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民政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新农村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扎实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市社区管理工作
按照《成都市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新津县民政局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确定了社区建设的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并重点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对农村社区的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我县完善乡镇建制工作,进一步调整我县社区发展规划,做好农村场镇建社区、村改居、并村并组建社区工作。逐步建立起便于管理、便于自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农村社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正努力建设一批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现代农村社区。
2、健全措施,合理划分社区。农村建社区应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开发社区资源、社区居民自治和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依据居民居住的地缘关系,相对独立的区域和适度的管辖人口及大多数社区成员认同感等要素,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场镇,原则上设立场镇社区。农村场镇社区户数一般以1000户划分社区,原则上不少于1000户;居民比较分散的区域,管辖户数适当减少的原则设立,目前全县共建有农村社区16个。三是建立新型社区组织和社区管理体制:农村社区组织机构参照城市社区组织机构的设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成员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罢免和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开展工作,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各项管理制度:农村社区参照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制定、修改农村社区的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职责、社区居委会主任职责、社区居委会委员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工作
(一)低保工作
我县截止4月份有城镇低保1412户、2212人,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城镇最低生活标准为160元/月,1-4月份共计发放城镇低保金115445元,累计人均补差55元;农村低保有2014户、4051人,农村最低生活标准为1000元/年,第一季度共计发放农村低保金202550元,年人均补差200元。
(二)“阳光育苗工程”工作
今年3月份由成都慈善会发起的“阳光育苗工程”工作,主要针对低保家庭在校的初中、小学学生实施救助,解决其生活、读书及穿衣等方面的困难,此次确定的200名低保家庭学生在2006年度每人可以得到500元的救助(其中生活费300元、课外读物费30元及服装费170元)。经过学校初选、进行张榜公示等程序后报慈善会批准,确保了受助对象的准确性,为“阳光育苗工程”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已将上半年生活费及课外读物费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三)五保工作
在税费改革前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镇(乡)、村、组三级负担,个别镇(乡)为了减少开支使部份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未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导致应保未保人员上访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根据这一情况我局会同财政局经过细致的调查摸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新增农村五保供养人员174人。截止目前全县共有五保供养人员944人(其中集体供养59人、分散供养885人),供养标准为:分散供养五保户每人每年1716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920元,分散和集中供养实际每人发放1440元/年(月均120元),剩余部分则由镇(乡)统一作为修房、丧葬、购衣、医疗等统筹支出。
(四)其它工作
为确保城乡低保户、农村贫(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等贫困群众过好一个快乐、祥和、安定的节日,我县于春节前夕开展了广泛的走访慰问活动,通过下拔冬令救济款、救济粮、走访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送去大米、清油、猪肉等生活必须品。同时还为城乡低保及五保户共7220人每人发放了50元的春节一次性临时补助,累计发放救助补助金达35.655万元。
第二篇:(定稿)推进城乡一体化 共建和谐新农村
调研材料之二
推进城乡一体化
共建和谐新农村
——关于安定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今年7月,市上将安定区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对于安定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区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统筹谋划,深入研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
现实基础
近年来,安定区按照“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全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作风建设四大工程,努力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0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25:51。完成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增长12.5%。
(二)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日趋改善。2010年,全区施工项目25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8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亿元,增长55.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6亿元,同比增长54.7%,农村完成投资6.3亿元,增长58.8%。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公里;累计兴修梯田157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8.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6万亩,完成14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治理面积225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8%;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9.8万眼(处);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1万座。建成了青岚大坪、鲁家沟太平、内官崖湾、巉口赵家铺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福台、大城、东河等旧城改造居民集中安置点,大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三)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全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85万人,失业保险1.47万人,工伤保险0.92万人,安定”建设,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广大群众安居乐业,香泉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着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800元和2696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12.5%,农民收入增幅虽高于城镇居民,但其收入依然较低,其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四分之一,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仍需进一步拓宽。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和共享程度不高,自来水入户率低,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相对滞后,规划实施难度大,土坯房大量存在,农村环境卫生缺乏有效管理。
(二)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发展资金比较缺乏。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灌溉条件较差,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业升级难度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天时左右农业、雨水决定丰歉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财源建设比较薄弱,后续财源不足,区级财力有限,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经济总量小,支撑发展的骨干项目缺乏。
(三)政策体制不够完善,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受城乡二
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推进农民向县城、集镇和新农村集中。一是明确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上应按“城中村”、“近郊村”、“川区村”和“山区村”四种类型推进。“城中村”要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安置、环境整治、优化布局等改造任务,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餐饮住宿和金融保险、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近郊村”要大力实施以道路硬化和村庄及旧街区改造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全力搞好绿化、供水、排污和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农家乐等服务业。其他川区村要加快以交通道路、产业开发、住房建设等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畜草、旱作农业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山区村要不断加强以荒山造林、机修梯田、淤地坝为重点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完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二是抓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协调统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社会管理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实现城区与郊区、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全面对接,促进产业聚集、人口聚集,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三是抓好专项规划。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定位准确、经济适用”的要求,统筹各类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环境及生态保护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土地利
入园投资置业,主动融入兰(州)白(银)1小时经济圈。借助市上打造“中国药都”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扩大现有知名产品优势,加快生物工程技术、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动现代制药业快速崛起。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机遇,重点支持螺钉公司紧固件产业园等项目,切实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抢抓新城区、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重点发展新型化工建材产品,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努力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展、招商、商贸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档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骨干物流企业,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着力构建以知识密集型的中介服务行业为特征的专业化服务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建设突破。结合“十二五”规划,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机遇,统筹推进城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衔接。一是加大水利水保建设。以实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加快集雨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引洮一期工程主体及受益区农村供水、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农村饮水安
整优化学校布局,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抓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区和市辖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共享。二是优化城乡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采购、配送、定价,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重点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和农村妇女住院免费分娩等公共卫生项目,切实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城乡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实施全民健身体育馆、乡镇和村级健身场等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好媳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五)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促进民生质量改善。按照“低成本、高效益、广受益”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机制和服务环境,大力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推进城乡医疗、养老、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的全面接轨,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拓宽公益性岗位
0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严格和规范管理农村宅基地,推广节地型住宅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点,创新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城乡联动整推活动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不断完善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扩大农村党组织的覆盖面,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动力源泉。四是强化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新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完善以城镇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和农村联户联防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优化警力配置,实现警力下沉,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营造安全、安宁、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各类宗教事务,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村面广,农民数量多,农业产业不发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愿景,任重道远。
——支农投入较大,但综合效益低。近两年来,建沼气池、改水、改路、改土、改电、改房再加上农业税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方面的投入很大,但由于面大、点散,没能发挥综合效益,农村面貌难有根本的改观。
——劳务产业发达,蕴藏着忧患。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外出务工人员事业有成后,大都选择在城镇安家置业,成为了推动城镇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房屋、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我们所创建的一些“四在农家”示范点虽有新房子,但无新农民,无新产业,缺乏生机与活力。二是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外出务工的除了少部分在城镇站稳脚跟外,大部分农民无固定的务工场所和职业,无稳定收入,而又向往和追求城市文明不愿回到农村,成为游离在城乡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土地流转瓶颈。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障碍。有的农民全家外出多年,土地闲置;而有的农民在产业调整中想扩大规模,又苦于土地不集中。外出务工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当成是自己落叶归根的最终保障,因此在长期流转上不积极,甚至漫天要价。在土地流
转难的情况下,再加之山高坡陡,土地本身不连片集中,招商引资也难。
启示与思考
县委曾经组织我们到成都考察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成都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把战旗村作为第一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按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布局”五个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建立了“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成都模式。
——规划建设新住宅区,集中居住。该村规划164亩土地,建设了可容纳469户村民居住,设施配套的小区。小区和城市小区一样,通水电气,有停车场,地下管网齐全,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幼儿园、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以地生财,解决资金瓶颈。建设新社区投资近1亿元,而政府和城投公司并没有负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户补交购房款1886万元;二是土地流转收入。以前农村宅基地少则八分,多则两三亩,浪费严重。战旗村对原来的宅基地统一集中起来收归集体后,除公共建设用地外,还节约230亩。根据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这部分土地流转为城市建设或工业用地,受益高达9920万元。两项收入相加,减去投入,还盈余1800万元。
——以地招商,增加农民收入。战旗村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企业注入资金的方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将逐步集中全村土地,采取自主开发和对外招商等方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全村土地规模化、集体化经营。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收入二次分成的方式,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后收入只增不减,村民还可进入园区成为产业工人。战旗村的企业都是涉农企业,基本能保证愿意就业的村民成为产业工人,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
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农民充分、广泛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减少盲目的流动。同时,可以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返
乡创业的平台,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回流,为促进农村的发展添加动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长久和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又要结合自身实际,丰富“四在农家”创建内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规划、农民主动参与、发展支柱产业、整合项目资源”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是政府要主导规划。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发动农民积极参与。要通过深入宣传活动,让农民认识到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投身于规划、拆迁、产业发展、流转土地等各个环节。
三是要发展支柱产业。每规划的一个点,必须要有一项支柱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富不起来;农民不富,难以安居乐业。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通过土地治理,提高了耕地质量,集中了土地规模,可以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同时激发农民身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项目资源。规划实施好国土开发整理项目,整合相关项目,用于规划建设新住区,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在农村许多农户举家外出或已搬迁到城镇居住,其土地和房屋长期闲置,有的已将自己的房屋、承包的田土、山林打捆廉价转卖。如果给予这部分农户一定的补偿资金、准予其在城镇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政策,可以置换出大量耕地,进行整治后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在城乡一体化中突破
新农村建设在城乡一体化中突破
刘小龙
近年来,冷水江市积极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径。
一、冷水江市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新村庄”为目标,完善农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健全村庄规划体系。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高标准完成全市210个村(居委会)的规划修编工作,与城市规划一起,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二是规范农村房屋建设。规定农村建房一律须经规划、国土审批,建房选址、朝向、建筑风格、色彩等必须符合村镇规划要求,对已建成房屋进行风貌改造,统一屋面、墙面、墙裙、门窗、装饰线条。目前,全市已完成房屋风貌改造1000栋,彻底改变了“有新房没新村”的状况。三是鼓励村民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引导村民集中连片建房,打破“户户界限”和“村组界限”,允许跨村跨镇建房。四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公路53594米,公路拓宽硬化16465米,通组公路硬化83480米,人行道硬化128000米,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和通乡(镇)公路“双向四车道”,通村公路“双向两车道”。
(二)以“新机制”为目标,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破除城乡发展体制壁垒。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每年筹措2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建设,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妥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三是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鼓励市民下乡,规划论证环
湴泥湖别墅群建设。对经批准的试点村,可以提出申请,经批准可改为“农村社区”,社区居民可以转为“涉农居民”。
(三)以“新产业”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瑞生源、响莲实业、富康油茶林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农村兴建了中药材、油茶林、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等基地,涌现出渣渡镇15000亩富康油茶林,矿山乡万亩金银花,铎山镇大坪村3000亩杨梅、眉山村千亩葡萄,三尖禾青片万亩粮油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庭院经济、庄园经济。
(四)以“新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一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农民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农村读书活动等,每个村建一个村级图书室或阅览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在冷水江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给合格农民发放绿色证书,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下乡入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并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鼓励农民成立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同时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开阔农民视野,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五)以“新面貌”为目标,打造整洁秀美新村庄,建设和谐乡风新文明。一是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在35个先行推进村强力推进“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处理”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栏;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村级医疗室、社区警务室、社区环卫室、文化体育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室、幼儿园、农村超市、村民活动中心;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严格农村卫生制度,设立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和专职保洁员,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四级处理模式。今年全市共发放垃圾桶11469个,建垃圾池504个,配备卫生管理员129人、卫生保洁员120人;规划建设10个垃圾中转站和3个垃圾填埋场。二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成立村腰鼓队、舞蹈队、篮球队、管弦乐队和龙狮表演队等民间娱乐组织,共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同时,组织开展“十星级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评比活动,营造了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气。
二、几点启示和建议
1、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政府宏观规划中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与新型城市化结合、与推进环境整治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绝不能城乡规划分离。
2、加快建设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要把农村文化设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资源环境保护等都纳入统筹的范畴,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公共服务。
4、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和结构调整,有效解决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不强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用市场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内生发展机制,使民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激发起民营经济的巨大创造活力。
5、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要合理布局乡村工业,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保治理,加强对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制度。要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和绿化,实施住房安全加固工程,正确引导、鼓励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改变农村住房算乱无序的状况,实现环境美化、生态修复。
6、建立统一制度,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并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要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增减挂钩,让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民的真正财富。要建立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探索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新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开展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机制,鼓励村民自筹资金。
(作者简介:刘小龙,历任双峰县走马街镇党委书记,娄底地区行署办公室督查室主任、副处级督查员,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娄底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娄底市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冷水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市政府市长,2009年3月任中共冷水江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2009年11月至今任中共冷水江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2012年1月《湖南领导参考》
第五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组,于2010年9月2日至5日分别对遵义市余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9月2日出发,下午对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在余庆县农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分别对县城郊的龙溪镇、红军村新农村社区示范点、千秋榜新农村示范点和白泥镇的满溪村“黔北民居”示范点、赵家沟新村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9月3日由余庆至成都,4日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进行考察,9月5日由成都返回独山。
(一)在余庆考察过程中,考察组一面听取该县新农办领导的情况介绍,一面深入创建点实地观摩与两个乡镇领导进行交流了解创建点的作法、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亲身感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还与余庆县农办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了解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示范及村庄整治推动
扎实有效。从干部的话语听出了县委、县政府的信心,从群众安居乐业的景像感受到群众通过创建活动真正得到了实惠,从新村的建设看到了余庆县的农村景象在突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在突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民在向小康方向阔步前进。同时,深感我县的差距。
(二)在三圣乡考察过程中,通过参观创建成果展示厅、观看情况简介光碟、查阅创建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听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仔细了解三圣乡依托成都市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五朵金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圣花乡”坐落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5000亩,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全乡人口总数达3.2万人,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配套的试验区。目前,三圣乡已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圣乡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三改”促“五化”。即:明晰
一是县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四在农家”专项资金400万元,以物化形式投入扶持农民。二是每年拿100万元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凡创建点上建房农民均享受政府贴息优惠,属新建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两年2万元贷款,属原地改造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一年1万元贷款;三是建房补助政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按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集中15户、10户、5户以上建住房的农户,经验收合格,每户可享受5000元、4000元、3000元补助。四是房屋设计优惠政策。县建设部门针对农村实际,结合沼气改造、畜牧饲养等因素,设计6套房屋设计图交由乡镇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五是房屋宅基地审批优惠政策。在创建点上的建房农户,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减化手续或免除相关审批费用,尽可能给农户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群众在创建中作为投入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和投工投劳。形成“领导、部门、乡镇、村和群众“四位一体”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三圣模式:
一是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实施区域范围集体土地按照自然村界进行现状实测,将其所有权登记到11个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记载到组(注明各组台账面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把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把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在此基础上,2004年,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村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花香农居、荷塘月色等五个分景区。“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锦江区可整理臵换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264亩,可集中使用、规模经营的农用地近1.7万亩。农用地租金每亩由1000元提升至3000元。
2、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经营、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等。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规划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产生税收的区级
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制定乡村及城郊建设发展规划,并与整个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有序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对各部门资金、项目的统筹。注重资金项目的集中捆绑使用政策体系,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特别是税费优惠上给予统筹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防止无序发展。
启示三:坚持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乡成功经验,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多元投资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品质,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应减少审批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发展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蓄水养鱼,扶持健康发展。
启示四:依托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打造旅游亮点。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家饭菜各地都有,我县农居、农家饭菜特色不明。如何营造特色,打造亮点,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借鉴三圣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荷塘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
察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自主参与作为主要特色,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主题活动。
启示五:政府需要有强有力推进手段。如土地审批、建房审批等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