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中学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中学德育
实效性
困境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
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⑤
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⑥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⑦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篇:德育实效
提高德育实效
【摘要】近年来,校友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校友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成果,而且校友是职校就业工作可持续性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如何开发校友资源,把校友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促进学校发展,已成为当前新形势下职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传承
校友文化
德育实效
一、学生现状
我校新招的学生生源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待进生源,他们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绩明显低下。据2008年9月统计,进入我校新生中,6科总分低于250分的占50%,10%的学生中考6科总分仅为100~150分,有9个学生单科为0分,有些是初中未毕业的学生,一些学生是被父母所逼或别无选择才勉强来我校。
2、有较多的学生有不良品德行为。不少学生在初中时便有抽烟、喝酒、旷课,经常迟到、早退、打架、粗言秽言、赌博、离家不归、考试作弊、不尊重老师等记录,上职中后十分散漫,不守纪律,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学习。
3、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早,而心理成熟却远远跟不上,早恋现象呈上升趋势。
4、农村待进生思想行为偏激,有暴力倾向。面对待进生数量多、占比例大、不良影响严重的状况,我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二、学校培养目标与校友文化的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悦纳以职业道德为主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行为指南。
校友文化的内涵:感恩意识、团结意识、文明意识、理想意识和奉献意识五者融为一体,有机组成校友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五者之中,又以感恩意识为核心、为灵魂、为根本,并衍生出团结、文明、理想和奉献意识。
可见,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校友文化的内涵是异曲同工,同源同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传承校友文化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进一步推动校友文化的弘扬。
三、发挥校友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说到“校友”这个词,几乎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先前的说法是指学校的正式毕业生,但是现在随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校友概念的外延扩展了,在校学生、毕业生(包括短期培训班的学生)、在校工作和退休的教职工等只要和学校有关的人员都可以算作校友。校友群体是学校精神气质的鲜活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我校历来重视校友工作,对校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变潜在优势为现实能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校友是学校建设和发展最可信赖和重要的依靠力量之一。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成就,既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贡献,也是在为学校赢得声誉,是彰显母校形象的“品牌资源”;校友的社会经历、成长之路、奋斗精神、人生阅历和工作业绩等,是教育在校学生的“精神资源”;校友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对母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批评和建议,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资源”;校友广泛的社会活动,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母校的“人脉资源”;同时,校友以资金、智力、技术回报母校,是学校建设发展事业不可或缺的“财力资源”。
应该说“校友文化”这个说法是新近提出的,放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校友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之分为“自然的文化”和“人文的文化”两种,二者互动以达到和谐;而“人文的文化”具体来说又可以包括整个学校的学术、学习氛围,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然还有我们的“校友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校新校区的搬迁,校友的爱校热情空前高涨,每月大约有3—4批校友回校参观。我们事先与校友联系,将其专业特长与本校开设的专业联系起来,邀请校友们举行讲座、授课、演讲和交流,使校友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愈来愈彰显它的作用。我校以校友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校友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开展了感恩、团结、文明、理想和奉献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是这样做的:
1、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人类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愫。在某种意义上说,校友文化本质上就是感恩文化。灿烂的校友文化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德育工作之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需要先进校友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当然,培育和弘扬校友文化,增强感恩意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回报母校,体现和尊崇的是感恩情怀。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在最宝贵的年华所接受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自然,感恩社会。2009年10月22日上午,校友李振才的儿子Myron回校讲学,作了题为《学好英语口语之我见》的演讲,并与英语级全体同学进行了交流,其治学之严谨,言词之激昂、感慨,行为之动人心弦,学生深受鼓舞。我们以团委学生会的名义马上发出了《关于开展“爱国、爱校、爱家、爱已”九月主题教育的通知》,活动有:举行以教育片“让生命充满爱”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铭记师恩——我为老师做一件实事”的感恩系列活动。在班会上,绝大多数学生观看教育片后,或激动、或后悔、或自责而流下了眼泪,特别是不少待进生受到了较大的触动,纷纷决心表示努力学习报答学校,报效祖国。我校也因这次感恩活动在教育局召开的团委工作会议上受到表扬。
2、奉献教育
回报社会,体现和尊崇的是奉献思想。知识来自学校,力量奉献社会。从总体上说,中职生是社会的技术群体,他们以思想智慧、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因此,立足当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也就义不容辞,责无旁贷。2009年11月上旬,李伯荣先生在身体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仍然心怀桑梓,回到台山,亲力亲为为家乡公益事业再倾注巨大心血,捐赠了近二千万人民币。还为获得李星衢奖教奖学的师生代表颁奖。他那赤子之心、蹒跚的身影,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坚强,更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鲜活的例子深深地感动了广大师生,尤其是新同学,使他们深刻了解到什么是奉献精神,怎样的奉献才是真正的奉献。我们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开展了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恭心献给大自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等“六心”主题教育。
开展奉献“六心”主题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旨,将理论武装头脑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将教育青少年学生与服务青少年学生有机结合,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育青少年学生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奋发成才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
3、团结教育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蚂蚁效应。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一只蚂蚁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100万只甚至更多只的蚂蚁组成的军团则可以横扫整片树木或一幢幢高楼,可以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时间内啃成一堆骨头。“蚂蚁效应”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从学校校友文化史入手,以多年来校友的无数次捐赠和业务指导为例子,特别是敬修新校区的落成是全体敬修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结果,是蚂蚁效应的典型例子。我们充分发挥老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和每个教室一部投影机等多媒体的优势,制作有关出钱出力、促成新校落成的校友资料,指导各班团支部开展学习大讨论(如新校区落成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团结合作在班集体建设中有何作用?如何促使全体同学团结一致?),进行了“团结标 兵”的评比活动和公开表彰。让全体学生明确团结与班级发展的关系,以团结保持稳定,以团结求发展,以团结来推进班级各项工作。2009年10月26日,国画名家、名校友梁荣光先生回校授课—《国画基本功》,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作品,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团结的魅力。今年11月,校友、旅美侨领李振盛元老给师生的专题演讲更把团结教育推广深化。
4、文明教育
我校开展了“校园文明在身边”活动。坚持“以活动促教育,以教育导活动”的指导思想,围绕“改陋习,践行文明道德”这一中心,以校友文化为导向,精选部分校友回校参观的录像进行学习,做到活动内容主题鲜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方法灵活多样。
①主题鲜明的活动内容。“校园文明在身边”活动的内容有五个方面,即说、唱、做、议、评。具体内容是:(1)说文明礼貌用语——会使用文明用语;知道礼貌称呼对方;不说脏话、粗话。(2)唱文明健康歌曲——推出“每周一歌”活动,推介、教唱、欣赏优秀歌曲。(3)做文明有益小事,改陋习,树新风,自觉遵守校园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明确提出,破坏校园一草一木,是对校友们心血的极大不尊重。(4)议文明礼仪行为——开设“文明礼仪师生讲台”,建立文明礼仪行为登记本,每天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师生文明礼仪行为评仪。(5)评文明礼仪之星——每期开展一次班级、年级、校级文明礼仪之星的评比,树文明礼仪典范,争做文明师生,共建和谐校园。
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1)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利用课室多媒体、校报、校刊、网站、黑板报、橱窗等宣传渠道,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礼仪常识,组织编写文明礼仪手册。(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体验活动——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美在文明、爱在礼仪”自我成长活动、“讲文明、懂礼仪”争当“文明礼仪之星”活动。主题活动——开展“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活动。竞赛活动——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书画、征文、知识、摄影、联欢、知识竞赛活动和“我成长,我文明”校园文明警句征集活动。文明警句中不乏精品,如多一点努力,多一点成功;手牵手,心连心,敬修师生一条心等等。
③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我校围绕“校园文明在身边”活动内容,采取“一听、二学、三看、四练”的教育训练方法。即听校友讲座与报告,学规范与细则,看文明礼仪光碟与示范表演,练文明礼仪技能与操作。
“校园文明在身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在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细节,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5、理想教育
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合理的想法,是人们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理想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
我校在开展理想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众所周知,国旗下的讲话具有特殊的庄严性和神圣性,教育效果显著。为了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我们改变了以往国旗下的讲话由学校领导主讲的传统,改做全部由学生演讲。具体是这样操作的:由班级包干的办法,每个班负责一周的旗下讲话,学校给出一些校友的资料要点,讲话的学生撰写稿件,该班的语文课任教师负责修改和辅导演讲。学期末评选出优秀演讲学生和优秀演讲稿,并公开表彰。如学校把近日旅港李健才伉俪资助七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完成职中三年学业的感人材料制作成班会课课件,在各班宣传学习,并安排由2008级英语1班的同学在旗下演讲,演讲中不仅大力宣传李健才先生的奉献精神,而且号召全体同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才是对校友的最好的感恩。另外,我们把90届美术班毕业生、台城“老夫子”画廊老板——雷振聪校友身残志不残(童年时失去左手)的感人事迹制作成德育课软件,在各班播放学习讨论,学生很受感触。这位身残志坚的师兄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在校师弟师妹,面对生活困难,要学会坚强和不轻言放弃理想的人生哲理也悄悄地渗透到同学们的脑海里。另外,我们在课组教研制度以外,建立了班级组单周德育教研制度,还建立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培训制度,学生量化管理制度,学生青年党校制度和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
四、成效和不足
1、成效:我校以校友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校友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
①德育工作较为全面,在强调做人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同时没有放松政治教育。②待进生的数量有了一定的减少,学生学习目的性有所增强,厌学情绪有所缓解。③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较大改观,文明意识有所增强。④班级文化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班集体较团结。⑤学生有一定的感恩意识,爱校热情有所提高。
2、不足:对学生早恋、网恋和吸烟等问题的教育有效性不高,办法不多,仍需积极探讨新办法、新对策。
第三篇:思考与建议
思考与建议
建议一:成立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
理由:安全监察的职责是对生产和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和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安全监察执行力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式上的垂直管理。表现在安全监察人员与被监督部门不应存在安全在下的隶属关系,安全人员身在其中,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就是时时刻刻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并对生产和施工中的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安全在下这种监督形式只能定义为思想宣传,根本谈不上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监督只是一种过场。
另一方面,安全监察人员的职与责应具有等量性。责大职小的现状将会使安全监察没有任何执行力,亦无法对安全监察人员进行可靠的保护。建议二:让安全监察成为闭环管理的最终环节,为公司把好安全关。理由:“安全一票否决制”没有被纳入到奖励、评先、人员录用及工程验收的程序之中,因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建议三:将生产部分成独立的检修部和运行部,管理所亦按检修和运行职能进行调整,人员固定。
理由:检修和运行便于职责的界定和相互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使设备的安全风险值降至最低。
建议四:管理所设置专职安全员(运行检修为一人),人员关系落在安监机构,常驻管理所。职责上对安监机构负责,在行使安全监察职责的同时,协助管理所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求:敬业、业务能力较强)
第四篇:创新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提升实效思考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人大监督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监督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还很突出。监督不力仍然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要从根本上扭转监督不力的现状有赖于监督制度的创新。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根源
(一)监督方向不定位
权力法治要求,法律赋予的权力必须得到认真的执行,新创设的权力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人大监督权力在法治方向上的游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在现有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工作评议或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
二是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近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过程中,探索和尝试了多种新的监督方式,如代表评议、述职评议、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个案监督、任职演说、法律监督书或审议意见书等。但是,这些新的监督方式不是法律设定的,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中找不到任何具体的规定,而且带有行政工作方式的痕迹和随意性。有人把这种运用宪法和法律以外的监督方式戏称为“大路”不走走“小路”。其中有的监督方式,部分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存有质疑。
(二)监督程序不完善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如县级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进行初审的工作主要由财经工作委员会承担,而财经工作委员会一般只有1人,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足够的财政、审计、税收专业知识;况且审计机构又设在政府,人大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辅助机构去充分了解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结果是政府怎么报,人大就怎么批,预算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是监督程序难于启动。按照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越权、违反上位法或规定不适当的规章应予以改变或撤销;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但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审查程序由谁来启动,通过什么方式来启动。最有积极性启动程序的是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相关政府规章、决定、命令损害的公民、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但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这类行政相对人有向地方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因此,越权、违反上位法或规定不适当的规章和违法的“红头文件”,就罕有被地方人大撤销的。
三是时间要素没有保证。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都是在会议上行使的。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往往比较短,议程多,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即使提出监督方面的议案,一般也很难进入法律程序。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规定,“一府两院”的有关工作报告必须于常委会会议召开半个月或七天前报送人大常委会,以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熟悉情况或开展调研,但由于这一规定缺乏法律权威性,实践中大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时甚至是到了会场才看到报告,审议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四是处置、惩戒程序缺位。法律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明确规定追究责任,如审查、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未通过怎么办?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又怎么办?法律都没有规定,以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监督对象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或消极对待人大监督。
(三)监督体制不协调
体制问题是导致人大监督不力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影响最深刻的是领导体制的问题。领导体制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中的关系上。党政关系表现在我国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政策的决策、执行、监督过程的角度看,体现为“党政双轨行政”的独特结构,即党组织不仅具有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严密的科层制,而且具有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系统功能,“党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以后,继而控制和参与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政府部门一起履行执行功能。”①实际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党政领导“一肩挑”,党政联合决策、行文,党政合署办公等。人大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不包括党委。由于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作出决策、决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对这种党委行为和政府行政共为一体的做法,人大难以监督。
二、创新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的建议
人大监督工作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归宿。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样,创新地方人大监督就是要把我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形成制度,制定成法律法规,使其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从权力、程序、体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其更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始终保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权力法治化。权力法治意味着必须执行法定职权,必须将一切可行的监督方式纳入法制轨道。首先是宪法和法律已经规定的监督方式,如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规范性文件、撤职、罢免等,要消除顾虑,敢
于运用。广东等地尝试运用质询、询问权,不仅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政府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正在探索的监督方式合适与否,应有明确态度。一项新的监督方式尽管在实践中有些效果,但如果长期没有纳入法律的范畴,不仅影响其实施的权威性,而且会影响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对法律的信仰,也对人大加强监督工作不利。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对代表评议、述职评议、个案监督、审议意见书、法律监督文书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进行甄别和总结,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或制定统一的监督法,将其规范起来,确立其法律地位。
监督权力能不能得到有效行使并达到目的,还有赖于程序的科学、合理和完善,地方人大之所以在宪法和法律之外探索监督工作的新方式,原因之一就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尽管无可挑剔,但程序不完善,运作起来极不方便。相对而言于实体权力来说,程序问题是个更重要的问题,要把程序建设从司法领域扩大到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运行中。
(二)程序规范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但是,无论实体的设计是如何美妙,如果在程序的设计及其运作不符合实体的目的时,再美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体也会变成虚幻。程序对于人大监督的意义在于,程序具有定向展开、过程不可逆、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的特性,“人大监督一旦依照程序进行,无论程序参加者还是外界的什么力量,都难以左右程序的运行……随着程序过程向前推进,人大监督则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②针对人大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组织支持和有效方式的问题,建议效法欧美、日本等国审计机关隶属议会的做法,把审计部门划归人大常委会领导。建议将立法听证扩展到监督领域,在监督工作中引入听证制度,由监督对象、专家学者和利害相关人进行质证和辩论,以公开、直接的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监督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针对监督程序难以启动的问题,要明确赋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有关监督议案、质询案的权力。当然,完整意义的监督权不能由个人行使,只能由常委会行使。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提监督议案权只是部分地行使监督权,还不能说他具有监督权,具体运作方式可借鉴美国参议院的做法,“一个议员与若干名议员联名,只要按议案固定格式填上一段表达自己愿望的文字,并将其投入议案箱或交给在场主管议案的职员即算正式提出。”③议案提出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这样,即能保证监督议案提得出、监督程序便于启动,又能防止监督议案过多过滥、影响监督的严肃性。对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可立法赋予利害相关人有向地方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
(三)体制科学化。“党政双轨行政体制”与合理的人大监督是不完全相容的。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在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格局下,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人大监督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因为,其一,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功能不仅是立法而为社会分配价值,重要的是它具有开展最高权威性的国家监督的功能和优势。其二,人大监督与加强党的领导的目标是一致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人大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就是遵从人民的意志,实现党的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工作,既是制约,防止其滥用权力,又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完善人大监督体制,使其能够协调有效运行,一要实现党的领导的法治化,依法分清并确定党的权力和人大的权力,对于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制建设和涉及全体公民整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凡是依法应当提交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都必须提交本级人大或常委会经过法定程序进行讨论或形成决议决定,并由人大督促政府贯彻落实。二要摒弃党政联合决策、联署行文的方式。党委其实完全可以不与政府联署而另发文件,以免党政不分,造成被动。而且,党政合发文件,使党的政治领导行政化,实际上降低了党的领导权威,变成政府行为的工具或附庸,显然失当也失策。三要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合理设置人大的政治资源,人大常委会的主要领导人在党内应有相当位置,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配置,要以年轻化、知识化、德才兼备为标准,并提高专职委员的比例,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职业忠诚度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增强人大的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效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效
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政协协商民主,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发挥好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协商民主实效,是一个需要长期勃勃和创新的新课题,那么,基层政协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新部署、新要求,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优势和作用,怎样才能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升基层协商民主实效呢?笔者结合XX县政协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从争取重视、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发挥优势、提升素质、完善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争取重视,着力营造政协协商民主的宽松环境
推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需要提高工作的开放程度,营造激励委员履职的宽松环境,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基层协商民主的新格局。争取重视和支持,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主动提出课题,主动请党委、政府交题,增强各级领导对协商民主作用的认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努力实现政治协商由政协搭台、邀请党政领导看戏由党政搭台、政协唱戏的格局转变,为深入开展协商民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扩大有序参与,提供平台让社会民众能更多地参与政协的工作和活动。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只要党委、政府和政协邀请“三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协商民主活动,就能使协商民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不断优化环境,在政协会议及活动中,鼓励讲真话、言实情,允许提出批评,欢迎发表各种不同呼声甚至反对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形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各界别的团结合作,努力使政协成为一个凝心聚力、团结和谐的组织,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近年来,中共XX县委不断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着力营造协商民主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纳入全局部署。坚持把协商民主纳入县委全局工作去谋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安排部署。县委先后出台了《中共XX县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XX县委关于我县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了政协协商民主的有序、有效开展。二是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政协重点视察报告、专题调研报告、重要社情民意信息等建言成果及时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落实。今年上半年,县政协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5篇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指示;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精准扶贫、城市管理、农机机械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还得到县委书记的亲自批示,有效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重视机关建设。去年换届期间,县委配齐配强政协机关各委室正、副主任,加强机关干部交流,注重解决职级待遇。把政协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专委会工作经费、委员活动小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拨付专款添置机关办公设施,确保工作正常运转。2012年,县委研究新增政协研究室、农业委、人资环委;去年,县委又研究新增了地联委,使政协的委室由过去的“五委一室”增加到“八委二室”,为有效开展协商民主活动创造了优良环境。
二、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化水平
开展政协协商民主,只有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才能不断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近年来,XX县政协要高举团结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三大职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到“关注大事,深层次开展政治协商;务求实效,多形式加强民主监督;拓展领域,全方位推进参政议政”,努力夯实“政协全委会议整体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专委会议对口协商、界别联系广泛协商、提案办理个案协商”等多层协商平台,加强政协职能职责与协商平台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政治协商在大事要事上,民主监督在热点难点上,参政议政在关键要害上,进一步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协商民主前进步伐。XX年,县政协全委会在组织委员讨论、协商“一府两院”和计划、财政工作报告的基础上,还对40多个县级部门、中省市驻邻单位和与民生相关企业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测评,当场逐一详细通报了民主测评的“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弃权”的投票结果及有关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震动大、影响大、成效大,被县委书记讲话时称之为“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会后,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分别对综合满意票未超过60%的单位召开了特别会议,对照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并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促进了工作改观。
三、创新方式,努力构建政协协商民主的良好格局
协商民主不是选举民主的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民主形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引导各方面充分认识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探索协商民主的思路举措上来。要结合工作实际,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覆盖协商议题全过程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协商民主新形式、新方法,拓展协商渠道、扩大协商范围,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政协协商民主模式,不断拓展丰富协商形式和途径,努力构建和优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商格局。加强学习培训,注重调查研究,讲究策略方法,提升委员的协商议政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提供理论支撑,让协商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不断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使各界群众的意愿诉求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得到充分表达和广泛协商,推动形成最大限度的社会政治共识。XX县政协每年都安排了委员列席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畅通委员知情明政的渠道。有关会议还有针对性地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对于反映强烈的城乡低保对象有“水份”和城区供气不足、重要交通要道设置红绿灯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县政协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常委会议并邀请多名群众代表旁听,对城乡低保和燃气服务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当场公布了测评无记名投票结果,及时将测评结果和建议报送县委、县政府,受到了重视与采纳。特别是对采纳“挤干低保对象‘水分’的建议”做到了立行立改,见到了成效。去年,全县取消1700余人低保资格,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四、发挥优势,切实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动力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商民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职能定位,具有独特的制度性、程序性、规范性、包容性,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是协商民主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渠道,为推进协商民主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制度张力和鲜活的实践动力。近年来,XX县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进程中发挥优势,履行职能,通过召开资政会、情况通报会、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座谈会等平台推动协商民主向多层发展。特别是发挥智力优势,精心选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有效促进协商民主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围绕“汇集民智促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发扬民主促团结”,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多层协商进程,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去年,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要求,XX县政协将其列入协商议政的工作重点。主席会、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组织专题调研组就“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强要素保障”等课题,深入相关部门、乡(镇)、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组队到XX市XX区、XX县,X市XX区、XX市XX区学习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园区、城市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在近半年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助推‘两化’互动发展资政会”,各界别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资政会的成果促进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提升能力,充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作用
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在协商过程中,若对协商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缺乏“专业水准”,那么协商只能是浮光掠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近年来,XX县政协重视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提高协商能力。一是优化结构。严格掌握委员推荐的标准,把好委员的“入口”关,根据新形势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情况,有计划地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参加政协,在界别构成上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在委员产生上探索建立推选和选举相结合的机制,使政协真正做到“代表大多数、兼顾各方面”,提高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学习。组织委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学习经济、法律、历史和现代科技等专业知识,定期开展委员培训,经常组织委员学习,安排委员参加政府及部门单位的情况通报会,畅通委员知情明政、参政议政的渠道,增强委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强化责任。不断提高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克服浮躁心态和功利思想,大兴“团结民主、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优质高效”之风。县政协出台了《政协委员行为规范》,印发了《委员手册》,明确了委员的权利、义务、职能、职责,创建了委员履职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建立了委员履职管理档案和考核办法,探索了委员退出机制,对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增强了委员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责任,较好地发挥了在开展协商民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六、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机制
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协商民主的实效就要打折扣,没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基层政协应将制度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要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根据中共中央《意见》规定的总体要求,按照“宜大不宜小、宜具体不宜笼统和从地域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协商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对《意见》表述的“重要问题”进行具体规定,并以明文规定下来。二要增强制度的权威性。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制定支持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相关工作制度,积极推动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把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作为决策过程的基本环节予以明确,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商程序,包括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程序、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参与协商的程序、意见建议处理及反馈程序等,真正做到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近年来,XX县政协主动争取中共XX县委印发了和转发了推进政协工作的三个专门文件。三要增强制度的配套性。要将制定综合性制度与专门性制度结合起来,将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结合起来,将推动党委、政府制定制度与健全政协内部制度结合起来,将贯彻上级制度与完善本级制度结合起,将建立急需暂行规定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四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要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强化沟通协商,健全完善“四套班子”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等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工作;强化落实协商结果和建立协商反馈机制并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的检查考核机制,防止制度规定的虚置。通过制度建设,使政协民主协商成为各界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进共识的平台,成为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重要环节。五要增强制度的规范性,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主客体并重,行为规则与实践机制并重,努力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近年来,为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中共XX县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议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并健全了政协提案办理、社情民意反映、对口协商等一系列制度。县委对坚持政协“三在前三在先”的原则,既有实体性行为规则要求,又有程序性的实施机制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