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9: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

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

执笔:钟莉、邓小抚、王力争

内容提要

一、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蕴涵于学校的德育元素——德育特点分析

三、启示与反思

四、几点建议

一、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怎样?一个人的道德成长究竟从哪里开始?蕴涵于学校中的德育元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带着这样的问题,借助第八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这个平台,钟莉(深圳南山学府中学)、刘伯宁(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中学)、邓小抚(青海共和县中学)、王力争(宁夏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格桑罗布(西藏曲松县中学)等五位校长组成了学校德育专题研究小组,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研究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专家指导,制定研究计划,编制调查问卷;二是考察阶段,通过深入学校实地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中学德育进行了调查;三是分析研究阶段,对考察所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

考察期间,共考察学校19所,其中上海5所,江苏2所,河南12所,听课9节,发放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教师问卷30份,学生问卷190份)。

二、蕴涵于学校的德育元素——德育特点分析

(一)德育于校长的影响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视野决定着学校的视野,校长的追求决定着学校的追求,校长的品格、品位决定着学校师生的品格与品位,一个充满理想、激情、人文关怀、艺术素养的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德育资源,这是我们在上海等地考察时深有感触的。回顾走过的学校,上海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的陆桂英校长、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李涵校长、河南安阳第八中学的王凤杰校长、开封求实中学的张建平校长无疑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四位校长的共同特点是谦和、朴实、宽容、平和,富有教育梦想及追求,视教师为合作伙伴,视教育为自己喜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李涵校长、张建平校长的艺术素养,王风杰校长的文学修养,陆桂英校长的宽容、谦逊等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学校文化和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四位校长又有着不谋而和的个性特点和育人目标,如:重视人际关系,追求师生人格和精神的平等;在育人目标上,陆校长提出了“培育阳光少年”,李校长追求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阳光心态”,王校长则认为“做一个健康的人”最重要。而张建平校长则在她主编的《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道:“……我们无法改变中国人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但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心理;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影响学生。”

校长的理想追求,与教师间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所营造的诚信友善的人际环境,往往更具有文化育人的魅力。我们在上海时代中学听课时,课间学生发现了和我们在操场上交谈的吴志伟校长,纷纷从几层楼的教室里探出头来,大声向吴校长问好,师生关系可见一斑。张建平校长在总结她的办学经验时这样写道:“我的成功证明了现代社会,无论干事业,干实业,固然需要人的精明干练,但更需要人的诚实、踏实。对于诚信踏实的人,社会是格外眷顾、格外宽容的”。几位校长以自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引领教师文化并通过教师文化直接带入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并以个别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几所学校获得了超常的发展。

(二)德育于教师的示范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先生曾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中写道:“我曾提倡,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从教师的言行开始。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就很有价值。”于是,考察中我们把视线锁定在教师身上,透过教师观察学生,又透过学生反观教师,我们在和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上海育才初级中学、时代中学、爱国学校、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回民中学、安阳第八中学、洛阳市拖二中、开封求实中学、郑州26中的教师接触和访谈中真切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热诚、团结、友善、得体及良好的精神气质。在育才初级中学我们有幸和陈风英老师,一位从教33年,担任过26年班主任的音乐教师进行过访谈,从她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深爱里,从她幸福的笑容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在我们考察的19所学校中,校长们无一例外地谈到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比如洛阳市拖二中,这所生存极其困难的企业转制学校,却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朴实、勤奋、进取的学生群体,走近教师,从一个团结进取、富有朝气、洋溢着青春活力、热爱生活的教师团队里,我们看到了一所拥有4700学生,78个教学班的大校在环境、设施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的井井有条的管理。郑州26中则通过全员导师制强化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示范意识。上海时代中学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形成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师德氛围,使全体教职工成为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肖川先生又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高品质教育的一个条件,这种高品质教育当然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确信,教育的道德性最主要来自教师的道德,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最重要的道德文化资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品行、德行等去影响教育学生,做到以行育人。我们认为:作为文化人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气质,较好的素养。作为学者的教师,应该拥有与学者身份相一致的学识、本领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三)德育于班级建设中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元素,班级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最基本阵地。可以说,没有每一个班级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学校层面上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而班级建设主要是指班级文化建设,他包含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修养,通过问卷我们得知各校都有各种类型的班主任培训,而班级文化建设则涉及不多。考察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好的班级一定非常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教师通常会通过确立班级信念、制定班训班规、借用名言警句、创作班歌班徽、完善班级组织、丰富班级活动(如主题活动、公益活动、选举活动、关爱活动、研究活动、阅读活动、艺体活动、节日活动、生日活动、评比活动)等优化班级环境、建立师生沟通和家校互动机制,培育班级的社群意识,提高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的道德自主建构。上海学校的班级建设是极具特色的,如:育才初级中学各班教室门口的班主任寄语,教室内温馨如家的环境氛围;开封求实中学校长理想之三则是把班级建设成学生最温馨的家,因此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温馨的名字:憩乐园、新星闪耀、太阳神、快乐老家、阳光地带、飞梦苑、梦之舟......每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的是“园丁心语”,在师生间传递的是温馨的谈心本;江苏省沭阳怀文中学各班的教室门口都有班级目标追求;徐汇区教院附中何唯唯老师组织的主题班会则自始至终由学生主持,学生通过叙说、反思、表演,讲述名人立志故事等途径阐述了实现理想要靠勤奋,要靠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考察中我们就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发出问卷共220份,收回220份,(主要问卷学校为:上海曹阳二附中、郑州四中、洛阳市拖二中),从不完全调查中我们发现,整体来看,各校的班主任队伍呈年轻化趋势,班主任队伍中73%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95%的班主任接受过相关工作培训,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4%,69%的班主任属于外向型性格,94%的班主任认为:尊重学生、民主亲和、严谨细致、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多组织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在班级营造一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是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而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则发现,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具有如下特征:责任心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公平公正、多才多艺、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孩子们在回答成长中最难忘的、对他/她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时,92%的学生写的是某一次活动,比如:球赛、运动会、演讲、远足、拔河比赛、烛光晚会、歌咏比赛等,在谈到对他/她们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时,71%的学生选择了班主任,因此,不难看出,一个好的班主任,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德育于智育活动中

谈到学校德育,大家自然会想到德育处、团委,会想到班主任及各种德育活动,而任科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即使涉及德育也是蜻蜓点水,或者是迫于德育渗透的教学要求,殊不知德育教育贯穿智育教育的全过程。上海育才初级中学董君武校长反复强调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他说:“我们不否认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对学生积极的教育作用,甚至有的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课堂既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视着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准和行为能力。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育时机的把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种种言行,适时地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可能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而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样的德育才是实实在在的。如: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程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课程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深刻的德育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认知这些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开展德育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在《生本教育》一书里这样论述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在师本教学中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是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的根源。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同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也着眼于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突破口的德育研究,并在其专著《理解教育论》中提出学校道德场域建设应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入手,从教学入手。他提出了很多课堂教学策略,如:兴趣融合、亲近游戏、特殊奖励、委以重任、光点扩张、范型言说、感受成功、匿名沟通、典型引路、出谋划策、编演合一、暗示会意、积极等待、帮助解困、自然分材、师生同乐等21项策略。他提出的这些策略无疑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帮助解困,自然分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享受克服困难获得的成功,从而达到师生同乐的目的。深圳市学府中学的向时龙老师就是通过自然分材策略,与学困生建立了平等信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并形成了敢于面对困难、不怕接受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从接手时全年级倒数第一跃到了年级前列。他个人总结,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严谨、亲和、博爱,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将深深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形成学生对待他人的方式,影响学生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

考察中我们还不失时机地走进课堂,如:上海育才初级中学的卢健婷老师、曹阳二附中的吴艳老师、时代中学的杨健老师、爱国学校的陆振颖老师、郑州四中的陈喜梅老师、郑州市八中的刘正峰老师等虽说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学科也各有所异,但都以其严谨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良好的个人素养、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吸引并打动着学生。而深藏于学科间的德育元素也以其自然的方式渗透于学生心间。如育才初级中学卢老师的英语课就是结合单元主题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环境保护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社会调查找到污染原因,形成报告,再和学生一起寻找环保措施,唤起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质量的关注和思考。董君武校长强调的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的说法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解。时代中学的杨健老师没有在她的体育课里说德育,而她教学的每个环节无不与德育有关,井然有序的课堂,学生饱满的热情,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小组合作时对他人的关心,团队意识,协作氛围全在不言中。郑州市八中的刘振峰老师则以诗人的情怀、深情的独白、美丽的几何画面和曼妙的乐曲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和谐之美,新奇之美,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形成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培养道德性格。当前世界教学论的主流亦把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塑造个性,培养抱负的聚合体。

(五)德育于生活体验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对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受劳动的教育,过高尚的生活就受高尚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受艺术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过整个生活就受整个生活的教育。因此,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生活教育当然应该包含德育,德育也源于生活,可见,要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离开生活,而应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德育工作。而郑州市八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开封求实中学则可称之为实践生活德育的典范。郑州市八中建有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有自选的“科学套餐”,基地有生活营地、劳动区、气象站、航模跑道、太阳能装置等与学生现在与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合学生探究与实践的场地、设施,有学校自行开发的以“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快乐体验,超越自我”等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开展的同舟共济、风雨人生路、心理剧展演、烛光晚会、野营拉练、诚信演讲、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团结协作之乐,换位思考之趣,师生相互欣赏之妙,自然之美,责任之重,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难,诚信的可贵;开封求实中学则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根本,以感受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品尝了什么是学习生活,什么是高质量、难忘的学校生活。活动五花八门,充满情趣、乐趣、童趣、真情与关怀。如:“狂欢一夜”野外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今日我当家活动、孝星评选活动、商品营销、社会调查、野外拉练、生存训练、黄河远足、情系暖冬、郊野趣味运动会、头脑运动会、花季风采大赛、沟通无限、手拉手、社区服务、自办音乐会、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等。当我们把这些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教师的伟大,感受到了学生的幸福,并明白了为什么一个起步仅有59人的民办学校能够发展成近4000人的大校,且成了家长学生追随的名校。正如家长所言,求实不仅管求知,更管学生做人,是真正对学生一生负责任的好学校。

(六)德育于文化熏陶中

许多研究者在论及学校文化时,都涉及了这样一些基本因素:共同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交往方式、习惯、思维模式、风格、特定环境、氛围、传统与作风等,如同个人可以发展出独特的气质一样,每个学校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如|:走进弹丸之地的上海育才初级中学、时代中学、爱国学校、江苏怀文中学旧址、安阳市第八中学,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校舍成了不太重要的东西,牵引我们目光的是优雅的校长,热情的员工,活泼可爱、彬彬有礼的学生,井然有序的环境;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跃入眼帘妙趣横生的对联、激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与人共勉的工作格言、催人向上的座右铭、百看不厌的师生作品;师生交往间那种难以叙说的尊重,与我们谈吐间由衷的亲切和友好;我们记住了“怀抱古今树远大,文存天地兴中华”的学校精神,体会了“爱洒广博常报德,心存善良永感恩”的深远。

何谓熏陶?肖川先生曾在其随笔《教育的存在形态》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第一种重要的存在形态是熏陶。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通过富于感召力、感染力的,充满真诚的叙说、展开或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出的态度与情怀,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存在就是熏陶作为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的证明.熏陶更多的作用于情感,作用于气质和性格。……教育一定有对人的心灵的关照,对人性的陶融”

在回想两个月研修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班主任张俊华博士带给我们的影响,他的严谨、自律、博学、善良、平和、公正、谦和、博爱、勤勉、务实,对教育的激情与梦想,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倡导的“理解、宽容、协作、共存”,在远赴河南考察时因适逢牡丹节而遭遇到用车不顺,住房条件不一致时,主动提出条件差的房间他住,并反复给我们讲宽容之道,克制之理。学习上对我们毫不含糊,生活上对我们无微不至,哪位同学病了,哪位同学的家人住院了,他一定要看望。他不断告诫我们,校长的人格魅力在于:人格权威、道德权威、专业权威、文化权威,告诫我们做一个有凛然正气、天地浩气、充满儒雅气、书卷气的校长,做一个良心未泯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弱势群体,保持个人及专业操守,营造独善其身的境界和兼济天下的情怀。真正肩负起社会及历史的责任感,忍辱负重,为社会社区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独特思维特点、广博知识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在他的不断熏陶中,我们班逐渐形成了一种足以让我们每个学员为之骄傲的、充满正气和豪气并渐渐进入“无我”之境界的“理解、宽容、协作、共存”的班风,在这种班风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理想主义式的教育信念和充满真情的人格力量的作用。

张老师曾说过:“是让教育的清纯追随社会的世俗,还是让社会的世俗去追随教育的清纯?”在这样一个世俗的世界上,让自己和学校远离世俗,多保持一点纯真、一点理想的冲动,那么我们所办的教育离“真教育”也就不远了。

谁能否认这种文化熏陶的作用?谁能淡化老师给我们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及工作方式,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可塑性极强的孩子?

三、启示与反思

通过对上海、江苏、河南等地部分学校的德育考察,与研修班部分学员的访谈、研讨,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上海的5所学校、江苏的2所学校、开封求实中学、河南第二实验中学、郑州26中、洛阳市拖二中等,从学校文化氛围,从弥漫于师生间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中,特别是从求实中学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及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德育工作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学校德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德育现状总体并不十分乐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德育的价值取向偏差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偏差,德育过多地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发生矛盾时,往往只能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规范,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学生容易形成口头说教和生活行为相分离的双重人格。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办学思路上,部分学校一味的追求校园环境的高档、优雅;为了所谓的“品牌”效应、“名校”风采,也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价,学校做足了表面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去甚远,加重了学生人格分裂。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偏差,德育不是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递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是外在的,不会内化为学生需求。

(二)德育被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各学校都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为德育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德育仍然被摆在次要地位。在一些学校,德育被看作是一项单独的教育活动,脱离了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校长和教师的主要精力在学科教学上,在抓升学率上。因为这是教育选拔功能的要求,是社会群体对学校的要求,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的终极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校长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还不是很强,德育的目标也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不发生大的问题则可,一般不大关注他们今后的成人和发展。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在分工上就表现出不合理,一般来说,学校德育由校党支部书记或副校长分管,掌握了学校人事、财政大权的校长是不大过问德育工作的。德育机构的人员和力量都十分单薄。仅仅依靠德育课程、团队组织、班主任和专门的德育机构开展德育。作为德育最重要力量的班主任,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上,较少关注学生品德教养。其他科任教师基本不关心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在全时空抓德育的合力。

(三)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各学校大都积极进行了德育实效性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与学科教学相比,各学校的探索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德育方法和途径还不成熟,研究不透彻,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缺乏认识,以为德育就像教学过程一样,通过德育课程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像考学科课程那样考德育,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校和教师没有建立新的德育课程观,依然推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把德育游离于教学之外。于是,这种渗透显得生硬而苍白,过于做作反倒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二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本来,学校德育就缺乏有效的载体,大多数学校不得不采取设计各种活动的方式来实施德育,这些活动缺乏相互关联,不能循序渐进,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和谐。有的活动德育唯上不唯下。设计活动时,单纯考虑上级下达的德育任务,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甚至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现在要德育了”,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学校德育缺乏创新,缺乏特色,没有实效。许多学校沿用传统低效的方法,重德育概念的灌输,轻学生的情感体验;重共性的道德规范,轻学生的个体内心塑造;重限制规范人的行为,轻人的激励与发展;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有的学校的德育定位过高,追求过于完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有的学校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作用,校长和教师言行不一,这一点,从某些校长和教师的待人接物上就可见一斑,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人格分裂。在洛阳某学校,校园内到处都是有关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名言格言,学生见了外人表面上彬彬有礼,而留在课桌上的污言秽语令人汗颜,学生成群结队翻越栏杆,其他同学和教师不以为意。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这已经为绝大多数老师理解和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显得那么生硬,一则取向太高,二则过于直白,难以被学生所认同。

(四)道德评价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极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道德表现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的评价体系中,就表现为成绩通知书上的寥寥几言,内容却大同小异。在学生的升学评价中,受到升学率的左右,教师笔下的学生都是那么完美,在这里,德育评价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极是,有的学校忽视了学生道德的质性评价,片面追求对学生进行道德表现的量化评价。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道德量化考核体系,评价内容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按照这种体系,成长中的学生个个都该是“圣人”。说到底,这种评价追求完美,是做给别人看的,同样失去了评价的作用。

(五)德育的社会环境没有真正形成从学校外部环境看,德育依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真正重视。政府对于德育的重视,一般只限于发几个文件,搞几次检查,不具体研究和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新闻媒体对于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热衷于炒作,把问题的根源完全归于学校的德育失误,而不做深层次的分析。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动辄横加指责。德育被当作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只要学校工作到家,一切也就“万事大吉”。学校在夹缝中进行德育,校长教师成了“救火队长”。反观学校,德育内容又过于追求“唯美”的崇高境界,过于理想化,过于空泛,与社会转型期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文化对德育的强烈冲击,使学校不但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反倒在丑恶现象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

四、几点建议

(一)实现单方面的德育向“大德育”的转变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既是学校的组织细胞,也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德育的最终实效将首先造福于社会,任何团体和组织对待学生德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德育的合力,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家庭是基础,学校是关键,社会是保障。国家要不断的对高、中考制度进行改革,弱化升学智力竞争,强化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努力消除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为学校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积极开发社区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际中通过体验,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艰苦朴素、革命英雄主义、劳动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化为自己意识。

在学校内部,要把由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单方面的德育变为全员全时空抓德育的合力。把“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真正变成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抓一点一滴的养成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实现由约束的德育向发展的德育的转变

约束的德育是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了学生道德自觉性、自主判断是非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必须实现约束的德育向发展的德育的变革,把“与人作对的德育”变成“以人为善的德育”。发展的德育首先要降低德育的重心,内容要做到具体化,目前一些学校将德育内容系列化,如:青岛市第26中学,贵阳第二实验中学等,按照不同学段和学力,从养成教育入手,逐步深化到理想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课堂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健康文化的体验,使这种文化上升为基本假使,逐步内化。第三,要改革德育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不以学期或学年末的一次终结性评价为唯一手段,而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同伴互评,提倡同学学会欣赏和赞扬他人。研究表明,来自同伴的激励效果要远好于来自老师的激励。在这里,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他除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相互激励时,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发自内心而不是恭维。使学生在双向、多向互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会判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中小学生处在人格发展阶段,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还不成熟,发生道德失范在所难免,完全没有必要大喊大叫,我们可以通过引导,让其反思,也可以通过同伴的帮助,使其得到启迪。对于行为严重失范的学生,不能排除适度的惩罚,通过惩罚,让犯错误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接受挫折教育,也为其他同学划定一条明确的是非界限。当然,这种惩罚应该是从善意出发,达到善意的目的。

(三)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转变

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论,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统一性是“必要的目的”,多样性是“可能的目的”。我们在造就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同一性要求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变革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对学生个性发展带领的影响。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游戏的传统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受到外来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很小,基本保留了原有特征,值得我们去充分的挖掘利用。我们完全可以以民族歌舞、说唱、运动等具有特质的民族文化为载体,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民族美德,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不但体验到身心的快乐,也体验了道德情感。

(四)实现由封闭的德育向开放的德育的转变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和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不断出现的新生活,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的大众传媒、网络文化、“超女现象”、服饰言行的巨变,都说明新的社会方式出现了,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而且这种巨变还会不断发生,甚至越来越剧烈。学校的德育不仅无法回避这些问题,也不必要回避这些问题,而要向这些新问题开放,我们要敢于“面向”。如果把这些现象引入到我们的德育领域,交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明辨其中是非曲直的讨论,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前些年出现的“卡拉OK”现象,不仅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手段,也成为了学校最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正好说明了新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进入学校德育领域。

德育的开放还要面对学生个体,因为生命系统的本质是开放系统。我们在德育中就要以人为本,认可他人的权利,鼓励学生与他人对话,彰显学生的个性,只要这种张扬不危及他人和社会,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不压制学生,不强求统一,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

德育是事业,德育是过程,德育是目的,德育永远有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沈玉顺主编:《走向优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贺优琳著:《中学德育的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6、陆有铨主编:《教育理论与实践》,文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7、张建平主编:《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中国新闻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3月版

9、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0、郭思乐著:《生本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惠闵著《校本管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二篇: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

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

执笔:钟莉、邓小抚、王力争

内容提要

一、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蕴涵于学校的德育元素——德育特点分析

三、启示与反思

四、几点建议

一、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怎样?一个人的道德成长究竟从哪里开始?蕴涵于学校中的德育元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带着这样的问题,借助第八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这个平台,钟莉(深圳南山学府中学)、刘伯宁(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中学)、邓小抚(青海共和县中学)、王力争(宁夏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格桑罗布(西藏曲松县中学)等五位校长组成了学校德育专题研究小组,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研究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专家指导,制定研究计划,编制调查问卷;二是考察阶段,通过深入学校实地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中学德育进行了调查;三是分析研究阶段,对考察所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

二、蕴涵于学校的德育元素——德育特点分析

(一)德育于校长的影响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视野决定着学校的视野,校长的追求决定着学校的追求,校长的品格、品位决定着学校师生的品格与品位,一个充满理想、激情、人文关怀、艺术素养的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德育资源,这是我们在上海等地考察时深有感触的。回顾走过的学校,上海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的陆桂英校长、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李涵校长、河南安阳第八中学的王凤杰校长、开封求实中学的张建平校长无疑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又深刻的印象。四位校长的共同特点是谦和、朴实、宽容、平和,富有教育梦想及追求,视教师为合作伙伴,视教育为自己喜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李涵校长、张建平校长的艺术素养,王风杰校长的文学修养,陆桂英校长的宽容、谦逊等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学校文化和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四位校长又有着不谋而和的个性特点和育人目标,如:重视人际关系,追求师生人格和精神的平等;在育人目标上,陆校长提出了“培育阳光少年”,李校长追求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阳光心态”,王校长则认为“做一个健康的人”最重要。而张建平校长则在她主编的《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道:“……我们无法改变中国人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但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时代发展同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心理;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影响学生。”

校长的理想追求,与教师间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所营造的诚信友善的人际环境,往往更具有文化育人的魅力。我们在上海时代中学听课时,课间学生发现了和我们在操场上交谈的吴志伟校长,纷纷从几层楼的教室里探出头来,大声向吴校长问好,师生关系可见一斑。张建平校长在总结她的办学经验时这样写道:“我的成功证明了现代社会,无论干事业,干实业,固然需要人的精明干练,但更需要人的诚实、踏实。对于诚信踏实的人,社会是格外眷顾、格外宽容的”。几位校长以自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引领教师文化并通过教师文化直接带入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并以个别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几所学校获得了超常的发展。

(二)德育于教师的示范中“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品行、德行等去影响教育学生,做到以行育人。我们认为:作为文化人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气质,较好的素养。作为学者的教师,应该拥有与学者身份相一致的学识、本领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三)德育于班级建设中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元素,班级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最基本阵地。可以说,没有每一个班级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学校层面上的自主教育、自我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而班级建设主要是指班级文化建设,他包含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修养,通过问卷我们得知各校都有各种类型的班主任培训,而班级文化建设则涉及不多。考察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好的班级一定非常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教师通常会通过确立班级信念、制定班训班规、借用名言警句、创作班歌班徽、完善班级组织、丰富班级活动(如主题活动、公益活动、选举活动、关爱活动、研究活动、阅读活动、艺体活动、节日活动、生日活动、评比活动)等优化班级环境、建立师生沟通和家校互动机制,培育班级的社群意识,提高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的道德自主建构。上海学校的班级建设是极具特色的,如:育才初级中学各班教室门口的班主任寄语,教室内温馨如家的环境氛围;开封求实中学校长理想之三则是把班级建设成学生最温馨的家,因此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温馨的名字:憩乐园、新星闪耀、太阳神、快乐老家、阳光地带、飞梦苑、梦之舟......每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的是“园丁心语”,在师生间传递的是温馨的谈心本;江苏省沭阳怀文中学各班的教室门口都有班级目标追求;徐汇区教院附中何唯唯老师组织的主题班会则自始至终由学生主持,学生通过叙说、反思、表演,讲述名人立志故事等途径阐述了实现理想要靠勤奋,要靠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考察中我们就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发出问卷共220份,收回220份,(主要问卷学校为:上海曹阳二附中、郑州四中、洛阳市拖二中),从不完全调查中我们发现,整体来看,各校的班主任队伍呈年轻化趋势,班主任队伍中73%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95%的班主任接受过相关工作培训,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4%,69%的班主任属于外向型性格,94%的班主任认为:尊重学生、民主亲和、严谨细致、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多组织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在班级营造一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是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而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则发现,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具有如下特征:责任心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公平公正、多才多艺、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孩子们在回答成长中最难忘的、对他/她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时,92%的学生写的是某一次活动,比如:球赛、运动会、演讲、远足、拔河比赛、烛光晚会、歌咏比赛等,在谈到对他/她们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时,71%的学生选择了班主任,因此,不难看出,一个好的班主任,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德育于智育活动中

谈到学校德育,大家自然会想到德育处、团委,会想到班主任及各种德育活动,而任科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即使涉及德育也是蜻蜓点水,或者是迫于德育渗透的教学要求,殊不知德育教育贯穿智育教育的全过程。上海育才初级中学董君武校长反复强调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他说:“我们不否认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对学生积极的教育作用,甚至有的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课堂既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视着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准和行为能力。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育时机的把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种种言行,适时地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可能仅仅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而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样的德育才是实实在在的。如: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程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课程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深刻的德育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认知这些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开展德育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在《生本教育》一书里这样论述教学和德育的关系:在师本教学中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是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的根源。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同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也着眼于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突破口的德育研究,并在其专著《理解教育论》中提出学校道德场域建设应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入手,从教学入手。他提出了很多课堂教学策略,如:兴趣融合、亲近游戏、特殊奖励、委以重任、光点扩张、范型言说、感受成功、匿名沟通、典型引路、出谋划策、编演合一、暗示会意、积极等待、帮助解困、自然分材、师生同乐等21项策略。他提出的这些策略无疑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帮助解困,自然分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享受克服困难获得的成功,从而达到师生同乐的目的。深圳市学府中学的向时龙老师就是通过自然分材策略,与学困生建立了平等信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并形成了敢于面对困难、不怕接受挑战的良好个性品质,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也从接手时全年级倒数第一跃到了年级前列。他个人总结,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严谨、亲和、博爱,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将深深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形成学生对待他人的方式,影响学生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

考察中我们还不失时机地走进课堂,如:上海育才初级中学的卢健婷老师、曹阳二附中的吴艳老师、时代中学的杨健老师、爱国学校的陆振颖老师、郑州四中的陈喜梅老师、郑州市八中的刘正峰老师等虽说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学科也各有所异,但都以其严谨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良好的个人素养、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吸引并打动着学生。而深藏于学科间的德育元素也以其自然的方式渗透于学生心间。如育才初级中学卢老师的英语课就是结合单元主题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环境保护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社会调查找到污染原因,形成报告,再和学生一起寻找环保措施,唤起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质量的关注和思考。董君武校长强调的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的说法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解。时代中学的杨健老师没有在她的体育课里说德育,而她教学的每个环节无不与德育有关,井然有序的课堂,学生饱满的热情,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小组合作时对他人的关心,团队意识,协作氛围全在不言中。郑州市八中的刘振峰老师则以诗人的情怀、深情的独白、美丽的几何画面和曼妙的乐曲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和谐之美,新奇之美,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形成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培养道德性格。当前世界教学论的主流亦把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塑造个性,培养抱负的聚合体。

(五)德育于生活体验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对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受劳动的教育,过高尚的生活就受高尚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受艺术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过整个生活就受整个生活的教育。因此,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生活教育当然应该包含德育,德育也源于生活,可见,要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离开生活,而应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德育工作。而郑州市八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开封求实中学则可称之为实践生活德育的典范。郑州市八中建有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有自选的“科学套餐”,基地有生活营地、劳动区、气象站、航模跑道、太阳能装置等与学生现在与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合学生探究与实践的场地、设施,有学校自行开发的以“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快乐体验,超越自我”等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开展的同舟共济、风雨人生路、心理剧展演、烛光晚会、野营拉练、诚信演讲、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团结协作之乐,换位思考之趣,师生相互欣赏之妙,自然之美,责任之重,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难,诚信的可贵;开封求实中学则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根本,以感受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品尝了什么是学习生活,什么是高质量、难忘的学校生活。活动五花八门,充满情趣、乐趣、童趣、真情与关怀。如:“狂欢一夜”野外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今日我当家活动、孝星评选活动、商品营销、社会调查、野外拉练、生存训练、黄河远足、情系暖冬、郊野趣味运动会、头脑运动会、花季风采大赛、沟通无限、手拉手、社区服务、自办音乐会、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等。当我们把这些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教师的伟大,感受到了学生的幸福,并明白了为什么一个起步仅有59人的民办学校能够发展成近4000人的大校,且成了家长学生追随的名校。正如家长所言,求实不仅管求知,更管学生做人,是真正对学生一生负责任的好学校。

(六)德育于文化熏陶中

许多研究者在论及学校文化时,都涉及了这样一些基本因素:共同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交往方式、习惯、思维模式、风格、特定环境、氛围、传统与作风等,如同个人可以发展出独特的气质一样,每个学校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如|:走进弹丸之地的上海育才初级中学、时代中学、爱国学校、江苏怀文中学旧址、安阳市第八中学,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校舍成了不太重要的东西,牵引我们目光的是优雅的校长,热情的员工,活泼可爱、彬彬有礼的学生,井然有序的环境;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跃入眼帘妙趣横生的对联、激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与人共勉的工作格言、催人向上的座右铭、百看不厌的师生作品;师生交往间那种难以叙说的尊重,与我们谈吐间由衷的亲切和友好;我们记住了“怀抱古今树远大,文存天地兴中华”的学校精神,体会了“爱洒广博常报德,心存善良永感恩”的深远。

何谓熏陶?肖川先生曾在其随笔《教育的存在形态》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第一种重要的存在形态是熏陶。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通过富于感召力、感染力的,充满真诚的叙说、展开或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出的态度与情怀,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存在就是熏陶作为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的证明.熏陶更多的作用于情感,作用于气质和性格。……教育一定有对人的心灵的关照,对人性的陶融”

在回想两个月研修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班主任张俊华博士带给我们的影响,他的严谨、自律、博学、善良、平和、公正、谦和、博爱、勤勉、务实,对教育的激情与梦想,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倡导的“理解、宽容、协作、共存”,在远赴河南考察时因适逢牡丹节而遭遇到用车不顺,住房条件不一致时,主动提出条件差的房间他住,并反复给我们讲宽容之道,克制之理。学习上对我们毫不含糊,生活上对我们无微不至,哪位同学病了,哪位同学的家人住院了,他一定要看望。他不断告诫我们,校长的人格魅力在于:人格权威、道德权威、专业权威、文化权威,告诫我们做一个有凛然正气、天地浩气、充满儒雅气、书卷气的校长,做一个良心未泯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弱势群体,保持个人及专业操守,营造独善其身的境界和兼济天下的情怀。真正肩负起社会及历史的责任感,忍辱负重,为社会社区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独特思维特点、广博知识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在他的不断熏陶中,我们班逐渐形成了一种足以让我们每个学员为之骄傲的、充满正气和豪气并渐渐进入“无我”之境界的“理解、宽容、协作、共存”的班风,在这种班风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理想主义式的教育信念和充满真情的人格力量的作用。

张老师曾说过:“是让教育的清纯追随社会的世俗,还是让社会的世俗去追随教育的清纯?”在这样一个世俗的世界上,让自己和学校远离世俗,多保持一点纯真、一点理想的冲动,那么我们所办的教育离“真教育”也就不远了。

谁能否认这种文化熏陶的作用?谁能淡化老师给我们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及工作方式,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可塑性极强的孩子?

三、启示与反思

通过对上海、江苏、河南等地部分学校的德育考察,与研修班部分学员的访谈、研讨,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上海的5所学校、江苏的2所学校、开封求实中学、河南第二实验中学、郑州26中、洛阳市拖二中等,从学校文化氛围,从弥漫于师生间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中,特别是从求实中学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及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德育工作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学校德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德育现状总体并不十分乐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德育的价值取向偏差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偏差,德育过多地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实际发生矛盾时,往往只能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规范,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学生容易形成口头说教和生活行为相分离的双重人格。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办学思路上,部分学校一味的追求校园环境的高档、优雅;为了所谓的“品牌”效应、“名校”风采,也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价,学校做足了表面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去甚远,加重了学生人格分裂。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偏差,德育不是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递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是外在的,不会内化为学生需求。

(二)德育被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各学校都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为德育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德育仍然被摆在次要地位。在一些学校,德育被看作是一项单独的教育活动,脱离了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校长和教师的主要精力在学科教学上,在抓升学率上。因为这是教育选拔功能的要求,是社会群体对学校的要求,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的终极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校长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还不是很强,德育的目标也仅仅限于学生在学校不发生大的问题则可,一般不大关注他们今后的成人和发展。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在分工上就表现出不合理,一般来说,学校德育由校党支部书记或副校长分管,掌握了学校人事、财政大权的校长是不大过问德育工作的。德育机构的人员和力量都十分单薄。仅仅依靠德育课程、团队组织、班主任和专门的德育机构开展德育。作为德育最重要力量的班主任,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上,较少关注学生品德教养。其他科任教师基本不关心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在全时空抓德育的合力。

(三)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各学校大都积极进行了德育实效性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与学科教学相比,各学校的探索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德育方法和途径还不成熟,研究不透彻,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缺乏认识,以为德育就像教学过程一样,通过德育课程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像考学科课程那样考德育,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校和教师没有建立新的德育课程观,依然推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把德育游离于教学之外。于是,这种渗透显得生硬而苍白,过于做作反倒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二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本来,学校德育就缺乏有效的载体,大多数学校不得不采取设计各种活动的方式来实施德育,这些活动缺乏相互关联,不能循序渐进,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和谐。有的活动德育唯上不唯下。设计活动时,单纯考虑上级下达的德育任务,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甚至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现在要德育了”,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学校德育缺乏创新,缺乏特色,没有实效。许多学校沿用传统低效的方法,重德育概念的灌输,轻学生的情感体验;重共性的道德规范,轻学生的个体内心塑造;重限制规范人的行为,轻人的激励与发展;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有的学校的德育定位过高,追求过于完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有的学校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作用,校长和教师言行不一,这一点,从某些校长和教师的待人接物上就可见一斑,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人格分裂。在洛阳某学校,校园内到处都是有关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名言格言,学生见了外人表面上彬彬有礼,而留在课桌上的污言秽语令人汗颜,学生成群结队翻越栏杆,其他同学和教师不以为意。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这已经为绝大多数老师理解和认同,但在具体操作中,又显得那么生硬,一则取向太高,二则过于直白,难以被学生所认同。

(四)道德评价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极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道德表现千差万别,但在老师的评价体系中,就表现为成绩通知书上的寥寥几言,内容却大同小异。在学生的升学评价中,受到升学率的左右,教师笔下的学生都是那么完美,在这里,德育评价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极是,有的学校忽视了学生道德的质性评价,片面追求对学生进行道德表现的量化评价。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学生道德量化考核体系,评价内容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按照这种体系,成长中的学生个个都该是“圣人”。说到底,这种评价追求完美,是做给别人看的,同样失去了评价的作用。

(五)德育的社会环境没有真正形成从学校外部环境看,德育依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真正重视。政府对于德育的重视,一般只限于发几个文件,搞几次检查,不具体研究和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新闻媒体对于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热衷于炒作,把问题的根源完全归于学校的德育失误,而不做深层次的分析。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动辄横加指责。德育被当作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只要学校工作到家,一切也就“万事大吉”。学校在夹缝中进行德育,校长教师成了“救火队长”。反观学校,德育内容又过于追求“唯美”的崇高境界,过于理想化,过于空泛,与社会转型期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文化对德育的强烈冲击,使学校不但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反倒在丑恶现象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

四、几点建议

(一)实现单方面的德育向“大德育”的转变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既是学校的组织细胞,也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德育的最终实效将首先造福于社会,任何团体和组织对待学生德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德育的合力,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家庭是基础,学校是关键,社会是保障。国家要不断的对高、中考制度进行改革,弱化升学智力竞争,强化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努力消除应试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为学校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积极开发社区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际中通过体验,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艰苦朴素、革命英雄主义、劳动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化为自己意识。

在学校内部,要把由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单方面的德育变为全员全时空抓德育的合力。把“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真正变成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抓一点一滴的养成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实现由约束的德育向发展的德育的转变

约束的德育是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了学生道德自觉性、自主判断是非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必须实现约束的德育向发展的德育的变革,把“与人作对的德育”变成“以人为善的德育”。发展的德育首先要降低德育的重心,内容要做到具体化,目前一些学校将德育内容系列化,如:青岛市第26中学,贵阳第二实验中学等,按照不同学段和学力,从养成教育入手,逐步深化到理想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课堂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健康文化的体验,使这种文化上升为基本假使,逐步内化。第三,要改革德育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不以学期或学年末的一次终结性评价为唯一手段,而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同伴互评,提倡同学学会欣赏和赞扬他人。研究表明,来自同伴的激励效果要远好于来自老师的激励。在这里,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他除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相互激励时,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发自内心而不是恭维。使学生在双向、多向互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会判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中小学生处在人格发展阶段,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还不成熟,发生道德失范在所难免,完全没有必要大喊大叫,我们可以通过引导,让其反思,也可以通过同伴的帮助,使其得到启迪。对于行为严重失范的学生,不能排除适度的惩罚,通过惩罚,让犯错误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接受挫折教育,也为其他同学划定一条明确的是非界限。当然,这种惩罚应该是从善意出发,达到善意的目的。

(三)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德育转变

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论,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统一性是“必要的目的”,多样性是“可能的目的”。我们在造就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同一性要求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社会变革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对学生个性发展带领的影响。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游戏的传统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受到外来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很小,基本保留了原有特征,值得我们去充分的挖掘利用。我们完全可以以民族歌舞、说唱、运动等具有特质的民族文化为载体,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民族美德,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不但体验到身心的快乐,也体验了道德情感。

(四)实现由封闭的德育向开放的德育的转变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和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不断出现的新生活,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的大众传媒、网络文化、“超女现象”、服饰言行的巨变,都说明新的社会方式出现了,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而且这种巨变还会不断发生,甚至越来越剧烈。学校的德育不仅无法回避这些问题,也不必要回避这些问题,而要向这些新问题开放,我们要敢于“面向”。如果把这些现象引入到我们的德育领域,交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明辨其中是非曲直的讨论,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前些年出现的“卡拉ok”现象,不仅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手段,也成为了学校最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正好说明了新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进入学校德育领域。

德育的开放还要面对学生个体,因为生命系统的本质是开放系统。我们在德育中就要以人为本,认可他人的权利,鼓励学生与他人对话,彰显学生的个性,只要这种张扬不危及他人和社会,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不压制学生,不强求统一,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

德育是事业,德育是过程,德育是目的,德育永远有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沈玉顺主编:《走向优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田正平、肖朗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贺优琳著:《中学德育的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6、陆有铨主编:《教育理论与实践》,文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7、张建平主编:《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中国新闻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3月版

9、熊川武

江玲著:《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0、郭思乐著:《生本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上海等地考察报告

关于上海、福州等地大学城配套设施项目

和拟合作公司项目的考察报告

2005年12月9日------12月14日,在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苏西刚先生的带领下,河南省郑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军先生、总经理武增凡先生和项目部经理等一行4人对上海、杭州、福州的大学城配套服务设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为加快龙子湖高校园区配套设施项目的尽快开发建设,也对有意向合作的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在福州、宁德和霞浦等地开发建设的商业、住宅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双方的初步合作意向进行了深入交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上海、杭州和福州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考察情况

1、上海松江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上海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区佘山度假区,2000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主要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信大学和视觉艺术学院等7所大学,总面积达46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另有6.5万平方米的共享教学资源区,全部建成后在校生规模为4万人,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大学城建设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的新机制,松江区提供土地,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组成投资主体出资建设,拥有大学城资源的所有权,而入驻高校则享有充分的资源使用权。资源共享是松江大学城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资源共享区内建有体育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影剧院。为了充分体现松江大学 1

城资源共享的特点,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建设长2.5公里的学生步行街,串起沿线的餐厅、剧场、邮局、书店和体育设施等,堪称“中华学生第一街”。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大学城学校相当集中,已建成的服务配套设施房产基本为两层和三层,建筑风格各异,体现出深厚文化和休闲内涵;步行街的主要功能区有自选型大型风味美食中心、中型超市、娱乐城、书店、网络宾馆、专卖店、精品店等,其中自选型大型风味美食中心可谓生意火爆;多条公共交通线、高校专车和一条轨道9号线畅通大学城。同时,在地铁站口附近,正在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西班牙假日广场。该大型休闲广场集大卖场、百货公司、美食中心、精品店、专卖店、娱乐城、展示厅、远程教育城、影视城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项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销品茂。广场有96套商铺,每套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得房率90%,各种业态功能俱备,上下三层同一业主使用,适合大型餐饮、休闲购物娱乐等商业旗舰进驻。在距离北2公里范围内,有一座易初莲花综合性超市坐落其内。

该大学城的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市场定位、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和商业功能等对公司借鉴意义重大。

2、杭州下沙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杭州下沙大学城规划面积10.91平方公里,总投资86亿元,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主要有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和中国计量学院等15所高校。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区域高校相对集中,除一家集金融、商贸、会展、休闲、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福雷德广场正在建设外,尚未发现规模性商业项目。

福雷德广场由澳大利亚弗雷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全资注册的福雷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开发、经营,总投资4.5亿元,占地55200平方米(含地下停车库53870平方米),预计建筑面积190000平方米。整个项目由国际购物广场、广场公寓、精装修酒店公寓三大业态组成,集超级购物广场、精品百货馆、中西休闲餐饮广场、时尚运动数码城和音像娱乐游艺世界等一体。其周围的大学园区、工业园区以及日渐成熟的商业项目,为购物广场奠定了旺盛人气;在景观设计上,其充分考虑绿化地带与地块的交融,四周不设围墙,使景观通透,一览无余;为使区内景观动静结合,还设计了2000平方米游泳池、2500平方米沉降式喷水小广场,4.5米×12米水幕玻璃墙配以智能灯光,体现景观的动感和变化;其交通便捷,校1、328、525、假日16线公交车和未来地铁1号线、快速公交1号线均通达项目地;其招商采取包括统一商户结算、统一营销服务、统一信息系统支持服务、统一培训服务、统一卖场规划服务、统一行政事务管理服务和统一物业服务等在内的统一服务。广场公寓由4栋高层住宅公寓组成,户型多样,从71.02平方米---164.09平方米不等,主要户型以134平米左右为主。小户型精装修酒店公寓,适合商务人士和大学生居住。

3、福州仓山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福州仓山大学城位于仓山区,是福州20余所大中专院校集中地。学生总量在8万人以上。福州仓山大学城位于成熟城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周遍分布多种商业业态。目前,以首山路为主轴,紧靠上三路,紧临福建师大,对接南二环,正在建设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由福州滨海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滨海-嘉年华街区MALL项目。其集住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其中,学生街3万平方米,67间商铺20—60平方米不等;其分四个街区,主要为青春数字街区、文化音乐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和服装精品一条街,并配套有374套高级学生公寓,900间青春炫动空间。该商业在学生街项目上提出有“永不落幕的青春秀场”“时尚动感的消费磁场”“24小时炫舞台”“美食工场”和“悠游玩乐任天堂”等营销概念。该项目全区规划有38000平方米园林景观。目前,该商业配套销售情况良好。

二、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考察及拟合作洽谈

1、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

目前,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在福州、宁德(中国红建材市场)、霞浦(好万佳大市场等)、重庆和郑州等地建设或开发有住宅、商业和道路等项目工程。其在1991年前后开始逐步涉入建筑业、房地产业。在房地产楼盘方面,其已开发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自行开发,自行销售。商铺销售从4000元/平方米------20000元/平方米不等。

该公司在房地产开发运营方面已具备一定实力,且对高校服务配套建设和运营具有一定了解,合作意向表达强烈。

2、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拟合作洽谈意见

原则同意进行合资经营,成立中外合资项目公司。我方以评估土地的价格出资,香港鑫润公司以现金出资,按照规范性公司化运作经营。香港鑫润公司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含评估价格的合理性)和出资股权比例问题,希望降低土地产权不确定和股权比例经营的风险性,保证投资商最大化利益。香港鑫润公司明确表示进行控股和经营,并同意在此

基础上,签订合资意向书;在双方进行充分洽谈后,按照程序,成立合资公司,进行龙子湖商业项目建设,保证2006年9月1日前第一期高校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使用。香港鑫润公司承诺在回郑后,积极进行深入洽谈,早日合资经营,启动项目建设开发。

河南省郑东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12月16日

第四篇:赴江苏、上海、陕西、云南等地考察报告

赴江苏、上海、陕西、云南等地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经验,加快发展,2012年5月7日至13日,我市组织党政考察团赴江苏、上海、陕西、云南等地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学习。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近距离、多角度地领略了江苏、上海、陕西、云南等地的魅力,学习了他们在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时间虽短,但内容充实、收获很大,既看到外地迅猛发展的势头,学到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又感受到时不我待的发展压力,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触动很大,感受很深,受益很多。

一、考察感受

这次学习考察的江苏、上海、陕西、云南等地,既有长江三角洲的发达城市,又有陕滇等地的著名旅游城市,部分地区高点定位,发展迅速,展现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部分地区立足资源,开发旅游,展现了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的发展成就硕果累累,尤其是江宁区和昆山市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一是经济综合实力强,发展迅速。所考察地区江宁区和昆山市经济实力雄厚,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省内有位次的强市区,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2011年江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是2007年的2.2倍;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实现四年翻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达115亿元,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区县第五位。昆山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32.3亿元,比上年增 1

长15.8%,全口径财政收入60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22.7%。我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加19.7%,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年均增长22.3%。目前,我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与2002年的昆山市(19.04亿元)、2005年的江宁区(21.99亿元)相近,而昆山市在短短的10年间增长了10倍,江宁区在7年间增长了5倍,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造就了昆山模式、江宁模式,他们的成功也为我们今后的加快工业发展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二是园区建设层次高。所考察地区江宁区和昆山市都在建设高水平开发园区,靠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且园区内都是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创建以来共引进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个项目,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500多个,4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区投资;累计实现合同外资90亿美元,到位外资60亿美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等。昆山开发区自1984年创建以来,共引进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注册外资超180亿美元,形成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民生轻工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是工作理念气魄强。所考察的发达地区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敢闯敢干,与周边地区比着干、拼着跑、赛着冲、瞄准省内

有位次、区域争先进的目标,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积极争创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排头兵。昆山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昆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率先达到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成为江苏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二、经验做法

(一)坚持改革创新,敢拼敢闯。江宁、昆山等地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就是奇迹产生的源泉。他们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覆盖在发展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无论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还是在发展理念、人才引进、机构运转等方面上,都体现了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风格,体现了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精神。昆山打造的国际领先的小核酸产业基地,探索实施了“政产学研资”的合作模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最终打造成为高新区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二)坚持园区主导,重抓招商引资。这次我们考察的江宁、昆山等地,都有强烈的工业兴市意识,无论是启动民间资本,还是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都放在兴办工业上,以此带动相关行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以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化园区对工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在园区内普遍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在园区的设计上,突出规划先行,集约化利用,同时,紧紧抓住了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中心,拿出最多的时间、最强的力量抓招商。

(三)坚持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所考察江宁、昆山等地,目前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自主创新,科技创业。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培植光电、太阳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抓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两个重点,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做优做强工业。

(四)重视人才引进,以人为本。所考察江宁、昆山等地在产业在产业引人、产业留人、产业育人,着力打造人才特区,积极培育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等方面都有非常明确的思路、非常创新的举措、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由花大精力举办招聘会吸引人才转变到自己办学培养人才;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昆山还计划组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在当地设立研究生分院,帮助其培养高层次人才。

三、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以更加超前的理念谋划发展。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上的腾飞,就是因为他们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敢于突破制约和束缚抓

发展。尽管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但思想解放程度仍然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针对财政工作,我们更要继续解放思想,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88建设的财政体制框架的发展之路。

第二,必须全面走出去,以更有效的办法推进招商引资。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资本总额有限、市场份额有限,各地的招商政策、环境逐渐趋同。面对僧多粥少的形势,这时候谁的办法好,谁的手段高,谁招的商就多,谁的发展就快。因此,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新办法、新举措,比效果、比质量、比速度;要摒弃“坐在家里等客商、指望上级送客商”的观念,积极走出去,超前谋划,高点定位抓招商,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外出招商上来。

第三,必须突出产业升级转型,以科技支持加快工业企业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单纯的依靠传统工业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依靠技术革新。要坚持一般项目和高科技项目齐抓的同时,突出抓财税贡献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加快88工业化进程,同时,要牢固树立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全力打造企业科研孵化器,积极引领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必须打造人才“核动力”,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

我们要借鉴昆山等地的经验,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尤其要注重由“外引”转变为“外引”和“自培”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民办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与全国知名高等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设,吸引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落户,把88打造成人才聚集洼地。

第五篇:赴江苏等地考察报告

关于赴江苏等地学习考察的报告

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办公厅(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州政府办公厅组织学习考察组于10月19日至11月6日,赴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一市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两省一市六地,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经济和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主要特点为:

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成就大。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看,南京市、苏州、扬州、无锡、南通、杭州和上海市均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苏州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江苏的四分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2009年,全市实现GDP77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增长11.4%。总量和增量位居全省首位。无锡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2009年全市实现GDP4992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061.99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5.91亿元,增长13.8%。从百姓收入看,无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3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5027元,增长10.2%。在收

市建设起点之高、标准之高、档次之高,也令大家赞叹不已。苏州环古城保护工程投资达47亿元,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无锡蠡湖整治投入30亿元,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水清景美的新景观。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为鲜花绿地,“花园城市”、“园林城市”而赞叹。苏州、扬州、杭州市的城市建设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城市气息,达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高度融合、和谐发展。

五是城乡统筹好、群众生活好。他们以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逐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的目标。六地城市化率都在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苏州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提出了建设“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工程。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水工程,农村生活面貌大为改善。

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六地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起点高、手笔大。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思维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两省一市六地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

思想解放,观念常新。在他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承载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1985年昆山市率先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作思路上,他们措施多、办法活,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发展定位上,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和宏大气魄,瞄准国际一流的水准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始终坚持借力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实现借力发展的历史。他们始终如一的在探索和寻求自己在“大上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加快接轨上海经济圈的步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瞄准上海的人才、技术、物资资源,把上海大量的技术人才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请过来搞横向协作,搞联营,推动了与上海的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六地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上海相呼应,与浦东相配套,推动“一区两沿”(工业园区和沿路、沿江)开发。特别是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招商引资,承接项目,推销产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昆山市依托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成了由乡镇集体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彻底转型,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中的一个耀眼亮点。苏州高新区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主动承接产业转移,2006年当年引进项目163个,利用外资近10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本80亿元。嘉善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6

式、园林化绿色生态城市。他们突出“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全面加快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步伐,近年来投巨资,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工程以及体育中心、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城市的承载力不断提升。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四化”工程,整个城市靓丽多姿、景致美不胜收。

二、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次学习考察,既开阔了眼界,又加强了办公厅(室)之间的交流,感受到了两省一市六地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一些好做法。

(一)“三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高,工作枢纽、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办公厅(室)作为省(市)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有着十分特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委、省(市)政府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认真做好政务接待、会务服务、公文流转、文字综合、信息报送、督办落实、信访处理、应急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厅为省(市)政府领导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和全省(市)政务运转的桥梁枢纽作用。他们团结拼搏,埋头苦干,身在兵位为帅谋,服务中心创一流,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确保了省(市)政府政令畅通,确保了省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办公厅(室)高度重视队伍建

设,编制人员充足,分工精细明确,如:各秘书处分工细、力量雄厚。研究室、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机构规格高,人员编制多。经过多年努力,各办公厅(室)较好地完成了厅管干部的竞聘上岗和年轻干部选调、交流等工作,切实把一批思想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为各办公厅(室)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证,使各厅(室)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既有利于发挥工作阅历丰富的中年以上同志的中坚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年轻同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优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勤奋敬业、团结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风气日益浓厚。

(三)广泛形成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讲责任、讲奉献的良好风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办公厅(室)建立了较规范的工作规章制度,促进了办公厅机关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办公厅(室)内大力倡导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厚积博学,持之以恒地向实践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办公厅(室)全体同志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以事业为重,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不断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对事业强烈追求的热情和激情,自觉忠诚于党的事业,乐于为做好“三服务”工作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例,充分体现了办公厅同志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可贵品格。

(四)全面推行无纸化协同办公,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作用发挥明显。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规范行政行为,增

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建设产业特色更明、科技含量更高、配套能力更强的产业带。三是做“强”的文章。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力度,力争在我州建成一批科研基地和研究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开发区要积极建立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或科技创新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四)必须自觉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紧紧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内地产业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全疆或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水电煤电、矿业开发和传统工业。充分利用伊犁沿边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霍尔果斯、都拉塔两个口岸和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在吸引一批企业、资金、项目落地上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做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使外向型经济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对接县市要在发展规划、产业调整、体制机制、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交通网络对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对口联姻”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五)必须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把握全局性,增强主动性。一要在围绕州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上狠下功夫。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

加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为州党委、州政府出主意、谋思路,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努力使办公厅决策服务参谋“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二要把综合协调作为发挥办公厅整体功能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改进协调方法,加大协调力度。不论办文、办会、办事,必须要做到把握全局、考虑周全,将综合协调贯穿其中,使协调出凝聚力,协调出积极性,协调出战斗力。三是大力弘扬苦练内功,悉心钻研业务,把握工作内在规律,积极探索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各类书籍,持之以恒地学理论、学历史、学业务,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增长才干,勇敢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挑战。做到钻研业务,精通业务,正确掌握相关政策规定,把各项政策弄懂弄透,做到熟记于心,运用自如;积极了解认知新事物,掌握新理论,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六)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促进伊犁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按照国家、自治区电子政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管理机制”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府办公厅现有机房的网络和交换设备,构建一个先进、开放、安全、访问便捷的州直统一电子政务核心平台。建设形成“上下一体、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全州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和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各类政务资源的可互连、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可整合、可管理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州直县(市)、口岸和州直各部门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OA协同办公,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节约人力物力,杜绝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州直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对

314-

下载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学校德育工作的考察报告(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上海考察报告5篇

    电气专业阶段性收资报告2011年10月23日,沅纸十二万吨项目电气专业组在彭牧的带领下张祖富、张世璆三人前往江苏、上海进行了电气专业阶段性收资,先后考察了西门子上海电气有限......

    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学习鉴戒 反思 进步 赴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和孝镇中心小学耿海涛 在市教育局组织下,我们上海、江苏名校考察团一行90余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学习。整个活动安排得既紧......

    关于赴上海等地招商引资的考察报告(五篇)

    关于赴上海等地招商引资的考察报告6月16日至20日,由XX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军带队,副县长潘远忠、宣传部长朱超雄以及县城北扩指挥部、工业集中区、商务局、经信局、张家界大峡......

    大方县党政考察团赴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学习考察报告(小编整理)

    大方县党政考察团赴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学习考察报告为加强与在大方投资的大型煤矿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共商大方煤矿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大方经济社会发展,学习借鉴其他地区......

    城市建设考察组关于上海等地城市建设的考察报告五篇范文

    城市建设考察组关于上海等地城市建设的考察报告------------------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2日【编辑录入:ws909】根据区委统一安排,由建委、国土、市政、街镇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领......

    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政务参考 2011年第16期(总200期)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4月12 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近期,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考察团一行20人,赴江苏省徐州市国家现代农......

    赴江苏、上海的教育考察报告

    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省级名教师培养对象考察报告赴江苏、上海的教育考察报告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一中杜锡来2000年10月16至22日,我作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

    赴江苏、上海的教育考察报告

    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省级名教师培养对象考察报告赴江苏、上海的教育考察报告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一中杜锡来考察的第一站是江苏。我们受到了江苏主人的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