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法规-管理体制现状-800字
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广告自1979恢复以来,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广告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广告业自身成长的先天不足和中国整个大的广告环境的后天滞怠,我国广告的管理体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广告法规不健全和执行难
1994年10月27日通过的《广告法》是我国广告法规走向规范与成熟的里程碑。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却又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广告主、广告媒体、广告公司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而“立法难,执法更难”的现象在广告业中是同样的尴尬。2中国现阶段的广告审查制度落后
我国现行的审查制度是以广告经营、发布和审查为一体的广告审查制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广告管理机关广告进行着落后的事后监督的管理,而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对广告的自审自查,更是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使相当多的虚假、违法广告大量漏入广告受众的双眼。虽然相关部门力求改变这种现状,但在现实中收效甚微。3媒体和广告人道德缺位
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的确很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有的却是庸俗、低级和虚假的,冲击着《广告法》和道德的底线。除了工商管理部门要对此负责任外,这些虚假广告最终是在媒体播出的,媒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有查验、核实的责任,因而媒体也应该受到声讨。还有很多广告人把利润作为商业广告的唯一追求,使得大量垃圾涌现出来。
4行业自律氛围淡薄
在这方面,由于我国广告业起步较晚,规范性较弱,所以和当今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广告业相比,在行业自律方面还显的很薄弱。广告从业个人和实体的素质的良莠不齐和整体素质的偏低也导致在广告行业自律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5社会监督机制薄弱
在社会监督方面,我国的广告社会监督组织,如各级消费者协会,带有强烈的“官意民办”的性质,其天生应有的自主权受到了很大的行政上的控制。可喜的是,广大消费者对于广告的社会监督意识已越发加强,其对于广告监督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我国广告管理体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我国广告产业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不变的。
第二篇:广告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广告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摘要】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已是遍地开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然而在这比比皆是的广告中,虚假广告也随处可见,让消费者对媒体产生了信任危机。与广告相关的法规出台了很多,却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尴尬,面对层出不穷的违法广告,社会在呼吁:广告法规,你何时对媒体动真的?
【关键词】广告管理体质 现状 存在问题
一、我国广告管理体制现状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保证广告界秩序的正常运行,保证广告业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健全广告管理体制。我国广告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一)、广告监管体制
1.形成多层次的法制体制。有基本法(《广告法》)、地方性规定、行业规章、政策性文件等等;
2.从法律内容看,已基本构成广而全的法制体系。形成了商业广告为主体,兼融社会类、公共类广告的多方位调整对象,从多方面对广告进行规范;
3.从法律性质看,已基本形成多角度的法制体系,包括程序性规定(《户外广告管理登记》)、限制性规定(《酒类广告管理办法》)、政策性规定(《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
不同的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行为作出规定,形成竞合关系。所有涉及广告管理的,均应首先适用《广告法》,这是在广告管理活动中应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发成立的民间行业组织,通过自行制定的广告行业自律章程、制度、工作守则、职责公约和会员守则等,对自身从事的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和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要求。
中国广告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经民政部批准登记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广告行业组织,其办事机构是国家工商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广告协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广告行业进行指导、协调、服务、监督。
(三)、社会监督
广告的社会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消费者对虚假违法广告向广告监管机关或者消费者保护组织投诉举报;其二,新闻媒体对虚假违法广告的舆论监督;其三,社会公众监督。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主要是揭露曝光虚假违法广告,把违法广告的伎俩和意图公之于众,对虚假违法广告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然而,由于体制的问题,中国消费者保护组织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的威力。作为广告发布者的新闻媒体往往为了自身利益,对虚假违法广告不仅视而不见,甚至串行合谋,置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于不顾,更放弃了对广告活动的监督之责。再加上,中国公民的消费维权意识不够强。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广告的社会监督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广告监管体系中,工商行政机关既是广告监管的主导机关,又担负着指导广告行业发展的职责。与行政力量在广告监管中的强势地位和作用相比,我国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明显薄弱。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广告协会,作为社会监督组织的消费者协会和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消费者和公民,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
二、广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广告管理体制简言之就是对广告业进行管理的体系与制度,进一步讲就是指对广告业进行管理的主体层次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原则、方法等。综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度对广告业管理的主体层次不外乎三层,即国家对广告业的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对广告业的管理以及社会群众性监督组织对广告业的管理。广告行政管理是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利用政权的力量对广告事务进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行业自律是广告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对本行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旨在协调本行业自身内部矛盾.促进本行业发展;社会群众性监督管理,则是全社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形成对广告业的广泛群众监督,旨在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我国广告业的管理体系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构架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
(一)就整个管理体系而言,各环节力量分布不平衡.配合性差
尽管我国广告管理具备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个层次,但在我国广告管理实践中.后两者发挥的作用甚微。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广告管理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而且主要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的。这种单一管理体制给广告业管理带来如下弊端:
1、管理效率低下。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广告经营单位已达7万多户.专业广告公司4万多家.从业人员64万多人。而我国的广告专管人员只有几千人,这与庞大的管理对象是很不相称的。广告管理部门对广告业事务的处理不免挂一漏万,对整个广告业的质量和发展问题顾及甚少。因此,其管理显得无力度,也难深人。再加之一些地方基层工商所的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使管理工作更难以铺开。
2、灵活性差。我国是一个拥有近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幅员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质与民族风情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广告本身不仅是一种经济事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就使得广告在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各自不同的特色。在一些地方是禁止的现象,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是允许的。这就要求广告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因地制宜。但是由于我们管理体制的单一性使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决策部门制定的政策与法规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作为执行部门其管理主要是依据决策部门的文件,这种上令下行的必然结果导致管理古板,缺乏灵活性。
(二)广告行政管理的力度不够
就广告行政主管部门自身而言.在处理违法案件时,没有力度.也使管理显得脆弱,缺乏权威性,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方面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缺乏必要的手段。一些广告违法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广告主管部门而言,缺乏必要手段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我们管理部门对违法者有罚款的权利,但没有冻结其银行存款权,这就使违法者有可能有机会抽逃非法款项,化整为零.使处罚难以实现,这样管理就难奏效。
2、与其它部门的权力交叉问题。尽管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实现了省以下垂直.但工商工作仍不能完全脱离地方政府的约束,而且还要处理好与同级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使许多地方工商机关履行职权时独立性差,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不正当干预。在我国财政包干的分灶体制下,许多地方政府缺乏全局观念,为本地区经济利益.大量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在流通环节,一方面限制外地商品在本地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又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推销本地劣质商品,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许.致使工商机关处于两难境地。第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配合不力。广告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连接各个部门的纽带,广告业的正常发展需要许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管理。但目前在广告管理过程中,其它行政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甚至干涉工商部门的工作,致使工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业务繁重.效果不佳。比如对户外广告的管理,需要城建、卫生、环保、变通等部门与工商机关共同参与管理,分工协作。其中工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广告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至于设置位置、卫生状况等则应当是其它部门的职责。但在许多地方工商部对这些琐碎的工作必须一揽无余,致使出现了卫生大检查时,工商部门全体出动打扫卫生的场面。
另外.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庇护下属单位的违法行为,使工商部门无法开展正常工作。一些大的新闻媒介单位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显赫位置.使工商部门在处理其广告事宜时不得不慎之又慎。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新闻单位的权利在无形地膨胀。于是出现了在经济纠纷中受害人屡屡求助于新闻单位的怪事.其中包括许多虚假广告的受害人。这一方面说明了工商部门广告管理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政企、政
事不分的现象仍很严重。作为广告经营单位的新闻单位无论位置如何优越,都应当无条件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应配合工商部门开展好广告审查工作以及广告宣传工作。
(三)行业自律组织不成熟
广告业自律是指广告业成员自己组织起来对本行业成员的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的行为。行业自律组织一般是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最典型的是行会组织。我国最主要的广告业自律组织是中国广告协会以及地方广告协会;专业广告协会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广告协会。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广告业自律组织不是在该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而是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就中国广告协会和地方广告协会而言,目前实质上是国家工商局和地方工商局的一个附属部门。广告协会的工作只是工商机关广告管理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其职责是非常不明确的,独立性差。它缺乏行业自律组织天然的特质。所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有效的广告业自律组织,广告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徒有虚名。
(四)缺乏广泛的社会监督力量
社会各界对广告业及其有关经营活动的监督均可称之为对广告的社会监督管理。在我国发挥这方面作用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但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职责是非常广泛的,它不是广告业专门的监督组织。因此它和广告主管部门的具体广告管理工作缺乏密切配合.在对广告业的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从这方面讲.我国也没有真正有效的广告社会监督组织。
【参考文献】
1.苗杰 现代广告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2-2016年中国平面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潜力研究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中商经济研究院 2012(3)
3.郭晓云 中国广告业的管理制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郭晓云 甘肃省广告管理的规章制度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2)
第三篇:财经法规复习资料(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划分会计管理工作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包括工作的管理范围、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等。我国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会计行政管理、自律管理和单位会计管理等内容。
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指代表国家对会计工作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内的会计工作,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会计市场管理:政府必须加强对会计市场的管理,包括会计市场的准入管理、过程的监管和会计市场管理退出管理三个方面。会计市场准入包括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代理机构的设立等。
3.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会计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才机制和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评价;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督指导,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4.会计监督检查
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是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督促会计人员依法开展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促进行业的发展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88年11月。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中国会计学会
三、单位会计工作管理
1.单位负责人要组织、管理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2.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由所在单位具体负责
《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第四篇: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简 艳
摘要:随着农村村小的逐渐减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现状 分析 对策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砖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小学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农村村小的逐渐减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然而,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1.学校管理
就我镇而言,我镇现有小学生1028人,分布在中心小学校和一所村小,村小人数在70人左右。学校领导班子一般由三人组成,两名校长一名主任,学校制订了相应的常规管理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的情况通过打分的方式公布,并与教师的奖惩挂勾,学校领导对教师备教辅改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跟踪、监督与管理,教导处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主要由教导主任督查,每学期两次,(期初和期末)重点检查学校各项计划、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以及老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情况,学校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有备课,不存在不备课,不布置作业和不批改作业的现象,但还是有只备主科不备小科和简案等现象。在教研教改方面,开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互听互评的教学专题研讨等。
2.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近几年来,绝大多数学校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10以下,女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至%80,已属正常现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角色“失位”,不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男性教师能在课堂教育中给孩子带来一种果敢、坚毅、敢于冒险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对孩子的影响,在人生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阶段,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品质形成往往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家庭。男教师阳刚、幽默、宽容、坚韧、大度等特点,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资源,能让学生性格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缺损。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正常的男女比例,导致小学教师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现象愈发严重。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3、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教师使用电教平台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我校通过“创强”,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中心小学配备有多电脑室。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4、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受到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几十年来农村小学的教师一直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均组织统考,进行排名。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上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学生在如此环境中,如何谈得上“减负”。
5、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另外,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全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效果不佳。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备十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6.学生及家长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满意。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7、学生上学难,教师上班难
因学校地理位置处于南片,路途遥远,食宿困难,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有的村离学校有近8公里远,有的即使有车辆接送,但大多是三无车辆,安全隐患随时都有
另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引发新的教育问题,学校法制教育不健全,优质教学教育资料相对贫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综上,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学生半天,不仅对教研,其他工作也是一个机动。讲求实效。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凡300人以上的小学可否按1:28配备;150人至300人的小学按1:25配备;100人以下的按1:20配备较为合适,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五、改革小学管理体制。在各中学设一名小教专干,享受中心小学校长待遇,选派业务能力强、有较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同时配备1——2名兼职教研员,具体指导小学教学,教研员应在中心小学担任少量课程,主要精力应放在小学业务指导上。
六、科学的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扎扎实实的搞好乡镇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尽量把学校建立在各村镇的中心位置。所以,全县一定要做好统筹工作,科学的搞好布局调整。为了师资结构得以优化整合,更加合理,应当提高职业待遇,吸引更多的男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这样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并能有效的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不断落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我们相信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一定会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作更多更详实的调研,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可行的整改措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农村小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我国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范文)
我国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事权均以地方为主。总体看,已经形成中央、省、地、县四级较为健全的公路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是: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主要从事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国道规划、技术标准和业务上指导各地的公路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交通运输厅(局、委),负责辖区内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交通运输厅(局、委)下设的公路局(处)、高速公路管理局等机构负责。各地市以下机构基本与省级机构对应设置,地市级、县级政府设交通运输局,在地市级交通运输局下设公路总段(局、分局、处)。县级设公路段(局、分局、站)。部分乡镇政府还设有交通运输管理站(所),业务上接受县交通运输局领导。
二、国省干线公路的管理体制。国道和省道(不包括高速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事权均以地方为主,但是各省的管理体制差别较大。按照省、地市与县公路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全国有三种形式:
一是条条模式。省级公路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国道、省道及部分重要县道的建设、养护和其他管理。地市公路总段(局、分局、处)、县公路段(局、分局、站)的人、财、物由省公路局实行垂直管理。县乡道路以地(市)交通运输局为主实施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省公路局给予技术指导和一定的资金补助。
二是块块模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只是在业务上对各地市公路管理机构实施归口管理和指导。地市公路管理机构的人、财、物均在地方政府,受各地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地市以下的公路管理体制由各地市人民政府确定,一般来说包括两种,即地市以下垂直管理和条块结合管理。
三是条块结合模式。一般是省公路管理部门将国省干线公路的管理下放到地市,但计划、财权在省公路管理机构。地市公路管理部门的包括人事权在内的行政领导归属当地政府。县乡公路仍由地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根据地市公路管理机构与县公路管理机构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管理模式:其一,地市公路管理机构对县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计划、财权的管理,人事权则归属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其二,地市公路管理机构对县公路管理机构的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三、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是伴随着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5]的竣工通车相应产生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国家的政策、法规、措施密切相关。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高速公路建设筹资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逐步发展到政策筹资和社会融资,从单一的公路规费、专项基金发展到利用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股票和有偿转让公路收费权以及利用外资等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建立并坚持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地缓解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推动了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1992年3月印发了《关于交通部门在道路上设置检查站及高速公路管理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2〕16号),通知指出:“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正在起步阶段,如何管好高速公路,需要有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各地对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暂不作全国统一规定。”根据通知要求,部分省(区、市)在高速公路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试验,从最初的路段建设指挥部,到高速公路管理局,到高速公路路段公司,再到今天比较普遍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呈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模式呈现多样化,各省之间不完全相同,同一省份也存在多种形式。目前主要呈现以国有公路集团公司和高速公路管理局为主体,以非国有公司和上市公司为补充,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组建省政府授权并直接领导的国有独资或控股性质的高速公路总公司。这种模式下的高速公路总公司一般归省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直属省政府领导,省交通运输厅及其下属的行政管理机构依法负责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二是组建由省交通运输厅领导的高速公路融资实体。省交通运输厅从融资角度将辖区内高速公路予以整合,成立独资或控股的高速公路总公司。三是组建事业性质的高速公路管理局或者其它类似实体的事业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下,省交通运输厅下设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对高速公路进行管理,高管局根据路段下设高速公路管理处,全面负责收费、经营、养护、路政和其它管理工作;其余路段由企业负责经营,高管局负责行业管理。目前多数省份实行“一厅两局”形式,即单独成立与现有普通公路管理局并列的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此外,以转让经营权、BOT、TOT为代表的特许经营模式,例如某些高速公路路段由非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民营、外资股份公司管理,另一些由经股份制改造并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公众公司管理等,也成为以上三种模式的有益补充。
四、农村公路的管理体制(县道、乡道、村道的管理体制)。依据《公路法》,公路依据行政等级划分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公路法》第八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公路中的部分县、乡道公路(原来省管)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一起由地市、县公路管理部门代管,其余县道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由市、县政府负责,乡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由乡镇政府负责。有些省份为了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在省公路机构专门设立农村公路管理处(科)或称地方道路管理处(科)。尽管我国村道总里程在公路网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是由于《公路法》颁发时没有明确其身份,村道主要还是由村委会负责建设,养护工作局限于群众突击和季节性养护,路政管理也基本未开展。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5〕49号),明确指出,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由县级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这一文件是对《公路法》补充解释,也是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公路管理原则。目前,依据农村公路管理的职责划分和相应机构的设置情况,全国县、乡、村公路管理的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方面,按照县道是否部分上收管理分为两大类,一些省份将县道中的一些重要线路与干线公路一起公路管理机构养护、管理,例如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另一方面,按照农村公路是否单独设立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类,一些省份市、县两级的公路管理机构有两套,分别负责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这种两套机构并行设置的省份包括安徽、江西、陕西、新疆、内蒙等。随着国办发〔2005〕49号文件的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办法,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公路管养职责。由于农村公路中村道的里程多,有些省份为了落实基层管理单位,在乡镇一级也设立了专门的公路管理机构,例如浙江嘉兴等市设立“乡公路管理站”,相关人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业务上接受县公路管理机构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