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汉宝德语录
1.如果你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最好把建筑当作一种认识生活进而欣赏生活的经验,不要把它当作一种职业,这是享受建筑的不二法门。
2.建筑是一种心灵习惯,不是一种职业。
3.上学,抱着通识的心情去学专业才是正确的态度,这样说,并不是要你不重视专业,而是自专业的学习中,注意通识的精神。何谓通识精神?就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原则、原理。我们知道,不论是哪一种专业,要学好,都要把人群与事理放在心中,都要把握事物的逻辑关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都要能使他人理解这种关系,接受此一事理。这也就是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那个“ 理”。
4.其实在任何行业中,雄辩与说服都是很重要的,只是为专业判断的需要,他必须使用图面或其他的工具来加强其效果而已!牢记学画图的目的是表达,你就受用不尽。不要以为透视图就是表达,或电脑动画就是表达。那只是辅助的工具。重要的是如何充分沟通观念,如何使决策者或社会大众信服而采用。你学习这些,你就不只是学建筑,你学的是在社会上争取机会的能力。
5.所以学设计,只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不是要学些具体的建筑的设计。年轻的朋友,你从事设计练习,当然应该用功把该题目的空间需求,动线关系认真地加以了解。可是你要学的并不是某种固定的知识,而是学习如何按照问题去推演空间需求,动线关系的方法,建筑是一门活的学问,它没有对与错的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而是因时、因地、因社会环境的需要而改变的。
6.在上世纪现代主义流行的时候,明晰(clarity)是沟通的基本准则.建筑被视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所传达的意思要很明确地表现出来,才能产生共识与共鸣。可是自上世纪后现代来临,明晰为含糊(ambiguity)所取代。建筑不用眼睛看,而变成一种观念了。眼睛人人都有,观念却不相同。因此由视觉接受并欣赏的艺术是可以大众化的,由观念接受的艺术只能有这种脑筋与思维的少数人欣赏。小众艺术或分众艺术的时代来临,而建筑却矗立在大众的眼前。
7.群众运动与政治家一样,对人世的态度要走中道。在创意中蕴涵着不偏不倚的普世精神。
8.一件艺术品只考虑雅,会排斥大众,是他们无缘近雅,只考虑俗,一味地只顾吸引大众,则会使他们沦为庸俗。
9.建筑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满足大众的期待中,提升大众的精神生活品质。那么我们就要深究,大众的期待是什么?怎样去寻找有格调的大众需求?我觉得建筑的学者们在学术研究课题上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是很可惜的,也令我十分不解。
10.要在建筑师这行业里成功,必须具备很多条件。首要的条件就是结交朋友的天性与推销自己的能力。道理是很简单的。建筑是一种以创造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行业。要怎样让他人知道你是有创造力,又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建筑师必须同时具备艺术家与商人的性格。可惜的是这两种性格极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
11.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建筑师,会在比图中花上极大的心力,多方面思考,希望得到评审者的青睐。可是在评审的过程极少有机会深入了解设计的内涵,只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以表现的技术、建筑的造型、个人的偏好作成选择。然后几个评审人员的意见平均得到比图结果。所以比图在建筑师的选拔上,只有程序上的正义,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也不能选出最优秀、最适当的作品。平凡的作品反而容易入选。
12.年轻的朋友,你听到这里是不是会感到沮丧呢?不用怕,你要相信机运和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全你的梦想。人生本来就是一出难以推测的戏剧,你要学者勇敢地做梦,但却豁达地接受一切遭遇。如有这样的态度,你会觉得建筑仍然是很好的行业,它使你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它使你知道怎么享受精神生活,悠游人生。
第二篇:赖特给青年建筑师的14点建议
赖特给青年建筑师的14点建议
1、忘掉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除非在它们方法上和在它们时代的某些美好的东西。
2。你们不要为了生活而从事建筑,除非你爱建筑,为了它自身,对它要像对你母亲你的同伴或你自己一样真诚。
3。当心建筑学校除非作为工程学的解释者
4。到现场去,那里你能看到建造现代房屋的机器和方法在工作。或直接和无条件留在建造中,直到你能自然地从建造的本质进入房屋设计。
5。立即开始形成思索“为什么”的习惯。
6。不要把任何东西当作当然是美的或丑的。要把每座房屋分成片段并诘难每一个特征。学会善于把美和奇分辨开来。
7。获得分析的习惯——分析将及时地使得综合成为你心灵的习惯。
8。“用简单的事物来思索”把整体简化为它的部分,用最简单的字句来恢复那些首要的原则。这样做是为了从一般到特殊,并永远不要混淆或混乱或你自己被它们所混乱
9。丢掉诸如“快速周转”这样的美国思想,像丢掉毒药一样。从事“不成熟”的实践就是以一碗肉粥出卖你以生俱来的作建筑师的权利,或自命为一个建筑师而灭亡。
10。要花时间去准备。在建筑实践的初级阶段,作10年的准备对任何想要在真正建筑的评价或实践中“出类拔萃”的建筑师是不太够的。
11。然后走得尽可能离家远,去建造你的第一座房屋。医生可以忘记他的错误,建筑师只能劝说住户去种藤蔓
12。把建造一个鸡窝和建造一个教堂看得一样合意。工程的规模在艺术上没什么重要,除了有关贷款问题。真正有价值的是特征的品质。特征可以是大中见小或小中见大
13。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参加建筑竞赛,除非作为一个新手。从来没有哪一次比赛在建筑上给世界增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评委会本身就是一个经过挑选的平均。评委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议所有的设计,把最好的和最差的都扔出去。因此,作为一种平均它只是在一个平均中取得平均。任何比赛的结果只是由许多平均的平均得来得一种平均。
14。警惕打听设计行情的人。这种人不愿意资助你为了他的利益而探索想象,这将表明他是一个无信的委托人。
并不需要使生活么每件东西都商业化,正因为你的命运碰巧和机器时代相共。....对建筑来说工作应该找人而不是人找工作。艺术中工作和人是比翼鸟,任何一方不能买或卖给另一方。....应该把你自己真诚的理想保持得这样高。。以至于你永远
不能完全达到它。
第三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近来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心中颇有些顿悟之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在英国读书期间所写,并交由开明书店出版,因为作者认为“开明”及“启蒙”,表明了本书所面向的读者是在文学方面嗷嗷待哺的以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本书以信的表达形式阐述了朱光潜先生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而充满智慧的见解,对身处迷茫时期的青少年,起到了指路明灯和人生参考的重大作用。
本书旨在教育青年学会修身养性,古往今来多少人读书是为了功成名就,是为了父母的安排,然而朱先生鲜明的提出他的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会主动去接受书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才会真正的去融会贯通然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历和认知,然后总结出自己的人生阅历。若是失去了兴趣,我们就只能在书中迷失,失去了自己的眼光而最终沦为庸人。
虽然本书中朱先生从很多方面侃侃而谈,但归根究底,是教导青少年要稳,要在浮躁的社会里稳重,在纷乱的生活中保持着深沉的眼光。确实,对于缺乏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保护我们不受世俗扭曲目光的好方法。在青少年时期,内心会更敏感,也许一句话就能变成伟人,也许一句话就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更需要的就是像朱先生这样的委婉而深刻的指导,如书中的“谈动”、“谈静”,朱先生先为我们上了一堂控制情绪的课,动静结合才能劳逸结合,事半功倍。而“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着重强调了作为学生,我们要端正态度,客观看待问题,如同最近的反日游行,参与者声势浩大地上街游行,示威,这无可非议,但却有激进人士将日系车、日货烧砸破坏,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无理取闹,甚至有跳梁小丑之嫌,为何?这些东西都是物有其主,像这样的蓄意破坏是犯法的,而且,肤浅说来,难说没有人拍下游行时用的就不是日产的照相机摄影机手机!这是爱国吗?抵制日货人人会喊,多少人做到?打砸日货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和连亡羊补牢都不算的可笑举动,而参与这些游行的人,不过是被所谓的爱国热情冲昏了头的人罢了。而所谓的爱国游行,也并没有激起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只不过茶余饭后人们多了件骂街的事罢了。
接着,在书中的“十字路口”中,朱先生又一次提到了青少年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人是群居动物,难免会有交流、集聚,那么这时候就考验青少年是否坚持自我了,对别人的知识是全盘接受、否定,还是取精华去糟粕?一切皆取决于心。如同书中所说,我们要做“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要伸张自我,不为人所支配,成就自己的成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笔下的涓涓细流,荡涤心灵,既有长辈语重心长的厚重,又有朋友掏心掏肺的由衷,阅读朱先生的文笔,在自己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智慧,走出自己的光彩,是的,青年,没有谁的成功是别人送的,正因如此,生命,才因成长而美丽!
第四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因为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潜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练的美文就在他不经意的说教中流泄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爷爷对小辈的呵护。看这本书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莫名的感伤在读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时烟消云散,如同醍醐灌顶的恍悟。如此,这两封信变成为对我感触最大的两封信。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上疏通后,再谈摆脱就再合适不过了。《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辞职,尽管每天嚷嚷着要辞职,于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了我,认准自己的目标,专注而又大胆的去追,舍弃旁枝末节。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这两封信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着实不小,但我单单把这两封信拿出来或许不妥当。因为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为第一层面,密切围绕青年的生活所给出青年自身修养的四个建议。第二层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开拓了青年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发展问题。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为第三层面,所谈话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青年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浅薄的认知把这十二封信分为三个层次,这或许不恰当,甚至可笑,这只是我作为一名读者自己的看法罢了。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一层如同与老爷爷话家常。他喝着茶,笑着,对我们说要多看一些书,学会排解心中的抑郁,学会去感受心界的空灵,也要懂得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读书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可以寄托我们的思想和兴趣,不至于被外面的花红酒绿所诱惑。除此之外,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是想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处理好读书与救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于是在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提出了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第一层面除了学习,还讲了心性的问题,谈动和谈静。谈动重在抒发,故而焕发生机,尽兴而又舒畅。谈静重在感知,保持灵台空明。一动一静之间的哲学很是深奥,自我修养和陶
冶情操,也就变得既简单而也不简单。青年既要有动的生机也要有静的感知。第二层面略高了一些,首先第六封信是谈多元宇宙,本以为这封信会很深悬,结果朱爷爷开头说和青年谈一谈恋爱观。他没有直接从爱情讲起,而是从人生多面的角度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人生自然是有多个宇宙的,有道德的宇宙,有科学的宇宙还有美术的宇宙,自然也有恋爱的宇宙。我们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个宇宙抛弃所有,那样的人生是狭隘的,宇宙也是荒芜的。每个宇宙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如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而恋爱的宇宙中价值标准是是否真诚而并非是否应该。有时,道德与恋爱可能会有冲突,更偏向哪一个宇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青年更应慎思。不可偏废一方,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宇宙。在谈多元宇宙中,他不知不觉中为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一是要思维广阔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认真对待恋爱,真纯是关键。三是不能沉沦抛弃一切。突然惊觉,朱爷爷潜移默化的谈话功夫,可谓炉火纯青。除了爱情,青年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升学和选课。做学问全靠自己,做事业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博而后精深。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和选择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谈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谈一谈作文,朱爷爷十分后悔青年时期没有多多写作。他希望青年能够多写作,领略文章的艺术。另外,朱爷爷也提醒了我们,做学问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不能因为做专门学问,而忘记生活。第三层次,是最深奥与抽象的层次,是朱爷爷对人性,对社会,对人生深刻思考的思维火花。人性偏爱守旧,需要打破传统的英雄;人性常常陷于理智和情感纠葛的漩涡,需要在坚守规则的同时,对世界保持爱意;人性偏爱效率和浅尝辄止,需要慢下来,用心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我们处在的社会高度发展,但文明的细腻程度与中世纪有很大的落后。在社会的舞台上,人们都在演戏。一种在前台,同世人嬉笑怒骂,一种在后台,冷眼旁观,无悲无喜。这三个层次,如同思维绽放的烟花,步步升高,一朝绽放,惊艳四座。朱爷爷的语言不需华丽,便可雕刻出一个庞大的世界。我折服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灵魂。愿常和他饮茶谈笑,隔书相望。这十二封信虽短,却意味无穷。我一读再读,看不透纸上浅薄的文字中所描绘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读再读,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另一个世界。
第五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主要是谈人生修养的,更重哲理,但所谈的哲理是经过“情”熔炼而派生的,是含情之理。所谈问题具有时代意义,对现今的社会也很有意义。它谈出了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仿徨和苦闷心情,也有巨大吸引力、不仅授人知识,给人启迪,还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这十二封信,在《谈读书》一封信中,对于读书朱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每天都要抽出一点功夫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读有价值的书,并且要读不止一遍,读无价值的书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值得读第二遍。又提出:“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读书要读符合自己的,别人所说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另外也提出了两点读书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赵树理说过:“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所谓‘读厚’,即从头读到尾,从少读到多,从粗读到细。而所谓‘读薄’,则是归纳、总结,取其精华。”读书要能读出价值。
每个人都要步入社会。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封信中,朱先生谈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今天,学生的本职就是学。在学习之余,可以参加其它的事,参加一些其它的活动或到学校外面走一走,体验一下社会,积累一些经验。做一些其它的事固然重要,但是做这些事之前要做好本职工作。
在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选择。有的人能很快做出决定,但是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免不了耽误时光。在《谈摆脱》这一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就谈到了这个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这样果决,悲剧决不会发生。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201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回到农村挑秧苗,走到半路负担太重,妈妈建议减掉身体上的束缚,脱掉鞋袜等等,照妈妈说的做后,“我”果然站稳了脚跟,将秧苗挑到了田间。最后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是的,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做,而是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如果摆脱这些顾虑,我们就能走向成功。许多人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苦痛,而事业也没有成就,但是一生却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了。“摆脱不开”便成了人生悲剧的起源,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超效率!”是急功近利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许多人做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只顾眼前。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能有什么希望成什么大事呢?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提到“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当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感叹。细看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做事不能只顾效率、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也要注重质量、眼光放得长远。
他这十二封信所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而后想到的,换句话说,我的理都是由我的情产生出来的,我的思想是从心出发而后再经过脑加以整理的”。读这些信时,不仅为其所讲之理所折服,更为其字里行间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动,反过来又更信服这含情之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从多方面劝戒青年,如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