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

时间:2019-05-12 19: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

第一篇: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

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

2007年9月1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选拔人才,保障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

第三条 录用国家公务员,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四条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政府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也应予照顾。具体照顾办法分别由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根据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报省政府人事部门同意后实施。

第五条 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基本程序:(一)编制录用考试计划;(二)发布招考公告;(三)报名与报考资格审查;(四)考试;(五)考核;(六)体格检查;(七)试用;(八)录用。

第六条 按本办法录用的人员,即成为国家公务员。

第七条 考试经费除按财政物价部门规定收取报考人员的报考费以外,由同级政府统筹解决。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八条 省人事厅是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的主管机关,全省录用公务员由省人事厅统一管理,各地、市、州、县(市)人事局分级负责。

第九条 省人事厅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负责制定本省国家公务员录用的规定、办法、细则。

(二)指导、监督市(地)级以下政府人事部门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

(三)负责审批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特殊职位录用公务员的考试方案。

(四)负责组织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录用公务员的考试和审批工作。

(五)受有关部门委托,负责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单位录用工作人员的考试和其它相关工作。

(六)负责组织国家委托的中央国家机关驻鄂工作部门录用公务员的考试和审批工作。

第十条 地、市、州人事局的具体职责:

(一)根据省政府人事部门关于录用公务员的规定、办法和细则,制定本地区的录用公务员实施方案。

(二)指导、监督县(市)、乡(镇)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

(三)负责本地所辖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负责本地所辖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录用审批工作。

(五)完成主管机关委托的其它工作。

第十一条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服务机构受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委托,承担某些录用考试具体操作工作。

第三章 录用计划

第十二条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要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定员内,按照拟补充的职位要求和录用程序进

行。

第十三条 省政府工作部门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的编制,经省政府各工作部门申报,由省人事厅审定。第十四条 地、市、州人事局负责审批本地各县、市、区和本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公务员录用计划。其具体程序是:

(一)县、市、区人事局对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录用公务员计划进行初审。

(二)县、市、区人事局拟定并汇总各部门录用公务员计划,统一上报地、市、州人事局。

(三)地、市、州人事局审批各县、市、区及本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录用公务员计划,并报省人事厅备案。

第十五条 乡(镇)录用公务员的计划按县级政府工作部门对待。

第十六条 特殊职位录用公务员的计划一律由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统一报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批。第十七条 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的内容包括:

(一)用人部门的编制数、缺编数和拟录用人数。

(二)拟录用职位名称、专业、人数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

(三)招考对象、范围及拟采取的考试方法。

第十八条 经省或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确定的录用公务员计划是制定录用公务员考试方案的基本原则和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更。

第十九条 根据省、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审定的录用计划,可由省政府人事部门面向社会统一发布招考公告;也可委托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发布招考公告。

第四章 报名与资格审查

第二十条 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报考省、地、市国家行政机关的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报考县(市)、乡(镇)国家行政机关的一般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某些特殊职位或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市(地)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也可适当调整;

(五)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经市(地)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也可适当放宽年龄界限;

(六)报考省政府各工作部门的一般应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七)具有录用审批机关批准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考试前要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初步了解报考者适应职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资格审查工作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与用人部门共同负责。凡符合报考条件者,填写有关报考表格,由政府人事部门发放准考证。乡(镇)政府机关国家公务员的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由县(市)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组织。

第五章 考 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全面测试报考者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适应职位要求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第二十三条 笔试分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

公共科目由国务院人事部门统一确定;专业科目由市(地)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全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由省人事厅统一部署,地、市、州人事局组织实施;专业科目笔试可连同公共科目考试一起组织,也可单独组织。

第二十五条 根据笔试成绩和录取名额,由市(地)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确定合格分数线,择优推荐面试人选。面试原则上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组织。

第二十六条 面试办法由省人事厅制定。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采取相应的测评方法或简化考试程序

(一)因职位特殊不宜向社会公开招考的;

(二)因职位特殊需要专门测试其水平的;

(三)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

(四)录用主管机关规定的其它情况。

上述所列特殊情况的适应范围和实施办法,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另行规定。按前款规定组织考试之前,须经录用主管机关批准。

第六章 考核与体检

第二十八条 对笔试面试合格者要进行报考资格复审、体检和全面考核。

第二十九条 考核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适应拟补充职位需要的能力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况等。

第三十条 考核工作要依靠组织与群众,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第三十一条 市(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各部门录用公务员的考核按政府人事部门的统一要求,以用人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县(市、区)政府机关各部门和乡(镇)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的考核由县级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考核办法由录用主管机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考核合格者由用人单位统一组织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项目、标准及组织办法由录用主管机关另行规定。

第七章 录 用

第三十三条 省、市(地)级政府各工作部门根据职位要求,以及应试者的考试、考核与体检结果,确定拟录用人员名单,按照管理权限,报省、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县(市、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和乡(镇)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由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对拟录用人员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后,统一上报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第三十四条 上报录用公务员审批材料包括:

(一)用人单位的综合报告;

(二)拟录用人员花名册;

(三)应试者的综合考核材料;

(四)《国家公务员录用审批表》一式两份(式样附后);

(五)体检表;

(六)主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五条 由审批机关向新录取人员发《录取通知书》,用人单位张榜公布录取人员名单。

第三十六条 按本办法录用的人员,原单位应予放行,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遇有争议,由政府人事部门协调或仲裁。

第三十七条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者方可正式任职,市(地)级以上政府

人事部门发给《国家公务员证书》;不合格的,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报请市(地)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取消录用资格。在试用期内,由政府人事部门或委托用人部门负责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察。

第八章 监督、回避与违纪处罚

第三十八条 政府人事部门在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中,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工作透明程度;要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申诉和控告,并按规定管理权限处理。

第三十九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的工作人员,凡与报考者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六十一条所列亲属关系的,要实行公务回避。

第四十条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对不按编制限额,所需职位要求、规定的资格条件以及规定的程序录用公务员的,由省人事厅或授权地、市、州人事局分别作出宣布无效或责令其按规定程序重新办理等处理决定。对负有主要或直接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考试纪律的工作人员,可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工作人员资格、调离考录工作岗位、行政处分的处罚。

对违反录用考试纪律的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在录用考试工作中,对违反规定,情节严重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省政府人事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录用公务员各项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市(地)级政府人事部门根据本办法和各项实施细则制定录用实施方案。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

(1996年4月29日 京政办发〔1996〕2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公务员录用工作,保障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录用国家公务员,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

第四条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

第二章 录用管理机构

第五条 市人事局是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的主管机关,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综合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有关法规,负责制定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指导和监督区、县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管理工作;负责本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审批工作;承办国务院人事部门委托的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考试工作。

第六条 本市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工作由市人事局和区、县人事局分级负责。第七条 区、县人事局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有关管理工作。第八条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按照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的要求,承担本部门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有关工作。

第九条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有关工作,市人事局可委托有关部门代理。

第三章 录用计划

第十条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必须在国家核定的编制员额内,按照所需职位的要求和录用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计划由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编制,并填写由市人事局统一印制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申报表》,报市人事局确定。区、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计划由区、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编制并填写由市人事局统一印制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申报表》,报区、县人事局确定,并由区、县人事局报市人事局备案。

第十二条 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应在当年1月31日以前完成。由于特殊需要必须及时补充的,应在考试的45天以前申报。

第十三条 国家公务员录用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用人部门名称及其编制数、缺编数和拟增总人数;

(二)拟录用职位名称、专业、人数和所需资格条件;

(三)招考对象、范围和拟采取的考试办法。

第十四条 录用国家公务员,应根据空缺职位的特点及社会上人才资源的情况,采取公开竞争性考试或者有限竞争性的形式进行。

公开竞争性考试适用于通用性较强、人才资源较为充足的职位;有限竞争性考试适用于专业性较强、人才资源较为短缺的职位,或者不宜公开的特殊职位。

第十五条 考试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并专项划拨。

第四章 报考资格审查

第十六条 公开竞争性考试在报名前要向社会发布通告。通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招考的单位、职位、专业、名额;

(二)招考的范围、对象和所需的资格条件;

(三)报名时间、地点和报名时必须提交的证件;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七条 有限竞争性考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报名,也可以采取差额的办法推荐。第十八条 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北京市常住户口,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报考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报考区、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文化程度由市人事局规定;

(五)报考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应具有两个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六)身体健康,年龄为35周岁以下;

(七)具备市人事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 考试前应按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报考者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初步了解报考者适应职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报考资格审查工作由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与用人部门共同负责。按国家公务员录用管理权限,由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向符合规定资格条件的报考者核发准考证。

第五章 考试

第二十条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法。通过考试全面测试报考者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水平,以及适应职位要求的其他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第二十一条 笔试设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内容由国务院人事部门确定;专业科目的内容由市人事局确定或者批准。第二十二条 公共科目笔试由市人事局或区、县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专业科目笔试由市人事局或区、县人事局组织实施,或者委托用人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笔试结束后,由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确定合格分数线并从高分到低分按照一定比例推荐面试人选。笔试成绩和面试人选应以适当形式公布。

第二十四条 面试在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指导下,由用人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也可以由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的面试考官团统一组织实施。面试的测评要素和测评方式,分别由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按照所需职位的要求和特点规定。

第二十五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测评方法或者简化考试程序:

(一)因职位特殊不宜公开招考的;

(二)因职位特殊需要专门测量其水平的;

(三)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

(四)市人事局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第二十五条所列特殊情况的适用范围和测评办法,由市人事局另行规定。

第六章 体检和考核

第二十七条 对笔试、面试合格者,由人事部门进行报考资格复审和全面考核,并组织体检。

第二十八条 由用人部门依照《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格检查标准》在人事部门指定医院组织体检。《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格检查标准》由市人事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第二十九条 考核工作按照录用主管机关的统一要求,由用人部门负责对被考核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要通过被考核者所在单位的组织,并听取群众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第七章 录用

第三十条 在考试考核和体检的基础上,由用人部门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填写由市人事局统一制发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审批表》,连同考试考核和体检等有关材料一并报市人事局审批。

第三十一条 按本办法录用的人员,其原单位应及时予以办理调离手续。遇有争议,由市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区、县政府人事部门协调或者仲裁。

第三十二条 按本办法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凭市人事局统一制发的《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办理录用手续。

第三十三条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在试用期内,按国家规定由有关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察。

第三十四条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满,本人应提交书面总结。用人部门应签署考核意见,对合格者,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对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并报市人事局审批。

第三十五条 新录用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国家公务员,应按排列基层工作一至两年。第三十六条 凡考试合格,但因名额指标限制而未被录取的人员,保留其候选资格一年。对具有候选资格的未被录取人员,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可以优先向需补充国家公务员的用人部门推荐;用人部门在面试、体检、考核后,择优录用。

第八章 回避、监督与违纪处罚

第三十七条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从事录用工作的人员凡与报考者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六十一条所列亲属关系的,要实行公务回避。

第三十八条 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的监督机制。要组织临时监督委员会或者聘请特邀监督员,对录用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在录用工作中必须坚持政策公开、指标公开、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受理群众检举、申诉和控告,并按规定的管理权限处理。

第三十九条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对不按编制限额、所需职位要求、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规定的程序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用人单位,由市人事局或者区、县人事局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而负有主要责任或者直接责任的国家公务员,根据情节严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对违反录用考试纪律的考生,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录用资格的处罚。对违反录用考试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工作人员资格、调离录用工作岗位或者行政处分的处罚。对违反录用考试纪律的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上述人员中,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市人事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04月29日 实施日期:1996年04月29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200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200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C2.【答案】B3.【答案】C4.【答案】C5.【答案】A6.【答案】A7.【答案】A8.【答案】C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B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A19.【答案】C20.【答案】B21.【答案】D22.【答案】A23.【答案】A24.【答案】C25.【答案】C26 29.【答案】B30 33.【答案】B34 37.【答案】C38 41.【答案】D42 45.【答案】A46 49.【答案】D50 53.【答案】D54 57.【答案】A58 61.【答案】D62 65.【答案】C66 69.【答案】A70 73.【答案】C74 77.【答案】A78 81.【答案】A82 85.【答案】A86 89.【答案】D90 93.【答案】D94 97.【答案】D98101.【答案】D102105.【答案】D106109.【答案】B110113.【答案】D114117.【答案】B118121.【答案】B122125.【答案】B126129.【答案】C130133.【答案】A134137.【答案】D138.【答案】D27.【答案】B31.【答案】C35.【答案】D39.【答案】C43.【答案】A47.【答案】A51.【答案】C55.【答案】A59.【答案】D63.【答案】A67.【答案】B71.【答案】A75.【答案】B79.【答案】A83.【答案】B87.【答案】A91.【答案】A95.【答案】C99.【答案】C103.【答案】A107.【答案】A111.【答案】C115.【答案】A119.【答案】A123.【答案】A127.【答案】A131.【答案】A135.【答案】B139.【答案】A28.【答案】C32.【答案】A36.【答案】B40.【答案】A44.【答案】D48.【答案】C52.【答案】A56.【答案】D60.【答案】D64.【答案】D68.【答案】A72.【答案】C76.【答案】A80.【答案】B84.【答案】D88.【答案】B92.【答案】C96.【答案】B100.【答案】B104.【答案】B108.【答案】D112.【答案】B116.【答案】A120.【答案】C124.【答案】C128.【答案】B132.【答案】D136.【答案】B140.【答案】B .【答案】A .【答案】B .【答案】C .【答案】B .【答案】D .【答案】C .【答案】C .【答案】A .【答案】B .【答案】A .【答案】B .【答案】C .【答案】D .【答案】D .【答案】B .【答案】C .【答案】C .【答案】C .【答案】C .【答案】C .【答案】C .【答案】B .【答案】D .【答案】D .【答案】D .【答案】C .【答案】B .【答案】D

第四篇: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1987年9月3日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1997年12月3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第1次修订;1999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第2次修订;根据2010年7月30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3次修订;根据2014年9月25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4次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土地的保护、整治、开发、利用和管理,均应遵守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第四条 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设区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所辖区设立派出机构,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所辖乡(镇)设立派出所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五条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利用必须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六条 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发证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实行土地权属证书年检制度,实行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土地权属证书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统一印刷。

第七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省直机关团体使用的国有土地、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八条 下列土地权属、用途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一)以出让等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又依法转让(包括出售、交换、赠与、继承)、出租、抵押的;

(二)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

(三)土地使用者名称变更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需要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指定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应当向原批准机关提交修改报告书,根据批准修改的文件进行修改。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人民政府批准修改规划的文件进行修改。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修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修改。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按本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或备案。

第十二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计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土地利用计划(含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申请和审批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三 条实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度。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同时抄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

第十四条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分类标准和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结果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等级一般每6年调整一次。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执行耕地保有量计划。耕地保有量减少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责令下级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新耕地,并由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个别地方,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的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异地开垦。

第十六条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七条 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应当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耕地开垦费收取、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闲置土地、荒芜耕地。

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由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每平方米2元以上5元以下征收土地闲置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闲置费按房地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收取);连续两年未使用的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该耕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发包。

第十九条 除自然灾害外,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整治措施进行复垦。

按照规定应当进行土地复垦的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设计文件应当包含土地复垦的内容,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土地复垦所需要费用应当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向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的收取、使用、管理,按照土地复垦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第二十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开发专项经费。耕地开发专项经费从下列渠道筹集:

(一)本行政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留存部分;

(二)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当用于耕地开发的部分;

(三)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

(四)耕地占用税应当用于耕地开发的部分。

耕地开发专项经费应当专款用于耕地开垦,耕地开发专项经费具体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能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能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未经批准,不得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开发应当依法在准许开垦的范围内进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配套的永久性建筑用地,按非农业建设用地办理审批手续。

一次性开发荒山、荒地、荒滩40公顷以下的,由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40公顷以上的,由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积极组织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由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数量,从耕地开发专项经费中给予补偿。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

前款规定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审批农用地转用应当一并审批相应的补充耕地方案。

第二十五条 除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的征地外,征收下列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35公顷以下的耕地(基本农田除外);

(二)70公顷以下的其他土地。

对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收,在批准转用的同时批准征收土地,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其中,农用地转用批准权限属市、州人民政府,征收土地批准权属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征收土地或者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批准权限属省人民政府,征收土地批准权限属国务院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征收土地。

对不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收,按规定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六条 征收土地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地上附着物、青苗等补偿费:

(一)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年产值6倍以上10倍以下;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至6倍;被征收土地上的青苗,能计算产值的,按产值补偿,不能计算产值的给予合理补偿;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参照市场价格予以合理补偿。在征收土地方案公告后抢种、抢建的不予补偿。

(二)征收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征收有收益的其他土地,安置补助费标准为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征收无收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依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用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超过该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四)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收取、使用、管理按蔬菜基地建设保护的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五)使用国有农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六)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后,以出让、划拨等方式向具体建设项目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为:

(一)1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和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1公顷以上2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范围内1公顷以上,6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可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超过以上限额的建设用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出让、划拨等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将拟定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耕地补充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一并上报审批。

第二十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实施城镇规划占用土地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限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的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后,由上报该方案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三)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拟定采用出让、划拨等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供地。

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二)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补充耕地和供地方案,按照《实施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三)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其审批程序按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20%上缴省财政、50%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上交国家、省的部分,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增建设用地涉及土地征收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土地征收时收取;

(二)新增建设用地不涉及土地征收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农用地转用或审核用地时收取,也可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核定土地有偿使用费后收取。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后应当专户存储,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三十一条 乡(镇)、村兴建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乡(镇)、村兴办企业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审批权按以下规定执行(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一)0.5公顷以下,由县人民政府批准;

(二)0.5公顷以上1.5公顷以下,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范围内0.5公顷以上3.5公顷以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以外的用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审批权限,按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执行。

第三十二条 乡(镇)、村兴办企业用地,乡(镇)、村兴建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控制。审批程序按《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办理。

农民兴建、改建房屋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农用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上述限额内,根据本地人均耕地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民住宅占地标准。

城镇居民建住宅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每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00平方米。

第六章 土地资产管理

第三十四条 1999年1月1日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属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继续划拨使用外,应当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按下列程序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一)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请,选择有偿使用方式;

(二)进行土地价格评估;

(三)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有偿使用合同;

(四)县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五)登记发证。第三十五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的审批权限,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的审批权限执行。

第三十六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的收益,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收取,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

第三十七条 实行土地评估、确认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必须进行土地资产评估,确认,由审批有偿使用的机关组织具有土地估价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由审批有偿使用的机关确定评估结果。

第三十八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机构,代表政府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

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机构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三十九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省、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聘请特邀土地监察专员或者向下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派土地监察专员,监督土地管理工作。

第四十一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正在进行土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第四十二条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土地违法单位或个人逃避法律制裁,可能隐匿、转移违法所得或者出现可能妨碍土地行政处罚实施的情况时,有权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四十三条 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审批、登记、发证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进行监督,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为,必须责令限期纠正或依法予以撤销。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下达查处令,要求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拒不查处的,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处理或者直接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以上50%以下。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以上20%以下。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应当处以罚款而又没有违法所得的,按每平方米5元以上50元以下的标准执行。

第四十五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第四十六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5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七条 不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和他项权利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并可处以土地登记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拒不办理的,占用的土地按非法占地处理。

第四十八条 对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对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的,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重建、扩建的,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四十九条 罚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3%加处罚款。第五十条 依照本实施办法取得的各项罚没款,没收的地上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理。其土地使用权由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确认。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有关数额表述的“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示,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土地的保护、整治、开发、利用和管理,均应遵守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第四条 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设区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所辖区设立派出机构,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所辖乡(镇)设立派出所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负责相应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五条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利用必须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六条 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发证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实行土地权属证书年检制度,实行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土地权属证书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统一印刷。

第七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省直机关团体使用的国有土地、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八条 下列土地权属、用途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一)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依法改变为有偿使用土地的;

(三)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四)以出让等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又依法转让(包括出售、交换、赠与、继承)、出租、抵押的;

(五)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

(六)土地使用者名称变更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需要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指定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应当向原批准机关提交修改报告书,根据批准修改的文件进行修改。[Page]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人民政府批准修改规划的文件进行修改。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修改的,由下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修改。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按本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或备案。

第十二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计划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土地利用计划(含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申请和审批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实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度。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同时抄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

第十四条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分类标准和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结果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等级一般每6年调整一次。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执行耕地保有量计划。耕地保有量减少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责令下级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新耕地,并由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个别地方,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的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异地开垦。

第十六条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七条

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缴纳耕地的开垦费:

(一)占用基本农田的,按土地补偿费的1.5倍以上2倍以下缴纳;

(二)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按土地补偿费的1倍以上1.5倍以下缴纳。

耕地开垦费应当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耕地开垦费收取、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闲置土地、荒芜耕地。

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由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每平方米2元以上5元以下征收土地闲置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闲置费按房地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收取);连续两年未使用的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该耕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发包。

第十九条 除自然灾害外,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整治措施进行复垦。

按照规定应当进行土地复垦的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设计文件应当包含土地复垦的内容,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土地复垦所需要费用应当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向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的收取、使用、管理,按照土地复垦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开发专项经费。耕地开发专项经费从下列渠道筹集:[Page]

(一)本行政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留存部分;

(二)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当用于耕地开发的部分;

(三)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

(四)耕地占用税应当用于耕地开发的部分。

耕地开发专项经营应当专款用于耕地开垦,耕地开发专项经费具体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能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能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未经批准,不得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开发应当依法在准许开垦的范围内进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使用。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配套的永久性建筑用地,按非农业建设用地办理审批手续。

一次性开发荒山、荒地、荒滩40公顷以下的,由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40公顷以上60公顷以下,由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60公顷以上600公顷以下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积极组织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由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数量,从耕地开发专项经费中给予补偿。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

前款规定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审批农用地转用应当一并审批相应的补充耕地方案。

第二十五条 除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的征地外,征用下列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35公顷以下的耕地(基本农田除外);

(二)70公顷以下的其他土地。

对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用,在批准转用的同时批准征用土地,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其中,农用地转用批准权限属市、州人民政府,征用土地批准权属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土地或者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批准权限属省人民政府,征用土地批准权限属国务院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征用土地。

对不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用,按规定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六条 征用土地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地上附着物、青苗等补偿费:

(一)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年产值6倍以上10倍以下;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至6倍;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能计算产值的,按产值补偿,不能计算产值的给予合理补偿;被征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参照市场价格予以合理补偿。在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后抢种、抢建的不予补偿。

(二)征用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超过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征用有收益的其他土地,安置补助费标准为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Page]

(三)依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用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超过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四)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收取、使用、管理按蔬菜基地建设保护的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五)使用国有农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六)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后,以出让、划拨等方式向具体建设项目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为:

(一)1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和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1公顷以上2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范围内1公顷以上,6公顷以下的建设用地可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超过以上限额的建设用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出让、划拨等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将拟定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耕地补充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一并上报审批。

第二十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实施城镇规划占用土地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限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的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后,由上报该方案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三)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拟定采用出让、划拨等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供地。

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二)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征用土地、补充耕地和供地方案,按照《实施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三)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其审批程序按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20%上缴省财政、50%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上交国家、省的部分,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增建设用地涉及土地征用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土地征用时收取;

(二)新增建设用地不涉及土地征用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农用地转用或审核用地时收取,也可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核定土地有偿使用费后收取。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后应当专户存储,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三十一条

乡(镇)、村兴建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乡(镇)、村兴办企业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审批权按以下规定执行(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Page]

(一)0.5公顷以下,由县人民政府批准;

(二)0.5公顷以上1.5公顷以下,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范围内0.5公顷以上3.5公顷以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以外的用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审批权限,按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执行。

第三十二条

乡(镇)、村兴办企业用地,乡(镇)、村兴建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控制。审批程序按《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办理。

农民兴建、改建房屋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农用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上述限额内,根据本地人均耕地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民住宅占地标准。

城镇居民建住宅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每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00平方米。

第六章 土地资产管理

第三十四条

1999年1月1日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属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继续划拨使用外,应当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按下列程序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一)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请,选择有偿使用方式;

(二)进行土地价格评估;

(三)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有偿使用合同;

(四)县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五)登记发证。

第三十五条 自1999年1月1日起,划拨土地使用权以转让、出租、抵押等形式交易的,按本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第三十六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的审批权限,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的审批权限执行。

第三十七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的收益,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收取,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

第三十八条

实行土地评估、确认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必须进行土地资产评估,确认,由审批有偿使用的机关组织具有土地估价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由审批有偿使用的机关确定评估结果。

第三十九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机构,代表政府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

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机构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省、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聘请特邀土地监察专员或者向下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委派土地监察专员,监督土地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正在进行土地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第四十三条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土地违法单位或个人逃避法律制裁,可能隐匿、转移违法所得或者出现可能防碍土地行政处罚实施的情况时,有权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四十四条

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审批、登记、发证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进行监督,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为,必须责令限期纠正或依法予以撤销。[Page]

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下达查处令,要求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拒不查处的,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处理或者直接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以上50%以下。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5%以上20%以下。

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应当处以罚款而又没有违法所得的,按每平方米5元以上50元以下的标准执行。

第四十六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第四十七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5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八条

不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和他项权利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并可处以土地登记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拒不办理的,占用的土地按非法占地处理。

第四十九条

对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对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的,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重建、扩建的,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罚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按罚款数额3%加处罚款。

第五十一条

依照本实施办法取得的各项罚款,没收的地上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理。其土地使用权由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确认。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三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有关数额表述的“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湖北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而引发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

法律、法规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是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裁决机关。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承办依法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案件。

市、州、县(含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案件进行协调。

第四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应当先协调后裁决,并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期间,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

第二章 协调裁决范围

第六条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被征地农民是协调裁决的申请人。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州、县人民政府是裁决的被申请人。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协调裁决申请的,代理人不得超过2人,并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申请人超过5人的,应当推选1至5名代表人参加协调裁决;在指定期限内未选定的,由协调裁决机关指定。

第七条 有下列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之一的,可以申请协调和裁决:

(一)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依据的适用;

(二)被征土地的地类、等级的认定;

(三)被征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面积的认定;

(四)被征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

(五)区片综合地价或统一年产值的适用标准;

(六)征地补偿费倍数的确认;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属于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事项。

第八条 协调、裁决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不予受理:

(一)申请人与征地补偿安置无利害关系的;

(二)超出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提出协调裁决申请的;

(三)未经协调直接申请裁决的;

(四)已经与有关部门签订了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且部分或全部履行后反悔的;

(五)经协调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申请人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申请裁决的;

(六)裁决机关已下达准予撤回裁决申请或者裁决决定,申请人又以同样理由申请裁决的;

(七)申请人就同一争议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

(八)其他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协调、裁决事项。第三章 协 调

第九条 申请人对本办法第七条所列事项有异议的,可以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60日内,向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州、县人民政府申请协调。

第十条 申请人提出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协调申请书;(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有关证据材料;

(四)协调机关认为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市、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协调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制作受理通知书,并发送申请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市、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进行协调,并作出协调意见书。

第十三条 协调意见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主持人和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协调过程;

(三)争议的主要问题和基本事实;

(四)经协调达成协议的内容或者未达成协议的主要分歧;

(五)未达成协议的,申请人申请裁决的权利和期限。

协调意见书应当由申请人签字,并加盖市、县人民政府印章。第四章 裁 决

第十四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经协调未达成一致意见的,申请人自收到协调意见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裁决,申请书直接递交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协调机关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协调或出具协调意见的,申请人在协调期满之日起15日内提出。

第十五条 申请裁决,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协调意见书;

(四)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证或其他权属证明;

(五)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裁决申请之日起5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符合受理条件的,制作受理通知书,并发送申请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应当自收到裁决申请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裁决申请。补正申请材料所用时间不计入裁决期限。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裁决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自收到裁决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答复和相关证据。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的,不影响裁决的进行。

第十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一般实行书面审查。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进行实地调查。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裁决申请事项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被调查人应按照调查人员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和材料。

调查人员应当场制作调查笔录,由被调查人、调查人员分别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前,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再次协调。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协调5日前,将协调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时,应当充分听取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意见,认真审查双方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组织协调时,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制作协调意见书。协调意见书应由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签字盖章,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印章。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裁决并作出中止裁决通知书:

(一)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裁决的;

(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三)裁决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四)需要对相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进行审查的;

(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形需要中止的。

中止裁决的情形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期限。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裁决并作出终止裁决决定书:

(一)在作出裁决前,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经协调,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达成一致意见的;

(三)申请人要求撤回裁决申请,经批准同意的;

(四)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放弃裁决请求的;

(五)受理裁决申请后,发现该裁决申请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受理条件的。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如下裁决意见: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的,维持被申请人就裁决申请事项作出的有关决定;

(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的,撤销或者直接变更被申请人就裁决申请事项作出的有关决定;撤销被申请人就裁决申请事项作出的有关决定的,责令被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依法重新作出有关决定。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60日内提出裁决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裁决意见的,经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自省人民政府批准裁决意见之日起10日内制作裁决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裁决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十七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裁决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裁决决定的,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履行。

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不予受理决定书、终止裁决决定书和裁决书加盖“湖北省人民政府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专用章”;其他法律文书加盖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印章。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因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种类、数量的认定,以及补偿费用的支付方式等引起的争议,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处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有关协调裁决期限以工作日计算。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下载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湖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

    《湖北省行政复议实施办法》

    《湖北省行政复议实施办法》.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湖北省人民......

    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1987年9月3日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7年12月3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会议修订) 第一条......

    黑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办法

    黑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根据《黑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为选拔德才兼备的公务员,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录用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一)办事依据1、《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人录发[1994]1号);2、《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浙人干[1996]95号);《浙江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流程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流程公务员招考、录用第一阶段——报考一、发布公告制定和发布招考公告,是报名前的首要工作。用人部门关于考试录用的主要信息,都是通过公告告知社会的......

    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一)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一)1.什么是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关哪些职位应通过考试录用补充人员?公务员考试录用,是指机关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面向社会采......

    四川省录用国家公务员考核办法

    四川省录用国家公务员考核办法 2005-10-21 ·为做好全省公务员考核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的目的意义 考核是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对全面考察应考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