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应急管理现状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吴东平,程万洲
(1.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摘要: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和突发公共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叙述了应急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起的作用。通过以往发生的典型突发公共事件案例,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不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不足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急管理应运而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有代表性的计雷等人?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界定及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 现代应急管理起源
现代应急管理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是1979年美国联邦应急计划署
(FEMA)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应急管理从传统应急管理中分离出来。它将所有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职能集于一个部门,有效集成了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源,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处理效率 J。由于决策者视野的局限性,成立初期的FEMA只是负责一般性自然灾难事件,而忽视了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如恐怖袭击,并且对于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防范不足。但不可否认FEMA的成立开了现代应急管理之先河,为现代应急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古代的先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对灾害的经验,形成了原始的应急管理概念。但在中国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还是要追溯到2003年在中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在SARS之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本地的突发事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基于抗击SARS这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l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原则以及指导性框架。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至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住了随后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HlNl甲型流感疫情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初步显示出了成效。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面对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
3.1 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第一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同
时,如果突发事件在敏感期处理不够及时,可能使事件性质会发生扩大和激变。然而这对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和部门都是很大的挑战。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因变电站着火致使机场关闭3个小时,延误航班148架次、滞留旅客近万人。事故发生后,该站没有能够及时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并且由于机场管理人员未对滞留乘客进行有效疏导和说明事故情况,造成部分旅客情绪激动打砸航空公司柜台,哄抢机场餐饮场所的恶性事件。20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因县领导处置不当,最后引发了大规模群众骚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快速应急响应以及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3.2 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转,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让这么多官员树立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并非易事。除此之外,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突发事件意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还只是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对事件的发生机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忽视非常态性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制出“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3 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造成了不真实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加剧了社会的恐慌。2008年发生的阜阳手足口病只是一起普通的传染病事件,最终酿成波及十多个省区的疫情。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害怕公布消息而引起社会“过度恐慌”,失去了控制疾病传播的良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杭州市政府处理杭州地铁塌方事件。塌方事故发生后,市政府在组织救援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发布事故救援的最新进展情况,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到了事态进展,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平息了社会上的一些无端猜测。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坚持及时准确。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3.4 公共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仅从城市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和常规性防范的要求看,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资金制约是当前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最大的瓶颈之一。2008年4月发生的胶济线重特大安全事故,固然是由于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为客运临时线,安全级别不达标。安全级别不达标则是由该线路铁路投资额度大造成的。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公共安全资金投入的多少,将严重制约我国应急保障能力。
3.5 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灾害多发市县都制定了预案。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应急管理成败的重点。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职工,职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而现在职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一些地方和单位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学员需要和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辽河油田在对应急管理培训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油田公司每年均有应急培训计划,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受训学员上至油田公司总经理,下到基层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教师有来自全国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也有油田内部的应急工程师;培训形式既有封闭教学,又有现场互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到位的应急培训工作也使得公司应对突发事件更加从容、有效,并使公司在历次突发事件中累计减免了10.84亿元 J。所以,企业决策者要真正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对于正确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意义。结束语
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我们要不断吸取和积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应急管理。加大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公众的危机意识。我国安全生产问责制的逐步建立也将大大推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让应急管理这把“保护伞”切实保障起民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灾害学,2008,23(1):96~101
[3] 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及基本原则[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3—6
[4] 钟开斌.政府危机管理之五大软肋[J].决策,2005,(8):19~2O
[5] 赵影聪.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6] 李克荣。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52—55
[7] 金铁文.辽河油田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34—136
第二篇:我国广告管理现状--材料
我国广告自1979恢复以来,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广告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广告业自身成长的先天不足和中国整个大的广告环境的后天滞怠,我国广告业在管理层面上面临丛丛荆棘。当前我国广告的管理问题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广告法规不健全和执行难
1982年2月6日颁布,同年5月1日正式施行,1987年12月1日废止的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之后,国务院和国家工商局在1987和1988年先后颁布了《广告管理条例》和《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这可以说从各方面完善了先前的《暂行条例》,是广告管理进步的重要标志。1994年10月27日通过的《广告法》是我国广告法规走向规范与成熟的里程碑。
广告法规的成熟及一系列出台在为我国广告业迈入规范发展的轨道撒下一片阳光的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却又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阴霾四处,得不到广告主、广告媒体、广告公司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立法难,执法更难的现象在广告业中是同样的尴尬。2再就中国现阶段的广告审查制度而言,我国现行的审查制度是以广告经营、发布和审查为一体的广告审查制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除了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进行审查以外,还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对广告的自审自查。我国广告管理机关直接越俎代庖地将本身该赋予广告审查机构的执法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且在现阶段仍是对广告进行着落后的事后监督的管理。这不仅是对相关 法规的触犯,也是对管理机关自身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受众的不负责。
而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对广告的自审自查而言,在法律法规上我们面临的漏洞就更多,给相当多的非分之徒以可乘之机。使相当多的虚假、违法广告大量漏入广告受众的双眼。而正是由于这三者在广告上的自审自查的权力的无限制扩大而最终造成了它们的自卖自夸,知假卖假的恶性循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局面正是对现今中国广告业中广告审查制度在执行中无情无奈的遭遇的最好描述。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国自1995年颁布了对医疗器械、药品、兽药、农药等特殊商品广告的审查的相关法规,并在全国范围的施行,这彻底改变了我国此前完全依靠广告经营者审查广告的做法,是对现行广告审查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而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计委在1993年7月制定的《关于加强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要求“到2000年,对电视、广播、报刊和户外等媒介发布的广告全部实行发布前审查。”力求使我国现行的广告审查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得以彻底的根治。
3媒体和广告人道德缺位。目前,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无处不在,我们又无可选择、很难拒绝,又点强制性的意味。有些广告的确很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有些广告却是庸俗、低级和虚假的,在冲击着《广告法》和道德的底线。媒体广告道德缺位,除了工商管理部门要对此负责任外,这些虚假广告最终是在媒体播出的,媒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有查验、核实的责任,因而媒体也应该受到声讨。还有很多广告主和广告策划者及发布者把利润作为商业广告的唯一追求,这导致一些广告从业人员 “认金不认心”,放弃把关人的重任,只要能来钱,有“卖点”,什么都敢登,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经营广告,问题广告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4行业自律氛围淡薄
广告行业自律作为广告行业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它主要通过他们在广告活动中自觉遵守和维护这种职业道德规范来发挥作用。所以对于参与其中的广告从业个人和实体的素质要求都是很高的。很明显,在这方面,由于我国广告业起步较晚,规范性较弱,所以和当今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广告业相较,在行业自律方面还显的很薄弱。就我国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而言,其各自的行业自律的规则以及整体上的规则(如中广协1990年制订的《广告行业自律规则》)上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导致其规则细化的不科学和在执行上的操作性不强。而就广告从业个人和实体而言,其自身的素质的良莠不齐和整体素质的偏低也导致在广告行业自律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我国的广告管理机关与广告行业组织,广告行业组织与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之间受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和惯性的制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旧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就导致广告行业组织、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各自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地被激活和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那么在行业自律方面就会显得畏手畏脚、毫无生气。
5社会监督机制薄弱
而在社会监督方面,我国的运行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即广告受众对广告的全方位监督,广告社会监督组织的中枢保障作用,新闻传媒、政府广告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对虚假、违法广告及其责任人的爆光、查禁和惩处。但我们不难看到在实际的运行中,我国的广告社会监督组织如各级消费者协会,带有强烈的“官意民办”的性质,其天生应有的自主权受到了很大的行政上的控制。而新闻传媒对虚假、违法广告及其责任人在现阶段更多的却也只是很有限的爆光,而政府广告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对此类广告的查禁和惩处的强度、力度明显未跟上。特别指出 的是,真正能够对广告进行全方位监督的仍然是广大的广告受众即消费者。在我国现阶段,广大消费者对于广告的社会监督意识已越发加强,其对于广告监督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建构真正意义上完善的广告社会监督机制,从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整体消费素质入手是解决当前中国此问题的合理切入口。而这是一个长期而深远、繁重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格局在不断变化,竞争在不断加剧。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预算;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前言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其内部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就应该尽快分析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症结所在,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历程
1.传统的预算管理初始应用阶段。说起预算管理的起源最初是来自于13世纪的英国政府,在此之后预算管理开始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财政支出中得到了运用。在上世纪,美国将预算管理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中,预算管理主要是用来制定企业的计划、对企业进行协调和控制。
2.预算管理新理论迅速发展阶段。继1980年到现在,全球的经济状况已经越来越和以往不同,古老的、以往使用的预算管理方式的大环境已经开始变化了。相伴随公司的预算控制不可替代、不能动摇的位置也被质疑,因此,大家逐渐把目光聚集在战略管理上。一种叫做“超级预算”的新型的预算管理方式被国外教授所提出。在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创造了作业成本制度,并将这种新制度和平衡计分卡有效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预算管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的有效用。但是现阶段,平衡计分卡和作业预算的配合还是被大众广为选择的。
三、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预算管理的产生源自于市场经济,它的推行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格局的不断改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此时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引进全面的预算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的应用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大部分企业还在固守着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去重视预算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通过数据来看只有很少的企业在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这表明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由于,管理人并没有把战略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导致众多企业将利润、管理费用和销售成本当做预算编制时的重要步骤,仅有极个别企业在实行预算编制时编制投资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
3.过于重视预算目标,而忽略了企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企业实行预算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战略和经营绩效相联系,而将这两者相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实中,企业中经常出现目标互换的情况,忽略了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会使战略目标无法实现,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在预算的具体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企业以历史数据指标和过去的经营活动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的情况,增减一定的数额,便形成了本期新的预算,他们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简单。这使得在企业面对较大经济环境变化时,若仍以过去的数据为当期预算的制定基础,它的准确性将会大大下降,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符合当前经济条件的预算指标。
四、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建立起正确的意识,重视预算管理,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领导者,应从企业治理以及管理创新的高度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应改变预算由专门的财务人员编制的传统观念,将企业预算管理纳入到企业全体成员的职责中,建立按各级责任层次划分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完善和优化自身的预算管理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状况来制定出更为合适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与制度,并根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来确定预算的具体流程,努力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向着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让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的过程中发挥出较大的推动作用。
3.完善企业预算执行中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具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要让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做到落实地位,就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预算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与奖惩机制,要强化监督与激励制度的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之,合理地解决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不过预算管理不存在唯一的正确方式,企业应在充分了解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出真正能够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祥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23):37-38.[2]钟全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J].财经界,2010,(2):161.[3]谢国忠.浅谈对企业预算管理困境的几点认识[J].财经界(学术),2010,(16):156-158.作者简介:何杨(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2级MPACC,现就职于俊思(北京)商业有限公司财务部,财务主任;何秋艳(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生产科长科长
第四篇:我国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整理6.28
国内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 2.1 国内建筑垃圾现状
目前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下,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超过 20 亿平方米,比许多国家的面积还要大,全球大约有 40%以上的水泥和钢材都流入到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我国目前占全世界整体建设量的 50%的左右,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基本设施建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建筑垃圾最大的国家。我国建筑垃圾在 1991 年到 2005年期间,每产量从 6600 万吨上升到 6 亿吨,增长了近10 倍的量。由于加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全国每年产生15.5亿吨建筑垃圾,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排放建筑垃圾将超过10亿吨。
根据资料显示,拆除 1m2砖混结构建筑约产生 1t建筑垃圾,拆除 1m2框架、框剪结构建筑约产生 1.2t的建筑垃圾。借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 2001~2014年中国建筑垃圾总产量见下表。
2.2建筑垃圾政策现状
1995 年 5 月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城市的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临街工地应当设置护栏或者围布遮拦;停工场地应当及时整理并作必要的覆盖;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1995 年 10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41 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1995 年 11 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
1996 年 2 月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是第一部有关建筑垃圾管理方面的专门性规章。该规定指出了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管理的定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归属部门、管理的方式、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罚等。
2003 年 6 月,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较之老规定,新规定不仅规定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归属部门,而且较详细地给出了具体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加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给出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处罚规定。
2004 年 12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46 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2005 年 4 月修订、2006 年 6 月开始执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指出,“施工单位未经核准擅自处理建筑垃圾最高将被处以 10 万元罚款”。该文件同时还规定了建筑垃圾处置要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但是如何执行却没有涉及。
2008 年 8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这是首次强调对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是一个原则上的描述,但没有提出具体惩罚措施。
各个地方城市也逐渐提出建筑垃圾的相关管理条例,例如《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施行,但在内容上已经接近完整,条例明确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信贷、供电价格等方面的优惠”的支持政策,并提出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进行长远规划的建议。
政策现状评价:综合比较国内外建筑垃圾立法内容,可见我国开展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主要还是针对建筑垃圾运输、倾倒和填埋过程中进行控制,对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管理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说明,对建筑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没有强制性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不仅施行地域很少,而且已有的政策、法规、法律和相应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很多地区的政府和建筑承包商对建筑垃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建筑垃圾乱堆乱弃的现象日益严重。关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国内一些大城市确实在尝试着制定相关规范,但是关于建筑垃圾的减排(减量化)却鲜有发展,并且全国没有一个城市制定了关于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相关法规,开发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也并不重视,这也是导致国内建筑垃圾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缓慢。
2.3管理及处置现状
相比较日本和欧美等工业化国家,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率不高,处理技术也不高。目前在国内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比较成功的是邯郸模式,具体表现在五化管理模式——管理源头化、措施制度化、市场准入化、车辆封闭化、处置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
虽然近些年来也有用作再生砌块和道路垫层等,但是还是很少有科研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和全过程处理的研究。目前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采用的回填利用、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三种处理方式。如上海 2003 年~2005 年,以标高回填、工程回填、绿化用土等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约占年产量的 60%;以围海造田方式处理的建筑垃圾占年产量的 30%;其余 10%以临时堆放、弃置等方式处理。而深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填埋,约占 98%;经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约占 2%。
这是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现状,而那些相对来说的小城市就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垃圾运至郊外或者农村进行露天堆放,这样不仅侵占了土地,还耗用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征地费用,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这样是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建立节约化社会、资源化社会以及低碳化社会的理念。
我国现有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系统可以示意性地表示为图 2.6。一个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理过程包括产生、排放、运输、资源化和填埋消纳几个步骤。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一部分在现场回收利用,另一部分向外排放。排放的建筑垃圾可分为余土和非余土两大类。从重庆、北京等市的管理实践看,建筑余土占统计建筑垃圾排放量的 80%以上[36]。这些余土在有填方需求的工地上可直接再利用,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不算垃圾。非余土建筑垃圾成分较复杂,除有碎砖石、混凝土、玻璃等惰性材料外,还有废木材、塑料、纸板,有时甚至还有旧地毯、破家俱等。这些混合建筑垃圾,若直接填埋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但在管理粗放的地方如重庆市,非余土建筑垃圾也混入建筑余土直接填埋了。而在建筑垃圾管理较先进的深圳市,非余土建筑垃圾会被运输到综合处置中心,经垃圾分拣和惰性材料资源化再生,制造成再生砖等建筑产品。如图 2.6 所示,若以 A、B 代表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排放量,C、D 代表非余土建筑垃圾量和非余土建筑垃圾填埋消纳量,E、F 代表余土排放量和余土填埋消纳量,则建设部 2005 年《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提出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原则可诠释为:
【减量化】——是减少建筑垃圾源头产生量 A,减少离开工地的建筑垃圾排放量 B,减少填埋消纳的余土和非余土建筑垃圾量 D、F。因此考察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政策对 A、B、D、F 几个量的管控水平,即能判断其“减量化”管理能力。
【资源化】——是对非余土建筑垃圾 C 进行综合处置,使部分建筑垃圾(C-D)得以再生利用,或通过对余土 E 的再利用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减少填埋消纳量 D、F。广义上讲,资源化也包括加大工地回收利用(A-B)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B。从根本上看,资源化是实现填埋消纳减量化的一个手段。考察各政策对提高(A-B)、(C-D)和(E-F)的影响水平,即能判断其“资源化”促进能力。【无害化】——是避免成分复杂的非余土建筑垃圾 C 混入余土 E 直接填埋而危害土壤和地下水水质。在建筑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建立以前,非余土建筑垃圾无处可去,只能当化建筑余土处置。因此考察各政策对非余土建筑垃圾 C 的管控水平,即能判断其“无害化”管理能力。
2.4规划现状
就目前而言,建筑垃圾的总量不断增长,标高回填、工程回填、绿化用土三种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严重的建筑垃圾问题。因此,在大多是城市开始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来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以下是我国目前部分省份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发展情况或规划概要表。
2.5存在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施工的,采用纯手工操作,必然造成材料的损坏和浪费;另外,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技术的落后也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我国在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垃圾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仍时有发生,还未对建筑垃圾进行动态监测,导致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处理处置、回填利用等情况缺乏宏观把控;(2)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处理方式简单粗放,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处理就被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进行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既浪费资源,又增加后期处理成本;(3)垃圾在运输和填埋过程中遗撒的粉尘、沙土飞扬等问题又给环境带来了污染;(4)建筑垃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尚无法律禁止填埋可再次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2.6案例城市研究
2.6.1 邯郸——以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带动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
邯郸市城区面积达 100 多平方公里。随着城区拆迁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近40 万吨。为了解决好建筑垃圾这一城市管理的难题,邯郸市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国内众多城市学习借鉴的以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带动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的新路子。
一是管理源头化。一方面采取建设、城管部门联合把关的方式,把住了建设、拆迁项目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清运手续的审批源头。另一方面,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建设、拆迁工地实行 24 小时监控。
二是措施制度化。邯郸市先后颁布实施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主城区垃圾源头管理的通告》、《邯郸市建设局、邯郸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加强主城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从事建筑垃圾、渣土和工程砂石运输车辆安装密闭式加盖装置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明晰管理职责。同时,城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建筑垃圾路段信息网络化管理责任制》,明确监管人员、监管责任、考评和奖罚办法,实现了对建筑工地和运输市场的全天候监控,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市场准入化。为规范建筑垃圾清运市场,2003 年下半年,邯郸市在主城区范围内实行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准入制。市城管部门在建立月例会制度的同时,还出台了“百分制”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违规清运的,根据扣分多少给予责令整改、暂扣资质、甚至吊销资质处理,从而有效的规范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39]。
四是处置资源化。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于 2004 年 12 月底正式投入生产,生产环保型免烧承重墙体标准砖。该项目总投资 1000 余万元,年处理建筑垃圾 40 余万吨,设计年产量 1.5 亿块标准砖。据测算,同样生产 1.5 亿块标准砖,建筑垃圾制砖与以往生产粘土砖相比,每年可以节省取土约 24 万立方米(深 2 米),节约占用耕地约 180 亩,节约建筑垃圾堆放占地 160 亩(深 4 米),消纳粉煤灰约4 万吨,节约标准煤约 1.5 万吨,减少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约 360 吨[40],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综合利用意义深远。
2.6.2 许昌——特许经营、全面监督、积极扶持
近年来,随着许昌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进程的推进,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许昌面积大约在 5000平方公里,几乎全部是平原,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只能在平地建设垃圾消纳场,进行填埋或者堆砌,每年都需要几十亩土地。
面对大量的建筑垃圾,许昌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许昌市颁布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规定,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应与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的特许经营单位签订运输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并按许昌市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向协议单位交纳垃圾清运费。该管理办法还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许昌市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第一,特许经营管理模式。许昌市城管局成立了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对建筑垃圾管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审批、统一清运、统一收费、统一处置、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模式。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特许经营,中标单位承担全市建筑垃圾的清运、处置任务,义务清运市区居民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杜绝运输途中二次污染[41]。
第二,全面监督管理。设立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坚持实行 24 小时值班,白天排查与晚上监控相结合、设点举报与夜巡检查相结合、执法人员管理与承包单位自查相结合的多项管理措施。加强协调与沟通,组织城管、城建、公安交警、交通公路等部门定期开展防治车辆抛洒、车轮带泥、污染路面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治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现象,并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纳入许昌市数字城管监督范围。
第三,合理处置规范经营。许昌市积极扶持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引进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在资源化利用生产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关键技术和经验:首先确保再生产品加工质量,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质量,房屋拆迁之前,派人进入拆迁现场进行清理、打扫、分类,分步装运,减少和避免杂质混入,确保产品质量;其次,因地制宜正确选择生产设备。结合平原地区特点,选择了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限,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不存在固定的资金回报率等原因,大型企业和投资者不会轻易选择进入该行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08 年许昌市政府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向社会公开进行公开招投标,并对中标单位赋予“特许经营权”。经过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选择,许昌金科建筑清运有限公司中标,并与许昌市城管局签订 20年特许经营协议。
为了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许昌市政府在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和增强公众意识、实行特许经营的同时,出台法律法规进行立法管制;如《许昌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细则》和《许昌市施工工地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根据“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再利用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并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
许昌金科建筑清运有限公司把废弃混凝土、碎砖加工成粗(细)骨料,生产混凝土或生产墙体材料等。据了解处理 1 吨建筑垃圾企业可获得一定的补贴(如15 元运输费用和 3 元处置费等),再加上每年的产品销售额,资源化企业年收入可达亿元以上,许昌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系统得到正常运行的同时,资源化处理率也达到 90%以上,该项目也得到住建部、工信部等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也成功入选“2012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58]。
建筑垃圾处理是很多城市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许昌市从最初的垃圾围城、无序化管理到实行特许经营,探索了一种特许经营、市场运作、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尤其是通过特许经营把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市场化,这些成功经验能给更多的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2.6.3 深圳
目前深圳市已有 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量 430万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35%;虽居全国城市领先水平,但仍不能处理 1000万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年产量。为了更好的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将新建 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到 2015年,全市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超过 6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 60%,综合处理利用率 98%。为了更好的促进了建筑废弃物规模化处理和产业化发展,深圳出台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收取每年 1 元的土地租用费,并对其减排和回收利用给予资金扶持。除了政策激励之外,深圳市还在工程实际应用层面推广建筑垃圾“零排放”,如在南科大校园建设中,积极推行建筑废弃物现场资源化、再生利用工作,100多万吨建筑废弃物实现就地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率达到 90%以上,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处置费用 4000多万元[57]。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营业收入是该产业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现状下,为了引导资源化产品市场健康发展,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将率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并且政府政策规定:从 2012 年起,深圳所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保障性住房新建工程在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同时,应该全面采购再生建材产品。目前已初步确定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大运场馆及其改造工程、滨海医院等 14个工程作为首批试点项目。
2.6.4 总结
总之①简易填埋不是社会期望的、符合可持续的处理方式,资源化是有利可图的、也是未来解决垃圾问题的发展趋势;②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科学的资源化产品质量标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③较高的填埋收费可以有效遏制建筑垃圾建议处置,引导资源化,但不是可持续的措施;④单一的政府管制不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垃圾资源化机制,这才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⑤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功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3、重庆市建筑垃圾及其管理现状 3.1重庆市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宜居重庆”建设的积极开展,重庆建筑垃圾产量逐年递增,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与当前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悖。现如今,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严重阻碍重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环境卫生质量和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累赘。① 建筑施工垃圾产量
经粗略统计,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全现浇结构中,在 1×104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废渣的产量为 500~600t。另根据 2002~2006 年中国建筑业竣工面积测算,现阶段每建筑 1×104m2,废弃砖和水泥块等建筑垃圾的产量为 550t。按1×104m2建筑施工面积产量为 550t 建筑废渣计算,重庆市目前年房屋建筑竣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约 145 万 t,详见下表 3.1。
② 房屋拆毁垃圾产量
有资料显示,拆除每平方米建筑约产生 0.7t 建筑垃圾;另据赵巍等人的研究,拆除每平方米建筑将产生 1.01 吨建筑垃圾[44]。2010 年,重庆市完成城市房屋拆迁5.46 万户、445.77 万平方米,以拆除每平方米建筑产生 1.01t 的建筑垃圾计,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年产生拆除的建筑垃圾约 450 万 t。③ 建筑装饰装修垃圾产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房屋的装修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建筑装修垃圾也不断增加。据北京工业大学崔素萍在《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现状与资源化》的报告中显示,因意外原因造成建筑坍塌以及建筑装潢产生的建筑垃圾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 20%[45]。以建筑施工垃圾年总产量的 20%计,重庆市都市区建筑装潢垃圾的年产量约为 29 万 t。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年建筑垃圾总量约为 624 万 t。
3.2重庆市建筑垃圾相关法规发展历程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重庆市的自身努力发展,作为重庆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主城 9 区的建设规模必将在未来进一步得到快速增长,而城市建筑垃圾也必然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近些年来,重庆主城区每年在建的施工现场都超过 400 个,建筑垃圾年产量也早就突破千万吨的规模,且增长趋势相当明显。由此可见,颁布和出台一部较完整、全面和具体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从行政立法的角度来有效遏制城市建筑垃圾的四处蔓延,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 1998 年 3 月,重庆市就通过了《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该法虽然并未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提出具体的实施规则,但是却为之后一系列与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法律基础和理论依据;
2000 年 6 月 30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 93 号令发布了《重庆市城区建筑渣土 清运管理办法》;
2002 年 6 月 7 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城市容貌管理条例》,它是实施固体废物管理最为广泛的规范依据;
2005 年 3 月 25 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并于 2010 年 7 月 23 日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进行了修正;
2005 年 8 月 4 日,重庆市市政委员会颁布了《重庆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条件和程序规定》;
2010 年 4 月 7 日,由重庆市规划局和市政委共同编制的《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布点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 年主城区将建成 7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场和 14 个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填埋场,除余泥土石方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5%,形成集建筑垃圾管理、处理、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种种迹象都表明,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重庆亟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然而,目前重庆的建筑垃圾管理条款仅涉及到了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和消纳处置,在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化控制和中间过程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却缺乏更加具体和详实的指导措施。
基于此,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于 2011 年 8月 2 日制定了《重庆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处于修改整理过程中。该规定较之前的相关规定更加丰富和详实,而且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明显加强,相信正式版本的该办法很快就将出台和实施。
2012 年 5 月 24 日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建筑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详细的政策措施,填补了重庆市此前没有建筑垃圾相关管理办法的空白,是一个阶段性的突破。
3.3 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及处置现状
重庆市建筑垃圾的监督管理和处置核定许可由重庆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市建设、公安、规划、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在建筑垃圾的产生处、运输过程、末端环卫处置设施规划、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协助管理。但涉及部门繁多,没有形成全过程的一体化监管体系,目前的监管重点仍是在严禁建筑垃圾非法处置的同时引导建筑垃圾进入合法填埋场,忽视了源头控制。
2009 年末,重庆建筑垃圾处置行政许可审批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建筑垃圾处置、运输、和消纳网上申报和审批,并随时记录建筑垃圾运输的违章信息。重庆市 2008 年提出了建筑垃圾运输定位导航(使运输车辆密闭且全部安装 GPS导航),但由于实际操作繁琐及成本过高等原因,没有严格实施。
重庆市建筑垃圾在施工或拆除现场不经过任何处置直接装车外运,运输途中无防护措施、渣土飞扬,并且终端处置为近距离倾倒,场所多是非法露天堆场、沟槽等,不仅影响周边土壤、大气、水体环境而且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另外,现有的合法消纳场也只是简易填埋,没有“无害化”控制或卫生处置措施。
基于经济、政策和管理监督等原因,目前重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拆除现场不经过任何处置直接装车外运,超载运输,运输过程渣土飞扬,终端选择近距离非法倾倒,非法倾倒场所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对周边土壤、大气、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缺少防渗等环保措施。只有当合法的消纳场距垃圾源较近,且入场费较低时,建筑垃圾才会送到该合法消纳场,但现有的合法消纳场也只是简易填埋,没有“无害化”控制措施,资源化利用率几乎为零。
工地建筑垃圾中的废钢、旧门窗等一些利用价值较大的废料,在施工或拆除过程中大部分被拆迁或拾荒人员收集处理;大部分的惰性材料(如废混凝土、碎砖等)需要外运处理。但是以利润为中心的承包商没有看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效益,再加上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和再生产品市场前景渺茫等原因,重庆市建筑垃圾中惰性材料的资源化水平几乎为零。
3.4重庆市建筑垃圾规划现状
重庆市现有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化管理;29处建筑垃圾倾倒点中只有4处备案,其余都是违法场所。这些倾倒场大都由个体经营者和附近农民负责管理,采用一两台推土机或装卸机等简单机械违规作业,更无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简单、粗放,经常由于利益冲突,引发矛盾与纠纷,严重妨碍了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
作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要举措,促进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重庆规划在重庆市设置 7 个非余土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场和 14 个余泥渣土填埋场,到 2020 年,建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体系,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形成集建筑垃圾管理、处理、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与此配套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促进政策正在制定之中。
3.5重庆市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政建设和房产开发项目明显增多,许多建筑垃圾在堆放、清理和倾倒等环节中存在严重不规范而导致的脏、乱、差等问题。据笔者调查和重庆市环保部门人员介绍,重庆市主城区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都被施工单位以随意倾倒、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等粗放式的方式处置,不仅侵占大量土地面积、浪费包含垃圾清洁费在内的许多建设经费,而且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粉尘飞扬、遗撒等问题又会对市区环境造成很严重的二次污染。建筑垃圾的利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要能真正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还会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是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具体地讲,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数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年)》,2020 年重庆主城都市圈面积将达到 5473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项目开发必将使建筑垃圾的产量持续增加;再加之,这些年重庆市每年 1000 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除改造工程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据专家粗略测算,每拆除 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会产生约 1 吨的建筑垃圾。而最新资料显示,2010 年重庆主城区建筑垃圾已经超过 1500 万吨。随着大重庆建设进程的提速,预计到 2015 年重庆建筑垃圾年产量将会逼近4000 万吨,几乎为现在产量的 2 倍还多。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严重地影响到了山城的市容市貌、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2)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偏低
目前整个中国大陆都对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重庆也不例外,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细节性的空白。重庆市建筑垃圾大多采用自然堆放,且平均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5%。目前,重庆市区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回收方式主要是在建筑工地、道路和低洼地的回填;回收利用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钢筋、铝合金等旧金属,而对含量最大的废弃混凝土块则很少进行回收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低会造成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大量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极大地浪费了许多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建筑垃圾也侵占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耗用大量征地费和垃圾清运费。
(3)相关性政策法规不完善,且力度不够
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国家法律文件,虽然这些年有关部门和重庆地方政府在该领域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以期填补我国在建筑垃圾的法律空白,但是普遍都存在内容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而给具体的管理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如我国规定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是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垃圾的运输及填埋收费,物价部门目前依然未制定专门的计价标准,而是由建设单位与运输公司或填埋场业主议价确定。由于收费普遍偏低,导致建设单位和承包商都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识薄弱,导致大部分建筑废料被当作建筑垃圾遗弃;再者,目前重庆市的建筑垃圾管理仅仅是从市容环境卫生的角度出发的,距离真正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远远不够。
(4)建筑垃圾再利用缺乏成熟的技术研究作为质量保障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废料只有经过加工利用处理才能产生新的价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基础,没有较成熟的技术保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由于建筑垃圾在强度、力学、化学等许多性能方面都较原始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或者降低,因此需要相关研究机构按照“收集、加工和实验”的程序进行质量检测之后,给定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标准,才可以放心地再次投入使用;此外,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品质提升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基础和关键。然而重庆在此方面目前并无相应的技术标准、施工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出台,辖区内也没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且多数垃圾消纳场所是由个体经营者和附近农民负责管理,不仅管理水平简单、粗放,而且经常引发利益矛盾与民事纠纷,严重妨碍了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置。
总体而言,重庆市在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领域,尚处于水平低下、技术简单和管理无序的初级状态,亟需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政策的出现为其发展注入更多积极有效的新鲜血液。
第五篇: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喜爱到半信半疑再到认同的过程。当下我国企业对绩效管理基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绩效管理像樱桃树一样—“果子好 吃树难栽”。由于企业管理基础和文化氛围不同,绩效管理应用的效果和碰到的问题也 就各种各样。总体看,绩效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点、焦点和难点。
3.1 我国绩效管理现状
(1)对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目前,有不少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 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些员工中也有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认识直接 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企业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进行绩效管理,从 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事实上,绩效管理绝不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配套系统或 决策支持系统,它本身具有其他管理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引导员工行为,改 进员工绩效的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绩效及组织绩 效,及时进行结果反馈,最终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此外,有些企 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位拿到 相应奖金。长此以往,员工就有了“考核是对员工错误行为的惩罚”的认识,这样的考核 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 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甚至不得。
(2)缺乏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考核监督机制缺失。一方面,由于体系 本身监督机制的缺失,缺乏专业素养的考核者难免会将非绩效因素掺杂在考核之中,损 害考核的权威与公正,影响员工满意度。另一方面,考核结果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 益,员工必然对考核结果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格外关注,但监督机制的缺失,使考核操作 过程无法公开化、透明化,员工难免会捕风捉影,产生无端猜疑,使得考核者在承担繁 重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3)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忽视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的提升依赖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由于部门间差别较大、可比性差,在构建绩效考核 体系时,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忽视。长此 以往,势必使员工养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最终削 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时,是先保组织 目标还是先保个人目标,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 盾,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协调发展与配合的趋势不符。
(4)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企业传统的绩效考核 大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评价委员按照评分标准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 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 完全脱节,考核指标的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绩效指标难以区分 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地夹 杂其他因素,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在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时代,绩效管理已成 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测评与监控的最重要因素。为此,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导向,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