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师应是诊断学生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教育专家
四、教师应是温暖学生的爱心使者
五、教师应是规划未来的设计师
六、教师应是交际广泛的外交家
七、教师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会做出如下处理 暂不拆穿他们的谎言但要告诉他们不要说谎要诚信待人敢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老师允许犯错误但是不允许欺骗老师的同时要把自己已经识破他们说谎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明白老师会尊重事实的如果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要则给予他们以严厉警告处分并写出思想反思材料。原因如下 1他们都已经满17岁已经不是太小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经能够承担刑事责任了马上就要步入成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迟到本来不是什么大错如果以欺骗的手段来蒙蔽过关这会助长孩子犯错误陋习的滋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书和育人是老师密不可分的两项职责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的对待学生
二、(一)
(二)(三)
(四)选修课程…………………………………………………………(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4)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2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二篇:论文:教师应是“五者”
教师应是“五者”
——有效教学模式尝试有感
近几年初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山东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有江苏的“先学后教”模式。2010年,我们李兴贵中学在减负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参与”教学模式的尝试。
《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结合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优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十五分钟”,我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近两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对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了初浅的看法和见解。我觉得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以下“五者”: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鼓励者。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设计者,为每一堂课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剧本”。我们应该从《课标》的理念出发,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建议和作业习题,设计合理的导学稿和教学活动。好的教学设计像一个磁石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像一点火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像一座灯塔能引领着学生的思维穿越于知识的海洋,像一杯茶香能学生回味无穷。数学知识是相互连贯、螺旋上升的,所以我觉得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承前启后,注意课堂细节连续。对新课内容引入的设计,我常常设计一些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和合理的情境相结合的引入,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更能培养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整合、类比,归纳的能力。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环节,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作出合理的安排,设计中留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黑板板书或板演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1多边形》教材安排有3个课时,分别是四边形内角和问题,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和用正多边形镶嵌平面问题。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就有相关的练习涉及到让学生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这个定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对这3个课时的内容做了这样的调整设计:第1课时是让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定义对四边形和多边形下定义。从三角形的知识中找到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规律,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的问题可化归为三角形问题解决(化归思想种对后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也很有帮助),设计探究活动“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第2课时是在学生已探得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后,设计配套的简单的几何问题,并提出正多边形的定义,使学生能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有关正多边形一个内角或外角的问题;第3课时是设计课前问题:观察人行道或公园的地面,你能找到哪些镶嵌的图案?课堂上我请同学展示图案,并选取正多边形镶嵌的图案,引入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突破能镶嵌平面的关键是“共顶点的各个角之和必须等于360°”,整节课内容分3块:①一个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②几个正多边形组合镶嵌问题,③一个全等图形镶嵌问题。在这节课中同样能复习巩固正多边形这块内容。我觉着这样合理调整设计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能承前启后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整合一块相同内容的学习,用类比和化归思想来解决多边形的几何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自主学习,我们就能用更少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就提高了。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位组织者,他能像导演一样驾驭整个课堂并能掌控教学活动发展的趋势和节奏。教师在提问时,组织学生能集体回答、个别问答;在学生回答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质疑;在学生黑板扮演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形成书面解题过程;在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时,组织学生互相合作、发挥集体力量。但是每节课对学生来说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没有NG,所以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发展偏离设计的主线时,我们应及时加以引导;当解题思路学生不易形成时,我们应铺设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区域;当学生有质疑或有问题生成时,我们应抓住契机合理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和巩固重点。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4.1定义与命题⑴》,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命题的结构。学生指出命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条件和结论是一个难点。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引导:
提问:“这个命题的结果判断了什么?”
受“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影响,多数学生掌握了自认为以逗号为界的“方法”,不约而同地回答“等角对等边”;
于是我将计就计:“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等角对等边的含义。” 有学生通过图形解释了这个含义,我又请同学用文字来表述了一下“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我追问“这句话最后判断的是什么相等?” “两条边”
“既然是两条边相等,那是怎样的两条边相等呢?” “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我在总结性地设问“判断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在学生找到了这个命题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应该如何寻找命题的条件呢?结论都是因条件而生的,既然结论的主语是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那条件肯定是这两个角满足了什么条件?”
学生底下有声音:“两个角相等”,“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我马上给予肯定“对,这里有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还有重点条件:两个角相等。”
在这样一连串的师生问答的活动中,学生顺利地理解地得到这个命题可改写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相等。” 这时有学生举手,他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规律:①先找结果判断了什么?②条件有“两个角„”结论有“这两个角„”,它们俩的主语应一致。”
本来我的设计安排是例题讲解完后再引导学生归纳的,既然已有学生可以初步地归纳,我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完整地来归纳寻找命题结构的方法,而例题安排的“对顶角相等”就作为了对学生自己所得方法的检验了,之后又附加了一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作为巩固。
我觉得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得出结论的快乐,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之后“证明,逆命题”的学习奠定了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既定教学目标(设计)的引领下,合理解决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过程。教师的合理组织和及时引导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思考、多沉淀、多积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活跃,学生的收获尽可能地充实,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提高。
再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当教师以学习合作者的角色出现于教学活动中时,师生双方才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学生才能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在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可以深入到各个活动小组,来倾听学生的思考方法,来给出自己的一些提示和建议以便让学生思考的更深一点、更全面一点、更透彻一点。
特别是对证明题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更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身为学习合作者的作用。当我们掌握了很多的几何定理之后,我们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方法常常有很多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既快捷又好走的路。有些教师总是在埋怨“我经常告诉学生这个方法最好最方便了,但他偏偏不听我的。”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个性鲜明,有时你让他往左他就偏要往右。我觉得我们在向学生提出较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时应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例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很多学生都不会直接应用,而是应用全等转辗得到。有一次练习中: “已知:如图,AB=AD,CB=CD,连结AC,BD交于点O。求证:AC⊥BD,BO=DO。”我对一个班级的批改统计得到 大约15%的学生解答错误,25%的学生用了2 次及以上全等得到答案,40%的学生想到了用 证△ABC≌△ADC得到∠BAC=∠DAC,再结合等 腰△ABD的三线合一性质得到答案,只有10% 的学生运用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对该 题做讲评时,我首先肯定了大家的做法,特别 表扬了那40%的同学,我接着说:“我也忘记了
A
B D
C 我读初中时碰到这种题用的是什么方法了,但是如果现在让我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只用两步就可以得到答案,大家想不想知道?”经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想知道答案,特别是那40%的学生,求知欲达到了极点。而我把自己当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平等地站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 “直接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方法。当答案揭晓后,很多学生表示惊叹和佩服,有的学生还埋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之后我及时就总结:“同学们,事实上大家都学过这个性质,而且很多同学再稍微多思考一下,也能得到这个方法的。所以我们在解答几何问题时,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尝试应用,然后再选择最优方法。”
最后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听鼓励的话,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不吝啬鼓励,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通过表扬、激励、组织交流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自信的学习气氛。学生犯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曾经听杨德意老师上课,她都是以小名亲切地称呼她的学生,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也使得整节课的学习非常愉快。当然这种鼓励也不局限在课堂上,作为任课教师,我们课后也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和学生交流。例如王某某是我班的一名后进生,平日上课常走神,作业和订正拖拖拉拉。有一次他的作业是抄袭参考答案的,我发现后没有马上去批评指责他,而是找他聊天,询问他晚上在家做作业的情况。终于他头低下了,之后他自己告诉我,他作业不会做的答案都是上网找的。当时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指责他,而是和他讲了如何可以不用参考答案也能做好题,那就是上课认真听,不懂的下课多问。那天我在他的眼里看见了闪烁的泪光,之后的几天我每天都很关注他,上课特地叫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在同学面前表扬、鼓励他。我发现他上课有进步了,每次作业讲评完也会主动地拿作业给我看。他看到了老师对他的期待,我也看到了希望。
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鼓励者,这五个角色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充当其中的某一种角色,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古代的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觉得现在的教师更应该是这“五者”,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数学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李兴贵中学 周晓丹
第三篇: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融为一体,实施整合性教学和开放性教学。其中整合性教学的实质是改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为现代的人格本位教育,克服单一传授知识的弊端,向传统教育挑战;改传统的 “少”、“慢”、“差”、“费”教育为现代的 “多”、“快”、“好”、“省”教育,克服低效率教学的弊端,向现代教育要质量和速度。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 “教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做掌握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则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做法,不受传统程序、格式的限制,将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学生自学为主。
例如,由于等比数列的知识分布和等差数列类似,所以,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前n项和的基础上,预习等比数列相应的知识点,上课时,实行自主、开放式教学,自由学习,相互提问,整堂课下来,不仅课堂容量大了,而且教学效果很好。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在新课标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要充分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答:不上排列、组合,我认为可以上概率。因为从概率的知识要求来看,主要掌握概率的相关概念,古典概率的计算,独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及特殊的伯努利模型。只有古典概率中涉及排列、组合的计数。而生活中的计数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识数出来的。排列、组合只不过是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问题的一种思路。所以,在上概率时,当讲到古典概率时,举一些相对容易的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会它的计算方法即可。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引导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引导学生 在文本里浸润感悟文本的通情达意的悠游
——“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 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五届年会及语文 教育艺术研究会第32届年会”综述
武汉子
2008年10月31日至2008年11月3日,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五届年会及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32届年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是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编辑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语文学习》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共同发起、联合举办的一项盛大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两届大赛在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推动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特别是推举语文教学新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会议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及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共襄盛举的一次联合行动。
2008年10月31日9时,大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柳斌、李行健、温儒敏、钱梦龙、王晨、宁洪彬、赵大鹏、腾国生、田树秋、何勇(《语文学习》副主编)、庄森(《语文月刊》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张吉武主持大会,《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致开幕词,原教育部副部张、国家教委主任、现教育部总督学柳斌致辞。柳斌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它更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口耳相授,智慧积累,文化传承要靠语文。“有词意方达,无词意难畅。”现在,不重视语文、语言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语无伦次,则动物优于人。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的。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要在引导、指导的过程中,得其能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秋致欢迎辞。田树秋女士说,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八十中学的骄傲,宁洪彬老师的教学实绩,充分证明了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的这一硬道理的永恒性意义。
专家报告一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我对课堂教学的看法》,二是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原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会长钱梦龙的《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抓手”》。
温儒敏教授说,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变。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语文素养、能力是目的。因此,阅读教学是核心部分,因而听说读写就不是平均的。课外阅读增加了,(原120篇—今140篇)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感受,防止远离文本的阅读。加强了阅读教学,知识性的积累,即能替代“灌输”。必要的语法修辞都要讲,但要随文学习。不要死背概念,追求系统化。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浸润的氛围的形成。要提倡浸润式教学(朗读、细读、默读).。文学作品、诗词要讲求氛围、熏染,要力避套式,设计的痕迹不要明显。直感很重要,个体的体验很重要,要注意学生的第一印象之下的意义。千方百计地要让学生去品味感悟美。不要老提“一个词”地概括,这容易引起“疲劳”,不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宁可赤手空拳”,不要过分找相关的“词”去概括。要放手让学生去感受,教师不要过分分析。诗歌欣赏的多义性问题,一直有着“诗无达诂”的定论。但要与课堂教学的相关积累沉淀性知识相联系。语文教学要有“干货”,课堂总结可以从方法、态度、技能、等入手,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应有“印象”。“三维目标”的基点,只能是“知识与能力”。有知识有水平的老师即使是“满堂灌”,学生也会跟着转,有收获;而没有水平的教师,搞得再“热火朝天”,也没有实在的东西。阅读教学的新问题:读书是更加个性化的主动的个体行为,而欣赏是被动的、不可能强求的。传统的文字阅读在于细,在于深、在于透,是深林里的穿行而不是高山滑雪的滑行。然而,动漫、网上阅读却是跳跃式的,注意力如同“梦游”,随意飘忽性强,跳读能力惊人,却讨厌细读,深度不够。阅读习惯正在改变我们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是值得深思的。温教授报告的精髓在于,教师要有敢于让学生博览深读的勇气,还要有激趣生新性的点拨。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要靠教师的真才实学,教育理念的新进与教学感悟的新润。
钱梦龙老师在《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这一专题报告中认为,语文素养应在这五个层面上落实其基点: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要叫停现在继续流行的“刻意求深过度阐释的虚化,外延扩大无所不包的泛化”这一现象。重塑心灵,改变人生,就是靠阅读能力来实现的。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学会了阅读,思想、人文因素,也可赖此自求于其中。语文学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建构”获得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接受性学习”(包括听老师介绍知识和阅读参考资料)则是学习的常态。“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训练”。训练的过程必然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艺术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的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和心智。要敬畏母语,要敬畏母语教学。钱老师还有经验之谈:“带高中语文时,高
一、高二阶段,只重视引导指导学生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到高三才与学生一起研究高考试题,这样,结果是,“皆大欢喜”。“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的专家评课,是在大赛落幕之后,与颁奖、闭幕式一并进行的。初中评课专家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立康老师对初中组的十一位老师的课做了语重心长且又中肯精当的点评。她认为,这次所听到的十一节课语文味有了、工具性强了、教学过程扎实了。这是课改带来的值得肯定的可喜的事。每位参赛老师都有自己的强项,朗读声情并茂,语言表达优美流畅,等等。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强项,独门绝技,看家本领,这一点很重要。但依然有习惯性问题:讲得太多,忽视学生感受,太习惯“概括”。喜欢用一个“词”甚而至于一个“字”对文学作品的丰满形象进行“抽象”概括,要让学生去感受,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文学课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教学”。现代文、文言文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不可一味地以讲“封杀”学生“感悟”。“讲”只能是“支架”“台阶”,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力求语言亲切丰富,“补充”要恰当,对学生的理解有作用。要注意学生有没有问题,及问题在哪里,是十分必要的。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问题值得思考:是用书面语,还是用经过提炼之后的流畅清新的口语?不管怎样,要亲切入耳。苏老师点评的思理着眼点,就是要让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之中,在咀嚼、感受、审美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这或许就是落实“人文性”的地方。
高中评课专家组组长、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赵大鹏老师,对高中组的十一位老师的课,给予了直言不讳,真言不隠,要言不晦,而有高屋建瓴,极具课改理念穿透力的评说。赵老师以“从教学目标的确立,看教学观念;从教学过程的设计,看教学基本功;从教学境界的展示,看教学学术修养”这三个层面的理性聚焦,对参赛教师的十一节课做了振聋发聩地评说。他认为,这十一节课有传统意义的评点课,有师生互动的阅读课,有深入文本的鉴赏课,有辨证发散的作文课,各具风采,别成气象,自有格调。可是有的课,教学目标模糊,离开了课文后面设计的“练习题”,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然后才能有下一步的深入与展开。如《赤壁赋》应在引导学生将文章读出了情韵情味之后,再进行文章艺术、哲理意蕴上的探究。不能想当然地“任我行”地“逍遥”,要在“有效”上下功夫。教学过程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由已知向未知,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提高推进的演进线,在左右着课堂教学。不能总是在已知层面上来回徘徊。要给学生新东西。引导学生去揣摩(细读、精读、深读)才是主要的。要敢于讲难教的课文。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文章(大胆地在课堂上多给时间),要进入深层阅读。创设思考氛围,要留白。要尽力而为地给学生的理解、感悟需要,提供课堂上的“即席”性的帮助。课程标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良心、语文修养。赵老师评课的理性透视扫描:深入文本,深入学生;悠游语林,品味文意;求新于务实之际,得意于“静观”(引导学生品读思考,自得自悟)之中。
随后,大会对获奖的老师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初中组略)薛善忠(山东济北中学《米洛斯的维纳斯》)、王丹(吉林长春二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王丰松(湖北荆州中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张一鹏(山西阳泉一中《我与地坛》)、余玮(浙江温州四中《听听那冷雨》)贾小林(北京市八十中学《记念刘和珍君》)六人获得“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一等奖,于扬(江苏扬州中学《想北平》)、陈双(黑龙江哈尔滨一中《烛之武退秦师》)等五位老师荣获二等奖。闭幕式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理事长《语文世界》总编王晨主持。
大会通报了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与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强强联合而为一个新的组织——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的机构变更情况,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出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会长。
紫阳中学的王继、徐培顺、程斌、刘济军、寇安炳,双门初级中学的邓山维,参加了这次会议。
2008-11-15初稿 2008-11-25定稿
第五篇:关爱学生应是教师的天职
通过多天来的培训,我对“健康爱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关爱学生应是教师的天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关爱就是最好的激励和鼓舞,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关爱学生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正在塑造中的人这个大前提。
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自控能力不强,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每当接过一个班级,我都拿出几天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学习《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制定的奖励办法、处罚条例等各种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的行为有法可依。
二、教师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人格必须是高尚的、良好的,教师能做到和蔼可亲的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道德人格的最好体现。教师关爱学生,就应关心爱护一切学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丑的还是俊的,是淘气的还是听话的,是性格开朗的还是内向的,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是健康的还是有生理缺陷的,是干部子弟还是平民百性的孩子,教师都要“有爱无类”,一视同仁。事实上,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常言道:亲其师,受其道。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具体来讲就是教师“爱”心的奉献,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是否有感情、有爱心,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有思维有感受,他们在接受的时候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师只要给学生以规范,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将规范深入人心,就会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南。教师给予学生温暖与呵护,用爱心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就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