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面面观
德育教育面面观
加强德育管理研究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
第二篇:百家讲坛面面观
“百家讲坛”面面观 课题组成员:林徐达 沈义珺 莫凡碌 董涵宇 王诚俊 李梦汝 指导老师:张全华
内容提要:“百家讲坛”播出至今,其反响究竟如何,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什么弊端,却值得我们探索。我们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了100名公众。从10岁的小朋友到70的花甲老人。得到的答案让我们思索:“百家讲坛”的积极意义与弊端,观众的反响与建议,我们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关键词:百家讲坛积极意义弊端分析建议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一、“百家讲坛”的积极意义
央视推出百家讲坛,目的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8%的民众认为百家讲坛有很积极的意义,46%的民众认为有一定的意义,4%的民众认为只有很小的意义,而2%的民众则认为其没有任何意义。就我们高中生而言,百家讲坛的开设,应该是有很大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推广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百家讲坛可谓不遗余力而又独树一帜。
在文化实体的推广与传播上,我们以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为例。在研究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在分析人物丰富的“言外之意”是,乃至在鉴赏书中颇有趣味的一首小词时,刘心武教授都在说故事间把一幅幅明清真实的生活图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其经典也好,封建也罢,毕竟都是最真实的文化实体。文化随时代应运而生,《百家讲坛》让我们与时代进行心灵的对话,也是与文化实体进行心灵对话。在文化意识的推广与传播上,我们以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例。《论语》传播儒家思想,因为经典,所以评说难度巨大。而于丹则喊好地驾驭了这些文化意识的推广与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与现实生活所联系,对传统文化意识加以佐证与扩充,使其富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是独树一帜之处,也是这个节目智慧的体现。
2.普及历史知识
在百家讲坛所做的节目中,有关历史的节目占了多数。如《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玄奘西游记》等,这些都是很能让观众感兴趣的题目。我们认为,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百家讲坛功不可没。
首先,《百家讲坛》应和了社会需要。在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忙着考试的年代,有多少人会静下心了读读《三国》,读读《四十二史》?即便是读,又有多少人读的不是面目全非的《三国》?易中天告诉观众,《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三国志》则是正史。其次,《百家讲坛》在做普及、推广。如果没有易中天、阎崇年等人,有多少人知道三
国的真相,满清帝国的来龙去脉?《百家讲坛》告诉大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儿,或者存在一种什么说法儿。从秦汉到唐朝,从大宋到明清,很多历史的故事都由此传播。这种做法的意义很大,它使得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自己的历史。
3.深入自然科学
现在的社会,对于自然科学的倡导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万事都要科学,都要有理论和实际基础。可以说,在现在这样一个科学横行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也许都不会很多、很深入地了结。而百家讲坛则使得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相结合,选材广泛。涉及到了生物医学、数学、物理等各个领域。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传播与民众。同时,各类大师级人物的出场也更好地传播了人类智慧地结晶。这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人类生存的根基。如《地球成长史》、《撼天之旅》、《生命的奥秘》等等,这些节目都让接近于大学的专业课的内容得以广泛的深入。也许,百家讲坛的初衷就是让这些理工科的自然科学得到深入。
4.发展人性礼仪
教育的目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礼节。“人才”者,先人后才。我们认为,百家讲坛在这方面是做到很好的。其深入挖掘中国古典精神的精髓,以培养观众对道德礼仪的认识,促进传统美德的弘扬。也会以实用的知识去丰富国人的礼仪观念,更新礼节常识,做到与世界接轨。无论是民族传统礼仪还是西方现代礼仪,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对人性中的本质上的阴暗面加以冲洗,以起到净化人性的作用。如《人的生与活》、《身边的礼仪》、《语言的方程》等节目,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融入到了一起,使国人受到自身传统教育。就这一点,百家讲坛对国人素质的培养也是功不可没。
二、“百家讲坛”的弊端
1.选讲内容单一
“《百家讲坛》现在是百家变一家了,思路变窄,有悖初衷,干脆改名叫《历史大讲坛》。而且,现在很多专题都带有娱乐和戏说化的成分。希望严肃的学术化专题更多一点,不能一味满足大众需求,变成娱乐快餐。”有位被调查者如是说。
1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内容需要改进。在早期的定位里,《百家讲坛》走的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路,定位是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但以阎崇年开讲清帝疑案为界,如今《百家讲坛》讲来讲去,几乎只剩下讲史这一家了。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讲《论语》,无一不和历史挂钩。原本“博”的内容,为什么变的“狭”了呢?
我们认为,其之所以变的单一,是因为收视率的关系。早期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并不是很高,但自从《清十二帝疑案》起,其收视率便猛增。作为电视台,自然希望自己的收视率可以有所提高,而有关历史的讲座,则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为了收视率,讲座的主题就一味地向历史方面靠拢。
2.播出时间不合理
调整后的播出时间其实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早上6点半大家还在睡梦中,中午又在午休,而第二天要工作或上课,不会坐等到晚上11点半。有63%的观众不满意《百家讲坛》的播出时间。早期,一周六天节目,中午12:30播出,00:10回放。现在,一周七天,另外增加了回放的次数。具体时间安排是中午12:45首播,晚上11:30、次日早上6:40
回放。
播出时间的改变的确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同样影响了收视率。播出时间的不合理,使得人们观看节目不方便。我们认为,无论其播出时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百家讲坛》播出时间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其收视率继续上升的一个硬伤。
3.栏目包装过度
早期,这种包装形式确实比较吸引人,但毕竟还是讲坛类节目,包装是次要,内容才是关键。《百家讲坛》应该多在内容上下工夫,不要玩花样。有12%的观众不满意其栏目的包装。早期,栏目包装简单直白,选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精品课程方面,几乎把大学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上。现在,画面增多,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工夫,加强影像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
或许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讲课的内容,但过度的包装使得整个节目出现了一种有点类似于“浮夸”的风格。各类华丽的图片纷呈,各种影视音效也遍布地天花乱坠。这使得本来应该有的简朴素雅的风格遭到了改变,变的有些感觉俗丽了,有点不踏实。或许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收视率,但为了片面地追求收视率而导致节目的品格弱化,我们认为是不值得的。
4.插播广告过多
“不断有广告插播,无形中缩短了主讲人的讲课时间,有时候甚至在关键时候突然插播广告,打断了观众的思路,看得不过瘾。”有位被调查者和我们口述了他的感受。
早期,作为一档43分钟的日播节目,没有任何商业广告。现在的广告由最初30秒变成40秒,我们统计发现,《百家讲坛》目前广告时间长达4分钟,除去片头片尾,两次节目预告,留给主讲人的时间大大缩短。
目的也很简单,无非是广告费。作为一个收视率如此之高的节目,承接广告所收取的广告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在《百家讲坛》里插播广告,也一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4分钟的广告时间已经快到极限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忍受连篇的广告充斥整个讲座。4分钟虽然不长,但每天一个4分钟,所产生的广告效应却不小,所获取的利润也不少。广告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正反映了整个节目的变化:变的有些世俗了。作为一个纯正的科普节目、半公益性节目,这样的改变可不是让人欢喜的。
三、调查结果以及建议
具体说来,学生比教师更常于和身边人探讨节目内容,更容易于肯定节目的内容形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由于一些年龄和经历的因素,他们更易受权威的影响,易产生信任。当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对节目独到的理解。相比来说,教师则认为节目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看法。它为大师发表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至于是否正确,是否权威,因人而易。
此外,我们一致认为,教育程度高的观众比低的更喜欢。从中可以看出,《百家讲坛》节目并没有完全做到大众化。换句话说,它并没有把所有顾客都当作自己的 上帝。是其优势,也是不足。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其优势。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品牌化,品牌的专业化。毕竟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宁可放弃部分观众,也不应迎合低俗的价值取向。与其以收视率为评价标准,不如把眼光放在传播与收视质量上。
在“经常收看《百家讲坛》节目”一项中,55%的被调查者都是翻到就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节目并没有完全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建立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大家偶尔收看这一节目,多或抱着一种名人好奇心理。因为演讲于这一平台的,多半是一些有名人士。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该节目忠诚观众的,是因为对节目的认同或欣赏,或是批判的态度。
正如敬一丹所说,“电视这种传媒,可以使男女老幼不同背景的人瞬间变成脸熟的人。”电视名人无非是个表面的现象,有的让我们内心仰视,有的就是脸熟而已。在当前这个电视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已成事实的时代,《百家讲坛》作为一档科教性的文化节目,应该坚守启蒙性节目的最后一点端庄,成就自身的品牌特色。虽然品牌资产只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其象征性及附加值则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电视品牌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提高观众满意度,提高和稳定收视率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喜好程度而言,57%认为喜欢,38%一般。可见已经形成品牌认同,很大程度上达到观众的满意从而实现稳定的收视率。从今天的行业形式来看《百家讲坛》节目应该张扬形式,优化电视节目的可能意义。发展到现在,它已经不是一个常态的电视节目了,它承担了很多其他的社会功能,并且达到了一种非常强的社会效果。同时还有应该坚持内容为主,形式为金。既要雅,又要浅显,还要包容。不论闲闻逸事,哲学艺术文学,均可均应提供平台。因为生活它不仅仅是炒菜,做饭,其实也应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就是一种人文教养。《百家讲坛》不仅应为人们提供一种谈资,一种议题,也要扩大交流和沟通的范围,吸引甚至让更多人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在提高受众人文教养的同时,实现其品牌价值。
在具体的节目设置中,有37%被调查者比较喜欢易中天的节目,他们对“易中天评三国”这一节目记忆深刻。还有人对王立群讲《史记》,刘心武论《红楼梦》以及于丹评《论语》都有深刻的记忆和认识。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买过他们的书。他们认为,如果给他们一次做节目的机会,有三人愿意做历史类节目,也有人要做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科技方面的以及关于美容方面的节目。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共同慨叹,即《百家讲坛》节目让学者们看到了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重视。那些呼声,那些反应,可见,在这个重视实用型人才的社会,研究型人才也同样没有没忽视。只是前者是显性的,后者较为隐蔽。
总结至此,我想无论从节目内容﹑形式﹑包装﹑还是受众反应来看,能够在如此多的电视节目市场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百家讲坛》节目都算是成功的。当然,优点和不足并存着。
附:调查问卷及其统计结果
调查问卷
1.您的职业是 大多数是学生,您的年龄是12~19,您的学历中高学
历者
2.您是否听说过“百家讲坛”?
A.是(92%)B.否(8%)
3.您看“百家讲坛”的频率有多高?
A.每天定时看(8%)B.翻到就看(55%)C.很少看(27%)D.从不(10%)
4.您是否喜爱“百家讲坛”?
A.很喜欢(17%)B.喜欢(40%)C.一般(38%)D.不喜欢(5%)
5.您认为百家讲坛最吸引您的是甚么地方?
A.语言幽默(21%)B.学术权威(20%)C.通俗易懂(53%)D.人格魅力(6%)
6.您认为百家讲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A.讲师人选(6%)B.授课内容(19%)C.播出时间(63%)D.栏目包装(12%)
7.您最喜欢的讲师是哪位?易中天(37%)于丹(15%)其他(48%)
8.您认为百家讲坛对您有帮助吗?
A.很大的帮助(16%)B.有一定帮助(67%)C.很少的帮助(12%)
D.几乎没有(5%)
9.您认为百家讲坛的创立有意义吗?
A.有很积极的意义(48%)B.有一定的意义(46%)C.有很小的意义(4%)D.没有意义(2%)
第三篇:家庭教育面面观
孩子,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你
——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父母角色定位初探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陈可情韦利宁
[摘要]个性是人类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张扬个性,能促进个体学生健康的成长。但超乎常规理性范畴的个性过于张扬,那学生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目前,农村初中(以我校为例)出现了很多有特殊个性的学生,让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是谁造就了这些如此有个性的学生呢?理智的人都能觉察到,问题的最终归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的教育问题。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在塑造孩子健全个性的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关系着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个性体现家庭教育家长角色定位问题
[正文]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正确的家教十分重要。家庭教育是个体性教育,不同的家长,其言传身教的方法也会千差万别,对孩子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问题学生,其实,在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一个孩子的降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长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的养育很省心,只要关心好吃喝就行了,可是当孩子长大了,背起书包,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的问题和逐渐成熟的思想,都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家长在自我学习中伴着孩子一起成长,而有些家长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彻底抛弃了作为家长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幸折翅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问题是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虽然社会、学校都会对孩子的变化起着多重因素,但家庭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家长注意了他们的衣食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地位。
现以我在学生工作中接触的一些案例来分析农村部分初中生的“个性”成因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家长是孩子思想教育的导师。
有人会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的事,这是片面的,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家长的有效教导,无疑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盏明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确实如此。现有两个案例。
案例一:曾有这样一名学生,课堂上时不时从他的位置传来几声手机的彩铃声,扰乱课堂纪律。听不进老师的劝告。课后威胁小个子的同学帮打饭,作业、测验用钱雇同学帮抄、帮传递答案,不服从者皆受到他无理漫骂、责备,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一次因一件小事,聚众殴打另一学生。当家长来到学校后,一路骂骂咧咧近来,还对孩子说:“怎么这么没本事,要做也做得雅面些,现在弄得收不了场。”看来这个孩子“黑社会老 1
大”的个性及暴力倾向是有家庭背景的。这已不难猜测,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黑社会老大”。
案例二:有个学生是名团员,在班级团支部组织学习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时,说:“这些宣传的都是虚伪的,不可能有这么多好人。”这个孩子的思想有些阴暗,后经了解,她的父亲的原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解体,后自谋出路又遇到许多困难,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讲单位、社会的是是非非,连老师也被一起讲了进去。
这样两位家长,一个是用凶恶来教育孩子,一个用丑陋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就好象是在“恶人谷”里长大的,怎么还会正常。怎么还能展现出健康张扬的个性呢?
也许有人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多知道点负面的事情,他们以后在社会上就不会吃亏。但对于还未长大的孩子,应该先给他们阳光,让他们健康成长,然后才能经受暴风雨的考验。所以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愤世嫉俗,更不要将一些反面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单亲家庭的家长更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唠叨自己的不幸或是对方的过错。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这也要求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
二、家长是孩子独立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为了爱孩子,所有的事情都顺着孩子,不让孩子做,正是家长的这种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探索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经历;使得孩子失去自主性,充满了依赖性,完全被动地接受生活,最终导致孩子发展成为不健全人格的不幸之人。事实就是明证。
案例三:我班有一名学生伍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是谁,给了他个美名“爆竹”。名字不雅,倒也名副其实。伍杰因为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看到,正当老师想没收他的书时,他猛地把书撕成了两半;因为向班长要数学作业抄,班长坚持不给,他对班长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因为上课迟到,挨了批评,他竟用石子砸烂了教室的窗户。细心观察伍杰在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在这几次事件中的表现,我发现:其情绪反应十分简单,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而且一发火就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他的这种“爆竹”性子,心理学家称之为爆发性人格。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走访了家长,家长说:“这个孩子从小就脾气暴躁,遇事不合心意时,就对我们发脾气,说实话也是我们把他宠坏了。”原来,伍杰小时侯,就喜欢发脾气,爸爸妈妈非但不加以制止,有时还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如伍杰要去动物园,妈妈因为工作忙想改变一下时间,伍杰不一不饶,坚持要去,为了不让宝贝儿子生气,妈妈只好抛开工作,改变计划,满足他的要求。多次这样,伍杰便懂得凡事就要闹,一闹就成功。因而闹得更多、更凶。爆发性人格就这样形成了。
案例四:小茹是初一的新生,开学七周了,每天都情绪低落,时常以泪洗面。这种情绪已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他在课堂上经常发呆,老师稍微提醒,即刻两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在生活中,同学们都不太跟她交往,生怕一跟她说话没几句就哭。而她在课间也经常趴在桌上,在活动时也躲在角落里,不主动跟同学交流。周末放学,总提着满袋的脏衣物等父母接回家。据多年的经验,我猜她肯定是患上了学校适应焦虑症。果然不出所料,原来小茹在家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生活。她妈妈除了学习,从不让她做任何事情,她住校后,生活不能自理,她感到害怕、恐慌。最终导致了焦虑症的发生。我想,家长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深思深思自己对孩子的爱呢?理智告诉我们,父母爱孩子没错,但无原则的溺爱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为,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不幸的人,请家长们在孩子很小时侯就
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面对生命中种种痛苦、快乐的经历,这样孩子就能在社会的大浪潮中适者生存。因此,作为家长必须用一颗理智的心、适度的爱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是孩子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和学习的督导者。
案例五: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初
一、初二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五名,可是一上初三,他却染上了吸烟、赌博的恶习,且成绩每况愈下。我找了他。他告诉我:他讨厌这个家。这个孩子从小就很自觉,父母从不为她的学习生活多操心。下班后只要回家安排好她的吃饭问题,有时孩子也会自己给自己搞晚饭,父母多出的时间就外出活动应酬,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孩子说:“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可自从去年母亲下岗后,无所事事,就邀了一帮朋友来家搓麻将、打牌赌博,把整个家搞得乌烟瘴气。每天他一进家,妈妈就给甩给他数目不等的很多钱,让他食宿自理,且家里彻夜不停的吵闹声,搅得他无法休息,他感到很孤独,希望父母能来问问他的情况,和他聊聊天,但这好象是奢望。他的自觉是因为对父母的失望,父母没有能力管他,他只有靠自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去考虑事情的后果。面对这样一个走极端的学生,我内心有种深深地刺痛感。试问家长,你们在快乐之时,考虑到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了吗?
案例六:另一个学生告诉我,她很反感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老是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较。孩子是这样回应她的母亲的:“那人家的妈妈是大学生,你为什么不是?”家长喜欢把孩子和别人比,是希望为孩子找到榜样的力量,使点激将法,让孩子更进步。但激将法不能常用,要知道一个人经常在别人的比较、指责、批评中过日子,是很难受的,一个成年人如果所处的工作环境一直如此,那他一定会在承重的精神压力下不是崩溃就是跳槽,那孩子心里有了压力,父母能否为他们减压呢?
也许有人会问,管得太紧不好,不管也不好,那该如何去管?我们的能力似乎无法再去辅导孩子读书了。其实要在家庭中起到督学作用,不是真的从头到尾地陪读,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不是片面追求成绩,而是一起分享学习过程。家长可以每天抽时间让孩子谈谈自己都学了什么,哪些课文是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上有什么新奇事,体育课上的竞技项目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要培养,但不要过多的责骂。对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在平时的时间“离网离视”,引导他们用书刊杂志填充业余时间,但前提是家长自己也要养成阅读习惯。不要长期让孩子一个人独处或是交给老人带。因为这样的孩子会没有归属感,在心理发育上留下不好的痕迹或是造成缺憾。
四、家长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案例七:现班里一位女生,刚入学我就发现她的每边耳朵都穿了五个耳洞,每个耳洞都插上了地摊上买来的首饰,穿着时髦但不时尚,课堂上一把小镜子总不离手,根本不知老师所吟是啥。她十足一个摩登女郎样。看着她那与初中生格格不入的装束,我找了他,并对她说要请她父亲面谈,她哭着央求我,别告诉她父亲,她父亲如果知道这些情况,她会被父亲打死的。因为父亲嫌她是女孩,自从她出生后,父亲就拿她们母女当出气筒,她稍微做错了点事情,父亲就对她大打出手。她告诉我:耳洞是妈妈带去穿的,妈妈说这样才有人赞赏。从她口中,我了解到她父母经常意见不和,她大多情况下跟在母亲身边,受母亲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案例八:一位成绩优异的初二女生,与同年级男生谈恋爱,整天在教室眉来眼去,引起同学的反感,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我爸爸在家和我家的阿姨就是这样,不是没事吗?”我大吃一惊,我还能说什么呢?
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在父母言行举止的感染下,这样接受了社会的美丑教育。这真的应验了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名言。
从以上几个面,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功或成才取决于他或她早期生长于其中的家庭气氛与教育情况。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使孩子形成一定的个性特征,而且也为他们进入学校系统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打下一定的智力基础。家庭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潜移默化”四个字上,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充满着爱和互相尊重的气氛,幼儿良好社会性情感的种子才有滋生的土壤。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对孩子有极大的暗示性。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别人的关爱和善良之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及尊老爱幼、心存感激的心境,对幼儿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寻找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让幼儿茁壮成长,能坦然地面对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这是每一位家长的天职啊!
参考文献:
1、《家长角色与孩子成长新探》,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朱永心:《引领心灵》,海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家长必须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代杂志2006年及2007年版。
题目:孩子,是谁造就了如此有“个性”的你——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父母角色定位初探
姓名:陈可情韦利宁
职务:初中语文教师初中英语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工作单位: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通信地址: 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邮编:5306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家访面面观
编者的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抓家庭教育又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新途径,因此,班主任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与家长交往,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对家
长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以及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为此,本期《班主任之友》我们选编了与此相关的几篇文章,以期对各位班主任工作有所启发。也欢迎各位老师就此问题来稿阐述自己的观点。联系与沟通
成功的家访首先是能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因此,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几则成功家访中的实例,供班主任参考。
幽默幽默的谈话不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能与听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某学生历史成绩非常差,班主任为此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么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历史,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便说道:“我正想同您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这信手拈来的幽默,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润滑”了与家长的关系,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
委婉说话委婉是指在不便于直接说出本意的时候,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采用同义代替、侧面表达、模糊语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本意。
例如某小学生经常吃别人的食品,拿别人的玩具,班主任为此家访时,应该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类,以免伤害家长的自尊。
灵活语言灵活指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确定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并且在情况突然变化时能迅速地调整其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例如,一位母亲不许成绩下降的学生参加春游,班主任为此家访。学生母亲准备做晚饭,班主任抓住时机笑着说:“拿咱们做饭来说,如果做糊了一锅饭,就不再做饭了么?我们大人不是也失过手吗?”学生母亲笑了。班主任又语气温和地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从而告诉家长,不要带着怨恨教育孩子。
分寸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
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生性格上的弱点说成是人性上的“污点”,这就是用词不当;或把学生行为上的缺点说成是品行上的“缺陷”,这就是词不达意;或是把学生偶犯的过失错误说成是屡教不改的老毛病,这就是言过其实;或是把学生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陈谷子烂芝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小题大做……这样谈话的班主任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其结果与谈话愿望正好相反。
家访也要提前备课
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自由时间多了,活动空间大了,对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误入歧途。此时,班主任应抓时间挤时间,经常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经常家访,可以读懂每个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班主任和家庭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因此“减负”以后,全国各地悄悄兴起了一股教师的家访热。但有一点值得老师们注意,家访前也要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家访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班主任家访起码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每次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备”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本次家访成功与否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了解学生
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
三、提前预约
家访前,必须与学生家长提前约定好家访的时间,切不可盲目家访,这样学生家长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情绪。
四、时间的选择与控制
家访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场,家访的效果会更好。家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五、内容和方法
家访的内容应多种多样,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家访,学生取得进步可以家访,发现学生有问题可以家访,学生家庭有困难可以家访。家访的谈话方法,注意不要千篇一律,要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注意安全
随着班主任家访次数的增多,由家访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家访前,一定要把学生的一些情况考虑周全,以便教师能在家访途中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检查好车铃和车闸是否有效,遵守交通规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实践证明,做好充分准备的家访不仅能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能起到协调配合,共同促使学生进步的作用
第五篇:新闻报道策划面面观
新闻报道策划面面观
近年来,“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新闻界已颇为流行。从电子媒体到印刷媒体,从全国性媒体到地方性媒体,从综合性媒体到专业性媒体,新闻策划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渗透到新闻界各类工作人员日常行为中。但是,关于新闻能否策划等有关问题,学术界仍存有争议;新闻策划的实践也存有不少误区。因此,有关“新闻策划”的问题亟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策划已广泛地介入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并成为新闻媒体高度自觉的行动。
1、新闻策划的积极影响。
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越来越多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新闻策划部门,以具体的组织措施使策划制度化、规范化。新闻媒介中率先实行制片人制、较早进行采编体制改革的电视媒体,是策划工作的积极推行者。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著名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有专人从事信息收集和选题策划工作。
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些报纸,更非常重视策划。《北京青年报》在新闻采编方面的主要探索是新闻报道策划地位的确立与提升。他们认为,编采机制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灵魂是新闻理念,而最能充分反映新闻理念的环节首推策划。成都《华西都市报》提出:策划是“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他们把策划当作报纸发展的助推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报纸策划的思路。
许多晚报通过独到的策划,实现反映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上海《新民晚报》提出了“编辑策划本位论”,认为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新闻采编将一改重采轻编的现象,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作机制。广州《羊城晚报》用“策划”两字来概括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该报认为:各新闻单位同时获知消息的事件,通过策划,使报道能与其他新闻单位抢时间、比深度;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未为各界重视、揭露的现象,则比开发、组织报道的广度和力度。
即便是中央机关报也越来越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如《人民日报》1998年始,要求各专业部门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策划工作,并成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策划小组,负责带有机动性、综合性的重要选题的策划。新华社为了增强编辑记者们的精品意识,鼓励策划,特在社内好稿评选中设立了“新闻策划奖”。《经济日报》建立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重点报道的策划与快速反应机制,以改进办报的业务工作。
2、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新闻策划的实践也存有不少误区,诸如:一些新闻策划有日趋相同之势;有些强调的问题不是普遍的、主要的,没能反映社会的主流和多数;有的把策划看成是竞争时代媒介生存的灵丹妙药,导致强行策划;有的把策划视为如同一次性的纸杯,出一个点子,提供几个选题就万事大吉;也有些策划者想方设法出奇求新,但主观因素太多,极少考虑观众和读者的需要;有的受某些利益集团的牵制,商业色彩日渐浓厚;还有我们的新闻策划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凡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新闻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策划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热门现象,亟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新闻策划辨析
新闻策划,在我国现有的新闻学词典中尚无这一条目。“策划”一词在《词海》中被解释为计划、打算之意,在词源里被称为与想办法、筹划相近意。管理学对策划作过如下表述: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是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是预先决定作什么,如何做,谁来做。
如何理解“新闻+策划”呢?伴随新闻媒介策划现象的普及与升温,我国新闻学术界不断举办专题研讨活动,有关论文与文章经常出现在一些新闻专业报刊上,对“新闻策划”做出的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分为4种观点,下面逐一来辨析。
1、认为新闻策划是组织报道的策划。
这种观点被新闻界多数人赞同。如“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它可以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预见性的新闻,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按照陆定一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新闻事实而言,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着、运动着。但是,新闻事实本身的物质状态不是新闻,确切地说不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符号化反映。换言之,新闻事实如果不纳入报道者的认识和反映中来,即不通过新闻报道实践最终反映出来,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而新闻报道实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包括报道者对报道主题的选择、角度的确定、采访对象的选择与把握;还包括采访的安排、报道时机的把握、规模的大小、版面准备、处理及报道后信息的反馈、追踪、连续报道等。因此,一旦发生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编采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可见,持新闻策划是组织报道的策划的观点是成立的。
2、认为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性新闻。
有种观点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介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地捕捉新闻,而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制造”新闻,取得轰动效应。
有研究者指出,“新闻价值就其性质而言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概念,并非单纯为事实所固有的属性”。由此,“把新闻信息理解为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对客观事实的观念性陈述,二是对所含新闻价值的理念性判断,两者不可或缺”。新闻报道是人的一种含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人们在传播新闻时,必然对该新闻事实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报道者只有在确认了它具有社会意义,并且符合媒介的报道宗旨时,才会加以传播。这样做,并不否定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人们评估的行为本身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只有对这一事实的评价才反映了报道者价值观。由于这类报道多属于围绕某一主题和主要活动展开报道,所以,报道策划的空间较大,新闻报道可以将主题进行分解,将内容进行细分,通过细化发现区别点,创出新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策划一定要有事实为依托,策划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作的开拓和开发;也就是说,不能违反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这一唯物史观。
3、认为新闻不可以策划。
如:“新闻的本源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它怎么可以通过新闻传媒的主观策划,实行主题先行,自导自演而‘制造‘出来呢?”持这种观点者主要是针对一些先有策划,后有事实,再作报道的新闻而言的。
现实中的一些策划,比如,哈尔滨《新晚报》2000年围绕困扰老百姓生活的问题接连策划了舆论监督的四大行动:一号行动,为3000多名打工者讨回了400多万工钱;二号行动,促使4万多吨垃圾被铲除;三号行动,为两万多户居民解决房屋出现的各种问题;四号行动,重在解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又如,《深圳商报》策划发起的“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评选活动。以上都是先策划,后有事实,再做报道。
上述这些报道,虽说客观是媒介诱发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报道客体即社会公益活动和民意测验,在未成显性事实之前与客观事实存有一些联系因素,只是处于分散、无形状态。经策划把这些分散、无形的因素调动、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新的事实。显然,这种对新闻策划持否定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4、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
如:“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业务、新闻活动的策划。这种新闻业务活动内涵甚广,不仅仅只是组织报道……”
新闻工作是围绕新闻报道展开的,但又不仅仅只是新闻报道,新闻要传播出去需要载体,如何构建传播载体也是新闻工作很重要的课题。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新闻媒介所策划的客体从广义上说,已经不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而是包括所有与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应研究新闻媒介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本人十分赞同从这种大视野来研究新闻策划的问题。鉴于新闻媒介的最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策划又是新闻媒介的策划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策划形式,因此,这种策划最具研究意义。
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新闻报道策划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报道者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报道或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纷繁复杂、变幻多端的,人的主观意识如何作用于客观实践,如何根据变化了的事件来不断修正思维和行动,如此反复,对于提高报道者的各种素质是大有益处的。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策划性报道,其作用可充分挖掘、展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充分运用新闻手段(报道方式、体裁、时机、版位),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最大社会影响。这仍是客观报道,只不过已经是主动式的客观报道,发挥了媒体人员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改革和竞争的必然产物及其基本特征。
2、可以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因为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新闻要求既新又不能重复。报道策划不仅可以敏锐地感觉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追忆过去的历史,而且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能够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关系,而且能够开发潜新闻使之成为显新闻,最大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策划后的系列报道把分散、无序、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事实(潜新闻)经过梳理使其成为显性的、新闻价值较高的新的新闻事实。从中可以获取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情况的多种信息。
香港《凤凰卫视》,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栏目经策划给同源新闻赋予不同的特性色彩,形成多样性的格局,实现信息的多次利用,使信息素材创造出新的价值。
3、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矛盾纠结问题,通过策划,能够扩大报道的影响,把社会舆论的注意力聚焦到报道事件上,起到舆论的宣传、引导、监督作用。2000年11月,正当打假联合行动在全国深入开展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接到举报,反映江苏一些地区制售大量假冒伪劣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地下工厂还在顶风作案。《新闻纵横》编辑部做出快速反应,进行了周密策划。历经30余天,行程数千公里,记者们发现许多隐秘深藏的内幕,获取了一手材料,找到了打假不力、制假售假猖獗的根源。之后,连续3天播出“特别报道”。在全国引起震动,当时的总理朱镕基作专门批示,江苏省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了整治。
4、报道策划有利于促进新闻传媒业自身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凤凰卫视》在恰当的时机总有点睛之笔,其成功来源于策划工程。在报道内容上,它的策略性选择就是,取材上的“拾遗补缺”和报道角度上的“另类选择”,提供大陆媒体报道无法触及的空间,从而赢得了自身优势。
由于报道策划追求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的积极效应,这就促使新闻媒体要增强精品意识,不断地提高报道质量,这种互动十分有利于新闻事业的整体进步。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征与本质
富有竞争力的新闻报道策划应做到:一有所突破,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二有所超越,不仅要超越别人,而且要超越自己;三报道未曾报道过的内容,采取未曾采用过的形式,涉足未曾涉足过的领域;四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独特的视角和超凡的表现予以报道,实现新闻报道角度和形式等不同程度上的创新与突破。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性。
所谓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并运用这些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去实际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包含3个方面:要看它是否有新颖性,是否前所未有;要看它是否有独特性、另类、不同凡响;要看它是否对个人的发展或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有:
1、系统方法。是指将思考对象看作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总体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报道策划要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思考,促使报道更充分、全面、深刻,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社会热点、工作重点、重大事件、重要典型等的报道,因这些选题涉及的关系和环节很多、很复杂,非常需要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统筹考虑。
2、参照方法。创新求异绝不是凭空幻想或苦思冥想,必须学习或借鉴过去和他人的成功经验。美国一位学者在调查美国和加拿大的1600家公司后得出结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性地模仿行业内的领先者。时至今日,参照已成为西方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参照方法在报道策划中的运用不乏成功事例。比如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市区发生了大爆炸,凶手很快被擒。新华社等媒体先做了报道。《羊城晚报》虽然在出版时间上不占优势,但是,通过借鉴电影、电视脚本的表现方式,报道形式新颖别致,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逆向方法。指思维的主体逆事物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而动,从新的角度发现新问题,给人以新感觉。199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在策划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专访报道时,就是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他们把采访的话筒主要交给普通观众、交给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向加利提问。结果,面对孩子们的提问,一向严肃的加利变得轻松幽默、妙语连珠,拉近了中国观众与他的距离。
4、突破定势思维方法。所谓思维定势指:当人们反复思考同一个或同一类问题,会习惯地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重复同样的思路。此种方法会妨碍创新思考,且这种不良影响常常难以觉察。因此,需要排除思维定势对形成新思路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5、发散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和解决方法。在报道策划中,通常使用举一反三和纵横交错两种思维方式。举一反三所体现的发散思维表现在同一平面和同一线上,而纵横交错则要求由一点展开向四面八方扩散,表现出思维的立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