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佩荣解读庄子
《傅佩荣解读庄子》读书心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最有幸的一个时代。因为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其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一派,他们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其中有一个最具盛名的人,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上还有个瘤子,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但那些国君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他便是庄子,和孔子一样,是中国伟大的智者。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继承于老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认为庄子是一个神化的存在,但其实他与一般人是一样的,他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妻子儿女,他同样生活在乱世,并努力在乱世中苟全。唯一的差别可能是他博览群书,并善于在阅读中去领悟那些高明的智慧,并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的人生哲学。庄子“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他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做惠施,然后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最后,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而此时,猫头鹰正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那只鸟从猫头鹰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鸟,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庄子以生动、颇具讽刺意味的比喻,明白地表达出自己视权势为鼠辈的思想,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样醉心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楚威王曾以厚礼要聘他为自己当宰相,他却依然拒绝,哪怕自己穷困潦倒得只能靠卖草鞋度日,还常常向别人借粮食。纵然是在乱世中,但庄子扔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由于傅佩荣本人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本人在哲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在编写这本书时,他也是将哲学思维作为整本书的主线,对书中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像道、德、天、性、自然等都作了一一说明。全书的主体主要由3部分构成:《庄子》的原文、白话文和解读。《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语言脱离了语录体的形式,它与《论语》可说是南辕北辙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结构奇特,读来并不中规中矩,而且感觉变化多端,有种超然脱俗的感觉。除此,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
象丰富,比喻变幻,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区别。比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如《养生主》中的《庄周梦蝶》,将庄子物我同一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就傅佩荣的这本书而言,其实我认为白话文部分过于简单了,它只是将原有的古文简单、机械的翻译过来,很多比较重要的字词的注解、注释都没有,这样就导致当你看古文看到吃力的部分的时候,就很想直接跳过,看他的翻译,这对庄子的语言的认识和学习是不利的。除此,我认为作者的解读部分过于想要用一种哲学的思维、语言去阐释庄子的思想了,因而有些地方他的注解反而复杂了,不好理解。而且,这本书写到作者自己的对庄子思想的个人感受的部分很少,对《庄子》的分章、分节的注解也显得整个庄子思想有点散,要是每章都能对这部分的思想有一个更综合、整体的概括就更好了。
第二篇:傅佩荣简介
爱智讲堂(人才、人格、人文)
主讲人:傅佩荣教授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心身灵整合导师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讲专家
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新浪、搜狐2007杰出文化人物
卓越演讲家(海内外演讲2000场以上)
演讲风格:儒雅睿智、中西贯通、态度诚恳、理融辞畅
回归经典重塑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道、德以及其他种种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经典被破坏、被曲解,已失本来面目。学术界对许多议题并没有共识,学者各自在极小的领域中孤芳自赏,既不能开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也无法贴近现实人生的具体需求,长此以往,经典难免被束诸高阁,而国人阅读的材料与品质也不易提升。
我们知道,人的特色首先即是认知能力,认知若有偏差,立即引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致追逐外物而无法回头,终身劳苦而难以快乐,就像与自己的影子赛跑一样,没有得胜的机会。再者,人的心智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通常称为勾心斗角,再配合世俗的价值观,形成一个天罗地网,很少有人可以幸免于难。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自身认知能力由外在收摄回来,同时还要了解人的心智是怎么回事。
我们有幸请来台湾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傅佩荣教授,推出“全人(人才、人格、人文)爱智讲堂”一系列经典培训课程。傅教授的演讲是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如何改善自己当下的困境。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课题,让所有崇尚智慧、关注心灵生活的人士能够读懂先哲经典、启明内在智慧,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爱好智慧的朋友,活出生命的精彩,享受安顿的喜悦。
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
——傅佩荣
傅佩荣教授简介:
傅佩荣,公元1950 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被《民生报》评选为“校园最热门教授”,其《成功人生》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傅教授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学术论著如《儒家哲学新论》、《儒家与基督教的会通》,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谨严,迭出创见,是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外文造诣深厚,译笔畅达传神。
2006年九月傅教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人性有缺陷,人生不完美。承认这种缺陷,同时努力寻求其完美,是一个人“活出自我”的首要条件。
——傅佩荣
我的中西哲学之路--傅佩荣
我为什么会读哲学系?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因为我家数代信仰天主教,所以我一出生就受了洗礼成为教友,然后从孩提到青少年阶段,每逢星期日必定随着父母亲去教堂望弥撒,十数年不曾间断。
弥撒中,神父会讲道理,阐述《圣经》中的教训,谈得较多的是“死亡,审判,天堂,地狱”。小孩子听到这些,感觉上是害怕多于相信,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深思的习惯,想的是:人生是一条苦路,死亡则是解脱,但是死后的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关系到永恒了。因此,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罪恶感到恐怖,对来世觉得茫然,就构成了我比较早熟的心情基调。因此,我念哲学系,并不使人觉得意外。
进了辅大之后,所学的以士林哲学为主。所谓士林哲学是指中世纪以来占有主流地位的天主教哲学。往好的方面讲,它扮演承先启后的角色,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代哲学。往坏的方面讲,它有过时的嫌疑,并且很容易混淆信仰与哲理;老师教到最后,总是希望可以证明存在。不过,哲学家口中的上帝,与信徒心中的上帝,从来就不能轻易画上等号。我能顺利念完西洋哲学的相关课程,主要就是在辅大奠下的基础。事实上,如果没有先辨明士林哲学的这一段历史与思想,甚至,如果没有先深入认识天主教的经典与教义,就不太容易准确掌握西洋哲学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学习要靠合宜的机缘,那么我读哲学正是个人的一大幸事。
西洋哲学有了基础,那么,中国哲学呢?教我中国哲学史的是南怀瑾先生。南先生上课,既无教材也无讲义,而是随性所致自由发挥,谈了许多他个人的奇闻轶事。有一次上课上到一半,忽然说要教我们打坐,就跃上大讲桌盘腿而做,状如老僧入定。我们学生看待前辈哲学家,确实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他们经历过大时代,所读的是线装书,随便引述几段经典,就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有一位老师介绍了方东美先生的《科学哲学与人生》,这是我念到方先生的第一本书。
辅大毕业后,我去台大念研究所,有缘听到方先生的课,他讲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对我来说,正是天马行空,大部分的内容不知所云;但是方先生上课神情专注认真,不时搬出厚重的佛经,念上几段,就算听不太懂,也会被他的声音容貌所感动,而我的中国哲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奠下了基础。
方先生讲中国哲学,从一开头就与许多学者不同。譬如,有关中国哲学的起源,不能直接谈孔子或老子,而要回朔到《尚书》与《易经》,因为先有“经”,才有“子”,“经”是古代长期发展的智慧,“子”是个别哲学家的杰出心得。就在《尚书》所界定的永恒理想(要求绝对正义)与《易经》所阐明的生生之德(要求在变迁中持续存在)这双轨之上,古人才得以立国治民,并且影响了后代像孔子与老子等哲学家,起而继志述事。
我在台大读哲学研究所时,正是“台大哲学系事件”激烈爆发的前后。因缘凑巧,我受聘为助教,有了固定工作及待遇。我向生活学习,也向生活挑战,最后汇聚为个人的生活态度,接着,我束装前往耶鲁大学。耶鲁大学位于美国康州的纽黑文市。在一路上与当地百姓的接触过程中,我清楚感觉了美国百姓对“哲学”除了不太了解外,还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也再度提醒自己要好好把握这次的学习机会。
英文比不上同学,只有寄望于“勤能补拙”。我必须每天读书十二小时以上,才跟得上教授上课的进度。事实上,能够如此专心求学,也是一种幸运。每天念一百多页的书,完全印证了“日起有功”这句成语。同学们为我取的绰号是“最不可见的人”。这实在是无可奈何,因为我的指导教授有个绰号,是“最不可预测的人”。他“不可预测”,我只好“不可见”——拼命读书了。
真正读了四年书,不但懂得“宗教哲学”这门学科的必备知识,也逐渐产生了对自己的信心。“含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真是说得有理。我的另一位指导教授是余英时先生。他比我年长十二岁,不但学问好,尤其聪明过人。他对我的用功也相当肯定,有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资料,我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学习的。
方先生以哲学智慧“博”我,余先生以历史考据“约”我。经过这一博一约,我才敢谨慎地跨进中国哲学的门坎。我的博士论文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因为我很清楚:在研究方面,我只有在中国哲学的领域可以做出原创的贡献;而在西洋哲学,我只求忠实客观地向国人介绍。回国之后,我的教学科目包括形上学、宗学哲学、哲学英文;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以儒家及道家为主。
不同的是,现在我所谈的儒家,是经过完整的哲学训练之后,所展现的儒家。这样的儒家,具有古典的原始意义,也显示了高度的哲学思辨,合乎西方专业哲学所要求的条件,更能响应现代人生的具体挑战。“重振儒家的生命力”,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口号,其实是一生的志业。人生苦短,我庆幸自己在念哲学这条路上,没有浪费太多时间。
如果爱一个人,就会宁可让自己辛苦一点,来让所爱的人开心。
——傅佩荣
对傅佩荣教授的评价
专家、学者评价
傅佩荣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
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邹先生<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
读者、观众评价
傅先生是让哲学走下“神坛”的人,他对传统文化之研究堪称正源!远远超过了大陆的那些所谓的“明星”!尤其是看了傅先生的作品,深受教益,先生能化腐朽为神奇,释古奥为浅显,为迷茫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的窗户。
非常喜欢、欣赏傅教授!我几乎把您的书买全了,每天都会翻阅读。我从来不欣赏什么偶像,但傅教授就是我唯一的偶像!
我用心去读了傅先生的文章,感触很深,并使我在人生问题的思考上认识得到了提高。文章说的每个人在他的潜意识中都有特殊遭遇,若只就自己的处境来考虑,很容易产生自怜的情绪,若想减轻自怜的程度,最好放眼四顾,看看世间无数不幸的人。那么看来灵性修养,使自己提升到人类层次,由此化解潜意识的情结的最好的处方了。
看过傅先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的“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妙语连珠,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真是如沐春风,相悦以解。或许这就是学者风范,包容大度、温文尔雅,希望能多听您的讲座。
人生需要一个引路人,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需要像傅老师告诉我们分析思考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去复制别人的人生。
偶然听到傅老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他对于文化的阐述,真的是做到了有“文”有“化”,特别是在“化”的方面,真的是高见,我们身边很多人有“文”,但能“化”的人实在太少,能文又能化的人更少,先生实在是高见,能化腐朽为神奇。
每次来到傅老师您的博客总有一种无限的感动,让在物欲横流的都市失去了自己的那个我又回到了小时侯那种平静美丽的生活中,又找回了自我,在这感恩的岁月里,我只想真诚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
师生论道
学生问:生命中该不该有执著,若有,该如何去取舍?
傅佩荣:生命中一定会有执著,否则无法凝聚生命的力量,譬如,我现在从事教育工作,我对教育非常执著,这教育的执著有时会形成我的压力。看到有学生自杀,看到有校长贪污,心里都非常痛苦。这是因为执著而带来的压力。但在另一方面,你要设法从这里再超越出去,也就是说,从永恒来看,哪个社会没有困难呢?哪个社会的教育是完全理想的呢?没有的,所以你要多看好的一面。我对教育的原则是,尽量鼓励好的一面,所谓“嘉善而矜不能”,好的要鼓励他,不好的要同情他。那么我的执著一方面坚持我的立场,一方面化解面对环境不理想的可能性,两者配合起来我想比较适合。
学生问:当今社会上各种问题、矛盾非常多,譬如战争、贫富分化,还有未来面临的各种严重的挑战。汤恩比说世界统一是人类避免自杀的唯一出路,这种统一必须涉及思想统一。傅教授对儒家的发展是怎么看的?是不是可以统一世界的思想,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呢?
傅佩荣:这是很大的问题。儒家思想能不能统一全世界,给我们带来和平呢?如果就思想论思想来说的话,儒家思想确实比别的宗教更少先决条件,更少属于信仰的成分,儒家思想是合理的,对人生经验做了一种客观的了解和主观的体验,比起别的宗教更容易让一般人接受。但是我们不必幻想这个事情,说儒家思想能统一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生下来,他按照自己祖先的方式去生活,就可以维持某种平衡。譬如印度人,他信印度教,他接受了不合理的制度,叫做种姓制度,生下来如果一辈子是贱民,他也不会想去挣扎改变。你说应该改变,他自己不改变,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基本上我们尊重每一种文化的差异性,但是每一种文化里的知识分子都有责任,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负责把自己传统里面有价值有力量的理念加以重新诠释,然后跟经验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儒家思想重新讲清楚,把道家思想讲清楚,再跟经验结合一样的做法。我相信别的文化里他们的学者也在做类似的工作。
学生问:您说无心而为,那只做该做的事情,在无心的情况下,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
傅佩荣:无心而为,要做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呢?这正好碰到庄子所要发挥的思想,我受庄子的影响最主要十三个字,“不得已”。什么是“不得已”?不得已不是被迫无奈,而是当你发现一件事情的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势而行。所以“不得已”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所以道家需要智慧。你对人情世故了解越多,就知道今天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叫做顺势而行,叫做水到渠成。真正的道家智慧表现出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自然的,你根本看不出来他刻意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学到的心得。譬如这次我来内地也是无心而为,条件成熟了我就来了,如果早几年来的话,条件不成熟,即使我来了也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内地也出版我的书了,大家想说这本书在讲什么,看书比较麻烦,今天我用两个小时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另外也有《老子解读》可以参考。现在条件成熟了,各位朋友来这边听讲,如果没有特别的目的,那也是无心而为,听到多少就算多少。
学生问:你个人认为庄子自得之乐和阿Q的自得之乐有什么区别,阿Q是精神上的自得之乐,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傅佩荣: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有些人确实把阿Q先生当作学庄子的一种表现,我们也不能否认两者有相关性,但是基本上差别很大。阿Q是采用精神胜利法,我心里有防护的机制,在受委屈时,设法让自己觉得没有吃亏,反而是占了便宜。庄子活在乱世,他可以避开人群,深居简出,预先知道不好的结果就可以避开。第二点,真正碰到问题时,庄子还能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表面上从来没有严重的冲突,内心里面则有道作为基础,亦即我永远不离开道。怎么样才是不离开道?就是永远从整体看问题。譬如我今天被人家欺负,我不会抱怨,因为我把它当作磨练的机会。对庄子来说,总是努力掌握生命的主动性,增加本身的理解能力和化解能力,使各
种外在的情况出现时,可以很自然、很自由地找到一条出路。
学生问:古代儒家认为善为易者不占,你对这个说法有没有看法?
傅佩荣:儒家对《易经》的态度可以用两句话来说,第一句话是孔子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说不必占卦也知道,因为你可以用理性了解人情世故的发展,但是一般人没有那么精巧的理性,不像孔子可以面面俱到。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去占卦,因为道理已经想通了,重要的是修德,占卦需要参考很多别的东西,如果把握到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看清楚自己的形势,你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本来就有它的合理性,后果你还是要负责的。我们都知道,孟子虽然没有谈《易经》,很多人都认为孟子的思想和《易经》很有关系。一个人做什么事要审时度势,要看自己的位置如何,相关的关系如何,在中间就比较好,代表你有所依靠,不至于说走到危险的地方。所以,在儒家来说会特别强调你在理性上的思维,它也怕很多人走入迷信的陷阱。孔子和孟子都强调理性这方面。至于“善为易者不占”,则是荀子的话。
第三篇:傅佩荣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傅佩荣,祖籍上海,1950年12月16日[7]出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学术专长: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曾开设课程: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儒家哲学研究、形而上学、论语解读、哲学英文、西洋哲学史、先秦儒家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6月份播出傅教授《人生困惑问庄子》 共15集。
○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正在录制25集《老庄的人生智慧》节目。○新浪、搜狐博客主推“傅佩荣人生问题讲座”系列。○卓越的演讲家(海内外演讲两千场以上)
【个人成就】
傅佩荣先生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傅教授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l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每年发表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傅教授的身影和足迹。在山东卫视《新杏林》节目开讲,从为官、为师、交友、孝亲的角度解读孔子。《成功人生》 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著作九十多本,有声书数十多套,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主要作品】
著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文化的视野》《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能的高峰》《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能》《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人生问卷》《从自我出发》《四书小品》《哲学入门》《生命重心在何处》《柏拉图》《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大陆出版有: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共10册)】
《解读老子》《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傅佩荣细说孔子》《听傅佩荣讲国学》
【傅佩荣心灵关怀作品集(共9册)】
《自我的觉醒》《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智慧与人生》《心灵导师》《赢的人生哲学》《智者的生活哲学》
《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读孔孟论人生》《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抗压有方法》《人生需要几座灯塔》《生命重心在何处》《孔子的生活智慧》《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人生问卷》等。
第四篇:傅佩荣_《解读易经》1-乾卦
1、乾卦
【1.1】
【白话】
【解读】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先画出卦图,再标出卦名。卦图由六爻组成,爻有阴(--)阳(—)之分。所谓六爻,其实是由两个单卦(各有三爻)所组成。本卦成为乾卦(上乾下乾),六爻皆阳,阳有刚健之意,象征原始的生命力,充满动态的能量。 乾卦在六十四卦中,是八纯卦之一。所谓纯卦,是指上下皆为同一个单卦组成者。一次出现的有乾卦(六爻皆阳,第一卦),坤(六爻皆阴,第二卦),习坎卦(二、五为阳,第二十九卦),离卦(二、五为阴,第三十卦),震卦(初、四为阳,第五十一卦),艮卦(三、六为阳,第五十二卦),巽卦(初、四为阴,第五十七卦),兑卦(三、六为阴,第五十八卦)。 《易经》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可供我们理解各卦之参考。譬如,《序卦》开头就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意思是以乾卦为天,并以坤卦为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化生出万物。 “元贞利亨”是本卦的卦辞,附在卦名之后,是对本卦所作的基本判断。“元”,原也,万物有此创始;“亨”,通也,万物有其共同来源,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彼此之间通顺畅达;“利”,宜也,万物变迁运行,对一切都有利而和谐;“贞”,正也,有此所展现的万物,可以坚定自身的途径,进而恒久不息。
【1.2】
【白话】
【解读】 “初九”是本爻的序位。六爻由下而上的序位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指阳爻,而“六”指阴爻。阳为奇数,又以动为主,所以取奇数(一、三、五、七、九)之终,表示动之极。阴为偶数,且以静为主,所以取偶数(二、四、六、八、十)之中,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初九,潜龙勿用。乾卦。创始、通达、合宜、正固。
乾,元贞利亨(六爻皆阳)表示静之极。另一说法,则以巽揲(die,二声)蓍(shi,一声)成卦时,得六、七、八、九四个数字,其中九为老阳(九大于七,七为少阳),六为老阴(阴数如负数,所以,八为少阴)。《易经》用老不用少,故称九与六。 “潜龙勿用”是本爻的爻辞,以下各爻皆有爻辞。“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充满刚健的活力与变化的势能,可以“乘风云而上天”。爻辞多就本爻所处之位,作一客观的描述,此为筮辞;再论断其出处进退以及吉凶祸福,此为占验之辞。以位而言,初、二是地;
三、四是人;
五、上是天。初九位于地之下,犹如在深渊之中,所以称为“潜龙”,此时不宜有所作为。正如人在年轻时,要努力进德修业,培养实力。
【1.3】
【白话】
【解读】 “九二”,“九”为阳爻,“二”为由下而上的第二位。二、三、四、五阳爻,皆先称九(阴爻则先称六)。二为地之上,表示龙已经崭露头角,才华收到注意了。这时见到大人是有利的,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栽培与磨练。 “大人”,德行完备的人,有此可以成为圣君(与九二对应的九五,为天子)。譬如,舜在耕田、捕鱼时,他的卓越表现开始受到尧的赏识,那么舜就是“利见大人”。通常,大人是指有位者,君子则是无位者。
【1.4】
【白话】
【解读】 “君子”,九三是阳爻,亦即刚爻(阴爻则称柔爻),在《易经》的用例中,刚爻为君子,柔爻为小人。
三、四是人位,所以九三谈到君子的表现。九三位居下卦(或内卦)之上,无法确知下一步的发展,唯有本着乾卦的精神,日夜精进。
“乾乾”是健行不息,“若”是词语,有“如此”之意,“厉”与“无咎”都是占验之辞,所论为吉凶祸福。九三。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二。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1.5】
【白话】
【解读】 九四之位,上不在天(五、上),下不在田(初、二),中呢?它才由下卦移到上卦之初,进入新的世界,有犹豫不定的情况,所以又可称之为“中不在人”。
“或跃在渊”的“或”是疑辞,“跃”与“在渊”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表示可上可下,要看时机与条件是否配合。保持此一机动状态,就不会有灾难了。在《易经》中,“或”字多用于三爻与四爻。
【1.6】
【白话】
【解读】 九五进入天位,又居上卦之中,并且阳爻居刚位(初、三、五为刚位,二、四、上为柔位),称为“当位”,这是既中且正的位置。
飞龙上天,可以行云布雨,大显身手。这时所见的“大人”可能有二义:一是天子,二是贤臣,要看此龙本身所居之位而定。事实上,这时龙所象征的人,自己也是德行完备的大人了,可以呼唤同伴共同发挥才干,造福天下百姓。程颐说:“圣人即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有此可知,大人可以指君,也可以指臣。
【1.7】
【白话】
【解读】 “上九”,每一卦的最上一爻都称“上”(上九或上六)。
“亢龙”相对于初九的“潜龙”,达到另一极端。在物极必反的原则下,必须周而复始。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上九。亢龙有悔。九五。龙飞翔于天空,适宜见到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亢龙”前无去路,高处不胜寒,所以“有悔”。
【1.8】
【白话】
【解读】 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另加“用九”,坤卦另加“用六”。这二卦为六爻皆同的纯阳卦与纯阴卦,所以可以使用(或贯通)于全卦各爻。
“群龙无首”即六爻各龙顺时而变、随位而成。由于看出六爻为一个整体,没有首尾、本末、先后、上下之分,所以结果是吉祥的。万物的变化“始卒若环”(开始与结束像是一个连环),无法分辨先后,因此可以一往平等;人面对生命的历程,若能体认变化的微妙,在适当的时候做合宜的事,“顺受其正”(顺着情理去接受它正当的部分),自然心安理得。
【1.9】
【白话】 《彖传》说: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元气,万物借它而开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导天体。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各类物种在流动中成其形体。太阳的光明终而复始地出现,爻的六个位置也按照时序形成了。然后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去驾驭天体的运行。乾卦的原理是引发变化,让万物各自安顿本性与命运。万物保存聚合并处于最和谐的状态,就达到了合宜而正固了。乾卦为首,创生出万物,普世都可以获得安宁。
【解读】 《彖》即《彖传》,用来解释卦辞,说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卦义。最初,卦辞亦称彖辞,“彖”字音近“断”,意指裁断一卦的吉凶。后来,为了与卦辞区别,就专以《彖》代表《彖传》。《彖传》属于《易传》(十翼)之一,一般认为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的贡献。 本段所言,是为了解释卦辞“元贞利亨”,因此全文第一句说的是“元”,第二句说的是“亨”,第三句合说“利贞”。最后一句则是赞叹其伟大的效应,使自然界与人世间都平静安宁。 “乾元”是指原始的能量(元气),由此创圣出万物。万物处于变化之中,有开始也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用在乾卦整体,显示六个阳爻无首无尾,吉祥。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结束,并且一直生生灭灭,因此需要一个总源头。《易经》就以乾卦为其象征符号,并且以龙的形象来展现其充满活力又变化无已的特性。 文中两次提及的“天”(“统天”、“御天”),在此意指天体(日月星辰以及风云变化等),是人在仰观时所见的至大之象。“天”的概念在古代有多重意义,在此所谓的“天”是指自然之天,与它相对的是大地以及两者之间的万物。自然之天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但是一说天道又有二义:一是整个自然界(包括天地与万物)的规律,二是针对人世间的善恶所做的规范及其报应。这些概念将在本书相关部分说明之。 “六位”,依《说卦》所云:“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位是指六个爻的位置,各依据其时而成立。而所谓的“时”,则来自于对“大明终始”的观察。接着所说的“六龙”,则是指爻辞中以龙来象征六个阶段的表现。“御天”的主语仍是乾元,但是人可以效法这样的作为,依时而进。 乾道一直在“变化”之中,而其效应是要让万物各自“正”其“性命”,亦即在变之中有不变,并且使整体形成“大和”状态。如此即是“利贞”。
“首出庶物”的首,应指乾卦而言。程颐说:“乾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他以乾道与君道对比,可知“首”是指乾卦,而不是“首先”之意。
【1.10】
【白话】
【解读】 《象》即《象传》,又可再分为二:《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但是在《易经》中两者都用“《象》曰”来表示。在此乾卦中,《大象》与《小象》并未分列。自坤卦起,《小象》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 《大象》所言,一般都是从上下两个单卦(亦即基本的八卦,各有三爻)的组合上,分析卦象所显示的意义,然后再推述人在德行休养上应该如何取法。譬如,乾卦上下皆是乾,乾为天,乾为健,因此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然后,君子是指立志发挥人性潜能,成就完美人格者,他在取法此卦时,所要做的是自强不息。
【1.11】
【白话】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传》说:天体的运行刚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断奋发上进。《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爻辞“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是因为这个阳爻在全卦的底部。九二爻辞“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是肯定德行可以普遍施展开来。九三爻辞“整天勤奋不休”,是说要在君子之道上反复修炼。九四爻辞“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是因为向上进取没有灾难。九五爻辞“龙飞翔在天空”,是肯定大人处于兴旺的时候。上九爻辞“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是说满盈的状态无法长久维持。用在乾卦整体,发现天体的运行无始无终,循环不已,因此不可认定自己居先。
【解读】 本位是乾卦的《小象》部分,共七句话,分别对应六爻的爻辞与用九。
九三的“反复道也”,是因为它处于下卦之上,为下卦之终,同时面临新阶段的开始,形成极大的挑战。九五的“大人造也”,是说德行完备的人一定会大有作为。“天德不可为首”,乾卦虽未六十四卦之首,以其无限元气创生万物,但是由于万物变化不已,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不可认定乾卦居于一个固定不移的首位。换言之,在乾卦六爻中,可以说“群龙无首”,而在全部六十四卦中,乾卦也“不可为首”,如此可以让其他各卦自然展现。
【1.1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白话】 《文言传》说:创始,是一切善行的首位。通达,是美好事物的会合。适宜,是正当作为的协调。正固,是具体行事的骨干。君子实践仁德,足以担任领袖。会合美好万物,足以符合礼制。维持一切适宜,足以协调义行。守正并且坚持,足以办成事业。君子就是要做到这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代表了创始、通达、适宜、正固。
【解读】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之经文(文)的解说(言),亦即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传》。此二卦代表天地,为一切变化之始,最为重要,所以额外加以说明。本段总述卦辞,以下接着分述六爻的爻辞。 有创始才有万物,一切价值由此开端,所以这是众善之长。万物彼此之间通顺畅达,所有的会合皆是美好的。凡是有利或适宜于万物的,皆有其正当性。然后,要完成一事一物,非有正固不可。君子体认“元贞利亨”,可以明白仁、礼、义并成就事业,无异于找到了人间世的康庄大道。
【1.13】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白话】 初九的爻辞说,“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隐遁的人。他不会为了世俗而改变自己,也不会为了名声而有所作为,避开社会而不觉苦闷,不被社会认可也不觉苦闷。别人乐于接受,他就推行主张,别人有所疑虑,他就自己退避。他的心志是坚定而无法动摇的,这就是潜伏的龙啊。”
【解读】 本文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乾卦各爻对人生的启发。“子”是指孔子。既有龙德,为何要潜隐?因为位居初爻,时机未至。即使德行已著,但是尚未显示效应,尚未受到别人的肯定。有此可见,儒家一方面要有坚定的立场,同时也保持深刻的社会关怀。
【1.14】
“
【白话】 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的德行而处于正中位置的人。平常说话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谨慎,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为善于世而不夸耀,德行广被而感化世人。《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君主的德行啊!”
【解读】
【1.15】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二居下卦三爻之中,所以成为“正中”。由于位置适当,龙德发挥了作用。其作用依然是从自己开始,要反身而诚,由近及远,再修己以安人,化民成俗。
“君德”,上述的表现已经是君主的德行,但是并未拥有君主之位。若是修养到了君子的程度,则担任君主亦非男式。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白话】 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休,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讲君子应该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做到忠诚而信实,由此可以增进德行;修饰言辞以确保其诚意,由此可以累积功业。知道时势将会如何到来,就设法使它来到,这样才可以同他谈论几微之理;知道时势将会如何终止,就坦然让它终止,这样才可以同他坚守作为。因此,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能够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
【解读】 九三居下卦之上,走到终点,但是尚未进入上卦,因此面临考验。就下卦而言,它处于上位,就全卦而言,它仍在下位,所以除了进德修业之外,别无良策。这种考验培养了过人的智能,否则如何可以与他“言几”、“存义”。
【1.16】
【白话】 九四爻辞说,“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上去或下来没有一定,但不是处于邪恶的动机;前进或后退也没有一定,但不会离开自己的同类。君子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都想要把握时机,所以没有灾难。”
【解读】
【1.17】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白话】 九五爻辞说,“龙飞翔在天空,适宜见到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声调相同就九四开始进入上卦,又以刚爻(阳爻)居于柔位(二、四为柔位),显得不够安稳,所以用“或”这个疑辞。由于配合时位而无常、无恒,反而是正确的表现,所以没有灾难。“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表示不论是在出处进退的任何状况下,都必须努力进德修业。这才是“无咎”的真正原因。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几”是几微之理,亦即可以洞烛先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看出了端倪,然后可以预作准备。“义”是适宜,在此指正当的作为,否则没有坚守的必要。会互相呼应,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吸引;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会烧向干燥的区域;云随着龙而浮现,风跟着虎而飘动;圣人兴起,引来万物瞩目。以天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上的天,以地为本的事物会亲近在下的地,万物都是各自随从他自己的群类。”
【解读】 九五之位既中(在上卦之中)且正(阳爻居刚位),所以充分彰显了乾卦龙德的精彩。本文所述为变化中各安其位,秩序井然。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圣人作”。“万物睹”的物包含人在内,表示自然界与人间世都获得了安顿。 “云从龙,风从虎”,孔颖达说:“龙是水蓄,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这一段所说的是感应,只有圣人在位,万物才会依其感应而真正安定。
【1.18】
【白话】
【解读】 上九位居上卦之终,为全卦之最高位,但是已非九五之中位,所以虽然高贵,却无民无位,亦得不到贤人辅助。此时不必有所作为,否则将有懊悔的后果。
乾卦各爻形成一个对比:初九与上九是“潜龙勿用”与“亢龙有悔”,都不宜行动;九二与九五都强调“利见大人”,因为两者皆居中位;九三与九四在《文言传》中都提及“进德修业”,表示自强不息之意。此六爻形成一个整体,始卒若环,首尾相应。《易经》所标举的变化之意,在此得一最佳示范。
【1.19】
【白话】(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处于卑下的位置。(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因为顺着时势而一步步前进。(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因为正要进行该做的事。(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因为要检验自己的能力。(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上九爻辞说,“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地位尊贵却没有职位,高高在上却失去百姓,贤人居下位而无法前来辅佐,所以他一行动就会有所懊悔。”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本乎天者”是指日月星辰等,“本乎地者”则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因为处于上位,可以治理百姓。(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因为走到穷困时会有灾难。(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因为天下都治理好了。
【解读】
【1.20】
【白话】 初九)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阳气处于潜伏隐藏的时期。(九二)龙出现在地上,这是由于天下万物纷纭有序并且显现光明。(九三)整天勤奋不休,这是由于随着时势一起前进。(九四)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这是乾卦进展的变革已经来到。(九五)龙飞翔在天空,这是上达天位,可以展现天的功能。(上九)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这是由于随着时势走到穷困的地步。(用九)乾卦的元气施展在全卦中,这是由于显现了天的规律。
【解读】 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其相关的现象是怎么回事。
“阳气”是指阳刚的生命活力,亦即乾卦的元气。初九代表一切生命处于萌发状态。九二,阳气升到地面,万物显示了文采与光明。九三,顺着时势抵达下卦的终点。九四的“乾道”,是指阳气所形成的乾卦已经有其进展路线,而有下卦走到上卦了。九五的“天德”,是指天位而言,因为从阳气发展为乾道,接着所体现出进来的莫过于“天”。天德是就天而言,亦即九五已是天子之位,应该治理百姓。最后用九所说的“天则”,是指天的规律,亦即真正的统治是让乾元的变化自然运作,显示“群龙无首”的和谐境界。 本段文字所形成的对比,与前段有所不同。初九与九四,是“阳气潜藏”与“乾道乃革”;九二与九五,是“天下文明”与乃“位乎天德”;九三与上九,是“与时偕行”和“与时偕极”。这三组对照,在《易经》中是常见的,亦即有相应的关系,就是上下两个单卦就其相同位置而呼应。
【1.21】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本段依各爻爻辞,说明人的行动如何配合时与位来表现。
“时舍”是指因时而舍。“舍”是古代行军或旅行时,到了一站住下来。九二的“时”是“地”的上位,并且处于下卦之中位,所以有较佳的机会。
“乾元用九”,因为全卦皆为阳爻,可以上下贯通,无首无尾,形成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亦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与“天下治也”是互为表里的。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白话】 乾卦所象征的是元气,是万物得以创始并且通顺畅达的基础。至于适宜与正固,则是就万物的本性与实情来说的。乾卦的创始作用能够以美妙与适宜在造福天下万物,但是它并不指明自己对什么有利,这实在是太伟大了!伟大啊,乾卦!刚强劲健而居中守正,本身是纯粹不杂的精气。六爻按时位进展运作,向外贯通了万物的实情。依循时序乘着六条龙,是要驾驭天体的运行。云四处飘行,雨降落下来,是要使天下获得太平。
【解读】 本段就是前面彖辞再做说明。
首先解释“元贞利亨”,“元”是始,“亨”是通,“利贞”则是指万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亦即万物要保持天赋的“性情”(本性与实情)。
乾之“大”在于“不言所利”,就是不限定它对何物有利,也即是对万物皆有利,但是毫不居功。
乾的元气是纯粹精气,因为六爻皆阳,“其性刚强,其行劲健”,占有五位与二位,是为居中守正。“六爻发挥”,写下万物变化的状况,形成一个周流不虚的整体。“旁通”一词值得留意,因为六十四卦之间皆有此一可能。“云行雨施”,则万物皆蒙其利,而“天下平也”。
【1.22】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白话】 君子以成就道德作为行动的目标,要提现在日常可见的行为中。(初九)所谓的潜伏,是说隐藏而尚未显露能力,行动而尚未成就道德,因此君子不会有所作为。(九二)君子努力学习以积累知识,向人请教以辨别是非,以宽容态度处世,以人爱之心做事。《易经》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因为他具备了君主所应有的德行。九三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二、五),往上没有到达天位,向下又离开了地位,所以要勤奋不休,按所处的时势来警惕自己,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啊。九四上下皆为刚爻,又未居中位,往上没有达到天位,向下已经脱离地位,中间又失去了人的位置,所以用“或”字来描写它。所谓“或”,是疑而未决的意思,所以没有灾难。(九五)至于大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的功能相合,他的智能与日月的光明相合。他的行事作风与四时的秩序相合,他的赏善罚恶与鬼神的吉凶报应相合。他的行动先于天的法则,天的法则不会违逆他;他的行动后于天的法则,他就会顺应天的法则所界定的时势。天的法则尚且不会违逆他,那么何况是人类呢?何况是鬼神呢?(上九)所谓的“亢”,是说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只有圣人吧?能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不致偏离正途的,大概只有圣人做得到吧?
【解读】 本段是对《象传》(包括《大象》与《小象》)所作的说明。首先谈的就是自强不息,“以成德为行”。以下接着分述六爻。
九二的“君德”,意指处于下卦中位,君主之德已具,但是毕竟未到九五可以大显身手的阶段。
九四比起九三,多了“中不在人”一语,是指它已完全脱离“地位”,而接近“天位”,这不是人的合宜位置。此时的“或”代表警觉状态,保持可上可下的弹性,所以“无咎”。九五的一段描述是常被引用的材料,但是意思不够明确。“与天地合其德”,是指天地有大生广生之德,在天地是功能,在大人则是道德。“与日月合其明”,是指大人的智能不会受到遮蔽,可以洞察一切真相。“与四时合其序”,表示大人的施政合乎时宜。“与鬼神合其凶吉”,所指应是大人对于百姓的善恶所作的裁决与赏罚,符合鬼神的吉凶报应。“先天”与“后天”二词,表示天的法则在运作上有一定的时机,所以应以“天的法则”来翻译“天”。至于此一法则所代表的是主宰之天或自然之天,则仍有讨论空间。
第五篇:傅佩荣《解读易经》38-睽卦
本文由河图洛书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8、睽卦(下兑上离,火泽睽,三、五为阴)
【38.1】 睽。小事吉。【白话】 睽卦。对小事吉祥。【解读】 睽卦是下兑上离,亦即“火泽睽”《序卦》说:。“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 也。”家人卦走到尽头,接着出现的是乖离,睽卦主旨在此。人生的聚散分合乃是事理 之常,亲如家人亦不例外。生物成长到一个阶段,就须发展自己独立的生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结合的力量较强,可以用礼教来约束。所以,睽卦对个人的事尚可称吉,是为“小事吉” ;就社会整体或 人类全体而言,则须存异求同,而不能让睽卦成为主流观念。
【38.2】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 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 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白话】 《彖传》说:睽卦,火的活动是向上燃烧,泽的活动是向下流注。两个女儿一起住在家 里,心意却不会一同进展。喜悦并且依附在光明上,柔顺者前进而往上走,获得中位又与刚 强者应合,因此对小事吉祥。天与地分隔,但是化育的工作相同;男与女有别,但是爱慕的 心意相通;万物各有领域,但是进行的活动相似。睽卦配合时势的运用方式太伟大了。【解读】 睽卦下兑上离,离为火,兑为泽,两者活动方向相反,有如乖离。“二女同居”是指离 为中女,兑为少女而言,两者有如姊妹,将来会嫁给不同的丈夫。古代女子以家庭为生 活重心,自及笄(十五岁所行之成年礼)之后,就以出嫁为主要目标。兑为悦,离为丽,为明,形成“说而丽乎明。”至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则 显示睽卦由中孚卦(第六十一卦)变来,亦即中孚卦的**与九五刚相应。阴爻称小,所以说“小事吉”。暌隔乖离,在自然界与人间世都有因时而用的必要性。天地不分隔,如何天覆地载?男 女若同性,如何繁衍子孙?万物千差万别,所展现的生存状况依然是大同小异的。
【38.3】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白话】 《象传》说:火在上面而泽在底下,这就是睽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求同而存异。【解读】 离为火,火性向上;泽为水,水性向下,两者动向相反而合为一卦,以此表示睽卦。若以体用来说,则前述卦辞所论天地、男女、万物,为“体异而用同”,强调乖离是为 了合作;而君子在此所领悟的,则是“体同而用异”,肯定合作而尊重差异。认清这两 方面,更能明白变化之理。
【38.4】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白话】 初六。懊恼消失,丢失的马不必追寻,自己会回来。见到恶人,没有灾难。《象传》说:见到恶心,是为了避开灾难。【解读】 初九之“悔”,来自与九四无应,而同在下卦的九二与六三皆有正应。不过,既然在睽 卦,本来即是乖离之象,所以这种悔是不必要的,亦即“悔亡”。睽卦由中孚卦(图)变来,初九原与**正应,但是**与九五换位形成睽卦之后,原 先**所在的互震(九二、六三、**)消失,震为善鸣马,这是“丧马” ;不过,换 成睽卦(图)之后,出现了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美脊马,这是“自复”。在睽卦中,阴阳正应未必是好事,所以初九与九四不应,正好符合睽卦之旨。因此,初 九见九四,反而 “以辟咎也。至于称九四为 ” “恶人” 则是因为它在互坎,(六三、九
四、六五)中,坎为盗。
【38.5】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白话】 九二。在巷子中遇见主人,没有灾难。
《象传》说:在巷子中遇见主人,是因为尚未失去道路。【解读】 九二居下卦之中,以阳爻居柔位;其正应在六五,而六五居上卦之中,以阴爻居刚位。两者皆是中而不正,在睽卦中相遇,只能局限于小巷,但可以“无咎”。对九二而言,六五为君为主,二人相遇,是因为皆未失去中间这条道路。只是道路已成 小巷罢了。【38.6】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白话】 六三。看到车往前拉,牛却往后拖。车夫受过断发割鼻的刑罚,起初不好而最后有结果。《象传》说:看到车往前拉,是因为位置不恰当。起初不好而最后有结果,是因为遇到 刚强者。【解读】 六三处境困难,它已阴爻居刚位,又有上下两个阳爻挡住去路,以致进退不得。它在互 坎(六三、九四、六五)中,坎为曳马,为多眚(sheng)舆,表示马拉着一辆遇难的 车;它又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在古代有做“牛”解之例,亦即有牛在后 拖着。“曳”与“擎”都有拖、拉之意。它的“位不当”十分明显。“天”是髡(kun)首,亦即断发之刑; “劓”(yi)是割鼻之刑。这一点要由中孚卦(图)的变化来看。六三在中孚卦中,本身也在互艮(六三、**、九五)中,艮为鼻,其上 则为互巽(**、九
五、上九),巽为寡发人;现在一变而为睽卦,两象皆消失,成为 去鼻断发之人。这样当然是“无初”了。至于“有终”,则是它本身在下卦终位,并且 有上卦终位的上九作为正应。上九为阳爻,所以说“遇刚”。
【38.7】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白话】 九四。乖离而孤独,遇到有为之士。互相信任,有危险但没有灾难。《象传》说:互相信任而没有灾难,是因为心意得以实现。【解读】
九四以阳爻居柔位,为不安之象,又处下泽与上离分道扬镳之界,并且上下两个阴爻阻 挡了它与同类相比邻的机会,所以是“睽孤”。但是,九四虽与初九无应,在睽卦中却 反而合乎卦意,可以“交孚”,以至于“厉无咎”。九四的“交孚”,以初九为对象,可以视之为“元夫”(元为初,为大,夫为男子,引申 为有为之士),实现了它睽中求通的心意。
【38.8】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白话】 六五。懊恼消失,他的宗人在吃肉,前往有什么灾难? 《象传》说:他的宗人在吃肉,是因为前往会有喜庆。【解读】 六五以阴爻居刚位,下有九二正应。这在睽卦是不利之事。但是参考辞所云“柔进而上 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可见不必懊恼。六五是“柔进而上行”的主角,则其原来的位置是中孚卦(图)的**。在中孚卦里,**在互艮(六三、**、九五)中,艮为肤(肤为带皮的肉)。现在到了睽卦(图),**成为六五,而九五成为九四,等于这个九四是一口咬进肉里。六五为君,九四为其 宗人,所以说“厥宗噬肤”,那么,六五的往(从**上来),不是“往有庆”吗?
【38.9】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白话】 上九。乖离而孤独,见到猪背上都是泥,载了一车的鬼。先张开工,后来放下弓。不是 强盗而是来婚配的,前往遇到下雨就吉祥。《象》曰:遇到下雨的吉祥,是因为许多疑虑都消失了。【解读】 上九位居睽卦终点,充满了乖离孤独的心思,亦即犯了疑心病。它自己在上卦离中,离 为目,所以看见了它与下卦之间横着一个互坎(六三、九
四、六五)首先。坎为豕(shi)(豕为大猪),为沟渎,在沟渎中,所以负涂(背上是泥)。其次,坎为水,为正北方之 卦,为万物之所归,而人之所归为鬼;坎又为多眚舆,所以说“载鬼一车”。然后,坎 为弓轮,六三前为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后为下卦兑,兑为毁拆,所以说“先张、后说(脱)。最后,坎为盗,而上九下有六三阴阳正应,形成“匪寇婚媾” ”。当六三得 到上九正应而要上升时,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泽,上升进入互坎,形成水,为雨,所 以说“往遇雨则吉”。程颐发挥此爻义理甚为生动,他说: “上之与三,虽为正应,然居睽极,无所不疑,其 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既恶之甚,则猜成其罪恶,如见 载鬼满一车也。鬼本无形,而见载之一车,言其以无为有,妄之极也„„上之睽乖既极,三之所处者正理,大凡失道既极,则必反正理,故上于三始疑而终必合也。”这段话描 写人与人之间猜疑之可怕,值得戒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