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批评,要对事更要对人
批评,要对事更要对人
在基层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的批评,也经常听到领导这样说:“我是对事不对人,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干工作……”听着领导的教诲,心里是一阵的懊悔,但有觉得非常疑惑:错误是我犯的,本来就应该受到批评,怎么能只对事不对人呢?
“事”和“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离开人的“事”,也没有无所事事的“人”。在现实工作中,如果只拿“事”说事而不针对具体的人,恐怕就无从确定这件事究竟应该由谁来担负责任,也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改进增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可否认,“对事不对人”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关键在于,什么事可以“对事不对人”,什么事既要对事更要对人。事实上,说了“事”而不对人,结果是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应该提醒的人没有得到提醒,对工作毫无益处。
可是,为什么人们在进行批评时,喜欢讲“对事不对人”呢?究其根源,是怕伤了和气,怕别人在自己有错误时给自己难看。众所周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开展组织生活的思想武器。批评一个人并不是给同志“穿小鞋”,而是善意的提醒,是对同志的关心。因此,在工作中,要放弃私心杂念,不当“和事佬”,给自己“留后路”,充当“你好”、“我好”的老好人。只有这样,把板子打到具体责任人头上,批评的效果才不会有水分,打折扣,党内的民主生活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胡主席多次指出,要“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义和弄虚作假”。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在进行批评时,就要把“事”与“人”统一起来。不管是谁,只要有真凭实据,就要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批评。
所以,作为基层支部和一线带兵人,要敢于指名道姓“说人”,对号入座“论事”,引导官兵在开诚布公的批评中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融洽的军事民主、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氛围。这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官兵进步高度负责的态度。
第二篇: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
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
张 艳
最近,我读了魏书生先生谈教书育人,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了解了为什么魏书生先生教育思想和改革经验的内容丰富和巨大影响。我们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和魏书生的认识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我们和他的差距就比较大了,那就是在魏书生看来,教书育人是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他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真诚、善良、无私、乐于奉献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在自己的岗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同时他更希望把自己的学生也培养这样的人,看着自己的学生朝着这方面发展,是他自己最大的快乐。因此在魏书生来看,把学生培养成人,也就是说育人,是他的教学追求的最崇高的目标,所以他对学生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育人展开的。育人以成为他自觉的行为,他不需要刻意的准备,但总能做到恰如其顺,他不需要郑重其事的渲染,但总能做到恰到好,简直是出神入化水到渠成.俗语云:“人无完人”。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可能全是成功,更多的是退后、错误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运用批评的武器,使学生得到改正。在这本书中,尤其是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这一章让我感悟颇深,作为教师,批评和表扬是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但是魏书生先生却能把批评与表扬做到恰到好处。一般的老师总爱表扬比较好的学生,批评比较差的学生,而魏书生先生对于批评和表扬这个问题也有不拘一格的做法。他认为:适当地让好学生挨批评和使差学生受表扬同样重要,但是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常常做不到。于是有些好学生常弱不禁风,不能批评,不能失败,不能不如人,不能受挫折。一旦真的遇到失败、挫折、批评、打击,立即感觉人生一片昏暗,情绪极端低沉,或者痛不欲生。差学生的?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于是自卑、自弃,也有的破罐子破摔。
总之,我感觉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掌握恰当的批评艺术,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改正缺点,积极上进。同时,恰当的表扬也能激发学生,使学生更有自信,从而取得更大程度上的成功。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每个教师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和性格都不同,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魏书生先生提倡的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方法,也就是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科学的、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批评重评更有效
实施批评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方法,由于批评是一种负强化,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般人不太乐于接受。虽然人们并不反对善意的批评,但如果批评只是一味地狠批猛训,也会把人批得恼、批得跳。如果把批评的重点放在“评”上,认真耐心地与人评说错误的危害、错误的教训以及怎样纠错上,就一定能达到在“评”中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提高人、升华人的目的。sO100
一、重在“评”才能使人对你的批评诚服
要在“评”中使人进一步明白错误的危害,要求领导者在实施批评时,要采用评说式、启发式、诱导式、商量式的平等交流方式与人商讨,使被批评者在一种轻松的、愉悦的、平心静气的商讨切磋过程中接受你的批评。
有经验的领导人都是很善于在“评”中使人诚服的。法军统帅拿破仑率军出征意大利。一天夜间,他巡岗查哨发现一名哨兵斜靠大树睡着了,他没去喊醒他,却拿起枪替哨兵站起了岗。半小时后,哨兵从沉睡中醒来,发现替他站岗的是全军的最高统帅,便十分惊恐地跪倒在拿破仑面前一个劲地求情。拿破仑却平静地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远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两军敌对的关键时刻,不仅不能打瞌睡,而且还应当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因为你一个人一时的疏忽很可能会断送全军。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岗,下次可要小心呀1这名士兵感激涕零。这件事也很快地在全军传播开来,拿破仑对部下不重批而重评的耐心说服和人格尊重也由此博得了官兵的赞扬和拥戴,将士们也更加乐意地去跟随他驰骋疆场,也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重在“评”才能使人心情愉悦地纠错
要使受批评者在“评”中心悦诚服,要求领导者在实施批评的时候,必须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被批评者的缺点错误的根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依顺序解剖、评析,使人在不断提高认识中明确错误并纠止错误。
第一,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如果你“评”的语言过于刺耳,引起了被批评者的反感,使他拒绝了你的批评,即使你的动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要使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使人愿听,爱听,使“批评达到自我批评的目的”。
第二,要把“评”的语言“甜化”。我国有句格言,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动几个字,改成“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评”时讲究语言的艺术,把话说得中听些,被批评者是更乐于接受的。
第三,要耐心地评说道理。批评本是治病救人,是不应当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的。引起反感,析其原因,大都是因为批评者不耐心,道理没讲好。所以,做领导的批评下属时要善于说理,长于诱导,用甘露般的语言去滋润对方的心田,使正确的批评道理融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使人心情愉悦地纠错并进步。
三、重在“评”才能使人牢记并敬服
由于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了“评“上,使受批评者进一步明白了事理,你的批评一定会润人心田,你的“评”一定能使人在敬佩你的高明中折服了你。
文化界的一代宗师梁漱溟就曾在父亲的“评”中受到过终生难忘的教育。
梁漱溟小时候顽皮且有点不讲理,自己做错了事不仅不认帐,反而硬要往别人头上安。在他9岁那年,他把自己积蓄起来的一串钱弄丢了。于是又吵又闹,硬说是别人给拿走了。第二天早上父亲梁济打扫院落的时候忽然发现庭院中的一棵小桃树上挂了一串铜钱,料定那是贪玩的儿子忘在这里的。梁济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但他并没有象一般的父亲那样把儿子找来简单地训斥一通,而是写了一大段有趣的文字,和那一串铜钱挂在一起,文字大意是:“一个小孩在桃树下玩耍,把一串铜钱悬挂在桃树枝上忘记了,却和别人吵闹不休,这样做是很不好的,宋人邵雍说:‘君子改正错误,小人掩饰过失,改正错误吸取教训总会醒悟,掩饰过失总要迷乱,醒悟过来的得福;最后陷入迷乱的遭祸。’”梁漱溟发现这一串铜钱和这一段推心置腹的文字后马上醒悟了。父亲只“评”不批,其效果远远胜过一顿棍棒和一场呵斥。此事在梁漱溟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也没有忘记,从此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是何等巧妙的教育艺术!梁漱溟先生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文化界的一代宗师,其父梁济独特的教育艺术,当是其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我们在对同志实施批评时,怎样以“评”使其服呢?
第一,评得有深情。“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以情换情,以爱换爱,这样才能达到情感交融的境界。梁启超曾这样说过:“用情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能吸引多大份量的铁。”批评中不仅要以情换情,还要以“深情”对“无情”,可能有时我们的好意不被批评者接受,但只要你一往情深了,他们总会被打动的。
第二,评得有真情。在评说中对人有真情,才能给人一种亲近感,才会赢得人家的信赖和尊敬。“诚则灵”,“诚则通”,真情能化冰,真情能开路,“真情”一定能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
第三,评得有亲情。在实施评说的时候,不仅要良言规劝,而且要有“恨铁不成钢”的情感,这样,你的批评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第四篇:励志作文:三分对人,七分对事
励志作文:三分对人,七分对事
高一十二班 吕凡
引用朗朗的广告词来表达,我认为是再好不过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宽容。
佛曰;天下之大,容包含天下。也就是说;宽容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佛的话,本质是对的。但实际且不如此。西游者唐僧师傅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人。他被抓诸侯大师兄总会救他。然而好几次,当大师兄提棒杀妖时,他总会说;悟空,快住手,他即以放了为师,说明他有悔改之意,何必伤他性命呢。但总会弄巧成拙,反而又一次被抓。他宽容了妖怪,可结果是什么。妖怪毕竟是妖怪,本质他是所谓的坏人。此指大多数人。面对他,我们要宽容吗。就拿被捉这件事来说,宽容这件事的同时要认清这人。
古曰;宽容他人,乐于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讲还是宽容。古的话,用心是对的,但用错了人且不如此。二战后的德日便是最好的验证者。德国的灭犹太人方式令人惊骇,杀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二战后,德国投降让全世界的人接受,但他所做的一切后续事,不得不让我们宽容。总理的深沉跪拜,纪念犹太人的墓醒目的耸立在城市中心,对犹太人的慰问,令我们尊重和包容。反而日本,1972年中日建交之时。毛泽东宽免了日本对中国的一切战争赔偿。然而日本且不知感悟。反而走右派势力。挑衅中国半岛,国有化钓鱼岛,接二连三参拜所谓的靖国神社,令我们气氛和可笑。中国不在宽容。用自己的方式警示日本。一直秉承礼仪邦交的中国此时也选择了战斗。所以,就拿主权这件事来说,宽容的同时也要学会识人而行。
包容天下之物固然重要,但也要学会防守。倘若包容了一把刀,到最后流血的只有自己。还有可能伤害更多的人。
第五篇: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一、重要概念
个人需要——
社会需要——
择业——
就业——
二、观点(爱一行干一行)
讨论的不是因为爱,所以选择,或者因为干,所以选择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共同的行业。
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
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
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
3.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
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4.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不仅从生产关系,进到了生产力,还从个人
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谈到了择业的目的,要理有理,还不乏广阔的知识面。
5.我觉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想去更好的展
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啊!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有何不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价值。而且你喜欢,证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工作推到更高的高度上。对社会来是说,它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6.当然是以自己的兴趣了啊!你喜欢了做起来才会快乐,你才可以为自己工作
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你喜欢,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你才可以在这里改革创新,这样一样也是为社会服务啊!而且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7.物尽其能
8.就业择业的难易、前途
9.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10.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
11.我选择,我喜欢
12.孔雀西北飞’这个现实问题总结了自己的发言
13.正方以个人需求正在逐步扩大深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4.谈到择业观,我们往往想起马克思关于造反职业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如
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进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忘怀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样的职业观是何等的崇高,何等的伟大啊!这就是伟人的择业观!
15.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事业故,二者皆可抛
16.天生我才必有用
17.真金不怕火炼明珠不怕土埋
18.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破千层浪、上九重霄,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
做出更大的贡献。
19.自身才华为标准选择的职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前些年社会需要大量的电脑技术人才,导致人才过剩,人才浪费,难道他们的才华真的都体现在电脑技术上吗?不见得吧。
20.择业是选择职业而不是选择工作地点啊如果说以社会需求为标准的话那么
我们国家需要科学家我们都去当科学家?当然不可能,为什么?自己才华不够啊!所以不能如此择业啊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行为是思想的体现,同样的想法和念头,其行为却不是一样的。其原因从心理学上得出了答案。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组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品质,作用于同一心理过程的效果是不相同的。所以,其行为当然不同。同样是面对一份工作。充满热情的对待它,往往事半功倍,消极的逃避它,最终事倍功半或者被无情的淘汰。
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应该爱一行,干一行,无论每个人选择的工作种类有多少不同,目的是共同的,更好的实现自我,为社会做贡献。本身对这份工作充满的热情和干好的信心。当然会提高工作的效率。无论与己或者社会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发挥个人素质优势原则
所谓发挥素质优势,是指青年学生在面临职业岗位选择时,必须从客观出发,综合自己素质、能力情况,将个人的求职意愿与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而充分的考虑,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样,不仅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择业的素质优势原则,还要求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知已,谈起来容易,可实际上最不了解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客观地认识和估价自己是选择职业的第一步,也是择业成败的关键一环。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除了自己主观努力外,还需要教师、家长、同学、朋友的协助,多听听他们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志向、专业特点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择业的意见,以便准确、客观地估价自己,确定合适的职业。
在确定分析了自身情况后,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兴趣、爱好与择业;身体条件与择业;自身能力与择业。一个人如果在事业上有一定的成功,他一定热爱这项事业,难以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这项工作,还能获得成功。身体条件与择业的关系更是显而易见的,口吃的人不要去做教师;象远洋轮上不招女船员一样,海洋钻井平台,不招收女大学生。了解自己在方方面面的能力或潜能也是重要的。去竞争超过自己素质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很难获得成功。应该直率地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有不同的侧重与擅长,如陈景润搞交际与人交往不行,搞科研却出类拔萃。这说明每个学生在择业时,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
成才是大学生的渴望,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被社会时尚、从众心理、利益因素等所干扰,为了某一条件的满足,而忽视有利于成才的原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