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9-05-12 19: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经济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经济学论文》。

第一篇:劳动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论文题目:论延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城建人力1班

学号姓名:王孝春 11211900112

完成时间: 2013-12-22

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延迟退休似乎是大势所趋但这一政策的推行到底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该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影响的正负效应取决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引言:近期,关于是否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压力的新闻,因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甚为抢眼。推迟退休年龄会对就业局面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是否需要推出弹性的退休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述,显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之一自然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下岗、失业浪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截止2004年6月底,中国城镇的失业人数为837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196万,两者相加,仍有1000多万之众。如果加上实际上“在职不在岗”的“企业职工”,真正“失业”人数还远不止此数。最近发布的《社会保障白皮书》在谈到失业问题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延长退休年龄,意味着有一批年长者要推迟退出他们的劳动生涯。但是在整个社会的工作岗位吃紧的前提下,这同时是否也意味着有一批年轻人相应地不能得到工作岗位?

一般来说,在国际上,采取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并不是用来解决养老保险负担问题的,而是针对劳动力短缺之困。中国的劳动力短缺吗?有专家称,起码在2010年以前,我们正处于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的“黄金时期”。此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会有所减少,但是,因为中国的人口绝对数十分庞大,劳动力的绝对数也就大。所以,讲到中国社会缺少劳动力,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

延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又一个就业高峰年。据权威部门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可以说,毕业生、下岗职工、退伍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人口等,是目前城市主要的就业大军,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总工会、人社部等的专家完成的报告认为,延迟退休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暂时行不通。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1000万左右,其中约30%岗位来自退休人员更替。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8月4日在武汉发布。报告称,延迟退休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暂时行不通。

延迟退休自有动议以来,就一直遭受社会的广泛质疑。而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即属社会质疑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研

究表明,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则更为延迟退休影响就业提供了直观的数字论据。在当前我国每年都面临较大就业岗位缺口情形下,诚如报告所指出的,“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青年失业状况,由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正如人们所常说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因为唯有实现就业才会有生活来源,有生活来源才谈得上生活幸福。尽管按照现行规定年龄退休,退休人员退休后的收入会比退休前有所减少,但是对退休人员的生活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如果因为实行延迟退休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不能获得就业机会,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将会没有基本的生活来源,这显然将会对民生造成不小的影响与损害。

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唯有不断扩大消费,才能促进经济不断获得更大的发展。年届退休人员由于主要消费项目均已完成,子女业已成人,所以即便延迟若干年退休,也不会对消费起到多大的拉动作用。而年轻人如果能通过退休人员退休获得就业岗位,由于其消费观念更为超前与需要置业等原因,其消费潜力绝对要比退休人员大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实行延迟退休还会对我国的消费扩大与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

从以上意义来说,延迟退休虽然能让那些工作轻松、待遇优厚人群获得更多一些的实际利益,但却是以影响就业与民生以及妨碍消费扩大与经济获得更快增长为代价的。有关方面显然不能为了满足部分特殊人群出于一己之私的诉求,而令国计民生受到影响与妨碍,令社会公平与和谐受到损害。顺应多数民众的意愿,更多地从有利于国计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退休制度方是正道。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因为从一个时期的观察出发,总是不断有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完成劳动力的市场交易并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建立一定合约形式的劳动关系,从而参与社会财富(产品或服务)创造活动。与此同时,也会不断有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脱离劳动力的市场交易和解除与用人单位或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通过失业、闲暇偏好、职业再搜寻、退休 人力资本投资等多种形式加以实现。显然,这里所讲的劳动力的市场退出是相对劳动力的市场进入(就业或再就业)而言的概念,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模型提供的终止劳动力供给行为的考察平台而形成的经济现象。

按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收益最大化假设,首先是劳动者的失业即代表其市场供给行为的中断。失业性质的劳动力市场退出可以有被动(非自愿)和主动(自愿)的区分。其次,一般可认为,劳动能力人口作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与该劳动力的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有关。因为按照“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模型分析,如果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有可能引起劳动者减少工作时间的行为,其中也包括暂时性地选择闲暇或终生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而且这里 讲的个人或家庭收入并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工资收入,也包括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性收入等;而退休金与企业年金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一个人或家庭的劳动供给。另外,劳动力的市场退出还与劳动者个人的健康、工作机会及人们对福利的主观评价等非经济因素影响有关,例如,当工作损害健康且劳动者可能由此支付更高的医疗费用甚至寿命预期缩短时,一些劳动者也会选择退出劳动领域;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存在其他工作机会,尤其是这些工作岗位有更高的收入预期情况下,也会放弃现期工作而选择退出,以便寻求更合适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人则可能是为了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投资人力资本而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如青年人就业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可以发现,劳动力市场退出的直接后果在于对退出者的现期和预期收入产生影响。在假设退出者都具有经济理性的前提下,按照收益(效用)最大化原则,他们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前都会理性地规划和安排下一步的行为,而且有制度规范约束的劳动力供给行为还可能产生多种效应,使劳动力的市场退出的影响因素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劳动力的市场退出要比劳动力的市场进入行为更为复杂。

结论:

当前,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问题的相关争论是存在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是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影响。影响结果取决于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从某方面去进行片面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对年轻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需要在考虑综合因素的条件下进行更多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从以上意义来说,延迟退休虽然能让那些工作轻松、待遇优厚人群获得更多一些的实际利益,但却是以影响就业与民生以及妨碍消费扩大与经济获得更快增长为代价的。有关方面显然不能为了满足部分特殊人群出于一己之私的诉求,而令国计民生受到影响与妨碍,令社会公平与和谐受到损害。顺应多数民众的意愿,更多地从有利于国计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退休制度方是正道。

第二篇:劳动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1.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2.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3.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4.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具体描述: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领域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具体方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统计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 定 义: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步 骤1)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 2)用计量经济学的办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 3)用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特 点1)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3)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方法 定义: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基准:互惠原理。特点1)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释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问题,即说明其对于社会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2)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关心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否合理、公正。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现实的、潜在的)。

劳动力市场:1.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是有形的(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法律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价格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3.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2.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3.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4.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在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中起纽带作用 2.在协调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3.在劳动者职业或就业单位的转换中起媒介作用 4.对劳动者就业竞争起到激励作用 5.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鞭策和推动作用 6.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中起导向作用 7.为政府了解社会劳动分配状况起到“窗口”作用

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1.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工资变动又影响劳动力供求2.市场体系通过变动工资水平和调整劳动者的流动速度实现均衡—工资的变动引致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间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均衡3.供求决定工资水平4.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硬环境的建设、软环境的建设、直接需求者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影响因素:工资率、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

均衡条件: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其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企业的用工规模处于最佳状态

工资变动对理想雇佣水平的影响: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后,由于劳动力相对昂贵而引起的资本代替劳动,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规模效应(产出效应)—工资提高后,由于厂商总成本增加而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L1L2为替代效应、L2L3为规模效应、L1L3为总效应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劳动和资本都可变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可能要大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因为有替代效应存在。表现在需求曲线上,曲线更加平坦。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推导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2.其他投入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3.其他投入要素的供给弹性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1.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或适龄劳动人口)2.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3.工作时间制度4.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5.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一般情况,收入随之变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a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正,工作时数增加

b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负,工作时数减少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涵义: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一般规律: 男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或倒“U”形。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仍较男性参与率低)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劳动力市场均衡概念: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1.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工资率是均衡工资率或市场出清工资率2.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3.只要工资率不等于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将使得工资率回到均衡点,所以只有均衡工资率才是市场的普遍工资率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1.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2.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 的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关系为: Wt = ƒ(Dt)3.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 表示,则

St+1 = ƒ(Wt)

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假定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前提下,社会产出也能取得最高水平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下,由于完全竞争和自由流动的作用,经济社会中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充分就业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体现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投资: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人力资本特征:依附性、私有性、递增性、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时效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收益多重性、投资收益的迟效性与长期性、投资效益的间接性。净现值法:现值-未来收入或支出的现在价值。假定给定的年利息率为i, n年以后的货币值在今天的价值PV=Y/(1+i)n 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只要内部收益率超过市场利息率,所进行的投资就是合算的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劳动力流动成本:货币成本 +非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收益: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非货币因素)劳动力流动决策:只要流动的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现值(净现值收益大于零),劳动力就会流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福利。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

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时期的职工实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

低端工资水平调控—最低工资制度:保护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者、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维持一定购买力,创造必要市场条件、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对社会集团最高工资的控制,一般不应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对个人最高工资的控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率进行控制

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

工资差别的形式:产业间差别、地区差别、年龄间工资差别、职业工资差别、性别差别(劳动)就业: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影响就业者供应量 ;人口构成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合理性2.科学技术进步因素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劳动就业的总体水平;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4.劳动制度因素:国家的劳动就业方针政策直接影响就业问题解决的程度 ;用工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执行机构,直接影响着充分就业的实现 ;工资制度和政策也是影响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5.国家宏观政策因素6.心理因素:就业意识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治理的政策选择:1.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治疗失业的根本性药方)2.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失业保障(设立普遍的失业救济保险计划、提供失业收入保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帮助政府的社会援助支出达到有效目)3.社会援助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 2.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3.促进国民经济有效率地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4.立足世界劳动力市场解决中国劳动者的就业是解决失业问题

第三篇:劳动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1.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2.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3.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4.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具体描述: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领域

研究方法一般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具体方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统计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实证分析方法 定 义: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步 骤1)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

2)用计量经济学的办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 3)用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特 点1)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3)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方法 定义: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基准:互惠原理。特点1)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释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问题,即说明其对于社会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2)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关心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否合理、公正。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现实的、潜在的)。

劳动力市场:1.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是有形的(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法律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价格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3.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2.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3.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4.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在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中起纽带作用 2.在协调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3.在劳动者职业或就业单位的转换中起媒介作用 4.对劳动者就业竞争起到激励作用 5.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鞭策和推动作用 6.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中起导向作用

7.为政府了解社会劳动分配状况起到“窗口”作用

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1.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工资变动又影响劳动力供求2.市场体系通过变动工资水平和调整劳动者的流动速度实现均衡—工资的变动引致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间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均衡3.供求决定工资水平4.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硬环境的建设、软环境的建设、直接需求者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影响因素:工资率、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

均衡条件: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其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企业的用工规模处于最佳状态

工资变动对理想雇佣水平的影响: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后,由于劳动力相对昂贵而引起的资本代替劳动,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规模效应(产出效应)—工资提高后,由于厂商总成本增加而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L1L2为替代效应、L2L3为规模效应、L1L3为总效应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劳动和资本都可

变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长期劳动力需求

曲线的弹性可能要大于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因

为有替代效应存在。表现在需求曲线上,曲线更

加平坦。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推导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1.最终产品的需求

价格弹性2.其他投入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3.其

他投入要素的供给弹性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

动者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1.人口的规模和构成(或适龄劳动人口)2.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3.工作时间制度4.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5.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

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

供给的影响(一般情

况,收入随之变动):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a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

效应,工资效应为正,工作时数增加

b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

效应,工资效应为负,工作时数减少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涵义: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一般规律: 男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或倒“U”形。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

上升趋势(总体上仍较男性参与率低)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劳动力市场均衡概念: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1.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工

资率是均衡工资率或市场出清工资率2.需求与供

给相等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3.只要工资率不

等于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将

使得工资率回到均衡点,所以只有均衡工资率才是

市场的普遍工资率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1.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

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

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

2.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

率,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 的劳动力需求量两

者之间关系为: Wt = ƒ(Dt)3.假设本期的工

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 表

示,则St+1 = ƒ(Wt)

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假定劳动力需求弹性

为1):收敛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

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

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

于需求弹性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前提下,社会产出也能取得最高水平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下,由于完全竞争和自由流动的作用,经济社会中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充分就业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体现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投资: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人力资本特征:依附性、私有性、递增性、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时效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收益多重性、投资收益的迟效性与长期性、投资效益的间接性。净现值法:现值-未来收入或支出的现在价值。假定给定的年利息率为i, n年以后的货币值在今天的价值PV=Y/(1+i)n 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只要内部收益率超过市场利息率,所进行的投资就是合算的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劳动力流动成本:货币成本 +非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收益: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非货币因素)劳动力流动决策:只要流动的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现值(净现值收益大于零),劳动力就会流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福利。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

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时期的职工实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

低端工资水平调控—最低工资制度:保护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者、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维持一定购买力,创造必要市场条件、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对社会集团最高工资的控制,一般不应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对个人最高工资的控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率进行控制

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

工资差别的形式:产业间差别、地区差别、年龄间工资差别、职业工资差别、性别差别(劳动)就业: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影响就业者供应量 ;人口构成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合理性2.科学技术进步因素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劳动就业的总体水平;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4.劳动制度因素:国家的劳动就业方针政策直接影响就业问题解决的程度 ;用工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执行机构,直接影响着充分就业的实现 ;工资制度和政策也是影响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5.国家宏观政策因素6.心理因素:就业意识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治理的政策选择:1.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经

济的持续增长是治疗失业的根本性药方)2.被动的失业治理政

策。失业保障(设立普遍的失业救济保险计划、提供失业收入

保障、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帮助政府的社会援助支出达到

有效目)3.社会援助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 2.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是解决失业问

题的关键环节3.促进国民经济有效率地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4.立足世界劳动力市场解决中国劳动者的就业是解决失业问题

第四篇:劳动经济学论文

网络信息化带来新的就业模式:“网络创业”

一 为大学生创业带来新的模式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额也逐年递增,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放缓,这导致众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网络创业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以低风险、低门槛、收益快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他们投入很少的成本,在互联网上做起“网商”,月收入可达上千元。

陈韦良是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大二学生,在网络创业中经验效益双丰收。他,大一时就创立了校园门户网站。该网站是一个校园内的网上“跳蚤市场”。他介绍:“同学们通过这个平台交易二手商品,网站则通过广告和线下活动盈利。”网站开通当年,交易额过万元,盈利超过千元。

一方面,网络创业成本低、盈利快,是新一代学生用“智商换财富”的工作新选择。大学生乐于挑战传统就业观,这种新型创业模式无疑满足了他们求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存在信用等级低、缺乏人脉资源和网络经营技能等困难。因此,社会和各高校应重视并增加网络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加强电子商务类课程的师资投入,适时给学生提供网络创业相关信息和行销思路,让网络创业真正成为大学生谋职就业的新选择。

二 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新的机遇

虽然残疾人就业状况逐年得到改善,多元化的残疾人就业格局也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中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网上开店投资少、回报高、见效快、营业时间长,同时它又不受地理位置、店面空间、资金挤压等限制,特别适合残疾人经营,受到了残疾人的广泛欢迎。

目前有很多残疾人开网店,做网商,在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百度有啊这样的C2C网站。如聋哑人陈汉俊夫妇利用淘宝网推出的免费开店平台,销售某著名运动品牌。2008年,他们的网店荣登“全球十大网商榜”,2009年,创办公司,开专卖店,月营业额超过10万元。

网店在实际运营过程当中,残疾人店主还会面临很多复杂问题。因为残疾人肢体不便而且社会活动比较少一些,他如何找到合适的货源,特别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难点。创业资金的匮乏及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交易规则的多变,是令残疾人相当困惑的问题。残疾人网络创业,还需多方帮助和支持,希望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网店,更多的爱心企业加入到供货商的队伍中来,网络平台对于残疾人店主准入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同时希望政府加强对残疾人的重视,跟随形势变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指导工作,为残疾人店主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并带动更多有网络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

第五篇:劳动经济学

1、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2、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3、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4、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个是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5、描述个人的、家庭的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他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供给变化。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是收入和家属构成、子女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的影响。(1)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2)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如果劳动力市场疲软,会因丈夫事业等原因导致基本收入下降,同事妻子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也下降。月到这种情况,如果(1)的效果强,随着丈夫的收入减少,妻子为弥补收入不足增加劳动力参与率,所以劳动力供给量增加。相反,如果(2)的效果强,则随着妻子工资下降,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给量也减少。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

6、哪些人口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产生影响?

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首先受到人口总量的制约,进而受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的制约。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人口总量的一部分,该部分人口数量与全部人口的数量关系十分密切。假定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不变,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构成也不变,则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

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从两方面影响劳动力人口数量(1)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2)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7、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

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

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主要利用强制代替。劳动力短缺还具有积累、溢散的效应。

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力过剩又称为劳动力过度供给。

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不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也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劳动力需求量。

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一)组织的结构。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所规定的。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纵向联系是从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

(二)组织的原理。

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即可以把市场成为将价格信号作为媒介的经济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的社会性系统。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1)存在高昂的替换成本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2)现实经济中,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中各岗位上的人力资本金额知识的专用性得以提高,很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有关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难以避开公会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

9、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10、家庭生产函数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家庭生产函数能够说明由于技术创新和工资率的变化,家务劳动与市场性劳动的分工是如何变化的,即该函数能够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自然经济的大家族主义时代,家庭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婚姻的经济型决策: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源自于分工的收益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所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养育子女的经济型政策: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作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作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行到满意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11、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的?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集体谈判决定工资,表面上看似乎是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实际上其背后仍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各方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12、论述工资的四大职能,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制定工资的原则

(一)工资的四大职能:1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劳动者在劳动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劳动力才能恢复。2激励职能---工资最大化促进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劳动质量,3调节职能----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4效益职能---工资能够增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效益。

(二)我国企业制定工资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首先要根据该岗位对本单位的贡献程度大小来确定该岗位的薪酬高低,即该岗位对本单位如果非常重要,则其薪酬标准相应较高。反之,则不然。

2、稀缺性原则:稀缺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除了首先要考虑该岗位的重要性程度外,其次还必须考虑该岗位任职资格的可替代性,即该岗位所要求的任职资格是否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或稀缺性,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一般人不可能具备的特殊能力。如果该岗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一般人都能胜任,则不应该给予较高的薪酬标准。

3、复杂性原则:复杂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最后还必须考虑该岗位工作的复杂程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程序是否比较复杂、繁琐,或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如果某项工作虽然重要性和稀缺性都不是很突出,但是显的特别复杂,则应该相应的给予较高的岗位薪酬。

13、试述工资指导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

(一)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析;本地区上一经济增长、企业工资增长分析;本经济增长预测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工资指导线有三条:上线、基准线、下线。

上线也称预警线,是对工资增长较快、工资水平较高企业提出的预警和提示。基准线是货币工资平均增长目标,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

下线主要适用于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业,这类企业的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适用的内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向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意义:

1)指导工资集体协商

企业与职工双方在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时,均应围绕工资指导线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指导和协调。

2)促进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形成 通过试行工资指导线制度,设置工资增长预警线,减缓垄断性企业或行业工资水平偏高、增长过快现象,以缓解行业或企业间职工工资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平均工资率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衔接,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3)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通过实施工资指导线,监测工资总量、工资水平的增长情况,使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促进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14、工资指数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①从工资角度看,通常把全部工资随价格指数浮动称为完全指数化,部分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称为部分指数化,在部分指数化中又把工资超过某个规定值的部分不随物价指数浮动的作法称为下限指数化;②从价格角度看,通常把工资浮动幅度等于价格变动幅度称为完全指数化,工资浮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称为部分指数化,在部分指数化中,又把价格变化超过某个规定的临界值时工资才能进行调整的作法称为极限指数化(或称上限指数化)。有些国家又将工资指数化进一步发展为收入指数化,即指数化范围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等。

15、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

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16、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劳动力要流动,就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劳动力流动选择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17、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歧视理论?

一、个人偏见歧视理论:这种理论是把歧视看成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或“爱好”,它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作了一个类推。

(一)雇主的个人偏见。根据该理论,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他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二)雇员的偏见。来自雇员的偏见是产生歧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除了有工作职位上的竞争因素之外,也可能具有要与有色人种在工作中发生接触的恐惧和厌恶。

(三)消费者歧视。工资和职业歧视也可能由于消费者的缘故而产生的。

二、垄断歧视理论。

1、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3、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然增加。

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5、市场竞争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三、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性别把劳动力划分为非竞争性集团,形成和维持了某种性别垄断的职业或职位范围。所谓排挤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妇女或黑人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后果的理论。

四、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这种歧视的态度会进一步导致妇女和农村进城的劳动力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更加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加大工作经历的不稳定性。

五、统计性歧视理论。所谓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六、搜寻成本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是所有的雇主都具有歧视偏好或具有歧视行为。

18、失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在中国,一方面大批人员没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短缺,企业出现用工荒?

主要原因有两条,一个是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纪律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税负问题。

众所周知,人并不等于劳动力,只有那些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遵守劳动纪律、有劳动意愿的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中国也好,世界也好,都有一批这样的人,力气活干不动,智力活干不了,干轻活杂活又嫌工资低,从而导致自己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人,倒是能干活,但劳动纪律散漫,工作掉以轻心,导致工作不断出现事故,这样的人也会找不到工作。以上两种人在国外被称作消极劳动力,不计入失业率统计。比如美国登记失业人数是1千万,除了这一千万正式失业者外,还有900万美国健康的劳动年龄的无业人员,因为种种原因被划入消极劳动力,这些人就不算失业者,美国政府也不给他们发放失业救济金。

中国同样也有消极劳动力,技术活干不了,重活干不动,轻活杂活嫌工资低,从而导致自身找不到工作。

第二种情况,中国的企业背负了沉重的税收和社保负担,不得不压低工人的工资,年轻工人工资过低,干活太吃亏,导致大批年轻人抵制就业,回家啃老。

中国的税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背负的税负太重,而有产者背负的税负又太轻。比如欧美国家的企业不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比中国低很多。

欧美国家普遍开征财产税、赠与税、遗产税、消费税,所得税就更不用说了,欧美的税负直接针对个人。欧美的税负针对个人,那些不从事生产的人,也要交纳赋税,相应的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中国的税负针对企业,不从事生产的人,比如房东、股东、离退休人员(尤其是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军队退转干部)、炒房者,就不用交税。另一方面,从事生产的企业则要交纳重税。这样就使企业负担过重,打工者工资过低。打工者工资低,使打工者劳动意愿低下,导致了劳动力出现相对过剩。试述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一、摩擦性失业。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二、结构性失业。主要原因: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三、周期性失业。主要原因:

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人力资本投资额非均衡性。

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四、隐性失业。主要原因: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五、其他类型的做作业。

(一)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二)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改变生产过程、使用新材料和改善经营管理。

(三)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这部分自愿失业者通常被认为是丧失信心者,需要给予帮助。

借鉴西方国家失业情况,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殊性。

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等类型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

(二)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四)隐性失业显性化。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2、失业周期较长。隐性失业的特征:

1、表面上就业。

2、无法准确识别

名解:劳动参与决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生产率,即市场生产率(工资)与家务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为了获得比较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条件允许(例如,假定劳动力市场随时可以容纳愿意就业的人),人们在其生活的不同时期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时间的数量是不同的。

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称为洛伦茨曲线。

人力资本(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特别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结构,如知识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人力资本的实体,凡是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费用与时间都是人力资本投资。此外,凡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与时间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下载劳动经济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经济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经济学

    就业:指到达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

    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怎样或者说应当怎样被配置的一门学问。它是回答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的理论。如果说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学问,那么,人们实际上是......

    劳动经济学

    名词解释:成因: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②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③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

    劳动经济学范文合集

    1、 假设劳动供给时间的函数是h = (120-w)2,h表示工作时间,w表示工资。计算在工资为20个货币单位时的劳动力供给弹性。这时那种效应(收入效应或替代效应)占主导? 2、假设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两种研究方法? 答: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

    劳动经济学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人们在面对就业单位时,是选择就业还是不就业。已经有工作,考虑转换工作的人至少已经掌握了自己正在工作着的企业的比较多的信息。如果不能指望对象单位所提......

    劳动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比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数值。 2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

    经济学论文

    知识产权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焦点访谈中提到知识产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何为知识产权?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