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务员考录工作操作方式的探讨
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录用结果,通过对考录工作的公开,消除考生的疑虑,让考生明明白白报名,高高兴兴考试,真正使公务员的考录成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二是自觉接受监督。对编制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体检、考核和录用等关键环节实行责任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特别是面试,群众相当关注,人的主观因素较大,考官的组成人员可邀请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的同志参加并面向社会实行“旁听制度”;也可市与市之间交叉临时组建,并对面试的全过程进行录像监测。通过监督彻底让“卷子”代替“条子”,“才干”代替“关系”,让考录制度真正成为优秀者的“通行证”。
第二篇:关于公务员考录工作操作方式的探讨
作为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即:“凡进必考”称得上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这一制度的推行,规范了公务员的“进口关”,实现了公务员进入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了“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过渡,不仅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而且有力地遏制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树立了党政机关选贤任能、公正廉洁的新形象。近年来,县乡通过考录,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进入各条战线,给公务员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考录制度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发展速度又较快,在考录工作中不免还存在着一些亟需完善之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录制度执行力度缺乏严肃性。经过7年的耕耘,“凡进必考”现已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共识。但是一些地方,仍然还心存侥幸,对考录工作认识不够深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对高学历、高职称、稀缺专业人员实行免考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以考核代替考试,以考调代替考录。二是“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考试与调任领导干部的空间,个别“庸才”不经考试披上公务员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领导干部的舞台,出现了“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三是考录工作缺少透明度,考生、家长心存疑虑,对考录工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缺乏可信度。
二、录用要求“门槛”过高,缺少平等性。一些部门用人要求过高,使很大一批考生“望门兴叹”,也让他们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一是学历要求过高,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样就把一批同等学历的自考生排斥在外。这既违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平等竞争”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关于“自考文凭和普通高校毕业文凭同等待遇”的规定。二是制定“土政策”,实行地域限制,只招收本地籍考生。这让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成为空话。
三、考录工作未实现定期化、缺乏连续性。一是公务员考录信息“闭塞”。由于考录工作未定期,考生不知道招考工作何时举行,县级人事部门又很难给一个明确答复,等有一个明确信息后,又由于来得比较突然,时间、空间衔接上又相对紧凑,缺乏有效准备,往往不得不放弃考录机会,因此很多考生抱怨考录信息“闭塞”。二是考录工作无连续性。县市没有招考公务员的主动权,一些地方、部门严重缺人,上报审批、考试录用“战线”太长,急需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交替出现断档,这样既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正常新陈代谢,又因人员配备不足而影响了某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考录缺乏针对性,用人单位难找想用的人。在当前的招考方式中,特别是在笔试、面试工作中实行“千人一卷”的模式,不能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专业要求,致使录用对象虽然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但仍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即符合招考职位的条件,却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五、考录工作缺乏灵活性,考录成本较高。乡镇、县、市机关考录公务员由市地级人事部门向省级人事部门上报考录计划,待审批后,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一是缺乏灵活性。基层机关补充公务员唯一途径只能考录,而考录工作全省一个步调,个别地方、部门因特殊情况也不能有特批计划,只能等待。二是现行考录政策成本较高。考试结果只在一次考录中适用,而报名、考试由省、市、县分级组织,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考录成本,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相同职位、相同科目的考试结果,因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不同,难以重复有效利用。
对策及建议
一、实行分级分类制度。为了避免“千人一卷”、“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级分类制度。调整笔试内容,在公共科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位、不同行业增加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考试。公共知识作为测评机关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考试以招考职位为核心,主要测评本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文秘、政法、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并在成绩的计算上要突出专业知识所占比重。
二、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录制度是打开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的一条
第三篇:关于公务员考录工作操作方式的探讨
作为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即:“凡进必考”称得上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这一制度的推行,规范了公务员的“进口关”,实现了公务员进入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了“伯乐相马”到 “赛场选马”的过渡,不仅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而且有力地遏制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树立了党政机关选贤任能、公正廉洁的新形象。近年来,县乡通过考录,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进入各条战线,给公务员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县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考录制度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发展速度又较快,在考录工作中不免还存在着一些亟需完善之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录制度执行力度缺乏严肃性。经过7年的耕耘,“凡进必考”现已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共识。但是一些地方,仍然还心存侥幸,对考录工作认识不够深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对高学历、高职称、稀缺专业人员实行免考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以考核代替考试,以考调代替考录。二是“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考试与调任领导干部的空间,个别“庸才”不经考试披上公务员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领导干部的舞台,出现了“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三是考录工作缺少透明度,考生、家长心存疑虑,对考录工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缺乏可信度。
二、录用要求“门槛”过高,缺少平等性。一些部门用人要求过高,使很大一批考生“望门兴叹”,也让他们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一是学历要求过高,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样就把一批同等学历的自考生排斥在外。这既违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平等竞争”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关于“自考文凭和普通高校毕业文凭同等待遇”的规定。二是制定“土政策”,实行地域限制,只招收本地籍考生。这让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成为空话。
三、考录工作未实现定期化、缺乏连续性。一是公务员考录信息“闭塞”。由于考录工作未定期,考生不知道招考工作何时举行,县级人事部门又很难给一个明确答复,等有一个明确信息后,又由于来得比较突然,时间、空间衔接上又相对紧凑,缺乏有效准备,往往不得不放弃考录机会,因此很多考生抱怨考录信息“闭塞”。二是考录工作无连续性。县市没有招考公务员的主动权,一些地方、部门严重缺人,上报审批、考试录用“战线”太长,急需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交替出现断档,这样既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正常新陈代谢,又因人员配备不足而影响了某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考录缺乏针对性,用人单位难找想用的人。在当前的招考方式中,特别是在笔试、面试工作中实行“千人一卷”的模式,不能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专业要求,致使录用对象虽然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但仍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即符合招考职位的条件,却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五、考录工作缺乏灵活性,考录成本较高。乡镇、县、市机关考录公务员由市地级人事部门向省级人事部门上报考录计划,待审批后,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一是缺乏灵活性。基层机关补充公务员唯一途径只能考录,而考录工作全省一个步调,个别地方、部门因特殊情况也不能有特批计划,只能等待。二是现行考录政策成本较高。考试结果只在一次考录中适用,而报名、考试由省、市、县分级组织,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考录成本,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相同职位、相同科目的考试结果,因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不同,难以重复有效利用。
对策及建议
一、实行分级分类制度。为了避免“千人一卷”、“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级分类制度。调整笔试内容,在公共科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位、不同行业增加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考试。公共知识作为测评机关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考试以招考职位为核心,主要测评本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文秘、政法、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并在成绩的计算上要突出专业知识所占比重。
二、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录制度是打开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的一条“独木桥”,唯一通道开或关的时间应该为世人所共知,也即应该有一个开门关门的具体时间供人们去选择。因此,以省为单位进行定时定期的公务员招考工作,既可以降低考试成本,又可以统一考试程序、考试内容,还能由于考生的精心准备而保证考试质量。一是规范笔试内容、形式以便考生更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查找资料、进行复习。二是借鉴普通高考、自学考试、计算机、英语、司法考试的组织方式,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每年确定具体固定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面试时间,做到有章可循。三是采取“一次考试、多个专业、结果适用”的途径,对公共知识以划定合格分数线,不计入考试总分,测试结果各个职位有效,全省适用。凡参加公共知识考试合格者,可相应的公务员考试公共知识合格证书,并规定有效期。这样既可减轻考生的负担,又可减少考录的成本。
三、坚持面向社会招考的机制,打破地域、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是选人、用人应把握的原则。但是一些用人单位由于“门槛高筑”,设定地域、限定身份、学历,把一部份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因此必须坚持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的机制,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界限,解放思想、克服障碍、打破框架、突破束缚,促进人员的大流动、大开发、大跨越,真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考录工作是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是广大考生、社会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是关系考录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整个考录工作必须增强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一是坚持“五公开”。即公开: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录用结果,通过对考录工作的公开,消除考生的疑虑,让考生明明白白报名,高高兴兴考试,真正使公务员的考录成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二是自觉接受监督。对编制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体检、考核和录用等关键环节实行责任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面试,群众相当关注,人的主观因素较大,考官的组成人员可邀请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的同志参加并面向社会实行“旁听制度”;也可市与市之间交叉临时组建,并对面试的全过程进行录像监测。通过监督彻底让“卷子”代替“条子”,“才干”代替“关系”,让考录制度真正成为优秀者的“通行证”。
第四篇:公务员考录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xx等领导同志:
首先,热忱欢迎省局领导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考官队伍建设,《xx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意见反馈和招录人才及条件设置等建议意见汇报如下:
一、关于我市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考官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意见情况
(一)近五年来面试工作回顾
随着全民综合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社会人才总量大幅增加,因而公务员考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焦点,给公开、公平、公正考录特别是面试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创新机制重服务,科学公正选人才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是实现程序公开,体现面试阳光操作。程序是公务员录用面试公正与否的主线。我们着重把握了“三公开”环节:首先是工作流程公开。每次面试前,我们都要拟制“面试工作实施方案”、“面试工作人员守则”、“面试应试人员守则”、“面试评委组组建和考生面试顺序产生及引领办法”、“面试评委组工作人员操作规程”、“面试实施形象进度表”等七项制度规定,并制作发放《xx市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务工作手册》,将各时间点、任务主题、实施内容与具体要求和地点进行明确细化,使之行之有据。其次是抽签分组公开。根据当日面试考生职位和应考人数,按每组评委7人(含主考)和计分、计时、监督员各1人,实现差额随机预选确定顺序和面试当日差额随机确定正式人选并随机抽签决定分组的办法组建评委组。一般进行两层(考务与考生)六轮抽签。即主考、其余评委、计分、计时、监督员抽签确定所在评委组,考生随机抽签确定面试顺序号。为避免来自同一单位评委人数过多而“左右局势”,我们采取分层的办法,实现了同一单位评委人数不超过2人,且不许相邻而坐,并作出了人社部门评委未当选人员一律不再参与引领抽签的硬性规定。同时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将操作过程与结果全部公开,使工作人员与考生各自“对号入座”,有效防止了“事先勾兑”等现象发生。再者是全程监督公开。每次公务员录用面试,市纪委(监察局)均派出了由领导带队的监督小组实施全程监督,同时向各评委组派出专职考场监督员,及时发现并坚决制止不规范的倾向与苗头。同职位面试考生在进入面试考室时,采取“填空式”的办法,即哪个评委组前一名考生面试结束,即按面试序号将候考考生引入那个考室,有效降低了面试评委与考生脸熟的机率。
二是创新手段,不断优化社会服务。在面试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手段,着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成绩当场确认。自2009年开始实现了计算机计分和面试得分考生现场签字确认制度。面试最终得分汇总后,由主考官当场宣布,考生签字确认,既保证了面试评委公平公正打分,也确保了考生的最大知情权。
第二及时发布信息。我们开发了公务员录用面试专用计分平台,依照面试计分规则与方法,设计了输入原始数据(评分)后自动计算的一系列程序,面试结束后即可汇总考生总成绩与职位排名。并在次日依托省人事考试专业网站、本局互联网等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公告。同时对个别考生误时、信息不畅等情况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传递有关信息。
第三赢得广泛好评。我们摒弃传统的评判方式,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健全与完善监督运行机制,力求阳光运行与规范操作。近五年来,我市共公开考录各级各类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xx多名,使一大批外地人才落户xx,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尚未出现因公务员录用面试引发的纠纷与矛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二)面试考官队伍建设情况
公招公务员笔试考试是根本,面试考试是关键,而评委评判则是面试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出台规范性文件。从2007年9月起,我们相继印发了《xx市人事考试诚信记录与管理办法》和《xx市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为确保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务工作公平公正构筑了“防腐墙”。其次聘请社会监督员。同年10月,我们从市级相关单位聘请了xx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同志作为社会特约人事工作监督员,直接参与公务员考录面试监督工作,为人事考试特别是公务员录用面试建立了“监控网”。第三扩大面试考官队伍。2008年以来,我们会同市委组织部先后三次培训了覆盖市、县(区)两级和中央、省属驻巴部门共xx人的面试考务人员,通过适时充电,更新知识,为人事考试建立了面试“考官库”。第四是科学组建评委组。采用随机抽签软件,在面试评委组组建前按20%的差额初选,于面试当日随机抽签组建面试评委组,人员结构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科学设置了“天平秤”。第五主动防患未然。自2009年初开始,一改过去事先确定面试引领人员的传统做法,于面试当日从落选的评委中(非人社部门人员)再随机差额抽选的办法确定引领,全面堵塞了脸熟的“跑冒风”。第六是操作统一规范。最大程度坚持“三同”,即同一职位考生、同一评委组别、同一面试题本,将过去的“大锅饭”变为“分餐制”,并统一把握评分尺度,从中设置了“标准尺”。
(三)面试考务工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意见 一是考官分散统筹保密不便。现阶段,我市公招公务员面试考官主要来自于市级部门和县(区)组织人社系统等部门同志,由于面试工作量大、涉及考务人数多,对于统筹人员到岗和保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如县(区)人员到市里参加面试工作,需提前半天通知并住宿,而市级部门又由于人员有限,且往往脸熟,给公正评判带来挑战,需切实加强考官队伍责任管理。二是面试行政成本高。每进行一次xx人左右的考生面试,在收取规定的每人xx元费用后,我局补贴考官工作费、生活费、场地卫生费、办公用品费等约xx万元。建议将考生xx元面试费提高至xx元。
三是请求省上专家给予系统培训。更新知识,丰富思维,规范操作,准确评判是提升考官队伍自身理论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此,请求省上专家在我市举办一期面试考官培训班,并由我局颁发面试考官聘用证书,有效期三年。
二、关于对《xx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建议意见
总的情况,我省出台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对于规范公务员录用、管理十分必要,及时有效破解了在公务员录用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对于市(州)公务员管理部门实施公务员录用有据可依,实施有章可循。但办法中
三、关于艰苦边远地区招人难、留人难以及招考特殊条件设置等问题建设意见
我市地处xx山深处,属艰苦边远地区。一方面,公务员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年龄老化趋势明显,全市46岁以上公务员xx人,占总数的xx%,乡镇干部同比达到xx%;低学历层次比重较大,中专以下学历占公务员总数的xx%;合理流动不够,xx年全市仅交流xx人,占公务员总数的xx%;编制普遍空缺,市、县(区)、乡镇机关平均空编分别为xx%、xx%和xx%,正式人员不足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人员补充调配瓶颈突出。当前,随着各级机关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日益强化,现有人员已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但因诸多因素,致使人员难以及时有效补充调配到位。调研显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人才相对缺乏。以文秘人才为例,我市连续三年公招文秘类公务员,但均因无人报考而取消职位xx名。与此同时,外流各类人才达xx人,其中市本级引进的xx名人才中已有17人外调或辞职。二是人员调配不畅。特别是市级部门,如投促、经信、交通、文化等部门四面出击广揽人才,但因选中的人才因年龄、学历等非法规原因无法调动,由此形成层层缺人、层层选人、层层借人的混岗怪圈,缺乏张力的地方政策瓶颈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
因此在公招上,我们建议:一是在已放开学历的基础上,户籍由过去的大专面向全省调整为面向全国,从中打破省城界限。二是县(区)以下除拿出公招计划20%用于“五项目”人员外,一律不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以拓宽就业群体。三是县以下部门公招公务员原则上设置为综合职位,不限专业,个别确需设置的也应设置为专业大类。四是对报考出生地乡镇公务员的考生给予特殊政策,即在笔试总成绩折合后加1分,以鼓励回乡创业,扎根基层。
第五篇:公务员考录制度
公务员考录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和考核应执行如下规定: 录用
一、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方法。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二、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三、报考公务员,除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四、录用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五、录用公务员,应当发布招考公告。招考公告应当载明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资格条件、报考需要提高的申请材料以及其他报考须知事项。
招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便利公民报考。
六、招录机关根据报考资格条件对报考申请进行审查。报考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七、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
八、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考察人选,并对其进行报考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体检的项目和标准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九、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予以公示。公示期满,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地方各级招录机关将拟录用人员名单报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十、录用特殊职位的公务员,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
十一、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考核
一、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二、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三、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考核的方式,先由个人按照职位职责和有
关要求进行总结,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意见后,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四、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定期考核的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五、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