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7:2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租赁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扩大出口、促进海外投资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租赁业务发展相对较晚,但自1981年开始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引起国际租赁界的瞩目。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需要认真研究与解决。关键词:中国国际租赁业务

一、国际租赁业务的作用

国际租赁业务范围非常广泛。租赁物既可以是新物,也可以是旧物;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可以是大型设备或成套设备,也可以是小型设备或单机,如运输、建筑、办公室、农业机械、医疗科研等设备,其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也十分明显。

1.促进国际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国际租赁是发达国家输出本国过剩资金和设备的重要渠道之一。从金融角度看,通过国际租赁的方式进行国际投资,比单纯的国际信贷安全可靠而且可以增加收入。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租赁,既可以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从商品贸易角度看,国际市场是买方市场,某些国家生产的设备,往往因市场萧条、缺少买主、销售困难、形成设备的大量过剩。通过国际租赁,一方面解决设备制造商的产品滞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满足国内外用户对设备的需求。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低价购进该项设备。

2.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改善企业的资产质量

许多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和更新陈旧设备,这就衍生出一个巨大的国际租赁市场。采用国际租赁,对于出租方而言,通过出租新设备或旧设备,不仅可以得到承租人所支付的租金,以租代销扩大出口业务,同时,还减少库存,盘活存量资产,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本周转率和资产的利用率,还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承租人可按自身需要选择生产厂商和所需设备,确定技术指标,并只需支付少量的租金(包括设备使用费、利息和租赁手续费)就能用到所需的、甚至价值十分昂贵的设备,减少资产负债,减少引进设备的资金压力及避免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同时改善资产质量。

3.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国际租赁方式,承租人可以获得大型成套设备以及与该成套设备有关的专有技术。同时,采用国际租赁方式引进技术,还有利于引进方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在国际租赁业务中,有一种租赁方式称为“追加性租赁”。这种租赁规定承租人可以继续从出租人那里得到最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4.有利于打破和规避各种贸易壁垒

在国际租赁业务中,租赁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分离的。租金作为让渡租赁物使用权的对价与货物买卖价格在概念上有着本质不同。在中长期经营租赁业务中,租赁资产不列入承租人的资产,租金可以在所得税前收益中列支。关税一般都按相应比例租金分期支付,进口国很难对租赁进口的租赁物提请反倾销。

二、我国国际租赁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租赁业务在我国国内起步较晚,发展也非常缓慢。我国开展国际租赁业务起步更晚,发展更加缓慢,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国际租赁业务进出口结构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新增的设备租赁交易额主要是国际租赁业务,其金额已达2000多亿美元,至少占全球资本性物品交易额的10%以上。飞机、通讯信息设备、工程机械、大型医疗设备的租赁交易额所占比例更大,有的高达60%以上。我国通过国际

租赁方式引进飞机达400多架,累计金额300多亿美元。通过中外合资和内资租赁公司利用外资引进电讯、烟草、石化、轻纺、交通工具等设备近100亿美元,两项合计用汇达400多亿美元,而我国开展租赁业务的收入很小,影响力也不大。

2.国际租赁业务在我国未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现阶段,我国的国际租赁业务主要以经营性租赁形式为主,租赁形式相对单一。以金融租赁为主的现代租赁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比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时间。金融租赁是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创新的产物,其运作机制比较复杂。我国金融租赁行业业务总量只有159亿元人民币,与国民经济总量10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不成比例,租赁业务未被广泛了解和接受,租赁业务的社会认知度低。我国缺乏金融租赁理论和实践根基,支持金融租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现有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太少,远没有形成竞争的局面。尽管国内有不少外贸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参与了国内合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投资,有的外方合作伙伴就是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或租赁公司,有现成的操作平台,但没有人研究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来服务于自己的出口或海外投资业务。

3.缺乏扶持租赁业发展的信贷、财税政策

我国国内租赁企业的强大对手是外资租赁公司,仲利国际、西门子、卡特彼勒、GE等几大国际巨头已独资进入了中国租赁行业。相比内资租赁企业,外资公司在租赁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资金也很雄厚。融资租赁企业的成败关键,就是融资能力,资金流转是融资租赁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国家对于银行信贷方面控制得比较严格,融资租赁公司与一般类型的公司,在借贷方面并没有享受特权。国家规定融资租赁公司的营业额,不能超过其注册资本的10倍。如公司的注册资金是1000万元,租赁公司的业务金额不能超过1亿元,其他9000万元资金,都需要租赁公司自己融得。很多租赁项目,开始进行时比较顺利,但因后来贷款收紧和资金不到位而中途告急,最后暂停。同时,我国还缺乏扶持租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4.租赁业法律、法规、信用机制等不完善

与内资租赁企业相关的法规,共有三部:《合同法》、《租赁会计准则》和《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但这三部法规都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可循,仅仅是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融资租赁的出租人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拖欠的租金难以收回、租赁价格不稳定、合同标的不确定,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国际租赁业务的发展。以工程机械租赁为例,发达国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工程机械租赁企业有数千家,而我国资产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只有80家左右(其中1亿万元以上的约20家),其余均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某些公司提供的设备锈迹斑斑、性能很差,不少产品是淘汰之后自行翻新改装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租赁公司的信誉。企业规模小而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管理措施跟不上、保障能力差、配套能力弱、低价无序竞争等;现有的机械租赁仅停留在设备使用及人员操作方面,以二手设备、低成本运作为主要方式。

三、我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为现代租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租赁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渠道和现代营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销售模式。国际租赁业务应在我国促进海外投资、吸引外资、扩大国际贸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国际租赁战略优势的研究,完善租赁业务发展的政策与行业环境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国际租赁战略优势的研究,协调和指导国内企业灵活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完善国际租赁业务在我国发展的信贷、税收等政策环境,扶持国际租赁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可借鉴美国、俄罗斯的做法,允许中国的金融业进入租赁市场。政府有关部门也可在我国企业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引导国内服务领域的企业,特别是租赁企业在那里开办各种服务,解决海外投资企业的后勤保障,提供办公用品、日用家电、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租服务,使海外投资企业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

2.借鉴跨国公司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国际租赁业务,积极搭建租赁经营平台

我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租赁业务的成功经验,研究国际租赁业务,积极介入租赁机构,开拓国际租赁,把租赁业作为建立现代营销体系、投融资模式和资产管理的重要载体。把租赁业务与连锁配送销售、租赁经营服务、二手设备租赁及设备回收再制造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外经外贸发展。

3.改变传统贸易结算方式,通过以租代销来适应国际设备市场的发展变化 我国设备出口目前主要采取现汇贸易,也有部分成套设备出口采用买方信贷或补偿贸易,单纯依靠现汇交易显然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国际租赁业务有利于通过资本输出带动设备输出,扩大出口。目前,许多跨国租赁公司和大型的专业化设备租赁公司已成为某些设备的配置、管理和再制造中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飞机、信息设备、工程机械、商用车辆、船舶、医疗设备等的租赁交易额已占全部交易额的50%一80%,其中国际租赁业务比重逐年提高。一些大型制造公司往往附设租赁公司,通过以租代销扩大出口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讲,租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销方式。我国企业应认真借鉴国外开展租赁业务的经验,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我国国际租赁业务的蓬勃发展。

4.选用灵活的国际租赁交易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关国家的税收政策 现代租赁业务的经营形式多种多样,美国和加拿大租赁市场上使用最多的是衡平租赁,它属于融资性租赁的范畴,又称为杠杆租赁或减税优惠租赁或借贷式租赁。租赁公司在投资购买设备时,可享有衡平权利。这种利益是通过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借贷出租设备所购置的成本费中获得。租赁公司在购买价格昂贵的设备时,只需要自筹该项设备所需资金的一部分,其余的可通过该设备做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贷得,然后将购进的设备出租给承租人,并将收取租金的权利转让给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但设备的所有权仍归属于租赁公司。衡平租赁涉及的产品主要由飞机、火车车厢、船舶、海上钻井设备、核燃料、油管和成套生产设备等。

5.注重二手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培育租赁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设备二手市场已经形成,但极不规范和缺乏管理,这正是租赁公司切入的最佳时机。国内租赁企业应注重从二手市场开始着手,建立可退可进的经营机制,乘国外租赁公司进入中国还未站稳脚跟之际,充分发挥自己多方资源的调集能力,与国内旧货协会紧密合作,制定一套规范的二手市场标准和操作程序,并进一步延伸到管理办法,既解决自己产品的二手销售,又扩大占据二手设备市场。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采用直接销售、经营租赁、杠杆租赁、融资租赁、二手销售的方式,不间断地获取服务费用,并不间断地赚取销售差价。

6.注意合同规范,要重合同守信用

国际租赁业务,除作为直接当事人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外,往往还涉及供货人、贷款机构或租赁设备的维修保养者,其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有效期较长,影响因素很多。在执行过程中,常常用国际租赁合同规范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为了能使一项国际租赁业务得以顺利履行,在签订租赁合同前,承租人应对租赁公司的选择、租赁物件的选定、租赁物件的价格洽谈、对租赁基期的期限长短、租金支付频率、租金支付方式(预付、后付)、租赁物件的交货期与承租人的生产准备工作的衔接等问题予以慎重考虑。对于希望通过租赁业务扩大生产,进行技术更新的公司来说,需要充分了解租赁市场的特点,各租赁公司的经营范围,其合同条款的规定与吸引一般信贷的能力。如承租人缺乏拟租赁设备的专业知识,可委托有关

咨询机构,或直截了当征询租赁公司的意见,免得草率签约;对出租人而言,则应着重考虑承租人的资信及有关生产情况、租赁期内的租赁资本费用回收率等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三高”状态,即出口高增长、外贸高顺差、外汇高储备,急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开展国际租赁业务,既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又可以促进海外投资、刺激并带动本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我国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并达到平衡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是转化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国际租赁贸易。

第二篇: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浅谈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农业科技问题解决的对策,提供给大家参考。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前,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

②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③是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2、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不论从制度的安排还是投入的方向以及开发活动的微观管理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中国的实际。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中国农村实用技术供给的短缺局面已持续20余年,这一局面至今未有实质性的改善。政府从80年代已认识到了实用技术不足而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小农户型节水、节肥等农作技术一直未有所突破。第二,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突破未能有效地引发农业生产的变革,这是由于研发的科技目标与用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相背离所致。第三,非正式(不是由国家支持的,或不是由大学、研究所所执行)研发活动开始不断涌现。这应该是对主流研究与开发效益低下的一种不满。

农业研究主要在横向两个系统和纵向二个层次来进行。大学研究机构贯穿于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次。虽然对这一系统的评价应遵循系统,科学的评估,但至少可以说这一系统的效率是值得讨论的。在我国广泛运用的杂交水稻、掖单系列的玉米均不是来自于这一系统的研发,而且在初始还受到这一系统的抵制。对研究系统低效益问题的注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主要的问题是决策的政治需要与追求经济理性之间的冲突。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的非机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学科向应用领域的接近,并进而排斥综合性、运用性的研究与开发。首先,近年来农业科研中高技术化倾向十分严重,激励导向几乎完全趋同于“高、精、尖”,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优先获得大量的资金及荣誉,从而极大地伤害了从事应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这就便得在许多国家级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研究农民所需要的技术。其次,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及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从而严重影响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人员的个人发展。可以说,大学的研究机构这种非用户、非市场型的制度配置是造成农业应用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在科技奖励方面的改革正朝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袁隆平先生获奖一事将会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调整研究方向,转向研究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应用性研究。

民间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崛起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这对农村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估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都主要来源于这种民间性的开发与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在省际 间、县、乡间的迅速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与改良显示了我国民间科技力量的巨大潜力。同时大批科技人员通过受聘于民间从而引发了人才的良性流动。在许多地区技术人员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几倍。

3、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对策

逐步建立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技术政策体系,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能够获得良好发育的环境。意味着农业技术政策将更趋向于制度化政策激励而非物质化的项目激励。农业研发项目的制定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节约。农业技术变革的方向将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的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对土地及资本的替代型技术将会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的技术选择方案。消除岐视性政策激励,对涉及国家未来发展实力的研发活动的重视,如生物工程等不应成为“高水平研究”的标志。研发活动的阶层化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引发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且诱发了研发活动在微观水平上的配置失衡。

发育并建立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农业研究优先序列选择的体系。彻底打破由专家垄断农业研究规划的局面。农业研究的规划,大中型研究项目的执行要实行公开招标的公司监督管理制,将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评估的利益主体分离,逐步建立以效率、效益为主要指标的农业研究管理体系。

鼓励发育基层性的研究与开发机制,包括建立地区性的,由中央、省与县共同投资的县级研究基金以及地方性的开发型与运用型的研究机构,从而适应农业地域性强的特点。同时应将地方性的研究视同于任何一项国家级的研究计划,从而使过剩的农业研究力量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集中。这就如同把工业性的研究机构挂靠企业一样,可以促进农业研究机构的改革。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尽管今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暴露无疑。主要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产品结构单一,缺开发体系;保险法规滞后,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保险意识滞后,保险品种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监管薄弱。本文从我国保险业的现状,现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保险法规

Abstract:Although this year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but as foreign joint ventures or wholly-owned insurance company to enter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and other forms,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problem exposed.Mainly: management backward, outdated operating mechanism;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lack of development system;insurance laws lag, the reason is that consumer awareness lags behind the insurance, insurance, a single speci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market supervision is weak.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today to examin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Keywords:Insurance,insurance market,Insurance regulations 引言

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4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27%。预计到今年年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整数关口。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左右、用于银行存款的保险资金增幅水平也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增幅以及保险行业资产总额的增幅,却与保费收入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仅达到29%和27%的水平。虽然从这一数据还难以作出某些具体的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或许保险行业在资金运用、内控管理、成本控制、赔付等方面还有不容乐观、值得检点之处。尤其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保险资金投资股市已近满仓操作的水平,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

随着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国外上市。国际投资人的监督逐步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三大保险集团业务量加起来占了中国保险市场的60%以上。改革迸发的活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1324亿元,同比增长了32%。其中,财产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955亿元,同比增长了32%,人身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369亿元,同比增长了32%。在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中,寿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625亿元,同比增长了33%。截至今年9月30日,保险资金银行存款为13070亿元,同比增长了30%,用于各类投资的保险资金达到31253亿元,同比增长了29%。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的巨大的差距

(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

二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保险意识滞后。其实根本上是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系,中国人多看重 的是钱财,一说理财都想的是如何去赚钱,而不想到自己的保障问题,往往把财产看做第一位,宁愿给车上保险也不会给自己上保险。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者现有财富的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自1959年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因此,中国人的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中国的保险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营方式,重规模不重效益,贪大求全,专业性不强,缺乏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没有高效的资金运营渠道和手段。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伴随着全新的、供人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商品的出现,新的风险也应运而生。例如,飞机在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飞机失事所导致的巨灾风险等。此外,随着新体制、新规则的制定,新环境的出现,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风险因素。如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面对风险种类的迅速增加,我国保险业所提供的险种却十分有限。例如在寿险行业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专业人才欠缺,而又不注重培训储备,势必会给未来的竞争带来被动。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达20年之久所带来的一个直接严重后果是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很有限,相应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都使得保险业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由于一些保险营销员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大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

5保险法规有待完善,虽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保险法》己于1997年颁布,但原则性的东西多,细则性的东西少,在操作上尚有许多盲点,不能满足保险业稳定发展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保险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险监管制度却明显滞后。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中国保险市场秩序混乱,如乱设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资金管理松弛、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严重等,这些都是中国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中国保险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 的民族保险公司,必须注重一下几点:

1加大宣传,增强全民保险意识。保险产品是属于契约类无型商品,对于国人来讲虽然不是非常新鲜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都能接受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等这代人年老后肯定会鼓励他们的子女也参保,慢慢的国人保险意识就强了。

2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

3保险产品上注重保险技术创新。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

4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5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

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四、总结

中国人的保险意识不是差.只是未能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他们原有的保险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真正去了解保险!其实保险从另一角度去看.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的钱放在保险公司。无不幸的可能觉得收益小了。但人们不去想万一有不幸呢?中国的保险是需要有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发展。

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国保险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同时,也承受着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的压力,保险公司将被推置于富有挑战和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之中。中国保险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势头和快速的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人民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保险保障更加健全,中国保险业将分阶段、有步骤对外开放保险市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努力,我国的保险业一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立双,保险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45.[2]李迎春.当前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保险研究2006,(4)[3]赵孟,人寿保险个人理财新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5-43.[4]丁少群阎建军卓志.谈我国保险市场垄断竞争型结构转变[J].商业时代2006(9)[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周丽莉.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第四篇:中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中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年

营销系

电专一班

骆涛

杨行昌

月 日

08 2008042134

中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带来企业营销方式的新发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营销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网络营销的内涵入手,在深入分析我国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出解决我过网络营销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关键词]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目录

1.网络营销的内涵

1.1 网络营销不是网上销售 1.2 网络营销是网络创新的运用

1.3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 2.2 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2.3 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 2.4 网络诚信问题没有解决 2.5 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2.6 物流配送问题

2.7 企业和消费者观念问题

2.8 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不完善

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3.1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和知识

3.2 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3.3 大力提高网络营销策略水平3.4 网络诚信体系的建立 3.5 完善的支付体系的建立 3.6 物流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3.7 强化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转变消费者交易观念 3.8 网络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网络营销的内涵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是营造上上经营的环境。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网站本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网络营销的开展就是和这些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处理好了,网络营销也就卓有成效了。明确网络营销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营销不是网上销售

网络营销是为实现产品销售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等于网上销售。网络营销的效果边线在多个方面。例如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拓展对外信息发布的渠道、改善顾客服务等。网络营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网上销售,很多情况下,网络营销活动不一定能实现网上直接销售的目的,但是可能促进线下销售的增加,并增加顾客的忠臣度。2.网络营销是网络创新的运用

网络营销的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创新。网络创造了大量的新型业务。比如搜索引擎和网上目录等;另一方面是手段创新,网络正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网络广告、网上分销合作等都独具特色,任何一种方式上的创新都能创造大量的商机。3.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一般营销活动而独立存在。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营销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营销只不过是传统营销的一种扩展,网络营销的手段也不仅限于网上,而是注重网上网下相结合,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营销体系。

2.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

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长期受到传统营销观念的 影响,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网络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但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接受网络营销,其经营管理的理念更是没有更新。导致企业网络营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企业网站长期没有更新,没有联系信息,只是作为摆设,没能真正起到企业和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

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传统的消费观念也根深蒂固,作为信息劣势的一方,消费者因为不能实地看察商品,总是认为有欺骗而不放心,加上时有类似的新闻在电视上出现,造成消费者不愿意进行网上消费。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这种认识也给企业进行网络营销造成影响。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拥有一个广泛而高速通畅的网络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我国广大的 农村 地区几乎是网络的盲点,而一些县城或镇上,虽然有网络,但往往速度很慢而且功能几乎不涉及到网络营销这块,网络营销的重点还是在我国的城市里。从全国范围看,经济 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只有16%,低于全球网络普及率的19.1%。这些问题的危害在于:网络营销既不能普及到全国地区,也不能普及到全国人民大众,无形中损失了大量的市场机会。3.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

我国网络营销的开展还刚刚起步,总体水平比较低,对网络营销策略缺乏普遍和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些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有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和策略,而对于一些难以网上销售的产品,相关企业却望而却步,没有及时的应对之法,特别是对于网络渠道的管理策略而言。由于传统的营销渠道一旦建立,企业很难在一时之间加以改变,也难以控制,所以改革的力度相当大。网络营销的开展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许多中间商的利益,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许多企业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容易退却,更不用说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创新。4.网络诚信问题没有解决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这种营销方式在我国还没有深入人心,许多人对这种新型营销方式还心存顾忌。在电子商务发展过快的今天,由于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监管手段以及技术力量却没有及时跟进相对落后,致使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良莠不齐,网上购物上当受骗受损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大削弱了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的信心,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发展。

5.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技术安全问题 目前企业对网上交易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支付的安全问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银行的电子化水平不高,安全性差,银行之间相对封闭,尚未能承担支付电子交易费用的角色。虽然已经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先行者,但远不能满足全面网络营销的要求,消费者面临网上欺诈的危险,害怕自己的信用卡号码被盗用,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安全资金结算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建立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将是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用安全问题 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坑蒙、欺诈时有发生,市场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消费者担心将款汇出后得不到应有的商品。企业担心拿到的信用卡号码是盗用的而收款出问题。因此,要发展网络营销,必须加速培育市场,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环境。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认证制度。比如: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网上交易的经济纠纷问题,计算机犯罪问题,等等。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合同法》不承认电子合同,《票据法》不承认电子签名,当然更谈不上保护。网上交易需要新的立法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进行保护。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立法先行,防患于未然。6.物流配送问题

目前网络营销配送需求尚没有达到物流企业所需的最低规模化运作要求,加之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导致了网络营销客户区域的分散与不确定性,少量的供给和过于分散的配送网络,使物流企业无法分摊较高的固定成本而难以降低服务价格。顾客支付的除商品价格外,还需支付运费,这有可能使网上企业失去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价格优势,更不妙的是,顾客有可能需等很长时间才能取到商品,网上购物的方便性、快捷性无从体现。7.企业和消费者观念问题

从企业管理层来看,大多数企业领导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甚至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网络营销,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网上销售,而目睹网络商店亏损累累的现象后,更失去了网络营销的动力。实际上,网上销售是网络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企业通过网上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对外发布信息等都属于网络营销。

从消费者来看,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在传统商业中,消费者通过看、闻、摸等多种感觉来判断与选择商品。而在网上购物,只提供了一种可能:看。不规范市场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网上购物产生疑惑,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另外,消费者对上网购物所持的态度也会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上网购物是一种休闲,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在网上购物失去了上街闲逛购物的乐趣。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尚没有充分树立,人们宁可多花钱、多跑路、多费时间,也要“眼见为实”的心态,也会制约网络营销活动的发展。前不久的一次调查表明,有34%的被调查者已经或将要在网上购物;29%的被调查者是喜欢上网查询商品信息,网下购买;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永远也不改变传统购物的方式。其余的人表示等到网上购物环境彻底完善后再选择网上购买。8.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不完善

网络营销是交易方式的电子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不直接见面,消费者与商品没有直接接触,这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例如,购买者得到的商品与选购的商品不一致,网上欺诈、经营者被无理拒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黑客的威胁等。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法律规范,不易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进行保护。

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1.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和知识

对于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和管理层,一定要树立网络营销的新观念,改变自己的传统经营管理思想,以适应在新经济形式下的竞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网络营销给他们带来了低成本优势,也带来了更多的营销机会,同时也带给他们和大企业同等竞争的机会,在没有规模经济制约其自身的情形下,参与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市场竞争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毕竟网络营销会带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和快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也将会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流,消费者也应该适应潮流接受网络营销的新观念。2.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整体水平。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应当积极引导其它资本流向网络基础建设,着力解决互联网地域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改善网络环境。3.大力提高网络营销策略水平

在网络营销策略组合中,不仅是传统的“4P”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应该向“4C”转变。现在看来,网络营销能更好的解决“顾客、沟通、便利和成本”这些因素所带来的 问题。不仅如此,企业 对自己网站的推广上也要有相应的策略,要有相应的网站推广计划,相应的推广策略以及对网络消费者行为的 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广告,它在整个网络营销策略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发布,都要有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针对网络广告的收费方式也要有所依据。4.网络诚信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网络诚信体系,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和网络营销的保证。如今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企业已经可以申请诚信等级。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企业,只要登录相关网站,下载全国企业网络营销基本诚信数据库申报表,即可申请从低到高不同诚信等级。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将从企业基本信息、综合素质、履约及资产质量、赢利能力、用户满意度等多个角度展开调查、核实和评估,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到基本诚信数据库,并颁发相应的诚信等级。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哪些企业是值得信赖的。将那些缺乏诚信的企业剔除和淘汰。

5.完善的支付体系的建立

建立电子支付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税收。网上直接购买一些物品,如软件、信息等,没有任何形式的书面资料,税收部门有必要网上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防止税收流失,而网上购物又会涉及异地征税问题,这些都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此外,国家还应推动商业银行的网络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子支付体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服务,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

6.物流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 出配套的物流体系建设战略与策略。首先,大型的、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兴建大型储物仓库,并在全球设立配送中心,利用自己原有的分销渠道来实现对消费者的及时实物配送。其次,没有实力建立庞大物流体系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原有的零售或连锁企业共同组建配送中心。最后,企业也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7.强化对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转变消费者交易观念

网络营销的发展首先需要消费者认识网络营销的特点,熟悉网上购物过程,转变传统的商品交易观念,改变以往的购物习惯。为此,网络营销企业需同全社会一起,强化网络营销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客户对网络营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使消费者接受这一新型的购物方式。强化对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引导广大消费者改变过去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与购物习惯,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网络营销。8.网络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领域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约束,只有在相关法律上有大概的涉及,这就会给不法企业有可乘之机。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立法的制定与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的规范。还有就是加快网络广告法的制定,传统的广告法已过于陈旧狭隘落伍,完全不能适应它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法这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修善。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 时代 社会 变革的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它在未来经济中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探索,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推动网络营销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2

[2]孔鹏举、张毅,《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内蒙古 科技 与经济2007-07

[3]庄小将、吴波红,《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9

[4]夏名首主编,《网上贸易实务》,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5]甘华鸣主编,《市场营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01

[6]吴宏涛,《关于网络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院学报,2004-02

[7]杨路明,《网络营销中的策略》,商学研究,2002-09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下载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发展国际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信社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信社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票据贴现 票据市场 票据业务 百姓金融网导读:目前,农村信用社资产品种单一,信贷资产质量偏低,特别是处在城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同商业银行进......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一些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以威宁县为例 主考院校:武汉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李和中 考生姓名:陆智海 准考证号: 2014......

    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沈阳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沈阳市的服务业占地区经济发展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了沈阳市服务业的......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推荐)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摘要】旅游信息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参考其他文献来从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出发,浅析目前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解......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作者: 添加:08/11/05 访问量:665摘 要: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于 1980 年开始全面恢复,并且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摘 要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服装网络营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装企业的网络营销背景及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服装消费的第一大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众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服装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