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偷税漏税建筑业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税源控管范围狭窄、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税收政策执行困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以及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平台、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以建设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2006年度先后承建了2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8 000万元,漏征税款3 000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30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17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17个挂靠工程处2006年度隐瞒收入4 500多万元,偷漏税款200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
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对工程建设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竟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代征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因而也无法确定最终应缴税金。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导致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今后要坚持以建设项目为控税载体,以双向申报、双向管理为核心,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抓手,依托信息化平台,努力构建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模式。
(一)项目登记,双向申报,严密税源监控机制
为有效解决建筑业税源失控的问题,根据福山区地税局的经验,应对建设项目实行税务登记备案,并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属地管理。
1.实行项目登记,规范管理流程。建筑项目登记管理应包括项目开工登记、项目变更登记、项目注销登记等内容。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之前,必须会同施工单位先到税务机关办理建筑业税收项目登记手续;建筑项目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如出现停缓建等情况,建设单位与建筑施工企业应到地税部门办理项目变更登记手续;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向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注销登记手续,并结清代征税款,交回《委托代征税款证书》以及代扣代征税款凭证。
2.双向申报,细化管理内容。建筑项目被纳入税收正常管理轨道后,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分别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和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纳税申报。建设单位由汇总报税转向定期明细申报。分项目申报工程进度、付款情况以及工程材料供给和代征税款等情况。建立代征税款台账,并按月解报税款。对建筑企业除了按照法定要求办理有关纳税申报手续外,还要按工程进度向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报送《建筑业税收明细申报表》。通过按建筑项目细化纳税申报,不仅延伸了税源监控的链条,而且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准确性。
(二)各负其责,双向管理,建立有机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实行双向申报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项目所在地和机构所在地对建筑业税收的双向管理。
1.科学定位,明确职责。按照双向管理的要求,明确建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员主要职责。建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不仅负责监督建设单位代征税款的申报、解缴、保证代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还要负责施工过程、货款结算过程、开工与竣工验收过程的监督,负责对建筑项目的注销清算、向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传递税收信息等。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主要负责监督纳税人严格按照项目预算与工程进度进行纳税申报;监督财务核算及税款缴纳情况,协助工程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做好项目注销,税款清算等工作,及时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传递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比对工作。
2.专业管理,动态控制。为了强化对建筑项目的管理,税务机关应采取专人、专职和专责的方式,对建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监督指导建设单位依法代扣税款,准确掌握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情况,对涉税动态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现税源监控管理与施工过程同步,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直至该项目竣工为止。同时,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二篇: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班子抓企业带行业”分析报告:
无棣县建筑公司存在问题分析报告
----郭学勇
第一季度,我们按照市局安排,多次深入无棣县建筑公司摸情况,分别与企业法人孟祥成,企业财务经理马宝德座谈,对该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我们把了解的情况与大集中系统数据比对分析,准确把握税源动态,并形成了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报告。
进入第二季度,我们依旧不等不靠,在积极组织收入的同时,仍多次深入无棣县建筑公司,认真分析查找该企业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税源管理措施。
一、该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时间少,造成该企业管理出现漏洞。
无棣县建筑公司是无棣县最大的建筑公司,项目遍布无棣县城乡农村,情况复杂多样,另外随着税收数据的大集中,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从客观上占用税收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税收管理员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登记信息改错、办理网上申报、补充录入财产信息、税种核定、审查申报数据对错、企业财务报表采集、迎接考核检查、统计上报数据等,用到深入企业,了解征收管理的时间占的比例减少,税收管理员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签定的合同、开工的建筑施工项目等,企业出现跑、冒、1
滴、漏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二)该企业利用“甲方供料”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
现在不少建设单位(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由于其
他原因考虑,经常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该企业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方供料”现象。
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
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
业税计税依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
几年,建安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完毕,才办理“甲
方供料”价款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金。而这些建筑材料早
就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该企业在工程
竣工后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使施工企业长期占有国家税款。
(三)该企业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一种情况是目前该企业直接承担施工的工程项目不多,大部
分是带项目挂靠,该企业企业只是名义上的工程承包人,只想收
取管理费,而忽略其应履行的代扣代缴义务,造成所得税计税依
据失真。另一种情况是该企业的工程基本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人、财、物全部由项目经理支配,成本、利润全部归项目经
理所有。该企业以收到的工程款作为营业收入,以支付给项目经
理的账款为工程营业支出,按公司收取的工程管理费用扣除公司
管理机构的正常开支后余额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与项目经
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而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企业的所得税大部分流失。
二、该企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建筑业税收管理众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建筑业对税法遵从度差的外部因素,也有控管措施相对落后的内部因素;既有税收部门对加强建筑业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的主观原因,也有一线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客观原因。
(一)管理理念落后,粗放型的税收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目前无棣县建筑业市场不断庞大与税务部门一线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形成鲜明对比。建筑业征收管理员较少,专业性管理较弱,征纳关系仍定位在“以票控税”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守株待兔”。税务部门仅从财务报表的字面上得到的是毫无意义的收入、成本、税金等财务指标,获取无价值的征管信息,对经常性的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监控不力。
(二)税源跟踪管理不到位,信息来源渠道不畅,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沿袭传统的“以票控税”税源管理方式,该行业税源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我局对该企业所有项目产生过程、应税行为等相关信息的来源仍停留在税务系统内部的分线交流上。不注重外部信息来源途径,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
必要的配合、协调和沟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建筑业税源管理仍处在原始的被动状态。
(三)发票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处于劣势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样都是税、票统一管理的行业。但在实际管理中,我们的征管更注重房地产的发票管理,厚此薄彼。这种理念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业发票管理的偏位。另一方面,我局对该企业税法宣传不到位,发票检查不力;对该企业发票开具规范程度、是否有违规代开行为等的管理松懈,也为该企业偷漏税款营造有利空间。
三、进一步加强建筑业税收征收管理建议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也突飞猛进,但是不管税收信息化进化到何地步,税收管理软件如何先进,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加强一线征管力量,让税收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税法宣传、调查研究、抓登记申报入库、纳税评估、税收检查、采取税收措施等等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
(二)加强对该企业税收管理,规定该企业提供“甲方供料”的项目名称,督促该企业必须定期与建设单位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该企业不进行结算的,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以不列、少列收入和虚假纳税申报方式偷逃税款进行处罚。
(三)建立与建委、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
联系制度,做到资源共享。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建立与建筑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使我局能及时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招标、施工、竣工结算等信息。建立与财政机关的信息交换制度和协作机制,对由财政预算负担的建安工程项目采取由财政部门审核,凭税务部门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付款和进行结算,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特殊单位基建项目管理到位,也使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税收应收尽收。
(四)加大税法宣传和税务稽查的处罚力度。一方面有针对性开展税收宣传,提高该企业乃至这个行业的税收法制意识;另一方面以查促宣,以查促管。既要提高群众举报税收违法行为的积极性,严厉打击该行业的偷税行为,又要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重大的税收违法案件要及时进行公开曝光。要通过税收稽查行为,增大纳税人包括经济成本和信誉损失成本在内的偷税成本,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税收的良性管理。
第三篇: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自2007年以来,随着建筑材料等建筑成本的不断增大、我国土地政策的紧缩变动和基础建设投资的逐渐减少等原因的影响,建筑行业在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少数建筑行业纳税人也因利润减少而千方百计在税收上打主意,加以有的税务机关不及时改变征管思路等原因,造成了建筑行业出现一些新的突出问题,本文从税收角度探讨建筑行业税收征管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建筑行业基本现状
建筑行业从税收角度来说一般都在当地经济和税收收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莱西市为例,从2003年政府北迁,北部新区不断开发,建筑行业从20多家迅速增长到60多家,税收收入所占比重也从2003年的22%上升到2006年的37%。从类型上看,建筑企业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资质的企业,一般能独立核算,独立纳税;二是没有资质挂靠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有登记独立纳税,或集中纳税;三是既没资质又不挂靠同时没办理税务登记的小建筑队、装修队等。上述现状和情况的存在,既为当地税收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税基,但其复杂性也为税收管理不到位打下伏笔。
二、建筑行业存在的新的或突出问题
(一)建筑行业的复杂多样化造成税收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建筑行业的复杂多样和税收管理员管理不及时或管理层次不够到位。不可否认,随着依法治税的要求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从客观上占用税收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税收管理员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迎接考核检查、统计上报数据等,用到征收管理的时间占的比例减少,管理员压力太大,下不出去,对企业情况了解的太少,很多管理员对自己的管户去的少,或不去,有事电话联系,所以经常出现漏征漏管户问题。二是责任心不强。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不管不问。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签定的合同、开工的建筑施工项目等。
(二)建筑企业利用“甲方供料”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
现在不少建设单位(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由于其他原因考虑,经常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方供料”现象。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几年,建安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完毕,才办理“甲方供料”价款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金。而这些建筑材料早就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使施工企业长期占有国家税款。更有甚者,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支付价款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安发票纳税,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三)建筑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1、由于建筑材料中的砖、瓦、沙、石采购对象大多是个体私营性质,财务核算混乱,发票提供极不完善。同时,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收入与实际工程进度往往不符,很难确认其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
2、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直接承担施工的工程项目不多,大部分企业带项目挂靠,接受挂靠的大中企业只是名义上的工程承包人,只想收取管理费,而忽略其应履行的代扣代缴义务,造成所得税计税依据失真。
3、建筑总承包人与分包人或转包人之间计税收入、费用混淆。实际上,总承包人将一个工程分包给多个分包人以及层层转包的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某些工程的特殊要求,总承包人要对分包人或转包人进行人工技术指导或提供特种设备材料等相关费用,一些承包人就利用这条政策任意扣减分包或转包营业额,同时还将这些费用在自已的账内列支,这样不仅少计了营业收入,而且还多列支了成本费用,造成了所得税税款流失。
4、建筑企业的工程基本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人财物全部由项目经理支配,成本、利润全部归项目经理所有。而建筑企业的财务核算大多数不规范,以收到的工程款作为营业收入,以支付给项目经理的账款为工程营业支出,按公司收取的工程管理费用扣除公司管理机构的正常开支后余额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而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企业的所得税大部分流失。
(四)不同辖区行政争税是新时期造成建筑业管理难的毒瘤。
在部分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为紧张,同级行政存在相互之间争抢税源的情况。为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少数财政部门许诺对不应属于本级财政收入而在本级财政入库的外来税款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即俗称“引税”。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导致少数建筑安装企业通过注册假建筑企业、签订假分包合同、转开建筑安装发票形式,在各级税收预算级次之间相互转换财政收入。这种行为一方面严重扰乱了财政税收经济秩序,造成各级财政名义收入很高,实际可用财力非常有限,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入私人口袋,助长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偷税行为,少数建筑单位利用分包工程,在总包单位转出工程收入减少利润,在分包单位采用税款体外循环收入不入账形式偷逃企业所得税。也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企业发票,在享受“转、引税”返成的同时,同时也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而这种偷税方式由于要涉及两个或几个单位,税务机关检查非常困难。
(五)对外来企业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管理不到位。
根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对到外地从事生产、经营的固定工商业户可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回原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否则将由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这些纳税人在外地承揽工程,只要其不来办理《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那么原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是很难掌握其在外地的实际经营情况,而他们由于规模小、建筑工期短,甚至在少量工程款也没结清的情况下,迅速转移,当然也很少主动到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登记,接受正常管理,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所得税流失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中、小施工企业。
(六)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是建筑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除个人所得税外,其他涉税事项较少,对税收管理不熟悉。而税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少数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利用上述原因造成的税收盲点,用收据、白条以及竣工结算单等种种不合法票据收取工程款,偷逃国家税款。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建筑业税收管理众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建筑业对税法遵从度差的外部因素,也有控管措施相对落后的内部因素;既有税收部门对加强建筑业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的主观原因,也有一线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客观原因。
(一)管理理念落后,粗放型的税收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目前全市建筑业市场不断庞大与税务部门一线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形成鲜明对比。建筑业征收管理员较少,专业性管理较弱,征纳关系仍定位在“以票控税”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守株待兔”。税务部门仅从财务报表的字面上得到的是毫无意义的收入、成本、税金等财务指标,获取无价值的征管信息,对经常性的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监控不力。税收管理人员对建筑业经营流程模糊,对纳税人施工项目、资金流向、完工情况、纳税状况了解甚微,未能全面掌握施工企业完整、真实的征收资料,造成工程税收监控困难,人为导致税款流失或滞后。
(二)税源跟踪管理不到位,信息来源渠道不畅,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沿袭传统的“以票控税”税源管理方式,该行业税源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税务部门对建筑业税源产生过程、应税行为等相关信息的来源仍停留在税务系统内部的分线交流上。不注重外部信息来源途径,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协调和沟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建筑业税源管理仍处在原始的被动状态。
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对于竞招标信息的及时掌控也是地税部门管理的空白点。由于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施工项目难以实施有效的源泉控管。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确定最终应缴税金,清缴税款。
由此可见,税源监控全面与否、信息渠道畅通与否,不仅仅是数据共享、信息共享的问题,还直接影响税务机关税源管理的水平。
(三)发票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处于劣势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样都是税、票统一管理的行业。但在实际管理中,我们的征管更注重房地产的发票管理,厚此薄彼。这种理念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业发票管理的偏位。
征收分局在受理建筑公司申报时,只限于其帐上代扣上缴的税款,忽视纳税义务时间的实现和工程竣工结算情况。建筑公司根据需要凭税票随时到税务部门开具发票,在实际征税中演变成“以税取票”的逆向模式,改变了“以票控税”的发票管理宗旨,使建筑业发票一度成为税收的“附带品”。长此以往,税款分项目混淆,开票不交税、交税不开票的税、票分离状况必然造成建筑业发票开具混乱。
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对建设单位税法宣传不到位,发票检查不力;对自开票建筑公司的资格条件审批、发票开具规范程度、是否有违规代开行为等的管理松懈,也为建筑业纳税人明目张胆地偷漏税款营造有利空间。
针对建筑企业上述问题和特点,单纯“以票管税”的征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税收征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新的措施。
三、进一步加强建筑业税收征收管理建议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也突飞猛进,但是不管税收信息化进化到何地步,税收管理软件如何先进,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加强一线征管力量,让税收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税法宣传、调查研究、抓登记申报入库、纳税评估、税收检查、采取税收措施等等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安排重点力量抓重点税源,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同时强化税收管理员职责,严格推行片区责任制,使税收管理员主动联系,巡视管理,建立工程作业信息连动,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工程施工情况和基本的资料,及时做好税法的宣传与咨询,督促其及时的办理各项纳税事宜。做好日常的税收管理与监督。
(二)加强对建筑行业税收管理,规定建设单位提供“甲方供料”的,建筑企业必须定期与建设单位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建筑企业不进行结算的,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以不列、少列收入和虚假纳税申报方式偷逃税款进行处罚。
(三)除开具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经营单的外建单位和少数账证核算规范经审查批准的建筑企业外,在一定范围内,如全市(含县区)、全省对从事建筑工程的单位和个人普遍实行企业所得税按一定比例进行预缴,年末汇算清缴。对收取工程款长期挂往来款,不按规定按期结转收入计算成本、利润或者用白条和内部结算凭证领取工程款作为经营成本支出,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料工费凭证的建筑安装企业,一律视为会计核算不规范,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
(四)严格限制建筑分包工程转开建安发票行为,改变分包工程开票程序和税款缴纳方法,截断“引税”渠道。税务机关可专门印制《建筑安装分包工程发票》,专项用于建筑安
装分包工程项目,发票的付款单位与承建单位只能是分包工程总包人和分包人。分包工程营业税款由总包人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凭总包人的营业税款缴税凭证、分包人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凭证、分包工程合同、总包人支付给分包人的付款凭证等资料开具建安分包工程发票。总承包人在按全额开具建筑业专用发票时,凭分包工程发票、分包工程税票抵扣分包工程税款。这样分包工程的税款主要由总承包人按工程项目缴纳入库,杜绝了少数违法分子利用分包工程合同转换财政收入预算级次的隐患。
(五)建立与建委、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联系制度,做到资源共享。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建立与建筑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使税务部门能及时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招标、施工、竣工结算等信息。建立与财政机关的信息交换制度和协作机制,对由财政预算负担的建安工程项目采取由财政部门审核,凭税务部门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付款和进行结算,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特殊单位基建项目管理到位,也使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税收应收尽收。
(六)加大税法宣传和税务稽查的处罚力度。一方面有针对性开展税收宣传,提高建筑业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税收法制意识;另一方面以查促宣,以查促管。既要提高群众举报税收违法行为的积极性,严厉打击建筑安装业的偷税行为,又要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重大的税收违法案件要及时进行公开曝光。要通过税收稽查行为,增大纳税人包括经济成本和信誉损失成本在内的偷税成本,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税收的良性管理。
第四篇: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
166 发布时间: 2010-11-22 来源: 办公室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成为发展快速的服务行业之一。2010年,我市城区餐饮税户近1000户,占服务业总户数的40%。由于贴近人民生活、户数及从业人员数量众多,餐饮业社会关注度较高。今年以来,宁国市地税局对餐饮行业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将城区餐饮业户划归城关分局管理,采取专业管理、专类管事和专项管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尽管餐饮业涉及的税种较少、税收政策相对简单、财务核算不复杂,但其发展现状和内在特点给税收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造成税收管理风险相对集中。如何加强该行业税收征管仍是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核算乱。
---收入核算不实。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为达偷税目的,不以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确认收入实现的主要凭据,而只就其开具发票的部分收入编制营业收入日报表,结转收入进行账务处理。对于不开票收入部分则隐匿在帐外,单独设臵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偷逃国家税款;另外由于餐饮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决定了其收入中现金占较大比重,比如承办筵席收入、个人消费收入等等,都是直接进行现金结算,容易出现隐匿现金收入等涉税问题。
---成本费用不实。点菜单、酒水单、结算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是记录餐饮产品消费事项最原始的单据,是判定成本费用结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最重要的证据之一。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通过不附或故意少附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任意结转营业成本费用,达到偷逃税目的;同时部分餐饮税户的原材料大量从农贸市场购进,难以取得正式税务发票,计入当期成本的原材料,仅凭填制的领料单入账,随意性太大,真实性较差。
2、所得税管理难。
---企业所得税管理难。少数餐饮税户除利用隐匿收入、任意结转营业成本等手段逃避纳税外,还利用餐饮业装饰装修较为频繁、支出较大的特点,通过虚增装饰装修成本等手段来偷逃企税。比如在对自有房屋或者租赁费房屋装饰装修上大做文章,利用非法取得发票等手段虚增成本。通过虚增装饰装修成本,虚增以后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利润达到偷逃企业所得税目的。
---个人所得税管理难。餐饮行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工资费用在餐饮成本中占较大比例;同时由于餐饮行业的人员流动大、普通服务员与厨师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差别很大,造成税务机关难以核实工资费用的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信息管税难。
---信息化要求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税户都采用专门的业务和财务计算机管理系统,比如我市快餐行业(中西休闲类餐饮)业户几乎都采用电子收银系统。电子表单、计算机数据代替了传统的纸质流水单和营业日报表,更有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使用个性化软件,对税务机关的税收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税源监控要求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连锁化发展,以至于一个公司拥有几家子公司,一家餐饮企业同时经营餐饮、住宿等多种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管理一户企业,往往要同时延伸管理与之相关的几家成员企业,核实一笔收入,往往涉及几个分店、营业税多个税目的情况,客观上加大了税源监控的难度。
4、纳税评估难。餐饮税户经营情况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档次规格、场所环境、客流量、菜肴口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知名度、甚至包括业主人脉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其经营。运作方式和收入情况的千差万别,导致餐饮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和参照性,行业评估模型难以建立,不便于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需要税务部门深入剖析餐饮业的内在特征,探索有针对性、符合行业特点的控管办法。建议在推行“三专”管理等现行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强化收入申报监控,抓住餐饮业税收管理的“牛鼻子”,同时辅以其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达到提升税收管理质量的目标。
1、强化收入申报监控。
---深化账务辅导检查。加强建账业户账务辅导性检查,侧重收入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强硬要求餐饮税户必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点菜单或酒水单,消费的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必须附列齐全,必须按顺序号使用,对于缺页的,查看是否保存完整。必要时可以抽审比对结账单、厨房单据或库房单据与附件单据的一致性,进一步查实有无隐匿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以达到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现象。
---注重纳税评估方法。针对消费者索要发票意识不强、个人消费比重较大导致的业户发票开具量远低于营业收入的现状,建议通过调研,精确测算各经营户的发票使用率(即发票开具量占实际营业收入的比重)上限,作为评估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发票实际开具金额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来监控业户应税收入申报的真实性;此外,建议多运用突击检查电子收款系统、坐店调查营业收入、专项盘存财产货物等符合餐饮业特点的调查手段,掌握业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事实证据促其如实申报收入。
---严格建账资格审批。建账类餐饮业户收入核算不实的现状,不仅导致查账征收流于形式、偷漏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迫使税务机关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辅导、检查与评估,并且往往效果不佳,客观上加大了税收管理风险。建议对于未建账、建假账的偷逃税大户进行依法从重处理,做到“查处一户、威慑一片”,同时取消其查账征收资格,严格按照核定程序对其进行核定征收。
2、细化行业分类管理。建议在对整个餐饮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剖析业户经营特点,将餐饮业细化成正餐服务(中式饭店)、快餐服务(中西休闲餐饮)、其他餐饮服务(早点、饮料)三种小类别,制定实施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措施。
3、提升信息管税水平。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将公安部门的旅客住宿登记信息、社保部门有关餐饮企业用工及参保信息、水电气供应部门有关餐饮企业水电气供应信息、环保部门油烟排放达标指标、物价部门定期发布粮油食品的指导价格、防疫部门核发的餐饮企业防疫检疫信息、统计部门的餐饮行业发展统计指标等与餐饮业关联度较高、实用性较强的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到综合治税平台进行利用,以建立更加全面的税源监控分析体系。
4、推行纳税遵从管理。根据餐饮业户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的情况,制定纳税遵从考评标准对餐饮业户进行考评,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餐饮业户分为A、B、C、D四种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业户群体严格实施不同的激励管理措施:例如采取遵从等级信息与银行、工商、公安、政府等部门共享;对A类群体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除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涉税举报外,一般不作为重点评估监控对象;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采用不同的处罚幅度;将D类(遵从度最低)群体作为重点评估及监控对象等等举措,提升整个餐饮行业的纳税遵从度。
第五篇: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翠国税局局长 于庆勇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支持安置残疾人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国家又对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对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就业,更好地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广大残疾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看,仍存在企业对政策理解不透、钻优惠政策的空子、骗取减免税等问题。本文结合辖区福利企业实际,对福利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福利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证件的真伪无法及时核实。残疾证是确定纳税人是否安置了残疾人的唯一合法证件,但是现在的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分别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审核,并且上述两证均由手工填制,在没有其他档案资料证实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无法确认其真伪,这也给一些使用伪造残疾人证件的纳税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残疾人比例的界定难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由于残疾人比例是决定享受福利企业税收返还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按安置残疾人比例来确定优惠界线,凡残疾人比例有差距的企业,就想方设法或弄虚作假,以获取税收优惠,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难以操作。
1、存在虚养残疾人问题。2007年调整后的新政策没有规定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就职,那么在行政管理、门卫、食堂、保安、及其他岗位上班也应认可,这样可能导致纳税人为套取税收优惠政策而“虚养残疾人”,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所得远远超过“虚养残疾人”的费用支出。以威海为例,威海规定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加上四项社会保险350元,全年支付一名残疾人大约13000元左右,而其享受的优惠有:退增值税35000元,所得税加计扣除13000元,可少缴企业所得税近3250元左右,全年可享受税收优惠38250元左右,远远高于养一名残疾人的费用支出。
2、存在残疾人安置条件不符问题。如一些残疾人员已达到退休年龄或根本无劳动能力而仍在岗位就业;为达到“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的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一些企业在残疾人人数一定的前提下,便在在职职工总数上大做文章,部分民政福利企业“账外有账”、“人外有人”。如企业账面工资表中只反映部分正常职工和全部残疾人职工人数,达到提高减免税所需的残疾人安置比例,另外一部分正常职工不做工资表,其工资支出不在账面列支,通过其他形式支付。
3、存在厂外经营问题。部分民政福利企业厂外生产加工,厂内记账销售。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场所之外生产经营相同的、类同的、连续的产品,将收入合并但生产人数不合并。表面上企业提供给税务机关的安置人数达到规定比例,实际上厂外的职工人数并未统计在内。将外购的流通企业的产品并入本企业产品的经营收入中,以达到享受返还增值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及其他各税的目的。
(三)违规使用发票时有发生。由于福利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返还,一些福利企业通过为其它纳税人虚开、代开发票,收取开票费的问题时有发生。在购进原材料时可能不考虑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的问题,有意识地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取得价格上的优惠,增加企业利润,一些福利企业购买原材料等不向销售方取得发票,以白纸条入账现象比较多,税收负担明显过高。
(四)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新政策实行按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限额退税的优惠,部分福利企业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退税限额,于是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一是享受税收优惠的福利企业成为相关联企业的简单制作车间,将关联企业的产品通过福利企业开票销售,将税负转移到福利企业,关联企业不实现销售收入,偷逃税款;二是福利企业将产品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关联企业,福利企业税负高,但可以享受退税,关联企业进项税额大,可以少缴税;三是福利企业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从关联企业购进半成品、原材料,关联企业销项税额较小,可以少缴税;四是福利企业将购进原材料以关联企业的名义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转移到关联企业进行抵扣,将关联企业的应纳税额,转移到福利企业;五是福利企业还将一些成本、费用在关联企业中进行列支,人为地减少关联企业利润甚至使关联企业亏损,达成关联企业不缴或者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六是新政策放宽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条件,由原来的占生产人员50%的残疾人比例,降低为占全部人员的25%,这种状况有可能促使福利企业筹划将超过比例的残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使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关联企业也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五)国家退免税款用途难以控制,残疾职工实得工资与国家返还的增值税额相差悬殊。按规定减免税金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职工福利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退免税款如何使用难以控制,残疾人所得工资仅占国家返还或减免税款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退免税款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挂在账上,资金的用途不得而知;或者名义上为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实际上最终流入经营者个人腰包,国家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用放弃部分税收来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减免的税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成为部分企业和投资者获取利润的手段,优惠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
二、加强福利企业税收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扭转目前福利企业的管理现状已迫在眉睫,否则不但税务部门承担着沉重的执法风险,而且影响了的税收收入和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规范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
(一)严把福利企业资格的审核关。严格掌握新办、转办社会福利企业条件。对企业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审核,重点核对残疾人员身份证、残疾证、残疾职工照片、工资支付记录、“四金”缴纳情况、企业职工人数、劳动合同、残疾人员比例等,审核人数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虚假安置、空头安置的情况。进一步规范每年的年检年审工作,认真清理整顿假冒福利企业,依法打击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的不法行为。
(二)加强与民政部门、残联等单位间信息沟通和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残疾人残情鉴定由医院和医生负责,残疾人证书由残联颁发,残疾人上岗证和福利企业证书由民政部门认定和发放。因此,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涉及民政、残联、卫生和税务多个部门,在今后要加强各部门相互之间协调联动、分工负责、互通情况、信息共享、密切配合,杜绝当前社会福利企业弄虚作假、骗取税款的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堵塞税收漏洞。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退税公告等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告享受退税优惠的民政福利企业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一律使用《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提供县级(含)以上医院核发的《疾病证明》。《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由主管国税、地税、民政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县民政局统一发放并造册登记。三是实行残疾人员变动报告制度。企业残疾职工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天向主管税务部门报告变化原因、人数及姓名等情况。四是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约束。包括医院出具残疾鉴定表、民政部门发放残疾证、政府部门对福利企业改制的真实情况等,都应明确在骗取退税中的责任,特别是经办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把福利企业管理的所有责任都让税务人员承担。
(四)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日常评估和专项检查。一是要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日常评估,每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纳税人的各项涉税资料,不定期地核查残疾职工的上岗的情况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缴纳情况等,加大对福利企业的监管力度。二是通过对企业往年数据的采集,测算企业近年来生产能耗情况,计算出投入产出比,增值税负担率等,根据企业往年同期销售收入发生数、成本利润率、应缴已缴增值税和应退已退增值税等数据,对企业当期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关注退税限额高于应纳税额的企业,分析其造成税负偏高的主要原因,查明与关联的业务往来情况,注意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对交易价格明显偏低的,要按照税法规定合理调整,同时,加强对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审查,严禁福利企业将成本费用在关联企业列支,防止减少关联企业利润,增加福利企业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三是要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月税收管理人员要对享受优惠企业的各项条件进行实地核查,检查发现残疾人员安置比例不足25%或残疾人员不足10人的,暂停当月相应的税收优惠,在一个内累计三个月平均比例未达到标准的,取消其次年享受优惠的资格。对采取虚假手段达到标准的,第一次责令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期间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整改不达标准或连续两次检查不符合规定的取消其享受增值税优惠资格。
(五)加大对福利企业违法惩处力度。对于福利企业违背税收优惠政策在人员比例、上岗情况等方面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除停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外,还要按骗取国家退税款进行处罚,并追缴已经享受的退税款,取消其3年内申请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使这些企业不愿作假、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以保证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