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今天,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而我们该如何利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自己服务呢?科技。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科技发展农业呢?应该发展怎么样的农业呢?我认为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科技的道路,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主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业,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根据我国的当前的现状和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要实现以病虫草害控制,水肥调控,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展开,把目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正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所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科技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科技发展好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第二篇: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把“锋利的大剪刀”不断地剪掉历年农产品的增产数量。因此,农业仍然需要发展,而且需要突破性增长,这需要依靠科学创新。
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
其次,农民要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总之,中国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上,以科技为指导,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第三篇: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势
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要以科技促动现代农业发展却仍难摆脱落后生产方式的现状。
虽然决策层始终强调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农业科技在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的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0.17%-0.27%,远低于发达国家0.6%-1.0%、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
从粮食以及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生产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看,近几年农业发展仍呈上升态势。然而,有专家分析,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八连增,主要是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实现。2011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达16.6亿亩,比2010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中国人多地少,靠扩大面积提高产量越来越难。此外,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短缺加剧,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亦面临上涨,农业不但遭遇产量瓶颈,更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刻不容缓。
与此有关,一号文件承诺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具体方式主要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都有提高”,科技投入着重于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如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机械化耕作、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针对农业科技与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创新应面向产业需求,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主要任务。具体应“围绕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与增效并重,良种与良法配套、农艺与农机结合”。
不过,科技大规模应用于农业,尚受到现有制度重重约束。最大的约束是目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虽然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落后的根本,但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方式下,农户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规模经营更能体现科技的效果。比如一亩地用新品种能增产50斤,100亩就增产5000斤,如果只是种十几亩,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一号文件对此亦有提及。文件指出,为适应农村“农忙缺人手、老龄化、兼业化”,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四篇: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赵梓惠
摘要: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和谐发展,平稳运行的巨大动力。科技的创新和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推动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利用科技发展这一重要推动力,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需求,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快更好更稳定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关键词:科技,和谐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具体体现在法律健全,人人平等和治安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是在和谐的基础上稳步向前,不断进步的。而社会的进步这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纵观人类发展进步史,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地发展,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迎来了千百年来的重大变革,从手工业时代的自给自足到机器时代的商品不断增多,劳动力也成为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系列都将人类社会推动到了经济繁荣的时代。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保持在一个持续消耗的状态下,生态坏境也急剧恶化,人类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认为持续的过度消耗不是长远之计,不能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开始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逐步形成了对未来发展有益的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20世纪后期,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上的引领者。科技创新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推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和科学知识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到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达到空前的鼎盛。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科学技术的指导和影响下成指数级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不断拓宽新的市场范围,不断创造新型工艺和产业,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是第一的,其二是社会的发展,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创新之间的较量。科技的创新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我国已经从原来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从农业发展到工业的发展,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发展。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兴起,数字经济也不断发展。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大国,但仍然不是数字经济强国,与美国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人才竞争加剧,高端人才稀缺;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普惠性发展尚未实现。对于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密关注市场技术的变化,重视产学研高效对接,着重开发市场技术的应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创造容纳天才的社会环境,培育数字经济的人力资本。
因此,想从几大国之间脱颖而出,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自主权,规避和突破技术壁垒,防范贸易风险,在大国之间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增强我国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社会发展中物质力量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精神力量的提供者,其发展中产生的科学结论和科研成果更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给我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带来的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机器的产生和利用,人们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机器的制造者和操控者,而不再是原有的单一的生产者这一个模式。这也就大大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封建时期的愚昧无知,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也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1]。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漫长时间里,不仅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为科学技术献身的工作者们,在他们的身上也展现了科学能够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文明。其中就包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体系,这种精神也鼓励我们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攻坚,克难集智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难题。还有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教育我们要从细微细小之处把握问题,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这一领域上而是要推广到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从点滴小事做起,是科学精神贯穿到生活之中。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是人类能够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民意。在古代社会选举,需要所有人到场,这就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时间和成本,关键的事情不能有效地及时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沟壑。而现如今科技发展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在表达民意和自己的选择上可以更加简便和快捷,方式上也更为多种多样。而这些也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亲人之间交流沟通也更加频繁密切,促进了亲情的升温,也推动和谐友好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不断结合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从而将先进的思想,伟大的精神传播到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的贡献率,从而实现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的学习教育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除此之外,科学还能提供一些虽然不那么具体,然而却同样重要的东西,他使我们对未经探索的未来抱有合理的希望它给我们一种鼓舞力量。这种力量正慢慢地却稳稳当当地变成左右现代思想和活动的主要动力。[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不竭源泉,是社会和平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二、科技的发展要在约束中发展,遵循原则,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清朝科技为什么没有发展,因为发展科技。会让一些人没有了利益。历史就是这样的,在一些新的物品与科技进步中就会妨碍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就会阻碍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车发展了,以油为动力的车就淘汰。太阳能灯发展了,以线路的路灯就淘汰。要想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就的下大力气,就的下的狠手腕,这样一些利益团体就会给新的科技发展让路,社会才真的向前发展。死抱这自己的利益不放,那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一些负面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去利用好这把剑,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延续社会和谐发展这一美好景象。这就要求科技发展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经常听说“以人为本”这个词,国家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社会以人为本,家庭以人为本。很多人只是喊喊口号,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运用了。
什么是“以人为本”?说穿了,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秉承着这个原则,才能更好发挥科技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他们就妄想着侵占别国的领土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随着战争的爆发,科技带给人们的伤害是巨大的,核武器,核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也是科技发展中不利于人类社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不能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那我们就算是用错了科技这把剑。因此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让科技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传播以人为本,人人平等,防止殖民事件的发生,尊重人的生命权,知情权和追究自由的权利。发展人性化的科技,极力避免不正当的利用科技对人类造成危害。科学技术发展要在注重物质世界改造的同时,更好的发挥科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客观公正性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伟大的科学工作者到普通的平民百姓,我们都应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公正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真理,不被世俗的诱惑,他人的诱导而对正确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从2019年开始,全球大面积的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而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也是奋斗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疫苗。在新冠疫苗研发出来之后,我们就是秉承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没有将疫苗以高额的价格出售,而是平等的面对每一位公民,全民免费。因此在许多面临着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科学技术 要坚持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偏不倚,使分配能共合情合理。而如今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会着重在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使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才能有所作为,既提高了文化知识,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人与人之间文化差距所辖,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帮助和扶持,使贫困地区参与再次分配,利益逐渐趋于均衡状态。争取早日消除因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在群体间造成的鸿沟,这已经成为创建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面临无数次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往往是高风险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舍小家为大家,决不能因小失大。为了避免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因为决策失误和技术问题导致失败所产生不良后果对公众可能造成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宏观上有决策者和承担者,在重大问题发生之后能有紧急预案和正确的判断结果,防止不良后果的扩大,影响公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而在一些重大实验,重要科学研究之前,也要从方方面面搜集和了解公众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聚集民意,了解民意,尊重民意。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兼顾集团利益,个人利益,使科学发展的目标与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为老百姓做事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技术的产生离不开公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更离不开公众,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这一原则,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符合公众利益的科技的开发,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合理运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才能将科技产生的结果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的遵循为人类和自然环境谋福利这一根本宗旨,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转引自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8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约占全球22%人口的吃穿问题,对世界农业乃至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重点抓好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等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围绕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
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重点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另外,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们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的农村将会更加繁荣,中国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