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助推庐江农业
科技,助推庐江农业腾飞
寒冬里的庐江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温棚里,处处瓜果飘香,生机勃勃。令人眼前一亮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里,蔬菜大棚随处可见,笔者不仅看到了生长在空中的红薯、长在架子上的蔬菜,还看到了比普通茄子株大3倍的茄子树,以及百余斤重的南瓜。各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让人充分领略了现代农业的神奇与魅力。
蔬菜有了身份证
在庐江县郭河镇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笔者头一次看到黑颜色的番茄。黑番茄是番茄家族中的珍品,药食兼用,营养价值高,含有比红番茄更多的茄红素、花青素和维生素C以及抗氧化剂,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此新鲜的品种,仅从国外引进种子,每粒就需要
1.5元左右,而面市之后,每公斤黑番茄的批发价达50元左右。合作社理事长张官清说,同样是一个蔬菜大棚,如果种植了黑番茄,收入比普通大棚要高3倍甚至更多。
合作社常年提供的每一箱蔬菜,从选种、施肥、防虫、生长、采收、清洗、消毒杀菌、包装等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每一片蔬菜的挑选和检测都严格把关。
在冶父山镇铺岗村,这里生产的“铺岗一品”西红柿有自己的身份证。笔者看到,凡是对外销售的西红柿,表皮上均贴有一个二维码,上面标有溯源码、查询网址、服务电话等信息,消费者可通过上网或者拨打电话查询西红柿的种植户、施肥品种、采摘时间、检验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信息。
甘薯有了五色彩
在庐城镇高科技示范区,高、精、尖人才进入现代农业并不鲜见。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演绎着现代农业的传奇与神话。
白湖镇铺岗高级农技师张青松,培育出了外形略短、皮呈金黄色的“皖薯四号”和蒸熟后绵、软、甜的“皖薯五号”新品种。这些被称作“彩薯”的红薯品种,因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硒、碘、锌、氨基酸含量高等优点,在庐江农村得到大面积种植,使农民收入大增。该县农委负责人说,庐江现代农业推进步伐快、势头猛,主要在于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的引领。
论文写在田野上
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庐江农业逐步走出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新路。在安农大的带动下,合肥许多高校与庐江结成对子,共同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先后获得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每年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在10多个左右。
安农大教授在矾山镇二龙山建立了板栗试验示范站,在推广板栗“高接换优新技术”时,当地农民不接受,觉得长得那么好的树怎么就把头砍了呢?教授们用示范领路,2007年以来,在重点示范乡新建板栗优良新品种示范园340亩,高接换优示范园1000亩,嫁接成活率达93%,在全县引起轰动。接着,又示范推广了配方施肥与标准化修剪、疏雄授粉、间作模式以及病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使核桃产量大幅度提高。
庐江积极探索和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近年来每年推广效益达6亿元,示范推广的范围由以前的3个镇扩展到全县17个镇;通过经验创造、体制创新和改革尝试,打造了10个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示范园区。
(来自巢湖日报)
第二篇:庐江新闻稿
环保市场人开拓创新 李洋
自2018年1月26日开始,通过先后三轮招投标过程,历时近三个月,终于在4月24日晚经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位专家评审的深入考虑和仔细评判,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亿顺利中标安徽庐江龙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项目,在庐江及合肥区域成功树立起了第一面环保大旗,也完成了环保公司工程类项目金额和规模的全新突破。
本项目的中标,成功开拓了合肥区域环保市场,奠定了环保公司完成市场目标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环保市场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这是环保公司市场部人员积极努力的结果,更充分说明了上市公司的形象、实力和服务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认可。
安徽庐江龙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位于滨河路与扁担河支渠交叉口的东南角;规划工程总占地面积85.8亩(5.72公顷),污水处理厂工程规模为3.0万m3/d;出水设计值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基础上,作为电厂补充水。
第三篇:农业靠科技
春风沐浴下的榆林区域站
榆林区域站
侯平军
农业靠科技,科技靠推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现就我站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所取得的浅显经验和体会向领导作以汇报,与同仁相互交流:
一、基本情况
榆林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以下简称榆林区域站)成立于2007年5月19日,服务区域位于县境东部,辖榆林、东屯、小潭三个乡(镇),主要以花生、玉米、小麦、红萝卜、大葱等为优势农作物,辖区内总人口9.35万人,87个行政村,总户数23587户,耕地面积20余万亩。常年花生种植面积8万亩,红萝卜种植2万亩,大葱种植0.7万亩。
榆林区域站是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属全供事业单位,规格为股级,现有技术人员6人,其中农业局4人,农机局1人,水利局1人,人员均经层层考核,竞聘上岗,择优录用。
榆林区域站主要职责是协助当地政府制定本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检测、预报、防治,农业投入品监控,农业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灾情普查,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
二、工作情况
(一)、前期工作
1、深入调查
工作人员到位后,经过简单分工,随即兵分三路,分别深入到三个乡(镇)和重点行政村,进行农业资源摸底调查,我们采取询问乡村干部和查阅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一周时间,基本摸清了三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另外,我们还对部分行政村的优势主导产业进行了调查,并详细掌握了其规模、效益、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通过摸底调查,使我们对辖区内三个乡(镇)87个行政村的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今后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2、大力宣传
建站之初,我站印制了《延津县农业局榆林区域站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5000份,《便民联系卡》3000份,下村入户广为散发,加强与农民朋友的交流、沟通,做到让农民朋友对榆林区域站设立的背景、肩负的使命及服务的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又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装上了因特网,申请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信箱等,使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我们还派专人进驻榆林乡便民服务中心,随时随地接受农民咨询。以上措施的实施,大大加深了榆林区域站在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我们的吃苦耐劳,热情服务,无偿指导也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3、构建网络
我们按照村干部推荐,本人同意,区域站审核,乡政府批准的原则,遴选出150名具有较高学历,热心农业技术的种田能手,确立为本村农民技术员,主要职责是协助村委宣传、落实有关农业政策,在区域站指导下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发放明白纸、技术卡,利用村广播播报农情信息等。
(二)、推广工作
1、技术培训
我们常常利用晚上、阴雨天等农闲时段,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田间地头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培训,针对部分村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我们还利用清早他们上班前,午休时段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时节,我们还充分利用村广播对农民进行广播教学,有时一天培训达5场之多。在培训同时,我们还及时发放与之相关的技术资料,用以弥补农民朋友记不住、记不全、记不清的遗憾。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榆林区域站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0余场次,培训农民达1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
2、田间指导
我站自开通农技服务热线以来,不断接到辖区内农民朋友打来的咨询电话,询问农业方面的各种问题。对能够通过电话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我们就通过电话及时解决,对一些农民朋友在电话里说不清症状,危害程度的,我们就立即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予以解决。常常是我们的推广车一到地头,周围干活的群众就围上来,问这问那。还有很多农民朋友拔出刚刚能吃的花生,从大棚里拽几个西红柿,几根黄瓜往我们手里塞,有的把从家里提到地里解渴的啤酒、凉开水让我们喝,看着这些热情、朴实的群众,我们就觉得没有理由不搞好农技推广工作,没有理由不搞好农技服务。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我们经常去的一个村,叫小里村,一次一个群众李学胜打电话说他种的棉花出了问题,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立即开车到了他的棉花田,正在打药的几个村民也围了上来,李学胜说,我刚在地里用手机给你们打的电话,没想到你们来的这么快,大老远看到一辆白色面包车,不用看牌照,就知道你们来了。旁边一个村民说,你这算什么,还用看牌照,大老远听到汽车喇叭响,我就知道是你们。引得周围群众哈哈大笑,我也趁机幽了一默:但愿不是当年鬼子进村的动静。笑声更大了。
3、实施项目
两年来,榆林区域站共参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阳光工程项目、科技入户项目、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开发、油料倍增计划、大宗秋作物高产攻关等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县项目,均取得了圆满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许和表彰,为全县农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试验、示范、推广
截止目前,榆林区域站先后试验、示范、推广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花生田金龟子;利用沼液冲施夏花生;利用沼液无土栽培茄子、黄瓜、西红柿;中普绿麦一号小麦品种;“百泰”杀菌剂防治花生病害等。其中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花生田金龟子在3700亩花生田的推广,农药使用量比往年减少1850公斤,为农民节省农药投入3.7万元,增加经济效益33.3万元。利用沼液冲施夏花生,平均每亩增产花生46.875公斤,亩增经济效益150元左右。“百泰”杀菌剂当年推广面积3000余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
(三)、管理工作
1、人员管理
由于榆林区域站是一个由农业、农机、水利三家单位共同派出人员组成,人员情况比较复杂,且工资、福利等待遇由三个单位分别承担,管理起来极不方便。为便于管理,也让他们分组包乡,全站6个人,共分3组,两人一组,一组包一个乡,负责全部农技推广工作,同时还把人员细分为农业政策、植保、土肥、种子、农机、水利等6大块,一人负责一块,让人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充分发挥个人所学、所能、所精,调动每个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所有人员均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和谐相处,步调一致,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2、制度管理
先后制定、完善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考勤制度、财务制度、考核制度、公物管理制度、效能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榆林区域站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一点体会
(一)、农技推广工作是解决邻里纠纷的一剂良药 2008元宵节前,部分群众正在浇灌小麦返青水,一场倒春寒不期而至,我们接到辖区内小潭乡周庄村支书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村一户村民的小麦一片一片的不长,让我们去看看。接到电话后,我们马上驱车赶到出事麦田,地块主人和村支书也在麦田,见到我们来了,户主说,你们快给看看,是不是我邻居往我的麦地打缩节胺一类的农药了,我们两家有矛盾,如果是,看我怎么治他。村支书也很着急,害怕出事。经我们仔细查看,发现凡是低洼处麦苗不长,还有积水,其他地方麦苗生长正常,就问户主是不是浇水了,他说是,技术人员就对他说,麦苗不长不是谁搞破坏,而是浇水时大水漫灌,低洼处存有积水,近几天气温低,麦苗受了冻害,等气温转暖后,加强田间管理,会慢慢恢复的,不要乱猜疑了。听到讲解后,该户主不好意思的笑了,村支书也松了一口气,说:你们真是及时雨,帮我解决了一场邻里纠纷啊。
(二)、农技推广人员是当地政府的得力助手
2009年秋,玉米正值灌浆时期,我站值班人员接到区域内玉米主产区东屯镇部分群众打来的电话,称玉米雌穗上爬满了虫子,这些虫子钻蛀玉米穗,咬断玉米花丝,有的雌穗上甚至达20多头,咨询如何防治。听到这些,当时技术人员认为是玉米螟危害,就按防治玉米螟的方法让群众喷雾防治。不久,我们又接到东屯镇政府的电话,反映同样情况,让我们过去看看。感觉事态严重,我们放下手头工作,立即赶赴东屯镇,深入到田间实地调查,发现群众都在打药防治,技术人员剥开一个玉米穗,发现不仅有玉米螟,大部分是棉铃虫危害。并且,现在喷雾防治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害虫都在玉米苞叶内,农药打不到虫身上。我们还了解到,一些群众为了彻底干净的治虫,用的大都是高毒农药,致使人员中毒情况不时发生。了解了详细情况,我们立即请教有关专家,专家提出了“剪花丝,抹药泥”的防治方法。掌握这项技术后,我们一面进村指导防治,一面通知镇政府召开村干部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此次统防统治取得重大胜利,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事后,用东屯镇农业副乡长的话说:你们这帮人真帮了我大忙,真是我们的得力助手。
(三)、农技推广工作是农技推广人员展现个人成绩的舞台
经常听到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抱怨说,干农技推广工作不好出成绩,没有什么地位,没有发展前途。其实不然,农技推广工作恰恰给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常年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的生产数据和资料,只要善于总结,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生动的、真实的、可信的,各大报刊杂志是喜欢采用的。我在榆林区域站工作两年来,先后写作各种农业类论文8篇,陆续被国家、省级农业刊物刊登、发表。
各位同仁:
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春天已悄然来临,让我们乘着此次改革与建设的春风,扬帆远航,为我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光和热。
第四篇:农业与科技
农业与科技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机械化程度极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低,农民收入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农业、地位、现状、政策、科技
一、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影响力波及我国各行各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巩固,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体系濒临崩溃。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
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均比较低,尤其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更为低下。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这就要求我国要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既然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此显著,而我国农业发展又相对滞后,那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加快把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好。邓小平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此外,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俗话说的好:“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较其他国家严重,这就需要在政策、行动上做到爱惜人才,通过建立健全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其次,用实践造就人才。对于人才而言,光有理论知识,注重实验室工作是不行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深入到生产实际中,才会发现缺点和不足,这样才会使科技符合生产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如今50岁以上甚至60多岁的老年人成了种地主力,少数留在农村中的年轻人,有些也不愿意种地或者不会种地。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农村劳动力和种地的需求间可能慢慢会脱节。培养具有科技文化知识的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职业农民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形成的生产规模型大户;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专业型的技术农民。对前者,要组织引导,通过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对后者则要加强专业培训,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必要时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做任何一项科技研究都需要成本,对于农业科技研究,需要人才、实验地、技术,最为关键的是经费,所以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目前经济状况下,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制定农业科技投入的发展规划,按照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投入,并保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稳步提高。而且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科技兴农”的成功典范
在美丽的武义大地上,在优美山川寿仙谷边,有一个全县闻名的香菇专业村——王宅镇岩宅村。该村自1987年开始发展香菇生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63元。村民追根溯源,都夸“我们村有个好青年高文兴,是他带领我们走上科技致富之路的”。这个人就是高文兴。1987年,高文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岩宅一带是产粮区,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辛苦不赚钱,面对这一现状高文兴在苦苦思索:粮食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上不去,如何发展经济,村民如何致富?经过反复考虑,高文兴决定搞香菇生产。于是,他自费学习香菇培植技术。由于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高,而以往村民对水稻种植技术比较熟悉,其他生产技术比较缺乏。高文兴认为要对村民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首先,自己认真刻苦学习,正确、熟练掌握香菇培植技术,1991年获得食用菌专业助理技术员职称。然后,根据种植季节不同,技术要领不一样,利用自己的香菇培植场所,高文兴每年对本村村民进行三至四次的有规模的集中技术培训。特别是灭菌、备料、接种、培养、采摘加工等技术要点,进行反复、详细的讲解。另外,高文兴针对不同接受程度,对个别农户进行个别辅导。只要菇农来电话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解释。而且,根据县科技部门安排,他经常到邵宅、柳城等地对其他乡镇的农民进行培训。这样,高文兴平均每一年对农民进行培训达300多人次。十多年来,他免费为农民培训达3210人次,发放资料2450份,为提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一来,高文兴不仅自己富起来,而且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四、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可能动摇。农业要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科技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在未来,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必定紧密结合,农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贡献率都不断地提高,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一副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绿色科技》2012年第4期
《新农民》2011年第5期
第五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抢抓机遇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实行“区镇合一”行政体制改革以来,三大管委会更是紧紧围绕“大建设、前三甲、十八强”的目标,立足于新城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因企业入驻、路网建设造成的“上楼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
目前,经开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化服务水平整体还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建立服务网络,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见雏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经开区辖区内的农业管理服务机构不断得到充实,农技推广机构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些列服务功能比较健全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在肥料、农药和种子等农资供应方面,实现了科学化、高产化和精细化的选配,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民对农资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已经建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使其应该表现出来的服务功能相对比较薄弱,加之农民主动接收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依然
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作物在单产的提高上仍遇瓶颈,难以突破,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第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仍有局限。随着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的增强和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的快速推进,经开区辖区内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粮食作物、林业、养殖业、蔬菜、水果、加工业等产业的全覆盖。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和重要力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提高农业的效益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延长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
一、规模小、产销渠道狭窄等问题;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盈利,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很难发挥“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带动效应,而要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就更是难上加难;第三,利益的不相关联,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所需的土地大都是通过土地流转所得,而周边被流转土地农民手中仍有部分土地,造成了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上追求自己的利益,农民也在自己剩余的土地上追求农业利益的互不关联的私有利益追求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需进一步规划,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必须先行。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做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就不会高,农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不会强。就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的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首先表现在农业主体重眼前轻市场的思想比较严重,一旦市场上某种农产品走俏,马上会一哄而上,加大种植面积,最终造成产品过剩,价格大跌。相反某种农产品越滞销,农民种植积极性越低,最终又导致供小于求,价格上涨,长此以来造成恶性循环,损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再者经开区辖区内现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农产品大幅增值受到局限,农民的经济收入很难有突破性提高。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将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出路,其实质就是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而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高效运转的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涵盖于农、林、渔、牧、水等产业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中都应与服务体系联系在
一起,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连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从家庭承包经营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虽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发展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稳定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但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当前社会实际环境中的具体途径之一,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规模经营的桥梁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顺应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较好的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成为家庭经营向更高级形式发展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就经开区的现实状况而言,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上楼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更多的劳动力丢开土地的包袱,走进工厂,走向二三产业的行列。同时土地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经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臵,同时对土地实行统一的技术管理,以科学的管理和专业的技术为支撑,对于实现土地单产的增收将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样以来,农民既获得了服务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报酬,又提高了土地的生产价值,在这种双重效益的保障下这就很好的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充分发挥单品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作用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和指导目前已经成立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就经开区而言,应给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信息、流通、金融、法律等服务在内的政策支持,借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园两大特色产业园的平台作用,鼓励组办统一产业联合组织,形成以统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切实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开辟新的销售市场的带动引领作用,真正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由单一的专业社走向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 所谓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了小麦、玉米、蔬菜、林业、渔业等很多单品种专业性合作社的大型合作组织。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必须是农民,主要功能在于最大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它全方位地连接着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产品等主要市场要素。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由其利用规模化发展、合理利用,实行从播种到种植管理到收获再到销售的统一化管
理,这种链条式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对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管理。一方面是参与者的管理,既包括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还包括土地的拥有者—农户。对于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需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选聘更多的懂技术、有经验、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各个环节,确保整个运行过程的专业化和有效化;对于农户而言,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产业导向,更要在村民当中培养互信互利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是对土地的管理,农民将自己生存的保障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是对其的信任和信心,所以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要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尊重农民个体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发挥出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导向作用,实现有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
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实现综合性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营,全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富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