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看,尽管这两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其中有些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中强调心理教育,除了当前学生总体心理素质欠佳、亟待提高其心理水平的原因之外,还因为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广泛的联系,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第一,从范围来看,素质教育是总概念,心理教育是属概念,素质教育规定了心理教育的总方向,心理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主要是由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生理与心理等四方面构成,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每一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是任何一方都不可替代的,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点,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甚至造成畸形发展。第三,从纵向发展来看,素质的发展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的和社会水平的,前者是素质结构中的物质方面,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制约,后者是素质结构的精神方面,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而心理水平则是指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它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的 “合金”,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起承上起下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是一种纽带,可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强化心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所必需,也是整体素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第二篇: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邹尚智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以及中学生性发育的前提。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又如,有人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1项。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11.11%。"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三、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主客努力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的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 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 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中学暂时还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此,由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切不可把那些连基本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都难于胜任的"闲人"派作此项工作。并且,要舍得投资,用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4.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层次的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肤浅的短视行为。
6.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承担起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目前,师范教育所开设的课时不多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去教好书,而不在于如何应付急剧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现代师范教育应有足够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塑造人格健全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毕业后承担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的主要力量。
第三篇: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概述
1、学科含义:自助和助人
2、意义:培养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3、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协调一致,人格保持相对稳定,适应现实社会良好。
4、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2)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内部人格的稳定性、外部行为的稳定性)
5、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三标准)
(1)体验标准: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
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2)操作标准: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
能。
(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6、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
(1)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
常与异常是相对的。
(2)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3)—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4)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
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
8、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
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自我意识
1、类型
(1)从内容上分: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的认识和评价)
社会自我(2)从心理构成和表现形式上分: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与评价,即表现为认识的自我。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所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表现为情绪的自我。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语言等的控制,即表现为意志的自我。
2、发展
(1)对自我的确认(生理自我):8个月——3岁,是个体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
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
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又称为“自我中心期”。
(2)对自我的评价(社会自我):4岁—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受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客观化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
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较强的“他律性”的特点;
(3)对自我的了解(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此时,由于青年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大以及认识能力的日益发展,使得青年把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内部世界中去,转投到发展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研究自我,努力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行为等的意识。
3、自我意识的偏差与矛盾(解释见PPT)
(1)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
(2)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出现片面和极端,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3)自我体验方面,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
(4)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独立与逆反心理。
4、自我意识的调试
(1)把握适当的尺度
a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行动的结果来认识自己;从以往成败的经验来认识自
己;分析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
b客观更需积极
c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个体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认识自我,不要受以前的习惯、经历所束缚而形成思维定势,同时还要看到环境和自身的变化,需
要放眼未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以人为镜,反观自己
a借助他人来认识自我:重视关系亲密者对自己的评价、重视大多数人异口
同声的评价、重视逆耳但有理的评价、重视他人言语、态度前后发生很大
变化的情况
b参考更需主见
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要善于分析他人的评价信
息,从信息获取的条件、对方的特点和与自己的关系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
价的客观准确性。
(3)多方比较,全面认识
三、求职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
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抉择→拟定目标→策略实施→反馈修正
(1)自我评估:个性、兴趣、价值观、能力
(2)环境评估:理智地评估这个环境对你的能力成长、资源积累、人际发展、目标
实现等重要方面是否有利
选择环境、改造环境
(3)拟定目标(核心)
(4)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 1)题目。包括姓名、年限、年龄跨度、起止日期;
• 2)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
• 3)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
• 4)社会环境分析结果。包括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分析,还包括职业
环境分析;
• 5)组织分析结果。包括行业分析、对组织制度、组织文化、领导人、组织运行机制、发展领域等的分析;
• 6)角色及其建议。记录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些人的建议;
• 7)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
8)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 9)差距。即自身现实状况与实现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10)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四、压力管理
1、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呼吸急促、冒汗、坐立难安、颤抖;对压力的心理反应:认知功能:
1、适度压力会提高思考效率,过度压力会使思考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目光短浅,决定草率。情绪反应:引起不良情绪。抑郁症、焦虑症、适应困难等应激性心理障碍。工作成就感降低。重者诱发精神病。对压力的行为反应。
2、心力衰竭的特征表现:情绪衰竭:感到虚弱、紧张、麻木,生理上的不适感,感到自己“蜡烛燃尽”,对工作抱“抵制”态度;自我感觉丧失:对周围人冷漠,人际疏离,不关心,麻木不仁;职业能力下降:常感到无助、绝望、愤怒。工作表现差,常出差错。易跳槽或改变职业。
3、压力管理技巧:改变(C):改变想法:改变行为方式、改变工作形态、改变工作环境、改变人际互动的状态、学会拒绝、请求协助、消除來源。接受(A):接受无法改变的情景和事实、着手改善处境和减少损失。放手(L):看开、放心、放手。管理生活(M):管理思想、管理情绪、管理身体、管理一切可以管理的状态。
五、抑郁症与自杀
1、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
2、抑郁症状的归纳:“三低”: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减退
“三无”: 无用,无助,无望,“三自”: 自责、自罪、自杀
“五特征”:懒、呆、变、忧、虑
隐形抑郁:微笑型抑郁、激越型抑郁。
3、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儿童期的经历、人格因素(自卑、自责、多愁善感的人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内分泌变化。
六、自杀与干预
1、自杀征兆: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意动特征: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断意识;情感特征:绝望无助,“进退维谷”;认知特征:知觉状态是“缩窄”;人际关系特征:谈论自杀,寻求出路;连续性特征:长期被动的应对方式。
2、自杀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3、自杀预防具体措施:(1)宏观的社会水平预防:提高公众对自杀的认识水平、加强
以社区为基础的自杀预防工作、培养专业人才、重视预防研究。(2)微观的应激事件的处理:
建立危机干预中心,实行紧急救助、启动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参与救助、重视对自杀未遂者的干预工作、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药物及其他医疗手段。(3)当临床心理专业人员第一次与有自杀念头的人接触时,应注意以下的干预程序:倾听、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
4、悲伤辅导是针对近期丧失亲人的人,协助他们完成哀悼的任务;悲伤治疗是针对那些悲伤反应欠缺、延缓、过度或过久的人,协助他们辨认和解决障碍完成哀悼的分离冲突。
5、哀悼的四项任务:接受丧失的事实、经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到其他关系上。
七、积极心理学
1、主张:(1)反对病理式的心理问题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大使命: 治疗
精神或心理疾患;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主张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功能:积极增进、积极预防、积极治疗。
第四篇: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推荐)
计科系03级师本1班李海霞
计算机信息技术实习论文
—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所学知识与教学的联系,为将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日常的高二年级理论教学及上机操作、班主任工作
[实习内容]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育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表明,“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转到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和网络教学密不可分,网络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提出,每个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个12岁的少年都必须能登录到互联网上,每个18岁的青年都受到计算机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计算机的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种必须。而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计算机与教育的一个契合口,是两者的整和结果。
二、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
1、素质教育—— 一种现代教育观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9年,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至此,素质教育观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已深入民心。按照南国农教授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教,最要紧的是记住3个数字:3、2、1。3是3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2是2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总之,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计科系03级师本1班李海霞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2、网络教育—— 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在数字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交互等技术的支撑下,在教学新理念的渗透中,可以构建出理想的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网络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推动了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开放性、交互性、非线性成为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使其成为了能够实现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等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三、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观的整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代教育观,是如何为网络教育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促进了网络教育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呢?网络教育又是如何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围绕素质教育来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教育教学的呢?
1、创新人才培养——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的整合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教育借助自身优势,恰恰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网络教育才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其一,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其二,开放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新意识带来了自由的呼吸,从而活跃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交互式的网络教育,无论是群体化的协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大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情感。还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技能。时下搞的热火朝天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紧紧抓住了网络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网络教育正在素质教育的创新目标上前进。
2、“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育服务上的整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理应成各类教育中的中心内容,网络教育也不例外。并且由于网络教育中师生之间复杂的精神交往简化为“机”和
“机”的无情冷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文关怀被淡忘。因此它更加强调及时、完善、全方位的服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1)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
·民主平等的学习心理
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每一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因此,畏惧羞涩将不复存在,学习失败也不会变成难堪的事。近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和挫败感,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释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在获取知识途径上一点也不落后于教师,甚至强于教师。自然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就会确立。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真诚相待,教师依靠人格力量,以“人”育“人”,以“德”育“德”,朋友式的帮助、引导学生,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价值。
2)资源服务
网络教育本身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过程,提供多样性、针对性、友好性的网络资源是其优质服务的开端。
·多样性
网络教育是全民教育,教育内容要适应各类人才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必须要求教育内容的广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娱乐信息、实用技术等各方面都应该成为网络信息的一部分。
·针对性
网络教育包括学历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职业培训等诸方面。因此,教学资源不仅是要有多样性,还要有针对性。例如:对于农民来讲,他们需要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而对于在职人员或是转岗下岗人员来讲,则是希望接受到继续教育,接受到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因此只有提供针对性的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个性化的教育功能。
·友好性
网络教育是通过多媒体、网页等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学习者的,因此,网络教材的友好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同时还需要人性化的交互界面,以便于学员获得有效指导和帮助,便于学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个别化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中的整合素质教育观强调个性发展,主张张扬个性,潜能开发,因此注重对学习者进行自主个别化的教育。网络教育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中的模块化,单元化,积件等技术等实现了课程教材个别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多媒体课件以支架、教练、随机进入等各种模式来辅助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动态网页、超文本等技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广泛选取信息,决定学习路径,选择认知环境。另外,学生利用智能评价系统还可以进行自检自测,进行有效的自我发展评价,从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自我驱动,自我主导,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网络的技术环境,允许学习者自定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和进度,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4、开放性和专业化——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因此,知识型人才观将让位于素质型人才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有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网络教育通过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1)开放性——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整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信息素质等。因此,这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内容,相应宽广的教学空间和多样化的教学渠道。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形成了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不仅如此,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员的生活。人们的饮食结构,社区的功能定位,社区的污染治理等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利用Internet搜集多方面的信息,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向他人寻求帮助;利用E-mail,聊天室等与师生讨论交流,获得新知;用Powerpoint呈现自己的成果,用Excel统计自己取得的成绩等。还有各种
虚拟实验室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与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中,真正实现了娱乐与学习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专业化——信息技术与单学科整合素质教育不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注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专业的拔尖人才。因此网络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其提供各种所需的专业内容,提供学科的各种科普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如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的计算机研究前沿,神州5号的专业知识等。
四、问题及展望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时代的热点,五彩缤纷的网络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舞台。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两者在促进、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网络课程“课堂搬家”,“书本搬家”“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问题让整个网络变成了传统教的翻版或是移植;人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关系引起的情感缺失问题;长期使用计算机对身体带来不良反应等等,使网络教育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素质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渗透,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随着网络与教育融合的更加和谐,网络教育一定会不断走向成熟,网络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实习体会]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计算机的知识中,对于网络教育自己的了解是有限的,而网络教育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我一定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摄入,为以后更好的做好教学而努力。在此,对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真诚的感谢!
学生:李海霞
二OO六年十月十八日
第五篇: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那么,何谓“本质”呢?本质是指人或事物底子性的构造,具有根底或条件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开展的也许。
素,素日,平素之意;质,本性、本质之解。“素质”并不什么,也不深奥,“素质”就是一个人平素日积月累的“常识”、“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谓本质教育,即是合理调整和组织本质构造,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本质构造的活动和进程。
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润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贤哲精英。大力提升国学教育价值,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没有过重课业负担,是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