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情绪情感类问题调查报告--强迫症
小学生情绪情感类问题调查报告----------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一、案例基本情况分析:陈某,男,某商店的售货员,家里经济状况较好。陈某遵守纪律,聪明温顺,从小就是班中的“尖子生要求也过严。有时数学期末考了为丢掉了那字逐题地检查五六次,高期望,陈某心理压力很大,要求仔细检查,丝毫不敢懈怠。但从小学四年级初开始,他做试卷越来越慢,尤其是做数学试卷,看漏题;解完题后,查将近40反复检查同一道题,使得陈某头昏晕,胸闷,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数学成绩也下降到了题告知其父母,自己的做法过于认真,却怎么也改不掉,心理焦虑万分。现在就连作业也出现该症状。
二、案例分析:儿童强迫症成因介绍:1 .父母不良性格和教育方式。调查表明,事后爱反复检查等不良性格特征。求、生活刻板规矩等,都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2.儿童的先天素质。有人发现一些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递质不平等可能与强迫行为有关,这说明患儿可能有易患强迫症的先天素质。3.儿童强迫症成因还与患儿本身的个性特点有个。患儿本身性格也构成强迫症状产生的中间因素。究衣饰整洁和个人卫生,酷爱干净,做事井井有条,并严格按程序进行。②平常表情较为严肃,甚至有些呆板,过于克制自己,缺乏一般儿童的兴趣和爱好。③胆怯怕羞、听话,守纪律;对自己缺乏信心,喜欢自我检查做好的事,遇事常迟疑不决。
4.患儿遭受过精神刺激。在一些比较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如获悉亲人或同学患重病或死亡,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独子。父亲是某医院的药剂师,母亲是2分不应该,呵斥他太粗心,并要求他做完试卷后,一定要仔细,逐尚若成绩达不到满分,学习更加刻苦认真,看题目时,他必须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看,必须将计算结果验算一遍又一遍,家长既后悔又心急,强迫症患儿常具有如下性格特征:考试不理想,受到老师严厉批评或父母的惩罚等情况下,97分以上。但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98分,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满意,总认必须重抄试卷三次。由于父母的过每逢测验考试必然按照父母的以防止自己看错或有时甚至为一道题反复检60多分。老师把陈某“在试卷上常留空白”的问开始要求其子不要老是反复检查。他也觉得 过分谨慎和拘谨、遇事优柔寡断、父母对于孩子过于苛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
①处事过于拘谨,特别讲患儿易出
11”,尤其是数学成绩,几乎每次都分钟,否则就放心不下,以至无法完成后面的题目。这样,长时间地 部分患儿的父母往往就有胆小怕事、现强迫症状。
关于导致青少年强迫倾向的病因,说法不一,过去大多数人认为
是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也有人认为强迫症属于变态心理学
范畴中的一类,根据对陈某的调查分析,我对其患强迫倾向的病
因做如下分析:
家庭因素:
根据调查了解陈某父母不具备强迫症的倾向,所以排除遗传。但由于父母的要求过高致使他反复检查,导致了自我否定。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过高。个人因素:
我认为陈某是个自我封闭的学生,把做题中的反复检查当做了自己的乐趣,很少与人交流沟通,而沉浸于反复检查中难以自拔。强迫行为表现为重复,刻板,仪式性行为,但行为本身毫无意义,也不会又任何意义的结果。例如:强迫自己反复洗手,强迫自己反复检查门窗是关好了,反复检查作业是否做对了等;又如,表现为仪式性动作,要求自己上楼梯时必须一步跨两级。如不让他重复这些动作,他会感到焦虑不安,会因为不可克制而产生焦虑。
根据强迫行为的表现我诊断陈某患的是强迫行为。
三、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
放松疗法:求助者通过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是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从而达到
饭放松的目的。对陈某的治疗使用的是布洛提出的即时放松方法的前
两步。他认为如果感到焦虑,就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去做:
第一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迅速吐出。这个过程能使肌肉很快地
放松;
第二步,把放松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不断暗示自己 “放松,放松”;
如果仍感到焦虑,再重复这两个放松步骤,直到焦虑减轻
想象厌恶疗法:又称内在敏感性训练。
是指由治疗者口头描述某些厌恶情境,唤起来访者想象中的刺
激,从而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治技术。
培养爱好:父母要鼓励强迫症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培养孩子
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球、跑步等,以建立
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强迫症状的兴奋灶,转移对强迫症状的高度注
意力,这样可大大促进病情的恢复。
四、给父母的意见
(1)不要经常批评孩子。有强迫症的人往往越想改越改不了,越改不掉越着急,越着急强迫症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果家长不断批评孩子因强迫症产生的反常行为,就很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
(2)教会孩子接受本来的自己。患有强迫症的少年大都愿意追求完美,对一些
不如意的地方过分注意,甚至耿耿于怀,闷闷不乐,这种心态很容易使病症加重。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了,就足够了,就应接受现在的结果。从心理上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疏导,他就会变得轻松起来,不在刻板的思考一些事情,刻板地要
求自己。
(3)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强迫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家长的态度将对孩子的心理疾病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过于焦虑和忧愁,就会使孩子感到内疚,自责,自卑反而使病情加重。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多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是她转变注意力,用良性的刺激来代替病理性的消感体验。
医学界认为,强迫性格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而儿童如果在成长期受到过于严厉的教育很有可能形成强迫性格,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自己一定的空间。
强迫症病人中,大多数都是童年时期受到家长的严厉教育,从而失去自我,一切按照家长、老师的意见做事,形成强迫性人格,机械、死板、追求完美。当他们长大时,这样的性格已经定型并带到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这时,一旦社会因素稍有变化,他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诱发强迫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严格,应该允许童真的存在。
一些父母引以为豪,亲友、老师交口称赞,叔叔、阿姨都以之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的中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家人们的这些优秀期望,进取压力。陈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换上的强迫症。
所以在此敬告家长,千万不要用那种听录音只能听英语、看电视只能看教育台的方式要求孩子;而老师们也千万不要盲目地用“大脑还有
开发”、“只要有毅力,只要意志坚强,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导向。应该尊重人脑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心理发展阶段。应该教导孩子不屈不挠,应该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的过程,过分地期待超出常人的优秀,好了还要更好,将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患有强迫症的病人,有的脑海中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一件往事、某一句话、某一段歌曲(强迫回忆);有的对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或日常琐事无休无止地思索(强迫性穷思竭虑);有的对业已完成的事情总也放心不下,疑虑不安(强迫怀疑);有的在想到、看到、听到一个词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外一个词或观念,甚至产生与原来相对立的词或观念(强迫联想及强迫性对立观念)现对某些事物不合情理的担心、厌恶等情绪反应,明知不必要如此,(强迫情绪);有的反复体验到内心里违背自己意愿的冲动,如走到高处则产生往下跳的冲动(强迫意向)。
上述的陈某的病症会严重地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和情绪引起的焦虑,病人会做出某些强迫行为,地洗手,不可克制地检查、计数。有的病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对称,要遵循固定不变的仪式顺序,比如,出门时一定要左脚先迈出家门,回家后脱下的鞋一定要头朝东(强迫性仪式动作)。这些仪式程序对他们来说往往象征着凶吉祸福以及能逢凶化吉等意义。病人明知这样做很可笑,却又不做不行,否则焦虑不安。可是,做了之后虽然紧张焦虑消除了,却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峰 走向心理健康 个案篇 北京:华文出版社,【2】 王玲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广州:
【3】祝卓宏 成功走向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95%的功能没有”的理论作为教育学习是一个终身;有的表却无法克服使病人十分痛苦。比如反复不断 2002 20062005 心理上担负着极大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2014.3.2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并伴随着相应的表情和心理体验,这就是人的情绪,又叫情感活动。这些情感活动是人堆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的反映。例如,遇到一个好消息时会产生高兴地体验,表情愉快,会笑起来;相反,听到一个坏消息、不幸的消息时,就会产生悲哀、痛苦的体验,会哭起来......这就是一般的情绪,情绪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又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而当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使人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同时对行动起抑制或阻碍作用。
大学生常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情感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内疚、悔恨、愤怒、悲观等。一旦人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情感失控或者失控预期有了意识,将陷入一种继发性的焦虑之中。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相应地,压力也逐渐增加。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那么,在处于负性情绪、情感状态时,大学生该如何调适、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清源为您带来: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没有能力达到,却在别人面前天高海阔地谈论起来,受到别人嘲讽后,终日郁郁不欢;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如果把自己的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勃然大怒时,会干出很多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我控制,把愤怒平息下去后再做决定。
4、偶尔也要屈服
要心胸开阔,做事从大处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小事则不必斤斤计较,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回避
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做运动、看电影等。
6、找人倾吐烦恼
如果把心里的烦恼告诉挚友、师长,或者走进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倾诉,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些事
帮助别人不单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以上是清源心理关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部分介绍与认识,如果您还有关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疑惑和困扰,可以联系清源心理咨询中心,有多位青少年、儿童方面的专业咨询师给您专业帮助。
第三篇: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背景
四年级学生熊××(女),其父亲长期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家,有一姐就读高二。而母亲独揽家中农活,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严厉,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家务上对她的安排和攀扯过多。本学期以来, 该生情绪烦燥、焦虑;夜间在寝室常一人独坐床上数小时,并伴有哭泣;厌食,常连续几顿不进食;交谈、关心询问时拒不答语;上课低头、毫无兴趣;课外不理周边人,常一人独坐很久。
二、问题归因分析
个体心理因素:无助力孤独感,自己不被人所爱,所关心、感到孤独;绝望和无价值感,外界环境空虚和成长中压力而自学无力应付,产生绝望和自我否定情感。
家庭影响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在紧张忧虑之中;二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压力,当压力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个体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随之而来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乃到对自我完全丧失信心。
三、辅导目标
1、具体目标:乐观地看待事物;微笑面对生活;发现并正视自己的优点;做一个自信有上进心的人;关注学习积极思考;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细心体会发现家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制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目标。
2、最终目标:健康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正当正确的需要、广泛浓厚的爱好、稳定和谐的性格、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等);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我概念良好、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强、人际关系积极等)
3、近期目标: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的困扰,进行自我分析及改进;宣泄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自己旧有的偏激的看法和行为;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4、长远目标: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乐观稳定;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四、辅导方案
采用两类辅导方法: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抑郁型心理原理告诉我们:抑郁者对周围的一切往往抱有消极的看法和认识, 消极的认识导致消极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又导致对事物消极的认识.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从改变消极的认识入手,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行为训练是通过表达情绪减轻强度、学会交往、学会表达、认识自我、计划安排学习生活。
五、辅导过程
1、沟通和构建平等互信的交流平台:选择一个幽美恬静的独立环境,约其谈心,进一步的了解把握其情绪和认知现状,适度的加以引导,在取得被辅导个体的接纳和认同后,邀其共同商定辅导方案,并告之其在过程中的义务、责任及注意的问题,提出期望,适加鼓励。整个交谈氛围轻松平缓,被辅导个体表现出难得的配合,情绪稳定,能发言并点头等动作表示明白和接受。
2、让学生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 我邀请被辅导个体所信任的班主任老师、同学两名选定轻松适宜的场所,引导其释放、抒发、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体验;并共同进行被辅导个体所认可的跳绳、跳方格等运动游戏。这一过程适宜的氛围、亲近的老师同学、有趣的运动游戏让被辅导个体从情绪上暂露喜色,体能上有所释放。
3、社交技能训练:选定一个典型事例,邀请被辅导个体一起分角色扮演,找出不适宜的行为,并让其认知和接受新行为,并鼓励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一过程中,深入情境的扮演,直观生动刺激被辅导个体的认知,得到其认同。
4、自信训练:针对被辅导个体总是不能拒绝他人的过分要求,向其说明应学会勇敢而礼貌的拒绝别人不适当的要求;而后选定一个典型场景与其分角色扮演,引导其用语言表达情感以及视线、体态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表达作用。另外,我还为被辅导个体制定了活动日记,讲清其记载时的注意事项,分一天和一周对其日记引导分析并疏理、进行故障排除、鼓励指导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通过这个过程,被辅导个体其语言、肢体状态变得较为自然、大方;对其自己情绪收集反馈甄别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明确而后制定行动计划。
六、辅导效果
该生经过心理辅导后,在认知上去掉了消极的观念和看法,表现出了正面的自我评价,能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再自卑;在情绪上,不再沉迷于不快,没有了烦燥不安、焦虑的表现;在行动上,上课认真听讲,课余和同学玩耍交谈,活动乐于参与,各科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课内课外,我们终于看到了孩子的笑脸。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让孩子多看社会生活中的光明面,孩子的心情就会开朗起来。在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下,在阳光心灵的感召下,孩子内心深处真善美的一面就会得到充足的营养,孩子就会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
第四篇:情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网络版
医学生情感心理问题调查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一个关于医学生情感心理问题研究的调查小组。旨在了解医学类学生情感心理问题,特开展此次调查,敬请您认真填写此份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我们在记录的同时,将对您的信息完全保密!
衷心感谢您的配合!请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用红色标出和填写。
一、基本情况:
1、性别:A.男B.女
2、专业全称:
3、年级:大
二、主体问卷调查
1.当你打开电脑时,你最主要关注什么信息?
A政治新闻B娱乐及体育新闻C社会动态D游戏音乐E其他
2.你想加入共产党,是因为?
A对以后工作有帮助B认为可能有帮助,不太清楚C信仰党D感觉是对自己的认可,光荣E别人入我也想入F不想入党
3.很多同学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相信您的身边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请问您的态度是
A知情不报当然不好,但不想为小事撕破脸B希望有人指出这种不良现象
C没什么,见怪不怪了D指出这种错误行为
4.在路上遇到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你会?
A挺身而出坚决制止B求助他人,警察等C静观其变
D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E尽量回避,少惹麻烦
5假如取消相关激励政策和强制政策,您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活动?
A是B不是
如果您选择“是,那么您最大的动力在于:
A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志愿服务精神B获得人生经验C其他6对于当前大学生傍大款包养行为,你怎么看?
A很反感厌恶,认为他们不配做大学生B无所谓,各人有各人看法
C只要不违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傍大款也没有什么不好
D那些因贫苦不得不这样做的人值得同情,社会应负主要责任
7对某女大学生村官贪污入狱你有什么看法?
A觉得是社会的责任B是她个人的责任
C觉得是正常现象D认为此种行为可耻
8如果你和你的父母吵架了,你会?
A主动和父母道歉B不理他们C和父母心平气和的慢慢说D发脾气E其他 9你多长时间给父母打电话?
A经常联系B一周一次C很久联系一次D基本不联系或等父母联系自己
10当你接到父母给的钱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A一定会努力学习报答他们B我以后会赚钱还给他们的C父母给钱天经地义D没有什么想法
11您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什么看法?
A选择人生伴侣B追求美好爱情C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D打发无聊时光E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F随大流,不落伍G其他
12您对恋爱中的大学生发生性关系如何看?
A基于爱情就可以B双方愿意就可以
C应受道德谴责D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
13大学谈恋爱,你会考虑婚姻吗?
A一开始谈恋爱就会想到婚姻问题,因为他(她)是自己真心爱的人
B感情稳定了才会考虑,因为感情是婚姻的奠基石,还是谨慎点好
C在将来事业没有保证地前提下,是绝对不会考虑婚姻
D没有想过婚姻,在如今这个新时代,只在乎曾经拥有不会在乎天长地久
14当你和你的好朋友闹矛盾后,你又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你会
A坚持自己没错或对他耿耿于怀,等着对方道歉
B相信时间可以消磨一切,几天冷淡后矛盾自然冲淡,两人和好如初
C冷静找朋友谈,分析双方可能有的责任
D不管什么情况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15当你的好朋友犯了错误时,你会?
A替他隐瞒B当面指出C当做不知道D其他
16你觉得你上大学和别人成为朋友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A兴趣爱好相同B奋斗目标相同或相关
C性格契合D人格魅力E工作原因(社团,班级等)E其他
17你对自己专业是否满意?
A较满意B一般C较不满意D极不满意
18在学医的过程中,你是否有特异去关注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关注各种国家政策
A十分关注,因为关注切身利益B关注,但只是觉得有这个必要
C偶尔关注,觉得没必要想太远D完全没想过,只专注于当下的学习
19知道就业形势后对自己的就业紧张吗?
A很紧张,就业压力真大B紧张,但是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一般,以后再考虑D很乐观,自己有信心E无所谓,可以从事其他职业 20你认为影响医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
A学习目的不明,缺乏学习动力B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与技巧C部分教师授课水
平参差不齐D对医学专业不感兴趣E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及管理F社会就业压力小,学习缺乏动力G无法抵抗外在的影响,如迷恋网络游戏等H其他个人因素
本次问卷所有问题已经回答完毕,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厌学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
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现象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放学后回家从不复习和预习,从不写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写作业,会找诸多借口推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各种测试甚至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不认真答卷,只想快点出考场,更有甚者干脆交白卷或不参加考试。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很多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
许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小学生心理年龄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偏执多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认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弱,造成自我认识偏差,助长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他们承受不了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一旦在学习遭遇困难,他们就会产生畏惧和退避心理,从容导致厌学。
2.模糊的学习动机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由于个人的某些需要所引
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其行为朝向
『2』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教育,受到自身及接触的人的世界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缺乏畅想。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倘若问起他们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常常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平时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习缺少必要的压力,上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会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完全为了“奉父母之命”,实现家长的愿望,他们完全是“为父母读书”,为完成老师的“差使”,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被动下学习。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许多小学生学习很勤奋、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缺陷,使部分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声响或活动即可使其分心,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思维处于呆滞状态,识记能力差,遗忘率高,对课堂学会的知识不能巩固,较易遗忘脱落,不能形成某种技能和技巧,却收效甚微,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习徒劳无功。他们认为即使付出了也没有收获,从而不愿去学习。
(二)家庭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温暖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大,他们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远房亲戚,更有甚者,留下只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学生自己生活,没有其他任何监护人。老人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农活上,生活上只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了孩子情感上需求的温暖与温馨。这些长辈忙于家务和农活,没有心思与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算有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太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而学生也往往由于在家中缺乏亲情和管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管教心态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学习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多,长辈对这些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从而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好吃懒做,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的厌学情绪。这些家庭条件好的部分学生,因物质方面的优越而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单独进行须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努力读书,只要家里条件好,以后也可以过得很好。部分农村小学生家长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因素,平时无时间或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教育和辅导,或没有正确的辅导方式和方法。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沉迷于电视,牌局等娱乐活动,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中的读书氛围根本不存在或者很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如此学习环境中的农村小学生,极易自幼形成懒惰,贪玩不愿学习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长大后考进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自己和家里增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看的过重,平时在孩子学习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施压,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和考试排名,决不允许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呢达不到自己给他们定的要求,过分压抑孩子们的『3』兴趣爱好,强制灌输知识。家长绝不允许孩子学习和发展文化课以外的兴趣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
(三)、学校方面 1.教师的不良期待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幼小受挫的心灵更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师不信任他们,表现出冷漠无情,上课时经常打断发言,代替作答,动辄批评,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遭排斥、爱护,肯定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些受到教师不良对待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妒忌心理,形成内向、孤僻,或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放弃努力。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会产生
很铁不成钢的心态,轻则对其进行批评,重则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4』 和信奉心态导致其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的不良对待还是会使学生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最引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行为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变化快,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目前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迫使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对抽象的书本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学习积极主动差。同时由于这些小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知识没有掌握,则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农村小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课后不能对其子女进行辅导,则小学生通常会通过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来完成作业以避免教师批评。久而久之,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指挥给他们带来焦虑和恐惧,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学校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教师吧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利益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提高质量靠做大量练习,课外加班加点来实现。为了提升成绩,学校和老师会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把一些难题、偏题及一些竞赛题加进去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战,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每天被写不完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对自己的高期待。长期以往,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限制,这样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等心理障碍,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四)社会的不良诱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对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甚至打斗、凶杀、恐怖,黄色影碟等不良东西的接触的机会较多,严重侵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攒取黑心钱,在校园周围销售低俗的的刊物,设立电子游戏、网吧,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学生延续情绪的对策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增强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坚定目标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生活的法则,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强的适应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纵然智商高也难以适应。学习上难免会有竞争,学习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是一些不会解的题目,可能是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但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为什么要学?
2.不断探索,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事要有方法,掌握方法之后做事会更简单,得心应手。学习上也不例外。虽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讲究方法,只会埋头苦练,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要讲究技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背课文时喜欢一心两用,便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或做其他的事,这样效率一点都不高。有些学生背书可能是在早上的效率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余时间记忆力更好,背书的效率更高。有些学生可能是大声朗读出来的效率更好,有些则是在心里默读的效率更高。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套适应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家庭方面: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家庭温暖,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式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
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对话者。家长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是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更要切忌急躁,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要看到孩子的有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可以每周把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自然也变得容易而有乐趣了。
(三)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的素质,创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儿童心理,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组织教师去发达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采取校校联合,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研究新知兴趣。从宏观的大角度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展他们的长处,利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经常对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奖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作业,切实做不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从而达到“快速度,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3.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庭也要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和点滴。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共同配合,找原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与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开导,诚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简单、粗暴、体罚及变相体罚的管教方法。
(四)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对学生不良的诱惑,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为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通过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宣传作品,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此外,在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努力净化环境,监督或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及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只有终身都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然而学生厌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激励青少年认真持久刻苦学习方面探索出更好的途
径。
参考文献:
『1』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5 『2』 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58.『3』 张文彬.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1,(4)『4』 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