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菲律宾蛤仔
养殖篇:
1、繁殖:生物学零度(生育起始温度——多日平均温度大于起始温度的时候开始发育。)
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繁殖周期:7月到9月;高峰期到8月;在福建:繁殖期1个,9~11月
莆田群体性腺覆盖内脏囊表面程度将性腺发育分为4期:———齐秋贞
0期:清楚看见消化腺;
1期:生殖腺呈斑点状或乳白色浑浊地分布;
2期:覆盖大部分,且两侧中部的生殖腺呈树枝状分布;
3期:内脏表面全被生殖腺遮盖,丰满,呈豆状鼓起。精卵已成熟,具受精能力。
根据周年卵巢组织切片观察,滤泡和卵母细胞的发育可分为五期: 增殖期:1~3 月和 8 月份,月平均水温 12.9~10.2~12.7℃;27.2℃。生殖腺的特征是滤泡呈带状至叶毛状。滤泡腔显著,滤泡上皮分化出卵原细胞。最初卵原细胞呈粗点状,附于滤泡壁上,胞径为 4~9μm。随后卵原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生长期:4~6 月,月平均水温 16.0~19.9~23.6℃。卵母细胞体逐渐增大,向滤泡腔内突出,多数为梨形或不规则形。胞径为 44×29.6μm~76.6×79.5μm。滤泡上皮还分化出少量的卵原细胞。成熟期:7~9 月,月平均水温 26.1℃,27.1℃。滤泡中堆积着大小不等的卵母细胞,且明显增大,胞腔为 58.5×58.5μm~80.5×68.6μm。9 月份几乎见不到卵原细胞。生殖期:10~11 月,月平均水温 23.2~19.6℃。最初所有滤泡都达到最饱满程度,滤泡之间存留的结缔组织极少。随着卵母细胞分批排出,滤泡腔渐空,松裂。生殖后期:12 月平均水温 15.8℃。滤泡壁破裂,无卵母细胞,个别尚残存的卵母细胞或滤泡上皮组织又分化出极少量的卵原细胞。
生长发育:生活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胚胎阶段,浮游幼虫阶段和埋栖阶段。①胚胎阶段。
精子和卵子:精子全长为 57~62μm。头部呈略弯的尖锥形,长度有 6μm;有纤毛状顶体,长约 6μm;尾段细长,达 45~50 μm。产出的卵,绝大多数呈球形,直径 71~80μm。胚泡已消失,为沉性卵。
受精和胚胎发育:蛤仔受精卵进行不等全裂,从第三次卵割开始,细胞成螺旋状交替排列。②幼虫阶段 担轮幼虫前期:受精 4.5 小时后,孵出的幼虫体形似圆球,腹面稍凹陷,体表被有纤毛,约 6μm 长,依靠纤毛不断打动,幼虫作旋转式或翻滚式往前游。担轮幼虫中期:受精 5 小时后,胚体上端(顶板)中央出现 4 根较粗长的鞭毛束,其边缘有一圈纤毛轮,7 小时后,胚体变成近似陀螺形;顶板膨大,胚体背部细胞加厚成壳腺,腹面胚孔继续内陷形成口沟。12.5 小时,幼虫体长约 89μm。顶板变平,下段呈倒锥形,底端中央有纤毛束。担轮幼虫后期:体内出现消化道雏形和体腔,壳腺分泌出二片薄膜状初生壳(胚壳)。以后胚壳逐渐增大,从背部往腹部包裹,体形变为左右略扁平,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形成,仍靠卵黄物质为营养。运动主要靠纤毛轮划动,一般浮游于表层,少数分布水中。
111μm。19 小时后,胚体两侧透明的瓣壳完全覆盖软体部,背部的直线铰合在闭壳时形似 D 字。消化器官分化尚未完善,口和食道最初呈细线状裂缝,尚未吞食能力,再过 5 小时,口与食道略开启,开始吞食微型单胞藻。消化道呈漏斗式,消化盲囊由淡黄色变为黄褐色,覆盖于胃两侧。幼虫靠面盘纤毛划动,形成“摄食流”把食物送入口,肛门口也有纤毛颤动以排除粪便。
胚体已形成外套膜,外套腔和前后闭壳肌,椭圆形面盘中央有一鞭毛束,其边缘为纤毛轮,面盘是唯一运动器官,幼虫浮游于水面,具趋光性。壳顶幼虫:受精 2 天后变为壳顶幼虫。壳顶幼虫初期:两壳瓣背部中央稍微隆起,即出现幼虫壳顶,肠开始形成一个弯曲。壳顶幼虫中期:壳顶突出部略超过铰合线;胃容量增大,肠细长面弯曲,幼虫一般分布于水体下层。壳顶幼虫后期:壳顶部更突出,壳形略呈三角卵圆形,壳缘可见几条不太清楚的生长轮。足基部位于胃上方,靠两对足缩肌作伸缩运动。一对黑褐色眼点和平衡囊在足基部。肠细长,弯曲旋转,肠中段外包围心腔。匍匐幼虫:面盘逐渐萎缩,活动能力减弱,足较粗长,时而靠面盘游动,时而靠伸足匍匐爬行。在内脏囊和外套膜后缘间,最初有一对管状的鳃雏形,进而弯曲,管缘出现纤毛作定向划动,形成鳃丝。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性腺组织逐渐形成,最后达到性成熟。解剖观察,7 月龄蛤苗(即至翌年 5 月)可看到薄薄的乳白色生殖腺覆盖在内脏囊两侧,11.5 个月的蛤生殖腺饱满,12 月龄性成熟,开始第一次繁殖。
食性和饵料:
干藻粉和酵母可以代替部分活饵料,叉鞭金藻、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是菲律宾蛤仔幼虫较理想的饵料,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水温14~25.7℃条件下小球藻培养菲律宾蛤仔效果较好。
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发育:
温度:最适:25℃ 耐受最高温:40℃。
盐度:下限7.5~14.0—20.5---33.5~40.0上限。
pH:8~9
幼虫变态期: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有两个特点,一是壳长和壳高生长不同步,二是第 1 天和第 4~5天生长非常缓慢。
盐度:下限7.5~14.0—20.5---33.5~40.0~46.5上限
受精卵在 pH6.50~9.35 范围内均可孵化为 D 形幼虫,但以 pH7.24~8.69之间孵化率最高(62.5~70.0%)变态率以 pH7.91 时最高(达 36.7%,见图 2)。以 7.91 为中心,随 pH 向两侧偏离,变态率急剧下降。以孵化阶段对 pH 的适应范围最大,变态期适应范围最窄。这可能与孵化阶段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而变态期是生物发育的敏感阶段,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有关。综合考虑,本实验条件下,当 pH 在 7.2~8.4 范围内时,菲律宾蛤仔能够正常孵化、生长和变态,但以中性偏碱性(pH7.9~8.4)最佳。
pH 较之氨态氮在育苗中生长和成活率方面作用要大。尤其在变态阶段,其适宜 pH 范围较窄。建议 pH 最好在 8 附近(7.9~8.1)
金藻和小球藻是高温季节最易培养的两个品种,前者可以通过酸化、次氯酸钠处理等方法杀灭其中的原生动物(闫喜武等,1998),后者本身有极强的抗污染能力。菲律宾蛤仔育苗主要在高温季节进行。幼虫培育密度直接关系到培育效果,密度过小,浪费水体,过大,影响生长,还会造成水环境恶化,易发生病害。因此,研究金藻、小球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的投喂效果,探讨菲律宾蛤仔幼虫适宜的培养密度对开展室内全人工大规模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幼虫为经人工促熟自然产卵而孵化的幼虫,种贝为南方二龄蛤仔,饵料为室内人工培育的鲜活饵料,金藻密度为 100~135 万 cells/ml,小球藻为 700~1400 万 cells/ml。实验容器为 100l白色塑料桶。幼虫培养在遮光、充气条件下进行,每天全量换水一次。培育水温
17.2~22.4℃。金藻投喂量最初为 0.4cells/ml,小球藻为3万cells/ml,金藻+小球藻为0.2万+1.5万cells/ ml,以后逐渐增加,但金藻和小球藻比例不变。饵料对生长、存活、变态影响实验设三组,单喂金藻、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影响设四个密度梯度,分别为5、10、15 和20个/ml,每组实验设两个平行。实验期间除水温外,还分两次测定了 pH、DO、NH+
4、COD等指标在换水前后的变化。实验用水为经过一级沉淀的砂滤海水。实验期间盐度变化为 27~30‰。水化学测定:水温为表面温度计,pH 为上海产 pH 计,NH+
4、COD 测定按海洋监测规范,盐度测定用比重计,然后根据比重盐度换算表进行换算。每次生长测量随机抽取 20 个个体,在 10x10 显微镜下测量。变态率测定在 500ml 矿泉水瓶中进行,砂层厚度 1cm 左右,幼虫放养密度 88~110 个/瓶,相当于 3.1~3.9 个/cm2。实验期间未使用任何药物。
金藻和小球藻高温期易于培养,采用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体积比为 1:1)在幼虫成活率、变态率、幼虫生长速度等方面与单独投金藻相似,变态后稚贝生长速度快于单独投喂金藻,单独投喂小球藻效果不好。在菲律宾蛤仔育苗中除使用金藻、小球藻外再配以海洋酵母,效果更佳。
菲律宾蛤仔幼虫培养密度以小于 10 个/ml 为宜,密度大会使浮游期延长,生长速度减慢,成活率降低。水质对幼虫生长及存活至关重要。在 5 月 12 日和 5 月 15 日,出现零增长,主要与这两天换水后 pH 过低(7.6)有关。菲律宾蛤仔为典型的潮间带生物,喜欢较高 pH 而不适于低 pH,育苗期间(尤其是浮游期)pH 应控制在 8.0 以上。
在菲律宾蛤仔室内育苗生产中必须遮光,不遮光幼虫生长率和存活率都很低,而过低的光照也会抑制幼虫生长。根据本实验结果,育苗期间室内光照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换水量对幼虫生长和成活有重要影响。换水量过小,幼虫代谢产物及残饵不能及时清除,影响生长和存活,换水量过大,不仅增加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而且水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对幼虫生长和存活也不利。根据本实验结果,前三天换水量不宜过大,两天换水一次,每次 1/2 即可,以后随幼虫生长应加大换水量,以日换水两次,每次 1/2 为宜。
贝类育苗用水通常要砂滤,砂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消除敌害生物,而且降低泥砂,减少浊度。习惯上人们认为,育苗用水似乎越清越好。但根据本实验结果,菲律宾蛤仔幼虫在未经砂滤的水中生长明显快于砂滤水。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菲律宾蛤仔属于典型滩涂贝类,潮间带水的浊度通常很大,由于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菲律宾蛤仔幼虫已习惯在混水中生长和发育;2)未经砂滤的水中含的饵料种类比砂滤水更为丰富,因而幼虫在这样的水中营养更丰富而全面;3)未经砂滤的水 PH 高于砂滤水。据我们测定,未经砂滤的水换水前 pH平均为 8.46±0.018,换水后为 8.59±0.01(n = 4),而砂滤水换水前后的 PH 分别为 8.35±0.005(n = 4)和 8.31±0.008(n = 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显著(p<0.05),而据实验,菲律宾蛤幼虫在较高 PH 条件下生长发育更好。
实验准备:
实验用菲律宾蛤仔为二龄个体,福建莆田取回的共 1118 个,65 个/500 克,平均壳长×壳高为(3.06±0.19)×(2.19±0.12)cm,取样时自然水温 10℃;2004 年 3 月 6 日~4 月 20 日间,对不同群体的菲律宾蛤仔在同池中进行人工升温促熟,从 2℃开始,每天升 1℃,在 7℃停留 5 天,10℃停留 4 天,15℃停留 5 天,18℃停留 4 天,直到 21℃保持恒定。根据计划升温促熟,日全量换水一次,日测水温三次,日投喂 4~6 次,日投喂新月菱形藻 10~40 万细胞/ml、蛋黄 2~8×10-
6、螺旋藻粉 1~3×10-6。组织切片方法: 在3月6日,11日,16日,19日,23日,29日,4 月 2 日,5 日,8 日,12 日,17 日,20 日分别取样,雌雄各 5 个,解剖取其性腺,Bouin’s 固定。
生物:规格相近,体长(0.5±0.1)cm,体重(0.03±0.01)g 的健康个体。暂养 4 天后用于实验。
试验用容器为 1 l 的烧杯。试验用药 Pb(NO3)
2、HgCl2、3CdSO4.8H2O、K2CrO4、CuSO4.5H2O、ZnSO4.H2O 皆为分析纯试剂。Pb(NO3)
2、HgCl2母液用纯水分别加入少量HNO3、HCl 配制。配成浓度为 1.0、1.0、1.0、4.0、10.0 和 10.0 g/l 的标准液。试验时,根据试验离子浓度的要求,用试验用水配成各金属离子所需的培养液。
试验用水取自大连水产学院海养楼,经沉淀、沙滤、曝气后的海水,盐度为 31,PH 8.0,CODMn为 1.3mg/l,总硬度 61.0mmol/l,溶解氧 7.2mg/l。本试验所用海水中重金属 Pb2+、Zn2+、Cd2+本底值分别为 11.0、4.4、0.7μg/l。本底值由(MP-2 型溶出分析仪)测定 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
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半静水实验法。为减少玻璃容器对重金属的吸附,实验前用对应的重金属溶液浸泡玻璃容器 24h 以上。实验时每个玻璃烧杯中放入 1.0L 海水,重金属溶液加入水中,混合均匀。为确定浓度的大致范围 ,先作预备实验,估计各金属的大致浓度值,在每个浓度的烧杯内放入 10 个稚贝,观察 96h,找出各金属的 100%致死浓度和 0 致死浓度。根据预备实验结果(见附表 1),正式实验重金属浓度按等对数梯度设 7~10 个浓度及一个对照组。
由于配制重金属溶液时用了少量酸,因此用 0.1mol/l NaOH 调 pH 与海水相近。取10 个大小均匀的蛤仔放入水中。为防止饵料影响 ,实验期间玻璃烧杯中的蛤仔不投饵,24h 更换一次实验液。实验温度 18~20 ℃。稚蛤中毒及死亡标志为,足收缩,紧闭双壳,双壳张开的频率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最后贝壳完全张开,对外界刺激不再做出任何反应,即死亡。将死亡个体及时从水中捞出。每一实验做一组平行。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96 hLD50值及安全浓度值(把0.05 ×96 hLlD50定义为安全浓度)。
双因子联合毒性实验
镉、汞、铬的联合毒性实验采用等毒性溶液法(Skerfving,1978),用 96 h LD50(半致死浓度)作为 1 个毒性单位。设置 6 组毒性单位都为 1 的等毒性实验溶液,汞与镉毒性单位之比分别为 1.0:0.0,0.8:0.2,0.6:0.4,0.4:0.6,0.2:0.8,0.0:1.0。汞和铬,铬和镉的毒性单位设置和汞和镉一致。其他方法和条件同上,实验重复 2 次。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人缺乏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大众媒体的主流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同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正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书中讲到成为一名公正的思考者需要有理性的自主,理性的真诚,理性的谦恭,理性的正义,理性的执著,理性的公正,坚信推理,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感受,觉得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执著是最难做到的,因为理性的勇气要求我们要有愿意挑战信念的勇气,而这种做法往往可能由于公众对于不墨守成规而特立独行的人的惩罚会很重。而理性的执著更要求我们要穿越复杂与挫败前行,要不顾旁人的无理反对,始终坚持其合理的原则,为达成理解或洞察,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处理并解决混乱无序及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要做到公正的思考的是很大难度的,书中还教我们怎么样进行自我的思考锻炼,这个比较难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品读,对于其中的思维训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赫尔巴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主要如下: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有管理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由此可见赫尔巴特对管理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而儿童管理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但管理并不是教育,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教育虽然是严格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①。由此作者引出了真正的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即不应过度,避免使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手段,另外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而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应分为未来成人的意向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意向的目的即成长着的一代人的内在的和明显地表露出来的活动力与敏捷性的总和,因此人们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由此作者提出了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道德。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避免侵犯儿童的个性,应培养儿童的多方面的兴趣。
2教学
何为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的。为什么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交际容易在感情范围内留下缺陷,而经验容易在知识范围内留下缺陷,教学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内留下的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内留下的缺陷,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同样重大的;无论在这方面还是那方面都必须同样的欢迎通过教学来加以补②充”。其次,“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际将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的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③。最后,作者认为只有教学才能做到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指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它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欲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欲望。“尽管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①
② 《普通教育学》第30页《普通教育学》第64页
③ 《普通教育学》第68页
1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欲望是为欲望”④。两者的区别在于:○
2“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支配其对象的。○,“兴趣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而“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多方面兴趣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而教学的意向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赫尔巴特把教学也分为与达到多方面兴趣相同的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另外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他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等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是心灵的充实,而心灵充实的质量可以通过学校对人的培养的目的以及结果来加以保证。“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
⑤宗教的共同财富”,而思辨与鉴赏是生活的两个主宰,由此教学将学校与生活
联系起来。赫尔巴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思辨与鉴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使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的结果应该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使儿童获得意志的坚定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充实。2 训育
赫尔巴特把训育当做教育的主要部分,目的是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那么什么是道德性格呢?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与性格紧密相关,道德是性格的最高原则。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判断,这一判断就是道德的积极部分,但如果这一判断与原本的性格相背离,那它对于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⑥。而性格是意志的坚定性,是寓于意志之中的,表现为决意要什么和决意不要什么。性格分为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前者指已经具有的意志,它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后者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二者一致,就会加强性格的力量;反之,则会损坏性格,使之分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使之慢慢得到陶冶与提高。从而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才能取得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而性格的1行动是性格的原则:性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性格就是意志的坚定性,2思想范围对性格而行动从欲望中产生意志,因此行动对性格的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行动包括内心行动和外部行动,人的内心活动在思想范围中都有它的基点。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范围都能过渡到行动,所以思想范围为性格造成了限制。3素质对性格的影响:○赫尔巴特的素质就是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而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能对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意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那么训育到底怎样培养人的性格的道德力量呢?
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具有普遍的和特殊的两种应用。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产生协作作用,可以帮助形成性格。它的特殊的应用在于它可以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善良、仁慈、正义与公平),而通过这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④
⑤ 《普通教育学》第59页《普通教育学》第113页
⑥ 《普通教育学》第125页
德性格。由这两种应用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性格的道德力量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遵守秩序,而训育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在管理之后进行。训育与教学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训育要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培养,而教学要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进行培养。教学应在训育之后进行。、纵观整本书,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赫尔巴特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或管理或教学或训育的措施,因此有人说赫尔巴特把教学当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赫尔巴特一直都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还是教学的中心,这可以从他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可能的目的中看出。虽然赫尔巴特的观点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他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教师的有意识的形成可以造就儿童的好的性格,但却忽视了儿童的态度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教育学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形式阶段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的有系统的教学,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等著名的教育原则。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的教育原则在当时是没被采用的,更没被实现,可这不代表着他的教育想法就是错误的,他的许多的教育方法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应该被采用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他的理论,批判继承,加以实际运用,对现在的有缺陷的教育加以改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电影对其的特写镜头以及中文字幕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暑假读完此书令我感触颇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长篇巨制,我花费几个星期才将其读完,对其情节没有过多感受,相反众多的人物角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看点。尽管身处二战背景,但在“皮亚诺扎”岛上,军队似乎并不急着结束战争,同样的,小说也内有用太多笔墨描绘战争,相反却是立足人性,反思自我。
疯子,荒诞
由于这是一部恢弘巨制,所以我只能从其高频词汇对其进行剖析,“疯子,荒诞”便是第一组。
小说开始便是主人公约塞连大喊着“疯子”,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疯子”,约塞连他不在意他的军衔,不在意他的收入,他只希望可以快点回国,不幸的是他所在的飞行大队的长官卡思卡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于是肆意增加飞行次数,由原来的四十增加到八十,约塞连对其难以忍受,于是用尽各种办法进行抵抗,博洛尼亚轰炸是最典型的一次,他不明白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不断飞行只因长官的私欲。
战争的炮火不仅寝室人的肉体更折磨人们的精神,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末期人类求生欲望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却不断被要求继续冒险,很难想象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幸运的是,约塞连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认为所有人都疯了。私欲,荣誉
文中三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卡思卡上校,谢思科普夫少尉(中将),米洛司务长。三者皆以荣誉为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战争中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这三人却各具特点:卡思卡不择手段,谢思科普夫愚蠢却运气好,米洛则赚钱有术。三者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无任何感想,但对其带来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战争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战争的残酷不只在于其炮火,也在于其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种机会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大战过后对于人类生活、科技各方面也都是全新的机遇。也因战争,我们的价值观等人文领域的东西也在不断改变。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打引号表明其特殊性,小说随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其出场次数不过四次,都是约塞连想要回家并欲打破军规时出场(最后一次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军规不过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人想用,它依旧有效,即使拿不出文件,之前列举的种种行为皆因它的存在。作者创造这一条军规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都是源于这种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制度,约塞连无法改变只能逃避。但又因矛盾的制度它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想象,其实往往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轻信和懦弱。
好友的不断逝去最终令约塞连明白只有靠自己逃离这个小岛才能最终得到解脱,他放弃了消极抵抗,撕毁了那令人作呕的协议,也不在想着装病那个蠢主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构思巧妙,一个极其巧妙的伏笔,以及约塞连最终借此方法逃离苦海,这个伏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它大篇幅的描写以及最终不动声色的揭露。
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文章留给我们的反思不止于战争,更多于生活,类似的“军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中秋月饼为例,人们一方面追求着食品包装的精美,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昂的价格表示愤怒,商家正如战争固然可恶,可反过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面对此情相信我们会比约塞连更无奈,让我们最后伴随着约塞连飞往瑞典的旅程,在小说的留白上展开自己的想象。
高二(8)班俞皞哲25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茶馆
读书笔记之《茶馆》
读罢《茶馆》,却仍意犹未尽,便找出于1958年搬上大荧幕的第一版《茶馆》看起来,看那在导演焦菊隐,演员于是之、郑榕等倾情合力下,书中的人物跃上舞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诉说这时代的悲哀。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三个时代的葬送,是以小人物尊严的沦丧为昂贵代价的。看三个老头蹒跚在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和那些被埋葬的时代,同时真的是道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尊严的被践踏和无处藏身的悲凉。所以,老舍先生说《茶馆》这出戏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时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一句话,是没有尊严地活着和没尊严地死的。跳出茶馆自身的价值研究,我很是欣赏老舍先生编写《茶馆》的叙述手法。据说《茶馆》刚上演的时候,有人认为它的故事性不强,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她儿子康大力参加革命,去发展剧情。老舍谢绝了这个建议,说:“这样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当然,要用短短三幕戏精炼地表现三个历史时期,是很严峻的挑战,却也难不倒惜墨如金的老舍,仅用了大约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他采用以人物串戏的结构,以众多的人物命运,组成无数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剪影。这种结构方式无疑有助于广泛地反映社会历史特征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增强了对戏剧主题的一种实证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处在这三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曾经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而这么多的矛盾,到了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在此我想分析一下作为贯穿全剧的大主角——“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地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直至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亦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直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
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却是这般的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老北京的茶馆,朝代变迁物是人非,岁月走过留下皱纹,掌柜老了常四爷老了秦二爷亦老了,茶馆也老了。剧中所有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全都依赖暗无天日的旧制度而存在,这也是《茶馆》的观众一看就能明白的事理。老舍写《茶馆》,尊重观众的头脑,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政治见解,轻而易举地就送到了观众心里。
老舍作为一位对时代和人性保持严肃关注态度的伟大的艺术家,他看到了那些现象,体会到了那些情感,便通过作品将其表现出来,在人物命运发展与故事结局的设计上,也坚持说出自己的认识——即普通老百姓在混乱时局与黑暗权势下已经没有活路,只有逃亡、革命和自杀才能与这个腐朽世界相对抗。老舍先生这样的设计,显示了一位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彻底性,也因此使《茶馆》这部作品格外具有光芒。
《茶馆》作为旧社会的一曲葬歌,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曹禺先生称其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当许多与《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时,《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被称为 “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演员郑榕说:“《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对此,我很是赞同,也希望我在多次拜读后有更深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