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合集]

时间:2019-05-12 18: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的工作

2009年,是万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发展变化最大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围绕在川陕渝结合部率先发展的取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稳中求进,从严治政、追求卓越,团结拼搏、扎实苦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2亿元,增长1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18.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9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2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4元,增加1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5元,增加225元;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7亿元,增加6.5亿元。粮食生产稳中有升,总产量达29.38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万源马铃薯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我市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强县、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6.5%,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42.3个百分点,华新万源水泥项目开工建设,建材、水电、食品药品等地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大巴山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主体工程、鑫朗能源成品油储运储备中心一期工程、鞠家坝液化天然气储备站等重点项目全面竣工,集贸市场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家电下乡”工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效推进,实现外贸出口创汇446万美元,增长31%。全年接待游客9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亿元。实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61个,实际到位资金14.95亿元,增长26%。新增民营企业226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4.4%。

——城乡面貌改观。以“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为目标,坚持“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创新务实、突出特色”的原则,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土地市场、建设秩序、拆迁安置、城市管理“四大规范”专项整治行动,调整规划建设执法监察和园林、水务管理体制,编制完成《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天马山生态公园、富硒茶文化公园修详规划,红军公园入口景观区、滨河路改造、国道210线城区段改道(一期)等城市重点工程竣工,河西新区建设顺利推进,永宁乡场镇治理、虹桥乡井坝“巴山民居、百年老屋”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全面加快交通建设,襄渝二线顺利通车,达陕高速深入推进,完成官大路雪灾路面恢复工程,建成通乡水泥路233公里、通村公路192.2公里、农村客运站点6个;扎实推进茶垭乡邱家坪川东北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和竹峪镇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成示范镇1个、示范村15个;全面加强生态环保工作,严把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关,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保专项行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继续抓好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各3个、生态家园40个。

——人民生活改善。全市投入“八项民生工程”资金5.2亿元,71项指标全面完成。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240人;落实“两免一补”15.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030人;启动城镇居民、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已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改善8086名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城区应急供水工程,解决35个乡、40个村、6.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减灾、安居及灾后农房重建1341户,购建廉租住房470套,发放租赁补贴1059户;输转农村劳动力1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5亿元。

——改革深入推进。加大国有企业改制力度,成功完成宏源化工公司改制工作,有序推进电影公司、市委招待所等单位改制;建立健全国家投资项目业主法人负责、合同审查备案、施工图设计评审、招投标监管、工程质量监管、项目效益评价等规章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发放;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健全激活乡镇活力的措施,积极开展社区管理改革试点,深化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中小学灾后重建2.7万m2,推行校长公开竞聘、教师进城必考等制度,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积极做好甲流感防控和新农合工作,扎实开展爱国卫生、无偿献血、疫病防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实行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4.69‰,符合政策生育率85.1%。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成功举办首届大巴山年猪文化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095个点、1.3万套;《万源市志》出版发行;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积极开展共建“文明万源”活动,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应急管理,狠抓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民爆物品、特种设备、学校等安全专项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抓好“五五”普法,大力加强行政复议,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不断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强化信访维稳工作机制,依法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外流贩毒,严厉打击暴力犯罪、涉恶涉黑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国防武装、人防、审计、科技、物价、粮食、供销、保密、外侨、民宗、档案、科协、工商联、老促、工商、质监、气象、电力、通信、邮政、烟草、盐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也是政府及组成部门自身建设显著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的一年。我们大力倡导务实作风,坚持实行“市长工作周计划、部门乡镇月报告”制度,大力倡导“5+2”、“白+黑”的拼搏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精减行政审批事项50项,增加公共服务项目91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98件,办复率100%,受理市长热线、市长信箱3306件,办结率100%。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政务督查和效能管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提升,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社会正气不断上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艰辛,催人奋进,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衷共济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支援我市经济建设的驻万各部队、各单位表示亲切的慰问!向鼎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基础条件较差仍然是制约万源发展的最大瓶颈,思想观念不适应仍然是影响加快发展的最大因素。我们也深知,支柱产业不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性债务沉重、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有待改善,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正视问题,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千方百计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0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之年,也是为“十二五”发展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更是万源发展史上机遇更多、势头更好的希望之年。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达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四届三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四五五”跨越式发展思路、“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发展目标和“一枢纽、两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研究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限制开发区及扩权强县的有利政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破难,扎实工作,突出投资拉动,狠抓项目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掀起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旅游商贸发展、城镇建设管理、农村条件改善、体制机制创新、狠抓招商引资和共建和谐万源“八大新高潮”,加快推进万源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力争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利润确保分别增长20%,力争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5%,力争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增长16%,力争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15%,力争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1%左右。

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大做强产业支撑

培育发展新型工业。以资源转化为主线,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加快引进培育机械铸造、食品药品、能源化工、绿色建材等产业,促进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凯迪生物质电厂、任河梯级水电开发、长滩河水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华新万源水泥项目,确保6月底前正式投产。加大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换代升级力度,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积极做好锰矿综合开发、硫磷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旧院黑鸡(蛋)、老腊肉、红豆腐、马铃薯等本土特色生态产品的研发营销,推进小产品占领大市场。加快青花工业园区、白沙—八台富硒食品加工集中区、官渡绿色建材集中区、沙滩冶煤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工业布局集中度达到70%,培育壮大工业骨干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建设“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突出“富硒、生态、有机”优势,强力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富硒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新农村示范区“四区”建设,做强、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开发万源富硒茶系列产品和马铃薯仓储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富硒茶叶、薯类、中药材、珍珠花菜、错季蔬菜、猕猴桃、烟叶等农产品基地26万亩以上,建设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生猪、肉牛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60个,新建“一乡一业”特色乡镇2个、“一村一品”特色村10个。加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加大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力争培育省、达州市级龙头企业和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各2家。加快建设万白路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继续抓好黄钟片区新农村示范片、竹峪镇以工代赈示范片、茶垭乡邱家坪川东北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认真实施革命老区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抓紧做好全市物流规划,积极做好达陕高速出口商业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畜禽交易中心和大巴山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市场,精心规划打造城市商贸区,落实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工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培育生产型外贸出口企业。以促进生态体验、生态经济为方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景区,努力建设“川陕夏都”。加快八台山—龙潭河、红军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和黑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创建工作;开工建设赵塘—黑宝山—烟霞山旅游公路,积极开发大巴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龙潭河温泉、大竹河巴王溶洞群等景区景点;大力发展花萼山生态游、烟霞山民俗文化游,继续抓好虹桥“井坝”示范点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二、努力保持投资增长

一是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抓住国家扶持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限制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用好我市被列为扩权强县、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投入,特别要努力争取寨子河水库通过审批,启动建设;大力争取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劳动保障等事业投入和沼气池、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切实解决民生困难问题。二是大力扩大政府投入。做好国有资产、土地、矿产、经营设施等政府公共资源融资平台建设,建立政府信用,加强与银行、企业合作,抓好财政税收,搞好资本运作,多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推进体育中心、国道210线城区段改道(二期)、后河综合整治等公益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激活民间投入。坚持非禁即入,大力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准入门槛,创造良好软环境,支持返乡创业,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四是大力招商引资投入。深入开展“百名干部抓招商、千名干部跑市场”活动,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等领域,动态储备100个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全力开展小分队、一对一招商,重点做好石膏开发、生态旅游、天然气长输管网、生态食品开发、茶叶精深加工等项目招商工作,增大产业项目投入。五是大力支持重点项目投入。积极为达陕高速创造良好施工环境,加大城万快速通道建设拆迁力度,做好罗文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协调服务工作,增大重点工程项目投入。

三、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用经营城镇的理念、商业化的思路,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作用,抓紧制定场镇、村庄建设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加强重点

城镇、乡镇集镇、示范村庄的建设管理,抓好农房风貌打造和环境治理,推进石窝乡农村城镇化试点建设。大力实施“交通会战年”活动,力争启动虹桥—赤南、魏家—至诚、大竹—麻柳、井溪—渡口等县际通道,长坝—小河口、中坪—大沙、黄钟—长石等农村断头公路和罗文—厂溪快速通道建设,做好通江—万源高速公路、万源—白沙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通乡水泥路和村道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实现乡乡通水泥路;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善城乡客运市场;继续加强水、电及通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相对集中,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根据山水园林城市和秦巴商贸旅游城的功能定位,按照“一河两岸三山”的总体布局和“宜居万源”的发展目标,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区控详规划编制,加强城市规划执法监察,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积极推进中心广场、后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庙沟河综合整治、达陕高速城区连接线、万源火车站改扩建、体育中心、污水处理厂、富硒茶博园、鞠家坝仓储物流园区和红军公园一期工程 “十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优化城市公交网络,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整治烟尘、噪声污染,加快推进城周万亩绿化和3个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提高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继续深入开展“四大规范”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清扫保洁、绿化管养、道路维护、市政设施管理等逐步市场化。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大力推进社会文明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严格执行《共建文明万源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城区重点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努力营造“知荣辱、树新风、讲诚信、促和谐”的浓厚社会氛围。农村要以“星级文明户”评选为抓手,加大文明乡镇创建力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力整治荧屏、声频、网络、网吧、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积极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社区管理改革,坚决控制并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投资效益。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充分利用重庆的产业、政策、人才、市场、信息和资金,建立合作对接机制,争当“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生力军。认真研究秦巴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及市场需求,积极加强与周边县区交流合作,实现在川陕渝结合部率先发展。

五、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立市”战略,按照“先环境、后建设”的原则,及时编制完成城乡绿化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城周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苗圃基地“六大工程”,争创绿化模范县,建设“森林万源”。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各5个、农业生态园区2个、自然生态小区和人居活动小区各1个。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采砂秩序规范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实施畜禽养殖“零排放”项目,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培育林业产业强县,继续推进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手段,严厉打击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创建“绿色学校”4所、“绿色社区”2个。

六、全力保障和谐稳定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和环境治理“八项民生工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输转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改善5000名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关心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做好优抚、孤老、残疾人等困难特殊群体生活保障工作。

扎实抓好安全稳定。继续抓好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狠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坚决遏制较大安全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完善“大调解”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深化“五五”普法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深入开展“平安万源”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企业和重点工程周边环境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科学布局城区学校,合理设置农村校点,积极化解超大班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市中医院改扩建,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抓好疫病防控,确保全市清净无疫。统筹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建成国家“雪炭工程”健身馆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科普惠农服务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认真抓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万源年鉴》编纂工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3000户,提高光纤网络覆盖面,加快实现乡乡通光纤电视。认真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关心妇儿、老龄事业,加强国防武装、人防、审计、物价、粮食、保密、外侨、民宗、档案、科协、工商联、老促、工商、质监、气象、电力、通信、邮政、烟草、盐务等工作。

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建设有责、有信、有力、有效、有为政府。

从严治政,追求卓越。坚持高水平、高效率、高标准,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不断增强执行力、战斗力。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监察网络,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办理质量。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

依法行政,秉公用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和备案审查制度。健全政府新闻发布等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科学理政,求真务实。针对政府运行、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思想观念中存在的问题,主动研究对策,学习借鉴经验,大胆实行改革,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重大事项专家论证、公众参与、集体决策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同加强政府调控相结合,让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协调配合,努力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

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并重,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力查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的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杜绝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加强公务员管理和监督,完善公务员不良操行档案制度,严厉查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参与赌博等行为及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吃拿卡要、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以清廉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加快发展刻不容缓。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和衷共济谋发展,凝心聚力兴万源,只争朝夕、奋发进取,为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家电产品,符合补贴要求的,财政按销售金额13%给予补贴。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3.“八项民生工程”: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八项民生工程。

4.“两免一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免收教科书费用、免收杂费的政策叫“两免”,对其中的寄宿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叫“一补”,合称“两免一补”。

5.矛盾纠纷“大调解”: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通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矛盾纠纷解决形式的资源和力量而形成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

6.“四五五”跨越式发展思路:实施生态环境立市、工业项目强市、科教人才兴市、特色产业富市“四大战略”,突出强工、重农、活商、建城、兴旅“五项重点”,实现做大特色农业,做强优势工业,做旺秦巴商贸,做兴红色旅游,奋力打造联动秦巴第一城“五个目标”。

7.“一枢纽、两中心、四基地”:构建川陕渝结合部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川陕渝结合部天然气产业基地、建材冶金基地、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

8.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通过引导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进入社区,建设和改造各类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逐步建立网点布局合理、业态结构多样和服务功能完备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9.“川陕夏都”: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山川秀美、区位优越等优势,打造“川陕夏都”,把万源建设成为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川陕渝结合部文化旅游中心和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周边地区消夏避暑的首选地。

10.“一河两岸三山”:“一河”指后河,“两岸”指后河两岸老城区及河西新区,“三山”指驮山、天马山、河西后山。

第二篇:盐城市政府2012《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12日在盐城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魏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盐城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做好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71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706亿元,增长4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增长40.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东台、大丰顺利通过全面小康社会省级验收。一是企业保持平稳运行。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暖冬行动”,— — 1

全市新增贷款251亿元。深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工作,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0亿元,增长16.1%。二是有效投资持续增长。突出抓好项目推进,组织实施八大类重点工程、工业“三百”工程和城建、交通、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7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9.7%,服务业投资增长28.9%。三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快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居民消费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5亿元,增长17.9%,增幅全省第一。四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注重招商选资,优化外资结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6.9亿美元,增长29.5%。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出口总额达到29.8亿美元,增长28.4%。

——沿海开发呈现新的局面。实施沿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50个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港口、港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一是沿海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港口建设,大丰港石化码头、大件码头建成使用,射阳港双导堤工程基本完成,滨海港防波挡沙堤工程主体竣工,响水港大湾作业区一期、二期码头相继建成。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洋国际机场新开通盐城至韩国首尔国际货运航线、至台湾直航定期航班。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开工建设,沿海5县(市)连接港口的快速通道全部打通。刘大线、连申线东台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推进5个港城启动区建设,完成项目投资39.8亿元。二是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沿海27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9亿元。推进电力能源基地、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射阳港 — 2 —

电厂6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陈家港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建成,全市风电、光伏装机总量均占全省50%左右。沿海5个经济区开票销售增长55.1%。三是沿海合作开发不断深化。精心组织“5·18”、“11·18”等重大经贸活动,面向日韩港台强化招商引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三工厂项目正式签约并获国家备案,台玻悦达汽车玻璃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台湾富士康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落户阜宁。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区合作,盐沪共建园区遍布9个县(市、区)和市开发区,盐城与苏州共建园区开工建设,与常州挂钩合作取得新的成效。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东台条子泥滩涂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8:37,二、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一是新特产业加快崛起。制定实施新特产业倍增计划,按照“四有三聚”要求,重点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4个新兴产业和24个特色产业发展,新特产业开票销售增长27.7%。汽车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产销汽车超43万辆,增长30%,产销总量居全国同行业第八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开工建设。绿色能源、环保装备、海上风电等成为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大丰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盐城环保产业园、华锐风电产业园、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等园区功能不断完善。新特产业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8.5亿元,增长32.1%。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施服务业提

— — 3

速计划,狠抓23个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和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14%。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先锋国际广场基本建成,建军路地下商业街开工建设,宝龙城市广场开门营业,聚龙湖商务商贸区初具形象。服务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市开发区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建设,东台市建成云计算电子商务平台,大丰市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四军纪念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4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各县(市、区)均建立了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政产学研结合,建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115个。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全市专利申请突破1万件,增长65%;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创成中国地理标志商标8件。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成立科技银行,组建创投公司及基金21家。四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实施147个节能减排项目,加大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力度,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实施“清水走廊工程”和“蓝天工程”,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盐龙湖饮用水源工程主体竣工。加快绿色盐城建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8.7%和39.2%,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区组织实施10大类203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8亿元,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形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 — 4 —

施建设,完成盐渎路西延、毓龙路西延及改造工程,“一环五支”快速公交系统全面建成,世纪大道通榆河大桥、迎宾桥等一批桥梁竣工通车,盐城汽车北站建成运营,完成跃进河、胜利河水环境整治任务。加大老城改造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南新区挂牌运行,盐渎公园组团基本建成,南纬组团拉开框架,科教城组团启动建设。亭湖区、市开发区合力建设河东新城,盐都西南片区建设全面启动。各县(市)坚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加速人口集聚。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9万亩,总面积突破600万亩,增量和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加强农村水利和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受到国家表彰。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滨海、阜宁、射阳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重点镇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化解省定经济薄弱村债务8900多万元。

——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建设,年初确定的20件民生实事项目基本完成任务,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问题。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1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 — 5

制在3%以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发展私营企业3.5万户、个体工商户21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11元,分别增长14.6%和19.2%。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应保尽保”。落实低保、五保、优抚救助自然增长机制,及时启动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新增集中供养床位1000个,向全市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加强土地市场调节和商品住房价格调控,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任务。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各类学校33所,免除困难家庭学生学费和发放助学补助1.46亿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城南图书馆、广播电视塔基本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淮剧博物馆建成开放,各县(市、区)也建成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城南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亭湖新区医院完成主体工程。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作用,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四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有新的 — 6 —

提高。射阳县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建湖县蝉联“全国文明县城”。拾金不昧环卫工人韦青、陈红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44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96件。加强平安盐城建设,综合整治市区交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消防、民族和宗教事务等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提高统计、审计、行政监察工作水平,人事编制、物价、防震减灾、援疆、住房公积金、供销、扶贫开发、保密、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在服务沿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取得新的成绩,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催人奋进,经验弥足珍贵,这都要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政府为盐城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顾全大局、团结奋斗,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盐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省属驻盐各单位,向关心和支持盐城发展的各位老同志、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

— — 7

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机关作风和服务效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呈现,全球市场陷入低迷,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我市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和投资增速趋缓,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多困难;新一轮区域竞争更为激烈,进位争先难度加大;非经济因素影响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走势没有改变;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省委、省政府对苏北的支持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我市经过近几年的投资积累和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只要我们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 — 8 —

机遇,坚定跨越发展信心不动摇,咬定全面小康目标不放松,保持进位争先锐气不懈怠,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盐城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再增新优势,再创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坚持“快增”与“快转”相结合,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突破沿海开发,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进民生幸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好中求快、跨越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工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和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城市化率达到55.5%;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围绕上述目标和总体要求,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 — 9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9条新政和省政府18条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改善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意见,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环境,积极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二次创业”、科技创业。加大要素保供力度,支持企业新上项目,土地指标优先向重点企业倾斜;加强劳动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缓解企业用工难;搞好煤电油气运调度,确保企业平稳运行。加大合作重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挂大靠强,增强抗风险能力;支持关联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聚合发展;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始终坚持“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投资拉动,突出抓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特大产业项目,开辟更多利用外资、国资、民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新的投资增长点。以新开工200个亿元以上、竣工200个亿元以上和储备400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为重点,组织实施工业“三百”工程,开工建设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第三工厂,加快建设富士康太阳能电池组件、台玻悦达太阳能电池晶板、马恒达悦达大马力拖拉机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早日竣工、投产达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投资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增加有效投入。强化消费拉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继续落实鼓励消费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着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鼓励全民创业,推动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着力加强创业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升重点镇工业集中区和民营创业园功能,鼓励兴建各类标准厂房。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行政性收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民营经济更大更快发展,确保民营经济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新特产业集聚壮大。坚持招大引强,实现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深化细化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生物4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新兴产业在人才、资源、资本等方面快速集聚。加大新兴产业专题招商力度,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坚持聚新壮特,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提高企业集聚度。引进特色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强配套企业和骨干企业的链接与合作,促进特色产业链条式发展。组织实施“千家企业升级、百家企业重组、十家企业上市”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机械装备、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市现代物流园、城西南物流园、盐城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重点园区及专业市场建设,— — 11

增强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加强旅游业基础建设,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市场,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按照集中生产要素、集聚新特产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促进园区扩容提升和功能完善。组建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招商队伍,在各个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专门招商机构,引进和培养与特色产业相关联的专业招商人才,大力推进专业招商,提高招商层次和实效。建立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制定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专门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特色产业和人才集聚发展的特别环境,推动园区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项目推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推动节能减排措施落到实处。实行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把住源头严控增量,严格执行规划及新建项目能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多策并举消化存量,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 — 12 —

动,提高化工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严格监管控制总量,健全监测预警、统计和考核体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推进沿海发展

在港口建设上求突破。加快盐城港“一港四区”建设,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大港。重点推进大丰港粮食码头工程和三期通用码头工程,射阳港出海航道、黄沙港疏港航道工程和华锐风电设备装运码头工程,滨海港出海航道工程和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响水港公用码头工程。年内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吞吐量达2500万吨。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加强对沿海战略资源的管控,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集疏运体系,统筹推进以铁路、公路、机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连盐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建阜高速、盐徐高速大丰段、234省道盐城段等重点工程,增强沿海发展保障能力。

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明确临港产业定位,主攻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沿海风电光电、电力能源、海洋生物、临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推进26个重大产业项目和10个重大储备项目,重点抓好盐城汽车试验场、滨海港储配煤中心、射阳吉阳2千兆瓦光伏组件、大丰博汇纸业等项目建设。加快沿海5个经济区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进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东台条子泥滩涂匡围一期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发沿海,鼓励内陆县(区)深度参与沿海发展,支持市开发区与大丰、滨海共建沿海产业园,推进

— — 13

市银宝公司盐田开发利用,同时加快盐沪、盐常、盐苏、盐锡共建园区步伐,打造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在港城开发上求突破。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破、完善功能、快出形象的思路,以道路基础设施为重点,全面拉开港城建设框架。加快推进沿海电力、通讯、淡水供应、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港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金融商务、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信息咨询、营销配送等配套项目,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公共服务社区、集中居住区,提升港城为沿海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加快实施丹顶鹤、奥威斯湿地生态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加大盐东、黄尖等沿海城镇建设力度,打造大市区“东向出海”新节点。

四、扎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生态、外向、高效发展方向,积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载体”建设,大力突破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百万亩万元高效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标准化建设,扩大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规模,抓好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服务“三农”。— 14 —

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化解村级债务,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建设,继续推进泰东河拓浚、南水北调水源调整、“四港”整治工程,实施王港闸下移项目,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实施农村公路等级化改造和桥梁建设工程,提高农村道路通达能力。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农村环境管理水平。推进乡镇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农村改厕力度,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抓好新一轮绿色盐城建设,完善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开展省级绿化示范镇村创建工作。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好新一轮县(市)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县城和重点镇的空间布局。促进各县(市)发展新特产业,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推进重点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依托自然禀赋、区位交通、历史人文以及产业基础,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活动,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坚持示范引领、要素倾斜、试点先行,确保36个试点镇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

— — 15

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开展镇村公交试点工作,加快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美好新农村。

五、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坚持积极作为、量力而行,突出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加快大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实施城市快速路系统、东北环道路桥梁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完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增强大市区对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沿海发展、新特产业发展壮大的支撑作用。突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加快市区毓龙路实验学校、神州路学校、市开发区新城中心小学等学校建设,建成城南医院、亭湖新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医疗机构,实施市博物馆、城南体育中心、建军路全民健身中心等文化体育项目,强化城市商务商贸、科技创新、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建设更具带动力的新型工商城市。

推进新区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功能开发、组团推进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新区,推动城市各功能板块、各开发组团迅速形成规模、完善配套、展示形象。加快推进城南新区“智慧新城、生态新城、现代新城”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城、科教城、新龙广场、国际创投中心、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亭湖河东新城、盐都西南新城、市开发区新城重点优化规划布局,培育城市功能,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城建惠民理念,突出解决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强烈、高度关注的问题,加大城建重点项目实施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建管并举的要求,大力实施老小区整治、后街巷道整治、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计划,加快老城及棚户区改造步伐,年内完成4个老小区整治、30条后街巷道和8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新建任务,不断改善市民吃住行等基本生活环境。以建军路核心商业区和城南商业中心建设为重点,做优城市中心商业圈,提升城市商业消费环境。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交通管理,营造卫生整洁、规范有序的市容环境。

打造城市特色。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名城。积极推进市区水环境整治,重点实施串场河整治工程,建成青年路至新洋港两侧滨河道路;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四城同创”工作,加快建设一批景观公园、节点绿化、街头绿地、滨河绿带,做足“水、绿”文章,创造生态优美环境。着力打造重教崇文名城。进一步巩固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培育名学校、名教师、名校长,促进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挖掘海盐文化特质,丰富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涵,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载体,弘扬盐城重教崇文的优良传统。着力打造现代汽车名城。制定汽车名城建设规划,全力推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积极启动市开发区汽车名城核心区建

— — 17

设,建成汽车公园,筹建盐城汽车学院,培育汽车文化,广泛应用汽车元素彰显城市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化、有影响力的汽车名城。

六、着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研究院所或研发中心,加强专利产品开发利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政府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

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各级政府、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合作,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合作载体建设,重点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出提升特色产业园区研发载体功能,推动产业创新联盟实体化、项目化运作。大力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盐城转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积极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举办第二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争取在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加快 — 18 —

实施实用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推进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新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大力实施现代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大市区财税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整合市演艺集团资源,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招投标及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利用外资,继续以日韩港台为重点,组织开展汽车零部件等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大力引进重大利用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层次。加快市开发区创建国家综合保税区、大丰港经济区设立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规划建设市开发区韩资工业园、日资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实施南洋国际机场改

— — 19

造工程,做好开通盐城至日本国际航线争取工作,提升开放载体配套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培大育强重点外贸企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促进外贸结构调整和市场多元化。继续办好盐城经贸洽谈会、海盐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金融高地建设。制定实施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建设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步伐。抢抓国家货币政策微调的机遇,努力扩大信贷规模,确保新增贷款总量苏北领先、增速全省领先。加大招商引行力度,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引导银行与科技园区、政府基金等合作设立科技银行,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培育壮大金融主体,逐步形成各类现代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集聚的金融产业发展高地。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八、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坚持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关键举措,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创业技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支农惠农各项政策,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坚持把稳定提高困难 — 20 —

群体收入作为政府责任,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工程,积极做好稳定物价工作,完善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推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保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提高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非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率,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困难老人、孤儿、优抚对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发展慈善、红十字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助,走进乡村、社区,开展助老、助医、助学、助残、助业“五助”活动。

继续为民兴办实事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改善,集中力量办好20件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大力实施居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通榆河水源保护,盐龙湖饮用水源工程建成供水,大市区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扩大市区防洪圈,新建拆建35座防洪闸站,疏浚15条河流,增强城市防洪保安能力。加大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400套(间)、廉租住房400套、经济适用住房12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200户。完善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建4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养老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市残疾人庇护安养(康复)中心,推进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新增集中供养床位1000张以上。强化食品安全

— — 21

体系建设,组建8家县级以上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新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100个。继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5500件以上法律援助,致力于幸福盐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九、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重在建设,突出重点、急需先行,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优化教育布局,突出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推进校舍安全工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心支持老干部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氛围。重视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妇女事业,推进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事业协调发展,扎实做好人事编制、地方志、统计、机关事务管理、档案、保密、援疆等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格局。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施社会稳定风 — 22 —

险评估,健全调节利益的社会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深化平安盐城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网络防控体系,强化舆情引导,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放心、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建设,推进“双拥”共建。

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强化服务职能。今年我们遇到的矛盾、困难、挑战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强化政府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更细、更实、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为基层服务,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强化为企业服务,更加注重解决问题,更加注重服务创新,更加注重提高实效,真情实意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为项目服务,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干部挂钩服务制度,开辟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完善服务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细化为基层服务,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倾听民声民意,关注民生民计,为基层办好事,为群众做实事,努力让基层、让群众满意。

— — 23

更大力度抓好落实。按照市委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抓落实,排出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实行重点重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集中精力抓落实,聚精会神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应对挑战、推动发展上,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上。强化责任抓落实,建立健全抓落实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督查考核体系,强化效能监察,提高执行力,提升办事效率。在政府系统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激励机关工作人员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推进阳光行政,着力深化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办好“中国盐城”政府门户网站和“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推进诚信行政,以企业信用建设为主体,以政府信用建设为先导,以信用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营造重信守诺氛围,加快“诚信盐城”建设。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严格落实 — 24 —

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继续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从紧从严安排行政开支,严控“三公”经费,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真正用到推动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事情上。坚持严格教育、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困难多、任务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抢抓机遇、拼搏争先,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 25

第三篇:2012政府工作报告(柳州市政府)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文件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柳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 长 郑俊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提出的“二十八字方针”,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用电及资金异常紧缺、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等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难攻坚、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有效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3亿元,增长11.0%;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5.55亿元,增长31.5%;财政收入229.6亿元,增长14.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5元,增长10.41%;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5.16‰。为民办20件实事基本完成。

一、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工业经济实现五大新跨越。一是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仅用两年就实现了从2000亿到3000亿的历史性跨越。二是更新改造投资突破500亿元,达546.47亿元,增长34.7%;工业投资完成446.47亿元,增长39.7%;两年内均翻了一番。三是规模以上三大支柱行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达2165.88亿元,增长17.51%。四是全市汽车销量突破150万辆,达151.9万辆,增长6.6%;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东风柳汽多功能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5.6%和19%,高居全国榜首。五是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柳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50亿元;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柳工突破200亿元。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由260家增至32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9家,总数达743家。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市成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首批国家级创新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试点,并荣膺2011最具成长力自主创新型城市。工程机械、预应力机具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柳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94家增至101家,成为全区首个突破100家的城市。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上汽通用五菱造型中心落成启用,标志着具备了整车完全自主研发能力;企业首个自主开发轿车品牌“宝骏630”上市仅5个月销量 即突破2万辆大关。启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国家级(茧丝绸)、自治区级(汽车零部件、铟、预应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继挂牌,并率先在全区设立“市长质量奖”。技术标准战略扎实开展,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3项。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175亿元,增长42%。阳和新区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增长40%;河西、柳北工业区突破200亿元,分别增长44.3%和29%。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工建设。洛维工业集中区、融水工业区成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全市A类以上产业园区增至10个。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全面铺开,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基地及40万台轿车发动机、东风柳汽新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节能降耗成绩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6%,38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141.6万吨标准煤,分别完成目标的125%和535.7%。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万吨,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生态型企业工作有效开展,柳钢、烟厂荣获自治区级“清洁生产企业”称号。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农”状况进一步改善 农村基础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公路完成投资2.71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11公里,其中通行政村水泥路193公里,通屯道路204条518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28个。水利完成投资11.2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座,新增恢复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1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422处,解决了15万人口饮水问题。县城规划、重点乡镇产业规划有序开展,六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60%。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扎实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完成投资8.62亿元。改造1.27万户农村危房任务全面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脱贫2.5万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深入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同比持平。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09亿元,增长6.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糖蔗、桑蚕、蔬菜、水果、茶叶、禽畜、特色水产、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十大农业工程”年内投资8.06亿元,5个项目提前完成三年目标任务。“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共完善蔬菜保障基地1.07万亩,完善标准化蔬菜基地3945亩,畜禽规模养殖场已达3875个,增长27%。农产品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柳韵春晓”茶叶入选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接待用茶,融安金桔、柳城蜜桔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甘蔗新品种“柳城03/1137”获命名为“桂柳2号”。鲁比村和百朋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62家市级以上重点企业销售收入68.1亿元,增长14.05%。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总数由627家增至726家,入社农户达1.4万户。

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六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80亿元,增长8.9%;其中融安突破40亿元。六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25 亿元,增长35%;柳江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六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25亿元,增长0.13%;其中鹿寨突破100亿元,柳城、融安、融水均突破50亿元。六县财政收入32.56亿元,增长23.8%;其中柳江突破10亿元,柳城、三江分别突破5亿元和2亿元。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步伐加快 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十大商贸工程”扎实推进,千亩钢铁物流园一期基本完工,千亩农贸物流园、千亩化工物流园加快建设,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广西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汽车南站——金鹅市场综合改造、南方花鸟市场、柳州家具建材市场顺利启动。大型商业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金盛广场购物中心建成开业,风情港、地王财富购物中心开始内部装修,阳光100城市广场摩尔城封顶,秀品天地开工建设。引进“华强电子数码城”、“优越百货”、人人乐连锁超市等商业名店,提升了商业档次。专业化物流加快发展,柳州五菱物流、柳州外运公司成为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企业。

城乡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组织“510”促销活动,举办柳州消费购物节、国际狂欢节美食节,开展“柳州人评柳州菜”活动,有力刺激和扩大了城乡消费。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改造升级城乡农贸市场52个;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农家店40家,商品配送中心3个,社区微型超市50个;建成国家级社区商业示 范社区2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个。针对物价过快上涨态势,及时启动临时价格干预,出台保供稳价措施,实施定点定量定时销售平价猪肉、大米和食用油,并依法果断查处餐具消毒企业串通涨价及部分商贩哄抬食盐价格等违法行为,确保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涨幅全区最低。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8亿元,增长18.5%。

“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十大旅游工程”进展顺利,东堤春晓项目完工,旅游码头、柳州奇石馆竣工使用,水上娱乐运动世界、龙潭景区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凤凰河生态旅游区、三江民族风情园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旅游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增四星、三星级饭店各2家。文庙、城市规划展览馆成为国家4A级景区,融水田头苗寨、龙女沟、柳城知青城成为国家3A级景区。成功开通南宁至北京“风情柳州”旅游品牌专列;成功举办“风情柳州”(香港)主题宣传周活动及民俗旅游摄影展;成功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第八届中国侗族多耶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了人气,提升了柳州的知名度。2011年,全市共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11万人次,增长35%。

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199.17亿元,增长20.4%。新建住房价格涨幅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四、城市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城市东扩步伐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2.24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27.18平方公里。柳东新区(含阳和,下同)完成征地725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增长66.7%。柳东新区十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柳州园博园、柳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建成并成功举办首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创造了新的“柳州速度”;柳东新区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雒容经柳东至火车站快速公交(BRT)线路试点开始启动。

拓展对外交通取得新突破。柳南城际、湘桂扩能、贵广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柳肇铁路已申报立项;柳州火车站扩建进展顺利。三江至柳州、阳朔至鹿寨、柳州至武宣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柳州至南宁高速改扩建沥青路面加铺完工,柳州至梧州、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正式启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柳江四级航道整治完工,柳州港鹧鸪江、阳和作业区开工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前期工程正式启动。白莲机场改扩建进程加快,机场开通航线由上年的11条增至19条,年旅客吞吐量大幅飚升并突破60万人次,增长87%。

城市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58.22亿元,增长14.9%,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十大建设工程”完成投资83.34亿元,占52.67%。鹧鸪江大桥、白露大桥建成使用,城市快速环道实现北外环通车及西外环部分路段通车,进一步畅通了河北、河西片区的物流。潭中西路西环路口改造、潭中高架桥 与白沙路匝道、西堤路、荣军路改造等一批路网项目投入使用,39条小街小巷改造顺利完成,重点路段交通压力明显缓解,部分支路“毛细血管”得到有效疏通。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绩。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绿满龙城”、“家园绿美工程”深入开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7%,绿地率35.08%,人均公共绿地10.13平方米,我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Ⅱ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全区率先开展公交车尾气排放专项治理,提前报废更新338辆公交车。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得到加强,市区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2%和100%,六县县城达68.9%和60%以上。在2011年全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以93.8分的成绩高居全区第二,仅次于桂林。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专项规划、重点地区规划等工作扎实开展,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汽车城总体规划已上报自治区终审。全市86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得批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及11个重点乡镇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六县及市辖乡镇“征转分离”工作开始启动。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35公顷,增长30.1%;集约节约用地取得新突破,盘活新增建设用地937.4公顷。“两违”治理 力度加大,共拆除违法建设62.63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广告整治、柳江河道综合整治、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扎实有效开展。“数字城管”基层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区二级平台全面建成使用。数字柳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

五、民生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安排355万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新创办微型企业1137家。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2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规模持续扩大,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六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未参保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人均待遇水平增幅达10%以上;职工医疗保险人均统筹支出增长8.6%,个人负担比例降至18.82%,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针对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给予市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临时猪肉价格补贴,并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社会救助救灾工作有效开展。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关爱残疾人“阳光计划”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3.72万套,超额完成3.35万套的计划任务;建成廉租房2580套12.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710套39万平方米,筹集、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1.01万套。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覆盖面扩大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改制企业生活区水电“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融水县30-50户村屯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试点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2亿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质量得到提升,小学生、初中生就餐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餐2.5元和3元,“免费午餐”柳州模式获《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全面报道并向全国推荐。老有所养工程进展顺利,10个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全部对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三大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领导干部公开大接访活动有效开展。“平安柳州”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幼儿园治安环境集中专项整治全面开展,社区治安联防新机制推进实施,打防管控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机制日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六、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加快推进,柳化、柳州银行增资扩股全面完成,百货、工贸重组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突破1500亿大关,达1650 亿元,增长37%。在全区率先完成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林改勘界1616.8万亩、林改发证1547.9万亩,分别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的97.7%和93.5%。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先后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和“八桂大歌”演艺公司,艺术剧院改革进程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开展。

金融业发展不断加快。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99.41亿元、贷款余额1235.3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65%和16.58%,贷款余额和新增量均居全区第二位。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家,达56家,柳州荣膺第九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柳州银行“跨区域”战略迅速推进。柳钢、柳工、柳化等完成再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强势发展,总数由上年7家增至17家,注册资本及当年累计发放贷款分别达7.43亿元和15.87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由8家增至23家,担保责任余额81.98亿元,有力支持了非公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额27.8亿美元,下降1.4%;其中出口9.2亿美元,增长46.03%,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市历史最好水平。企业“走出去”力度持续加大,柳工成功收购上海金泰和首钢重汽,产品线进一步丰富。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分别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 团、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首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3个国家及国内24个省(区)的263家客商参展,并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境外地区开展商贸洽谈和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柳州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签约内资项目466个,合作金额500.29亿元;市外境内到位资金509.94亿元,增长10.19%。实际利用外资(全口径)3.51亿美元,增长46.4%,创历史新高。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9个,合作金额385.5亿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绩斐然,共承接转移项目184个,合作金额309.57亿元。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果显著,申请专利1280件,增长45.12%;获专利授权864件,增长13.24%。两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五项科技项目获国家863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六县四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第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普活动蓬勃开展。“双百人才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深入实施。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推荐和奖励力度加大,为25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引进的5名紧缺专业人才发放津贴、奖励200万元。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启动实施,批复立项新建市区4所中小学。市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共接收7.1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市区8所幼儿园完成立项,6县12所幼儿园开工建设。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全市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11所,高考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柳州模式获得教育部高度肯定,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园和各县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建设。市区24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标准化开工建设。教育教学装备投入加大,全市中小学“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建设覆盖率全区第一。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专合并正式启动。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十大文化建设工程”成果丰硕。军事博物园建成开放,工业博物馆、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顺利推进,已建成行业、企业和民间博物馆40个。成功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共有100多万人次参与或观看狂欢活动。文艺精品再放光芒。《八桂大歌》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并深受各方赞誉。“美丽柳州”书画作品展分别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和台湾花莲等地举办。“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活动共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20台、演出31场,观众近4.65万人次,柳州成为广西引进剧目最多、演出市场最活跃、观众票价最实惠的城市。文化惠民开辟新天地。成功在文庙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参与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柳州文化新符号。水上大舞台、刘三姐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市图书馆、公办博物馆和陈列馆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3个、农家书屋80个、社区书屋37个。为农村群众放映公益电影1.18万场次,观众达148.8万人次。“十一五”20户以上村村通工程通过自治区验收。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柳州台开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开通网络电视台的城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侗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我市在全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上金牌和团体总分均位居第二。柳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成功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2011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等国际重大赛事,柳州国际知名度和媒体关注度大幅提升。

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开展。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8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市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6.83%,并率先在全区开展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工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柳铁中心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柳东新区三甲医院项目完成前期工作,6个县级综合医院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进展顺利,508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完工。防治艾滋病和农村儿 童急性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工作得到加强。柳州医专与市卫校整建制合并,实现了资源优化。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在全区率先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开展全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歌季比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我市成为首批、广西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袁茵和覃俊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市掀起向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学习的热潮。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继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我市连续第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八、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行政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阳光政务”工程,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开展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政务上门服务。政务服务基层网点进一步完善,全市超过60%的乡镇、市区所有的街道(乡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扩权强县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工作扎实开展,市、县二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进一步理顺。绩效考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绩效考评结果荣获全区三连 冠。坚持每月市长“企业接待日”制度,推出每月市长“市民接待日”制度,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市政府自觉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答复率达100%。“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法治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市、县、乡、村四级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提高了社区居委会成员工资待遇,稳定了社区工作者队伍。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严守换届纪律,确保了政府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作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评议效果明显,“政风行风热线”、“12345”政府热线形成常态化机制。工程建设等重点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过去一年,我市人事、编制、外事侨务、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统计、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档案、人防、气象、粮食、农机、宗教、老龄、修志、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哲学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种种困难及挑战,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稳住了局势,迎来了“十二五”的 良好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及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柳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海内外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状况亟待改善等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又面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用地、用电和资金紧缺,原燃料价格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项目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新的压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需要直面和解决好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全力突破困局。

2012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必须按照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全面发展、富民强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坚持“二次创业、升级转型,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实施“传承创 新,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的“二十六字方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建设“五美五好”柳州的新局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自治区政府下达指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政府下达指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

打好经济质量升级战役,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着力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合理调度生产生活用电,坚决与企业一起,共克时艰,同谋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汽车城建设全面提速。坚持把汽车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全面加快上汽通用五菱40万辆乘用车基地、东风柳汽10万辆商用车和20万辆乘用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启动五菱有限公司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汽车零部件园、玲珑轮胎、玉柴工业园、重庆工业园和金融中心等重大项目。同 步推进汽车城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建设,积极引进汽车商务贸易、汽车电子、汽车金融、汽车研发、汽车检测、汽车运动和汽车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保持工业的高强度投入,深入实施“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柳州五菱微型汽车零部件基地搬迁、柳工大型装载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柳钢冷轧生产线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康明斯发动机、福耀玻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产品升级。实施化工产业延伸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壮大工程,大力推进柳化氯碱二期及配套工程、银海铝业年产35万吨铝合金板材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抓好方元电力热电联产、安琪酵母等一批项目建设,通过做大做强单体项目,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今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突破600亿元;柳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上汽通用五菱突破500亿元,柳工、柳化分别突破300亿元和100亿元。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抓好中小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工作,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50家以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形成产业链接,密切支柱产业的关联度。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十大科技提升工程”,确保200项“三年四千亿”产业提升科技支撑扶持计划全面完成,推 进优势产业提升重大科技支撑计划60项,实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科技扶持计划140项。扎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力争年内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及监控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级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努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重推进30个示范项目、10个示范企业及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两化融合。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加快园区经济发展。加快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步伐。制定实施我市“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和资金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园进区工作力度,全面加快五菱柳机搬迁、电子信息产业园、柳工机械装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园区步入高速发展良性轨道。今年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要增长20%以上,达到1500亿元。

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打好城乡统筹升级战役,坚持“三化同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深入实施村镇规划大会 战,全面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继续实施城乡互动大通道工程,加快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启动沙塘至沙埔道路改造,推进雒容至东泉段道路建设,竣工柳东大道延长线,提升中心城区与周边县、乡(镇)路网,推动柳江、鹿寨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和“两小时经济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推动农村人口自愿有偿、有序有效向城镇转移,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十大水利工程”,全面推进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与市区内河整治工程四大体系建设。开工建设落久水利枢纽,加快洋溪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市区及柳城、鹿寨、融安、三江防洪工程。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推进水库除险加固43座。建设农田渠道650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实施耕地质量恢复工程,完善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蔬菜、水果、桑蚕、茶叶等主要产业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示范区。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路网改造,实施一批县乡道联网沥青(水泥)路改造、行政村道路硬化项目。加快构建农村客运系统,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在稳定粮 食生产、推进甘蔗良种更新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集成,促进农业功能向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拓展,大力发展“3422”产业集群。大力实施融水竹木深加工等一批扶持项目,增强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推广柳北区凉亭屯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经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蔬菜保障基地1万亩,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100个,强化市场调控,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应均衡。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坚持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建设并举,做强“柳韵春晓”茶叶公共品牌,培育壮大柳州冬葡萄、双季莲藕及融安金桔、柳城蜜桔、鹿寨蜜橙等产品品牌。继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力争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40%,在全区率先进入农机化中级发展水平城市行列。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深入推进“万元增收示范村”建设,年内创建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10万亩、“万元养殖小区(村、场)”65个,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村(屯)6个、农家乐旅游点10个,打造“万元村屯”20个,十万元“示范农户”200户,以生产发展带动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和民主管理的提升。继续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城乡电网改造。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启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 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今年着重抓好9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中心城市工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到县域发展配套经济,推进汽配、机械、化工、造纸、制药等产业向县域延伸,培育发展产业链和配套产业。依托各县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制糖、丝绸、竹木、茶叶、油茶加工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业,加快构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聚集人气,汇聚商气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促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继续落实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开展节日、汽车、餐饮、农村等重点领域的促销活动,组织消费购物节、汽车展销会、美食节,不断激发消费热情,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升级改造26家城乡农贸市场。培育特色商业街2条。新建和改造社区微型超市50家,培育市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改造和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40家,组织“农超对接”,促进便利消费。整合大型商场资源,继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商业知名品牌,提升购物和消费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促进房 价合理回归。

深入实施“十大商贸工程”。重点抓好四大千亩物流园建设,完成农贸物流园一期主体结构,启动钢铁物流园二期和粮食物流园一期,加快化工物流园建设。完成桂中海迅柳北基地、新风时代广场、广西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一期主体建筑建设。加快广西汽贸园二期、东盟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尽快完善片区商业布局,加大精品百货商场建设力度,推进阳光100城市广场摩尔城、地王财富广场MALL购物中心、风情港商业中心建成开业,完成乐和广场购物中心建设,启动保利大江郡商业项目,加快推进金绿洲城市购物广场建设。大力培育打造大型现代商贸企业,鼓励联华超市、尚龙电器等连锁企业拓展连锁门店,积极引进万达、华润等大型现代商贸企业。

大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深入推进“十大旅游工程”。加快窑埠古镇、凤凰河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抓好雀儿山、都乐等公园升级改造。扩大旅游区域合作和市场宣传,加大引客入柳力度,培育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不断完善和提升“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旅游、“百里风情”民俗风情旅游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旅游集群。抓好百里柳江申报4A级景区、龙潭景区升5A级景区工作,着力打造百里柳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完善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新增两家以上高星级酒店,策划开展“新柳州·天天游”、“风情柳州”旅游大篷车主题宣传活动。精心办好国际水上狂欢节、第七届柳州国际奇 石节、中国侗族多耶节等大型特色节庆旅游活动。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统计分析制度。重点发展服务和配套工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定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工业物流剥离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医疗卫生、物业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科技等新型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速。

四、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夯实宜居城市基础,进一步拉开超大城市框架

打好城市质量升级战役,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持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加快城市升级转型。

着力打造柳东活力新城区。以柳东新区十大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供水供热、生态水系、污水处理、企业总部、新型居住社区、柳东公租房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区市政配套、供电基础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柳东新区文化广场、医院、柳东至洛埠镇道路、二中新校园、柳东实验中学、小学等项目,竣工鹿山学院二期、柳州国际会展中心配套等项目,不断完善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向新区聚集。年内柳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静兰片区改造,加快打造城市片区及城市门户典范。着力构建对外交通新优势。探索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柳南城际等三条在建铁路建设,推进柳州站扩建和新建西鹅铁路货运中心站,力争柳肇铁路早日开工。加快柳州至武宣、柳州至梧州等四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开工建设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加快南站、河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推进柳江二级航道整治和红花二线船闸改造,加快建设柳州港鹧鸪江、阳和作业区,尽快启动官塘、江口、导江等作业区建设。加快白莲机场扩建,进一步加大航线开发力度。

再掀城市建设新高潮。大规模推进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形象。全力加快“十大建设工程”进度,着力抓好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新开工五岔路口改造、环江滨水大道等一批项目,竣工广雅路八一路口改造、北外环路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完善原柳铁区域路网工程,确保市政重点工程投资170亿元以上。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城市片区旧城改造,每个城区选择1-2个“城中村”作为改造试点,采取“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片区平衡”的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力争做到城市赢得环境,百姓赢得财富,政府赢得民心,社会赢得和谐,发展赢得速度。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争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抓好柳江流域环境综合 治理,加快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确保上半年露塘、雒维及龙江河北浩等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古偿河供水工程建设,对市区企业地下水井进行统一管理,把地下水源纳入城市供水应急体系。加快柳东官塘、沙塘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县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等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实施柳电烟气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和烟气脱硝工程,年内柳钢烧结机烟气实现全面脱硫。着手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相关工作,探索建立重度灰霾天气的公开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力争成为我国首批监测PM2.5的城市之一。推进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建设,逐步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制度。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电镀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汽车城电镀工业园。继续加强噪声治理和辐射污染治理。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绿满龙城”和“家园绿美工程”,以新加坡为样本绿化美化彩化城市,让龙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努力建设“生态花园、五彩画廊”的花园城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新区规划编制体系,争取柳东新区近期建设区域控规覆盖率达100%。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等制度,坚决打击“两违”现象。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深入实施 城乡清洁工程,加强重点区域和地段的管理,强化街面市容秩序监管,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户外广告和柳江河道综合整治,继续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实施停车泊位建设工程,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力争成为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建设,建成柳东新区二级平台,加快数字城管网络向街道社区延伸,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出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各部门和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城市管理。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更加美好柳州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打好生活质量升级战役,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扎扎实实为民办10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鼓励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强化六县四城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力争新增微型企业2400家,确保我市通过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验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切实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积极统筹城乡就业,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5万人。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市城区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率达70%以上;加强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筹集和监管,确保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启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备灾救灾及困难救济工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公共事业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增收。继续推进关爱残疾人“阳光计划”,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8万套(户)。深入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免费午餐工程覆盖面扩大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继续推进改制企业生活区水电“一户一表”改造。深入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力争年内新开工改造建设住房3000套。扎实推进融水县30-50户村屯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试点,并适时扩大试点区域范围。继续抓好农村住房统一保险工作,减少因灾返贫和加重贫困现象发生。推进老有所养工程,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和26个县、中心乡镇敬老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增强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平安柳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完善“天网工程”建设,推动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让城市更安全、市民更安心。切实做好农村“三大纠纷”调处,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打好改革开放升级战役,更加注重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壮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展、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不断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企业改革、重组和规模扩张,推进农工商改制以及百货、工贸合并重组引资工作,支持柳州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加快建设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推动柳州医药成功上市,积极开展高新区争创“新三板”试点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引金入柳”,不断改善金融环境,继 续推进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投资领域,抓好区域集优债、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三产用地上市交易,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深化文艺院团、事业单位以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把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抓好鹿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主体和产品结构,加大对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女企业家创业论坛。进一步密切同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的联系,增进与广西“两区一带”城市之间的战略协作,积极推进柳州来宾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柳州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扎实做好申报出口加工区的各项前期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招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1 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加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升“引进来”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依托“中央企业投资柳州”、“首届广西异地商会大会”等会议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做好项目跟踪对接及后续服务,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2012年,确保引进市外境内资金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以上。

七、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升级,打造广西文化强市

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柳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

实施“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启动市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大厦、报业大厦建设,竣工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确保工业博物馆建成开放。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重点推进国家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新建7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80个社区书屋。实施文化成果共享工程。深入开展“柳江之夏”、“龙城金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精品剧目公益展演”、“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争取举办中国·柳州国际水上音乐节,并把柳州办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分会场,积极培育“看大剧,到柳州”的市场氛围。实施城乡

文化均衡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完善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开展多元化题材剧目创作,努力创排新的大剧,精心提升《八桂大歌》。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扎实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做好柳州摩崖石刻、东门城楼等5个单位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争取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融水)等列入自治区级保护项目。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主导产业和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逐步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柳州新的支柱性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精柔印刷工业园、动漫产业基地、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广西文化产业标志性工程和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实施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和打造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等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和民营企业,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国际贸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工程。重点打造柳宗元文化、国际水上狂欢节、三江侗族多耶节等知名品牌,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文化市场兴旺工程。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33 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积极举办各种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面向中国—东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文化会展、交易中心。

八、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打好社会服务升级战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启动广西第五轮创新计划。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深化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层次合作,形成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战略伙伴2-3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政产学研合作重点企业5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政策,重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八类人才资源开发。启动实施“十大人才开发”工程,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尽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十大教育工程”,打造柳州幸福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年”活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园46所,力争全市学前三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分

别达到63%和83%以上。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维护教育公平。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继续推进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发展,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积极推进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建设和创建全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加强校内外安全管理和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扎实开展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职教园区二期建设,争取启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职教园区建设项目。全面加快组建综合性大学步伐。

加快医疗卫生、人口与计生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市人民医院、工人医院、中医院、柳铁中心医院等医院品牌,启动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医院建设,全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着力解决边远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全力推进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深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力度,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改善出生人口素质。

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承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等水上赛事,继续申办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认真办好广西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广西体育节和全区万村农民篮球大赛等活动。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抓好静兰水上运动基地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体育中心景观和场地设施改造,努力创造更好的健身运动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明素质提升计划,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实施理论政策宣传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城市精神塑造提升工程,弘扬柳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制定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提升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召开全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支持融水、三江两个自治县办好成立60周年大庆。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实施党的建设升级战役,更加注重加强法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持续提升政务服务

质量。坚持每月市长“企业接待日”、“市民接待日”制度,搭建和完善网上互动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努力为民排忧解难。继续清理压缩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政务服务平台和基层网点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强化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考评,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有效落实。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与问责,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做好“六五”普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法治柳州建设。

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监督。实行阳光政务,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开、透明运行。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当前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任务相当繁重。但形势越困难,任务越艰巨,越能激发全市人民的斗志,越能激励

我们突破困境、再创佳绩。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努力开创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附 注:

1.“510”促销活动:按照自治区商务厅的部署,在餐饮、食品、服装、家装、家电、汽车、健身、房地产、文化娱乐、旅游等10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组织5次集中宣传促销活动,以活跃城乡市场,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安全消费。

2.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汽车整车升级工程、汽车零部件提升工程、装备制造业基础元器件优化工程、钢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工程、化工产业延伸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壮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三个千亿”打造工程、中小企业“千百十”发展工程、工业“智造”工程。

3.十大科技提升工程:汽车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提升工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科技扶持工程、特色园区科技创新工程、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工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宜居柳州科技惠民工程。

4.十大水利工程:柳江防洪控制性工程、市区防洪工程、县城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饮

水安全工程、城市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市区内河整治工程。

5.“3422”产业集群:把蔗糖、畜禽、速丰林打造成年产值达100亿元产业,粮食、蔬菜、水果、桑蚕打造成50亿元产业,草食动物、油茶打造成20亿元产业,茶叶、休闲农业打造成10亿元产业。

6.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高效特色种植业增收行动计划、畜牧水产养殖业增收行动计划、林地经济产业增收行动计划、“一村一品”增收行动计划、农村个体私营工商增收行动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增收行动计划、农业龙头企业增收行动计划、培育和扶持100家“助农增收龙头合作社”计划、农业观光休闲业旅游业增收行动计划、扶贫增收行动计划。

7.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旦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8.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城市精神塑造提升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成果共享工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工程、文艺精品打造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现代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城乡艺术教育工程、文化发展党

建引领工程。

9.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品牌提升工程、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提升工程、文化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文化市场兴旺工程、特色文化名县名镇名村提升工程、文化开放交流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壮大工程。

10.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

11.八类人才资源开发:指“双创”型人才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和创业型人才开发)、多区域合作人才开发、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贫困县人才开发、高校毕业生人才开发、经济园区人才开发、城镇化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

12.十大人才开发工程:指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524优秀企业家”成长促进工程、“132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宣传文化教育人才开发工程、人才载体建设提升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和优秀人才激励工程。

13.十大教育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普通高中加快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德育创新工程、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41

43 2012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一、实施安居惠民工程&

1、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8万套(户)。其中,廉租住房4000套,公共租赁房6000套,经济适用房(含集资房)4600套,限价商品住房21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600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520户,新增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580户。&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3000套(新建)。&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彻底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鹿寨县政府,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建设7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市文化局&各县政府&

2、“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天天演(文艺演出100场、电影放映265场)。&市文化局&市艺术剧院&

3、村村月月公益放映电影(全年放映11220场次)。&市广电局&各县(区)政府、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4、在市中心新建成2家电影院。&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市广电局 && 附件一: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三、实施创业惠民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新办微型企业2400户创业,实现新增创业人数3000人,带动就业人数10000人以上。&市工商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就业工作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

四、实施扶贫助残惠民工程&

1、为市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标准为每人每年15元)。&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市财政局&

2、在市区建立10个爱心慈善超市。&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慈善会&

3、在六县建立30个残疾人社区康复室。&市残联&各县政府,市财政局、卫生局&

4、为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市残联&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

5、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市残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工商局&

五、实施就医惠民工程&在4家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实行“医卡通”。在全市2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有效控制看病就医费用。&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实施菜篮子惠民工程&

1、建设完善1万亩蔬菜保障基地、50个季节性集约化育苗大棚(每个400平方米)和200万平方米食用菌基地。完善基地道路建设,建设蔬菜冷链系统。&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市财政局&

2、扶持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100个。&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标 题&实事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七、实施免费午餐扩面工程&免费午餐工程覆盖面扩大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市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审计局、扶贫办、疾控中心&

八、实施环保惠民工程&增加6套自动监测PM2.5设备,年内建成PM2.5监测系统。&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

九、实施养老惠民工程&

1、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养老中心。&市发展改革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委、规划局、残联&

2、在市区建设和完善11个老年活动场所(柳南区4个、鱼峰区4个、柳北区3个)。&市民政局&各城区政府,市财政局、老龄委&

十、实施旅游休闲惠民工程&

1、建设滨江河堤休闲(文化、体育)配套设施,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委、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文化局、旅游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市城投公司&

2、开通柳州市居民“港澳地区自由行”。&市外侨办 市公安局

&市财政局、市旅游局& 47 附件二:

2011年我市获得的主要荣誉

1.2011年1月,在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我市被评为“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和“2010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2.2011年1月,在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中国城市发展促进会、中国品牌建设与管理协会协办的“辉煌‘十一五’中国品牌(特色)市/县/镇/开发区”评选活动中,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市”。

3.2011年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举办的CCTV中国体育营销论坛暨第六届十大体育营销经典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荣获“2010十大体育营销城市经典案例”大奖。

4.2011年4月,我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5.2011年4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城市”,这是广西唯一在全国率先开展监测的地级市。11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改革试点城市”。

6.2011年5月,在第七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我市荣膺第九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名列全国获此殊荣的5个城市之首。

7.2011年5月,我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县、柳城县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11-2015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是广西获命名县区最多的城市。

8.2011年6月,在第七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这是我市自1985年开展普法工作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9.2011年7月,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暨2011中国(深圳)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投融资城市论坛上,我市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殊荣。

10.2011年9月,我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和世界城市合作组织评为“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11.2011年11月,我市被民政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

12.2011年11月,我市六县四城区通过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考核,其中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和融安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

13.2011年12月,我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14.2012年1月,在《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的《中国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估报告》中,我市被评为“2011最具成长力自主创新型城市”。

15.2012年1月,我市连续第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称号。

2011年我市各县区、开发区获得的主要荣誉 柳江县:

1.2011年1月,柳江县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先进单位”称号。

2.2011年10月,柳江县文化局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花炮比赛第二名。

3.2011年11月,柳江县被国土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柳城县:

1.2011年1月,柳城县冲脉镇冲脉村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村级先进单位”称号。

2. 2011年2月,柳城县被国家宗教局授予“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

3.2011年3月,柳城县科协被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组委会授予“2011RoboCup 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最佳创新实践奖”。

4.2011年8月,在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柳城县参评的“伏虎龙芽”和“伏虎龙韵”两个茶品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5.2011年9月,柳城县被中组部和人社部联合授予“2011

第四篇:广州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广州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6日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陈建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和全市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全力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市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0亿元,同比增长11%,是2006年的1.8倍。预计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0亿元,同比增长16.5%,是2006年的2.4倍。预计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800亿元和17800亿元,是2006年的1.93倍和2.05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产业高端发展,全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0.2︰57.7 调整为2011年的1.6︰36.9︰61.5。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比2006年增加3.7个百分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50亿元,同比增长12.5%,是2006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预计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3%。市属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提高。(下转A9版)

备注:陈建华已于1月11日当选为广州市市长

——2012年1月6日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陈建华

(紧接A1版)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预计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4%,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退二进三”和“双转移”成效明显,关停、转移、淘汰各类企业6119家。五年累计安排重大产业项目89个,投资总额5005亿元,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预计2011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各项减排任务均可超额完成计划。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5%,比2006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合作建设11个国家级、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2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形成了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等10个百亿级创新集群。完善人才政策,发挥留交会平台作用,引进13个国际领先科研创新团队和25名领军人才,拥有各类博士后工作站55个,比2006年增长111.5%。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8172件和3146件,同比增长25.7%和58.2%,是2006年的3.0倍和4.5倍。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46,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城市前列。2011年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预计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2006年的1.8倍;其中出口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是2006年的1.73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8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2亿美元,其中预计2011年吸收合同外资67.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同比增长7%。世界500强企业有224家落户我市。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推介会,共签约400多个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市企业五年累计对外投资23.66亿美元,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穗港澳台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穗港澳合作协调长效机制。南沙开发区成为全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经济增长极带动作用增强。广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增城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预计2011年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55亿元,占全市43.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生物岛等自主创新核心载体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空港经济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

五年来,举全市之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城市影响力显著增强。

“两个亚运”圆满精彩。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精彩绝伦,赛事运转顺畅有序,安保维稳万无一失,服务保障周到细致,筹办工作廉洁高效,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内涵。“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极大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城市凝聚力和市民自豪感。

城市环境面貌实现“大变”。抓住筹办亚运的有利时机,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措施,空气质量连续5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1年优良天数达到360天,摘掉戴了10 年的重酸雨区帽子。对全市127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成白云湖、海珠湖,新建污水处理厂38座,铺设截污管网123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比2006年提高16.36个百分点,珠江广州段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四类标准。建成西江引水工程,中心城区自来水出厂水质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新标准。实施交通改善措施30条,新开通公交线路263条,市民出行条件逐步改善。对1500个社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7个“城中村”改造方案,猎德村、黄埔古村等“城中村”改造已见成效,10万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花园城市行动纲领》,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和城市绿化升级改造,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24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41.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建成1862公里绿道网。先后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实施“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涵盖城乡家庭、社区乡村、企业单位、城区街镇的多层次文明创建网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08年荣获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历经13年矢志不渝的努力,2011年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民生水平大幅提高。制定实施“惠民66条”及17条补充意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300元和14700元,比2006年提高14449元和6912元,五年年均增长11.6%和13.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市居民。五年共帮扶36万名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201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467元和377元,分别比2006年提高45%和118%。五年共资助14.45万社会申办退休人员、8.15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257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64万户农村危破房改造。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全面兑现,惠及15万群众。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06年的77.88岁提高到2010年的79.04岁。

民生实事全面兑现。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2011年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开展北部山区镇、贫困村对口帮扶工作,206个贫困村已有180个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81%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二是市财政安排4600万元,全面落实本市户籍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等事项。三是预计2011年五大险种新增参保人数178万人次,超过新增82万人次的目标要求;全市111万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四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元和230元,新农合实际人均筹资额371元。五是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7%至25%;建立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惠及近16万困难群众。7.7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重度残疾人获资助参加新农保;孤儿养育标准调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六是筹集建设90281套保障性住房,完成目标任务的106%,提前一年解决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七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1公里,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7座。增设公交专用道超过70公里,在城乡结合部新开通100条公交线路,完成24个公交站场建设改造任务。八是80岁以上长者长寿保健金分段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范围扩大至本市户籍70岁以上老年人和驻穗部队离退休干部,免费为8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九是完成5万盏农村路灯建设任务,全市3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十是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健身广场,新增绿道802公里,超额完成500公里的绿道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4.51%,全面实现省教育强市、强区、强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广州大剧院、辛亥革命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落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中国音乐金钟奖,文艺创作精品纷呈。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广州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城市”之一。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五年来举办国际赛事57 项,我市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勇夺2项奥运冠军和65项世界冠军,获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广州足球首夺中超联赛冠军。圆满完成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威州镇灾后重建任务,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帮扶资金16.86亿元,对口帮扶梅州、阳江、茂名三市,贫困户脱贫率达98.96%。我市行政首长连续两届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联合主席,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41个。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及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连续6 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扫黄打非”和打击走私成效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被授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工作先进单位和“爱心广州”等称号。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妇女儿童、侨务、贸促、对台、口岸、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气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深化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十区,完成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地区、广州南站、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并陆续推进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已经启动,南沙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拉开序幕。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五年共投入2300亿元用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南沙港区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47亿吨和1440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6 和第7位。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预计201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400万人次,位列世界前20名。五年共新开通120公里地铁、216公里高速公路、22.9公里快速公交(BRT)线路和1860公里市政道路。广州南站建成运营,快速轨道和高快速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广州塔、花城广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完善以区为主体、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整治违法用地,依法拆除违法建设和户外违法广告招牌,实施“三线”下地,加强沙井盖与泥头车管理,有效遏制“六乱”现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稳步推进,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明显,食品供应和价格调控有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遏制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规范出租屋管理,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建立覆盖全市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社会面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成功化解2008年春运公共安全危机,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预计五年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72.51亿元。完成113万亩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整治“五小”水利工程285宗。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全部行政村实现“五通”。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初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

五年来,重点领域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科学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共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近3000项,市级审批项目精简率达66.1%。实施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推动64项事权下放。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有效解决地方金融机构历史遗留问题,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8家文艺院团全部实行转企改制,组建一批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大力推动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街道“一队三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扶持培育力度不断加大。社区承担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增强。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依法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满意度测评和专题询问。定期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组织实施17项代表议案决议,办理1792件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2500件政协提案,办复率达100%。开展“三级大接访”活动,完善市领导接访制度,畅通市长热线,开通“中国广州发布”官方微博,积极回应市民群众诉求。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连续3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城市称号。五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19项,出台政府规章52项,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81项,法治环境更加完善。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尊重民意,出台《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试行办法》,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实施百项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工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公布政府部门预算,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三公”经费零增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推动广州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会干,创造性地谋划广州的发展;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以抓落实论英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持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着力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形成建设幸福广州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增创体制新优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违法建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服务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市民的期盼还存在一定距离;政府自身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各地区科学发展势头迅猛,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特别是亚运之后,广州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我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适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不协调、单一的城市治理结构与多元利益格局不兼容等深层次矛盾。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善于在大好形势中发现潜在危机,善于在前进道路上把握新的机遇,加强战略谋划,提高应对能力,奋力开创广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深化改革开放,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南沙新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率先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活力增强,成为我国南方对外合作交流的核心门户;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迈上新台阶;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更趋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更加文明,市民更加富裕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12338”的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狠抓落实:“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必须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强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两个战略重点”,就是要加快实现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打造具有较强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以弘扬岭南文化为核心,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三个城市发展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更加注重产业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包容发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重大突破”,就是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努力在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15项战略性主导产业、27个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大幅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八大工程”,就是要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和党建创新八大工程,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推动广州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落实“12338”的决策部署,必须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把广州的发展置于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中来谋划,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勇立潮头,大胆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着力在“六个注重”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突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战略性发展平台,完善开放型创新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广州服务”,壮大“广州制造”,提升“广州创造”和“广州质量”。二是注重城乡一体发展。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城乡一体工程,优化“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土地储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农村富裕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注重改善民生福祉。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民生实事,改革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形成城乡不同利益群体融合共处的局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四是注重增强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岭南文化,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广州风格的城市名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五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六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制度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机制,提高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优化现代城市治理结构,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我们相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广州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再创科学发展新辉煌。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肩负着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新使命,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切实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更加坚定地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韧劲,始终保持为民造福的干劲,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抓住机遇,稳中求进,努力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8.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5%、3%和3%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力推动总投资714亿元的101个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签约项目,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早日建成,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开展“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做旺旅游、美食、购物、会展等消费市场,培育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帮助企业疏通进出口渠道,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制定配套政策,发挥每年40亿元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低碳化。壮大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等5类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4类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商品展贸城、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国际医药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载体项目。建设花都汽车制造基地100万辆乘用车和96万台汽车发动机、增城30万辆整车、广汽乘用车生产研发基地、南沙乘用车基地扩建项目,推进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飞机维修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平板显示、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等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产业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新兴产业,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光电科技产业基地、华南国际新材料产业等基地,培育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百强提升行动,巩固振兴广州“老字号”。推动中医药、钢琴、音响、皮革皮具、纺织、珠宝、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优化改造商业批发和集贸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和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载体。

促进外经贸转型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优化出口结构,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由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有品牌营销等转型提升,推动贸易方式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拓展独联体、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招商选资方式,继续办好“新广州·新商机”推介活动,吸引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深化穗港澳合作,扩大对台交流。发起设立“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承办好世界大都市协会2012年董事年会,促进我市与世界各国城市间的友好交往。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促进广州与周边地区战略合作,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产业错位协调发展。

倾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航运交易所等金融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双百工程”。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建设股权投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汽车金融、贸易金融、航运物流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推进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金融合作。

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董事会制度和企业考核激励机制,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资本证券化。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支持总部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创新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与外资企业参与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选择100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相应规划指引。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基地,打造低碳经济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退二”企业搬迁和“双转移”工作,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围绕余热余压利用、机电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公共机构节能。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广州质量”。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资助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力争80家以上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完成150项以上标准及技术规范制(修)订,叫响“广州标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建设质量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新建2个国家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一批全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逐步培育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增强广州国际竞争力。

(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稳定“菜篮子”价格。资助建设100家平价商店;对承担广州市场定向供应任务的种养基地、冷储基地和实行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的平价商店(专区)给予补贴;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临时价格补贴。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8%至10%;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专项制度;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0%至14%;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由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到1.5倍;对“六类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按不同类别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元,增加为7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或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居住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购买200元和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11大项37小项;免费为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我市当年政策内怀孕生育的约10万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四是资助普惠型学前教育。对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以及其他优抚对象接受普惠型学前教育进行资助。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住房4.5万套,新增解决1.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六是促进就业。发放6万张职业技能培训券,引导本市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吸纳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每月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约350元补助,帮扶1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七是继续做好北部山区镇村扶贫开发。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贫困镇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较大提升。八是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新增50条城乡公交线路,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比例提升到55%以上;完善金沙洲、同德围道路基础设施;为主要地段人行过街天桥加建雨篷。九是改善社区便民服务。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政府各部门实现网上办理的服务事项接入市民网页;为50个社区配套安装自助金融终端设备。十是丰富文化体育活动。新建50个500平方米以上社区文化广场;修建265条以上健身路径和126个篮球场,建设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绿道200公里,完善绿道的服务管理。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快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完善就读技工院校资助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力争全年新增就业30万人。进一步完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会、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重达到30%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各区(县级市)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推进教育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等各项校园安全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市第二老人院和市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机构建设运营。扶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健全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打造“志愿者之城”。启动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管理维护。推进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防”工作水平。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做好海防、民防及打击走私工作。继续做好侨务、贸促、对台、气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建设“幸福社区”为目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深化街道社区和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成街道“一队三中心”建设,开展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强化社区自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市、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基层多元化服务改革创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建立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进社区信息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入户”政策,推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外来务工人员覆盖,积极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村镇社会服务管理。

(三)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完成《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和上报工作,做好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修。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管理,科学编制轨道交通、供电、供水、环卫、人防、水系岸线等专项规划。完成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科学城为核心的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优化花都、增城、从化城市副中心规划,辐射带动镇村协调发展。完成市级重要景观街区、道路、节点的规划编制,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更好地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创新土地储备机制。实施差别化和节约高效供地政策,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民生项目用地和农村集体征地留用地需求。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强集体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力度。用好城区关停工业企业的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三旧”改造的规划管理, 完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加快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推进空港、海港、陆路交通、信息主枢纽、生态体系、市政设施、能源保障等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南沙港粮食及通用码头。争取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段全线通车。加快建设南部、东部和北部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广佛环城际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地铁六号线、七号线、九号线、广佛线广州段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新一轮地铁线网建设。推进一批高快速道路建设,建成增从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州段二期。大力推进兆瓦级发电、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天然气高压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按照标准化、常态化、网格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要求,全面创新城市管理。实施“天网工程”,建立统一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规范市场管理。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大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联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强化公交优先,推进城区交通改善措施,重点整治27个交通“黑点”,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多措并举改善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广告招牌。持续整治“六乱”,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水平,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规范工地施工和泥头车运营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立法和综合执法力度,提高文明执法水平。

(四)着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以智慧型基础设施为根基,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工程,筹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国际云计算中心。以智慧型技术为主干,推动高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以智慧型产业为骨架,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网络商都,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以智慧型应用为目标,初步实现公共安全、电网、地下管线管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招投标等城市管理智能化。推进交通、医疗、社保等民生项目智能化。推进天河智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等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在各区(县级市)开展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楼宇等试点工作。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战略性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创新型骨干企业发展,组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珠江科技新星,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拓展留交会功能,打造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第一品牌。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人才特区计划,进一步做好侨务招才引智工作。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

完善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6%以上。全力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与新加坡的合作,开展知识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力争落成一批高端项目。推进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扩建工程、中国科学院广州技术研究院二期、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广州科学城的功能开发,高标准建设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发展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科技创新风险保险机制,扩充和运用好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型企业。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专利产业化引导投入,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市长奖”等激励政策,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推进南沙新区开发建设

高标准做好新区规划。遵循“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核心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处理好新城与老城、南沙与横琴和前海、南沙与周边地区、南沙与港澳的关系,推动完成《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编制城市、产业、土地、交通、人口、生态等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高地,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华南国际港务中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使南沙新区成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打造高品质岭南水乡之都,建成粤港澳全面合作综合示范区和优质生活圈,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和面向未来的理想城市。

大胆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的优势,推动与港澳的合作发展,率先形成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创新南沙新区的开发模式。大胆借鉴港澳等先进地区的管理机制,创新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南沙新区立法,为南沙新区长远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扎实做好起步区建设。围绕6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积极开展全球招商,大力引进高端优质项目。完善公共交通线网、高快速路、疏港铁路和海港、河港、航道等基础设施,打通连接珠三角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的交通节点。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开展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生态城市试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工程建设,使起步区成为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

(六)着力构筑岭南特色的生态城市

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快广州市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将PM2.5指标监测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加大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力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强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全面实施国Ⅳ标准,严格执行黄标车限行措施。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继续深化餐饮业和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努力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

深化水环境治理。建设大江大河防洪、防潮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江海堤防加固达标建设,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花都北江引水工程和中心城区北部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备用水源管理。加强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建立地表水环境长期动态监测系统,推进重点水库入库河流水质监测。加快河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本完成东濠涌二期、荔枝湾涌三期大地涌段工程。大力整治“水浸街”。完善截污管网,年内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启动建设5个新湖、5个公共沙滩泳场,建设水上绿道。打造珠江、增江、流溪河、滨海岸线景观,凸显岭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水城”。

加强废弃物处置和利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餐厨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实现建筑废弃物规范管理。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创新垃圾处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加快李坑、兴丰等垃圾填埋场、发电厂、综合处理厂和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建设,筹建番禺、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萝岗固体资源再生中心,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零增长,危险废弃物处置率保持100%。

提升城市森林绿化水平。完善森林、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构筑“一屏四片”生态屏障和“三纵五横”生态走廊,促进生物多样性。着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五大工程,建设好239万亩生态公益林。推进环城森林、组团绿化隔离带等生态景观林带连接贯通,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1.66%以上。实施花园建设计划,每个区(县级市)兴建一个以上花园。实施城市主干道、人行天桥、建筑物天台、主要标志性建筑周边绿化美化。完善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廊花廊建设,推进社区公园建设,推广种植乡土树种及彩叶和开花植物,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岭南园林景观,彰显“绿城”和“花城”风采。

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初具规模”的实施步骤,每个区(县级市)建设一个不同主题的生态示范区。增城、从化、花都重点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海珠重点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建设,番禺重点开展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和水上绿道建设,三个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生态型社区,东部山水新城和南沙新区重点建设生态新城示范区。

(七)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从化万花园、南沙都市农业产业园、增城小楼人家、花都“花之都”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水稻、蔬菜、水果、花卉、水产5个万亩示范基地和1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立市外供穗“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大农超对接力度。加快发展种子种苗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完善全市村镇规划体系,合理安排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乡村空间布局,着力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实施名镇名村工程,市重点推进3个名镇、4个名村建设。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镇保洁和绿化水平,增加农村休闲度假功能,打造优美宜居的都市乡村,引导和推动城乡生活双向互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升级工程,全面完成新一轮1200公里村道建设任务。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北部山区43个贫困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山区农村光纤入户,提高山区农村无线通讯服务质量。推广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加快普及无害化粪池和卫生厕所。继续推进农村“光亮”工程二期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站,实施面向农村地区学校的“名校对口扶持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完成25所中心镇医院、镇卫生院和370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构建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普及“农家书屋”,扩大农村“十里文化圈”覆盖面。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新型农民8000名。

完善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权“四权”合法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完成兑现农村留用地历史欠账,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整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市内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增强贫困镇村脱贫奔康“造血”功能。全面完成广州与梅州、阳江、茂名对口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做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

(八)着力提振广州城市精神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进一步完善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向镇村延伸、向深层次拓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新时期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发挥舆论在弘扬正气、扬善抑恶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和爱心互助,积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整体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岭南文化。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深入挖掘、整合和利用岭南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历史文化、近现代革命史、华侨文化、宗教文化、广府文化和古城中心区文化品牌。按照“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的整体保护框架,加强对全市4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控制,重点加强长洲岛、黄埔古港古村、沙湾古镇、南海神庙、十三行、从化广裕祠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做好传统历史建筑、特色商业街等保护利用。鼓励岭南文艺精品创作,大力扶持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的发展。保护发展民俗文化,重视对“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保护和传承。科学设计和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打造一批具有广州风格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魅力,展现城市精神。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广州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文化消费补贴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广州博物馆新馆、农民工博物馆、南粤先贤馆、“团一大”纪念广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办好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点文化节会活动。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推进广州国际媒体港、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之都。

(九)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带头学法、讲法、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倡导尊重法律的社会风尚。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切实做好代表议案决议的实施,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工作。认真执行《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落实《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立法。坚持依法办事,严格行政执法。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区和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活动,扩大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覆盖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强化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90%的政府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试点,减少行政许可事项。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区(县级市)分工管理体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阳光政府。坚持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促进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更加公开透明。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充分利用政府微博等传播方式,拓宽政民互动渠道,推进网络问政。完善和落实部门预算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市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的监督检查。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使用,树立为民、务实、诚信、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关键在于抓落实。我们要牢固树立在抓落实上见分晓、比高低、论英雄的观念,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督查考核,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切实履行政府职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环境保护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2.“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通过“双转移”工作,达到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3.信息化发展指数:是为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而编制的,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

4.“三个重大突破”:指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包括国际航空枢纽港、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及新能源、生态设施、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文化设施。15项战略性主导产业:包括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战略性发展平台:包括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

5.“三线”下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指把原来架设在半空的电线、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埋设到地下的施工方式。

6.城市“六乱”:指城市中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等现象。

7.“五小”水利工程:小水库、小堤防、小水闸、小泵站、小村落。

8.“五通”:即农村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

9.“一队三中心”:即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队。

10.“三公”经费:指党政机关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三方面的经费开支。

11.智慧城市:“智慧广州”的目标就是要率先建设成为全球先进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形态,它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通过对城市各种信息的广泛自动感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应用系统协同运作、海量信息智能化处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管理、人文、安全等城市核心要素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城市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运行模式、生活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泛在、绿色、智慧、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监控、智能物流、智能港口、智能产业等诸多领域。

12.企业上市“双百”工程:我市推动企业上市的具体目标,即到2012年,我市上市公司数量接近或达到100家,未来5年内,争取再新增100家企业上市。

13.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14.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

15.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文化产业基地、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

16.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培养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商务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17.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简称。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18.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9.碳排放权交易: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20.“六类老人”: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曾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岁以上(含80岁)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100岁以上(含100岁)的老人。

21.“五个一”工程: 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

22.天网工程: 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23.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浓度表示空气中这种颗粒物的含量(单位一般为毫克/立方米),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24.5个新湖、5个公共沙滩泳场:广州计划建设花都湖、云岭湖、金山湖、天河智慧城水系、知识城起步区人工湖5个新湖,以及流溪湾、沙贝湾、南沙滨海、从化新温泉、琶洲湾5个公共沙滩泳场。

25.“一屏四片”:“一屏”即北部山地构筑天然生态屏障;“四片”即从化、花都、增城、番禺生态农业片。

26.“三纵五横”:“三纵”即洪奇沥水道-大夫山-芳村花卉保护区-流溪河生态廊道、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路-万亩果树保护区生态廊道、狮子洋-东江-增江生态廊道;“五横”即江高-北二环-新塘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水道-海鸥岛生态廊道,横沥水道-凫洲水道生态廊道。

27.城市绿化美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五大工程:即城乡绿道建设、生态景观林建设、岭南花园建设、南沙湿地建设和青山绿地建设工程。

28.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升级工程:即在农村实现“五通”的基础上,实施农村路网、农村水网、信息服务网、环境卫生网、农村电网的建设升级工程。

29.农村“光亮”工程: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密度和集散度,合理布局,安装适当数量的农村路灯。

30.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根据2009年省下达的任务,经我市挂村单位核实,广州市扶贫“双到”工作挂点帮扶梅州、阳江、茂名335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6.21万人。

31.“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的整体保护框架。“一山”指白云山及向北延伸的九连山脉。“一江”指珠江水系及大小河涌。“一城”指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八个主题区域”包括莲花山自然人文主题区域、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沙湾镇岭南市镇主题区域、黄埔古村古港丝绸海路主题区域、先烈路革命史迹主题区域、三元里鸦片战争主题区域、长洲岛军校史迹主题区域、沿珠江工业旧址主题区域。

32.“三雕一彩一绣”:指以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为代表的广州传统工艺美术。

33.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文化消费补贴工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基层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工程、市公共图书馆城域网络工程、文化上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程、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工程、贫困家庭未成年人免费艺术培训工程、作品著作权登记政府资助工程。

34.重点文化节会活动: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艺术节暨中国(广州)舞台艺术演出国际演艺交易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区域性民俗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广州优秀剧目全国巡演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第五篇:宁波市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宁波市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宁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市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名城名都”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多数指标好于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3亿元,增长1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9.6亿元,增长3.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9%;外贸进出口总额7600.6亿元,增长21.3%,实际利用外资4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7.8亿元,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656元和30871元,增长7.9%和8%。一些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复,“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成为全国第九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城市,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港口,宁波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第八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年来,我们围绕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和“十个狠抓”的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奋发奋进求实效。

(一)实体经济发展得到新提升。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超过3000亿元、2000亿元,增长9.6%和22%。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打造“3511”新型产业体系,“3+15+X”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市本级财政统筹安排三年150亿元扶持资金。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战略引领产业产值增长27.9%,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增长20%。千亿级、行业骨干、高成长等三类培育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1%、24%和37%,新增全国企业(产品)单项冠军15个。攻坚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07亿元。舜宇智能光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等项目稳步推进。新增上市公司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突破1000家。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27.3亿元,增长8.1%。金融业稳步提升,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新增各类金融机构25家。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现,中国保监会14条支持政策落地实施,全省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设立,新增保险创新项目29个。港航物流业发展迅速,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0.7万标箱,增长14.1%,海铁联运箱量增长59.9%,机场旅客吞吐量93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万吨,快递业务处理量突破10亿件。

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获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商务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3%和85.8%,宁波广告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位居全省第一。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大。粮食和经济作物实现种植面积、产量“双增”,一产增加值314.1亿元,增长2.4%。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6个,建成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5家。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居全省第一。

(二)科技创新和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创新转型步伐加快。R&D经费占比2.35%,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1.7%。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鄞州区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3家、院士工作站16家、博士后工作站20家、高新技术企业716家,创新型初创企业突破1万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400件,超级电容器项目获中国专利金奖。实施“3315”“泛3315”计划,新引进全职院士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突破1万人。“质优宁波”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全面质量提升行动,联动推进“三强一制造”,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49项,新增“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产品35项,宁波文具产业和海曙时尚纺织服装产业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建成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个,食品和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7%和98.5%。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0.9%和2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0%,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

(三)改革开放活力得到新提升。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狠抓“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市县两级行政审批类“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分别达到89%和93.6%,1/3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8个功能园区推广“打包审批、集成服务”,平均减少行政审批承诺时限22个工作日。市县自建系统“信息孤岛”基本打通,154个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成运行。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推进旅游体制改革,调整设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改革招商引资体制,调整设立市经济合作与投资促进局,成立中东欧博览与合作事务局。109项政府职能转由社会组织承接,438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市属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全面完成。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制造业贷款同比多增374.6亿元,全年减免各类税费435.8亿元,稳妥处置特困企业44家。推行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启动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改革试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76.7万亩,盘活存量土地2.9万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房确权登记试点有序启动,江北区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教师“县管校聘”试点,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处于全省前列,成为首批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促进开放型经济优化升级。坚持外贸优进优出发展,出口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25%。国际邮件交换站开通运营,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90亿美元,“双十一”跨境电商进口零售交易单量、交易总额均居全国第一。成立甬商总会,举办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海内外宁波周和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东欧国家合作发展论坛、中国航海日论坛、国际港口管理机构圆桌会议,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新增备案(核准)境外中方投资39亿美元,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突破1000亿元。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和浙东五市合作,对口支援帮扶和“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

(四)城乡融合水平得到新提升。优化区域开发布局。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东钱湖区域和“三江六岸”优化发展研究,推进四明山、象山港等区域保护开发。加快沪嘉甬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启动实施国家城市设计、“城市双修”试点,开工建设海绵城市项目166个、地下综合管廊10.1公里。东鼓道地铁商业街等项目建成开业。新改建和整治城区主干道156公里,整治城市河道205条、316.6公里,新增城市公园23个、公共绿地33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2%。改造棚户区446万平方米,三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梅山红桥、世纪大道一期高架主线通车,金甬铁路、轨道交通、三官堂大桥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沈海高速石浦连接线动工。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启动,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一期工程贯通。新增污水管网1300多公里。改善城乡发展面貌。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69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2227万平方米,城镇危旧房屋三年治理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慈城镇、梁弄镇、西店镇成为全国特色小镇,9个镇入选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名单,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乡)11个、精品特色村31个。宁海县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鄞州区、象山县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余姚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五)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促进就业增收。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发放就业援助补贴6.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年收入6000元以下人群全部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现象全部消除。繁荣文体事业。广播剧《呦呦青蒿》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10部文艺精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推广工程深入开展,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25家。成功举办亚洲艺术节、中国合唱节、阳明文化周、宁波国际赛车赛,上林湖越窑遗址公园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省首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奉化。我市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创造11金13银1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狠抓生态文明。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5.2%,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71.3%,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87.4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象山县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1038台,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34个乡镇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完成。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135起,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全部办结。发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幼儿园68所,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改造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34所,率先实现所有区县(市)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3所高职院校入选省高职重点、优质建设学校名单。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设,启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迁建工程,挂牌成立老年大学30所。完善保障体系。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1%,退休人员养老保障待遇稳步提高。低保边缘家庭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性安居住房4.6万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健康。制订《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市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新增床位2027张、执业医师1145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达到76万人,宁波“云医院”获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大奖。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两网五体系”工程全面实施。加强平安建设。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任务。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4.4%。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不良贷款率下降0.82个百分点。做好防台防汛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83处。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8%和20.8%。海曙区、江北区和宁海县获得“平安金鼎”。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建议提案办理机制,办理代表建议609件、委员提案575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和政府性债务严格管理制度,完成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国家级试点工作。制定政府规章9件,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494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033件,公开行政处罚结果27.3万件。注重工作实效。开展“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及“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等抓落实专项行动,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双底线”管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提前办结率达到98.6%,12345政务热线服务满意率达到97%。严格廉洁从政。全面落实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持续推进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三公”经费支出下降5.9%。

一年来,我们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应急管理、优抚安置等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老龄、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外事、侨务、港澳台等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离退休干部,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驻甬部省属机构,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够快,新经济培育不够充分,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待增强,城乡建设发展品质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点还有不少。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担当意识还不够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效导向,以更努力的工作、更扎实的举措,切实加以改进。

二、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市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持浙江精神,传承宁波精神,突出“改革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人才强市”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抓好改革开放、增长转型、改善民生、整治环境、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各项工作,赶超发展,争先进位,把“名城名都”建设全面推向新境界,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3%以内,货物出口总额增长8%,R&D经费占比2.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我们将拉高标杆创一流、扬长补短创优势,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筑牢发展根基,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赶超发展的主要引擎。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抓实业,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港航等重点领域,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举办全球智能经济峰会、中国机器人峰会,争取成为国家5G试点城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继续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诊断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企业梯队,扶持7家千亿级龙头培育企业、94家行业骨干培育企业、100家高成长培育企业、162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推进“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新增上市公司10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港航服务业,建设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推动宁波舟山港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全面实施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构建全域旅游联动体制机制,建设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业,创新消费促进政策,推进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壮大总部经济,培育会展经济,提升发展科技信息、检验检测、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深化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和7%。加快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保险法人机构,拓展保险产品种类,培育保险产业基地,打造国内航运保险创新中心。

抢抓好项目大项目。坚持“一把手”招商不动摇,实施市、区县(市)长项目工程,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浙商回归实到资金800亿元。强化区域统筹招商,突出招强引优、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更好发挥“宁波帮”和各级商会、协会的作用,提升全球化、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水平。谋划宁波杭州湾滨海新城产城联动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吉利纯电动汽车等一批项目,推进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中交未来城等一批项目,投产拓普150万套智能刹车系统等一批项目。工业投资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均增长10%以上。

(二)着力推动创新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活的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提升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南北高教园区和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发展能级。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引进工程,推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加快发展,支持吉利沃尔沃汽车研究院、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建成国家智能制造装备质检中心、国家磁性材料计量测试中心,促进石墨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公共研发平台,创建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军工技术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完善创新发展环境。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成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实施8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发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并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甬商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千方百计抢人才,制定人才强市行动纲要,大力实施“3315”“泛3315”和“资本引才”计划,加快引进一批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打造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千人计划”产业园等重大引智平台。实施“甬智回归工程”和青年才俊储备专项行动,举办首届中国(宁波)海外工程师峰会,建设一批人才联络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才总量突破235万名。

(三)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一流的制度环境。改革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大旗,争当改革排头兵,勇做改革先行者。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信息系统,破解信息孤岛,建设公共数据大平台,加快事项全面覆盖、投资审批全面覆盖、流程全面优化、乡镇(街道)全面延伸、标准全面统一,努力实现“快速办、就近办、网上办、移动办、全城通办”。推进受理与办理、办理与监督评价相分离,深化跨部门、跨层级“一件事情”梳理归集,拓展“一事联办”范围,减事项、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在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企业投资项目、人才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广“标准地”制度,确保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全流程审批100天内完成。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推进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质优宁波”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实施“互联网+”“标准化+”“品牌+”等行动。加快破除无效供给,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家。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向优质高效领域。推进投融资创新,探索“XOD+PPP”模式,培育“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建设发展模式。深化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改革试点,加快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加大企业降本减负力度,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加强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和成本监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用能、用电、用水等生产要素成本。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四)着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是宁波的最大优势,也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重大开放平台。积极创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全力申报自由贸易港。建设“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建设,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推动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成为国家级展会,努力打造中东欧商品进口、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首选地。加快自贸区政策复制落地,大力推进重点开发区和功能区创新转型、提升发展。

巩固外贸强市地位。拓展欧美日主要市场和“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外贸出口保持全国份额。深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服务贸易总额增长10%。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推进“万企贸易成长计划”,培育消费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企业,深化国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积极扩大进口,打造区域性特色进口商品基地和进口仓储物流集散地。深化“三互”大通关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全国跨境电商中心城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50亿美元。

深化内外交流合作。建好中意、中捷等国别园区,推进“侨梦苑”建设。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在中东欧、东南亚等地合作新建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发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等纽带作用,继续办好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海内外宁波周和浙洽会、消博会。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深化浙东五市经济合作,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和“山海协作”工程。

(五)着力推进“四大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大都市。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推进。

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编制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宁波杭州湾新区、慈溪产业新城、余姚工业园等平台,建设环湾智能经济新区。主动承接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深化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象山大目湾新城、宁南贸易物流园区特色发展。加快月湖金汇小镇、四明金融小镇、智能汽车小镇、芯港小镇等特色小镇创新发展。

打造大花园美丽城市。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利用,持续提升“三江六岸”品质。建设“美丽公路”精品线560公里、“美丽航道”50公里、“美丽绿道”140公里。创建天一阁·月湖、象山影视城5A级景区,启用梅山万人沙滩,建设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华强二期等项目。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开展“围挡”整治专项行动,“三改”和拆违各1000万平方米,实现“无违建创建先进区县(市)”全覆盖。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特色花卉景观大道,中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使城市环境更加清爽、更加宜人。

打造大通道枢纽城市。加快交通强市建设,谋划集空港、高铁、地铁、地面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推进沪嘉甬铁路项目,力争列入国家“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实施类项目。推进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象山港疏港高速一期、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建成三门湾大桥及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等项目。深化余慈中心连接线等项目前期,谋划甬舟铁路、杭甬智能高速公路和杭甬、甬台温城际铁路等项目。协同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栎社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提升空港发展能级,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

打造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化“多规融合”,优化“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布局。继续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后续工作。推动中心城区“东集聚、南融合、西开发、北提升”,优化提升三江口片区,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两江北岸等区域,高水平谋划推进东钱湖区域发展,统筹开发西部区块。深化城市主干道(街区)综合整治。开工建设环城南路西延二期、东钱湖快速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等跨江桥梁。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一期和宁奉城际铁路建设。实现钦寸水库引水工程全线通水。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深化国家城市设计、“城市双修”试点,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稳妥有序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推动建筑业提升发展。高标准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改善路网交通管理,切实缓解交通拥堵。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创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种业,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9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50万头以上。推进渔业提质增效发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创建4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3条5亿级以上农业全产业链、20个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45家。强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渔业,培育“农业+”“民宿+”等新业态,民宿经济收入增长25%以上。

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强村庄规划设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级示范村、示范乡镇累计分别达到180个、60个,风景线、A级景区村庄累计分别达到40条、35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到50%。狠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确保50个乡镇(街道)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深入实施“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东钱湖北排、鄞江堤防等工程,推进姚江二通道(慈江)建设,加快小流域治理、山塘整治和乡镇、村庄水环境示范整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农村文明示范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发挥文化礼堂主阵地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进涉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粮食收储制度和“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林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农房登记率达到70%以上。探索农村土地整村整镇流转,延长土地经营权流转周期,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涉农保险和信贷覆盖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农村“三资”“四制”发展模式,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按照精准脱贫要求,加大帮扶力度,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加快打造文化强市,为“名城名都”建设构筑强大精神力量。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深化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力争市县两级文明校园比例分别达到30%和70%。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达到180万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投用市图书馆新馆。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挖掘弘扬浙东文化、商帮文化、阳明文化,抓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雪窦山佛教五大名山建设。组织艺术精品创作,打响宁波交响乐团品牌,建设全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先行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做大做强影视城、文创港、音乐港、时尚港等文化产业平台,深化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举办文化消费季活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品牌。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一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

(八)着力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深入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巩固治水剿劣成果,深化“河长制”,推行“湾(滩)长制”“湖长制”,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行动,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劣Ⅴ类水无新增、不反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治理近岸海域漂浮垃圾。强化“五气共治”,PM2.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以下,城区空气优良率超过86%。防治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整治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制止和严厉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绿色制造工程三年攻坚行动”,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00个,节约标准煤50万吨。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准入,推进“低小散”行业专项整治。推进屋顶光伏工程,优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到85%。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红线管理,深入做好土地调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用能权、排污权有偿交易和差别化价格机制,加快排污权核定与收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肃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九)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协调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尽力破解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巩固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新改扩建幼儿园40所,新增入学名额1万个。改造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20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加强社会培训机构治理,着力破解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问题。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推进宁波大学一流学科高校、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设,提高产教融合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实施终身教育提升工程。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深化创业型区县(市)建设,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实习见习基地,培育高技能人才3万名。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扶持青年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平台,大力创建“无欠薪”区县(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参保扩面,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4.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工伤保险实现职业人群全覆盖。健全大病保险制度,实施医保历年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探索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坚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启动新一轮棚改,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建设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

加快建设健康宁波。坚持“六医”统筹,实施《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加强与知名医学院校和高端医院的合作、引进,培育名医名科名院。深化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建设高水平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和服务水平。建成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开工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加快医疗机构儿科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比超过6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县一品”的品牌赛事体系,建成奥体中心“三馆一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强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追溯和治理体系,让市民吃得更放心。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风险可控制、财政可持续。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推进地质灾害除险安居“清零行动”,加强智慧消防建设,深入整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七五”普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打造新时期“枫桥经验”宁波样板。培育政府职能承接型、补位型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治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加强治安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力夺“平安金鼎”。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防范和打击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行为。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各位代表!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全力以赴办好代表们确定的民生实事。

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对政府工作和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扎实推进“两强三提高”,不断提升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坚定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把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严格依法行政。深入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全面接受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深化“五公开”,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强化实干担当。营造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基层一线,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公务人员专业化建设,增强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构建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公务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四)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不懈纠“四风”、正作风。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进绩效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完成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公车改革。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坚决打通“中梗阻”,不断提升执行力。

各位代表!实干托起梦想,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立潮头、赶超发展,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载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万源市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源环境调查

    四川省万源市后河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 1 规划背景 万源市后河属于渠江的二级支流,为州河的三大支流之一,是州河的主要水源。后河发源于大巴山南麓,距离万源市约45km的大横......

    万源市发言稿

    在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万源市司法局副局长、市法治办副主任 林义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兄弟县市区的各位同仁: 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渝三省市结合......

    红色万源、[精选五篇]

    关于“如何建设红色万源淳朴万源”的建议 万源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重要的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因其昂扬......

    拖市镇关于分解落实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的汇报

    拖市镇关于分解落实市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的汇报今年以来,对照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工作任务,我镇制定了详实的落实计划,采取了有力措施,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

    万源市长就职演讲

    忠实履行职责不负人民重托 万源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成军 (2009年2月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大家选举我担任万源市人民政府市长,使我有幸为万源人民尽绵薄之力,深感责任重大、使......

    湖南万源生物科技公司简介

    湖南万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册资金2000万,总投资超过1.04亿人民币,是一家集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 公司现有员工25人,其中博士2人......

    万源市中心医院简报

    简 报 (第十二期) 万源市中心医院行政办 2011年8月27日 特约门诊 方便群众 为认真贯彻落实“三好一满意”,本着为民办实事,方便人民群众看病,解决就医难的实际问题,我院于5月份开......

    职称挂靠协议书(万源)

    职称聘用协议书甲 方: 广东万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乙 方:身份证号码: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乙方的职称证书聘用事宜协议如下: 一、乙方采取不坐班的工作方式,甲方仅使用乙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