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恩的微笑》读书笔记
《布恩的微笑》讲述:一天,布恩去访问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达成协议。布恩很苦恼,回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经理。经理耐心地听完了布恩的讲述,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妨再去一次,但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时刻记住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
布恩试着去做了,他把自己表现得很乐观,很真诚,微笑一直洋溢在他的脸上。结果对方也被布恩感染了,他们愉快地签订了协议。
布恩已经结婚18年了,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上班。忙碌的生活让他顾不上自己心爱的太太,他也很少对妻子微笑。布恩决定试一试,看看微笑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什么不同。
第二天早上,布恩梳头照镜子时,就对着镱子微笑起来,他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当他坐下来开始吃早餐的时候,他微笑着跟太太打招呼。她惊愕不已,非常兴奋。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布恩感受到的幸福比过去两年还要多。
布恩现在经常真诚地赞美他人,停止谈论自己的需要和烦恼。他试着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这一切真的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友谊。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时刻记住运用微笑,用你的微笑打地动对方,这样他就能看出你的诚意。微笑可以带来温馨、友谊,可以带来幸福。所以在工作、生活当中都要微笑面对,以好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第二篇:高浩恩读书笔记
快乐的小勇士
——读《精灵鼠小弟》有感三、五班高浩恩
在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精灵鼠小弟》。咦,“精灵鼠小弟”是人还是动物?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
原来“精灵鼠小弟”的名字叫斯图尔特,它诞生在利特尔先生家。它虽然很小,但家人并不讨厌它,而且更加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它。只有一只叫“野茉莉”的猫十分讨厌它,老是想报复斯图尔特。记得有一次,斯图尔特被卷进窗帘,它不但不救斯图尔特,还把斯图尔特的帽子和小文明棍拖到老鼠洞边。要知道,利特尔先生和利特尔太太最不希望斯图尔特钻进老鼠洞中去,最后,还是他的哥哥乔治救了斯图尔特。
虽然斯图尔特很小,但也有几分好处,每次有东西掉进小洞里,斯图尔特都可以任意地爬进去把东西拿出来。有一次,利特尔太太的戒指掉进浴缸中的排水管里,斯图尔特就爬下去把戒指完好无损地捞了上来。当家猫“野茉莉”向小鸟玛加洛发起进攻时,斯图尔特毫不畏惧地向它举起了弓箭,令其闻风丧胆。它还为了寻找、解救玛加洛,只身冒险,历尽磨难。
“啊!斯图尔特,勇敢的卫士!我太佩服你了!”
我心目中的斯图尔特不是一只卑微的小老鼠,而是一个快乐的小勇士.他那乐观自信坚持不懈的追求,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永远鼓舞着
我前进!
回想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求助他人,而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看了这本书让我深感惭愧。“鼠小弟”的乐观自信、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都给了我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前进!
昆虫记读书笔记三、五班高浩恩
今年寒假,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介绍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昆虫,开阔了我的眼界!
我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昆虫的一些小知识,让我懂得了昆虫是怎样繁殖的;怎样寻找食物的;为了自己的生存如何与大自然斗争;身体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昆虫妈妈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昆虫宝宝的;昆虫之间是怎么交流的。还有这本书告诉我昆虫不是我想像的那么恐怖,我们要仔细的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大自然昆虫的奥秘。其实我原先很不喜欢昆虫,因为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拿虫子来吓唬我,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昆虫是很恐怖的,到现在我看见昆虫有时也会左右逃窜,弄得同学们哭笑不得。我想大多数的同学喜欢蝴蝶吧,因为蝴蝶有着五彩缤纷的外表颜色,特别漂亮,从这本昆虫记中,我明白了:漂亮的蝴蝶只能观赏,不能去捉,它有毒。
读完《昆虫记》后,我不但知道了关于昆虫的知识,还知道了做好一件事,要有耐心、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才可以,不然就会完成这件事。
第三篇:《布勒门的音乐家》读书笔记
篇一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格林童话中的《布勒门镇上的音乐家》,故事中有四种动物,分别是老驴、老狗、老猫、老公鸡,它们都是因为老了不能做事了才被财主赶出了家门,它们商量一起到布勒门镇上去当音乐家。它们越走越累,肚子也越来越饿,在路上它们到一家农舍,农舍里有一桌好吃的食物,一帮强盗正坐在那儿吃喝,驴想出了一个好点子,驴对老狗、老猫、、老公鸡说:我们这样........于是它们站在一起大叫在加上可怕的影子,把强盗吓跑了,它们吃着可口的食物,它们吃饱了饭各自找了一块地方很快就睡着了,早上它们收拾好了农舍,找了几件乐器开了一场家庭音乐会,它们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从些它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财主太贪心了,它们老了以后不应该把它们赶走或吃掉。最后它们用自己的智慧自由地幸福的生活着。
篇二
童话故事总能使读者受到一些启迪,从而思想得到升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布勒门的音乐家》这个童话选自享誉世界的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蕴涵着浪漫的想象,幽默的讽刺,真挚的情感。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猫和一只公鸡因为年老体弱而受到了主人们的厌弃和迫害,它们没有消极地等厄运的降临,而是从无情的主人家逃离出来接伴而行,怀者美好的希望,准备到布勒门市去当音乐家。他们团结合作,战胜了一群强盗,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童话赞美和褒奖善良的动物们的团结勇敢、聪明机智、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讽刺嘲弄了强盗们的无知和懦弱,让人明白美好的生活就要用勇气和智慧去抗争、奋斗,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章的语言淳朴、幽默,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和民间特色。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第四篇:成都布恩教育举办红酒品鉴会
红酒:挑剔的优雅
——相聚布恩,品红酒,聊装修
红酒在我国是个舶来品。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了解红酒,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已经成为了红酒的忠实爱好者或资深的红酒专家。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于红酒及其品质的高层次需求自然也就日益显著。红酒在中国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在佳节和庆祝活动之际。
2010年10月中旬,成都布恩设计公司联合布恩职业培训学校有幸邀请到N-标识红酒文化传播公司杨总,为公司全体员工及布恩学校全体学员举办了一场独具优雅情调的红酒品鉴会。
在这次品鉴会上,杨总主要是就红酒与家居的密切关联作了详细阐述。众所周知,家居装修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从追求宾馆饭店、复杂装修、改动结构到今天“简装修、重装饰”的简约主义之路。家是人居住的场所,也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家会带给人安全、舒适、温馨的感觉,同时也是主人兴趣、爱好、性格、修养的综合体现。主人的个人物品都将在家这个独立空间内展现出来,它包含了主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特审美视角。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居装修、家居装饰中开始运用到红酒。红酒本身,喝的是品质,品的是文化。因此,对于真正懂红酒的人来说,不仅会在乎酒的品质好坏,更注重红酒的保存和收藏,故红酒架就必不可少。各种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红酒架,或时尚、或古朴,不但可以用来收藏红酒,更能协调家居装饰,体现出一种优雅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用陶瓷烧铸的几何图形的创意空间系列酒架,设计独具匠心,四四方方的几何图形的随意组合,各种色彩的不同搭配,可以满足你创意而多变的现代简约主义的空间需求;而以大自然—海浪为设计理念而创作的红酒架,则将大自然的美丽与红酒文化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自然古朴的氛围,可以搭配古朴的中式家居风格。此外,还有可多样式自由组合、拆卸移动方便的百鸟归巢系列酒架,以木铁艺术,带给家居生活一份质朴的气息;雄冠系列陶瓷红酒架,是陶艺与红酒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简单而不失高贵,很适合摆放在大门厅、书房、酒吧甚至酒店大堂里,具有实用、陈设、观赏、收藏等多种艺术价值。
红酒——挑剔的优雅,在自己的家中放置一座精美的红酒架,无论是自己随性的品赏,抑或是体现主人生活的精致与从容,都不失为家居装饰极佳的选择。追求高品质生活,尽显尊贵典雅,红酒与家居的组合,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之时尚潮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造型百变、色彩绚丽、端庄雍容的红酒架将成为时尚家居新宠,二者的完美融合,一定会在提升自我艺术审美的同时,给人以崭新的视觉震撼。
品酒品人生
2010年11月26日,成都布恩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布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再次邀请到N-标识红酒文化传播公司杨晓军杨总,为公司员工及学校全体学员进行了葡萄酒文化的讲解。让大家受益非浅,更深一步的了解了酒文化的知识与内涵。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起起落落,而应该用怎样的胸怀去面对?杨总从他自身的经历说起,从稳定的企业辞职后,用13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事业有成,一步步按照自己为自己规划的人生走着,用坦荡的胸怀,坦荡的性格来面对生活。从人品到酒品,由红酒给予的人生感悟到与酒庄,书吧相结合的事业。由此分享的红酒美学,都给予公司全体员工及学校学员深深的感悟和震撼。
红酒带给我们带来享受,而带来享受的东西就需要美学。作为一个设计公司,同样需要美学要求,设计更多的是设计一种美感。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和审美情趣。一旦你步入一个行业,就应该把这个职业当成你的理想,真正去懂得客户内心最深沉的需要。为客户设计家居,设计生活。这样的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又价值。
名人对葡萄酒经典点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明言,你是否听过这一句:“好的葡萄酒证明了上帝希望我们幸福。”
· 什么是幸福的家庭?日本酒评家叶山考太郎的定义是:“幸福的家庭是回家等着温暖的太太和冰凉的香槟,不幸的家庭是等着冷淡的太太和温热的香槟。”
· 英国著名酒评家约翰·艾塞克为“英国葡萄酒指南奖章”获得者安德鲁·杰佛的《红酒圣经》所做的序言指出:“如果你想要更具有艺术气息、更健康、更有乐趣的人生,何妨花点时间来了解葡萄酒。你不一定要成为品酒家,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概念。”
· 第22届“法国美食皇帝”桂冠得主——勒克里翁酒店的酒窖总管大卫·比罗这样论述餐馆的葡萄酒服务对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性:“好酒留给他们的回忆会把他们带回品酒的餐馆。”
· 对红酒频有研究的香港女作家张小娴在《亲密心事》中,这样认识“杯酒人生”:“男人对旧情的记忆与红酒类似,乃是以收成论。所谓收成,并不是他当时得到一个怎样的女人,而是男人自己有什么收成,收成就是男人的机遇。女人对旧情的回忆也跟红酒一样,但不是以年份论,而是以品质论。”
· 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有些人应该吃热狗配啤酒,却奢望吃鱼子酱配香槟。”
·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故乡位于卢瓦尔河谷的希农城堡(Chinon),这里以品丽珠红葡萄酒而著称。她在写给钢琴家肖邦的第13封情书中写道:“我们彼此的心,红得已越过希农的葡萄酒了。”
· 美国《佳酿》杂志创办人菲利浦·塞尔登认为:“在本质上,酿酒人好像就是在执导一部电影,他按个人的理解,塑造葡萄酒的酒体结构、滋味、神韵和特点,从而创作出酒文化的艺术佳作。”
· 大名鼎鼎的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现任总裁费德列克·安杰乐先生告诉人们:“我们倾向于把我们的酒看作是来自土地给予人的礼物,而不是品牌。”
· 著有《女人鉴赏葡萄酒指南:购买,搭配,享用》一书的美国葡萄酒作家莱斯蕾·萨波科调查发现:“女人通常并不太关心葡萄酒的评分,而是更多地关注它的味道和风格。”
·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戴维·哈维认为,葡萄酒的鉴赏知识是一种“文化资本”。他在《地租的艺术:全球化、垄断与文化的的商品化》指出:“酒搭配对了,可能有助于签下好几桩重大商业契约。你会信任一个不知道怎么挑酒的人吗?”
葡萄酒年份趣闻
对真正的鉴赏家来说,好年份固然完美,但差年份的葡萄酒或许更有个性。
好年份意味着酒的色泽、香气和口感有杰出表现。但茫茫酒海,我们不可能了解每个产区、每个年份的气象情况,对哪个年份好、哪个年份差,并不能作出准确判断。不过,似乎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简化我们对葡萄酒年份的判断。
比如波尔多。著有《佳酿:50年品尝了3个世纪的酒》的英国佳士得拍卖行第一任葡萄酒鉴定专家麦克?布劳德班在评价2005年份波尔多时指出:“我惊人地发现,有太多绝佳的年份以及很多我偏爱的年份,都是以‘5’为尾数的。”
而勃艮第葡萄酒生产商协会发言人塞西勒?玛西奥德最近在评价2009年份勃艮第时指出:“勃艮第的传奇总是出现在以‘9’为尾数的年份,今年的品质可能是自1949年以来的又一次10年轮回。”
如果说波尔多的幸运数字是“5”、勃艮第的幸运数字是“9”,那么,朗格多克?鲁西永产区的幸运数字是“8”吗?《滗酒器》杂志最近在评价该产区2008年份白葡萄酒时指出:“有趣的是,这样的好年份似乎10年才会出现一次,之前是1978、1988、1998。”
智利更绝,每个奇数年都是好年份!著有《智利葡萄酒》的英国酒评家彼得?理查兹在评价2007年的智利产区时说:“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近年来智利葡萄酒最好年份都出现在奇数年:1999、2001、2003、2005、2007。”
那么,美国加州葡萄酒的最好年份,会不会都出现在偶数年?玩到这里,年份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数字游戏。
脚本作者亚树直认为:“在好年份酿造的完美无缺的葡萄酒,总觉得欠缺趣味。反倒是有些缺陷,但表现出人性和风土的葡萄酒才真正有趣。不完美的葡萄酒才耐人寻味。”这颇似风景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断桥、残月、瘦石、病梅„„
慕法狂的心声:葡萄酒就是葡萄酒
法国人是聪明的,他们先是塑造一种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国神话,然后借此推销法国产品,使那些更爱喝二锅头而不是葡萄酒的人也不敢对葡萄酒说三道四。
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不知道为什么喝二锅头就庸俗,喝葡萄酒就高雅,除非围绕葡萄酒已形成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神话。假若法国人天生就爱喝二锅头,那如今的世界极有可能以二锅头作为浪漫高雅的生活标志。
葡萄酒就是葡萄酒,本来与高雅和浪漫不沾边。但从十九世纪开始,法国人就成功地把法国生活方式塑造成了全球标准,于是,属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一切东西全都变得高雅和浪漫起来。蜗牛本来是一种令人恶心的动物,一旦它进入法国大餐的菜谱,连最讲究的时髦女人都趋之若鹜了。这甚至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使那些更爱喝二锅头而不是葡萄酒的人也不敢对葡萄酒说三道四,因为法国葡萄酒已经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检验标准了。
法国人是聪明的,他们先是塑造一种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国神话,然后借此推销法国产品。在中国大城市的商场货架上,法国葡萄酒一下子多了起来,而且喝法国葡萄酒的男女也成倍增加。并不是说中国人的味觉突然改变了,而是他们已接受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国定义,迫使自己的味觉去接受法国葡萄酒。“初饮葡萄酒的中国人看上去可能相当不雅观。”美国《新闻周刊》3月5日的一篇文章写道,“为了去除外国葡萄酒的真正味道,有些人往往在波尔多葡萄酒中加入冰块稀释再饮用,更有甚者会兑上可乐一起饮用。”
为何在波尔多葡萄酒中加入冰块或可乐,就“相当不雅观”?或许中国人在其中加入冰块或可乐,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它的味道。总之,即便中国人在这种饮品中没有获得生理快感,但获得了一种相对于自己喝二锅头的同胞的心理优越感。为获得这种心理优越感,那些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味觉需要,也要饮用法国葡萄酒。
上引文章的末尾还有一句话:“中国人始终认为法国的葡萄酒是最好的,这应该令法国感到幸运。”国人早已把法国人的生活方式看作最高雅和最浪漫的,也就相应地把法国葡萄酒看作最好的。这种慕法狂,当然使法国的葡萄酒商笑逐颜开了。
当“安逸”遭遇“浪漫”成都葡萄酒“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四川省省会,成都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作为一座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文化名城,成都素来有“休闲之都”的美誉,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成都人乐于在茶馆中打打牌,摆摆龙门阵,到晚餐时便围着一桌麻辣味十足的火锅,甚是惬意。当这座“安逸”的城市遇到“浪漫”的葡萄酒时,又会摩擦演绎出怎样的“火花”呢?
调查: 尝试性饮用>习惯性消费
作为中国白酒生产大省,且独占十七大中国名酒中的六席,四川的酒类消费氛围很浓厚,尤其是在崇尚“安逸”、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成都,消费者的成熟理性度较高,日常习惯性消费占据了酒类消费中的较大比重,市场容量大、活力足,品牌包容性很强,无论是五粮液、水井坊、国窖1573这样的一线高端品牌,还是全兴、丰谷、江口醇、小角楼这样的地方名酒品牌,都有一大批固定消费群体,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反观葡萄酒消费,经过近几年的培育,表面上也蓬勃喜人,但加以仔细调查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还停留在尝试性饮用阶段,或是出于对健康、时尚诉求的好奇,或是出于对异国品牌文化的体验,他们乐于在某些特定场合品尝葡萄酒,但若说起对品牌的认知、对葡萄酒的了解,却又有一定欠缺,遑论日常购买的习惯性消费行为了。
但成都葡萄酒市场仍是一座有待发掘的金矿。
据了解,成都葡萄酒市场容量在两亿元以上,是葡萄酒商家必争之地。大部分消费者对干型酒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同时随着大量葡萄酒企业和培训机构的进入,特别是几乎每年一度的春季全国糖酒会在成都举行,各种葡萄酒品牌利用这个平台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攻势,虽说其动机是借糖酒会走向全国市场,但成都消费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葡萄酒品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葡萄酒知识,半干、甜型酒也进入成都人的视野,使得成都葡萄酒市场份额逐年增大。
由《成都商报》联手神鸟数据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经过前期策划、问卷设计、现场访问、后期分析等几大阶段,已于8月25日正式出炉。据《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市场调查表明,在成都,大多消费者饮用葡萄酒的原因是出于葡萄酒的健康时尚,更适合气氛的调节,这也与成都安逸休闲的城市环境相契合。成都特殊的市场环境引得不少葡萄酒企业在关注,在今年春季的全国糖酒会上,记者接触到众多国内外葡萄酒商,包括法国卡斯特、主舵者1960、卡柏莱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很看好成都市场。
此外,《华夏酒报》记者在对成都葡萄酒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国产葡萄酒方面,长城、王朝、张裕等国内知名葡萄酒品牌在成都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各大商超里面,长城成为主打,几乎占领了一半的柜台面积,沙城、昌黎、烟台的产品也都能看到,档次、价位全面覆盖了高、中、低档,很多超市的长城葡萄酒在做促销,终端建设也非常完善。在成都的伊藤洋华堂超市,《华夏酒报》记者看到葡萄酒KA超市店中店人气很旺,驻足选购葡萄酒产品或咨询相关葡萄酒知识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在家乐福和世纪联华超市,进口酒在价格方面甚至与国产酒非常接近。
特别是在成都综合保税区开通后,已经有几十家进口葡萄酒进驻,关税成本的降低让进口葡萄酒的价格便宜了很多。《华夏酒报》记者在成都市人人乐、百佳等卖场发现了不少低于100元/瓶的进口葡萄酒,现场随机询问了几位消费者,多数消费者对洋葡萄酒如此“便宜”的价格感到很吃惊。低价洋葡萄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进口葡萄酒进入成都市场的迫切愿望。
据《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多数成都人对葡萄酒的文化认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葡萄酒与菜品的搭配缺乏了解,购买渠道单一,特别是对进口葡萄酒存在诸多消费误区,导致其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到适合自己消费需求的好酒,不敢轻易走进品牌旗舰店、品牌形象店等进行体验式消费,不敢相信酒瓶上的标价。
而在随机接受采访的几位成都消费者中,葡萄酒的平均饮用频率在50天左右,虽然根据调查对象的身份、收入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这个数字有较大差距,但与其白酒饮用频率都差距极大——受访者平均每隔4天就要饮用一次白酒,其中不乏每天都要小酌几杯白酒的“资深酒客”。
调查对象每次消费葡萄酒的平均价格水平在200元左右,国产葡萄酒品牌单瓶花费以160元左右为主,进口葡萄酒品牌的价格覆盖面则更大一些,有百元以下的日常饮用选择;而在一些特定的商务、政务场合,二三百元乃至千元以上的高端产品也有一定消费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日常习惯性消费葡萄酒的行为,而只是将之作为酒类消费的一种尝试和补充,因此对价格的敏感性不是很高,虽然平均消费水平较高,但缺乏“量”的支持,一年下来的总消费额不超过1500元。
分析: 感性尝试>理性选择
成都是一个“安逸”的消费型城市,生活化是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从川菜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很高的品位,但适应能力却很强,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生意兴隆的川菜馆。而葡萄酒由于其传统定位的优雅、品位形象,对用餐环境、酒具、配菜乃至欣赏水平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导致其与成都人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存在落差,难以真正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往往以随机的、感性的尝试取代固定的、理性的选择,相应的,其品牌忠诚度不高。易于受到广告、促销乃至包装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但成都人的消费意识,或者说是“消费胆量”仍令众多葡萄酒企业对这个市场充满热情和期待,成都葡萄酒市场培育的关键就在于对消费者的知识普及和理性引导。
据《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国产葡萄酒是成都消费者的主要选择,虽然进口葡萄酒品牌琳琅满目,但消费者往往是在一轮询问比对之后,重又回到国产葡萄酒柜台前,多数消费者购买葡萄酒的渠道集中在大型超市和大卖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消费场合的价格透明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葡萄酒品牌知识的缺乏——选择长城、张裕这样的国产优秀葡萄酒品牌,至少从心理上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的自我暗示,对品牌的感性认识成为其葡萄酒消费行为的主导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有较强的尝试愿望,但受品牌知识和鉴赏能力的限制,只得把自己的消费行为局限于相对狭窄的消费渠道和品牌范围之中。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葡萄酒文化在成都的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葡萄酒品牌,特别是一些具有个性文化底蕴的差异化葡萄酒品牌应该如何推广自己,继而走进成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呢?这需要葡萄酒品牌在宣传上创新理念和模式,并结合成都的人文环境进行一些“入乡随俗”的调整。
成都人习惯于把葡萄酒体验式终端称为“酒窖”,从2009年开始,这种“酒窖”在成都逐渐多了起来。像卡聂高国际集团公司在国内的第一家“卡聂高国际红酒荟”便坐落于成都金沙博物馆地段,各国名酒庄生产的品牌葡萄酒琳琅满目,配以颇具欧陆风格的典雅装修,在成都市民中知名度较高。在《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中,知道“卡聂高国际红酒荟”的比率是100%;而国内知名的进口葡萄酒商富隆酒窖则把自己的“酒窖”放置于凯宾斯基酒店附近,地处成都高端消费群聚集的地区,富隆酒窖将专业、温馨、富有文化内涵的装饰与世界各国名酒的展示、颇具专业精神的晚宴相结合,有效锁定了核心消费群体的关注目光,加之在每年的春季糖酒会上,凯宾斯基酒店都被作为重要的酒类品牌展示场所,也加深了成都消费者对这里与酒类品牌相联系的印象。
将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与体验式消费相结合,是目前国内主要的品牌传播途径,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2010成都市民红酒消费行为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成都消费者对于“酒窖”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步的认知阶段,绝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广告或口口相传的途径知道了这些“酒窖”的名字,但真正走进店面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是葡萄酒体验式消费场所的宣传内容侧重于品位、品牌及文化等元素,而消费者对其具体的运作模式缺乏了解:是公开销售还是内部会员模式?消费价格是不是一如其店面的贵族式风格高不可攀?“酒窖”里的葡萄酒产品是原装海外进口还是国内灌装生产?正是由于这种种迷茫,令很多消费者对葡萄酒体验式消费“敬而远之”。
当然,为了推广葡萄酒知识和品牌文化,成都葡萄酒商做了大量的体验式消费工作,比如定期举行品鉴会等形式,但有不少接受调查者表示,还是更习惯于在茶馆里喝茶、打牌,或在街边吃吃火锅、喝两杯白酒,去夜场喝点啤酒、听听音乐等随意而舒适的“成都式休闲”,对于葡萄酒品鉴会这样相对严肃、高雅的休闲方式兴趣不大。这就对葡萄酒体验式消费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课题:能否契合成都消费者的心理进行体验传播,结合遍布大街小巷、人气火爆的茶楼、夜场,创出一种“成都式葡萄酒体验”。
当葡萄酒的浪漫在成都这座“休闲之城”遭遇安逸,所摩擦出的火花发人深思:葡萄酒的文化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便平添了许多浪漫色彩,正如中国白酒在外国人眼中充满神秘魅力一样,而我们自己却对它耳熟能详、倍感亲切,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认知水平,所形成的酒类消费土壤截然不同。只有让消费者更专业、更理性,葡萄酒市场才能有质量,有深度,打破精英化、小众化的市场局限,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主持人:N-标识酒庄
杨晓军
主讲人:上海
陈伟
Enoteca 红酒吧合伙人
Sohowine.com世界精选红酒在线商城创始人/首席执行
法国波尔多红酒学院高级评酒师
拥有多年红酒鉴定经验,渊博的红酒知识及丰富的红酒销售经历。
时间: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下午两点
地点:成都市科华街6号川大科技展业大厦六楼4号
第五篇: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玛利亚与布劳恩的婚姻》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熟悉的题材,女权主义电影,不能说完全没有接触,但总体来说还是陌生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钢琴课》,可能是语言的原因,《钢琴课》是英语对白,我听着习惯些,这部德语片,我觉得跟上字幕都有些困难。由于对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也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只是很浅显的有些个人感受,而无法将思考上升到女性主义的高度。这是没法避免的。如果没有去更深的了解这部电影的导演法斯宾德和这部电影创作的背景,我可能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分析。看了别人对这部电影的阐析之后,我不禁对玛利亚这个女人有了更多的想法。一开始我只觉得她可怜,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婚姻与爱情之间不断做出错误的判断,以致最后的悲凉。后来我想想,其实也是,将责任完全归咎于玛利亚个人是不公平的。她有错,错在不能认清自己,错在自己对爱情的误解,错在对与赫尔曼婚姻的愚昧坚持,但是,在德国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当生存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时,心灵的养护是注定要被拋在脑后的。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没有适当的物质基础,你的心灵层次不可能有多么的高。心灵的滋润需要精力,当你连生存都有危险时,就不能再顾及那么多了。这是能够理解的。所以,玛利亚是一个悲剧,但也是当时德国那种社会环境的产物。经济状况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左右了玛利亚的行为。当个体被放在大环境下,个人的渺小便被凸显出来。你再挣扎也只是徒劳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样,孕育了可怜之人的社会也是可悲可恨的。这种无奈也无处抒发,怪只怪生错时代,别无他选。
目光聚焦在玛利亚个人身上,关于女性女权主义的概念才能被触发。玛利亚其实还是一个比较有斗争想法的女性。或许很多女性在那样的环境下都会做出与她同样的抉择。但还是不得不说,她是聪明的。她没有成为祥林嫂,没有在哀叹中终了此生,她选择发挥自己作为女人的优势,用女人的魅力换取生存的可能。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女性的社会地位了。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有不可避免的脆弱性,而不得不屈服于男性,这是男权社会的特征,也是女性的悲哀。古往今来,女性要想取得与男性一样的成就,得付出比男性多的多的努力,有时候,你付出了还未必有收获,社会认不认可你还是一个问题。就如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中国,你即使有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也会被无情抨击否定。男性的权威让你只能成为他们的附属品,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偏见,只能说没有办法。我也迷糊于玛利亚对爱情与婚姻的选择。她说她喜欢比尔,她也能做别的男人的情人,但她只能做赫尔曼的妻子,因为那场战乱时期的婚礼把她的一生都钉在了赫尔曼这个柱子上。她这种保守的婚姻观在现在是难以接受的。其实,她爱的不是赫尔曼,只是被与赫尔曼名存实亡的婚姻所枷锁。我也不认为她爱别的男人,若不是他们有物质,能给她带来好的生活,她也不会跟随他们。她谁也不爱,她又谁都可以喜欢。这是玛利亚的悲哀。
我想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应该建立在女性有独立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男权社会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如此之久,很大原因就是男性控制着社会的经济力量。而想要获得独立的经济,就必须有独立的思想。用思想的独立去赢得经济的独立,反过来,经济的独立进一步推动思想的独立。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女性再怎么样,如果经济不能独立,也还是在建空中楼阁,一旦经济受威胁,将像玛利亚一样将人生依托在一群男人身上。我稍微有点了解的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波伏娃自己的一生是与众不同的,也让很
多人难以想象。不是每个人都有她那样的思想,所以只有一个波伏娃。我想她之所以能作为女权运动的发起人,与她独立的思想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这两点,你注定只能是一条寄生虫,永远辗转于不同的男人身边。
最后借用他人的一句评价:一个女人奇妙的爱情经历,古怪、沧桑,又有一种神秘感。这是玛利亚与众不同的与悲剧的一生。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经历这样一种生活,不知道能不能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