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意义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精神和风范,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倡导的,曾对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延安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简单地说,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又汲取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包括了坚定信念的抗大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整风精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白求恩精神和张思德精神,艰苦创业的南泥湾精神等内容。延安精神体现出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方面的科学内涵。具体到党的性质、宗旨、思想理论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的正是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
21世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而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能力之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延安精神教育赢得了青年,也就意味着赢得了未来。大学生思想单纯,最容易受到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远大的志向,不能吃苦,集体观念淡漠,只顾眼前的享乐,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学习没有动力,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及学术精神、政治信仰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用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来净化其思想,引导他们走上正确、健康的人生之路是很有必要的。有针对性地在德育教育中用延安精神激发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此外,延安精神的本质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的价值观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就会使延安精神成为大学生心中神圣的精神支柱。
总之,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学生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篇:延安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月 1 日—7 日,我参加了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并赴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史和党史教育。在延安,我们一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一边现场参观感受了“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以前只在电影和书本上看到过延安,听说过宝塔山、梁家河,现在亲临延安,心情万分激动,延安之行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灵魂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升华,我将终生难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今后工作和生活努力奋斗的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下面我谈一谈我的三点体会:
一、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
党的初心是一切为了人民,现阶段党的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在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我看到了革命圣地当年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战争的情况,仿佛追溯着历史足迹,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革命和生产的高昂斗志。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今后,我要更加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理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通过这次学习和实地考察,我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了当时保卫人员用的步枪、干粮袋、背包等,还有为了打破日军及国民党政府对延安经济封锁,我党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时用的棉花纺车、农具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呈现出可歌可泣、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在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一座座低矮的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子,一座座窑洞,屋里一桌,一椅、一床,简陋无比,这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屋里屋外的每一个角落,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让我震撼的不只是生活条件的简陋,更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革命前辈带领人们坚持度过中国历史、党的历史上最为困难、关键的几年,在困难中完成解放全中国的艰巨任务。今后,我将继承“延安精神”,弘扬革命前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
三、深刻领悟“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梁家河精神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梁家河村参观学习。这是一个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小山村,1969 年,习近平等一帮北京知青来到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打破了它的静谧,也给它的未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为村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二是修了沼气池;三是种蔬菜,改善村民生活;四是建起了磨坊、裁缝铺、打铁铺、代销点等等。从 1973 年起,梁家河村开始有了余粮。在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习近平一待就是七年。他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
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七年,正是他世界观形成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在这里,他用亲身经历,为梁家河烙上了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积极进取、实践创新,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烙印。梁家河精神是党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后,我将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做一位有朝气、有拼劲、有梦想的有为青年,用知识撑起梦想,用梦想铸就未来,用未来向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和人民交付答卷。
延安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延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个春秋,中国革命在这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过去,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总想有一天能亲临延安去瞻仰伟人风采,感受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6 月 25-28 日,在我局组织开展的“延安精神进机关活动”安排下,我终于有幸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座座简陋的窑洞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居住过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了保持我们党的纯洁和先进性,他们在这里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他们在这里发动了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做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为革命培养了无数精英人才;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在这里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参观了简朴、简陋而珍贵的革命历史展览,使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但是感触颇多,尤其是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的领会。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 全党认真实践。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这一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按照十*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又要创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做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做坚持实事求是。
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先辈们打下江山,今天我们更要将它发扬光大。目前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正处于关键期和高峰期,我们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弥补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习上多读书,在工作上多思考,在业务上多钻研,在思想上多追求,要用一个新姿态、新精神、新干劲,为湖北南水北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安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学校请来一位资深教授给我们讲授关于延安精神的各种历史渊源及影响,教授以他丰富的学识以及独到的见解,带我们回顾了延安的各种风风雨雨;同时教授还给我们拉奏了一段二胡,让我们深刻认清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及激动人心、气势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通过这些刺激引导着我们新一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行为准则。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时代精神,是当年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原生态精神的总结与升华,可以高度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发育与成长,更离不开陕北这块革命的肥田沃土,正是当年小米饭“雪中送炭”,正是延河水涓涓不断的滋养,正是陕北延安人民的忘我牺
牲,才使从井冈山燃起的中国革命“星星之火”蔓延成“大火燎原”,才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使红色中国巍然屹立于东方而震惊世界。
“延安精神”是一种进步精神,是一种向上精神,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一种胜利精神。它激昂地号召着钢铁红军战士从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重新奋起,它火一样地激励着中国共产党有志之士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光明道路,它磁石般地吸引着全国大批优秀青年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加入革命的洪流,它坚强地引领着陕北百姓和全国人民义无反顾地跟随中国共产党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最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通过教授的讲授,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让我对延安精神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深入思考。我深切感悟,延安精神确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今天的时代虽然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但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强学习,努力工作。通过教授的学识讲授,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重要性。虽说平时自己也在学习,但现在看来学的不系统,不连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今后,我会进一步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多读书,读好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不能仅局限于按部就班的 完成,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昨天,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延安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明天,延安精神将继续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新时代的今天,“延安精神”必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不仅共产党人需要这种坚持和弘扬,民主党派也要学习和发展伟大的“延安精神”,这是广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伟大、民主、自由、富强中国的根本需要。任何时候,都需要民主协商,统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需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任何时候,都需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此也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起万民同乐的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三篇:延安精神教育心得
【篇一】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带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之情,我有幸参加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市两级法院部分干警到陕西省延安市为期5天的党性修养教育及党务能力提升培训学习。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现场学习,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以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央红军突破各种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圣地,1937年至1947年,十年间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开创中国抗日战争的新篇章,形成了“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等中国共产党人传承至今的精神财富,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深刻理解“延安精神”。
在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通过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生活的旧址,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峥嵘岁月,与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相对比,更能深刻感受到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气神,他们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培育了流传至今的“延安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在延安圣地和标志的宝塔山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不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敌机多次轰炸,宝塔仍巍巍耸立,这难道不是“延安精神”的体现吗?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梁家河,由高书记带领我们全体学员重温了入党誓词,梁家河是习总书记当知青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用自己的实际工作带领当地老百姓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梁家河的七年间深刻体现了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攻坚克难的意志、埋头苦干的作风、追求真理的精神及复兴民族的梦想。这些都对我们基层法院的干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必须时刻心系群众、为民司法。
短短的五天学习时间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作为一名派出法庭的审判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时刻不忘为民司法初心,牢记自己职责担当使命,在实际的工作践行“延安精神”的要求,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篇二】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我早就向往的地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战斗了十三年,谱写了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下乡七年,经历了风风雨雨艰苦奋斗的岁月。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人民教师,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培训班。
**年****—**,学校组织我们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知青馆、抗大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
瞻仰了王家坪、枣园、梁家河、宝塔山、杨家岭、凤凰山、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枣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通过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展览图片、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足迹,我的心灵感到震撼,灵魂得到了巨大的洗涤,深感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一、系统深入了解了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知识
通过高九江、王志、李晓有等通知系统的讲解和革命旧址实地参观,我对1935--1948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一是了解了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比如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七大。二是对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有了更多侧面的了解,比如共产国际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国民党的围剿、日本的侵略、人民的疾苦,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也可谓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三是进一步了解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创造性地走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成功道路。通过重温延安革命历史,我深深地认识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个春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在革命伟人曾生活工作的窑洞前,在七大会址的中央大礼堂里,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前,在一个个斑驳无语的文物前,我们仿佛回到80年前。更使我们感悟到了革命前辈胸怀天下、救国为民的伟大胸怀,感悟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善于斗争的智慧韬略,感悟到了历史巨人人格魅力。
二、深入学习和领会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方面的精髓,还有随处可见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国际友爱精神等等。在这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这些革命先驱们正是用这样一些精神的力量与强大的敌人对抗,尽管他们手中有的只是近乎可怜的小米加步枪,但他们的精神力量无比强大,让敌人胆寒,让敌人退却!可以说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党精神力量的大胜利。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经过十多个年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培育和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定要牢记延安精神,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三、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下乡七年风风雨雨艰苦奋斗的岁月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下乡,经历了七年艰苦生活的磨难,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并且带领社员们一起打井、打坝、修路,发展生产。“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已把梁家河作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大家走进村史馆认真观看展出的图片和实物,现场聆听讲解员讲述习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参观了习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知青旧居、劳动场所等地方,真实感受到了当年梁家河生活环境的艰苦。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习近平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锻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他带领修坝、建沼气池,让村民有了余粮。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心系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四、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经过这次延安之行后,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延安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同时,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方针、政策,把思想觉悟摆进去,检视自己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的差距;
要对照党章党规,把精神状态摆进去,检视自己在理论素养、党性修养、作风涵养上的差距。
还要对照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师生的新期待,把本职工作摆进去,检视自己在回应存在的问题、解决师生忧难、促进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发展上的差距;
要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把作用贡献摆进去,检视自己在克己奉公、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作风形象方面的差距。通过对照,把问题找准、把根源挖深,把措施想全,把整改抓实。
还要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文明和谐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学习工作环境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以良好的精神文明素养促进自己各项工作全面进步,为**民族师范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延安精神虽诞生于战争年代,形成于炮火之中,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仍然不愧为我们改革发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我们深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十分重要,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弘扬延安精神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念,推进学校“三步走”战略,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族师范大学新征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迈进新阶段、学校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乘评估促建之势,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族师范大学新征程”的主题。为我们民师人确立了工作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新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直接参与实施见证者,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强力推进。克服优柔寡断,怕苦畏难,被动应付的错误思想,始终以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凝心聚力,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强化学校各项决策落实落地,推进综合改革,按照“1234”发展战略,使“三色”办学得到更好贯彻落实。
二、弘扬传承延安精神助推发展理念,优化服务意识,借力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更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我们服务的对象是90后乃至2000后的新时代的有理想报复,有理想信念的祖国新时代的好孩子们。“立德树人,潜心问道”,夯实基础,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孩子考入大学,说白了就是抱着远大理想,学有所获,有了为党为人民学好真本领,服务社会,实现自己报复的意愿来求学的,那么我们就绝对应该做到服务育人,潜移默化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升服务意识,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为学生传道授业,解决迷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诲爱护他(她)们,让孩子们学以致用,为了生计,为了做有胆有识有奉献精神的求学者任努力。所以,真正弘扬延安精神,我们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始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理念,才能真正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想问题,谋发展,办实事,诚心实意为学生谋进步。
三、真正弘扬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我们工作的指针,永远的旗帜。通过培训学习,真正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坚持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摒弃所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在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防止“左”的思潮,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势利导,求全责备,形成“想干事、真干事、干真事,干实事”的良性生态。在我校“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族师范大学新征程”的进程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坚决克服早就僵化的、习惯教条的、固步自封的所谓老师范的思维方式,打破原有的绩效制度,努力构建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难”,但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就不可能达不到我们的奋斗目标。
四、弘扬延安精神,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本色,艰苦创业
通过实地学习南泥湾精神,梁家河精神,诠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实质,它就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当年仁人志士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给边区人民带来了“雷劈我家毛驴,怎么没有劈了毛泽东”的窘境,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组织边区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战胜了重重困难艰险。如今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在我校向应用向民族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弘扬延安精神,克服困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用主人翁的姿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把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推进一个更高的境界。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给百姓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
带领百姓平整土地建了旱涝保收的“坝地”,想人民之所想,办人民之所急,“我要从政,只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掷地有声,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要传承发扬延安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努力做实做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的称号!
第四篇: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而且,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纠正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党的思想路线开始转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但由于政治形势的迅速变化,对于“左”、右倾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彻底的清算。因此,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2年春,整风运动开始。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贯彻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采用的方法是:在精读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文件基础上,反省自己的工作、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具体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和克服错误的方法。党的高级干部还着重对于党的历史进行了学习、研究和讨论。延安整风运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级干部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5月19日,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严肃地提出了党内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任务。同年七八月间,党中央相继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加强调查研究,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性锻炼。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了党的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的错误,肯定了1931年初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底,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是政治路线错误;提出发动全党进行思想革命和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同时讨论了如何使党的组织达到更进一步的统一和团结的问题。中央高级干部整风学习从此开始。这是全党整风的预备阶段。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任务和方法,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在延安的近万名干部普遍参加了学习。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在全党进行整风的指示:《关于在党内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决定》。从此,全党全军范围内的整风逐步展开。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
延安整风的第三阶段为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在此阶段,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研究、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检讨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路线是非。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作了《学习与时局》的报告,阐明了研究历史经验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态度,对高级干部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至此,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这次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并帮助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转变了思想立场,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彻底揭露、批判和清算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恶劣影响,使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延安整风期间,曾一度出现“抢救失足者运动”的错误。1943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要求在整顿党风的同时,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认真的组织审查。1943年7月,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大搞“逼、供、信”的过火斗争,在十余天中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中共中央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1944年春有关领导部门开始对错案进行甄别平反,并对受到冤屈的人员赔礼道歉。
延安整风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
第五篇: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继续教育学院邱卫东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如果缺乏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将会给我们的战略任务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拟围绕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导向和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央16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在认真学好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刻不容缓。
(二)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富有成效的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可与衷心拥护,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
纵观中国整个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长达一个多世纪、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才逐渐走上康庄大道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么扬眉吐气,他们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与意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和坚决。从横向角度上来讲,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便利。
同时,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近十年来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等几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综观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事实,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当前环境下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从主客观两当面看,时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成熟,所拥有的资源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丰富。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
一是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着“本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事实。而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极力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青年大学生在文化的追求上恰恰存在求新的心理,他们在文化的开放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本土文化对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危机。
二是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导致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弱化。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互联网的使用,使青年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做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虽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当今网络,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内容完全取得在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从米老鼠到唐老鸭,从奔腾芯片到IBM电脑,这些给青年学生带来精神愉快的同时,也在削弱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各种社会问题,动摇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坐而论道,泛泛而谈,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与民族精神相悖的。
与此同时,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信守、不公正行为,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平等竞争,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对待,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动摇了自身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是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导向。应该说,近年来我们的党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思想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如有些杂志文章公开鼓吹“全盘西化”,经济上推崇私有化,主张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一些媒体对西方的东西不加分析地宣传,使青年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国的先进”,青年学生国情判断的矛盾心理容易丧失对本民族的信心。
三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辨正关系原理看,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她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
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中国具体的历史国情出发,明确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著名学者于海在其《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中认为,结合十六大报告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三个层次。[3]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问题,值得充分借鉴。
我们认为,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这三个层次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受知能力还是这个民族对大学生群体的高要求来说,都显得特别适合。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的同时,要对他们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国家富强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时,要做到促进大学生以人和观、家和观、和平观及天和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在培育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人格的过程中,要从传统中提炼汲取以诚信、守法、自强、仁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精髓。从而真正做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不是在简单地整理国故,更不是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走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第二: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
当前,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教师不但是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刻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有效地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三)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让一些立场坚定、同时又深谙西方民族思想精髓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一些已为学界认同的经典思想著作选读等选修课。在中西结合并相互对比的环境中,让广大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民族思想形成的历程,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公民人格。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高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行为规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开展“两史”教育,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京剧、昆剧、川剧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五)抢占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
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元化的主流思想引领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
(六)发挥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并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但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学之中,建立健全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积极迎接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挑战,努力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为社会塑造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注释:
[1]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2] 参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6页。
[3] 详见 于海:《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2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