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开发考试简答
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兼有而持的房地产。特点:按期收租、不用计提折旧和摊销、不存在减值问题、资产负债表中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企业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开发性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管理机构,为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在开发现场设置部门组织管理开发产品而发生的,以及不能直接计入各项开发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为何开发间接费对有些开发产品不进行分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并防止重复分配,对应计入房屋等开发成本的日用土地和不能有偿转让的配套设施的开发成本均不分配开发间接费用。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程量×主要材料比重÷360×储备天数额度=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作量(百分比)起扣点=全年工程总价值×(1-额度÷主要材料比重)配率=350000/(4000000 +2600000+400000)=5% 借:开—配—501 40000—502 6000 —503 50000 贷:银 96000 借:开—配—501 20000—502 24000 —503 30000 贷:银 74000 借:开—配—501 50000—502 40000 —503 50000 贷:应付票据 140000 借:开—配—501 245000—502 250000 贷:银 495000 借:开—配—501 20000 贷:开—配—水塔 20000 借:开—配—501 28000 贷:开发间接费用 28000201:4000000*5%=200000 215:2600000*5%=130000 501:400000*5%=20000 借:开—配—501 20000—房—201 200000 —215 130000 贷:其应付—预提配350000借:开发产品—501 423000 贷:开—配—501 423000借:开—配—503 225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225000开发成本=50000+30000+50000 +225000=3550000 借:开品—房—215 5000其应付—预提配350000贷:开品—配—503 355000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兼有而持的房地产。特点:按期收租、不用计提折旧和摊销、不存在减值问题、资产负债表中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企业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开发性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管理机构,为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在开发现场设置部门组织管理开发产品而发生的,以及不能直接计入各项开发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为何开发间接费对有些开发产品不进行分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并防止重复分配,对应计入房屋等开发成本的日用土地和不能有偿转让的配套设施的开发成本均不分配开发间接费用。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程量×主要材料比重÷360×储备天数额度=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作量(百分比)起扣点=全年工程总价值×(1-额度÷主要材料比重)配率=350000/(4000000 +2600000+400000)=5% 借:开—配—501 40000—502 6000 —503 50000 贷:银 96000 借:开—配—501 20000—502 24000 —503 30000 贷:银 74000 借:开—配—501 50000—502 40000 —503 50000 贷:应付票据 140000 借:开—配—501 245000—502 250000 贷:银 495000 借:开—配—501 20000 贷:开—配—水塔 20000 借:开—配—501 28000 贷:开发间接费用 28000201:4000000*5%=200000 215:2600000*5%=130000 501:400000*5%=20000 借:开—配—501 20000—房—201 200000 —215 130000 贷:其应付—预提配350000借:开发产品—501 423000 贷:开—配—501 423000借:开—配—503 225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225000开发成本=50000+30000+50000 +225000=3550000 借:开品—房—215 5000其应付—预提配350000贷:开品—配—503 355000
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兼有而持的房地产。特点:按期收租、不用计提折旧和摊销、不存在减值问题、资产负债表中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企业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开发性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管理机构,为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在开发现场设置部门组织管理开发产品而发生的,以及不能直接计入各项开发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为何开发间接费对有些开发产品不进行分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并防止重复分配,对应计入房屋等开发成本的日用土地和不能有偿转让的配套设施的开发成本均不分配开发间接费用。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程量×主要材料比重÷360×储备天数额度=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作量(百分比)起扣点=全年工程总价值×(1-额度÷主要材料比重)配率=350000/(4000000 +2600000+400000)=5% 借:开—配—501 40000—502 6000 —503 50000 贷:银 96000 借:开—配—501 20000—502 24000 —503 30000 贷:银 74000 借:开—配—501 50000—502 40000 —503 50000 贷:应付票据 140000 借:开—配—501 245000—502 250000 贷:银 495000 借:开—配—501 20000 贷:开—配—水塔 20000 借:开—配—501 28000 贷:开发间接费用 28000201:4000000*5%=200000 215:2600000*5%=130000 501:400000*5%=20000 借:开—配—501 20000—房—201 200000 —215 130000 贷:其应付—预提配350000借:开发产品—501 423000 贷:开—配—501 423000借:开—配—503 225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225000开发成本=50000+30000+50000 +225000=3550000 借:开品—房—215 5000其应付—预提配350000贷:开品—配—503 355000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兼有而持的房地产。特点:按期收租、不用计提折旧和摊销、不存在减值问题、资产负债表中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
企业销售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开发性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管理机构,为开发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在开发现场设置部门组织管理开发产品而发生的,以及不能直接计入各项开发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为何开发间接费对有些开发产品不进行分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并防止重复分配,对应计入房屋等开发成本的日用土地和不能有偿转让的配套设施的开发成本均不分配开发间接费用。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程量×主要材料比重÷360×储备天数额度=工程备料款金额÷年度建安工作量(百分比)起扣点=全年工程总价值×(1-额度÷主要材料比重)配率=350000/(4000000 +2600000+400000)=5% 借:开—配—501 40000—502 6000
—503 50000
贷:银 96000 借:开—配—501 20000—502 24000
—503 30000
贷:银 74000 借:开—配—501 50000—502 40000
—503 50000
贷:应付票据 140000 借:开—配—501 245000—502 250000 贷:银 495000 借:开—配—501 20000 贷:开—配—水塔 20000 借:开—配—501 28000 贷:开发间接费用 28000201:4000000*5%=200000 215:2600000*5%=130000 501:400000*5%=20000 借:开—配—501 20000—房—201 200000
—215 130000
贷:其应付—预提配350000借:开发产品—501 423000 贷:开—配—501 423000借:开—配—503 225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225000开发成本=50000+30000+50000 +225000=3550000 借:开品—房—215 5000其应付—预提配350000贷:开品—配—503 355000
第二篇:2013年房地产开发名词简答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5*1=15分
2、判断改错题;5*2=10分
3、名词解释;5*3=15分
4、简答题;5*6=30分
5、分析计算题;5*6=30分
一. 名词解释1、2、3、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经济行为。狭义的房地产经营:是指房地产经营者对房屋和建筑地块的销售、租赁及售后服务管理等活动,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广义的房地产经营:是指房地产经营者对房屋的建造、买卖、信托、交换、维修、装饰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等按价值规律所进行的有目标、有组织的经济活动。P5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又称为最小机会准则、后悔值准则这种决策方法是将某个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定为理想目标,如果没有采取这一理想方案,而采取了其他方案从而使取得的收益减少,就会感到“后悔”,这样每个自然状态下的理想最大收益值与它在其他方案的收益值之差所形成的损失值,称为“最大后悔值”。P23
房地产专营企业:是指依法注册成立、具有一定企业资质并长期从事专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P37
房地产兼营企业:是指某些以其他行业,如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为主营业务,而在注册时申请并经批准兼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一类企业。房地产项目型企业:是特别针对某一开发项目而设立的开发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在开发项目经过可行性论证并经立项之后组建,而待项目建成并销售完成后,企业就自然解散终止。4、5、6、7、8、土地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是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或委托机构发布挂牌
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P889、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经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通过出售、交换
或赠予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10、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
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P9411、青苗补偿费:是指国家征用土地时,农作物正处在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国家应给12、13、14、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以经济补偿。房屋产权调换:是指拆迁人用自己建造或购买的产权房屋与被拆迁房屋进行调换产权,并按拆迁房屋的评估价和调换房屋的市场价进行结算调换差价的行为。P100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包括对项目经济、社会、环境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P108 财务评价:是指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项目评价的有关规定,从项目
财务的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据此判断财务的可行性。P130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来抵偿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所需的时间,是反应项目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P138142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就是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进而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资金成本:是指投资者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中,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房地产开发资金成本由资金筹措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两部分组成。P155 住宅平均层数: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按各种层数住宅的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计算,即,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是指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即,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住宅用地总面积(%)p166
住宅面积净密度:是指住宅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15、16、17、18、19、20、21、即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公顷)
2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之比,(大)
即住宅建筑毛密度 = 住宅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公顷)
23、建筑密度: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以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即建筑密度 = 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规划建设面积。(比例值)
24、房地产开发项目报建:是是在原规划设计方案基础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规划设
计单位提出各单体设计方案,并对其局部进行定位,对开发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道路和各类工程管线做更深入的设计,使其达到施工要求。并提交有关部门审批的过程。
25、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用于确认建筑工程是否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P17226、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管理:是指以进度计划为依据,综合利用组织、技术、经济和
合同措施,确保项目工期目标得以实现。
27、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管理:是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组织、经济、技术
和合同措施将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并且寻求最大限度的投资节约。P19428、工程索赔:是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开发商和承包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合同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给予补偿的要求。P20929、竣工验收:是房地产建设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
等单位参加,对建设工程进行实体和技术资料的合格检查过程。P21530、成本导向定价法:是房地产企业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和税金来制
定产品价格的一种方法。P23331、需求导向定价法:是房地产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消费者需求强度和对价格的心理反应的不同来制定价格的一种方法。
3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就是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为对象,对其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顾客满意度进行的全面考核。P25633、房地产购买后行为评价:是指客户购买房地产产品后,在观察期和使用期对产品使
用价值、心理期望满足程度、企业守信程度、服务满意程度以及投资价值的全面感受、体验、与判断,以及据此而必然产生的对于产品以及开发商的评价、社会传播行为和处理不满意的方式的选择。P267
二、简答题
1、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经营的关系是什么?
答:这两种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生了交叉和融合,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P8页,4点。
2、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工作阶段有哪些?
答:(1)投资决策分析阶段
(2)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阶段
(3)可行性研究阶段
(4)前期准备阶段
(5)实施阶段
(6)销售阶段
4、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原则?
答:(1)开发和经营决策原则有:遵守政策法规原则
(2)经济效益原则
(3)风险意识的原则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决策的类型有哪些?
答:(1)确定性决策
(2)风险性决策
(3)不确定性决策
7、实现节约型房地产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答:(1)强化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3)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4)整合优化利用城市建设资源
7、经营性物业资产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1)制定经营管理目标
(2)制定推广计划
(3)投资管理
(4)资金通融管理
8、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2)为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
(3)为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4)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9、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现状(特点)是什么?
答:(1)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2)企业经营业绩普遍提高,但增长缓慢
(3)企业成长性良好,但盈利能力相对滞后
(4)企业的区域分布具有较高的集中性
(5)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6)企业的经济类型具有多样性,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远强于国有企业
10、房地产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答:(1)职能型
(2)项目型
(3)矩阵型
(4)混合型
11、房地产企业经营目标的内容是什么?
答:(1)房地产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是指企业长远发展方向、规划的总目标或基本目标,由成长性目标、盈利性目标和竞争性目标构成。
(2)房地产企业经营的战术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然途
径,其内容由五个方面构成:市场定位,产品结构,价格策略,营销策略。
13、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答:(1)关联性
(2)可变性
(3)相对性
(4)层次性
16、SWOT分析法的思路是什么?P76
答:1)、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具体是自身的优势(S)和劣势(W),5点;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指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自身的机会(O)和威胁(T);
总结出房地产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全面对外部环境关键因素相关信息与数据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两者相结合,4点,确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决策。
18、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风险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
1、政治风险。
5点,p8019、土地使用权划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没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2)无需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3)不能随意转让、出租和抵押
20、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审批权限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审批权有各级人民政府掌握,具体规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工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征用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21、土地征用的程序有哪些?
答:(1)建设项目的预审(2)用地申请(3)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4)签订征地协议(5)出让或划拨土地使用权(6)颁发土地使用证。
22、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条例规定?
P10024、假设开发法的前提是什么?
答:第一,稳定房地产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房地产法律法规;第二,全面合理的房地产投资开发和交易税费项目;第三长远、稳定的土地供给计划;第四,完整、公开机透明度高的房地产资料数据库。
25、假设开发测算地价的步骤有哪些?
答:(1)调查待开发房地产的基本情况,包括待开发房地产所属地区的市场情况、畅销物业形态、地块周边情况、地块基础设施通达度等。(2)选择最佳的开发利用方式,确定政府的规划限制,弄清规定的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等。(3)估计开发经营期,弄清待开发房地产的开发期限和经营期限,以利于房地产价格和其他费用的测算。(4)预测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价格,同时估算开发成本、管理成本、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及开发利润。(5)预测地价。可用公式表示为:地价 = 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价格—房屋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开发利润
28、房地产开发资金筹措方式有哪些?
(一)动用自有资金
(二)争取银行贷款
(三)利用证券化资金
(四)通过联建和参建筹资
(五)利用外资
(六)通过预售筹资
(七)利用承包商垫资
29、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流程和作用各是什么?P172
答: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
(二)初步审查
(三)核发规划设计要点建议书
(四)方案审查
(五)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作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核发的、用于确认建设工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
30、申请施工招标的条件是什么?
答:招标人已经依法成立: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的,已经批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等应当履行核准手续的,已经核准;有相应资金或资金来源已经落实;有招标所需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31、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P19133、房地产价格制定的目标有哪些?
1)、实现预期投资利润率;
2)、项目或当期利润最大化;
3)、适当市场竞争;
4)、树立企业品牌;
5)、提高市场占有率;
6)、求得生存。
第三篇:房地产开发考试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有土地使用这项政府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房地产是一种稀缺的资源、重要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厂房)和基本的生活资料(如住宅),是一种人们十分重视、十分珍惜的财产。
房地产开发是通过多种资源的组合使用而为人类提供入住空间,并改变人居住环境的一种活动。
房地产区域结构是分析在全国不同地区之间,房地产市场发育情况的差异和特点,考察不同区域或城市之间,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规模、主要物业类型、房价水平和政策措施的差异。
房地产信托基金是指通过制定信托投资计划,信托公司与投资者(委托人)签订信托投资合同,通过发行信托受益凭证或股票等方式受托投资者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或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并委托或聘请专业机构核专业人员实施经营管理的一种资金信托投资方式。
房地产资产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物业所有者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对物业进行的贯穿于物业整个寿命周期的专业资产管理服务,其目标是在实现物业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保持和提高物业的资本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容积率是指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 居住建筑密度是指居住建筑对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居住建筑密度=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
熟地指政府出让已经具备“七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三通一平”建设条件的土地
毛地是指政府在出让未经拆迁安置补偿的旧城区土地。
房地产泡沫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脱离了实际使用这支持而持续上涨的过程及状态。
简答:
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市场供给的特点,市场需求的特点,市场交易的特点,市场价格的特点。
请分析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原因:土地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投机需求膨胀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诱因。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助燃剂。
简述房地产形式的投资有哪些:房地产直接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置业投资。房地产间接投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
开发商获取土地的途径有哪些: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转让、其他方式(土地使用权划拨、原有划拨土地上存量房地产土地使用权)
投资估算的开发项目的费用有哪些:土地费用估算(土地征用拆迁费、土地出让地价款、土地转让费、土地租用费、土地投资折价)、前期工程费、房屋开发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费、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
地产信托资金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区别:按REITs经营的物业类型划分,可以分成商业、工业或者住宅等类型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按照REITsk采用的投资策略划分,可将REITs分成权益型、抵押型、混合型三类。按发展股票的原则划分可分为开放式的REITs、封闭式REITs两类。按组织形态的不同划分可分成契约型REITs、公司型REITs两类。
在开发前提和预售阶段需获取五证,是哪五证,分别在哪个阶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 程施工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简称“五证”。
简述房地产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的作用:确定了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的工期、质量、价格等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规定了合同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益,是调节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的主要手段。履行合同、按合同办事,是工程过程中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合法合同已经签订,则成为一个法律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一个项目的合同体系决定了该项目的管理机制,开发商通过合同分解或委托项目任务,实施对项目的控制。是合同双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解决争执的依据。房地产周期循环中每一个阶段的特征:
论述题:
房地产投资的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政治风险、或然损失风险)、个别风险(收益现金流风险、未来经营费用风险、资本价值风险、比较风险、时间风险、持有期风险)
请说明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内容有哪些:项目概况、开发项目用地的现状调查及拆迁安置方案的制定(土地调查、人口调查、建筑物调查、单位调查、管线调查、其他地下地上物的调查、制定拆迁计划、制定安置方案)、市场分析和建设规模的确定、规划设计方案的选择、资源供给条件分析、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开发组织机构的管理费用研究、开发建设计划的编制、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结论及建议。
请说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宏观因素分析、市场供求分析(供给分析(调查房地产当前的存量、过去的走势和未来可能的供给。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及其可能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状况,交通、基本建设投资等计划。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商业周期和建造周期循环运动情况,分析未来相关市场区域内供求之间的数量差异)、需求分析(需求预测、分析规划和建设中的主要房地产开发项目、吸纳率分析、市场购买者的产品功能需求)、竞争分析(列出与竞争有关项目的功能和特点、市场细分,明确拟建项目的目标使用者)、市场占有率分析)、相关因素分析。
(选作)房地产项目定价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价格折扣与折让(期房折扣、现金折扣、数量折扣、职能折扣、季节折扣、折让)、心理定价(声望定价、尾数定价、吉祥数字定价、招徕定价)、差别定价(顾客差别定价,及开发商按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物业租售给不同客户。形式差别定价,及开发商对不同形式的物业或单元制定不同的价格,但并不和他们各自的成本成比例。形象差别定价,及开发商对不同形象的物业制定不同的价格。地点差别定价,及开发商根据地点或位置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价格。时间差别定价,及开发商定价随年份、季节、月份或日期的变化而变化。)、产品组合定价(产品线定价、选择品定价、补充品定价,又叫附属品定价、产品束定价)
第四篇:考试简答100
1、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气候条件(2)土壤质地(3)土壤结构(4)地下水矿化度(5)农业技术条件
2、漫灌的缺点有哪些?答:(1)是一种比较粗放、落后的灌水方法(2)灌水均匀性差(3)田面受冲刷(4)水量浪费较大
3、喷灌的主要技术要素有哪些?答:喷灌强度、水滴直径和喷灌均匀度
4、生产实践中常用哪几种方法制定作物灌溉制度?答:(1)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2)运用灌溉试验资料(3)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计算
5、灌溉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答: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
6、进行河流供水流量分析,目前采用的确定方法有哪几种?答:成因分析法、平均流速法、经验频率法
7、水源供水不足时,怎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扩大水源?答:(1)做好渠道防渗(2)改续灌为轮灌,提高水的利用系数(3)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4)充分利用灌区内的塘坝水、地下水和回归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补充河流水源不足
8、简述灌区水量调配的具体方法?答:根据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划灌水定额和各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分配水量
9、防洪限制水位是怎样确定的?答:应考虑工程质量、下游河道情况、防汛要求以及洪水发生的规律等情况,在进行调洪演算的基础上综合确定
10、水库防洪调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确定调度运用目标(2)编制度汛计划(3)制定应急措施
11、确定防洪限制水位时,应考虑哪些情况?答:(1)应考虑工程质量、下游河道情况(2)应考虑防汛要求以及洪水发生的规律等情况
12、水泵的功率分为哪几种?答:(1)轴功率(输入功率)(2)有效功率(输出功率)
13、坏管井的修理有哪几种方法?答:堵塞法和套补法
14、土坝滑坡裂缝有何特征?答:一般形成短促,缝口有明显错动,下部土体移动,有离体迹象
15、土石坝发生渗漏的处理原则
是什么?答:(1)上截。就是在上游封堵渗漏口,截断渗漏途径,防止渗入(2)下排。就是下游采取导渗排水措施,使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前提下,迅速安全排除,以增加坝坡的稳定
16、常用土石坝坝基的压渗形式有哪些?答:(1)土料压渗台(2)石料压渗台
17、简述坝后导渗压渗的方法?答:(1)在渗水出露地段适宜范围内先铺设滤料垫层,然后填土料或石料盖压(2)既能使覆盖层土体中的渗水排除,又能使覆盖层土体不被冲走(3)常用的压渗形式有土料压渗台和石料压渗台两种
18、简述渠道滑坡的防治方法?答:(1)削坡减压(2)排水导渗(3)砌挡土墙(4)明挖改暗涵或装配式沉箱
19、分析产生渠道滑坡减压的具体做法?答:由于渠线经过地的地质、土壤条件差,开挖渠道后破坏了岸坡地层的自然平稳,加之在水的作用下引起了渠床或堤岸的滑动
20、渠系建筑物出口与土渠衔接处发生冲刷应如何处理?(1)加深齿墙(2)延长护段(3)扩大和增设水消能设施
社会主义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答:社会主义道德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职业道德又是在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制约下,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同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道德观念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答:(1)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2)社会主义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在职业活动中,应坚持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3)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发的,必须从外面灌输 为人民服务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为人民服务原则,是统帅和支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而这二十字的职业道德规范,又是服从于和服务于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原则的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答:第一要有实践为人民服务原则的信心;第二要从我做起,把为人民服务的灵魂时时刻刻、扎扎实实的贯穿到职业活动中去,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第三要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创造,用心做好每件平常事 主人翁劳动态度的鲜明特征是什么?答:主人翁劳动态度就是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历史主动精神,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去工作,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工作,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不消极等待,推一推动一动,而是积极的找工作做,见困难就上,勇挑重担,而不是见困难就畏缩不前,或把困难重担推给别人;之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是勇于突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这些就是主人翁劳动态度的鲜明特征。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从事某一职业活动的个人和服务对象的关系(2)同一职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4)职业劳动者个人,职业群体和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应该怎样理解奉献社会?答:奉献是无私的付出,奉献社会就是为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而工作。因此,奉献社会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它自始至终体现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各种要求之中,同时也是前四项优秀职业道德品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奉献社会不但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奉献社会并不意味着不要个人的正当利益,奉献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大都是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真正人生观。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应自觉遵守哪八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勤业精业,一丝不苟;诚实守信,注重质量;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什么是道德?答: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有经济关系所决定,一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传统习惯、传统理
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简单的说,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什么是职业道德?答: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答:社会主义道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为核心,以敬业乐业精神、职业规范意识、勤业精业意识为内容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斯大林关于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如何论述的?答:他说:“个人和 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协调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抛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牢固的保证。
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什么?答: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互相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们自己才能达到完善。
职业道德的作用和意义?答:职业道德一旦形成,它对调节职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职业健康发展,推动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良整个社会风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最显著特征是: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的最崇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以乐观主义作为人生态度。
第五篇:法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4*5’)
一、法的目的价值(外在价值)与形式价值(内在价值)P296、P298 目的价值(外在价值):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所保护或助长的安全、自由、正义、福利等诸种价值,是存在于法律文本之外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它们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是法律所服务的对象。(or构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新和实施的宗旨,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当怎样的权威性宣告。)形式价值(内在价值):法律自身在形式上应当具备和值得肯定的品质和属性。
异同:目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时代性的属性,法的形式价值中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十分重要;但是目的价值系统在在整个法的价值体系中占突出的基础地位,是法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反应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形式价值系统则是保障目的价值能够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形式价值的辅佐,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就要完全由偶然性的因素来摆布;二者同属于法的价值体系,是法的体系中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构成部分。
二、实体正义与形式正义P335 实体正义:是关于制定什么样地规则和原则来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
形式正义:是怎样实施实体正义的原则和规则以及当这些原则和规则被违反的时候如何加以处置的问题。异同:在法律范围内,实质正义是法律创制中的正义,形式正义则是法律执行和适用中的正义。二者是从正义与主体关系角度对正义所进行的分类。
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P334 社会正义: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及其所含规则和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个人正义: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公平地对待他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准则。
异同:社会正义适用于社会及其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个人正义适用于个人及其在特殊环境中的行动。
四、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P338 分配正义: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权利义务责任配置,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与相同的对待,是不平等基础上的正义。
矫正正义: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和权利的恢复和补偿,当分配正被侵犯或被违反,由法院或其他被赋予司法权力的机关执行,使受害者获得补偿。
异同:
1、分配正义基于不平等上的正义,而校正正义则基于平等的正义。
2、分配正义是实体的正义,矫正正义是程序的正义。
3、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司法的正义。
4、分配正义是形式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实质的正义。
五、法治与法制P398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指法律制度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
异同:
1、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法制不包含;
2、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法制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了,早在奴隶制社会已经存在;
3、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二者的首要区别,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法制不作此要求;
4、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法制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法制的价值取向是指中性的;
5、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法治都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法制不要求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基础。
任何法治都是以法制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没有法制作为基础,法治就不可能建立和继续存在,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六、法治与人治P397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人治: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众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
异同: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人治中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2、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作用巨大,人治中,法律地位低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二者相冲突时,让步的总是法律;
3、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权力受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人治中的权力只服从于权力,最高的权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4、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不同,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总与专制相联系。
5、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法治
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中总有自己的地位,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二者同为古老的社会现象,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方式。
七、七、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法律传统: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法律信仰、态度、习惯、制度等的统称。异同:法律文化的外延大于法律传统,它既包含着法律传统,也包含着社会发展中新形成的因素和对外因素的吸收。
八、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异同:采用狭义法律文化概念时,两者的外延相同,采用中义或广义的法律文化概念时,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九、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324)
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积极自由: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异同:积极自由实际上会去干涉他人的消极自由。因此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消极自由,而不是去推崇积极自由。
十、公平与平等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平等:是人与人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人与人之间的对等状态。区别:公平既针对人也针对事,还真对过程与结果,平等针对朱特、个体与群体,不针对结果、过程。
十一、效率与公平P328 效率:指法能够使社会或其他主体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主体对效益的需要。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异同: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价值,效率具体内容:1立法上的体现资源利用,资源分配上的效率2执法上的体现3司法上的体现4法律监督上的体现)
简述(4*5’)
一、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P294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区别:
1、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判断的维度不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个人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实判断而言,其目的在于达到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因而无论是认识的过程抑或是认识的结果,都应当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主观性因素对认识问题的介入,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3、判断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的方式,它关注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终理想。但法律事实判断则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其任务主要在于客观地确定现实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典型的“实然”判断。
4、判断的真伪不同。法的价值判断的真伪,取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实判断有同,事实判断的真伪主要在于其与客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
就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明确认识、评价法律的多维角度,从而拓宽法学研究与法律分析的视野。第二,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 的固有平衡。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P322
1、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法律所确认的自由,不应当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自由,而应当是所以社会成员的自由,每一社会成员的自由应当是并存的,要保证每个人有同样的自由,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应当互不冲突;
2、消极自由之保障原则,法律应当保持对主体行为最大的不干预,仅当主体行使自由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得将干预施于该主体之上,即使是为了促进被干预者的福利也不构成对干预的授权;
3、公益干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或促进重要的公共福利,可以构成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授权;
4、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当主体无力做成所希望的事项或者主体忽视某种自由时,外界的一定积极干预恰是为了保障被干预者自由的实现,因而是可行和必要的。
三、简述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P337
1、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法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力和义务,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
2、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法为公正地解决冲突提供规则和程序,主要标志是无偏见的适用公开的规则,此外法律还提供了司法独立、回避制度、审判公开等规则保障冲突和纠纷的公正解决;
3、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以法律规定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社会负担之承担,防止权力对资源的垄断,对负担的无理分配,保障公民平等地参与竞争社会环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4、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国际关系的法律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进步人类已经提出了建立世界法治社会的任务,法律在促进国家平等相处、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国际犯罪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简述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P350
1、法对人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其次表现为国际法的保护,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保障;
2、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主要包括a宪政保护(确认和保障人权是宪政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b立法保护(法律规定了法定人权的内容和范围,并未人权的确定的享有、实现、保护和救济提供有效的的措施和可行的方式)、c行政保护(政府认真执行宪法的人权条款和权力机关的人权立法,并将保障人权作为决策的决定性因素)、d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人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3、建立在国籍法基础上的国际人权保护和救济制度,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由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而承担了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二是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机构负有调查、监督人权问题及其解决情况的职责。但是必须坚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五、简述法律秩序的特点P304
1、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秩序,社会以秩序为常态;
2、秩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限制、控制与禁制因素,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相互性、关联性,社会生活存在可预测性,存在一致性与不平等性,存在相对稳定性);
3、秩序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秩序;
4、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秩序的最终决定因素;
5、只需有好坏、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六、简述法与宗教的关系P388
1、宗教与法的联系,表现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上,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种联系各有不同;
2、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与法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都是融为一体的。a在精神层面,宗教的精神就是法的精神,法的正当性、行为的正当性均从宗教教义的基本精神来解释;b在规则层面,宗教规范即是法律规范,不仅调整和管理宗教事务,同时调整和管理世俗事务;c在组织结构层面,有时宗教领袖亦即国家的领袖,但更多的情况是世俗国家的领袖从属于宗教;
3、在政教分离的条件下,国家不得确定或禁止吗,某个宗教,国家行为与宗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活动,不得干预国家设立的各项制度,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组织管理宗教事务,宗教事务在社会公共领域需遵守国家的法律。
区别:
1、调整范围不同,法律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宗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也调整人的内心思维
2、调整对象不同,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不对等
3、制裁方式不同,法依靠国家强制力,宗教依靠内心强制力
七、简述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P374
1、所体现的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的人民的意志;而政策本身则是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的形式不同,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以国家名义规定人们的权力和义务,便于国家机关和公民对它的普遍遵守和执行,也便于人民群众对执法进行监督;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
3、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都要受到国家的制裁;党的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具有约束力,但不能强制党外群众去执行党的政策;
4、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法律一般是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关系;由于党对国家、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策实现的,因此党的政策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
八、简述法对政治的功能P368
1、协调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利益,法律通过分配政治利益来协调政治关系;
2、规范政治行为政治斗争类型反映着法律的历史类型,体现着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又规定着政治斗争的程度和方式,法律还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途径,实现其对政府的相应的合法控制;
3、促进政治发展,法律使政治措施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现实性法律能够为政治改革指明方向,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巩固政治改革的成果;
4、解决政治问题,尤其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法律在解决政治问题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九、为什么国家不能无法而治P372
1、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
2、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
4、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
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论述题(20’)法的价值冲突P301 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
一、法的价值准则和冲突
1、自由与平等
a、立法中的表现:侧重点
关于政治经济权利的立法价值是自由,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价值是平等 b、执法中的表现 c、司法中的表现
2、自由与秩序
主体个性发展vs有序社会的建立与维持 a、自由优先,理由:
秩序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保护者,而不是否定者、妨碍者;当发生冲突时,应强调自由,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用秩序来损害自由的法不是良法; b、秩序优先,理由:
法与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二者冲突时,自由应无条件服从秩序,无序状态从最根本上损害了自由,秩序价值应高于自由价值,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应将秩序放在第一位,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并不并存;
3、秩序与正义
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不并存,为了正义,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秩序(时效制度);
4、公平与秩序
5、效率与公平
整体发展与个体保护的冲突
二、法的价值观冲突
1、主体自身法的价值观冲突
2、主体相互间法的价值观冲突
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
1、价值位阶: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在法律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考虑按照位阶顺序来确定何者应优先保护。
2、个案平衡: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3、比例原则: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必须侵犯另外一种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
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这就是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1.法的价值的含义:简单的说,法的价值是指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那些为人所重视,珍视的现状、属性、和作用。具体地说,法的价值包括以下意义
(1)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是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
(2)法的价值拥有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所重视、珍视的部分——法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3)法的价值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其研究不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他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2.法的种类: 包括秩序、自由、正义、效率等。
3.法的价值冲突:可以理解为法的某种价值的得到体现时,可能对其它价值产生抵牾的现象。如保证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牺牲效率为代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舍一择一”的局面。
从主体而言,法的价值冲突常常出现于三种场合:
(1)个体之间法的价值冲突
(2)共同体之间发生价值冲突
(3)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发生法的价值冲突,典型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出现的矛盾。
4.法的价值冲是突难以避免的,因而必须形成相关的平衡价值冲突的规则。可采纳的原则有(上述)
5.法的价值冲突情形过于复杂,其相关原则、依据及处理规则还有待与研究。
1.法的价值冲突(1)涵义:法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准则,每一种价值又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法律所追求的多重价值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即为法的价值冲突。例如,当一个国家遭遇紧急状态时,政府往往需要牺牲公民的部分自由来保障法律的秩序价值;而在某些国家,政府为了促进平等的价值,改善弱势群体的待遇,往往需要向富人群体多征收税款,但却使企业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损害法律的效率价值。
(2)价值冲突的形式或场合: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2.价值冲突的平衡(上述)法与道德的关系P383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文明与野蛮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主要由这个社会的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有关善恶、是非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不是抽象的人性的反映,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道德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也有某些共同之处,即具有继承性。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区别,才能理解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不能偏废,从而有利于划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界限。尤其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把应属法所调整的行为、应负法的义务的行为,只用道德规范去调整,使其仅负道德义务,以至纵容违法犯罪;也不能把应属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应负道德义务的行为,用法的规范去调整,去追究法律责任,以至影响社会安定。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1)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本质,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在基本原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两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法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两者相互渗透。法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一般说,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反了法往往也违反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所鼓励的行为。
二)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对立法有重要意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反映和贯穿在法律意识中,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我国一系列立法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能超越现阶段人们的道德水准,否则就无法取得实效;立法也要随着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而向前发展,否则就落后于社会实际。
2)道德对法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法反映了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加强道德建设,谴责和抑制违法犯罪行为,鼓励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对法的实施可起到超出国家强制力范围的作用。此外,执法和司法人员的道德品格如何,直接对法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
3)道德对法还有弥补不足的作用。需要由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并不是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即使立法相当完备了,也难以详尽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要担负起调整法无明文规定的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
2、法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
1)法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它们不仅成为道德规范,也成为法的规范,从而使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有了双重保证。这些法的规范直接宣传着道德,指引社会成员按道德规范来行为。
2)法的实施进一步宣传和推行道德。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制裁,以及对先进、模范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可以使人们受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也增强道德观念。
在法的实施过程中,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法所鼓励的行为,通常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赞许的行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表现在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不道德或旧道德观念进行斗争的过程,或是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的表彰过程,因而也就是传播、推行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都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
们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区别
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舆论确立的;社会主义法表现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社会主义道德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之中;社会主义法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其后果,而社会主义道德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善良和高尚;社会主义法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 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实现的。
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思想基础。
法治国家P403
试论述法治国家中权利、权力、义务以及责任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权利、权力、义务、责任的概念。
①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其表征的是权利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手段。
②义务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某种利益需求而要求义务人必须作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表征一种利益的负担。
③权力,是由国家机关专门享有的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但权力的基础在于公民权利,其行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最大限度的实现。
④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力,权利而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其本质是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产生的第二性义务,是对社会利益的再次平衡。
(2)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是与专制国家相对立的,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而形成的理想状态,在法治国家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整,而法律是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法治国家里,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但就整体而言,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法治国家里,义务应当法律化,即根据实现权利的要求,借助法律确定义务的范围,而义务的法律化也正是法治与专制的分野。
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法律总是以确认和维护某种利益为其价值目标,但单纯的权利并不足以使利益得到实现,而是必须通过设定义务去保障权利目标的实现,没有义务也就无所谓权利。
(4)权利、义务与权力的关系。
①从法律运行角度看,权利、义务与权力形成制约关系。个人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导致国家义务和责任的产生,因为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为运行界限,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制约,导致个人义务的形成。
②国家权力的行使以为公民创设权利实现的条件为目标;同时,权利的实现也离不开权力的运行。
③在法治国家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公民基本义务的履行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础,对国家而言,公民的基本义务即是国家的权利,公民若不忠实地履行基本义务,必然会对国家力量产生损害性的后果,从而最终也会影响到公民自身权利的实现。
(5)权利、权力、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①法律责任产生于义务的不履行,权利、权力的不正当行使。
②法律责任的追究是为了使义务得到履行,使权利和权力得以正当行使。
③法律责任的追究也离不开权利和权力的行使。
④在法治国家,法律责任的追究应当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严禁责任擅断与责任泛化。
法治国家的条件:
(1)制度条件。
即一是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二是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法律机制。三是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四是健全的律师制度;学易网
(2)思想条件。包括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利制约和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具体包括: 第一、在国家的公权利和公民的私权利之间,要限制公权利,保障私权利。第二、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要注意义务的履行是为了更好的行使权利。
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 一,法治含义论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新修改的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治国方略写进本文之中,使中国人无不开始重视法治问题,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对立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弊端.可以说,关于法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时代趋向和人心所向,它还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它面前,每一个人,包括普通公民,学者,更包括掌握政权的官员们必须付出深深的思考.(一)法治的概念和含义
关于法治,人们目前研究的很多,给它下了许多的定义.原因在于,法治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极不相同的理解.最早的法治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先秦的思想家们提出并论证的,继其之后,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对法治问题进行了探讨.法治一词,在西方为“rule of law”或“legality”.古代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法治的观念,认为法治包含两层含义,即(1)“己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2)“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实际,这个定义勾画了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两个明显特征,或两个最根本的标志.首先,法治是要有已经制定出的法,人们遵守现行法;其次,这个法律必须良好,不是恶法,不是落后,残酷,等级制的法.纵观起来,法治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其含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是与人治对立的,依法治理国家的制度,手段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一般被定义为“依法治国”或“以法治国”.从字面理解,法治首先是与人治的治国方略相对立的,前者强调法律的作用,强调“人们普遍服从良法”,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中选择了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后者强调人的作用,主要选择以贤明的君主和官吏作为国家运转,社会控制的手段.我国自将“依法治国”理论写入十五大报告以来,基本的提法,就是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基本定义,在报告中表述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见沈宗灵教材第220页)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活动都应该受法律规则的约束,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违背法律规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之为“依法办事”.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点是,之所以将法治说成是理性的,原因在于它是人们预先根据自己的意志设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不为个人的意志和感情所左右.第二点,这个意义上的法治,主要强调的是已经制定的法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只要是既定法律规则,即现行法律规则,所有的机关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在价值,无论法是“好法”还是“恶法”,个人和组织都要遵守它.虽然有人批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法治,说恶法(如法西斯法)也要遵守是对法治价值的破坏.但在法律面前,只有先做到形式合理,才能做到实质的合理,现代法律往往精雕细琢而成,并且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所以“依法办事”也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3,法治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和法制即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法治和法制的关系上看,一度两个概念混用,后来学者将其区别而论.(1)法制主要是一个静态意义上的概念,法制的“制”指制度的制,往往指一国一地区的现行法律和制度,如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动态意义上讲,法制是指“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关键),执法必严(要求),违法必纠(保障)”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过程,这被称为十六字的法制内容.(2)法治与民主的观念相联系,是一系列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在法律中的体现.制度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可以是立法技术很发达先进的,也可以是相对落后残酷的.没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没有了法治,只剩下作为工具使用的法制.如封建社会,我们说其没有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但并不等于说封建社会没有“法制”,当时的法制也是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君主在法律之上,法自君出,言比法大,所以不可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理.历史告诉我们,法制和专制结合,就会成为专制的工具,如封建法制;法制和民主制结合,就会为民主制服务,如社会主义法制.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专制制度,而实行民主制度,则法治成为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当代意义上,法治和民主的法制概念通用,但法制绝不能与专制的法制通用.如,我们能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就是实现“法治”,但我们不能说,在奴隶制时期和封建时期也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法治,只能说,当时有“法制”,制度的制.4,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观念或法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为“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观念”,“法治信仰”等等.法治精神和观念主要有: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在外观上表现为要有良好的法律并使这种良好的法律获得执行,但法治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理性的观念和原则,它是法律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与一系列人们接受了的价值准则相联系.反过来说,如果人们都不在内心接受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法治精神,而维护的是等级,特权,压迫,强权的价值标准,即使有好的法律,也谈不上实现了法治.5,法治还意味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被称之为“法治社会”.法治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体现在有一种合理规范的社会秩序存在.如果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人与人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与调节,则也不能说实现了法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法律可以约束国家管理运转,可以协调国家机构的权力平衡,可以规范政府与公民的行为使之不发生激烈的冲突,可以保证各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可以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当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了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我们说才真正实现了“法治”.(二)法治思想的发展历史,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1)儒家和法家关于法治有不同见解,争论的核心是实行人治还是法制.儒家主张人治,或称德治,礼治,认为国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贤明君主或圣人贤人通过道德感化和约束进行治理.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充分论证,如说:“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法使人民无廉耻之感,而礼则使人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有了规矩.相反,法家主张要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如韩非要求统治者应该“不务德而务法”,“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2)古希腊思想家关于法治与人治也有争论,争论的核心是是否实行“良法”之治.他们关于法治的论述,主要是与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庞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中,柏拉图是积极主张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为,如果没有“贤人政治”,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则人类永无宁日;同时,他较为藐视法治的作用,反对将法律的约束强加于“优秀的人”.与柏拉图相反,希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体现着理智的因素,并且免除了一切情欲的影响;而人治不能排除兽性的因素,虽然有最好的贤人,也不免会有执政的偏见.在古希腊,还进行了世界历史上比较早又相对发达的法治实践,这就是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从梭伦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宪法”,都维护雅典民主制度,它和专制相区别,是由人数较多的统治者共同掌握国家权力的体制.(3)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之争,在政治制度领域主要表现为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之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由于人治将国家治理寄托于一个贤明的君主之上,实际是拥护君主制或寡头政治,而主张法治的思想家则对于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体下,如果继任的后嗣是一个庸才,就必然会危害全邦,而在实行法治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一问题.”他还说:“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17,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总是把实行法治还是人治与政治制度,国家体制联系起来.美国思想家潘恩宣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应该成为国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更高高地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他说:“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因为惟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统治者,公共事务才是作数的”.正是在这些启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国等国的宪法,首先将法治原则体现在宪法之中,使该原则真正通过法律而贯彻到民主政治的国家生活之中.二,法治原则论
法治作为一种宏观广义的原则或观念,被学者们议论纷纷,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可以从价值原则和形式原则两个方面理解.1,法治的价值原则,即实现法治的目标目的性原则.法治思想在现代主要含有下列观念:法律至上观念,人民主权观念,天赋人权观念,权力分立观念,以权制权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具体言,法治原则或价值观念主要有:(1)生存.这是首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条件极差,生存权的享有对于普通大众只是空谈.目前,社会发展已经提供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为改善生存环境条件服务仍然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任务.(2)安全.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此句极为简单但很深刻.封建社会盛行酷刑和刑讯逼供,人民安全无所保证,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法治.现代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把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作为重要规则,换言之,法治的起码任务就是维护安全.(3)民主.民主与法治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刻.如前所述,民主的涵义就是人民的政权或治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法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强调人民来治理国家.如果有人以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居于人民之上,实际就是对民主的一种亵渎,也是对法治的一种破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人民享有民主的局限,所以还必须为追求民主付出努力.(4)自由.自由和权利一样,在各国的法律中都被具体的作了规定,如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但自由从来都是受法律限定和约束的,法律一方面赋予了人们享有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又防止和制裁滥用自由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5)平等.平等也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法治观念和原则.在封建社会,法律维护等级制度,因而人们之间极不平等.资本主
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平等为法治原则,当然,含义和实现条件是极为不同的.平等既包括法律上关于平等的规定,但这只是书面上的东西,是一种形式的平等;更重要者是在执法司法过程中真正实现平等,有人称之为实质的平等,程序的平等.(6)正义.关于正义,在法的价值一章中已经论及,它的最为合理的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正义的观念和平等,自由,民主,安全的观念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现民主,自由等,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正义.(7)和平.和平对于作为主权行为体的国家和对于普通的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和平的对立面是战争,侵略,征服,掠夺,饱受其苦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如果国际社会不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则不能认为国际上有法治可言;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这个政府也就是无能的的政府,甚至应该是必须下台的政府.因此,世界上进步的人们都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8)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和平和发展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对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强调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之一.原因在于,如果国家贫富悬殊过大,一些发达国家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控制世界,使国际秩序失衡.在现代,中国在国际法律关系构建中,正尽可能地获得和平发展的时机,反对经济垄断和霸权,反对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9)共同福利.共同福利是现代一些福利国家普遍强调的法治原则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国家,如瑞典,瑞士等甚至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福利国家.反映到法治建设方面,即为重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如环保法,保险法,城市建设法,医疗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都是共同福利原则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10)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法治观,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其针对矛头是封建的司法专横.封建法制以残酷野蛮著称于世,无数酷刑扼杀人的尊严,理性和生命,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为改变此种状况,西方国家提出了刑罚的人道主义原则,如废除肉体刑,用减轻犯人痛苦的方法执行死刑,改善监狱条件等.2,法治的形式性或程序性原则:指实现上述法治目标所必须具有的形式或程序.根据我国和其他国家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学理探讨,有下列必须遵守的形式原则需要掌握:(1)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诉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适用法律一律平等,这被称为法律的一般性;(4)法不溯及既往;(4)坚持公开审判原则;(5)实行两审终审制,回避制,陪审制,辩护制;(6)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7)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行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制度;(8)刑事诉讼实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原则;(9)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因违法行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取得国家赔偿.三,法治国家论(一)法治国家释义
“法治国家”的概念最初是与“警察国家”相对称的,后者不受如何制约而行使“公权力”而使“私权利”受到侵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意思是指国家权力,尤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所以,也被代称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由于法治相比人治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人们目前越来越关注法治建设.(二)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社会条件
法治不是仅靠宪法予以规定,或领导人讲几句宣传性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它的确是被人们号称的一项“社会工程”,这个工程的铸造需要所有官员,百姓的努力,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奋斗.一般地说,实行法治的社会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经济较发达,社会较稳定,立法较完备,社会成员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等.具体的指标和条件有下列五项: 1,法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体形式.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主要有君主政体(如中国的封建帝制);贵族政体(如古罗马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和民主政体(如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制).民主政体的特点,是在国家管理中服从多数人决策,容许少数人意见,由民选议会,责任政府,独立的司法机关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废除了世袭制,独任制和专权的国王.在历史上存在的专制政体下,一般是不存在法治的;而在政治较民主的美,英,法等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法治.2,法治国家的国家权力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关系.以前,一提分工制约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必须受到批判.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国家权力结构必须是有平衡有制约因素的.如果一个国家,权力机关高高在上,滥用国家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和制裁,就会导致腐败和专横,贻害无穷.我们有一些政府要员,可以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私人利益,就是因为缺乏权力的监控机制.王宝森将大量国家资金转入外国,有谁控制 事后对于犯罪的追究固然重要,但事先的制度约束更为必要.在此方面,西方国家有成功的经验,应该予以参考借鉴.3,法治国家的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是服从法律治理.国家对于社会进行控制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执政党政策,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个人威望,行政命令,社会舆论等.但所有的手段方式中,法律的力量最有优势,因为法律具有其他手段不具有的特点: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补偿性等等,这使法律的作用力更为强大和深刻.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相形之下,地位是附属的,作用是微弱的.4,法治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市场经济机制.纵观历史,法治从来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国家垄断的计划经济无缘.如
在土地为根基,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强调等级特权,还有什么平等自由的法治精神可言.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是当事人建立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交易关系,这就要求在法律中体现权利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契约观念,利益观念,效益观念等,于是有人称“法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5,法治国家的文化条件应该是进步发达的理性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和素养如何,也同样决定着法治的实现程度.在愚昧,无知,迷信和盲从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派生出“人治”的肌体,“儿皇帝”在中国照样的统治,就有赖中国人的人性方面的固有弱点和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相反,当所有的公民都普遍拥有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法律信仰,公民意识,人权思想,正义要求的时候,当人们都尊重真理,遵守规则,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个别人的智慧和品行之上,靠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才要强调法律宣传和教育,我们不能把法律的实施只看作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文化对于法治的作用力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和重要的,普通的公民必须认识到自己对于法治的重要,这才是我们应该强调和宣传的基本要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的法治实践中,应该对于资本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和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进行法治建设,并且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由于我国法治体制还不发达,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破坏法治的现象,还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法治”的地步.要完成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必须从以下方面付出努力,换言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几点,或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建立统一完备,严谨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的法律体系,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拥有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的转变.法治的首要含义是要有“法治”之“法”,社会主义法治首先在外在形式上要求有“良法”或“善法”.这种法,必须在根本上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潮流;还应该确立权力分立的原则,以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分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选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也颁行了大量法律,法规,无法可依的现象已经改观,但做到法律的规范,易知,简明,科学,严谨不是一日之功.如我国立法中,落后过时,矛盾冲突,消极被动,权宜之计,短期行为,效力不足的法还大量存在,需要下大力气改观.具体要求是:(1)法律应公布,使人人知晓;(2)法律应明确,不含糊不清;(3)法律应相互协调,不矛盾冲突;(4)法律应稳定,不朝令夕改;(5)法律应现实,不规定不可能实现的事务;(6)法律应预见,反馈时代趋势.2,建立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实现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实现的转变.在法治国家里,政府要能有效的维护法律秩序,同时要为制止行政权力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享有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必须遵守 “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无授权即无权力”,“政府要守法”的原则,不允许行政机关有超越法律之上或之外的特权;必须深刻认识特权是法治的大敌,政府要谨守为政之道,人人要与权大于法,仗势欺人,以权谋私,侵犯民权,滥施淫威,“条子现象”等作坚决的斗争.同时,现代社会,虽然允许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行为时,享有权限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双重标准,不能变成为所欲为的任意活动.3,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和专门化的法律职业队伍,实现司法制度从不健全,到初步健全,再到形成公正司法程序的转变.目前,学者们普遍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司法改革.因为司法权被认为是一项终极性的权力,司法权的不公正会导致受损害的组织和个人无处使自己的权利获得最后的恢复和补偿,在刑事审判中还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剥夺人的自由和生命.有人形容:“医生可能把病人治成死人,但很少把好人治成坏人”,因为好人一般不前往医院.但司法行为不同,它有可能将一个无辜的人或受害的人致于死地.为此,保证司法公正对于法治建设极为重要.司法公正有很多标准要求,最主要者为:(1)要使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允许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对正常的司法活动进行干预,法院为防止国家权力滥用而对公民提供法律保护;法官受法治引导,无所畏惧地执行法治.(2)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司法原则,使程序符合正义的要求.程序公正,有利于错案追究和法律监督,上诉,申诉,抗诉,辩护,陪审等程序的执行,会预防或纠正某些不该发生的司法错误.反之,程序不公正贻害无穷.如在程序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法官吃请,长官干涉,证人伪证等,都可能导致同罪异罚.(3)要走法律职业化道路.法律职业化,主要是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法律是靠人执行的,如果司法权力掌握在无知,盲从甚至野蛮的非职业者手中,很难想象法的执行会合理公平.如有的警察配枪以后滥杀无辜,就是教训;而复转军人进法院目前也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法律的职业化含义应该包括:第一,法律工作者应当熟谙法律知识,掌握办案技能;第二,法律职业者应当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实行考试任用考核制度;第三,法律职业应具有专职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司法的中立.4,注重政治关系的法律化调整,实现从民主制度不完善,到初步完善,再到民主制度真正落实的转变.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特别是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比如,要达到法治目标,行政手段,政策手段,计划手段就必须适当的放弃;当官者的权力就必须受法律限制;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也会受一定的制约.具体而言,有下列要求:(1)大部分政治行为由法律调整,政治活动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2)国家权力受到控制,包括受法律控制,受权利控制,受其他权力制衡;(3)政策可以指导立法,但不能代替立法;当法律调整与政策调整发生矛盾时,应以法律为准绳;(4)法律保障民主的体制,民主的权利,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5,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应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国家则承担赋予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享有免受国家非法干预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公民也应自
觉承担法定义务,作到知法守法.与此适应,国家也负有维护每个人“尊严权利”的责任;因公使个人利益受损失时,国家还应承担的赔偿之责,这说明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实质问题是——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合理配置关系问题.在此方面,我国以前主要强调个人权利服从国家权力,而现在,极端化的观点是强调个人绝对权利,如对抗国家税收收缴,地方保护主义.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法治绝不是万能的,法治本身也有局限.教材以四点说明:(1)法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2)徒法不足以自行;(3)法的理想和法的现实脱离;(4)有时,法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前三点易于理解,后一例如:当房产归属发生争执时,法律的正义要求保护房屋真正主人的合法利益,但证据的灭失或伪证有时会掩盖事实真相,导致法律并没有保护合法人的合法利益.由于法治存在上述缺陷,加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实现法治国家还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为法治建设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