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违法建设处置过程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城乡违法建设的管控及处置,是市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当湖中队的日常工作重点之一。而如何处理违法建设管控过程中与当事人的矛盾冲突,是摆在中队每位队员面前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湖北英山发生城管队长阻止违建遭袭事件后,寻找该难题的解决方法更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人自进入城管队伍工作以来,参与处置了许多起违法建设,也遇过许多当事人,有自
觉配合的也有情绪激烈强势抵触的,处置纠正的方式有助拆的也有强制拆除的。从这些违法建设处置工作中,本人有点心得体会,也总结出一些工作经验。运用这些经验,本人在参与去年滨湖社区小葛家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促使该处13位违建户主全部积极配合拆除自家违法建筑,无一户动用强拆方式。在管辖区域内,也成功处置了多处违建。在当前配合街道正在开展的老07省道古横桥木材市场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中,我们同样运用以往经验,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以助拆方式拆除了所有需要整治的违法建设。回顾参与违法建设管控处置的经历,本人对如何注重管控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以顺利推进工作,尽可能避免管理冲突有了一些浅显的体会,以下过程及关注点仅供同行参考。
一、发现违建现象。通过日常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违法建设现象。
二、踏勘固定证据。第一时间赴实地勘察违法建设性质并拍照取证。
三、沟通了解情况。与违建当事人第一次接触,建议尽量实地上门面谈而不是电话沟通,询问其违建用途、违建原因,在不影响执法者形象的前提下,放低姿态,尽量不使用“谁让你们建的?”“我就拆你”等比较生硬或容易引起冲突的语言,而是以朋友方式沟通,听取当事人诉求,同时向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发放限期拆除通知并责令停工。建议与当事人沟通时尽量不上纲上线,从自身的工作性质让当事人理解城管查处“两违”也是不易的。与当事人的第一次接触,个人认为是违法建设处置工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减少前期的矛盾冲突,能为下步的违建处置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外围充实证据。到违建户所属行政村、社区了解相关情况,包括当事人户籍信息、违建时间、土地性质、违建前原貌、并核实当事人违建用途与违建原因。
五、约谈深入沟通。第二次与当事人接触沟通,还是建议尽量碰面而不是电话沟通,在不违反原则问题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如果当事人配合执法并已经停止违建,应当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帮助分析其相关诉求的合理性,是否涉及民生问题?是否有其他变通方法等?但此时的工作重点是必须让当事人明白,拆除其违建项目与帮助其诉求并无冲突。而后,应与当事人确定拆除其违建项目时间,并告知会以助拆的方式,尽量不损坏原材料。
六、文明实施拆除。根据约定时间拆除违建项目,拆除后的原材料交还给当事人让其变卖或用做其他用途,减少当事人的损失。
七、跟踪关注反弹。加强对该辖区的日常巡查,避免违建死灰复燃。
第二篇:福建省违法建设处置若干规定
福建省违法建设处置若干规定
(2017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违法建设处置若干规定》的公告 《福建省违法建设处置若干规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11月24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违法建设的防控和治理工作,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推进宜居环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处置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建设,适用本规定。
违反土地管理、水利、交通运输、林业、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违法建设,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设是指城乡规划公布后,未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行为及其形成的建筑物、构筑物。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乡镇、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根据违法建筑的产生时间、性质和当地人均居住面积等具体情况,对城镇和乡村违法建筑,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实行分类处置,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违法建设处置工作,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依法处置、疏堵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设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设处置工作责任制、部门联动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并将违法建设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违法建设处置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下简称违法建设处置部门)负责城镇违法建设处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设处置工作。建设、国土资源、水利、文化体育、卫生、林业、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公安、消防、环境保护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违法建设处置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城乡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城乡规划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遵守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意识。
第八条
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实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并向社会公布;因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形需要修改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及时修改并向社会公布。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行政许可制度。对于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应当依法予以审批。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建设用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对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管理、优先保障,保证住宅建设的合理需求,并引导农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对于农村无房户、危房户或者现有宅基地面积明显低于法定标准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住宅建设用地。第十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违法建设,应当及时处置,并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完善违法建设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巡查责任。
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违法建设监测。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举报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违法建设投诉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统一的电子邮箱和举报电话。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在处理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经查证属实的举报,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并予以保密。
村(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本区域内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并向当地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十三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现正在进行的违法建设行为,应当责令违法建设当事人停止建设、限期自行拆除;对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可以依法查封施工现场,并可以对违法建设部分依法立即拆除。
第十四条
城镇违法建筑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由违法建设处置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由违法建设处置部门责令限期拆除:
(一)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
(二)擅自改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用途;
(三)擅自占用地下工程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建设;
(四)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合法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
第十六条
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不能拆除的,由违法建设处置部门依法处置:
(一)实施拆除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二)现有拆除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无法实施拆除;
(三)部分拆除会影响合法建筑物、构筑物主体结构安全以及整体拆除会严重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主体结构安全。
前款第三项规定不能拆除的情形,由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根据所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单位的鉴定意见作出认定。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应当将违法建筑不能实施拆除的认定向社会公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乡村违法建筑按照下列规定处置:
(一)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乡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以及土地使用权人在原有宅基地上建设的住宅,应当取得规划许可而未取得,但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按照规定完善相关批准手续;
(二)对于未取得规划许可,或者已经取得规划许可但违反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拆除。
第十八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具有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的,在未获社会保障性住房或者未落实过渡措施前,暂缓拆除其用于居住的违法建筑。乡村违法建筑拆除后当地户籍村民无房居住或者住房困难的,暂缓拆除其用于居住的违法建筑,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九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违法建设处置决定前,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并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成立而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收到限期拆除决定后,应当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
第二十一条
违法建筑依法应当予以强制拆除的,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作出强制拆除决定,并予以公告。公告应当载明实施强制拆除的时间、相关依据、财物搬离期限等内容。强制拆除公告应当在违法建筑及其周围张贴,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第二十二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未在强制拆除公告载明的期限内搬离违法建筑内财物的,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将财物登记造册,运送他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当事人拒绝领取的,依法办理提存。第二十三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实施强制拆除,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实施强制拆除。
实施强制拆除应当制作现场笔录,并拍照和录音、录像。第二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设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设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告知国土资源、林业、质量监督、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化体育、公安、消防、税务等部门和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
对于有涉及违法建设的房屋,在违法建设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办理产权登记、转移、抵押等手续。
违法建筑不得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违法建设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质量监督、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化体育、公安、消防等部门不予办理。
单位或者个人为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水、供电、供气手续的,违法建设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揽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
第二十五条
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工作人员在违法建设处置工作中,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文明行使职权,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告知当事人作出违法建设处置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以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认为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在违法建设处置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建设未依法处置;
(二)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未及时编制或者修改城乡规划;
(三)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对于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未依法审批;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明知是违法建筑,为其办理相关证照、登记、备案等手续;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第二十八条
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违反本规定,明知是违法建筑,为其办理供水、供电、供气等手续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服务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
条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承揽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的,由违法建设处置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阻碍违法建设处置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违法建设拆后处置工作制度
违法建设拆后处置工作制度
为保障控违拆违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及时做好违法建设拆除后的相关工作,积极预防违建复建反弹行为,切实明确拆后处置中各部门工作职责,特制定违法建设拆后处置工作制度。
一、违法建设拆除造成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妥善处置。可采取垃圾填埋场集中清理填埋、就近建设项目回填或回填暂时填放等措施。
二、拆后恢复利用工作应在违建拆除后抓紧组织实施,应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绿化带恢复、群众运动设施设置等方式,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利用好拆违的区域,预防违法建设复建反弹。
三、建设部门牵头建立拆后处置工作组,对违法建设拆后处置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考核,并将情况及时报给控违拆违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进行通报。
四、越城区、市直各开发区的街道、镇对辖区内违建拆除后建设垃圾处理负主责,越城区、各开发区的城管单位做好指导、联系工作。
五、越城区、市直各开发区及其街道、镇在各自辖区内负责督促有明确责任的业主单位进行违建拆后恢复利用工作。不能明确业主的,主城区五个街道内,根据实际条件,可以绿化的由园林部门恢复绿化,不能绿化的由街道组织设立各种群众活动设施; 开发区和越城区三个镇内由各街道、镇组织进行绿化或设施设置等拆后恢复利用工作。
六、水利、交通、文保等部门在各自控制区责任范围内负责违建拆后恢复利用工作。
七、有物业的小区,建设部门负责督促小区物业及时进行违建拆后恢复利用工作;没有物业的小区,由街道督促社区及时进行违建拆后恢复利用工作。
八、越城区、市直各开发区及其街道、镇在行政强拆前,应对拆后处置相关工作制订方案,向各拆后处置责任单位抄送《违法建设拆后工作联系单》,协商并确定拆违处置各项工作。拆后处置方案确定后报越城区和各开发区,区(开发区)审查后,在行政强拆实施前报给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九、各拆后处置责任单位接街道、镇的拆违处置工作联系单后,应积极会同街道、镇进行违法建设踏勘,确定切实有效的拆后处置方案。行政强拆后,街道、镇应实时通知拆后处置单位,拆后处置单位接到通知后,2日内应入场实施垃圾清运及拆后恢复利用工作。
十、违法建设拆除后,由所在的街道、镇为主负责监管,坚决防控违法建设拆后重建。对拆后恢复利用的绿化、设施等,根据“谁建设、谁负责”原则,各责任单位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发挥出绿化和各项设施在美化市容环境、丰富群众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上的积极作用。
十一、越城区政府、市直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统筹安排拆后处置所需专项资金。市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拆后恢复利用工作。
十二、拆后处置组及时掌握整治过程中拆后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强化督查验收。对不积极履行工作职责、互相推诿或不配合拆后处置工作,甚至失职、渎职的单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监察部门,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篇:违法建设治理靠前处置工作实施意见
违法建设治理靠前处置工作实施意见
为深入推进全区违法建设治理工作,破解当前违建治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加强对全区住宅小区违法建设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无违建创建成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违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以坚决遏制新增违建为基础,以加快消化存量违建为重点,完善政府抓总、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失信惩戒、法治保障的违建治理体系,全面提升违建治理社会化、精准化、法治化工作水平。
二、工作原则
坚决遏制新增违建,全面清理存量违建。通过推进违建治理重心前置,建立属地镇(街道)、村(社区)、行业主管部门、综合执法机构和物业管理企业联勤联防联动,共治共享的违建治理格局,以第一时间发现、登记、报告、制止、查处为原则,建立违建防控机制,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违建治理新体系。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筹谋划。
加强党对违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街道、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和造福居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使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治理。
聚焦违建治理中的痼疾顽症,强化工作举措,提升治理成效。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提升居民守法意识和文明素养,建立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长效治理机制。(四)坚持联防联控、共治共享。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单位、组织等支持配合,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合力。紧紧依靠群众,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三、任务要求
(一)激发“前哨”的内生动力。
构建镇街、社区、网格员、物业服务企业、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前哨”发现机制,实现关口前置。
1.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关口前置作用。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提高小区物业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服务合同。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对违建发现、劝阻、制止和报告职责,以及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二是严格巡查管控。建立施工材料机械出入登记制度、日常巡查发现制度和及时劝阻报告制度。门岗要加强对进出装修材料及工具的登记,杜绝大型机械和规模施工材料擅自出入;落实专人进行动态巡查,发现违建行为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并将巡查情况做好相应记录。三是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物业服务企业准入退出机制,运用政府采购、金融信贷、信用评级、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等机制,倒逼物业服务企业自觉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四是发挥镇街、社区、网格员的“前哨”作用,对小区内违建及时发现、劝阻和报告。
2.发挥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守规自律作用。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违建产生的重要源头,是违建的具体实施者,必须严格守规自律。一是增强守规意识。建筑装饰装修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守建筑装饰装修管理服务协议,主动对有违建念头的业主做好说服劝导工作,拒绝向其提供违建相关服务。二是加强行业监管。住房城建部门要建立行业约束机制和措施,加强对建筑装饰装修企业的行业监管。对实施违建行为的建筑装饰装修企业,依法纳入行业信用管理,从而推动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3.发挥居民群众协同监督作用。一是增强参与自觉。引导居民群众树立共同参与意识,在杜绝自身违建的同时,主动为违建治理出点子、想办法,及时举报身边的违建行为。二是建立共同准则。根据各住宅小区实际和业主关切,发动小区全体业主参与制定、积极践行小区业主公约,作出无违建承诺,引导业主在公序良俗、社会公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行为规范,凝聚居民共识,寻求违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三是积极发挥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向上向善、遵纪守法的浓厚氛围,提升住宅小区文明程度。
(二)构建协同联动的强大合力。
各镇、街道、办事处及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建局、区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单位作为违建治理的主体力量,要协同联动、条块结合,对新增违建“第一时间”依法处置,对存量违建实行点面结合,减量销号。
1.明确职责。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对进入小区从事房屋装修的人员要造册登记,统一出入证件并加强管理,对进入小区的建筑装修材料要问明原因、用途和装修业主,并逐一做好登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严格履行职责宣传并告知装修企业和业主禁止违法搭建的相关规定,对发现有违法搭建(或疑似违法搭建)行为的,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劝阻、制止,经制止拒不停止的,立即向区拆违拆临(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时登记在案。
2.高效处置。区拆违拆临(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报告有涉嫌违法建设行为时,应及时向相关镇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建局、区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反馈,相关镇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建局、区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将有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派出工作人员联系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赴现场配合进行调查取证,如情况属实,应对当事人及时教育劝导和制止违法行为,依法提出整改意见,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限期自行整改;对拒不改正需要拆除及履行行政处罚程序的,由相关镇街及职能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置。
3.严格执法。强化对物业服务企业、建筑装饰装修企业的监管,依法查处不履行或履行违建管控责任不到位的物业服务企业以及实施违建的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并纳入行业信用管理,作为日常监管重要参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机制。
区拆违拆临(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综合执法局、区住房城建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及各镇、街道、办事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推进方案,落实推进措施;建立沟通、协同机制,通报协查情况。(二)加强培训宣传。
各镇、街道、办事处及区住房城建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要对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进行专门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和掌握发现违建行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属地镇(街道)、村(社区)要利用社区、小区的宣传栏,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强化检查考核。
区拆违拆临(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镇街无违建创建工作和拆违拆临工作专项考核;区住房城建局要对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劝阻制止报告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制定具体考核细则,结合物业企业诚信体系检查考核予以记扣分,并依法依规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参与招标承揽小区物业管理业务的重要条件;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小区违法建设项目的认定和移交工作,属地镇(街道)、村(社区)要结合无违建创建工作和拆违拆临工作,把住宅小区对违法建筑的防控工作纳入创建考核当中。第五篇:2013(最新)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
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
发布时间:2013-08-05 字号:[ 大 中 小 ](2013年7月26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推进、规范违法建筑的防控和治理工作,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处置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违反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有关部门依照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超过规划许可期限未拆除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乡村违法建筑)。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或者乡、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制定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标准;具体认定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应当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依法处置、属地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并将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违法建筑处置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承担违法建筑处置相关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和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遵守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意识。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许可的实施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建设工程验线、施工现场跟踪检查、竣工规划核实等管理措施,防止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巡查责任。
第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举报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城镇违法建筑正在建设中的,应当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拆除继续建设部分的措施。
对于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置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将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 城镇违法建筑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 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含局部拆除,下同),依法处以罚款:
(一)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
(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的合理误差范围的;
(三)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的;
(四)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的;
(五)侵占城镇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六)其他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二条 拆除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四项和第六项所列违法建筑,可能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依法处以罚款。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违法建筑不能实施拆除的认定向社会公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情形,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其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的鉴定结论作出认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对实施没收处罚违法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办理的具体条件、程序,及其使用、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
第十三条 乡村违法建筑应当改正、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成立而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应当载明相关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不服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等,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十五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收到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后,应当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可以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以下简称申请拆除)。
第十六条 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当事人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代履行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
第十七条 违法建筑依法应当予以强制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发布载明强制拆除实施时间、相关依据、违法建筑内财物搬离期限等内容的强制拆除公告。强制拆除公告可以在违法建筑及其周围张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第十八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未在强制拆除公告载明的期限内搬离违法建筑内财物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将财物登记造册,并运送他处存放,通知当事人领取。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实施强制拆除。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应当制作笔录,并拍照和录音、录像。
第二十条 具有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资格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其违法建筑拆除后无房居住或者住房面积低于本地住房困难标准的,应当将其纳入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予以保障;在未获保障或者未落实过渡措施前,对其违法建筑暂缓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可以暂缓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土地功能更新、景观提升等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书面告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和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
第二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
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不得办理。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中,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文明行使职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建筑未依法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载明的期限内未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以及阻碍拆除违法建筑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法建筑当事人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 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为违法建筑提供的设计文件违反规划条件、规划要求的,依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阻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经法定程序被赋予城镇规划管理相关行政处罚职责的,由其具体负责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