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时间:2019-05-12 19: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第一篇: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段鸿姚君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 年 10 月 16 日-17 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25所大学的德育专家,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教育期刊代表,近6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征集论文40多篇。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亲临年会指导研讨工作。年会主题是“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下面就本次年会研讨的主要内容做如下综述。

一、德育理论的变革

1、德育变革之必然。我国道德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这种知性德育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的单一活动。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是效率或功利原则,讲究德育的即时功效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存在着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2、教育改革之逻辑。教育改革,包括德育变革,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自觉活动,其变革是有逻辑依据的。今天的教育是市场的逻辑、行政的逻辑、学术的逻辑、人性的逻辑、科技的逻辑、官僚的逻辑等诸多逻辑博弈的结果。然而,现在的改革却忽视了三种逻辑:一是教育的主体性和超越性,这是教育的本体性逻辑。二是时代性和历史性逻辑,这是教育改革的实然逻辑。三是文化性和民族性,这开启了对教育改革之空间、内容维度的思考。研究者认为,未来改革应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从对西方相对片面的追随走向本土化。

3、以公民教育带动 全部教育的转型和整体社会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将 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

在这四种“走向”中,“走向公民”是核心,未来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走向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变革,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课程建设、方式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做出新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公民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的政治化;一是去政治化。而这两个极端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就必须确定公民教育的合法性。公民与选民、臣民、私民以及暴民之间存在显明的区别。公民教育是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目的与性质的转变;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全部转型。公民教育有三个途径,即 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渗透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生活模式的公民 教育。在我国开展公民教育,需要重视公民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说开展的公民教育既要基于公民的普遍性,保证它是“公民”的教育,也要基于公民的特殊性,保证我们国家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的创新

1、德育实验与模式探索。本次年会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经验。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自1999年至今探索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意图让学生在班组的动态串换中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他们设计的“快乐串组”、“班际互访”、“竞选走班”三大系列分别适合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整体。上海师大二附中的特色班会突出了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自主班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了解社会疾苦,然后以班会的形式共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开始在本科毕业生中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迄今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德育答辩全过程的德育体系。德育答辩通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三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经历中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规划、修正,旨在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文化诊断。开展学校文化的诊断研究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学校文化诊断的核心是发现学校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德育的改进,必须以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为前提。没有学校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简单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形式的变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不但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学校外环境建设,注重有利于教育力量整合的“伦理场生态”建设。更要加强学校内环境建设,在转变德育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德育问题诊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实现由控制型生态向 诱导 型生态 的转变。

3、关注农村道德教育。有学者从文化正义的角度,对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的正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现实中农村道德教育的善恶观念是官方的外赋的,其价值立场是由精英阶层决定的。第二,在农村道德教育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中国当前的教育及农村道德教育伤害了农民其及子女的自信与自尊。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乡村建设改变了农业生活,破坏了村庄生活结构,动摇了乡村生活信仰和文化根基,是不利于乡村道德建设的。乡村教育应该形成和葆有自身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教育元素主要包括农业、村庄、礼俗。农业是农村德育的生态基础,农业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日益突出;村庄是农村德育的社会模式,乡村生活及其道德信仰实际都源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礼俗是农村德育的道德内涵,它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标志,具有构建文明的功能。因此,乡村建设的根本不在于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向城市看齐,而在于改善农民生活伦理,守护农业生态,构建村庄生活,捍卫习俗伦理。这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治理策略和教化原则。

4、师生关系的调整。权威—服从的师生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已经被抛弃,但是,目前倡导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以及今日盛行的师生对话关系都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物,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构成因素,与学生位处同边,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同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然后由内而外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所以,师生之间要形成 同边促进的教育关系。

三、德育课程的反思

1、德育教材中的文化取向。德育教材明显体现出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倾向,而农村生活很少在教材设计者的视野范围内。在教材插图中也主要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而农村生活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农村生活,进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多数课程内容需要再创造,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师资水平,其二次创造的难度较大,这直接导致很多农村教师放弃相应的教学内容。德育教材变成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城市生活的窗口,而没有给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引导。虽然农村文化有落后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全盘城市化。品德教材如何融合 农村

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专家认为 对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判断不应是量的,而是质的,而今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主的时代,所以品德教材才会过多地体现城市文化。

2、拔高的德育。虽然通过德育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德育教材质量,但是,德育教材中出现德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被个体内化和恰当表现的情况依然存在。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一些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发现,教材内容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距甚大,甚至出现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样可能造成个体道德的虚假成长,而且会破坏个体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身为教育者 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道德层次进行教学。

3、养成文明时代的 道德勇气。道德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行主体缺乏道德勇气。道德勇气可以分为勇于作为、勇于不为和勇于存在。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无所无惧,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要勇于不为,而勇于存在则需要过着有积极价值的人生,有坚守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勇敢的主题有所区别,在人类初期,勇敢主要体现在舍身尚武;在发展时期,智力和道德是最大的力量。勇敢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包括否定、审慎和肯定三个环节。勇敢的结构 古今如一,但其形态是变化的。在文明时代,我们需要“文明的勇敢”:面对人人自危和理性主义,我们要有爱的勇敢;面对消费主义,我们要有节俭的勇敢、面对大众的平庸,我们要有高贵的勇敢;面对政治的冷漠,我们要有公共行动的勇敢。文明的勇敢是需要教育的涵养与引导。教育的勇气在于敢于肯定一些美好的价值、否定一些很难否定的压力。

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对话的艰难性。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对话,有其特殊难度,这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其本身的隔阂。古希腊语中“理论”的词根是“旁观”的意思,就是要从纷繁丰富的实践中抽离出了进行反观。人类知道生命是短暂的,却有追求永恒的冲动。理论体现了对永恒的追求。从静态角度看,理论是抽象而普遍的,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对话的确是复杂、困难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其路径是实践工作者在学习理论后在实践中再进行结合。当然,并非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都能够指导实践,有些是纯理论。

2.德育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班华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就应当相信学校教育实践是一本教育学书,应当认真研读。

二、要向学校老师和教育实践学习,学习老师的教育实践,就是主要学习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三、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向学校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获取研究成果,需要经常地、多次地走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停留于看一些书面材料和一般的访谈。

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教育的真谛。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教育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教育实践者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与教育者也必然迅速发展的。我们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学习者必须把向实践学习与时俱进,作为永远的追求。

第二篇: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段鸿

姚君

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 年 10 月 16 日-17 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25所大学的德育专家,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教育期刊代表,近6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征集论文40多篇。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亲临年会指导研讨工作。年会主题是“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下面就本次年会研讨的主要内容做如下综述。

一、德育理论的变革

1、德育变革之必然。我国道德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这种知性德育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的单一活动。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是效率或功利原则,讲究德育的即时功效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存在着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 淡漠、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 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2、教育改革之逻辑。教育改革,包括德育变革,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自觉活动,其变革是有逻辑依据的。今天的教育是市场的逻辑、行政的逻辑、学术的逻辑、人性的逻辑、科技的逻辑、官僚的逻辑等诸多逻辑博弈的结果。然而,现在的改革却忽视了三种逻辑:一是教育的主体性和超越性,这是教育的本体性逻辑。二是时代性和历史性逻辑,这是教育改革的实然逻辑。三是文化性和民族性,这开启了对教育改革之空间、内容维度的思考。研究者认为,未来改革应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从对西方相对片面的追随走向本土化。

3、以公民教育带动 全部教育的转型和整体社会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将 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在这四种“走向”中,“走向公民”是核心,未来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走向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变革,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课程建设、方式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做出新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公民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的政治化;一是去政治化。而这两个极端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就必须确定公民教育的合法性。公民与选民、臣民、私民以及暴民之间存在显明的区别。公民教育是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目的与性质的转变;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全部转型。公民教育有三个途径,即 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渗透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生活模式的公民 教育。在我国开展公民教育,需要重视公民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说开展的公民教育既要基于公民的普遍性,保证它是“公民”的教育,也要基于公民的特殊性,保证我们国家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的创新

1、德育实验与模式探索。本次年会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经验。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自1999年至今探索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意图让学生在班组的动态串换中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他们设计的“快乐串组”、“班际互访”、“竞选走班”三大系列分别适合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整体。上海师大二附中的特色班会突出了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自主班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了解社会疾苦,然后以班会的形式共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开始在本科毕业生中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迄今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德育答辩全过程的德育体系。德育答辩通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三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经历中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规划、修正,旨在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文化诊断。开展学校文化的诊断研究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学校文化诊断的核心是发现学校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德育的改进,必须以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为前提。没有学校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简单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形式的变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不但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学校外环境建设,注重有利于教育力量整合的“伦理场生态”建设。更要加强学校内环境建设,在转变德育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德育问题诊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实现由控制型生态向 诱导 型生态 的转变。

3、关注农村道德教育。有学者从文化正义的角度,对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的正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现实中农村道德教育的善恶观念是官方的外赋的,其价值立场是由精英阶层决定的。第二,在农村道德教育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中国当前的教育及农村道德教育伤害了农民其及子女的自信与自尊。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乡村建设改变了农业生活,破坏了村庄生活结构,动摇了乡村生活信仰和文化根基,是不利于乡村道德建设的。乡村教育应该形成和葆有自身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教育元素主要包括农业、村庄、礼俗。农业是农村德育的生态基础,农业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日益突出;村庄是农村德育的社会模式,乡村生活及其道德信仰实际都源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礼俗是农村德育的道德内涵,它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标志,具有构建文明的功能。因此,乡村建设的根本不在于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向城市看齐,而在于改善农民生活伦理,守护农业生态,构建村庄生活,捍卫习俗伦理。这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治理策略和教化原则。

4、师生关系的调整。权威—服从的师生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已经被抛弃,但是,目前倡导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以及今日盛行的师生对话关系都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物,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构成因素,与学生位处同边,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同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然后由内而外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所以,师生之间要形成 同边促进的教育关系。

三、德育课程的反思

1、德育教材中的文化取向。德育教材明显体现出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倾向,而农村生活很少在教材设计者的视野范围内。在教材插图中也主要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而农村生活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农村生活,进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多数课程内容需要再创造,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师资水平,其二次创造的难度较大,这直接导致很多农村教师放弃相应的教学内容。德育教材变成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城市生活的窗口,而没有给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引导。虽然农村文化有落后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全盘城市化。品德教材如何融合 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专家认为 对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判断不应是量的,而是质的,而今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主的时代,所以品德教材才会过多地体现城市文化。

2、拔高的德育。虽然通过德育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德育教材质量,但是,德育教材中出现德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被个体内化和恰当表现的情况依然存在。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一些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发现,教材内容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距甚大,甚至出现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样可能造成个体道德的虚假成长,而且会破坏个体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身为教育者 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道德层次进行教学。

3、养成文明时代的 道德勇气。道德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行主体缺乏道德勇气。道德勇气可以分为勇于作为、勇于不为和勇于存在。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无所无惧,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要勇于不为,而勇于存在则需要过着有积极价值的人生,有坚守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勇敢的主题有所区别,在人类初期,勇敢主要体现在舍身尚武;在发展时期,智力和道德是最大的力量。勇敢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包括否定、审慎和肯定三个环节。勇敢的结构 古今如一,但其形态是变化的。在文明时代,我们需要“文明的勇敢”:面对人人自危和理性主义,我们要有爱的勇敢;面对消费主义,我们要有节俭的勇敢、面对大众的平庸,我们要有高贵的勇敢;面对政治的冷漠,我们要有公共行动的勇敢。文明的勇敢是需要教育的涵养与引导。教育的勇气在于敢于肯定一些美好的价值、否定一些很难否定的压力。

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对话的艰难性。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对话,有其特殊难度,这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其本身的隔阂。古希腊语中“理论”的词根是“旁观”的意思,就是要从纷繁丰富的实践中抽离出了进行反观。人类知道生命是短暂的,却有追求永恒的冲动。理论体现了对永恒的追求。从静态角度看,理论是抽象而普遍的,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对话的确是复杂、困难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其路径是实践工作者在学习理论后在实践中再进行结合。当然,并非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都能够指导实践,有些是纯理论。

2.德育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班华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就应当相信学校教育实践是一本教育学书,应当认真研读。

二、要向学校老师和教育实践学习,学习老师的教育实践,就是主要学习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三、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向学校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获取研究成果,需要经常地、多次地走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停留于看一些书面材料和一般的访谈。

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教育的真谛。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教育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教育实践者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与教育者也必然迅速发展的。我们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学习者必须把向实践学习与时俱进,作为永远的追求。

第三篇:德育实践

(字大的是说的,字小的是ppt上有的)

大家好!这次我要讲的主题是关于中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们设计的一个关于弘扬孝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换ppt)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包括:(1)德育活动的准备(2)德育活动的开展(3)德育活动的评价

下面是这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换ppt),大家小学的时候可能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作业,比如帮父母刷一次碗,帮父母洗一次脚等,现在也同样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寻找孝敬父母的个案及事例、开展帮父母干一次活、观看相关影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们对父母的爱,把爱传下去。(换ppt)

本次活动采取了组织学生观看宣扬孝道的影片及电视新闻和考察访问及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体会孝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次试验共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换ppt)第一阶段,实验应组织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自身的道德涵养较好的教师作为学生考察活动的导师,准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指导。并在学校内任意抽取两到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分为八个组。第二阶段,为考察阶段,小组内部及各小组成员间相互商量互相帮助,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运用各种相关资源,进行考察访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只是进行单纯的考察,还要知道问什么而考察,体会故事背后隐藏的情感。

比如学生们在观看央视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的时候,应当对此有所感悟,并开始人生初步的思考。每个小组都要通过这个活动学会欣赏自己努力的成绩,学会合作。最后一个阶段是考察结果的汇报,要求学

生在活动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当天的感悟及收获,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奖。汇报可以采用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形式来展示他们的考察成果,并颁发“优秀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以此鼓励学生。(换ppt)

活动的创意来源于面对容易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孝”文化教育,实验试图通过这种类型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母平时的辛苦,在实践中达到德育育人的目标。

本次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每个学生体会父母的爱,不要让老师们布置的作业留于书面,变成形式主义,充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该项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应。

第四篇:德育实践

爱在重阳,感恩天下化学教研组:倪慧英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着优秀道德、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教育缺失与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使得传统节日日渐失落,在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出现了对我国传统节日逐步淡化、对外国洋节日(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日感兴趣的趋势,对我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知之甚少。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今天, 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良好社会氛围的渲染,让这些散发着悠久的历史韵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情趣的传统文化节日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实践润物无声的无痕德育,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未成年人的中华民族情结,仍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感恩情怀,使敬老爱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由爱老、爱家推及到爱国家、爱社会,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诗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及民族文化含义,宣扬与坚守优秀的中华 传统文化与节日,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2、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充分展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和主体性,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刻感受 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主题

以 “爱在重阳”“孝从我做起” “感恩在我心”“念亲恩”等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活动。

四、活动准备:

1、布置校内活动场地,营造尊敬老人的浓烈氛围。

2、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的各种资料图片;广播、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等音响设备。

3、每位学生收集自己或他人孝敬父母、长辈,互敬互爱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及自备的各种材料和用具

4、活动时间为重阳节来临之际至结束后共一周时间。

五、活动组织

第一阶段:调查访问、宣传发动--------(感知)

1、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和关注现状。通过升旗仪式、周会向学生发起重阳节感恩倡议: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宣誓承诺活动,让学生郑重承诺:在学校要做一名尊师守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名 尊老爱幼、体贴父母的好子女;在社会要做一名明礼诚信、爱国守法的好公民。

2、通过周一的专题教育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全体师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资料、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重阳节的典故、风俗习惯、感恩的故事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章、诗词等,要求学生通过书籍,上网学习古人和现代人敬老爱老的典型事迹。利用校刊校报把有关重阳节专题内容印发至全体师生,供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外阅读,并进行集体

交流谈体会、论感受,使学生对重阳节形成初步的认识,从而树立感恩意识。

3、加强校园宣传,营造活动氛围。在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更新板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升国旗仪式等文化阵地,大力宣传重阳节典故、传统习俗和诗歌诗词等,在校园醒目位置喷绘大型版画“中国传统节日记”, 创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板,设置祝福墙、祝福树等。使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充分感受重阳节的感恩氛围,让师生全方位接受节日文化的熏染。

4、设置重阳溯源组、重阳调查组、重阳习俗组、重阳美食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等活动小组,组织重阳知识竞赛;以班为单位举办中华经典诗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吟诵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和历代尊老爱老的经典诗篇;举办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故事;开展“孝歌我会唱”活动: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目自选;学生可在星期一

第一节课前五分钟齐唱周末所学歌曲。

第二阶段:调查访问、探讨交流。---------筹划

1、开展主题活动: 话说重阳。围绕重阳节的典故、民间习俗、庆祝形式、重阳节诗词佳句等开展。目的是了解重阳节的一些习俗,如登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领悟重阳节的节日内涵。

2、在学生中开展“我身边老人的生存状况” “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等社会调查活动,关爱老年人生活、关注老人生活的今昔变化,体会祖国60多年来发展成就。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既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又要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满足情况。调查之后,书写翔实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和研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

3、小小真心话:说一句向长辈问候或祝福的话语。统一印制发放“孝亲承诺卡”,让每位同学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话语写到承诺卡上带回家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如有在远方的老人长辈,请拨一个温馨的电话或发送一条温馨的短信或遥寄一张温馨的电子贺卡,让你们的贴心问候成为老人长辈们绽开的笑脸。学生制作“爱心折纸”“感恩卡”,在“感恩卡”上记录自己的感恩格言或写下要感谢的人和事物或谈谈感恩前后的感受,把“感恩卡”贴于祝福墙。

4、听长辈讲那过去的事情。了解爷爷奶奶的童年和青壮年,体会他们几十年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为后辈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辛酸,让学生们珍惜美好的今天,更加尊敬和孝顺长辈。

第三阶段:身体力行、实践体验。-------体验以实际行动为身边的老人长辈做一件暖心的小事

活动内容

(一)“感恩”在我心,做到五个一

1、一是为家里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孝心事,如泡茶洗脚、盛饭洗碗、叠被洗菜、倒垃圾、送水、叠衣服、叠被子、捶背揉腿、文艺表演等,体验长辈们的辛劳,争当“贴心小主人”。

2、二是了解老人的心愿,每位同学与老人聊一次天,听听老人聊聊过去的故事;打一次电话,送去一个节日问候;陪身边的爷爷奶吃上一顿节日饭,献上一支歌;带爷爷奶奶走出家门,为他们拍一张照片;

3、三是制作一张感恩卡,送给老人或长辈,把浓浓的情结融入精美的贺卡,呈上最真挚的祝福与爱,力求把感恩传播到家庭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4、四是利用课余时间找合作伙伴,排练几个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节目,召开一次 “关爱老人,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5、五是写一则“感恩”日记或习作,记录重阳节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也可以写自己要感谢的人和物。“

(二)组织走访慰问退休老校长、老教师活动,并举行退休教师座谈会

1.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访慰问周边地区退休的老教师,帮助老教师打扫卫生、修剪指甲、清洗衣物、陪老人下棋、读报、赠送节日小礼物等。

2.由学校组织,在重阳节这天走访慰问三位离退休的老校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

(三)到敬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学生会、团委发动,组织会员、优秀团员代表等,在重阳节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开展一次敬老爱老的活动,做一回“临时子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人送去一份温暖和爱心。如清扫敬老院宿舍以及庭院、制作寿星卡、送重阳糕、水果、点心、礼物、表演文艺节目(一个独唱、两个故事、三个朗诵)、与老人下棋、打牌、陪老人聊天散步、摄像或拍照、爱心调查问卷、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等等

第四阶段:回顾总结,交流评比、爱心承诺------感悟

活动结束后,收集整理各班孝心感恩活动的材料(包括收集的资料、设计方案、体验文章以及观察记录卡、自制贺卡、书画作品、调查报告、活动记录、活动照片、家长的评价表、队活动资料、演讲稿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教师引导学生队自己活动的成果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活动收获及时记下来。组织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评议,评选“十佳敬老爱老班集体”和“十佳敬老爱老标兵”。写一则“感恩”日记(附家长的一句话和签名),记录重阳节活动,如一次敬老活动(如聊天、劳动、伺候、礼物等)的过程和感受,也可以写自己要感谢的人和物。评出当月“爱之星”、礼仪之星等,表彰“敬老之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可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与同伴的分享交流情况、活动成果的独创性、活动反思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中做、做中悟,可以有效引领学生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使他们的灵魂到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荡涤,也必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现光彩!

此外,我们在今后还要继续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它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及其蕴涵的意义,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成为理想坚定、道德高尚、文化优秀、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第五篇:德育实践

德育实践

2016年10月30日,电子信息学院组织第31期入党积极分子德育实践考察全体成员踏上了红色之旅,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湖南韶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先后去了毛主席铜像广场、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以及他们那一辈念书的地方,刘少奇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文物馆、花明楼、修养亭、万德鼎、刘少奇坐过的飞机等景点。既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领略了祖国的山川秀美、更是重温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丰功伟绩,受益非浅。

韶山是毛主席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点燃革命的圣火,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起点。在毛主席故居、在毛泽东铜像广场、我们能深刻的了解到,当年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烙印,这革命的火种,历经了80年风雨沧桑,依然经久不息,见证着往昔峥嵘岁月,也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程。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故居、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牢固确立远大目标。同样,没有革命的理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也没有革命的胜利。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再次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都是由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牢固确立了远大的目标,才得以实现的。毛泽东同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崇高理想,并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且于1921年就被推选为党的一大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刘少奇同志也早在1921年就前往苏联,获取拯救中华民族的圣火和真经,回国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并成为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正是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的确立,才有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我们首先参观了毛泽东铜像广场,远远就看到一尊高大的塑像耸立正中,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近瞻仰了毛主席铜像,向毛主席三鞠躬,像全国各地奔向韶山冲的人们一样,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祝福、纪念、缅怀„„毛主席铜像微笑着望着前方,他老人家是不是也为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欣慰呢。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国石这里,主席雕像正对着这块石头,这块石头像一幅中国地图,寓意主席心系整个中国人民。

在主席故居,我们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一起,参观这朴实无华而又古老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伟人故居。在这里,我们聆听历史故事,追忆历史风云,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所概括的韶山精神:牺牲、奋斗与奉献。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我爷爷说起中国有个毛泽东,他很伟大,很厉害,许许多多的人都崇拜他。那时候,我很好奇,毛泽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能掀风起浪。后来我知道了他是咱们湖南人,老家在韶山,于是,特别想去韶山看看。如今,我终于如愿了,我踏上了韶山的土地,来到了那个曾经养育了一代伟人的风水宝地。其实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凹”字土木结构建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泥砖墙、小青瓦,背山面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中,东面13间小青瓦房是毛主席家。天井、杂屋、厨房、毛主席父母的卧室以及毛主席的卧室,历历在目。那些旧物,书桌、衣柜、石磨、水车,都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普通而陈旧的家具,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朴实。与旧日不同的是,现在的这里人头攒动,给本来幽静的乡村增添了很多生气,大家纷纷合影留念,让这一刻的激情定格成永远的回忆。1976年9月9日,这位伟人开始长眠,虽然他从此不再醒来,可他仍然活在无数人的心坎上。湖南韶山,因为毛泽东的存在,游人始终络绎不绝。在接下来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又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革命者的建功伟业,感受到了他们那一辈人的精神,同时也懂得了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刘少奇同志铜像,刘少奇同志铜像是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时落成的,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自揭幕。当时的铜像广场只是一个占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砂石坪。在少奇同志百周年诞辰之际,经中办[1998]1号文件批准,并下拔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铜像广场扩建。现在整个广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踏步)。沿着这百级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两边山头青松傲立、杂树生花,石级中央一条苍翠的匍地龙笔直前伸,在不知不觉中就踏上了铜像广场。广场视野开阔,四周山头连绵起伏,幽远深遂。广场正前方,整齐的小松柏簇拥着一个庄严肃穆的平台,平台中央,少奇同志铜像威严地矗立着。铜像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建,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贤精心制作。铜像加底座共高7.1米(像高3.0米,座高4.1米),这个数字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少奇同志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第二,少奇同志享年71岁。铜像座西北朝东南,面部神情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远方;拿着烟头的手自然摆放;飘逸的风衣将衬托得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接着我们来到了刘少奇的故居,刘少奇故居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长沙──花明楼──韶山”名人故里游这条黄金旅游线的中枢联结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伟人故里“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湖南省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旅游观光区之一。刘少奇故里占地面积近800亩,包括刘少奇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文物馆、花明楼、修养亭、万德鼎、刘少奇坐过的飞机等景点。每到一处,无不为当年坚苦卓绝的斗争环境而感慨,也都能感受到老区人民对伟人们的爱戴。我们目睹纪念馆陈列的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难得的革命文物,思虑万千,在沉思与感叹之中,领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的真实内涵,倍感共和国加强民主与法制的紧迫.通过这次韶山,花明楼之行,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受到了灵魂的洗礼,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该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韶山精神”传承下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扎实苦干、任劳任怨、谨慎细致、严格要求”是时代赋予“韶山精神”新的内涵,是我们行事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不断走向成功的力量之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此为标准,以韶山精神为榜样,对照自己的心灵、行为,时刻警醒自己。为此,我决心做到:(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学习上要有紧迫感,要学以致用,保持旺盛的斗志,面对方方面面的挑战。(2)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吃苦在前一些,享受在后一些。(3)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最高的热情,最高的效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遇到任何事情不抛弃不放弃,不断成长,不断改变,不断磨练,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认定了就要努力去争取。所以呢,也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

下载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年会工作汇报

    德育年会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2014年10月28日学校安排我到革命老区黄冈市红安县参加2014年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能够与全省德育战线上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德育工作者在一起交......

    德育年会发言稿

    首先,让我们一起静心审视存在的真实德育现状:从全市中小学生分布来看,农村学生占绝大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学生陋习较多,不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德育年会方案

    汀师附小德育年会研讨活动方案 主题:以人为本,健康成长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实践常规养成教育,创新德育机制,进一步丰富学校、......

    德育年会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28日学校安排我到革命老区黄冈市红安县参加2010年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能够与全省德育战线上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德育工作者在一起交流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一次......

    德育年会发言稿

    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让我们一起静心审视存在的真实德育现状:我市中小学生农村占绝大部分,学生参差不齐,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德育年会发言稿。特定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学生陋习......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

    德育年会主题工作汇报

    德育年会工作汇报 --年会视频制作请百度欧凯传媒 2017年10月28日学校安排我到革命老区黄冈市红安县参加2017年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能够与全省德育战线上工作的领导、专家和......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被德育理论界和教育界公认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德育模式确立起来,因此,探讨德育 模式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模式考察起,对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