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余习琼
统筹县域城乡发展,推进县域“四化两型”建设,是富民强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被誉为中国“甲鱼之乡”、“黑杨之乡”、“珍珠之乡”、“苎麻之乡”的汉寿县,近年来着力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四化两型”建设步伐,在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县域发展新路径。
一、工作:镇村同治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城乡一体化规划基本形成 全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辖15个镇、14个乡和一个经济开发区,549个行政村(居委会)。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精神,乡镇城镇化应“重点建设中心镇、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2006年在城镇体系规划基础上,聘请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院对全县的村庄进行了布局规划。并且先后对太子庙示范片、南湖示范片进行了规划,对罐头嘴镇和岩汪湖镇开展了镇村同治,对149个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2011年又规划了在县城及周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城(龙阳镇),五个中心镇(太子庙、蒋家嘴、军山铺、罐头嘴、丰家铺),47个中心村为主的整体城镇发展格局。
二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7年以来,按照市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周边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公共设施和治理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以治理“脏、乱、差、散”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规划、重点支持、镇村互动、建管并重、滚动推进,逐步改善农村面貌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启动了以镇村同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村镇建设每年投资都在5000万元以上,各乡镇集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2009年,罐头嘴集镇基础设施改造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解决了近万人的饮水安全,整修了近千米的文化街,建起了农民休闲场所,基础设施基本上能满足20年的发展需求。2010年,对岩汪湖集镇进行了全面改造,初步形成西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度假村的框架。
三是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2010年5月,汉寿县在学习株洲攸县经验后,全面开展以乡镇集镇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2011年又将整治的重点转移到通乡主干道及主道附近的主干渠。全县共清淤3346公里,整治主干道92条,523.49公里;全县新增垃圾池2160个,垃圾桶12760多个,垃圾填埋场39处,移动垃圾车和垃圾清运车571辆,保洁员270多名;撤除马路市场42个,乱搭乱建3700多处,车辆乱停乱靠150处,安装路灯2130盏,完成集镇和街道绿化142公里。各乡镇都组建了保洁队伍,健全了保洁机制,基本上实现了“四有”、“五无”、整治“六乱”的目标。
四是城镇经济主导地位突出 城镇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工业、科技和科技力量,主导着全县经济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据调查,5个建制镇,201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都在600元以上,其中三产业的拉动力度最大。丰家铺乡引进长沙有关企业投资2300万元修建了一座占地20亩,门面300间,摊位200个的集商居为一体的边贸大市场,带动了该乡的建筑业发展,拉动了该乡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据调查,该乡镇今年新增餐饮店4家,娱乐休闲等服务行业正在快速发展。
几年来,汉寿县开展镇村同治,在城镇周边进行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补充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城镇周边作为城镇功能配套的延伸区来建设,来发展;有利于繁荣城镇经济,发展城镇产业,对于推动新型经济,发展城镇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具有补充作用。二是
示范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可充分发挥城镇周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镇村同治方面,还是在文明创建、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要比远离城镇的地区节约成本,容易见效,能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三是桥梁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材料基地,能在农民与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桥梁作用。
二、问题:城乡一体有困难
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在基础建设上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全县湖区经济发展较快,山丘区经济发展较慢。根据整体规划,岩汪湖镇今后要成为汉寿县的旅游重镇,是继清水湖之后的第二张各片,丰家铺乡今后要成为汉寿的边贸重镇,是湖区农产品与山区林产品的互换贸易区,由于多方面的制约,目前还不能起到主体作用。二是特色不明显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乡镇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不大、生态环境质量不优、人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城镇生活质量提高和投资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硬件上有较大改善,但文化、娱乐、体育、环卫等方面的设施还较为滞后,社会服务功能不强。可以讲,全县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乡镇。
三是机制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搞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而现实情况是政府财政穷,难拿出钱;农民依赖观望,不想掏钱;部门“爷爷”多,项目过于分散;社会烦,件件事都出钱。由于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相应的减弱,建设速度相应的放慢。
四是辐射不全面 由于乡镇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工业结构和职能过于雷同或近似,几乎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相互间分工协作和经济互补不够,特别是小城镇规模不大,功能较弱,加之镇村同治和小城镇培育的力度有限,缺乏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足够的经济辐射能力。
三、对策:科学谋划建机制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汉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布局规划 立足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发展互促共荣,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布局规划,在现已确定的“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思路上应确立“主攻一点、围绕三线、建好一园、形成体系”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主攻一点:即以县城建设为中心,抓好县城及县城周边地区的功能区建设。建好三线:即抓好沿319国道一线集镇、沿S205一线集镇、沿军岩聂旅游公路一线集镇的中心镇辐射区建设。建好一园:即以长常高速公路太子庙互通口至龙阳镇五里桥至岩汪湖镇五美桥沿线6个乡镇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启动岩汪湖镇的“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率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布局规划上要彻底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存在分割现象、建设存在分开现象、管理存在分治现象的状况。一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2.健全发展机制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是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镇轻乡村,如丰家铺乡,在山丘区应该是大乡,集镇人口约5000人,并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边贸集市,但得不到建制镇的待遇。并且建制镇在规划管理、集镇管理上没有执法的主体。在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这一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均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的政策障碍。因此要积极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
3.强化镇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途径就是建设,抓好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是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在产业建设上要立足“四乡”特色,突出“六大产业”,发展“一乡一品”。全县重点围绕“甲鱼”、“油茶”、“蔬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基地建设、产地认定、质量认证、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加大农民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的力度,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新一轮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工作,建立农村水、电、路等工程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水平。目前,首要的是解决好中心镇的安全饮水问题,像丰家铺集镇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肩挑手提用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确保重点。三是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规范村民新建住房和宅基地管理,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体的“三清”建设大行动,大力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工作,总结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送、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评比激励机制,保洁工作机制,资金筹措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和检查奖罚机制,确保全县乡村达到环境整治,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目标。四是基层阵地建设。基层阵地是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龙头,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乡镇机关院落改造和政务中心建设,搞好农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据调查,丰家铺乡22个村现在还有15个村无活动阵地。
4.突出示范带动 已确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率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样板工程。示范区内要达到“四化”标准。即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内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要达到100%,绿色食品比重达到60%以上。经营组织合作化。示范区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通过合作社组织,产业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合作社实施。基础设施现代化。建成一大批农田、水利、道路、能源等样板工程,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村新格局。率先城乡一体化。把示范区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近两年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强化政策扶持抓好“八个三”的项目建设。
5.统筹领导力量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各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汉寿县委常委、汉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第二篇: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的探讨
很多经验证明,凡是区域经济发展快、城市综合实力强的地方,都是城乡一体化搞得好、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的地方。xx镇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意见精神,紧紧抓住当前我县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从全镇各村发展实际出发,扎实做好村庄整治工作,大力推进中心村和集镇建设,探索农村新社区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实现新发展。
按照全镇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确定xx镇为区域性中心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乡镇。结合各村发展实际把xx一村、xx二村为中心村试点,双河村为新农村社区试点村,确定三合村、西兴村、沾河村为村庄整治工作重点试点村。同时,着力加强小公河村、大公河村畜牧业发展。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镇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秩序明显好转,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一、积极探索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
1、土地利用集约化。科学编制规划,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布局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的生产、生活用地,坚决整治违章建筑,积极开展农民宅基地整理,规范农民建房秩序。完成泥草房改造户195户,新增土地面积48750平方米。修订《xx镇XX—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完善《xx镇经济发展规划》。
2、农民居住集中化。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集镇附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的原则,利用泥草房改造优惠政策的普遍实施,重点建设xx村泥草房改造示范小区7000平方米新居工程,不断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将宁家屯、东新屯 七站村的农户拆迁还建64户,逐步推进人口向集镇、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集中。
3、产业开发聚集化。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农田向土地规模经营股份合作社集中,实现农田规模化经营,实施面积4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2%;争取项目资金建设1000万元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新增抗旱灌溉机井65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0公顷以上;维修农田路45公里,新增排水沟13000延长米,改造中低产田500公顷以上,全面实施粮食安全工程;重点扶持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500公顷以上,重点实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大豆专业新品种、深松整地、大豆小大垄密植等农业示范项目。借助扶持招商引资有利时机,推进商贸向镇内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新增加就业岗位46个,不断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1500人,实现劳务收入750万元。畜牧业重点发展双河村千头猪场、小公河黄牛、一村獭兔、西兴村野猪千头扩繁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4、管理服务城镇化。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加快建立6个中心村和3个农村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完善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居民饮水220万元工程(在建),镇内排污760万元项目工程(省发改委立项),集商贸、文化、休闲广场11000平方米项目建设,加强商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引入生产、生活市场化服务体系,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社10个,不断提升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大力抓好村庄整治
一是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制定规划是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规划设计要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建设主体作用,并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各项建设。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重点突出、有序推进的原则,实现道路硬化100%、给水入户率100%、活动中心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建设任务,以实际的建设成果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继续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工程,兼顾花坛、水沟、垃圾池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美化净化村庄环境。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是村镇整治的落脚点,要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严把建设资金使用关和工程质量关,履行议事和监督职责;要建立和规范卫生值日制度,组建专职保洁队伍,确保村镇日常卫生的干净整洁;要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真正实现村镇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三、不断加强集镇建设
一方面,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加大对农贸大集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门店经营秩序,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加强集镇的卫生管理和环境绿化达到100%,同时经常性的协调工商所、城建部门、派出所、供电所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另一方面,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增修水泥路5公里、铺设人行道1.3万平方米、安装节能路灯90盏等公共设施,拓宽集镇范围;合理设置垃圾箱24个、公厕6个等配套设施,加大绿化覆盖面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3000平方米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集镇卫生院、集贸市场、信用社、邮政、电信等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增强集镇的辐射作用和聚集效应。三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院)、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乡村健身场所建设,发展乡村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实现城镇医保、低保全覆盖。
四、切实加强领导,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各村书记为成员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并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责任机制,层层分解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各村、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工作计划和目标。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村、各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在全镇上下形成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良好氛围,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统筹兼顾,规划先行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用发展的眼光通盘考虑,要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周密谋划。在全镇范围内要进行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村要优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地完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
镇领导小组和检查督查组将依照各村的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既督查最终的成效也督查实施的过程,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村、各部门的年终考核目标。同时,采取“一月一通报”的方式,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到位的、进展缓慢、长效机制不落实的村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倒排工期,限期整改,确保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拆迁、征地等诸多问题成了城郊村民共同的苦恼,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导致干群矛盾、上访告状等现象出现。
发展是硬道理,城市的扩张也是大势所趋。城关镇镇长魏生祥说:“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向农村拓展,农民向城市聚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县上提出县城„东拉西扩‟的建设思路,城关镇在促进城郊村„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方面积极探索,既维护了城郊群众的利益,又为县城的发展拓展出了新的空间,收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效果”。
新发展带来新困惑
踏着科学发展的有力步伐,古老的永昌县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以啤酒麦芽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和生产要素在聚集,县城也在长大:200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2005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5平方公里,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了5.9万人。
经济还要发展,城区还要扩大,空间在哪里?——在城郊。
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拉开序幕,城关镇作为县城所在地,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扩大县城规模和加速农民进城安家立业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
2007年,《永昌县城区发展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城郊几村也被正式纳入规划之中,城郊变城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虽说有规划这个法定依据作支撑,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拆迁难、征地难”的问题,更是许多地方的共同现象。
在永昌县城近郊,环绕县城的有城关镇黄家学、中庄子、小坝、北海子四个村。做了多年征地拆迁工作的城关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岳云川说,“面对的群众不一样,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挨家挨户、三番五次地动员、协商,最终要顺利达成协议可真是太难了。”
而在大多数被征地群众和拆迁户看来,“我们也希望把县城建设得更美丽、更漂亮一些,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要拆房子,谁家有谁家的实际困难,困难能解决,心里才能服。”现实工作中,总有个别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影响城镇建设进程现象时有发生。
新想法催生新办法
2006年,县城东关路开工建设,拉开县城“东拉”序幕。是年,县上计划新建第五中学,规划选址在县城东郊。
与此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市陆续展开,和县城东关路、县五中仅隔路相望的城关镇黄家学村三社也被确定为规划建设新农宅的试点。方案议了一次又一次,最终遵照村民们的意愿,在年底前完成了新农宅的规划、选址、选型等工作,钉桩划界,只等来年春天就要开工。
“随着县城的拓展,县城已经发展到了群众的家门口,现在建平房是比较实用,租掉几间群众还能有些收入,可过几年肯定会再拆迁,这无疑就加大了县城建设成本,如果群众愿意,能妥善解决生计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跟上,最好能一步到位建楼房”。——2007年,春节过后刚上班,镇党委、政府就黄家学村三社新农村农宅建设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论证,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这一意见得到县上同意后,城关镇当即按照“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的思路,推进村级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变,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决定建设黄家学村三社农民住宅小区,加快城郊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几经讨论,方案也基本定型:在充分考虑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收入转化成经营性资产收入,解决农民建设资金和增收问题。即在县城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出让其原有宅基地或建设用地1亩,安置1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
当年7月6日,由永昌县东兴置业公司承建的“东湖新村花园”小区正式在黄家学村三社开工奠基。三社村民出让一亩宅基地的征地补偿金为2.5万元,自己再出2万元,就能获得一套市场价近20万元的楼房,还以成本价优先挑选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
而今,“东湖新村花园”住宅小区有17栋住宅楼已于去年全部交付使用,新开工的11栋楼现在也已封顶。不仅解决了黄家学村三社的124户村民住房问题,还吸引了周边乡镇一些进城农民前来选购。
4月24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东湖新村花园”参观,虽然地坪还正在施工,但宽敞的楼间距、时尚的落地窗,充分展示了现代家居的魅力。
走进B区一号楼四口三楼左手黄家学村三社村民屈龙的新家,时尚的屋内装修,全新的整体厨房,高档的液晶电视映入眼帘。屈龙说:“按照现在的做法,征地拆迁补了10几万元,不仅住上了新楼房,几亩地可以种口粮,一楼有60平方米的门面房可以出租,离这儿100多米还有268平方米的生产区,自己用一部分,剩余几间房子又可以出租,收入没有问题,生活条件还好,咋能不高兴呢!”
“在城郊开发住宅小区,因为毕竟地方较偏,起初确实心里有点发虚,手里也捏着一把汗。”东兴置业公司经理赵文俊说:“现在看来,随着县城向东发展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五中的建设,这块地段也不显得偏了,虽然因为给村民补贴幅度较大,成本较大,但现在住宅楼的销售情况还不错。”
城关镇党委书记张宇锋说:“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城市建设中拆迁户安置问题,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环境,又平抑了县城房价,缓解了全县进城农民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新模式。”
借鉴“东湖新村花园”的成功经验,城关镇去年又完成了“西津家园”住宅小区17栋住宅楼建设,妥善解决了中庄子村三社130户村民的住房问题。随着县城武当路的建成通车和今年西岚路的建设,县城西关路网框架初步形成,逐步实现了县城“西扩”的目的,与此同时,随着安置小区、廉租房等工程的建成和县第三小学的开工建设,小坝村七社融入县城总体规划版图,改造建设势在必行。今年4月初,紧邻安置小区的“西泽家园”住宅小区开工奠基,今年年底前,小坝村七社的96户村民又可喜迁新居了。
新出路带来新生活
农民变市民,平房变楼房。变得只是外在的形象,可要使生活质量也有提升,还得靠收入。
收入从哪里来?——是村民们最大的担忧,也是镇党委和镇政府最关心的环节。
在最初的方案里面,写着这样一条硬措施:优先考虑被征地拆迁农户置换、出售门面房,鼓励农民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房屋租赁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黄家学村三社张进忠是个拆迁户,按照优惠条件购得了两间共60平方米的出租房。现在,他自己用了一间,开了家名为“福顺”的小商行,另一间租给了一家美发店,一年的租金收入有36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拆迁给补了二十几万元,除去住房、装修和买门面房,自己还能剩一点。原来我们的地大多种的是大麦、小麦,按现在的收购价,每亩一年的纯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这点钱,才能顶上我一半的出租房一个月的收入。
和屈龙、张进忠一样,经营性资产收入正慢慢成为永昌城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村民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和个体经营,陆续进入市场、超市、建筑工地等劳动密集型场所,再赚取一份工资性收入。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永昌城郊几村的村民们已发展“农家乐”家庭羊肉馆82家,开起经营性门店721家、从业人数1074人,从事务工的村民有1786人,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5元,城郊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5014元,比2006年时增长18.2%。
镇上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镇上还将在已建成入住小区、正规划小区逐步实行物业管理,安排困难家庭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事实最有说服力。城关镇副镇长候德新说:“今年,镇上初步计划在县城北郊规划建设“西湖花园”,这要放在以前,光动员工作就得做很长时间。可现在,前期工作都还未来得及做,北海子村三社的村民们已自己找上门来了,积极要求要加快进度,他们也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快住进新楼房。”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