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要经验
第一,个人角度,电视征婚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他人的机会。有些人,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注意: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而不是羞于表达,羞于表达的人很可能不会走上电视征婚的道路);而电视征婚,给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她/他可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进而照葫芦画瓢,或者根据对面异性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进而完成一个表达。而且,就算电视征婚节目中的参与者并没有令其心仪或对其心仪的,还有广大观众这一个平台,说不定某位正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异性就很欣赏她/他呢。
第二,商业角度。对此,我个人不太赞同“商业”这个定位,因为“商业”往小了说贴近“个人”,往大了说贴近“社会”,不太容易给它找到一个合适、准确的定位,并且容易在场上出现混乱。对此,我想能不能改成“电视台”或“节目制作方”等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通过这类栏目的创新,提高收视率,打开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商业赞助机会,这不是很好吗?
第三,社会角度,电视征婚为大家广泛传播了当代人们的思想,至少是一部分人的思想,使得我们不再闭门造车,对自己或对异性的要求可以跟进时代。例如,如果一位单身女士,仍然以为能够把饭菜做得很好、把家收拾得很好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本,而看了电视征婚栏目之后发现很多男士并不十分在意这一点、很多女士也并不擅长这一点,那么或许她就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同样,如果一位单身男士觉得只要老实、本分、顾家就是全部,而看了电视征婚栏目之后发现社会对男士的要求还需要有浪漫情调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及经济基础,那么或许他也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而这些则是一个社会信息的传递,电视征婚栏目向广大大众传达了当前人们思想的一个潮流,让人们可以对于正确的部分予以认识、接受,对未必正确的部分进行争议和讨论,至少开阔了大家的思维和眼界。
第四,政策方面,我国政策从来就不禁止征婚,也不禁止电视征婚,而是禁止一切违法行为,例如在征婚栏目中出现少儿不宜的话题或是对参与者个人隐私的无休止追问。其实,这些不是不可以问,而是应该在电视征婚栏目提供了两人认识的平台之后,两个人以后私下里相互讨论。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当前的电视征婚栏目可能存在弊端和争议,但这并不说明电视征婚本身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是说明我们应该选用更好的方式予以改进。
第五,道德方面,同第四点,只要我们予以足够的方向引导,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对方男士主张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而前来参加节目的女士觉得不乐意与老婆婆一起生活,那么没问题,大家心里有数就好了,默默地把对方给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张嘴说出来。这样,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将会予以减少。
第六,舆论方面,舆论方面表现的是争议,即当前电视征婚栏目存在着一些争议。这并不能说明“弊大于利”。反之,如果我们多听一听舆论中的争议,将电视征婚栏目进一步完善,去粗取精,不是可以让其更加“利大于弊”吗?
2011年3月18日晚7时,第八届“天伦律师杯辩论赛”辩才赛季复活赛C组的比赛在昌平校区第七阶梯教室准时开始。本场辩论赛的正方是商学院,所持的观点为“电视征婚利大于弊”;反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观点为“电视征婚弊大于利”。
本场比赛有幸请到了来自人文学院的刘震老师、刑事司法学院的于国旦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徐州老师担任评委。在双方选手精彩的自我介绍后,辩论赛正式拉开了帷幕。开篇立论环节,正方辩手认为电视征婚可以对婚姻起到良性作用,并且有利于树立积极健康的婚姻观念。她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首先,声像传媒传播范围广,可以为征婚者提供更好的匹配机会;其次,将征婚引入电视节目,可以更好的剖析现代男女的情感问题以及婚姻价值观;最后,电视征婚节目也聚焦当下社会中的一些具有争议的观点,将这些“问题观点”置于镁光灯下,使大众广泛参与讨论,用直视争议的勇气,将这些问题越辩越明。反方辩手则认为电视这个传播媒介是可以被取代的。将征婚这一活动置于电视的平台之上,会使征婚节目化,内容娱乐化,征婚者被大众轻易地贴上了不良片面的标签,难以真正达到征婚成功的要求。同时,电视征婚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利益,但是却会造成社会责任和服务性理念被抛诸脑后,因而电视征婚弊大于利。双方思维清晰,论据充分,赢得了场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本场辩论的小高潮——攻辩环节中,双方针锋相对,妙语连珠。反方辩手认为电视征婚使得拜金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不仅征婚这一本质问题没有得到实现,将其娱乐化更是放弃了人伦道德。而且电视征婚的效率也不理想,现实中的单身男女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而在征婚节目中“迎合大众需求”与“满足征婚者”二者之间也存在冲突。正方辩手则认为娱乐与征婚并不背道而驰,电视媒体正是为展示真实生活而存在的,并援引数据指出征婚节目一再创收视率狂潮,是因为其给了平民一个讨论自己话题的平台,满足了大众权利的实现,而一味掩饰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紧张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中,正方首先以湖南卫视的为例,指出电视征婚是传统与现代婚姻观的碰撞,是人们理性择偶的表现;而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拜金主义观点,只有大众对其进行讨论才能使“真理越变越明”。给大众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是尊重每个人对于话题讨论的自由,而拜金主义的传播并非是由于电视征婚而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寻找社会根源,并非是拿电视节目开刀。反方辩手则认为个人征婚不需要公开讨论,而且在电视征婚中普遍存在筛选嘉宾的行为,而这一点使征婚者被套上了束缚自由的枷锁,甚至使征婚中性别都成为了问题。反方更是明确提出电视征婚只是打着婚姻的“羊头”卖着话题的“狗肉”,这点从观众没有记住走到一起的“鸳鸯”反而记住了话题人物中可以得到证明。
在总结陈词中,双方四辩为我们理清了思路。正方指出,观众的主流价值判断不会因一档节目而改变,我们更应该对这个社会有着起码的信心。而电视婚姻更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于情感疏导的缺失,将这些社会问题置于一个平台加以讨论,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反方则明确指出电视征婚只是以征婚为名行交友和娱乐之实,让文化价值传播不等于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问题,并且更加可能引发软暴力,不利于理性的培养。其援引广电总局两次下达整治征婚节目的通知也证明了这一弊端,况且婚姻不应脆弱到以娱乐为平台。
最后,评委老师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评委老师认为,双方辩手的理性思考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技术层面引经据典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社会问题观察深刻、辩论技巧较为娴熟;并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恳切的建议,指出了双方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本场辩论赛,正方商学院获得了本场比赛的胜利,正方二辩赵雪岚荣获最佳辩手。双方辩手在辩场上所展现出的敏锐思想和干练言语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更对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篇:我要安全经验
**公司“我要安全”活动经验
2009年---2010年,**公司根据上级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我要安全”主题活动,通过“我要安全”活动的开展,在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纵观两年来“我要安全”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一点经验如下:
以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为载体,促进“我要安全”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
**公司工区多,队伍分散,单支队伍人员不多,现场工作繁忙,很难组织大型的安全培训、安全活动。因此2009年、2010年年初,在制定公司“我要安全”活动方案的时候,根据上级要求,在开展“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党员责任区”、“团员先进岗”等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小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我要安全”活动的深入开展。
为了深入安全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技能,培养职工学习安全知识的自觉性,2009年**公司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该活动采取现场检查和安全知识答卷相结合的方式,即:一是以项目部为单位,由各项目部对所属**队进行安全检查,根据评分细则现场打分;二是以**队为单位进行安全知识考试。综合安全检查及安全知识考核两项得分,评选出参赛**队,由公司在**项目部和**项目部分别组织了安全知识竞赛。每场竞赛均由五支队伍十名职工参加,竞赛分为必答题、快速反应题、抢答题、你说我猜、岩性辨识五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产生了一、二、三等奖。通过这种竞赛方式,使广大职工提高了学安全,懂安全的自觉性。
为了让“我要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司开展了“我要安全”演讲比赛。2009年10月29日,在公司机关会议室举行了**公司“我要安全”演讲比赛。来自公司**项目部、**项目部、及机关六个单位的十一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参加此次演讲比赛的选手,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队长、仪器大班,有从事现场基础工作的气测工、地质采集工,也有项目部、机关的管理人员。大家纷纷从本职工作出发,畅谈自己对“我要安全”这一理念的理解,畅谈对“安全”的认识。各位参赛选手以身边的实例,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
2010年,**公司在总结和提升2009年“我要安全”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在“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强化全员安全责任、强化全员安全行为”上下功夫。
**项目部开展了**队“我要安全”岗位问责签名活动,把签名的条幅悬挂于办公室,时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同时把安全活动与“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周末的学习会,评比总结**队的“小红旗”。以签名活动为契机,以标准化为依托,以“小红旗”为载体,做好“比学赶帮超”,实现安全和质量双优的目标。
2010年年初,**公司提出了开展“五个一”安全活动,要求全体员工在2010年内应读一本安全生产知识的书,提一条安全生产建议,查一起事故隐患或违章行为,写一条安全生产体会,当一天安全检查员。公司为各工区补发了《**队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项目部针对操作规程举行了知识竞赛,**项目部制作了学习课件,下发到各**队,**队职工利用停待、休息时间,组织职工集体学规范,各项目部掀起了“学规范,懂标准“的热潮。2010年10月,**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我为安全献计策活动的通知》,在全公司范围内征集安全建议和意见,该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目前职工提出的安全建议尚在汇集中。
**项目部在“五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安全家书”征文活动,该工区职工纷纷投稿。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以管理人员寄予职工的心声;有儿女写给父母的的祝福;有爱人之间的叮嘱;有兄弟姐妹的互相提醒;有同事朋友的相互告诫。一封封言语朴实,情感真挚的家书展现了职工对生命的热爱,对安全的重视,对亲人的依恋。整个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要安全”活动的开展,也为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意识,敲响了警钟。
目前,“我要安全”活动在**仍在持续进行中,通过两年的努力,广大职工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到“我要安全“活动中,自觉的学习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技能,逐渐转变安全观念,落实岗位安全职责,规范安全行为,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公司
2010年10月22日
第三篇:机关人员写作个人经验-我觉得要写好材料
写好材料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收集资料。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只有掌握大量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写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文字材料要想写的不吃力、不费劲,平时就要多下功夫,注意多看、多听、多留意,多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以及本部门的情况、所属单位的情况和横向单位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捕捉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收集资料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从写作的角度看,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酝酿和思考的过程。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既有助于掌握最前沿的东西,更有助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文章的新鲜感。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切身地感到,材料观点的独特、内容的新颖,往往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只有做到思想新、观点新、事例新,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才能让大家从心里往外愿意接受它。如果一份材料,通篇都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弹,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和要求的。
其实,部里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注意到了资料收集的重要性,也都有个习惯,喜欢把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活儿,要求时间很急,因此准备工作难以做到充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写起东西,往往有捉襟见肘之感。
2004年底,我被抽调到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那时,我刚到部里不久,对全市的党的建设这方面的情况,也是不甚了了,不很清楚。写材料最忌讳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本身就不明白,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叫别人明白呢?因此,最初的阶段,感到脑子很累,身体也很疲倦,写东西费劲吃力。后来,我把中央和省委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以及试点地区的一些经验材料,包括“三讲”、“农村学教”等方面的材料,都拿过来,从头到尾地看,翻来覆去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上级的精神吃透了,基层单位的情况熟悉了,应该掌握的一些问题也了解了,所以工作起来就觉得比开始时顺手些。
有了这段工作的经历,我体会,材料要写得厚实,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觉得是那么回事,信息量的掌握是第一位的。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关键是要做好“看”和“听”的环节:通过“看”,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资料;通过“听”,或者两者并用,进行调查研究,以收集活的素材。当然,“看”和“听”,不是单纯地看一眼半眼,也不是简单地听一下半下,而是用心看,用脑听。
在知识爆炸、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对收集和阅读文字材料方面,大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第二个方面,收集活的素材,也就是搞好调查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我亲身的经历,谈谈收集活的素材的重要性。
2005年,大概在3、4月左右,市里请来几个新华社的记者,想把我市老工业基地和弱势群体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反映上去,让上边了解抚顺的困难,争取中央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市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研究室。我记得,领完任务,已经是中午了,而这个材料要求第二天上午交稿,时间很紧迫。回来之后,张主任让我们办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叫我们分头打电话,把就业局、计划发展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以及社区等单位召集起来,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通过座谈,我们了解了我市弱势体群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而且也被这些困难群众所遇到的问题深深地打动,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我市的实际情况反映上去。因此,在写这个材料的时候,感到笔下有东西可写,而且是带着感情去写,觉得写不好,对不起抚顺的老百姓,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
大家工作了一宿,第二天按时交了稿。新华社记者看了很满意,也很吃惊,把这份稿子及时报了上去,使中央的领导对我市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棚改和大乙烯工程落户我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方面,谋篇布局。
有人讲,写材料就像搞建筑,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画出略图、详图、再照图施工,方能盖起高楼大厦。资料收集全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收集来的资料,在脑子里好好过一下,分分类、排排队,弄清楚这些资料哪些有用,哪些用处不大;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通过把这些材料掰开、揉碎,认真地分析琢磨,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当详写,哪些应当略写?在脑子里就会有个大致的轮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捶路子、拉提纲。小为部长以前讲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递进式,像调研报告、经验介绍、问题分析等等,大多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并列式,就是写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合在一起,通讯、纪实等一类的稿件,大多数采用这种模式;三是混合式,就是递进式中有并列式,并列式中有递进式,采用这模式的,有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和评论等。有的同志还从材料的主体部分划分,分为板块式、自然式、提纲式。
我体会,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模式,在谋篇构思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选好角度,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准确体现领导的意图。
选好角度,就是看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而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都转一转,琢磨琢磨,看看有没有最适合、最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写,往往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主题突出,就是所写的东西,都要围绕中心议题来写,与中心议题无关的东西不要写。如果把材料不加取舍地简单堆砌在一起,什么都写,白菜萝卜一锅煮,听材料或看材料的人,就会感觉材料里面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什么事都亮了个相,什么事又都没有亮好相。这种撒胡椒盐式的面面俱到,往往显得材料组织的比较散、比较碎,特点不突出。
条理清晰,就是文章的框架安排要有逻辑性,前后照应,支脉相承,上下内容不冲突、不矛盾,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很容易弄清楚,你想说什么,重点在哪里。达到这个要求,文章每个部分,以及各部分内部的几层意思,就要注意排列的顺序,体现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或由大到小,由近及远,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分层递进,顺序推理,或由虚到实,使整个论述思路清晰,环环紧扣,具有强烈的内在逻辑力量。
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晰,还要注意做到有层次性。材料有写给人看的,也有写给人听的。我个人感觉,给人看的,材料的层次可以稍多些,但以三层以下为佳;给人听的,尽量要少些,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层次,以两个层次为宜。现在,很多同志写材料,往往是大题目套小题目,小题目套子题目,子题目下再有个题目,用完大写的阿拉伯数字,再用小写的,不够用,划个括号,再不够用,就把洋字码请出来。虽然写的人觉得很清楚,但让看的人,尤其是让听的人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感觉不顺畅。尤其是撰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材料,在构思时,一定要注意扒层不能太多。
体现领导的意图,这就是说,要站在领导的高度,按领导的想法和习惯把事情阐述明白。我们的很多材料都是为领导服务的,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汇报,以及以领导名义撰写的理论文章、经验研讨,等等。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要符合领导的口味,真正成为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文采的载体,就必须把握领导者的思想内涵、决策取向、思维特征、性格特点,以及领导者的语言特色,包括讲话的习惯、节奏等等。
一句话,为领导写材料,一定要有领导的意识,努力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按照领导的思维意识去想问题、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当部长。
第三个方面,制作标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之所以把制作标题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列出来,就是因为我觉得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仅很必要,而且也很重要。正如有的同志所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实践也证明,在起好标题上,多花些功夫,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06年,我们评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优秀征文。其中有一篇征文获得了三等奖,题目叫做《清茶略苦,真水无香》。虽然它的内容不见得比其他人写得好,但单从标题而言,这个题目起的确实不错。制作标题这个环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在写作中最难把握的。因此,我与大家也有相同的感觉,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易,起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名字更难。
文章的标题要起得准确、生动、形象,能够准确概括和支撑所要反映的内容,做到言约意丰、简洁有力,我理解,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善于概括。将材料内容中最为具体的事实、内容和思想,以凝练的语言,运用归纳概括或者点面结合的方法,写进标题,往往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是多用动词。运用动词制作题目,首先会触动人的感观,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感觉上有变化。比如,崔部长写的通讯《小甘河上踏浪人》。一个“踏”字,让人初见就觉得题目起得与众不同,很新鲜。看过内容后,进而会感到这个“踏”字,把赵景顺同志不畏艰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风采也给勾勒出来了。
三是蕴涵哲理。现在,大家都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这类文章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很多都在题目上动了脑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比如,《跌倒的地方也风景》、《聪明未必都成功》、《态度是另一种能力》等等。
四是引用古文。从古至今,诗词歌赋、对联等古代文学备受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其语言凝练,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感与韵律美,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社会现象,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同志有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题目的出处,就是出自《尚书》中的一段话。把文章的标题起好、起得生动,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我想,好的标题,都应该是反映事实、标新立异和形象生动的代名词。达到这种出神入化、意味无穷的境界,除了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练、多推敲之外,还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应有的效果。
第四个方面,行文造句。
任何东西都要有卖点,有市场,文章也是如此。一篇具有广泛影响力、吸引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好文章,让人振奋,使人愉快;相反,一段内容空洞、拖沓冗长、干瘪乏味的文字,则让人昏昏欲睡,使人心烦。因此,文章的内容要引人入胜,就应该像散文、随笔一样,有意境之美、思想之美、音韵之美、词章之美。或许有的同志认为,机关之类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是公文,只要做到准确、规范、实用就可以了。但我认为,作为表达思想、阐明主张、传递信息、指明要义的主要载体,公文要让大多数的人愿意看,让大多数的人能够懂,让大多数的人愿意自觉办,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一些。如果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不喜欢看,不愿看,或看不懂,公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还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作品,也并非都是出自专事文学创作的诗人作家之手,倒是有不少是出自思想家、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笔下。比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魏征的《谏唐太宗十思疏》,这些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其实都是当时的公文。再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愚公移山》,本来是一篇大会的闭幕词,《为人民服务》也是一篇悼词,但主席却挥洒自如地写成了让我们百读不厌的美文佳作。
文章要被领导所认可,为绝大多数的同志们所接受,根据自己这些年的理解,我认为,主要应该朝这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语言精确。机关的文字材料,是非常讲究精确性的,因为其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有强制性的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比如,“差强人意”这个词,经常被我们采用,它的本意是指大体上还过得去,较为满意,是个褒义词,但常常被有些同志认为是贬义词,误用为“不太行”、“不能令人满意”。某某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差强人意,等等。再比如,“阑珊”这个词。一位同事在写过的文章里,有过这样一句话,“夜色阑珊,华灯初上”,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夜晚的景色,冷眼一看,大家都觉得意境挺美。但细一琢磨,就发现了问题。有位老同志看后,说“夜色阑珊”与“华灯初上”自相矛盾。“阑珊”指的是零落,减少。天都快亮了,灯才刚刚点上,不是写的人有毛病,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有毛病。
用词做到恰当、准确,我觉得主要在两方面使劲。一方面,勤积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休息,没事的时候,常常翻翻《唐诗》、《宋词》、《成语典故》之类的书籍;另一方面,别怕麻烦,遇到拿不准的字和词,一定要查查辞典,或者再想想,请周围的同志看看,还有没有第二个字比这个字更好、更贴切。
二是朴实易懂。文章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要让人接受,就必须要让大多数人看得懂。晋代有首歌谣:“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虽然是古人写的,但是内容却浅白易懂,很容易让人悟出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唐代诗人王维有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当中也没有一个让我们看不懂、听不懂的字,而作者所表述的一种田园意境,却像一幅画一样,清晰地映入到我们的眼帘。现在,有些同志,在行文造句上,喜欢用新颖时髦的词,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示出来,结果让大家看后,觉得云山雾罩,莫名其妙。
写文章必须要分场合,看对象,这个材料主要是讲给谁的,让谁看的,在什么样的场合条件上用,应该事先心里有数。在某些时候,需要阳春白雪,用词就应该更讲究一些、更精致一些;在某些场合,需要下里巴人,用词就应该更通俗一些、更直白一些,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光低头不抬头,这份材料虽然花费的功夫很大,心血很多,但没有做到适应不同的人群对象,文章可能会让有的同志觉得是在无的放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语言生动。运用朴实的语言,并不等于说大白话,好的文章,它的语言是朴实的,也应该是生动的。“文章”这两个字,西周以前原指彩色花纹,南北朝齐梁以后,有了“小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流水皆文章”的说法,这说明文章本身还是需要有一点文采的。古人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出的文字,要让看的人爱不释手,听的人聚精会神,而不是让人觉得语言乏味,就一定要在驾驭语言能力上下功夫。
我体会,要丰富自己的语言,首先要注意多看些古代的诗词歌赋。现在我们用的一些时髦词汇,其实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前人的语言中脱胎而来的。比如,“携手同行”这个词,就是从《诗经》中借用过来的,“风雨其凉,雨雪其旁,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再比如,“与时俱进”这个充满动感、变化的词句,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它的影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等等。如果我们平时有心,也可以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创造一些词。比如,唐代杜牧《秋夕》中有句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就完全可以抽出一个形容秋天夜晚景色的词汇,“夜凉如水”。
其次,培养自己的语感。学习外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人强调语感的重要性。我认为,要全面地掌握、驾驭公文,也必须像重视学外语一样,重视我们母语,汉语语感的培养。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在内容上力求准确之外,还应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考虑音律上的和谐与优美。当然,语言中的音韵是一门学问。对我们来说,像古人作诗所要求的那样,严格地掌握平仄规律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靠拢,在音调上下点功夫,尽量做到合辙压韵,这样读起来也同样琅琅上口,富有音韵之美。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训练自己的耳朵,培养语感。一方面,以读为本。如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写的过程中,边读边写,来体验写出的句子是否好读,是否琅琅上口;另一方面,以看为辅。除了欣赏古典诗词歌赋外,还要多看些现代老作家的作品,老舍、孙犁、汪曾琪,等等,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一些重要著作,从中汲取营养。
另外,还要注意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语言中的营养。比如,汤部长在2004年部机关总结会上讲的,“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崔小为部长常说的,“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谁的孩子谁抱,谁的事谁干”,等等,它们都是从群众语言中提炼汲取来的,是很生动的语言,也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
四是详略得当。文章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门艺术,所以也应当讲究文白相间,有密有疏。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要详略得当。做到详略得当,首先要弄清楚对象,这份材料是写给谁的。如果是写给上级的,比如,工作汇报、经验介绍,就要了解和把握好上级的意图,找准兴奋点,看准闪光点。上边对什么工作感兴趣,想听些什么;本部门的工作,什么做的更出色,是别人所没有的,心里一定要有数。上级感兴趣的,应该让上边知道的,就要多下笔墨,上级不感兴趣的,工作较为一般化的,就要惜墨如金。
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注意分清主次。文章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而有的同志却常常主次颠倒。一份材料,问题提出来了,但却没有做好对问题的研究。光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如何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上,没有提出应有的对策,我想,这对文章而言,是一种极大的缺憾。这好比一位医生,给病人看病,望、闻、问、切每一个步骤都有,都比较到位,但就是没有配药,或者说药配的不准、不全,就不能说这位医生把工作干完了,干好了。每年年初,一些基层的同志都要向研究室报送一些课题。可以说,很多课题写的不错,把存在的问题、现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上级的政策,以及下步的指导都说清了,很详细,浓墨重染,占了整个文章的绝大部分。但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问题提出来了,却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点到为止,惜墨如金,没有深入地分析研究下去,有的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我认为,这与文章本身的要求是不符的,是轻重倒置。一篇文章,指出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才是完整的,才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回答和反映。如果光提出问题,而不注重解决问题,说明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不透,需要进一步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问题研究的不深,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如果硬拉弓,也只能是在放空箭。所以,东西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当然,不硬写,并不是不去写,而是在大量地占有材料,认真地分析问题,搞清事物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再拿起笔来去写。
五是说自己的话。现在,有的同志讲,电脑越来越先进了,网络也越来越普及了,而人的大脑却相对退化了。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写材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查资料。正如我在第一部分,所提到的那样,查资料本身没有错,也很必要,但个别同志却陷入了误区。把资料下载下来,没有经过消化吸收,而是七拼八凑,生搬硬套。乍一看,让人觉得不错,但仔细瞅瞅,里边的话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
“文章最忌百家衣”。文字材料,是写出来的,不是拼凑成的,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和堆砌。别人写的东西,我们加以借鉴,借鉴的是人家的观点,以启发我们的思路,拓展我们的思维。如果别人写的一些东西,我们确实需要拿过来,也要进行重新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我觉得,一个写手,在材料写作上,随人俯仰、毫无个性、说不出自己话,形成不了自己风格,也是一种遗憾。
另外,就是注意运用好标点符号。说实话,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的同志不太重视。一句话,从头至尾,三十多个字,甚至四十几个字,中间没有符号间隔,让看的人费劲,读的人吃力。虽然从语法上讲,这么写没错,也符合要求,但我认为,写出材料要让人觉得舒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说话的习惯。对任何人来讲,一口气说那么多的字,中间没有停顿,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会感觉很难受、很别扭。特别是给领导写材料、写汇报的时候,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材料中的很多话写得过长,让领导读得难受,那么这个材料肯定是不成功的。
第五个方面,修改润色。
材料,写到了这个环节,也就进入了收官阶段。按专家的解释,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字词句等进行再加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完整,线索更加分明。所谓润色,就是对文章的字和词句进行装饰,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很多人写文章喜欢打腹稿,讲究一气呵成,但我做不到。就我自己而言,很多情况下,每篇文章至少要改五、六遍。第一稿与最后的定稿相比,差别很大,大概能有40%左右的差别。虽然文章的框架立起来了,但里边的肉经过填填补补之后,文章的整个内容与最初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文章的修改润色阶段,其实就是对文章行文造句的再创造。
文字的整改润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自己改。初稿出来以后,自己先看几遍,最好是读出声,读不下去,就会发现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稿子要求的不是很急,还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先把它放一天或几天,过后再把它拿出来,进行修改、润色。自己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狠手辣”。与主要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地方,即使这部分的内容写得再好,也要硬下心肠,把那些无用的字句,甚至整段话也要删下去。这样做,往往能够使主题更加突出,观点更加鲜明,条理更加清晰。
二是请周围的同事改。自己写的东西,自己挑毛病,容易受局限。特别是文字量很多、篇幅很长的材料,大家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稿子看来看去、读来读去,时间一长,脑子容易发麻、发木,因而惯性思维就会左右自己的意识。所以,稿子出来之后,请周围的同志看看,有助于减少文字上的漏洞。
另外,稿子多请几个人看看,参谋一下,往往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06年2月,我们采写了一篇我市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在春节期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报道。刚开始,我起的题目叫《传统佳节过大年》,后来请先教办的同志看。当时,其中一位同志给改了一个字,叫《传统佳节过“新”年》。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题目的内涵不一样了,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请熟悉了解情况的同志改。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反映情况的综合性材料,很可能会涉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业务,要把事情写明白,除了在事前要看懂、搞清基础材料外,在事后还要把写好的初稿,请熟悉情况的同志过目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样做,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也有助于做好文字材料的校正工作。因为个别
一、两个地方出现错误,往往会冲淡文章的整体效果。
第四篇:要赚钱也要赚经验
要赚钱,也要赚经验
又到新春招工时。
昨天,记者来到沪西工人文化宫天天职场招聘会,发现“90后”渐成招聘会场的主角。管理员王先生称,这三天会场上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由于应聘 人数较往年减少,招聘方大有“抢客”之势。
“你们公司能不能学到会计? ”“组不组织看电影? ”“能不能办居住证? ”与父辈们相比,年轻求职者提出的问题与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赚钱”上。“希望能在上海成家,好好生活。”成了不少年轻求职者的新梦想。
【应聘案例】
“90后”退伍军人只身闯上海
昨天中午,招聘会正在进行。赵明站在会场内,与其他应聘者聊天。行李尚未离身的他风尘仆仆:“我刚到上海,从汽车站下车,就来这里找工作。”赵明已经在会场里转悠了几圈,几乎将所有招聘告示都看了个遍,并与几家招聘企业工作人员面对面进行了交谈,但还是有些犹豫。
“我只会驾驶,无论是小汽车、大货车或者大客车,都会开。”赵明说,这就是他唯一的技能。赵明是江苏淮安人,生于1990年,高中毕业后当了兵,去年退伍。退伍后,赵明把进入社会的第一站放在了上海,这是他与家 人商量之后的选择,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诱惑更大。
不少应聘者听闻他的情况,建议他赶紧找个地方住下来,做长远打算。部队的锻造让这个90后小伙相对成熟,“从小就听说很多人到上海打拼,我也希 望能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
昨天凌晨,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将赵明送上汽车,赵明就此开始了迈入社会的第一步。驾驶也是他在部队最拿手的技术,退伍后又在家考取了大货车、客 车等驾照。“有人说,我对上海不熟悉,很难找到驾驶员工作。”赵明有些忐忑。但很快,他被一家房产中介相中。“走,我帮你找地方住。”这名像大姐姐一样的中介工作人员一把将还在犹豫中的赵明拉走。该中介给了他不到3000元的月薪,另有销售提成。“这一上午,我最中意的就是他。”这名工作人员说得很直接。
偌大的招聘会场内,和赵明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与过去外来务工人员手拎肩扛编织袋走进会场不同,双肩包、拉杆箱,这些新生代一身装束颇为时髦。不少年轻人甚至已找好落脚处,穿着时尚服饰,拎 着公文包开始求职生涯。沪西工人文化宫负责现场服务工作的王先生手里拿了一叠纸,纸上用“正”字记录着现场的人数。从其记录来看,招聘会开始招聘的前三
天,第一天200多人,昨天上午已有100多人。“与往年同期相比,前来应聘的人数确实下降了不少。”王先生介绍,这种情形或许过了元宵节会有所改观。不过,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应聘者的年龄层降了不少。据介绍,去年招聘会前几天,应聘者的人大多是四 五十岁的中年人,而今年则几乎看不到中年人,20多岁的年轻人增多了。
国外工作三年后来申城寻机会
赵明被人拉走的时候,韩建武还在会场内徘徊。与赵明相比,韩建武多了几分书生气。这个1991年出生的湖北小伙看上去有些稚嫩,其实早已入职多 年。“不是大学才毕业,我已经在国外工作三年了。”韩建武很自信,一名招聘者打量着这位背着挎包、穿着安踏羽绒服、脸庞白净的小伙子,有些惊讶。
三年前,韩建武从湖北武汉一所普通高校毕业,学的是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后被外派到斯里兰卡工作。赴国外工作的消息让韩建武及家 人兴奋了一阵。在他住的那个小山村里,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的不少,但走出国门的,他是第一人。韩建武所在公司是一家工程公司,负责修建斯里兰卡的部 分道路、桥梁等,并进行日常维护。三年来,他几乎跑遍了斯里兰卡,对修路项目、行政办公、商务会议等工作都有所涉足,但他现已厌倦。
“那里的生活太单调。”由于当地环境复杂,韩建武与同事的生活大多在一个圈子,这让他难以忍受。眼看着年龄上去,还未谈过女朋友,家人不免着急。今年春节,韩建武终于回家探 亲,家人希望他回国工作,赶紧成家。春节后,韩建武与姐姐到上海游玩,浦江两岸的繁华深深吸引了他,“我最近打算向公司提出辞职,然后在上海找工作。”
看了一圈招聘启事后,韩建武坐在了一家公司前,但与招聘人员一番谈话后,他犹豫了。“说实话,收入低了点。”韩建武自称在斯里兰卡三年,月收入过万元,公司免费提供住宿、伙食等。而这家公司给出的底薪在3000—4000元。韩建武说,上海消费较高,这收入让 他无法接受。招聘方赶紧解释,“我们包住宿,每月还有业务提成„„”韩建武摇摇头,转身离开,寻找下一个目标。记者发现,像韩建武这样拥有较高学历的求职者,在年轻人中的比例不小,有些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却已在浙江、广东、北京等各地跑过,经验丰富; 有些年轻人有着电焊、驾驶等专业技术,还拿着等级证:“到大城市来,就是希望有个实现自我的机会。”
回老家还是留上海,他们纠结着
瞿储伟跟赵明是江苏老乡。在填写个人资料时,瞿储伟非常认真。其个人资料显示,瞿储伟是江苏射阳人,1991年出生,高中学历。“这个小孩很实在,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香港可诺丹婷国际美容美体连锁公司现场负责招聘的项海燕小姐很欣赏他。
瞿储伟却另有打算。他已在上海工作多年,服务员、文员等都做过,但因学历有限,一直靠家人接济。“我的目标工资是3000元,但好像不太容易。”瞿储伟没有一技之长,与亲戚来到上海多年,但生活圈子很小。曾经,他跟几个好朋友聊天时说,希望有一天在上海能买一套房,结果这句话遭到众人嘲笑。他 说,像他这样的人在上海立足很难。“但只要多吃点苦,说不定有意外。”求职者中,不少人和瞿储伟一样,已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于老家的概念,已然有些模糊,“过年回老家,跟老家亲戚也没什么好多说的,干脆早点出来找 工作。”一名求职者说,本来家人希望他元宵节后再出来,但他坚持年初八就到上海了。
周佳慧也是一名90后,她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扎根上海。周佳慧一身韩式服饰,“小清新”打扮,很有朝气。昨天,她与两个小姐妹一起赶到会场应 聘。周佳慧中专毕业后来沪,做过一段时间服务员,后来又做过文员、前台。收入相差不多,但轻松了很多。招聘会现场,周佳慧转悠了几圈,没找到满意的 工作。“工资都不高,跟以前的差不多。”周佳慧有些失望。眼看着到了婚嫁年纪,她对留在上海的愿望更加迫切。“上海很繁华,很热闹,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家人曾介绍邻村的男孩给她认识,周佳慧 都不太满意,她不希望重走父辈的老路,但现实让她很无奈,“上海房价这么高,想在这儿有一间房太难了。”周佳慧说,父母已经下了命令,“今年是最后一年。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语气显得很低落。在老家,她是读书人,种地与她相距甚远,“长这么 大,父母几乎没让我下过田地。”前年,她曾经想过在老家工作,而且在老家县城还找了份公司行政的工作,但较低的收入、枯燥的生活让她难以忍受,于是又一次 来到上海。
对周佳慧而言,曾经家远了,上海近了;可如今,上海又远了,家却时近时远„„
【招聘企业】
用人单位迫切招人如“抢客”
“那我再看看吧。”一名应聘者从招聘桌前慢慢地站起来。“我们提供住宿,过年过节还有礼品„„”一名招聘人员仰着脖子,满脸期盼地看着对方,希望他“回心转意”。但应聘者看着墙上的招聘启事,仍摇了摇头,走 了。招聘者满脸失望,但再见到有人靠前,便立即满脸堆笑,“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啊? ”现场招聘会上,记者观察发现,这一幕几乎在每个招聘者桌前都会发生。招聘者多,应聘者少,成为昨天沪西工人文化宫现场的情况。
香港可诺丹婷国际美颜美体连锁公司昨天派驻三名工作人员负责现场招聘,这家公司也是现场负责招聘人员最多的公司,项海燕是其中之一,“我们急需 大
量男女青年,希望能尽快完成招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项海燕介绍,春节后,公司业务需要拓展,人手缺,但现场应聘量不大,这给其招人带来难题。据项海燕介绍,该公司年轻男女较多,但每年都在流失,“今年,我们公司提高了待遇,包括住宿、伙食、内部环境等。”希望这些举措能提升员工满意度。“20人?看这样子,这只能是我们今天的目标了!”项海燕笑得很无奈。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招聘启事上,需求人数将近百人。
上海一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负责网络硬件推广、运营和维护的公司,现场负责招聘的焦峰介绍,今年公司定下目标将扩大业务,员工需求量大增: “去年员工将近百人,今年将再招近200人,需求量很大。”如何完成招聘任务,他们绞尽脑汁。
为了招揽应聘者,招聘者采取各种方法。记者注意到,招聘者一旦遇到应聘者有满意的意向,恨不得立即将对方拉到公司:“下午,我们老总有空,你可 去面谈。”如愿意面谈的,则几乎有拽住不放的感觉,甚至发生了如赵明所遇到的“抢客”情况。“现在才开始,等过了正月十五,估计招聘工作会好做点。”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
为留年轻人请阿姨洗衣服
“现在人难招,招了难伺候,别说扣钱处罚,连批评都不能。”在昌里东路上经营餐饮和食品的许先生告诉记者:“公司里有点问题,骂老婆也不能骂员工啊,只希望他们明白我在“指桑骂槐”,下次别再犯同样错误。”今年春节,为了留住员工,许先生给不回家过年的员工发了三个月薪水外加一个红包,春节期间每天安排文娱活动,忙得不可开交。
在本市一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记者看到,为适应年轻员工的需求,公司在每间员工宿舍内都安装宽带接口,甚至为方便青年夫妻还有专门的夫妻房。厂内 专门设置了图书馆,还请了阿姨专门为年轻员工洗衣服。
这几天正是春节后的“真空期”,很多单位急着用人,许先生也不例外:“过去得培训一个月再上岗,现在只能先上岗再说。”许先生的店里最近奇缺服务员,好不容易招聘来两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刚来两天,碗、杯子打碎了三四个,记菜经常出错,甚至叫客人“你说慢点,我记不下 来”。”
可一旦有了一定的经验,许先生又担心员工想着跳槽走人:“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就是先找个管吃管住的地方,三个月左右就想走人了。对于我 们来说,培训一个熟练的员工成本挺高,但不少年轻人只是把我们当做过渡的地方。其实很多人自己也没想好自己想干什么,就是蜻蜓点水一样不停地试,不停地 跳。”
“现在有些年轻人比较情绪化,甚至当天心情不好就可能直接走人。”吴先生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待遇是包
吃包住,买保险缴金:“用一些员工的话来说我们儿这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公务 员还不能包吃住呢,但留住年轻人还是有难度。”
吴先生说,食品加工企业要求比较高,有时年轻人难免疏忽,少不了吃批评,有些人因为这个就要离职。“我跟一些离职青年面对面谈过,他们说离职原 因不是酬劳,而是管得太严了,觉得不自由、压力大。”
“过去求职者有养家糊口的压力,现在这些孩子少了这份责任。”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认为,目前求职的主力军虽然同样来自农村和小城市,但他们大 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呵护,没有直接的经济压力,因此对工作更能挑挑拣拣。“年轻时这些也许都不是问题,但时间长了对他们自身成长不利。”一些单位负责人认为,即使在工作中吃些苦头,少些“自由”,也是在学习和成长,但有些年轻人看不到这一点,一味认为自己受了委屈:“这样恐怕永远找不到 他们理想的工作。”
【求职心声】
年轻求职者:要赚钱,也要赚经验
“钱当然多点更好,但我们得为自己赚更多经验值,才能不断升级啊!”今年21岁的陈涛用打网络游戏的理念来看待自己的职场规划。陈涛是来自安徽的独生子女,职高毕业,他不认为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该休息的时候得给我们 休息时间,最好能有平台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在近来的招聘会现场,有年轻的求职者不断问起单位的培训、福利,甚至有来自郊区的用人单位,被应聘者询问“最近的电影院有多远”。一些用人单位 也表示,新一代员工独生子女多,个性化需求也多,特别是针对生活品质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许先生告诉记者:“过去老一代员工只要听说包吃包住便不会多问,现在的小朋友会问几人同住,是不是单人间,带不带卫浴,周围有没有超市等。过去老员工为了多挣工资宁愿牺牲休息时间,现在的小朋友会因为朋友过生日去 KTV直接拒绝加班。”
记者走访发现,年轻的求职者对工作除了薪资要求外,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工作的发展前景。“服务员?没什么意思。客服?接电话么? ”今年21岁的杨雪在招聘会上连续走了几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问到她理想的工作,杨雪笑着说其实自己也没什么明确的计划:“电视里杜拉拉那样的挺好,坐写字楼,自己装扮办公室。但我想做业务,能学到东西,不想做人事。”至于具体做什么业务,杨雪说自己心里也没底。
“与老一代务工者不同,“新生代”没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很少顾虑经济因素。”一些用人单位也说,不少求职者明确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培训和经验,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但可能因为太年轻,很多人还不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 理,老想着来个大单子一下就成功。”
过去,老一代务工者背井离乡是渴望有一天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如今这样的想法在年轻人中几乎绝迹。记者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再回农村 老家生活,他们都想融入城市,但对于扎根城市,在城市中安定,又有不少人觉得前景渺茫。一些专家还建议,可以把过去针对求职市民的一些办法用在务工者身 上,如职业能力测试等,让这些年轻务工者更好地看待自身和工作;企业也可对员工进行分类,人尽其才。
第五篇:我要学习
每个安慰你挂科算什么的人,最后都默默拿了奖学金; 每个夸你肥嘟嘟的脸好可爱的人,最后都瘦成了万人迷;
每个在你面前说自己前途渺茫的人,最后都身家过亿; 只有你,在满床的薯片袋和电脑荧光照射下,淬炼成一朵SB。
你要是天天一大早六点起床,吃顿好饭,奔去教室背两篇新三,八点坐直在教室的前排,使劲不分心不玩手机地听完三节还是四节课,课间练字背单词看报纸,放学奔去食堂抢份好饭,回宿舍吃完,洗洗衣服拖拖地消化下,再听英语,一倍速听完听1.5,1.5听完听2倍,听困了上床歇中觉,下午继续坐直在前排听完三节课,放学去食堂抢个馒头奔回寝室啃完,收拾好书包就去教室上自习,拼到十点半赶在关门前回宿舍,洗漱完了继续听VOA听新三,听累了看书,看累了上床睡觉。周六带一天干粮去泡死在图书馆,周日半天上街采购,半天整内务看闲书,晚上继续滚教室自习,想考北大清华耶鲁牛津的,周日就别放假,你还有个鬼空去迷茫,去忧伤啊!
你要是想到以后吃不起肉,旅不起游,看不起最新大片,连买份三块钱的南方周末都要犹豫挣扎下,你还敢迷茫敢忧伤啊!你当你是少年维特啊,维特的烦恼之所以迷人,那是人家名字前还有少年两个字。你要是混到中年,住不起房,开不起车,泡不起妞,天天对着现实哼哼唧唧,鬼会去聆听你那“凄美感伤”的烦恼。
你说说你都这么把年纪了,还玩什么淡淡的忧伤,深深的迷茫啊,再不拼命,毕业就要去要饭了,就算天上掉个馅饼,你还要比别人先发现张嘴去接着提前准备呢。你迷茫个鬼忧伤个死啊,看人家谈恋爱你羡慕什么,还怕以后嫁不出去么,看人家拿offer满世界跑你眼红什么,没看到人家怎么呕心沥血苦尽甘来么。还不滚去啃书拼命去,上个P网,偷个P闲!
【:寂寞】
一个人早起晚睡不难,但在一群晚起早睡的人中早起晚睡不简单。
没人陪你占座,没人陪你背书,没人陪你写作。学习就是孤独的。
食堂,寝室,教室,你就只能去这三个地方。厕所你都要算好时间再去。
没人经常短信你,没人经常鼓励你,没人一直关注你。不管是打雷下雨下雹子还是刀子,都要早起前行去学习,你的伙伴会贪睡不去,但不可以是你。
你的同桌室友饭友学友各种友都可以中途打断他们的计划,你不可以!你要学习。
你一个人背着书包跑来跑去,你以为很傻很土很幼稚吗? 别人笑,是羡慕,你笑,是自信。
【:欲望】
想睡懒觉,想看电影,想吃大餐。但是他们都是花时间的事,占用学习时间的事。
可以放假,可以休息。可要是每天多睡2小时,一年就多睡掉30.4天,一个月没了。每天看两集电视,又是一个月没了。
你还知道惭愧啊?
【:享乐】
她去看演唱会了,他去唱K了,他们去开房了。
都和我无关,因为我要学习。
他们打游戏,他们蜜月旅游,都和我无关,因为我要学习。
每天都跑步。
没资本还不学习?
没背景还不学习?
智商不够还不学习!
你好意思一把年纪了还吃爸妈的么。你有touch nano shuffle iPhone macbook,是你挣的么? 你穿Burberry喷Dior拎Prada,你儿子用什么? 你爸给你买房买车,你付得起物管,付得起年检么?
你穿什么,用什么,开什么,住什么,什么都不算。
你读什么,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什么都重要。
教室前排的姐姐在你来之前就在那GRE,你走了,从寝室出来打水,她还在GRE。她GRE她GRE她GRE,你连六级的分都刷不高。
周末你多睡一个小时,到教室,自己的位子都被人占了,你还好意思说,同学,对不起,这是我的位子?
为了多睡一下,你丢掉了自己的位子,值吗?
你智商不高,情商不高,各种商不高;你背景不够,资本不够,各种不够;你还不学习?
你高中傻乎乎的把自己家的全套钥匙送给女朋友,你以为很浪漫很抒情很温柔很韩剧?
你不学习,你连一个钥匙串都买不起。
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麦蒂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你想去荷兰,想去普林斯顿,想去各种地方。你不学习,你就继续想吧。
别人花言巧语追女朋友,别人周末上街大包小包,别人假期飞来飞去。
都不关我事,我要学习。
别人逃课,兼职,游戏,都不关我的事,我要学习。
你说我没智商,没背景,没资本。
没关系,我要学习。
你说我固执,老套,OUT。
没关系,我要学习。
所以,学习就是一件要耐的住寂寞放的下欲望舍的得享乐的事。你好意思那么懒那么不守时那么吃那么玩那么啰哩叭嗦不看书么!
你好意思穿着各种签名在校园里面游荡,你好意思整天插U盾上淘宝?
你要学习,你要学习,你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