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江西教育》“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2010年《江西教育》“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交流教育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广大教师任职和职称评聘刊登论文提供机会,《江西教育》编辑部将于2010年12月编辑出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稿。
征稿内容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内容涉及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课程改革、建议、实验报告、实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等。
征稿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符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段落层次分明。每篇稿件一般不超过3000字。
为确保此专辑出版,论文每个版面约2300字,需按300元/版缴纳排版费,此费用全部用于专辑的编辑出版活动。
文章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抄袭,将取消论文刊登的资格。
截稿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来稿请寄: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江西教育》编辑部“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征稿组,邮编:330046,电话:0791-8526916。
欢迎县(市、区)教研室或学校统一组织征稿。
《江西教育》编辑部
第二篇:《福建教育研究》(综合)征稿启事
《福建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福建教育研究》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用于教育交流的学术刊物(福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许可证第K044号)。《福建教育研究》杂志以关注中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育创新、开展学术争鸣为办刊宗旨,力求体现学术性、综合性、实用性、导向性的办刊目标。
根据“关于中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20号)、“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21号)、“福建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评聘(教育管理)研究职务经常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教职改„1998‟012号)等文件精神,在本刊上发表的论文均可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等方面的依据,且可作为福建省规划课题研究阶段性及最终成果认定。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
征稿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普通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学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青少年宫及校外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等。
征稿范围
国内外教育动态介绍,有关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现代化等专题的研讨;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德育、美育等探讨,以及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课题研究、设计、成果等等。来稿可直接采用电子邮件形式以Word格式发至本刊电子信箱(fjjyyjzbb@qq.com),未收到任何答复者,请及时来电来函查询。
本刊可为作者加急发表论文,投稿时请在论文的首页注明“加急”,其在同等条件下可享受优先发表。
编委会主任:鞠维强副主任:杨辉
总编:林斯坦
联系 人:冯云、郑芳、杨清联系电话:0591-***7*** 投稿邮箱:fjjyyjzbb@qq.comQQ:1357662110
微博:福建教育研究腾讯微薄 http://t.qq.com/fjjyyjzbb或新浪微薄
http://weibo.com/2453910500
网址:福建教育科研网 http://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17号14层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编350003)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福建教育研究》编辑部
第三篇: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摘 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观念, 是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各种内在要素得以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它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个人主体精神, 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从培养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良好的品质, 成为通才通识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后, 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 eb)从1994 年至2005年收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就多达70059篇。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正式概念提出较晚, 但其思想却源远流长,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教育家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探寻和反思, 为当代素质教育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如下:
一、好 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 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 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学 道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价值, 也是一种德性, 好学体现于人的一生的无休止的过程, 这也表示学习的实践是终生的, 体现了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理想。
三、圣人可学
圣可学的观念在教育的角度看是通过学习获得德性的发展, 而君子是孔子特别用来作为理想人格的概念。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 最重要的是, 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 以君子的人格态度来从事 学 这是全部论语的宗旨。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是指统治阶级, 在孔子则将之改变为理想人格的名称, 是孔子对古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贡献。
四、为己之学
就圣可学的观念来说, 显然不是对于教育者而言, 而是对学习者而言, 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 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 学习者自己怎样学得德性、学为圣贤。这也可见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关注的不是教, 而是学。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从论语的文本来看,学一词使用的频率极高, 而教的使用甚少。这一对比显示出, 孔子把学看成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从而,美德主要是从学获得而来的。孔子所理解的教育不仅是教, 更强调学,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追求的过程。孔子主张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即给别人看, 为己是了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的成长和完满。从这个观点看, 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 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的学习, 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为仁由己, 而由乎人哉? 学习成为圣人的观念不仅在教育目标上界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 也使得教育的重点不在教,而在学, 虽然学可能包括向老师学, 即包括一些教的内容, 但学更多强调的是学习者自己努力地去学习、实践、特别是这种学也是学习者自觉的为学, 终身的追求, 终身的教育。这种自觉自然要靠教育者的启发、引导和榜样的召唤, 但更要靠学习者自己。而孔子所说的学也包含了实践, 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通过德性的不断的自我训练来达到的。由于教育中学习者的地位最重要, 所以学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因为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自我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 教虽然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但相比下, 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更为重要。
五、成人之道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做人, 学做君子, 学至圣
人, 体现了做什么样人格的人是儒家教育观的根本问题。孔子和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教育的最高理想界定为使学习者成为圣贤。古代教育与学习, 最重要的是设立道德的榜样, 而这在人文主义文化中只能通过圣人的形象来达到。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及影响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的儒家学说,而且毕生大部分时间躬行于教育实践,首倡“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并对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在看来仍富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共同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说,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做到“古为今用”。今天,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宏伟事业中,我们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借鉴和帮助,将不无裨益。
就教育对象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下文只注篇目),即人不分贵贱、贫富、善恶、美丑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接受有关的教育。正因如此,孔子首倡“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了不起的创举,同时更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就教育内容看,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礼”、“仁”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并成为其主要的道德标准。在其教学实践中,他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他用“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其弟子,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无疑是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为道德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但他这种“以 德为先”的育人思想及做法,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一条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制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孔子教育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及教学实践中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疑为我们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了典范。
“因材施教”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比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深浅程度等就应有所不同。而孔子熟知教育对象各方面情况、因人而异的方法及做法则是值得借鉴的。孔子可谓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者,且十分重视“学”与“思”的结合。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对象对问题未达到“欲通而不甚通,欲言而不能言”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他;当教他一个方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的,就不再教他了。这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启发教育对象积极思考,要求其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有效做法。而要达到“愤”、“悱”教育对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去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为此,他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的思想,主张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孔子经常采用问答或追问的方式启发教育对象的思维,即其本人所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的方法,目的是启发提问者思考,把正反两端结合起来考察,把知识传授给对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一味地“授之以鱼”,教育对象一味地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思考,也不允许教育对象自己独立思考,致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对象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敢于、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对象去大胆思考,敢于、善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同时,孔子也十分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他教育弟子:“君子不器”(《为政》),并对子贡、子夏的举一反三十分赞赏,希望弟子们能学有心(新)得,不断创新。
孔子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身教”,注重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教育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是孔子实行“身教”的思想基础。因此,他无时无处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注意率先垂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今天看来“身教”仍应大力提倡。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庭中的家长,还是学校中的教师,都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使教育对象有范可依。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仅靠教育者的“言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情况下,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身教”的作用则是无法替代的。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孔子的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 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素质教育的胚胎和萌芽, 虽历经2000多年, 与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并仍然对我们这个时的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蒋建华: 《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8日第3版。
欧阳康: 《论主体能力》, 《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黎君: 《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2期。
陈来: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匡亚明: 《孔子评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2 年.二程集[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0.礼记#燕义[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9.柏拉图全集卷一, 王晓朝译, 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 司.周敦颐集, 中华书局1990.荀子#劝学.荀子新注本[ O].北京: 中华书局, 1979.管子# 枢言二十二子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宋元学案#百源学案[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 冯光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十堰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2(1).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
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 学学报.2002(3).
第四篇:教育论文发表《新课程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教育论文发表《新课程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新课程研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大家报刊社联合主办,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568,国内统一刊号:CN42-1778/G4,全国邮发代号:38-267。双月中旬刊。
投稿后三天内给予回复。作者若在一周内未收到回复,请致电027-59888228。
投稿信箱:jiaoyu2@126.com(请注明投《新课程研究》)在线QQ投稿:QQ:119530495
5一、办刊宗旨
作为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性期刊,《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瞄准课程改革,立足课改实际,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动态,致力于为高校教改提供交流、借鉴和理论支持,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是高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展现理论与实践成果,开拓创造性思维,总结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的平台。
二、精选栏目
高教论坛:展示高校课程改革的创新论述、发展动态、先进理念,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做法、新趋势、新动向。
专业建设:展现高校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品牌及特色的开拓创建,优质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对专业内容的充实,专业教学和实验的结合,人文、科学教育的融入,以及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等研究与探讨。
教材建设:有关整合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积极开发创新教材、多媒体立体化教材,构建精品教材网络平台,实现教材资源共知、共建、共享,以及精品教材评优与立项等。
课程建设:追踪课程改革前沿, 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宣传创新的教材品牌和特色,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师资建设:密切关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过程,探索招生扩张与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注重从思想观念、办学效益、管理模式等角度研究师资管理。
高校管理:开拓高校管理“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新思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构建以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衡,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管理制度的保障和平台。
就业指导:帮助高校展开就业指导教育,着重倡导与就业市场紧密联系的人才观、就业观。
三.有关事项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凸显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新观点,要求文章论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2.论文以2500~5000字为宜,来稿请使用Word电子版,基本要素齐全,文
章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并请注明作者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信息。个人简介可参照如下格式:王小明,女,黑龙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大众传播。
3.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正确论文格式,请参考。
企业家社会资XXXXXX的影响探析
张三
(中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企业家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企业进行融资是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在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中小企业;融资
正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发展水平和各项法律制度均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政策、信贷、信息甚至是生产要素等资源的获取以及企业之间商业关系的建立等方面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它们的最大难题是融资难的问题,多数企业家都在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融资,那么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管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这个概
注释:
①周林彬著:《企业家社会资本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②孙宪忠:“不动产物权取得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第3卷,第42页。
③高富平:《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周小虎:“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1
(11)
[2]马宏:“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问题》,2010(12)
[3]周秋卉:《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2009
[4]王越、刘珂:“集群条件下社会资本影响”,《现代财经》,2008(2)
第五篇:生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为一所公办的民工子弟初中,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随着生存地域、生存环境的突然变迁,面对各种危机和困境,多数民工子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出于对生命的呵护,我们决意要为学生补上“学会生存”这一课。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民工子弟初中生存教育的实践研究》,学校成立了生存教育总
课题组,“以课题促德育,以德育保安全”,全面深入地开展生存教育,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开展生存教育的做法
1、编印《生存教育三字经》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我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编印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
《生存教育三字经》包含:防溺水与自救、饮用水安全、用电安全、防火与逃生、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骑单车安全、行走及乘车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课间活动安全、参加集会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受伤自救、实验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防黄赌毒、地震逃生、防台风、防房屋倒塌、防泥石流、防雷电、防冰雹、防洪水、使用灭火器等总共30则,基本包含了涉及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生存教育三字经琅琅上口,通俗押韵,简短易记。
2、每天安全教育“5+1”
(1)、“5”即 每天课前5分钟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
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进行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手抄报比赛,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全校诵读、诵唱比赛。通过学校校训通平台,把《生存教育三字经》每周一则发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开展生存教育三字经知识竞赛,提高家长的生存意识。
(2)、“1”即 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并对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进行,把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铃声,且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
3、开设生存教育课。
每班每周固定开设了一节生存教育课,分生命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生存教育四个方面,每1-2节课上一个专题,分6个学期学完。从防火与逃生、防溺水与自救、防触电与自救、防煤气中毒与自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防蛇咬与自救、化解同学间矛盾、健康交往、挫折耐受力、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卑心理的克服等等方面,对民工子弟进行生存意识和自救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课注重实践性和普及性,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存教育课成了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和征文比赛。举行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食品卫生讲座。开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公开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等,学习生存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开展逃生演练。
每年开展两次固定逃生演练,分别是“5.12”防震逃生演练;“11.9”火灾逃生演练。平时,通过生存教育课,教学生掌握逃生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逃生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迅速、冷静、有序、安全地逃生。现在,只要49秒,我校全校学生就可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
6、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
针对民工家长生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校积极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存教育,通过校训通平台,每周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短信告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举行家长生存教育知识竞赛,提高民工家长的生存意识。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成效
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今年3月份,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电视台、**广播电台等20家省、市、县各级媒体先后作了深入的报道。今年以来,副省长先后两次对我校开展的生存教育作了批示,要求在全省研究推广。5月23日,副厅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