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皇甫平:扩大开放意识要更强些
皇甫平:扩大开放意识要更强些
当前的上海,正站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起点上。增强扩大开放意识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紧迫地放在我们面前。
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就要求我们真正认识上海在90年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地位。如果说前一个10年,上海人更多的是惊羡于深圳、厦门等地的开放奇迹,那么进入90年代,上海已与其他四个经济特区一样,站到了我国开放的最前列。35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正以我国最大经济开发区的独特步伐走向世界;上海集保税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地带四个开放层次于一身,形成了配套齐全的开放新格局。邓小平同志对90年代上海的开放寄予厚望,上海要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浦东开发要更快更好更大胆,这是90年代赋予上海的历史重任。没有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就不可能具有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的开放胆魄,就不可能面对挑战,抓住时机,在进取、开拓和竞争中大步走向世界。
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任何一种保守、僵滞、封闭的观念,形成与一个先进的国际城市相称的开放型软环境。80年代上海的开放,虽然成绩很大,但是步子还不够快,胆子还不够大,这与我们一些同志思想不够解放有着直接关系。从开放初期国际饭店楼顶首次闪亮外商广告而引出的“**”,到80年代后期虹桥开发区向外商批租土地带来的“抱怨”;从近几年来实行“一个图章对外”中的反反复复,到至今一些同志在引进外资时的目光短浅,都说明我们在开放问题上需要有一个新的思想解放。90年代上海的开放要迈大步子,必须要有一个系列崭新的思路,敢于冒点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这对于我们的开放意识,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例如开发浦东,设立保税区,实行进入自由,免征出口税等带有自由港性质的特殊政策,对于这类被称为造就“社会主义香港”的尝试,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又如允许外国人在浦东设银行,并且在外滩建金融街(000402,股吧),以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雄风,对于这类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如果我们还是陷在“新上海还是旧上海”的迷惘之中,那也只能趑趄不前,难成大事。这里,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澄清一些疑虑和误解。
“这样开放下去,会不会损害民族工业?”在国营企业集中的上海,有这种担心可以理解。对于某些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我们应当予以注意;然而10多年的开放实践已经证明,要保护民族工业,采取关起门来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惟有大胆开放,引进外资外技,吸收先进管理方式,经受国际市场考验,大大提高竞争能力、经营水平和企业素质,才能利于改造和振兴民族工业,在开放中真正保护民族工业。为什么新兴的厦门收录机产业、深圳自行车行业和内蒙古毛纺业,能迅速赶上或超过号称老牌冠军的上海同行?为什么上海的汽车工业,能在短短几年中结束挥汗抡锤敲敲打打的历史,迅速接近世界水平?答案就在于开放,在于主动引进、消化。应当指出的是,有些同志将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排除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范畴之外,与民族工业对立起来,将它们的产品一概视为“洋货”,这其实是对民族工业一种狭隘的理解。随着对外开放,我国经济格局正向外向型转换,民族工业的概念早已扩展,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成份之一,法律明确规定了它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的地位。因此不能将外商投资企业与民族工业对立起来,更不能把这些企业的产品当作“洋货”来抵制,这也是一种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是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一种“软件”。总之,封闭陷于落后,开放导致兴旺,这是我国40多年经济发展史的基本结论。“这样开放下去,钱不是落到外国人腰包里去了?”在一些似乎“精明”的同志里头,存在这种担忧。不错,外国企业家来投资、经商,当然为着要赚钱。但是,开放是双向的,吸引外商投资是互利的,它有利于弥补我们的资金、外汇不足,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建设,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一句话,有利于增强我国力。既然如此,我们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就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深谋远虑的韬略。有的项目,即使我们暂时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让利于一时,得益于长远。我们不是说要创造良好的投资
环境么?如果不给人家甜头和实惠,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呢?又遑论引鸟筑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目光短浅,陷在眼前一时一事甚至蝇头小利的得失上拔不出来。那种以小失大、求近效而舍远利的算盘,看上去“精明”,其实并不聪明。开放要加快步伐,引进要抱几个“大金娃娃”,不改变这种得失观,不拿出一点长远目光和大将风度怎么行?
“这样开放下去,不是又成了''冒险家的乐园''么?”确实,扩大开放,会有更多的外商来上海做生意;吸引外资,会有一些外国资本家到外资企业当老板;允许外国人设银行、办商业,又会有不少“洋人”搬进高楼大厦坐写字间……于是有些人担心新上海与旧上海“差不多”了。这种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方法,是不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新上海的开放格局决非旧上海的租界,哪有什么列强逞凶、炮舰横行?哪有什么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等等?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平等互利经商投资。
这种万商云集的景况,是我们主动开放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国际城市的形成发展必备的条件,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什么可惶惶然呢?对于引进的同时带来的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引进的过程,本身就是鉴别良莠,取舍精华糟粕的过程。我们吸取的是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坚决抵制;我们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来华外国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不必多加干涉,但是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败坏我国社会风气的东西,例如什么六合彩、陪酒女、赌博业等等,则坚决不开口子。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免疫功能,使干部和群众真正经得起开放的考验。所以担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上海会变成“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不必要的。
扩大开放,说到底也是深化改革。任何改革,都不能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任何开放,都不可能不引起内部体制的改革和思想的解放。因此,开放意识和改革意识融汇贯通,密不可分,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扩大开放。我们现在有的扩大开放措施,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内容,例如允许外国人来开设银行,本身就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国际化金融体系的突破;又如允许外国人来经营房地产,也是推进住房商品化,形成健全的房地产市场的一部分。有的扩大开放措施,则将从深层推动体制的改革,例如更大规模引进外资,必然要求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改变法制不完备、执法不严格和某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互相推诿扯皮的状况,极大地改善投资软环境;又如扩大外贸,就要求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营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联合统一对外的外贸经营新体制;再如引进外资改造国营企业,也必然推动国营企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转换。
而扩大开放的步子,更将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新思路、新意识,从深层次、全方位引起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社会心态的进一步调整。很显然,在90年代新形势下,在没有强烈的开放意识,成为有没有深层的改革意识的重要试金石,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实质也是改革意识的再教育、再深化。
肩负着“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重任的我们这一代上海人,要以强烈的开放意识,写下上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原载1991年3月22日解放日报)
第二篇:“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心得体会:让政治意识更强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心得体会:让政治意识更强些
“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心得体会:让政治意识更强些
说到政治,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讲话中的一个词引发外界关注,这就是“政治规矩”。他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当今社会,政治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就告诫我们,如果一个集体没有了规矩,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这也就告诉我们,只要强化政治意识,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很重,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不动摇情况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反映着经济的本质,代表着经济的要求,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面对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变,强化政治意识很重要。强化政治意识就是要真学、真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信、真懂科学理论,这样就能做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定不移,严守政治纪律,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作为组工干部,进一步加深党的理论科学性认识和理解,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提高讲政治的具体能力,讲出威信、讲出效益、讲出形象,讲出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为什么要提高质量意识
为什么要提高质量意识
出了质量问题,产品质量上不来,领导总是要强调员工质量意识问题,但究竟什么是质量意识?又为什么要提高质量意识?
要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清楚以下概念:第一,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现在ISO9001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种程度通常以一些列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客户的要求加以控制和实现。如我们涂镀板有锌层厚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而这些固有属性又以一系统的感官检验和理化检验加以实现,用数字说话,客观而先进。第二,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一种自我认识的精神活动。所以,质量意识就是一种个人对产品质量的认识。
意识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如果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就会重视工作质量,愿意协助和参加质量管理;相反,质量意识淡薄,工作态度就会不端正,忽视工作质量,反感管理人员、质检人员的质量管理和检查活动,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质量意识强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高,勤干,肯干;相反,质量意识差的员工,工作往往出现困难,甚至不在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质量意识强的员工在接受任务时,会积极考虑任务的结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时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而不论领导是否给他交待或强调过质量,而且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容易产生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品质,也逐渐形成一种人格品质;相反,员工的质量意识差,工作态度就会消极,容易恼怒、痛苦、不安,或者烦躁、冒火、生气,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由此可见,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强是出现质量问题一个直接原因。
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强,责任不完全在于员工自己,跟我们的质量教育和管理也有很大关系。教育就是要改变劳动者的形态,质量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员工先进的质量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通过平时严格的质量管理对员工进行硬性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和提高的愿望。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成有品质的工作,正是我们基于现实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竞争力途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自暴自弃,远离好高骛远,实现现实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有些时候,我们都会接到罚款单这一类的伤心事,或是精神状态不佳,或是违规操作,或是直接造成了损失,这其中既有管理的无奈,也有员工的无奈。绩效考核也罢,工作考核也罢,都旨在用人民币的代价,用劳动的价值唤醒我们的质量意识,让我们产生新的认识。今日的质量,明日的市场。也只有我们每一个员工的质量意识增强了,工作质量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有保证。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质量意识问题是我们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是我们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技术比意识更重要
先说明一点,如果辩题里的“业务技能”仅仅指工作水平,那告诉对方辩友——大家不用辩了~ “业务技能”应当包括工作技能,在“安全生产”的讨论前提下,更是包含了“安全生产”的技能。
首先,有一个常识:正常人没有愿意自己出安全事故的吧?大家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的,所以“安全意识”是一种本能,除了万念俱灰一心求死的人都是有的。但为什么说安全意识薄弱?说白了,只是某些人懈怠了,觉得偷个懒没什么,走个捷径也不错,结果出事情了……也有的时候是设施太差了,不安全因素很多……也就是说,根本不能怪罪于“安全意识”薄弱,这是借口,要更本质地从惰性、侥幸心理找原因,从生产条件找原因。
其次,他方如果说“在安全生产事故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安全意识薄弱而造成的”,这句话有点武断哦~即使说一个人缺了安全意识,后来出了安全事故,凭什么说它是因果关系,不是前后关系?这个出事故的人安全生产的业务技能难道就很高超吗?他的生产环境就很安全吗?把所有因素掩掉不看,只抓着安全意识,有没有以偏概全呢?尤其是吧咱们的技能因素给忽略了,不接受!
然后,人的惰性。侥幸心理他就是无法根除的嘛,所以我们才要工人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有了过硬的业务技能,就是给他的“走捷径”上保险,就是让他有本事安全地走捷径嘛~安全意识是为了根除某些想法,不让做“某些事”,但人性天生嘛,这既压抑本性又收效甚微;而业务技能泽是给你安全地做“这些事”的本领,同时安全意识发挥辅助作用嘛,这既不压抑本性,又可以收到效果吖~~
最后,业务技能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提高产值嘛~~争取谋求更快发展,有更多的盈利,单位就可以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设施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哦!
再说个扯远了的……安全生产,也不能只顾安全,不要生产吖~~否则大家辞职算了,要生产的话靠技能还是意识呢?如果也靠意识,他方的意识流水准真的老高超了……
如果对方指出很多事故由安全意识缺乏导致,我想您不需要正面否定,而是侧面指出还有另一句话叫做“艺高人胆大”。
一方面,业务技能强,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这有助于安全生产。
另一方面,应对紧急情况,光靠安全意识已经没有用了。例如,作为驾驶员,怎么应对雪地上车轮打滑的情况?怎么应对突然爆胎车向一侧护栏冲过去的情况?怎么应对下坡路面刹车突然失灵的情况?这些,如果靠安全意识来应对,那就只能不开车。但是,如果业务技能高的驾驶员,她/他就知道应该怎么挂档、怎么打方向盘、是否应该踩刹车等等,而这些才是确保紧急情况下安全的关键。
其次,关于您的三个问题。1.怎么样能辩论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个比较性的辩题,在理论过程中需要构建比较尺度,而不是单纯说某一方的长处。即使安全意识有一百个好处,也不能论证它比安全技能更重要,因为安全技能可能由一百零一个好处,或者有一个以一敌百的好处。通常我所采取的比较方法,就是将辩题切割成几个小战场,然后论证在每一个范围内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针对这个辩题,一方面对于电力行业从业人员而言,有了安全意识,即使没有足够的安全技能,人们也会主动学习安全技能,反之,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即使有过硬的安全技能也想不起来用;另一方面,对广大服务对象而言,我们很难要求他们都具有过硬的电力安全技能,我们只能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然后凭借我们的技能来帮他们解决问题。2.怎样反驳对方的提问?
这个,只有先推测对方可能问什么,才能考虑怎样反驳。在不知道对方问什么的情况下,有一招“无赖”的招数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对方的提问入手开始扯,然后扯到自己熟悉并且对己方有利的领域,再进行展开陈述。这一招,看似回答对方问题,但实际上没有回答,并且帮助己方立论。但我要强调,这不是上策,因为这一招很“无赖”,不老道的辩手用不好(老道的辩手不需要用),并且高明的评委是能听得出来的。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还是鼓励正面回答并反驳对方的问题;而这一招,只是迫不得已的招数。3.怎么样提问对方?
提问是基于己方的立论框架来设计的,是有目的性的,并且是与攻辩/盘问小结或是最后的总结陈词相配合的。我在本版发表过《浅谈求助中的几个问题》一帖,里面讨论过提问这个话题。您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
最后,关于这个辩题的求助,楼主您好像发了两个帖。本版暂时不太接受重复发帖。所幸的是,另一篇帖子目前还没有人回复,我就先删除了。如果您对此有异议,可以提出您保留另一篇帖子的理由,或者直接向本版上一级——求助于服务专区提出抗议。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我这样说:生产中安全意识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遇到突发状况,又该怎么去应对呢?我方不反对生产中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居安思危的心态下,过硬的技能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有力的手段,有意识,没技能,那只是嘴上谈兵,有意识,有技能,那才是合格的生产者。所以,我方坚决人为:安全技能比安全意识更重要。
第五篇:党员要提高四种意识
提高四种意识,做一名合格党员干部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把教育放在前头,定期开展干部教育,进一步唤醒党员意识,严守党员纪律。通过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干部,要提高四种意识。
一要有创新意识。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工作实效。要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提出工作新思路,新举措,着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要有担当意识。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遇到艰巨任务时,要挺身而出、主动承担,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在碰到难题时,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想方设法予以破解,不能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看到困难往后躲;在出现问题时,要主动面对、负起责任,积极稳妥处理解决,不能上推下卸,不能回避问题、上交矛盾。
三要有责任意识。责任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是对我们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只有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才能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我认为,责任心比工作能力重要,党员干部要有事业心,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要正确定位自己,立足岗位实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责任,以进取之心对待从事的工作。
四要有服务意识。党员干部身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勤务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勤政为民,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把服务当成一种信念,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