行业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以前都不太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这些地方建筑行业的产值处于一般化的水平,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建筑业的贡献率在全国20个重点企业中排在第6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大力发展建筑业,而应采取措施,包括政策的扶持,改善外部

环境,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要尽快制定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规划。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产业政策,以增强建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议在加强行业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在税费上减轻企业负担,开拓国际市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等方面制定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指导全国建筑业科学发展,真正使其起到支

柱产业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认真整顿招投标市场,禁止最低价中标。在我们的调查中,建筑企业领导普遍反映,目前招投标市场极其混乱,给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主要是由最低价中标产生的。过去一个工程项目在招标前,建设单位都要做标底,投标单位谁接近标底,谁才能中标,现在是最低价中标,建设单位特别是开发单位,把工程造价压得很低,这就造成了投标单位的围标现象。现在开发单位又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公司,做一个工程的拦标价,投标单位高于拦标价就作为废标。另外,对按照拦标价中标的建筑企业,还要下浮15%,这很不合理,虽然要与国际接轨,但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离开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机械地照搬照抄,是不行的。

招投标手续繁杂,投标单位标书做得很细很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投标过程中,评标的专家只是翻翻而已,一个上午要看几家投标单位的标书,根本没有时间细看,这是极大的浪费。有的建设单位特别是开发商甚至不合理分段招标,以便卖更多的标书,借此赚取资金,使建筑企业苦不堪言。建议标书要删繁就简,能说明问题即可。评标的专家看的是内容,不是看标书的装潢,同时在手续上也应该简化。因为,对一般工程而言,从招标代理制定标书也好,投标单位制定投标标书也好,从现在的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经验来看,对工程的造价成本完全可以做出概算。如果大家都实事求是,做出的概算应该相差无几,所以没有必要把招投标过程搞得过于繁琐,增加企业的负担,这样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利润过低。从大连地区看,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税,达到百元产值

3.23元,核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为百元产值2元,还有0.4%的个人所得税及房产税等,百

元产值所缴税额在5.5%左右。按道理说这样的税收不算太高,但现在建筑企业普遍感到税收负担过重,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利润太低。全国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是2.9%,因此,建筑企业资本难以积累,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从所得税来看,国家规定的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是8%—20%,现在大连地区企业的利润即使按照最低的8%来计算,也是远远脱离大连建筑企业利润的实际,按照国家规定机械制造业所得税的利润率是5%—15%,交通运输业为7%—15%,建筑行业仅低于餐饮娱乐业。鉴于建筑行业目前利润低的情况,建议按照制造

业的5%—15%的利润率征收,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起到“放水养鱼”的作用。

各种费金名目繁多,收取的额度较大,建筑企业难以承受。据我们调查统计,建筑企业要缴纳的费金有15种。如工会经费、河道费、排污费、安全措施费、卫生费、工程交易费等,各种基金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价调基金、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我们抽样调查了一个特级企业,按年收入15亿元计算,各种费、金就占用6660万元,占收入的4.4%,因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4.4%.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一年占用流动资金60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建筑企业流动资金不够,就要到银行贷款,这就难免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

要解决建设工程的优质优价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是基本原则,优质优价是题中之意。在其他行业当中,都在贯彻执行优质优价的原则,但在建设工程当中,优质优价原则体现得不明显。为了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原则,我们建议:一是在甲乙双方的合同当中,按照创优目标按比例增加造价。二是各级政府对创优的品牌工程,分不同奖项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建筑企业对创优的项目部,根据不同的奖项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在建设工程当中体现出优质优价的原则,符合市场公平公正竞争的法则,也可使建筑企业及

其员工受到鼓舞,充分调动建筑企业创优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

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走向何方?

《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引发行业热议。本次改革有哪些亮点?改革能否落到实处?《若干意见》的发表,引起业内较大关注,也存在诸多隐忧:这些大家觉得不错的顶层设计蓝图如何落地?一场去行政化的建筑行业市场化改革会有多快?是否会像过去每次雷声大、雨点少?勾勒顶层设计新蓝图2014年7月1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的目标有三:开放公平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改革意见强调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设计制度与配置市场资源。整个改革意见涵盖较为全面,囊括了住建部下各个管理体系,从招标投、监理、资质、造价、监管等等,还列明了未来的建筑业发展重点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改革意见中不乏亮点:清理各类保证金、押金;推行银行保函和担保;淡化企业资质,加强个人执业资质;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可自主决定是否招标发包;建设单位可自主决策选择监理或其它管理模式;落实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推行清单计价制度,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定额管理机制;探索放开建筑工程方案设计资质准入限制;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设计、施工业务可以不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分包单位;推进BIM技术应用„„发展新名词:建筑产业现代化三大目标之一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历次五年规划、计划都要提及的,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此前,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转型,但“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是个新名词。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的报告,现阶段,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最终产品绿色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建造过程精益化、全产业链集成化、项目管理国际化、管理高管职业化、产业工人技能化。其中最核心还是建筑生产工业化,也是目前政府、业界普遍关注的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热点无疑,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的倾斜,但这涉及到建筑行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牵扯到全产业链的配合,还有业主与市场的认可度,因此提及多年,依然步履维艰。新的改革意见的出台,建筑工业化将有更多的目光,甚至出现泡沫,但如何发展、如何落地,企业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找准自己的切入点。资质战争可休矣资质在中国建筑业就是市场的敲门砖,资质在建筑业市场中的重要性让其成为寻租的工具,资质挂靠在行业里成为不合规的普遍现象。凭资质可收取很高(2~5%)的挂靠费,使得资质证书的含金量奇高无比,也使各种建造师证奇货可居。这对整个行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有极大的误导,资质升级成了施工企业最大的战略,大量一二级企业忙于搞根本不符合企业战略、企业真实管理水平的信息化、收购自己根本不专业的设计业务,大量收购一二级建造师证,实在有些劳民伤财。而真正将起作用的提升客户价值、提升内功未受到足够重视,难以启动真正的转型升级,这恰恰是建筑行业近年很多问题难以好转的重要原因。本次改革意见首次提出“淡化企业资质”,是否意味着建筑业的资质战略可休矣?但《意见》中还补充了一段“加快研究修订工程建设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取消部分资质类别设置,合并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资质,合理设置资质标准条件,注重对企业、人员信用状况、质量安全等指标的考核,强化资质审批后的动态监管”。最新发出的一二级资质标准,已只有高度限制门槛,可承接任务的项目规模限制已取消,是一个很正确的改革方向。以上情况看来,资质的含金量已明显有所下降,建筑施工企业最为重视的资质战略需要重新考量。

重视科技的力量,特别是BIM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技术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改革意见专门提及了对建筑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关注工法、减隔震技术、白图代替蓝图、建筑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并提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项目管理业务是建筑行业的核心业务,但也是信息化最难的一项业务,而BIM将项目信息进行数字化、模型化,成为建筑生产方式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为后续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BIM的价值与力量越来越被行业人士得到认可,但BIM应用的实践探索与方法论研究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建筑企业需要重视与关注,积极应用BIM,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试点无新意从《意见》的组织落实来看,无外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试点、加强协会能力建设和行业自律,三大老调常弹之措施。不过在积极开展试点这一点上,早在改革意见发出2个月前,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近20个省市先行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包括建筑市场监管综合试点、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试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试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试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安全控制管理试点六类。六大试点的具体内容,无甚新意与亮点,还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内容,谈不上先进的改革经验,与改革的大旗、意见中的豪言壮语不太匹配。问题是,试点为何在《意见》出炉之前就提前公布呢?还是后续会有新的试点计划? 如何避免老调重弹变口号这是时隔七年以来,住建部第二次发布建筑业改革意见。

2005年7月12日,原建设部联合发改委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十年过去了,对比两次《意见》内容,有不少进步之处。如,本次意见更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基本上没有涉及企业的一些管理规定,主要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雷同之处。例如,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发展建筑标准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机制;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业主自主决定是否招标;推广投标担保、工程支付担保和履约担保制度,推行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等等。十年过去了,建筑业的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十年前提出来的很多改革意见,在今天仍然是改革重点;只是十年之后的老调重弹,是否会重新沦为口号?。

建筑业市场化改革有多远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关键在于去行政化,在于让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一直以来,中国建筑业是行政管理最多,但又是管得最不好的行业。相信市场的力量,如何成为管理层真正的意识理念,还非常不容易,最主要还是这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各方利益博弈。改革开放虽已三十余年,但建筑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至今仍然是政府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政府的行政力量对于建筑业、建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市场资源配置地位从“基础性”提高至“决定性”的位置,市场化、去行政化,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将是建筑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这将是一部全盘的棋,靠20住建部一支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全推动的;况且建筑业中行政这支手的力量如此之强,干预如此之多,壮士断腕谈何容易,建设管理条线下还有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怎能凭一句“改革”就烟消云散。也许这就是为何十年来,依然还只能老调重弹;为何出台的《意见》大而泛,没有重点,没有时间表。建筑市场的混乱是不争的事实,建筑行业人员都期盼着建筑业能彻底改革为行业带来新气象。但建筑业能够真正健康稳定发展,还须从顶层设计抓起。本次改革意见没有体现出行政管理的透明化,没有提及哪些归属于市场,哪些归属于行政力量,过时的建筑法的修订也没有提上日程,有所缺憾。本次改革意见毕竟是纲领性的文件,虽然愿望很美,但如何能落实,还需要配套出台切实可行的落地性文件与政策,以及住建部下各部门、地方各政府间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大家都拭目以待。总的来说,本次改革意见具有全面性、前瞻性,但落地性究竟如何,大家都满怀期待,希望新一届政府班子、新一届住建部领导能真正尊重并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为进步缓慢的建筑业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第四篇: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城乡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县建筑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破解难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最近,笔者通过实地视察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建筑业发展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了我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据建筑业统计报表显示,“十五”期间,我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5亿元,年均增长19.55%;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0亿元,年均增长23.69%;累计上交税金8489.10万元,年均增长47.32%。2006年,我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8%,其中县外建筑业产值8752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5.91%,占gdp的3.22%;上交税金3653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2.8 %。

全县现有建筑业企业25家,按企业等级分,一级企业1家(浙江屹立装潢工程有限公司),二级企业5家,三级企业19家;按资质性质分,总承包企业16家,专业承包企业9家,其中房屋建筑企业9家、装饰装潢企业6家、市政企业7家、水利企业1家、交通企业1家、通讯企业1家。另外,还有设计单位2家,监理企业1家,招标代理、造价审计中介机构2家;项目经理355人,按资质等级分,一级项目经理3人,二级项目经理57人,三级项目经理295人;技术、经济管理人员1279人,从业人员逾10000人。

二、我县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比较,我县建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建筑业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目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低,规模小,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管理粗放,向外拓展业务能力不强。总承包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做不精做不专,行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要上交工程施工各种保证金,加上中标概率不高,且利润少,我县建筑业企业整体实力反而较前几年削弱,在全县建筑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2006年,全县实现工程总造价20493.9万元,其中本地建筑业企业实现9431.1万元,占46%,外地建筑业企业实现11062.8万元,占54%。

2、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一是招投标中存在挂靠、串标等现象。招标法规定200万元以上的国有投资工程必须公开招标,而我县规定40万元以上就要公开招标。由于工程项目小、招标范围大,又未建立必要的市场准入制度,给招投标管理增加了难度,也让少数投机牟利的“投标专业户”钻了空子,出现了串标、陪标、挂靠、非法转包现象,使那些真正高素质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无优势,而被一些挂靠企业仅凭低价中标。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县建筑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也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二是低价中标问题突出。一些施工企业为揽接工程不择手段,相互盲目压低竞标价,如土地整理项目由于村民参与较多,竞争激烈,价格压得很低,最低的比国家定额标准下浮40.4%(全市平均下浮15%左右)。三是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企业一方面必须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一方面不能及时拿到工程款,垫资现象突出。据了解,招标文件和合同要求工程完工后须支付80%的工程款,而事实上工程完工后工程款支付只达到60%~70%,剩下30%~40%要经竣工验收、审计后才会支付,一拖就是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四是标后监管不到位。当前,我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体制没有理顺,机制不健全,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反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一些工程“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现象突出,施工过程中监管单位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对项目班子的到位率进行考核、处罚,建设单位随意更换项目经理,随意变更工程量。由于取消了工程质量、标化工地与企业投标挂钩等规定,企业抓质量、抓安全缺乏主动性,加上工程招投标中生产管理费用较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费用得不到保证,企业对工程的管理投入自然就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出现了下滑趋势。

3、税收标准不统一。2002年7月1日,市地方税务局出台《丽水市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预征率不低于工程造价的2%,个人所得税按工程价款不低于0.5%的征收率征收。按照这一规定,我县建筑业企业除缴纳营业税3.46%外,还要被预征2.5%的所得税,两项合计总征税率占工程造价的5.96%。而有外出经营许可证的外地建筑

业企业在我县只交营业税,所得税则回企业注册登记所在地交纳。由于目前我省各地税收政策不一,如宁波一些地方对外地建筑业企业征税要比本地建筑业企业上浮1%,绍兴市在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只要一次性交纳工程收入0.5%的所得税,杭州市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可以不交所得税等等,使我县建筑业企业与外地建筑业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为获取生存空间而

不得已挂靠外地建筑业企业,一方面导致陷入业绩难以做大、资质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不利于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导致我县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2006年,全县建筑业营业税收入2560万元,其中外地建筑业企业缴纳1656万元。以此推算,外地建筑业企业应缴纳所得税1197万元,而这笔税大部分流到了外地。

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我县建筑业企业利润严重下滑,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而纷纷跳槽,我县建筑业企业已面临“人才危机”。当前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中、高级人才匮乏,对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较少,特别是农民工招来即用,大多数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作业,不懂得操作规程,不懂得技术标准,素质低下。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建议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加快建筑业发展事关当前,影响深远。因此,要把加快建筑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动我县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1、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筑强省战略,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67号);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撤县建市、构建四型缙云”,为我县建筑业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绍兴、金华、台州等地的建筑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如上虞市、东阳市、绍兴县等“建筑之乡”,市(县)委、市(县)政府对建筑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几乎每年的1号文件是加快建筑业发展方面的,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调控等手段,推动其发展壮大。我县要确立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尽快制定建筑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象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建筑业的发展。

2、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竞争力。要从优化结构入手,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支持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一批达到一定资质、规模较大的骨干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资源要素整合,做强做大,并与一、二级资质企业联合开拓县外建筑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县外优质企业参股或控股我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改组为劳务分包企业。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讯、工业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领域拓展,积极发展钢结构、古建园林、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三是坚持质量安全兴业。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企业各司其职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工程、文明标化工地、先进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同企业投标结合机制,提高企业积极性,从而创建更多的优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打响我县建筑业品牌。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推介我县建筑业企业,为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县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加强建筑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理顺招投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挂靠、串标等违法行为,切实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一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退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外地高素质队伍进入我县市场的登记备案制度,如规定进入我县建筑市场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和项目经理必须二级及以上,项目经理必须获得过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同时,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及连续多年业绩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借鉴台州、衢州等地经验,建议本县200万元以下的国有投资项目由县内建筑业企业参与招投标,使本地企业首先能立足于本地市场。二是推行合理价格中标机制。规范招投标中的报价行为,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有关部门要组织进行县内工程基准造价测算,核定造价合理的下浮幅度,对投标报价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切实加强监管,评标委员会可以认定其为废标。三是建立完善的标后监管体系。对项目班子到位率、暂定价和工程变更实行制度管理和定期抽查。严格贯彻实施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确保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足额到位,并不得挤占和挪用。四是建立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金融、工商、监察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采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建立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筑业企业履约担保、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等工程担保制度。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尽快出台《缙云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源头上遏止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4、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地建筑业企业制订合理的税收征收标准和办法,同时,借鉴宁波等地的做法,对外地建筑业企业适当提高税收标准。二是建筑业企业同工业企业一样,享受政府有关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走出去”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要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银企合作,探索建立建筑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本地建筑业企业可由银行出具保函。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5、坚持引育并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改变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过渡期内项目经理与建造师的并轨使用与管理工作,出台建造师(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有关规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建筑施工企业就业。在符合条件的工地举办“民工学校”,加强民工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增强民工的建筑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县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科技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科技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文由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总结之前学者的科技金融的定义与意义,从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层面剖析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企业自身风险大、金融机构融资难、政府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所对应的整改措施,以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的地位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必须被摆在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金融,顾名思义即资金的融通过程,是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和枢纽。科技带来的技术改革不断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能够助推我国经济发展。

科技金融的定义与意义

科技金融主要是指科技与金融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产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科技金融”一词最早于1993年被深圳市科技局提出,但其本意其实更偏向于“科技和金融”的简写而非新的复合名词。目前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并不明确,虽然有很多学者先后对其进行过研究,但仍尚未形成统―体系。通过归纳国际、国内的研究,可以得出科技金融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金融是创新活动的一种,新技术常被用于创造更大的利润;科技金融是科技成果资本化的过程,科技渐渐演变成创造财富的工具;科技金融是“技术――经济”范式下发展的,技术创新在金融工具的支持下推动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科技金融是科技影响金融构成,从而获取高附加报酬的过程。

众多的定义中,赵昌文(2009)提出的是被认为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根据赵昌文的观点,科技金融是科技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通常金融工具、政策、制度以及服务等一系列因素的支持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的开发与成果的转化,进而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企业、市场、政府等主体的参与和支持,缺一不可。

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和转型。科学技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推进器。科技的发展能够让增长不局限于要素投入,而是进行合理整合,实现有限要素的充分利用;金融的发展能够让资源更加优化配置。故二者结合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由依靠要素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更加合理的内涵式增长。此外,二者之间还有着彼此促进的作用,能够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要素与生产方式的整合。

科技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科技企业融资难

目前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众多条目,并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然而,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高风险而倾向于风险较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了科技企业难以融资。同时,有些银行的信贷机制与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不相适应,也同样导致了科技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寻求其他渠道来维持经营。

科技企业自身问题

①多数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具有不稳定性。生命周期的不?定性让科技企业随时可能进入衰退周期,加上其生命周期普遍较短,风险价值的波动较大,不利于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防控风险,故而受到金融机构的排斥。

②科技企业的价值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资产之中,这些带有公共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大都没有被纳入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法律框架内。这种情况导致科技企业的担保资源匮乏,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标准。

③科技企业针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和维护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财务问题、组织架构问题等,以致金融机构很难做出正面的信用评价。

中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由于缺失服务科技型企业财务咨询机构和顾问中介机构,无法准确提供科技企业的信用以及产业结构与风险评估等信息,无法建立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科技企业发展滞缓,高品质的科技产品得不到关注与重视,最终使得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缓慢。

政府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目前政府出台了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与科技创新问题的有关政策,但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行政策还不甚完善,导致政策对科技金融发展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不足。同时,能有力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亦不够完善,使得一系列政策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出现失灵的情况。虽然政府为维持中小企业设立了创业基金,给予创始资金的支持,但在资金分配上未达到合理分配的预期,使得资金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

资本市场多样性不足

多渠道的投资方式一般是需要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因为要保证其具有偿债能力。而现在我国缺乏一个多样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难以满足市场内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健全融资机制,加强各机构对科技金融的投资力度,并增添融资渠道,在现有的基础上可增添民间融资方式,例如众筹等;同时,应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帮扶力度,照顾到银行和企业双方的收益,对风险较高的项目评估后予以适当融资支持。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整改,提升自身信用,使金融机构不排斥为其融资,更好的提供融资服务;其次,规范运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防患于未然。

建立良好的中介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完善的中介体系,通过这样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与融资机构提供信息媒介,使二者得到有效的信息服务与支持。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来构建一个完善的网上信息交流平台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负责信息的收集、加工与管理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逐渐解决企业与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达到信息沟通的平衡,推动企业的运营与金融机构的收益。

完善相关政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来制定科技金融的发展策略,以期得到更加适合的政策与方针。政府应注重推动对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以及中介系统有机结合,使得三者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并且加强帮扶资金的合理分配,从而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各企业能够和谐稳定的共同发展。

促进资本市场多样化。需要政府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专业化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益,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内外风险资本,设立天使基金,支持种子期科技中小型企业的创业与技术创新,并对其起到指导与支持作用。

下载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林业发展论文: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林业发展论文: 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林业已进入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林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为了深入贯......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品牌专家委员会主任 解艾兰 关于“中国品牌国际化”及“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新趋势”等问题,我......

    中国建筑业行业发展调查

    2013年中国建筑业行业发展调查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然而,由于建筑市场过......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建筑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可为解决目前建筑......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福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

    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