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的建筑》读后感00732054邓涵
现当代建筑赏析期末论文00732054 邓涵
《幸福的建筑》读后感
真正思考重大的人生课题时总免不了和建筑不期而遇,因为我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相信什么,感觉如何。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
我们时常思考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与不幸,但却常常忽略了建筑的因素。威尼斯和底特律的居住感觉是显然不同的,两座城市的性格也是不同的,而两座城市的居住者们也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他们对于幸福的选择和体会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我们应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我们怎样才能感到幸福。
现代设计的四四方方的水泥的匣子,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刻板、阳刚、丝毫不加以修饰。柯布西耶36岁时在佩萨克与莱日为弗鲁叶修建的工人住宅,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样板,每栋房屋都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水泥匣子,长方形窗,平顶,光秃秃的墙壁。“整组建筑都没有当地和乡村的暗示”1。传统与奢华,文雅与精致,地域风格与旧建筑繁复的雕刻令建筑家们倒了胃口,只有这种粗犷的格调才令他们感到幸福。
而里面的房客却对幸福有着显然不同的理解。工人们背井离乡,进入工厂,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穿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时刻表,单调的生产场景已经让工人们厌倦,他们无暇去欣赏现代的工业与建筑的阳刚,他们渴望回到乡村,找到家的感觉,因此,这些水泥匣子陆陆续续被工人们变成了各不相同的私人空间。设计者和使用者们在这座建筑典范的不同阶段宣示了各自所认为的幸福。
现代以来所面临的尴尬和不能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美的。罗蒂所代表的后哲学或者说小哲学流派,就是现代人思维的反映。哲学已经放下了身段,走下了神坛,不再宏大叙事,而是关注于如何让人们生活的更好。当他们认识到想要消除分歧只会让分歧更加尖锐以后,他们采取了另外的道路,即通过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开。在公共领域有着人所共遵的社会正义,而在口味、信仰上则采取放任的态度,一群新教徒和无神论者不会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在公共事务中相互抵触,在私人领域中,他们仍是各自的信仰守护者。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对个人选择自由的尊重,使得建筑需要满足的口味愈来愈趋于多变,也对一种所谓的建筑法则的建立宣告了不可能。为普通人建造适合居住的优良住宅,成为了当今的民主工程。
人们对不同建筑风格的向往,反映了对自身所缺乏的品质的向往。人总是会向往自身所1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4面
匮乏的东西。我们的先祖总是让后人们大惑不解。河谷平原孕育出来的文明,却莫名的对神川大山充满向往,神话传说中的地点永远是高高的山上或者云端。没有在大山中生活,才对未知的世界如此向往。卡斯帕.沃尔夫的《劳特拉尔冰河》反映的是一群贵族前往阿尔卑斯山中游历探险的场景,贵族们醉心于眼前所见的自然界的神奇,但是对向导来说,这实在是乏味的场景,他更向往的是低地,是草原和小木屋,崇山峻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身进入的。而贵族们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找到了自己过剩的文雅和精致中所缺乏的粗犷和原始。
建筑的美德,莫过于满足人心中所向往的品质。在我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熵”对抗的历史,自然界总是为了满足能量最低,为了调平能量的差别,使万物由有序变为无序。而人类理性的历史就是使得无序变得有序,以满足自身的掌控感。任由大自然的处置,它会毫不犹豫的瓦解我们道路,荒芜我们的田地,推倒我们的建筑,将人类精心调理的几何形的精致优雅回归原初的馄饨,而人们总是固执的同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着抗争,我们不断地重建我们的文明,修葺我们住所,打理我们的田地,以此彰显生命的张力,虽然最终胜利的会是自然,“但是对于秩序的执着就是对于生命的执着”2。
“秩序”,就成为了建筑需要满足的美德之一。
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因其作为复杂感情的反面而吸引我们,我们喜欢这种给我们以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环境,以使时刻与自然抗争的人类心灵得到安置和休憩。即使是重复与单调,也因其秩序而得救。
佩西耶与方丹,将这种对于秩序的宣称于1802年展示在了巴黎街头,这个世界虽然混沌无序,但是这条由庄严的住宅形成的宽敞的走廊、宽阔的广场以及广场中心的人形立柱组成的卡斯蒂格利昂路却整饬有序,形成了完美的重复式样,每栋房屋保持其立面、屋顶、材料、装饰与它的邻居们一致,楼层的高度一致,栏杆在同一水平线上。路灯以及街边的长凳也配合着这一整齐有序的街区。这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智慧的产物,这片宁静的街区让我们自惭于气恼与争执,人类对于争吵、杀戮这些卑下的天生的倾向,也能为理性所收拢,共同在荒野上建造出了一座人类文明的丰碑。
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问题已经解决,但他却觉得建筑的问题更难解决。他花了3年时间为他的母亲设计住宅。对他而言,建筑的美妙在于几何的纯粹乐趣。他的住宅平面图充满2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82面
了秩序的魅力,它体现在每一道电缆每一条门框都经过了精确的考量,虽然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不被我所知,但是其展现出来的精确和计划压倒一切仍旧让我着迷。
但并不是说对秩序的推崇可以达到一种无以附加的地步。对比威尼斯的老行政宫和总督宫,我们就会发现,融秩序与多变一体,也是一种乐趣。过度的重复让人厌烦,但时刻的惊喜让人不安,理想的融合形式就是秩序中的渐变,规律、可预测,而又不经意间带来新奇。老行政宫的正面让人没有各种诧异,底层树立一种典范,继而在上面两层小规模的原样照搬,就好比是响度不同的同一段旋律的重复,这与巴赫的赋格不可同日而语。总督宫则是把秩序建立在了每一层上,而将变化反映在了层与层的变化之中。上层好比桌布,中层好比流苏,而底层则犹如桌腿,我们在秩序中看到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应用到整体之中,展现出了令人饶有兴趣的画面。
而阿姆斯特丹的斯柏林堡住宅,则将这种变化运用到了横向的变化上。这些联排的房屋采用了同一建筑尺寸,等高等宽。这是对秩序的肯定,却也是唯一的限定。每栋建筑在材料、式样的选择上却可以有高度的自由,在运河沿岸展示着自己的不同的魅力。同样的规格,让人感受到了秩序,不同的表现,让人体会到了变化。
因此,可以说,美存在于秩序和多变之间。在一栋混乱的建筑中我们才能体会到我们是多么的渴望秩序。
建筑所拥有的抵抗自然侵蚀的能力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同一时空内察觉到人类数千年文明的交汇。古典的,巴洛克的,哥特的,洛可可的,以及现代工程技术的,石质的,砖质的,水泥的,以及钢结构的,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平衡就成了建筑的另一项美德之一。
耶鲁的不列颠艺术中心所面临的就是对历史的调和。历代的英国绅士们坐在橡木的环境中进餐或者阅读,橡木环境所显示的是乡村,贵族,皮革以及威士忌的味道,这一切与水泥格格不入。水泥显示的是速度,经济,残忍的力量,有一种典型的现代性。而路易斯.卡恩,则将这两种材质结合到了一起,水泥搭建的框架中嵌入橡木板作为展品的背景,以水泥框架的裸露、生硬,去衬托橡木板的含蓄、柔和。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使得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作品的冲突找到了出路,它显示了传统和现代是如何学习着共处和互补。赫尔措格与莫隆的石屋,也显示出了水泥框架与原始材质的有效结合,乱石块堆砌的墙壁因水泥框的约束而显得节制与秩序,却又显示出了生动的变化的可能。他们将我们未曾设想过的风格交融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是那么常见的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廖凯原楼的正面给人的是强烈的现代气息,分明的棱角,刚毅的线条,高大的正立面,然而它的平面图却显得如此的怪异与抽象。一间传统的低矮的四合院硬生生的挤入了它的背部,几乎将其拦腰截断。有人称之为对历史的关爱,只是单从环境来看,周围的压倒性高度的玻璃幕墙与低矮的青石砖墙实在不是那么平衡。
平衡不意味着杂糅。伦敦NW3区的一座民宅,之所以吸引人的注意,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它看起来每一部分都是由不同的设计团队和施工者们完成的,而彼此对各自的工作都无心考虑,只专注于自己的部分,于是这栋房子就成了众多冲突的风格的大杂烩,都铎式的农舍却硬要往哥特式的风格上靠,就连顶层的扭曲都显现出对于复折式屋顶和直边屋顶的犹豫。
因此,建筑的另一项美德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例如摩天大楼不应该是海边小屋的堆叠。谢泼德丛林区的一座高层建筑就仿佛将海滨小屋重叠了十数层,楼层之间水平的白线使人拿不准这栋高楼是想向水平延展,还是想显示其高度,结果就是它看起来没有它应该的那么高,就像是个矮胖的臃肿的人,给不了任何吸引人的气质。而纽约的伍尔沃斯大厦则充分展现出了高层建筑应有的那种挺拔,几条纵贯的垂直线条,以及随高度而逐渐收拢的规模,使得其每一寸都是骄傲的、凌空的、以纯然的狂喜高耸入云,从头到脚都是一个整体,没有不和谐的线条,绝对的协调。
我们见过太多的文化交汇的建筑,但以不伦不类者居多。奥托.瓦格纳在维也纳设计的惠特贝格路26号别墅,使用了一尊印度教的神像,但其身后的石柱却是古希腊的,而前面的铸铁栏杆却又表现出了奥地利的乡村花饰,结果就是一种混乱的感觉。相比于帕拉迪奥设计的别墅的纯粹与相得益彰,这栋建筑实在是杂糅的败笔。但作为反面教材的别墅的每一部分并不是丑陋的,只是弄错了大小或放错了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是各部分协调一致的产物。
而作为建筑师的美德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称之为美的那些所在正是建筑师们满怀谦卑,充分质疑并审视自己的趣味,将其对快乐的理解化为饱含逻辑的规划与一丝不苟的执着的实施的产物。即使伟大如柯布西耶,也免不了不切实际的狂想,当我们现在来看柯布的另一个巴黎的设计规划时,由衷的惊异于其规划的气势的宏大,钦佩建筑师的天才。柯布为了拯救大城市在迅速工业化中所遭受的危机,提出必须重建其城市的中心区域,将半个巴黎摧毁,并代之以一个点缀着十八栋六十四层高的十字形高楼的巨大花园。这将解决城市用地的紧张与人口过多的问题。同时街道的概念也不存在,汽车与行人永不会碰面。生活区与工业区也将分离,所有建筑的底层都是空的,整个城市的地面就是一座巨大的花园。然而柯布的这种设想却显然与人们的需求相距甚远,人类最害怕的就是被隔离,人们希望的是始终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每次将醒未醒时看到窗外的霓虹灯时所觉察到的安慰,触手可及的街道与商铺恰恰是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在建筑中,我们试图为眼前的困境寻找出路,却往往没有领会我们为什么痛苦,却徒劳的想抓住幸福的根源。
建筑的美德,似乎就是在强调着某种法则的确立,似乎隐含着为人所唾弃的专制与独裁的存在。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无关乎对选择的自由的抵制。我欣赏依照建筑的美德建造的建筑,但却并不妨碍我对自由随意的创作的宽容。只是完全的自由与无序的混乱,不见得会有一步之遥,这种借着自由之名造成了建筑的灾难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建筑,是对土地的一种承诺。“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负有义务,我们建造的建筑决不能劣于它们所取代的那片处女地。我们对小虫子和树木负有义务,我们用以覆盖了他们的建筑一定要成为最高等的和最睿智的种种幸福的许诺。”3
政府管理学院
00732054
邓涵 3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72面
第二篇:邓涵予家长会发言稿
亲爱的叔叔阿姨们:
大家好!
我叫邓涵予,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今天能在家长会上向大家汇报的学习体会,心里感到十分激动和荣幸。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非常喜欢上学,喜欢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们,更喜欢上课。周末和放假的时候,我总会特别想念美好的校园时光。从小大人就经常跟我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学什么,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我很喜欢学习,也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一、有计划: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放松要都有规划,这种习惯不能因为自己的懒惰,家长的忙碌等等原因随意改变。
我一般每天回到家里,先想一想,今天课堂上老师都讲了哪些要点,学了哪些知识;
然后复习一下,把课本上的知识梳理梳理,再开始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要认真,不边写边玩。写完后,独立检查作业,再让家长检查签字。
作业完成后,我还会简单的预习。把课本上明天要学的知识提前看一看,大概了解内容。另外,还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相关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例:
二、会听讲:
上课听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专心挺好一堂课,胜过课后埋头学两个多小时。上课要紧随老师的步伐,按要求思考问题,也就是做到“五到”: 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耳到:当然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啰。
口到:就是勇于回答问题,哪怕是集体回答,也可以提高注意力,光听也容易走神。
手到:就是要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体育老师上初二时,学习成绩很差。老师安排他与成绩没得说的班长同桌。他当时完全以为人家脑袋灵光,学什么一学就会,自己哪能和人家比,所以对自己一般的成绩心安理得。但是在一节学习使用天平物理课给了他触动。无论怎样称他和班长一模一样的书结果人家班长的总是比他重4.3克,为什么人家的比我重、难道是用牛皮做到吗?拿起书仔细翻阅,结果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甚至后边还没有学到的东西,他也写满了。再看看自己的书,光亮如新,甚至还能闻到只有新书才能散发出的油墨芳香。这位体育老师写道:我的心颤动着,我与班长的差距可能不光是脑袋灵不灵光,或许这4.3克才是我们真正的差距吧!从那以后他学习刻苦多了,学习也有了很多的进步,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不是偶然的。
心到:就是一边听讲,一边想,把老师讲的弄明白,争取当堂消化,不留下疑问。
做到了这“五到”,上课就不会走神了。
三、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天放学后,不认真写预习本,字迹潦草潦草。妈妈下班回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看到后很生气,对我说:“你看该怎么办吧?”我支支吾吾地说:“撕了重写……”可是心里想的是,妈妈看时间这么晚了,饶了我这一次,下不为例吧。可心里也明白妈妈却从来不会说下不为例的,果然,她顿了顿,低声说:“自己撕。”我只好重新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妈妈就坐在旁边看着我。当我把书包收拾好,已是十一点了,妈妈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说。虽然很疲惫,但是看着自己写得漂亮整齐的作业,我觉得妈妈是对的。从那以后,我的作业再没有让她操过心。其实我知道妈妈也一定心疼,但是她更希望我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四、好读书,读好书:为了更好的补充知识,我还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历史、文学、科学等等样样不缺。妈妈没事就弄一大堆书,放在我面前,或带我去书店。一直到现在,我们家的各个房间,随手都能拿到书。这些书,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阅读速度。每天一有空闲,我就抱着书不放,一天不读书,我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读书时,我会根据不同书目、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一是粗读,就是大概地翻阅,了解这本书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地点和时间要交代清楚;第二遍是精读,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遇到读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和家长请教;第三遍是品读,我们要读懂书中的人物的情感,真正融入其中。最后,我还会写写读后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上面。
我很感激吴老师、聂老师、栾老师和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感激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对我无时无刻的关爱。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来报答您们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鞠躬)
谢谢大家!
第三篇:邓论读后感
邓论读后感
政治学理论 309030201011 谢坤
邓小平理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且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想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尽快发展起来,就要求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新经验。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
撇开以上大的方面不说,纵观整个理论或其形成过程和一些同志的生平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全文。他全部使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例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文革时期,某些国家领导人将“两个凡是”作为行动准则、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根本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从而,重新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事实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文革过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他更加深刻地总结了文革的教训,明确指出不能只论个人功过是非,而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辨是非,总结教训;明确指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上,我们既要坚持维护传统思想的精华,坚持维护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总结,也要打破旧的精神束缚、解脱旧的思想包袱,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定一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呆板,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这为全党、全国、全人民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邓小平也毫不吝啬地指出文革中暴露的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中国,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民主的国家,新中国的建立,确实代表其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在此时,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总体上讲,还比较稚嫩。她的民主化、制度化、政治化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她要在国内、国外均无前例可鉴的环境下,带领全国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很难。事实上,在受到国内、国外不利因素的影响,错误在不断的加厚,邓小平同志以他完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身份,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从宪法、基本法到各项法律规范在内的国家法律制度,把国家纳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从而,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迈进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国情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同样,另一个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两点论”。邓小平同志唯物论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抛弃了忽视生产力发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当时生产关系扭曲、社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的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缩短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了物质文明是前提,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搞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侵入我国,如果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给物质文明建设以正确的智力和精神支持,那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点。而且,关于这个重点,更能体现出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从实际出发的,是科学地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目标,和“十个五年计划”。
像这样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还有很多。又比如说,他提出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一国两制”的思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等,这些科学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使我国以暂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认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抓住其核心。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并由此得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原则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之后深有体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退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已经把邓论写入了党章,并将邓论作为我党的理论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已经迈入了21世纪,有过辉煌,有过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她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正指导着这个民族大踏步的前进。
邓小平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在知识经济为导的今天,摆正发展思路无疑是十分有现实价值的。在知识经济中,技能和知识成为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都更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财富之源,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企业无形资产中的比例已高达50%以上,而县城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今天的美国已被信息技术包围,各公司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美国微软公司的崛起和发展速度,就充分地印证了知识经济的力量,微软公司创立仅20年,它的资产已超过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列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排行榜中,可排在新加坡之前而列第47位,现在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1996年,美国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这样的公司创造的。
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人类已进入了依靠知识,依靠技能发展产业的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知识经济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发展问题,使知识密集的生产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的大调整期,无形资产的投入快于有形资产的投入,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极高的知识和信息生产与分配部门的人员已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数,使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改造、发展传统工业,尽快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超越传统工艺的发展阶段。中国要进步,中国要腾飞,必须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迎头赶上,众所周知,竞争的关键在与人才,而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不断的流失,各国纷纷来华挖人,就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仅有的几个出色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跳槽”进了外企,为什么,只有物质利益的驱使吗?不是的。相信每个知识分子都明白只有为自己国家作贡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外国打工只不过是物质利益上的暂时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上始终缺少点什么,真正意义推动着祖国前进的人,无疑是自豪的,一些华人科学家在国外获得了荣誉,却一定要加入该国国籍为领奖前提条件。但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盘算着出国,为什么?归根到底是国内的人才竞争和价值回报体制还
很不完善,在国外,他们除了可以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很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平竞争,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在国内就相对逊色很多了。要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政上给予人才以极大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研究环境,在价值回报上也要更加合理,要尽量让人才有所施,而不是才皆无用。
如今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这无疑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证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坚持代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行了新的提炼和升华,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与深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在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争取党的事业的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邓论武装自己,作到头脑清醒,目的明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的配合作好国家的各项工作,协助党把祖国推向成功的彼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再次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四篇:邓论-读后感
《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读后感
---伟大的理论创新指导伟大的社会实践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究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出现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形式上是一部专题性论文集,实际上是一部理论专著。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成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在研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书中,我深感这是一次重新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深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博大精深。
第五篇:毛邓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心得
浅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也可是说我们是在温暖的大家庭中长大的一代。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肯定的说邓小平的功劳是无可挑剔的。我浅读了《南巡讲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和判断方面工作的三个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包含着中国对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的共同心声。我不否认在当时解放生产了发展生产力是当时中国必做的事情,它也表现了一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声和肺腑之言。但是我想说的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对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来说还要放在第一位吗?还要一贯的发展我的生产力吗?还要不管不顾的发展下去吗?
是的,我们不能否认没有当时的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好处,也给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我们应该肯定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可是现在的社会关系,现在的生产关系,难道不是富得越富,穷的越穷吗?现在我们还一味的坚持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多少?住房问题解决了多少?为什么还有沿街乞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中设计师,作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创立者。他理解的只是当时中国的形势,我们当时在坚持他的理论是真确的,可是我们现在好使盲目的遵从吗?
邓小平的理论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把中国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我不够人这些瞩目的成就,他给祖国勾画了美好的蓝
图,期望和嘱托,让中国人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破解改革的难题,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贡献自己,要求我们在今后过程中坚持努力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我想说的是发展是解决当时中国问题的关键,现在我们不仅仅是发展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国家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精神财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等。
也许我的想法偏激,我也知道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考虑这些。值得肯定的是,邓小平同志讲话,给了人们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不仅科学有理,更具有一种敢干敢拼的精气神。当今的中国,不缺资金,不缺人才,不缺人力,更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条件具备。为什么还有两级分化,为什么还要一味的坚持?国家在回避难题,国家在麻痹自己。中国应该在开创新的原则,不要求彻底改变,要综合现阶段的国情,时而改,时而坚持。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经历了考验,也得到了实践。他是成功的。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防止“左”、“右”两种倾向的干扰,避免走弯路。当时的国情要求有人先富起来,可是现在呢?富得越富,穷的越穷。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的种种不稳定,我们是否该思考下还要这样走下去吗?当下中国综合国力强大,国际地位进步提高,为什么不治理下国内的腐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孤儿无人管?
也许我理解的浅,想的偏激,但作为一个农村的大学生,我深知农村的生活,不敢不承认,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大有改善,可以说前所未有。但潜在的问题呢?假种子,假农药。这些没人管吗?农民该被骗吗?
是先富起来了,可富人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有钱买通人脉,残害辛苦的农民,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为了的就是十月丰收。富人富裕了,可穷人更穷了。国家一味的给人们打兴奋剂,严打腐败,严打假冒种
子,严打假农药。可是呢?农民是信任政府的。可政府呢?邓小平是让富人带着穷人走向富裕,可是呢?现在是富人踩着穷人再次富裕。我们政府在国际给我们争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我们肯定政府的所做的一切。可国内的广大百姓是信任政府的。现在心都凉了半个了。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给我们的是创新和开拓新中国的理论指导,他告诉我们要创新,坚持发展。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在他设计的图纸上留下的是他的经验和汗水,但是在浮现弊端是,可以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可能很偏激,希望老师和同学谅解。我只是在读到这里时把心了所想的写出来。没有抨击任何组织和个人,如有言辞不妥的地方,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