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日光 荣海燕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4-18
在全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市统计局对全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全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全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我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
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我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
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
第二篇:对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在郴州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郴州市市统计局对郴州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郴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郴州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郴州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郴州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郴州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郴州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郴州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郴州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郴州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郴州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郴州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郴州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郴州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郴州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
第三篇: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国富向民富转型,加快民生建设的一项创造性举措,一年来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民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就如何加快推进微型企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财政、金融以及法律支持等提出建议。
一、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背景及成效
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服务品种单
一、经营规模小的企业组织,它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在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组织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是反贫困的有效模式、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渠道、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都曾经或正在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占据企业组织的绝大多数,容纳了半数以上的就业人口,与之相比,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比重太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我国过去对微型企业 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滞后,不论是在经济学辞典里还是在政府的文件中,都没有微型企业这一词。
2010年6月,重庆市在全国首开先河,正式明确把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指定由工商部门牵头,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发展15万户微型企业、新增150万就业岗位的战略目标。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中,重庆市首次对微型企业进行法律定位,界定雇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创业者资金注册资金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定位为微型企业。重庆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扶持发展微型企业的“1+3”配套政策(即“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对资本金补助办法、微型企业贷款和担保办法、创业评审办法、创业培训办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并在各区县成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以赴开展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工作。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11年6月20日,全市已发展微型企业25515户,企业注册资本达24.82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99253人,共发放财政补助资金7.33亿元。
目前,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初见成效,已由试点步入常规化轨道,已经引起中央关注,有关部门研究了重庆微
型企业的概念,将“微型企业”吸收到国家经济决策用语中。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微型企业,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已远远超越重庆这一地方范畴,有望在全国范围掀起微型企业发展热潮。在这一方面,重庆走在了前面,为国家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作了有益的改革探索。
二、微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迅速,创业就业意愿强烈。但在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筹资融资难、政策效果不强、生存力较弱等薄弱环节,不适应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法律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微型企业是整个企业链环发展的一个基础环节,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个环节长期以来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各界主观认为微型企业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忽略了微型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虽然重庆市以地方法规初步确认了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和法律定位,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之中。
(二)融资困难,规模扩大受限
微型企业本身规模较小,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差,信用额度低,较难获取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企业的扩大和发展。目前,从总体来看,虽然重庆市政策因素已经较好的改变了微型企业的发展条件,但实践表明,筹资、融资难仍是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难题。目前,有贷款意愿的微型企业4039户,其中取得贷款的仅59户,占总数的1.5%,重庆市出台了《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但仍然无法满足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组织化程度低,后续扶持政策还应强化 长期以来,微型企业几乎都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后扶政策还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微型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局限,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生存压力较大,随意性较强,企业和行业发展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后续扶持合力还未完全形成。地方政府对大中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草根企业”和创业弱势群体的扶持,尤其是对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短期内效果还够明显。
(四)企业稳定性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够
微型企业具有传统的家庭经营色彩,业主与雇员知识结构明显偏低,生产经营很少接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与培训,经济实力、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稳定性较差,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不足。
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亟待引起重视和关注,也对政府、各级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力培育发展微型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和微型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是从政府层面,主要解决好包括资金、税费等政策的落实。二是从职能部门层面,主要行使好宣传引导、培育发展、行政指导、简化审批程序、有效监管等职能。三是从社会层面,主要建立好协调配合、优化高效的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等。
三、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微型企业是一项新兴工程,在其优势成果显现出来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是各类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其获取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都较弱,企业主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经营收益状况并不好,稳定性不够。加之目前的市场、社会并不向微型企业靠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型企业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权职部门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进行政策干预促进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极其必要。
(一)发达国家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瑞典和美国是国际较为肯定的扶持发展中小微型企业效果明显的成功案例之一。瑞典政府认为,发展中的中小微型企业经济增长是带动国家增长的重要法码,因此将其政策目标定为全面改善企业法规,即游戏规则、市场准入、资金
支持等。近二十年来,瑞典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执行机制逐步从现有大型和传统企业向中小微型企业转移,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微观经济环境。
一是实施地区增长计划。即通过对地区政府机构调整来协调政府与私人组织间的关系,由市政府、当地工商组织、高等院校等建立“地区伙伴关系”来实施。目的是充分挖掘各地区和政府部门一切资源潜力和优势,以加速经济增长。
二是简化企业法规框架。瑞典工业部成立了一个专门职能部门-Simplex Team,协调政府部门间的政策和法规简化工作,以方便企业执行,减轻企业因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带来的行政负担。
三是鼓励创业和创新精神。瑞典政府非常注重促进人们转变观念、提高创业和创新意识,为有创业意识者与企业家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瑞典实施了“创新瑞典”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与教育体系的互动与合作,促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创新的氛围。实施这个战略以来,瑞典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和研发型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瑞典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证。政府成立的国有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与市场融资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相结合,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体系。
五是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据官方统计,目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瑞典中小微型企业比例占瑞中小微型企业总数的2.7%。瑞典国内市场并不大,而中小型微型企业之所以总能不断推出新产品、高端产品,和其在发展初期就建立了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在全球发展的市场策略是分不开的。
(二)重庆市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如何对微型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扶持、管理、培育,是目前重庆市政府和工商部门正致力探索、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际成功案例和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实,我们将在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方面作以下探索:
1.完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定位的缺失将会使微型企业发展战略成为无基之木。近年来,滞后的企业划分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重重弊端。因此,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要加快《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法》的地方法规制订,设定企业划分标准,同时加快跟进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
2.明确职能有效管理微型企业。按照创业申请、创业培训、创业评审、注册登记、扶持资金使用五个环节开展扶持发展及监管工作。目前重庆市对微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十多个相关部门成立“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共同实施微型企业的
入市资格审核、经营发展管理等工作。从实践来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职能重叠,增大了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工商部门承担着微型企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应该责权统一,全力理顺微型企业管理机制,便捷创业者入市通道,减少管理环节损耗,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
3.设立微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该项资金除了包括创业补贴和培训经费,还应包括风险担保补偿资金(基金)。创业补贴资金应向贫困创业者、文化科技信息产业、朝阳新兴产业、农村经济组织、环保节能等项目倾斜,政府扶持政策应分类实施,不搞平均主义、一刀切。培训经费用于管理部门定期举办相应辅导培训,对微型企业主进行营销理念、市场风险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发展素质、创新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微型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提供咨询、技术、信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风险担保补偿资金(基金)用于补贴为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一是鼓励银行无担保、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给微型企业,二是部分承担微型企业创业失败无力还贷而造成的资金流失,减轻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4.打通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目前重庆市采用行政手段干预,责成部分银行和担保公司,采取适应微型企业特点的既简便易行又慎重稳妥的措施给予贷款,并确定由各级财
政、贷款银行和担保公司按比例承担贷款风险。实践表明有效果,但效果还不够明显。由于财政计划不明朗,银行和担保公司顾虑重重,放贷不积极,贷款利息和风险责任使得微型企业压力加大,微型企业并未从中得到预期优惠。政府设立微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后,其中风险补偿资金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信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对微型企业的放贷和担保也会增加勇气和胆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施低息或者无息扶持贷款的优惠政策,使微型企业真正受惠。
5.加大后续帮扶力度。一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尽可能提高微型企业的存活率。监督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防范微型企业的“三不”上,即不抽逃资金、不空壳公司、不投机经营。二是加大服务力度。成立市及区县微型企业协会,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微型企业服务体系。以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为根基,加强指导工作力度。三是支持经营发展。政府采购就是一项重要的支持手段,可以在每年的各项采购中给予微型企业一定份额比例。四是设立微型企业交易网。为每一户微型企业提供一个免费电子商务帐户,提供网上商务服务,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微型企业交流贸易的商务网站和结算中心,实现微型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交易结算“三位一体”。五是积极寻求反馈。定期针对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调查访问,并对实施过程中的新困境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根据反馈和前瞻结果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帮扶服务。
6.建立和培育微型企业创业园、孵化园。建立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探索孵化基地服务微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鼓励各区县工业园区、开发区内开设微型企业特色孵化园、微型企业创业基地或微型企业创业示范街。以微型企业孵化园、创业基地为发展平台,为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微型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及服务,实现微型企业的产业聚集和集中展示,示范带动微型企业发展。
7.组织开展企业家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市内大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开展业务结对帮扶,将大型企业的部分产品订单和服务交给微型企业来做,为其配套服务,帮助微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四篇: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孟书记提出的用2—3年时间使我市的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围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尽早谋划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办公室、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乐平、浮梁、昌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听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乐平蔬菜集团公司、镇桥镇、洪岩乡,昌江的吕蒙乡,浮梁的茶叶集团总公司和经公桥镇,亲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有喜有忧,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成效
1、浮梁茶叶
作为传统产业,浮梁茶叶有着资源、文化、规模等优势,历来都受政府的关注,茶叶作为浮梁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浮梁县名优茶发展迅猛,广大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山区茶农茶叶已成为他们的主收入。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茶园管理两极分化,稳产高效。浮梁县近年的茶叶总量在4万担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园注重发展高品位的有机、AA级名优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低山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茶园,已有十几家农场主、茶叶大户经营的近万亩茶园,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较高,但仅占浮梁县茶园面积总量的八分之一。
茶叶经营诸侯纷争,茶农增收。浮梁县品牌由原来的三五个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由多个个体经营商贩将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分销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时也引来了外地的经营大户直接来浮梁县收购名优茶,促进浮梁县在瑶里、西湖自发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了茶农增收。
茶叶品种花色增加,多类发展。浮梁在发展高山名优茶的同时,依然保持传统的工夫红茶这一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6套珠茶生产线,在低山联片的茶园采用机剪、机制,加工普通绿茶,丰富浮梁县的茶类,形成多种茶协同发展的格局。
茶叶趋向无公害化,唱响绿色。浮梁县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茶生产规模,目前全县3万亩无公害茶基地的空气、水、土、产品已通过江西省农科院的抽检,已有近万亩茶园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为今后茶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乐平蔬菜
乐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撤县设市以来,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亩,全年总产量达58万吨,总产值4.89亿元。拥有全省县级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设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现有汇德、祥辉、彩云等多类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鲜菜,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量的80%,但外销蔬菜又有90%只销往周边市县。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不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乐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乡”的地位。
3、昌江养殖
2003年该区养殖业产值近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来自养殖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虽然已形成了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但产业化水平依旧较低,还没能够突破阻碍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离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1、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趋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全市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但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那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和兼业化趋势。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所以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雷同。有很多农户仅仅是种几分田、放几只鸡、养几头猪,只能保温饱,还谈不上搞产业化。
2、农户经营手段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低劣。我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效益相对偏低,因此,多数农户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一,精品、名品不多,优质品种严重短缺。浮梁有些茶农虽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质的茶叶,但因为制茶技术落后,只能做出中档茶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从大处看,因为茶叶生产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成本太高,产量太低,难以占领市场,降低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产生了掠夺性经营现象。
3、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龙头企业建设缺乏规划,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尚未真正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导作用。
4、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化层次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无公害化率不高,商品化率仍然偏低。因为产品没有统一规格,所以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无法在国内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仍然是薄弱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统一、健全的专业大市场数量不多。完成第一个“65”的目标问题不大,但离第二个“65”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三、对策和建议
要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其构成要素配齐、配强。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销售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专业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企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为、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要提高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企业必须对某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状况有相当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能够及时收集并向农民传导市场信息,引导农民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要提高给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饲料、防疫、收购、加工、储运等方面对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信、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要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对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法律文书,以保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3、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在环境。(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也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原有的县乡两级的经济职能部门转变为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诸如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提供抗旱、浇地、防治病虫害、收割、运输等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3)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产业化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量剩余劳动力困守在农村,这是进
入新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从改革实践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对吸纳剩余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应把它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种植业内部要实现由对土地依赖度高的产品向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品的转变,在农业中大力发展对土地依赖度较弱的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作物中大力发展劳动力相对集约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在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1)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表现在产前、产后环节使用的劳动力上。我市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目前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大部分产中环节的劳动力势必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鉴于此,应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政府、集团、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既可以有力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又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扩展农业外就业增收空间。主要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劳务输出等。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今后还会保持这种趋势,但空间会越来越小。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是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距离市场近、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强布局规划,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第五篇: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孟书记提出的用2—3年时间使我市的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围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尽早谋划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办公室、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乐平、浮梁、昌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听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乐平蔬菜集团公司、镇桥镇、洪岩乡,昌江的吕蒙乡,浮梁的茶叶集团总公司和经公桥镇,亲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有喜有忧,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成效
1、浮梁茶叶
作为传统产业,浮梁茶叶有着资源、文化、规模等优势,历来都受政府的关注,茶叶作为浮梁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浮梁县名优茶发展迅猛,广大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山区茶农茶叶已成为他们的主收入。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茶园管理两极分化,稳产高效。浮梁县近年的茶叶总量在4万担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园注重发展高品位的有机、AA级名优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低山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茶园,已有十几家农场主、茶叶大户经营的近万亩茶园,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较高,但仅占浮梁县茶园面积总量的八分之一。
茶叶经营诸侯纷争,茶农增收。浮梁县品牌由原来的三五个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由多个个体经营商贩将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分销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时也引来了外地的经营大户直接来浮梁县收购名优茶,促进浮梁县在瑶里、西湖自发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了茶农增收。
茶叶品种花色增加,多类发展。浮梁在发展高山名优茶的同时,依然保持传统的工夫红茶这一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6套珠茶生产线,在低山联片的茶园采用机剪、机制,加工普通绿茶,丰富浮梁县的茶类,形成多种茶协同发展的格局。
茶叶趋向无公害化,唱响绿色。浮梁县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茶生产规模,目前全县3万亩无公害茶基地的空气、水、土、产品已通过江西省农科院的抽检,已有近万亩茶园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为今后茶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乐平蔬菜
乐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撤县设市以来,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亩,全年总产量达58万吨,总产值4.89亿元。拥有全省县级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设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现有汇德、祥辉、彩云等多类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鲜菜,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量的80%,但外销蔬菜又有90%只销往周边市县。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不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乐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乡”的地位。
3、昌江养殖
2003年该区养殖业产值近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来自养殖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虽然已形成了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但产业化水平依旧较低,还没能够突破阻碍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离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1、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趋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全市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但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那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和兼业化趋势。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所以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雷同。有很多农户仅仅是种几分田、放几只鸡、养几头猪,只能保温饱,还谈不上搞产业化。
2、农户经营手段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低劣。我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效益相对偏低,因此,多数农户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一,精品、名品不多,优质品种严重短缺。浮梁有些茶农虽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质的茶叶,但因为制茶技术落后,只能做出中档茶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从大处看,因为茶叶生产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成本太高,产量太低,难以占领市场,降低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产生了掠夺性经营现象。
3、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
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强布局规划,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