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
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
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错)
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错)
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对)
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对)
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对)
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错)
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错)
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
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对)
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错)
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错)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错)
五、简答题:
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1)任务不同。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
(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
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两者统一起来。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2)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依据: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异理论。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力相适应。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7、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
答:(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限,掌握行动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调查、指导阅读形式。
运用要求:A说理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B说理要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C要注意真实性、民主性;D方式要多样化(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
运用要求:A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B要选好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真实性;C要正确地运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不能简单模仿;D学习榜样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一阵风。(3)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种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运用要求:A要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情境;B要加强雪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C要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D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种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方式有两类:一是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运用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B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及标准;C照顾学生特点,持之以恒。(5)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要求:A激起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愿望和兴趣,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B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品德修养标准和方向,防止偏离德育目标;C要督促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D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种,反复锻炼自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与操行评定。运用要求:A公正合理,力求失效,防止夸张和滥用;B要贯彻以奖励为住,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C要有群众基础,为多数学生所肯定。
8、结合实际谈谈德育工作的意义?
答:结合实际谈德育的意义:(1)德育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物质文明的思想保证,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种的主导作用;(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答:(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地香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3)主要矛盾的斗争与同意,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
10、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教育的长期性决定的;
(2)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影响是复杂的,引起的思想矛盾斗争是经常的,出现思想品德发展上的反复是正常现象;
(3)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1、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联系。(1)联系:第一,三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最常用的方法;第二,三种方法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第三,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种方法可以共同运用。
(2)区别:第一,三者定义上有区别,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模范行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时间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第二,三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不一,第三,在德育过程中,三者的侧重点不一。
12、爱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育(2)进行祖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教育(3)进行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国旗和国徽的教育(4)进行国防教育
(5)进行国际注意教育、维护世界和平。
六、论述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行的过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情、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从情、意、性开始。
2、德育工作具体具有多种开端是道理?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的联系,但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横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守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3、为何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这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封建社会的奴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驯服工具,而是自觉的积极的现代化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的自觉行,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争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的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约束。
第二篇:2014教育学德育理论模拟试题
2014教育学德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途径 B.方式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主要是德育内容。
A.礼 B.射 C.御 D.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的规律。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A.知 B.情 C.意
D.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疏导
C.因材施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关键。A.知 B.情 C.意
D.行
17.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18.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9.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A.引导法 B.榜样示范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20.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A.比较法 B.榜样示范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1.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22.组织活动属于()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23.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2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6.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27.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9.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30.进行德育时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31.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32.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3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德育的内容极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4.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3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及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36.对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教育属于()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37.教师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是()A.语言法
B.行动操练法C.环境体验法 D.移情法 38.不属于幼儿高级情感的基本形式的是()A.理智感 B.道德感 C.责任感 D.美感
39.幼儿爱听表扬,不喜欢挨批评,所以幼儿德育要坚持()A.负面教育的原则 B.全面教育的原则 C.侧面教育的原则 D.正面教育的原则
40.儿童在早期生活中,和同龄伙伴逐渐建立的关系属于()A.同伴关系 B.师生关系 C.交往关系 D.一般关系 41.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亲子关系的发展 B.强化 C.亲社会行为 D.社交技能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劳动教育 E.知识教育
2.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会
3.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4.下列关于德育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A.德育方法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B.德育方法可以随意选择
C.实际锻炼法是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之一
D.德育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E.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
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 6.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A.时代需要
B.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C.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D.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E.社会发展需要
7.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A.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深厚感情 B.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C.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D.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E.教育儿童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尊重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8.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目标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9.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考虑()A.德育目标
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C.德育内容
D.教师个人意愿 E.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
10.下列()属于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
A.使学生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B.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C.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D.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E.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等形式。2.狭义的德育即指。
3.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德育具有,它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5.德育过程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6.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
7.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8.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到再到的发展过程。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0.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1.就是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关心集体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1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的总和。13.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
14.是以家长、教师、优秀学生等典范及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
15.“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四、判断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3.德育过程的顺序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固定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4.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开始。()5.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6.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7.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8.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强调灌输。()9.进行德育完全是政治老师的事。()10.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五、名词解释 1.品德能力 2.学校德育内容 3.德育过程 4.德育原则 5.说服教育法 6.榜样示范法
六、简答题
1.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有哪些任务?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有哪些? 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5.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6.简述在进行德育时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七、论述题
1.试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试述德育的主要途径。4.试述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八、案例分析
1.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
请用德育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案例。
2.初中某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对于“早恋”思想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退学。
运用德育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3.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第三篇:《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心得体会
小关一中聂梦红
暑假期间,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并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认真地读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的著作后,有很大的收获。在新课改新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本领。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困惑,认真读完此书,让我的思维有了些清晰,让我更懂得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该书系统梳理了高效课堂教育实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心得,是对高效课堂教育体系的集成总结与全面展望。本书被誉为‚高效课堂立派之作‛,‚一部注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作品‛。该书从廓清‚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四个基本的教育概念出发,提出‚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标准,尝试建构‚高效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这些文字是李炳亭先生和他的团队行动研究的记录,不仅是针对课程改革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也是对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讨中,我们一直在讲高效课堂,可是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讲‛,实际的教学环节或是课堂并不高效。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单单是将课堂预设完成生成,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主张。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然而,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该讲时要讲透彻,不该讲的一句也不要讲。理论都清楚,可实际课堂中有时却往往事与愿违,如: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可是同学围成小组以后,有些同学还没弄清问题怎样就开始你说我说,老师这时也无力对每个小组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自然有些失控,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形式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期望在课堂上看到的真正的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创新思维的火花却很少甚至没有,一节课学生自主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李炳亭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案‛,如课堂流程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在我们英语课堂中切入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抓住兴趣,激发思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兴奋,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让我思考良多。如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同时,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师生教育方式更加多元,为师生共同成长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实现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赢。
‚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这话折射出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和信仰。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目共睹,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升级,正如书中所言:‚课改不仅仅是改课,也不仅仅是重写教学关系,而且是在书写全新的人本‘教育学’。我一直认为,支撑‘新教育学’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概念,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而基础概念是新教师……新教师‘族群’的多寡决定了教育最终的成败。‛立足这个角度,这部书的价值便不仅仅在于系统阐释和解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而在于为越来越多‚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人本‚教育学‛的引领。
只有观念转变了,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其实很简单,解决了观念问题,其他问题只不过是技术问题而已。我曾经自诩是一个善讲、负责任的教师,我每节课都不肯浪费掉一分一秒,下课铃声响了,还要嘱咐学生几句,生怕有所遗漏。我讲得很辛苦,学生成绩却一直平平。相反,有的教师很少滔滔不绝地讲,但学生的成绩却很好。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些人并不是好教师,他们那样的做法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然而一到中考,这些‚不负责任‛的教师的学生成绩却是出奇地好。对此,我只认为‚他们就是命好‛,能一直教那些素质好,教师不讲也能学会的学生。但拜读李炳亭的著作《高效课堂22条》之后,我才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尤其是读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后,我对‚观念决定行动,认识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或者谬差‛的观点更是深信不疑。原来,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我落伍了。于是,我如饥似渴地拜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圈点批注,做摘抄笔记,写体会文章,并对照‚好课堂的共性‛标准重新设计‚课堂流程‛。真是‚观念不变课难改,观念一变一重天‛。在众多无眠之日的冥思苦想和实践后,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我也不再教得那么辛苦了。我真正理解了‚课堂必须是基于学生和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的含义。读过此书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好教师虽然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切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都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教学中,每个老师设计教学时预设的都非常好,每个问题如何提出,都经过了充分的思考。但是,学生不是一个回答问题的机器,不是你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立即给我们呈现出想要的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大脑的思维活动静悄悄的进行。可是,我们的老师就是急于求成,迫不及待的想要答案,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课堂上,没有一丝的尴尬和怠慢,学生认知中没有出现任何的困难,这样的课堂是不真实的,学生的思维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答如流的课堂,只是一种假象,抑或是表演。所以,我们的老师不要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在等待之后,如果仍旧是鸦雀无声,此时正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时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学生不悱不发之时。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的班上学生在他的控制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能控制他自己。我们不仅是个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能保证天天都心情舒畅,但是如何克制自己,那才是自己成熟的标志,我每天上课前,都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抛除一切杂乱的思想和琐事,静下心来沉浸到英语课堂的意境中,这样能够很好的带动课堂,使课堂更高效,也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情绪。
总之,无论课改如何进行,推进高效课堂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要让教师成为‘同学’。‛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课堂上教师思想要解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挖掘学生、发展学生,甘当学生的配角、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做,高效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2013年8月28日
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
心得体会
巩义市小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聂梦红
第四篇:教育学-德育
德育定义: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与健康教育的区别:的与主要以善恶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健康以正常和非正常作为判断标准;德育更多是行为和动机一致的表现,而心理健康可能是一种心理失常的表现。
意义: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任务: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认识、情感、践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品德心理(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要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矛盾:学校教育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矛盾;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受教者已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论述: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的多端性: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德育过程是全面培养学生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是需要不断的加以调整、补充;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德育原则:方向性原则定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概念;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知行统一的原则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定义: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求: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定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品德。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方法:说服教育: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要求: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知识性趣味性;态度真诚热情;善于抓住时机。榜样示范: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是德育常用方法。要求:选好榜样,要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教育者示范、伟人、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学生典型);要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指导实践: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要求: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执行学校常规训练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提高学生意识的情感体验;明确目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不断督导检查,让学生坚持;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要求:创设良好教育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要公正合理,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评价;要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
第五篇:教育学 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
第十四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
名词解释
1.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德育一般是指广义的德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道德品质的过程。
2.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简言之,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途径:所谓德育途径,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而选择的活动方式和程序。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日益社会化,学校德育的途径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体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它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组成。
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意义
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对受教育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德育能过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教育意义,包括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衡系统的作用。
2.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道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任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德育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带有主体性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协调、控制各种社会影响以保证个体品德健康发展的过程。
4.德育过程的矛盾有哪些
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德育过程的发展,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矛盾。
5.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公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分析论述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