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横县探索构建城乡建一体化格局
广西横县探索构建城乡建一体化格局
横县位于广西的东南部、首府南宁市的东部,与宾阳县、贵港市、钦州市的浦北、灵山县接壤,县城设在横州镇。横县历史悠久,建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全县下辖17个镇5个乡,总面积346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99%。全县总面积3464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全县辖17个镇5个乡,总人口115万人,有汉、壮、瑶等15个民族。
自2003年以来,广西横县党组织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县域的基本情况,县党委着重构建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基本交通工具城乡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清洁工程城乡一体化。
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
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中,广西横县将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引路者”,通过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完善基层人才选拔体系、提升农村干部待遇等,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不仅提升了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党建水平,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构建富有县域特色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中,横县探索出“组织同建、队伍同抓、先锋同创、制度同构”的新模式。
在开展组织同建的过程中,横县紧紧围绕茉莉花、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来开展。横县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今年以来,我们花茶协会党支部和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管理局党支部实行共建。”横县花茶协会党支书陈道平告诉记者,一边是连着广大花农的经纪人队伍,一边是政府主管部门,两个党支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作开展送化肥、办科技培训班等各项惠农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队伍同抓”是指建立健全城乡党员干部教育共抓机制和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先锋同创”是指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构建城乡互动的党员作用发挥新载体。“制度同构”是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党内关怀帮扶的长效机制,重点是提高农村干部待遇。
横县县委书记欧波说,城乡统筹发展不仅需要各项工作的协同推进,更离不开党建的指导和引领。横县决定用3年时间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本交通工具城乡一体化
为贯彻落实交通出行惠民工程,横县创新运营车改机制,启动了微型客车转型改造项目。7月11日,“横州至百合、马山”线一批崭新的微型客运中巴车在横县正式投放运营。这意味着,今后群众进出县城不用再乘坐以往拥挤狭小的“小面包”车,而是改乘安全、宽敞、舒适的中巴车,出门行车更便捷,更安全。
横县“横州至百合、马山”线路原来有99辆7座的营运面包车。现如今不少车辆车龄较长,许多车辆部件已经残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此,为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横县结合广大群众交通出行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对客运企业营运车辆试点改造新举措,启动了微型客车转型改造项目,逐步推动落实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经过县多方职能部门的研究讨论,决定将第一条试点线路由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横县腾达运输公司负责。营运部门负责敦促其采取“一线一审批,一线一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拟定于7月11日正式投放运营一批微型客运中巴车。目前,该公司已经一次性淘汰99辆残旧微型车,第一批购入23辆19——24座的中型客车,随后还将会增加购车,使这条线路达到35辆中巴车,每15分钟发一班车。这批中巴车配备有定位器和4个摄像头,可保障车辆运行的有序以及乘客的安全乘车。试点线路平稳运行后,其他线路将依次跟进。
微型车的改造,对广大群众和中巴车主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相比以前只能搭乘面包车出行的窘境,现在群众乘坐的新中巴车票价不变,行车平稳,且车上装载有摄像头,给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打上了一副强心剂。同时,以前车主们开面包车揽客通常费时候客,往往单程拉客人数少,油费成本高昂。现在中巴车定时定点发车,单趟拉客人数是原来的3倍,给车主们节省了高额的油费和时间成本,收入还比以前提高了。
目前,横县客运市场中还存在一些非法营运现象,例如面包车、三轮车等无序竞争局面时有发生,影响了客运市场的正常运转。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横县运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要求参与的客运公司制定好相关应急预案,保证试点线路尽快平稳运行。待到试点线路成熟后,通过跟进改造其他线路等举措,争取在2014年12月30日前,完成全县微型客车转型改造工作。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按照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工作部署,目前,横县已完成前期住宅摸底及落实调查户工作,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全面进入住户试记账阶段。
横县统计局高度重视试记账阶段工作,为使调查户积极配合调查工作,该局在有限的财力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给每一位调查户送上一份礼物,并精心组织工作人员在记账前期上门对新调查户进行试记账指导培训,同时要求辅助调查员分记账前、记账中、记账后三阶段上门指导监督住户记账工作。
为了做好业务培训工作,该局组织辅助调查员进行记帐业务专题培训。在试记账前期,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实地走访调查户培训工作,分别到抽中的村(居)委会针对调查户在调查帐页记录中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每天记录消费支出的项目不全、不细;记录不规范等方面问题作了详细讲解和列举例子,还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难理解及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多次讲解。同时加强辅助调查员对调查户的指导工作,要求辅助调查员通过上门入户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辅导记账户完整、准确记好每日每笔收支帐,有效地提升调查户的记帐能力,增强了能记帐、记好帐、记对帐的信心,为确保住户调查记帐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该局加强督查指导工作。县级专业人员通过有计划地入户走访督查与电话联系督查的形式随时了解辅助调查员是否掌握记账的方法、内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辅助调查员及时纠正住户试记账过程中的差错和不足。辅助调查员则对调查户记账情况进行全程的监测跟踪、指导,实时掌握调查户记账情况,为下一步正式记帐夯实住户基础工作。
清洁工程城乡一体化
为拓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干净整洁、优良有序的城乡环境,巩固文明县创建成果。近日,县政府召开全县“城乡清洁工程”、“门前三包”责任状签订动员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韦敏宏在会上作了讲话。
此次开展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活动内容包括:1、卫生。维护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引导责任区居民收集垃圾杂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倒垃圾;清除污物、小广告和积水;对乱扔乱放垃圾的行为及时制止。(乡镇要包辖区内公路沿线无裸露垃圾)2、包绿化。维护树木花草,保持绿地干净整洁,制止损坏树木花草的行为。3、包秩序。不得乱堆杂物、乱跨门槛摆摊、乱停乱放车辆、乱搭乱盖建筑物、乱张贴户外广告,并制止在责任区范围内的上述行为。据悉,“门前三包”责任制将在5月1日起在全县全面实施。
为把“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到实处,韦敏宏要求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将沿路、沿街“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与贯彻实施卫生责任区制度有机结合,确保“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城镇范围内市容市貌整洁,主次干道、小街小巷无乱停乱放、乱摆乱卖现象;无乱丢垃圾,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小区内无“五乱”现象;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垃圾中转站(点)周边环境整洁有序,清运率为100%,全县公路沿线无裸露垃圾等目标。
城乡一体化成果显著
到目前为止,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基本交通工具城乡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清洁工程城乡一体化四大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乡党员更加和谐,基层党员的选举机制进一步完善,其工资得到提高。县里中型交通工具得到推广,人民出行更加方便。通过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更便于政府针对人民的收入情况,进行政策调整。而城乡清洁工程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各村镇有专门的清洁人员、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农村形成了人人懂卫生、爱卫生的良好风气。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夏庄镇党委政府
近年来,夏庄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探索实施了“村集、镇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有效改善了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下步,我们将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按照“规划先导、项目带动、精心部署”的工作思路,高标准统筹城镇规划,聘请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好《城镇环境卫生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规划建设好垃圾处理场;计划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20个,目前已投资60万元设置3个,其余已向省发改委立项申请配套资金,预计10月份可安装完成;在各村修建好垃圾收集点;成立镇村两级保洁队伍,形成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新模式,构建起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城镇保洁功能。坚持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设置垃圾箱(池)、中转站,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投资50多万元,按照每30户设一个垃圾箱(池)的标准设立垃圾箱(池)600多个,有保洁人员全力负责对垃圾箱(池)进
行清运、消毒等精细化保洁,并统一送到垃圾中转站,确保垃圾收集、清运及时,箱体干净整洁,避免垃圾霉变、腐烂。投资300多万元,在镇区内设置移动式压缩垃圾中转站,经压缩处理后,统一运送到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保洁和垃圾转运能力。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大环卫队伍,使环卫大队、道路养护大队人数达到100人;投资30多万元,配备清扫车、清运车、喷水车等大型机械,增强机械保洁、统一运输能力,提高垃圾中转、压缩、清运效率,实现 “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三是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实现垃圾集中处理。认真做好工作,积极配合市政府在夏庄镇河崖社区规划总投资300万元、占地15亩的垃圾处理场,有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进程。
三、创新机制、落实责任,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市场运作”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参与多元化、运作市场化、保洁高效化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环卫大队,各村每人每年缴纳10元绿化保洁费,街面店户、市场经营业户月均缴纳3元保洁费。二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对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统一领导,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实行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环卫管理体制,教育引导群众将每天产生的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并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由保洁员每天统一运送到垃圾
中转站,镇每周2-3次将垃圾中转站送到市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使环卫管理逐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三是建立“精益长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把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背街小巷等纳入一体化管理范围,拓宽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面。大力实施“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草堆)、“五化”工程,打造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镇村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四是建立“监督管理”的城乡环卫新机制。实行“每日一督查、每周一通报、每旬一点评、每月一汇总”的“四个一”制度,将考核结果与镇村干部政绩、保洁人员工资挂钩。同时加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度,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新格局。
2011
年9月
第三篇:恩施州: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恩施州:着力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体系
近年来,恩施州按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不断统筹城乡党建要素,强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效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平衡发展。
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城乡工作一体化
州委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习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了城乡基层党建“一盘棋”的理念。州委下发了有关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的文件,并明确了行政村“结对共建”“七个一”工作任务,即:建强一个村级班子、制定一个长远规划、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壮大一项村级集体经济、建好一个村级组织阵地、健全一套村级组织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州级领导干部实行“六个一”的联系点制度。即:一个州级领导干部带3-4个州直单位联系一个县市、一个贫困村、一个党建联系点、一个重点企业、一个重点项目、一个产业基地。在州委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恩施市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一公开”为载体,广泛开展 “三联五送”活动,即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乡镇干部每人确定一个村级组织联系点、联系1-2户贫困户、联系一个产业带头人或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送政策、送信息、送思路、送服务、送资金,建立运转协调、服务“三农”的三级干部服务网络。利川市开展“机关支部帮扶农村支部,富裕党员帮扶贫困党员”、“连心共建”等活动。建始县开展了以“机关联村、党员联户;党组织争创先进,党员、党建指导员、村干部争当优秀”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巴东县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双百双千双建活动,即由100个部门帮扶100个村,建立党建示范村100个,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党员示范基地100个,培养1000名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培养1000名党员致富能手。宣恩县出台了《宣恩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宣恩县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通知》,建立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新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全力抓、组织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责任体系。咸丰县开展城乡互联互助“百村千户”活动,即组织县直部门和民营企业联系帮助100个行政村党组织,组织县直机关有能力党员结队帮扶1000户贫困农村党员。来凤县开展“十百千万”帮扶活动,即10个县委常委带领100个县直部门,1000名帮
扶10000名农村党员。鹤峰县开展了“双121”结对帮扶活动,即1名党员领导干部带领2名党员帮助1名贫困党员,1名机关领导干部带2名机关干部帮助1户困难户。全州上下构筑了整体联动、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城乡共建工作格局。
创新模式、应建尽建,组织网络一体化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传统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依托支柱产业、农业示范基地,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组织上、行业协会上;依托非公有制企业消除党组织设置空白点,采取对口派驻、系统派驻、按需派驻三种方式选派党建指导员或联系员开展工作。2010年,全州从机关选派了4000多名熟悉党建业务、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确保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实行城乡支部结对联建。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原则,实施党政机关党组织结对联系帮扶村党组织,一帮三年。恩施市从市直和乡镇机关选派干部402人到村任职,其中直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21人。全市共为联系点投入帮扶资金3200余万元,解决实际问题1050个,7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了“五好”标准。建始县409个县直和乡镇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409个村、社区党组织,筹资400万元,确立了烟叶、魔芋、林果、蔬菜、畜牧等40个特色产业,建成产业板块基地15万多亩。宣恩县255个机关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解决了21个村重点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弱化问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2人,发展党员64人。解决了40个村经济发展路子问题,通过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群众发展黄金梨、茶叶贡水白柚等特色经济板块2.6万亩。
双边互动、共同出力,党员管理一体化
鼓励农村党员进城就业、城镇党员下乡发展,对这部分党员坚持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城乡党员共同培养、共同提高、共同使用。利川市充分发挥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党校、“双培双带”基地等,近两年对加3000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本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建立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工作地和居住地双重管理制度,我州各县市按照“双联双管”(双向联系、双重管理)工作要求,纷纷到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并实行在家党员与外出党员“1+1”结对挂钩制度,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目前,全州已在州
外建立单独的流动党员党支部16个。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搭建城乡项目、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平台,加速城乡信息传递。来凤县通过政府搭桥,在县城开辟60多家农副产品、土特产专点摊位和销售专柜,盘活了农村资源,实现了城乡供需对接。
整合资源、城乡互助,扶贫帮困一体化
与村对接,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全州各级党政机关组建农村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与贫困村结对,履行扶贫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两大职责,并将各级领导联系点调整为经济条件最差、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形成了“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工作队驻村”的联动工作格局。2010年,州县两级有1922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结对共建”,共联系2541个村,实现了行政村“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全覆盖。并组建246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246个边远、后进村,投入帮扶资金5270余万元,建成专业村338个。与党员对接,解决党员群众实际困难。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投入帮扶资金12000余万元,结成帮扶对子2.7万个,受帮扶党员3万人。鹤峰县195个党组织、1860名党员与农村 850户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送物资的办法,帮助解决困难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第四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余习琼
统筹县域城乡发展,推进县域“四化两型”建设,是富民强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被誉为中国“甲鱼之乡”、“黑杨之乡”、“珍珠之乡”、“苎麻之乡”的汉寿县,近年来着力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四化两型”建设步伐,在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县域发展新路径。
一、工作:镇村同治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城乡一体化规划基本形成 全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辖15个镇、14个乡和一个经济开发区,549个行政村(居委会)。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精神,乡镇城镇化应“重点建设中心镇、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2006年在城镇体系规划基础上,聘请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院对全县的村庄进行了布局规划。并且先后对太子庙示范片、南湖示范片进行了规划,对罐头嘴镇和岩汪湖镇开展了镇村同治,对149个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2011年又规划了在县城及周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心城(龙阳镇),五个中心镇(太子庙、蒋家嘴、军山铺、罐头嘴、丰家铺),47个中心村为主的整体城镇发展格局。
二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7年以来,按照市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周边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改善公共设施和治理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以治理“脏、乱、差、散”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规划、重点支持、镇村互动、建管并重、滚动推进,逐步改善农村面貌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启动了以镇村同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村镇建设每年投资都在5000万元以上,各乡镇集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2009年,罐头嘴集镇基础设施改造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解决了近万人的饮水安全,整修了近千米的文化街,建起了农民休闲场所,基础设施基本上能满足20年的发展需求。2010年,对岩汪湖集镇进行了全面改造,初步形成西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度假村的框架。
三是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2010年5月,汉寿县在学习株洲攸县经验后,全面开展以乡镇集镇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2011年又将整治的重点转移到通乡主干道及主道附近的主干渠。全县共清淤3346公里,整治主干道92条,523.49公里;全县新增垃圾池2160个,垃圾桶12760多个,垃圾填埋场39处,移动垃圾车和垃圾清运车571辆,保洁员270多名;撤除马路市场42个,乱搭乱建3700多处,车辆乱停乱靠150处,安装路灯2130盏,完成集镇和街道绿化142公里。各乡镇都组建了保洁队伍,健全了保洁机制,基本上实现了“四有”、“五无”、整治“六乱”的目标。
四是城镇经济主导地位突出 城镇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工业、科技和科技力量,主导着全县经济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据调查,5个建制镇,2011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都在600元以上,其中三产业的拉动力度最大。丰家铺乡引进长沙有关企业投资2300万元修建了一座占地20亩,门面300间,摊位200个的集商居为一体的边贸大市场,带动了该乡的建筑业发展,拉动了该乡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据调查,该乡镇今年新增餐饮店4家,娱乐休闲等服务行业正在快速发展。
几年来,汉寿县开展镇村同治,在城镇周边进行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补充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城镇周边作为城镇功能配套的延伸区来建设,来发展;有利于繁荣城镇经济,发展城镇产业,对于推动新型经济,发展城镇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具有补充作用。二是
示范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可充分发挥城镇周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镇村同治方面,还是在文明创建、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要比远离城镇的地区节约成本,容易见效,能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三是桥梁作用。在城镇周边率先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材料基地,能在农民与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桥梁作用。
二、问题:城乡一体有困难
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在基础建设上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全县湖区经济发展较快,山丘区经济发展较慢。根据整体规划,岩汪湖镇今后要成为汉寿县的旅游重镇,是继清水湖之后的第二张各片,丰家铺乡今后要成为汉寿的边贸重镇,是湖区农产品与山区林产品的互换贸易区,由于多方面的制约,目前还不能起到主体作用。二是特色不明显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乡镇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不大、生态环境质量不优、人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城镇生活质量提高和投资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硬件上有较大改善,但文化、娱乐、体育、环卫等方面的设施还较为滞后,社会服务功能不强。可以讲,全县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乡镇。
三是机制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搞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而现实情况是政府财政穷,难拿出钱;农民依赖观望,不想掏钱;部门“爷爷”多,项目过于分散;社会烦,件件事都出钱。由于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相应的减弱,建设速度相应的放慢。
四是辐射不全面 由于乡镇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工业结构和职能过于雷同或近似,几乎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相互间分工协作和经济互补不够,特别是小城镇规模不大,功能较弱,加之镇村同治和小城镇培育的力度有限,缺乏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足够的经济辐射能力。
三、对策:科学谋划建机制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汉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布局规划 立足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发展互促共荣,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布局规划,在现已确定的“龙株太”一体化建设思路上应确立“主攻一点、围绕三线、建好一园、形成体系”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主攻一点:即以县城建设为中心,抓好县城及县城周边地区的功能区建设。建好三线:即抓好沿319国道一线集镇、沿S205一线集镇、沿军岩聂旅游公路一线集镇的中心镇辐射区建设。建好一园:即以长常高速公路太子庙互通口至龙阳镇五里桥至岩汪湖镇五美桥沿线6个乡镇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启动岩汪湖镇的“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率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布局规划上要彻底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存在分割现象、建设存在分开现象、管理存在分治现象的状况。一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2.健全发展机制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是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镇轻乡村,如丰家铺乡,在山丘区应该是大乡,集镇人口约5000人,并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边贸集市,但得不到建制镇的待遇。并且建制镇在规划管理、集镇管理上没有执法的主体。在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这一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均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的政策障碍。因此要积极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
3.强化镇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途径就是建设,抓好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是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在产业建设上要立足“四乡”特色,突出“六大产业”,发展“一乡一品”。全县重点围绕“甲鱼”、“油茶”、“蔬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基地建设、产地认定、质量认证、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加大农民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的力度,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新一轮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工作,建立农村水、电、路等工程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水平。目前,首要的是解决好中心镇的安全饮水问题,像丰家铺集镇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肩挑手提用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确保重点。三是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规范村民新建住房和宅基地管理,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体的“三清”建设大行动,大力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工作,总结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送、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评比激励机制,保洁工作机制,资金筹措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和检查奖罚机制,确保全县乡村达到环境整治,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目标。四是基层阵地建设。基层阵地是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龙头,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乡镇机关院落改造和政务中心建设,搞好农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据调查,丰家铺乡22个村现在还有15个村无活动阵地。
4.突出示范带动 已确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率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样板工程。示范区内要达到“四化”标准。即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内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要达到100%,绿色食品比重达到60%以上。经营组织合作化。示范区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通过合作社组织,产业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合作社实施。基础设施现代化。建成一大批农田、水利、道路、能源等样板工程,真正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村新格局。率先城乡一体化。把示范区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近两年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强化政策扶持抓好“八个三”的项目建设。
5.统筹领导力量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各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汉寿县委常委、汉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